唯理论与经验论

合集下载

07经验论和唯理论

07经验论和唯理论

07经验论和唯理论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一反中世纪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正统观念,重新恢复了自然与人在哲学中的地位。

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欧洲人从文艺复兴时期热情的躁动走向深沉的哲学思考,开始以理性为基础去面对大宇宙和小宇宙,于是形成了完全属于近代欧洲的崭新的哲学。

这是西方哲学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巨人如培根、笛卡尔、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巴克莱和休谟等,他们提出了一整套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社会政治学说体系。

这种新的哲学一开始就与新兴的自然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哲学家们要求认识自然、控制自然,从而为人类自身谋福利,他们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要做"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 等等的口号。

与此相关,认识论问题成为这个时期哲学的重要内容。

因此,有人说这个时期的哲学从古代以研究客体和本体论为中心转向了以研究主体和认识论为中心。

尽管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但是它多少反映了这个时期哲学的某些特点。

围绕着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真理的标准、认识的方法论等问题,哲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派别,亦即经验论(empiricism )和唯理论(rati〇nalism)。

①两者的理论分①ratbnaiism通常译为"唯理论",但是这个"唯"字过于极端,并不符合这_哲学派别的实际情况,译成"理性论"可能更合适一些。

但是另一方面,经验论者也并不是不讲理性,因为理性主义实际上构成了整个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

所以, 在作了这一说明之后,我们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仍然沿用"唯理论"这个译名。

歧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

一般说来经验论者认为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_切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唯理论者则主张认识来源于天赋观念,知识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其次是真理的标准问题。

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和唯理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

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

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

认识论的一种学说。

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

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

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

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

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

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

它是“唯理论”的对称。

认识论的一种学说。

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论的主要思想:经验论认为一切真知起源于感觉经验,唯物论认为一切真知来源于物质的世界。

经验论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随之也就产生了两种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

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

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

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经验论的优点: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

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

经验论片面地夸大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

贬低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

经验一词涵义比较宽泛,既包括直接从感性认识所作的规律性的总结,也包括某种心理体验、生活阅历等。

哲学上的经验论指的是一种认识的理论,是与唯理论相对立的。

根据经验论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决,经验论可分为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

前者主张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或上帝赋予的,把经验限定为感觉或表象的总和,而这种感觉和表象是不依赖物质自然界的;后者则认为经验是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是对物质自然界的反映。

但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经验看作是知识、认识的唯一来源,片面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理性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承认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感性经验是知识和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承认科学理论、思想即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这样,既反对了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经验问题上的片面性。

经验论和唯理论总结|近代哲学

经验论和唯理论总结|近代哲学

经验论和唯理论总结|近代哲学近代哲学中,经验论和唯理论共有八位极其重要的哲学家,这八位凭其鲜明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作为西方哲学史的学习者,必须深刻掌握这八位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编者在此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级重点知识点梳理一级重点是指各大高校历年真题中反复出现的考题,这些知识点必须完全理解并能够清晰流畅地解释或讲述出来。

1. 四假相(培根)培根是近代英国经验论的开启者。

培根在理论上对经院哲学进行的深刻批判主要体现在“四假象说”上。

所谓假象,即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

根据来源不同把假象分为四类,即族类的假象、洞穴的假象、市场的假象、剧场的假象。

族类的假象是人类天性中普遍存在的缺陷。

由于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客观事物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洞穴的假象指由于个人的特性而产生的假象。

因为每个人的天性、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等不同而形成的个人偏见。

这就像一个人站在狭小的洞穴内看事物一样。

市场的假象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由于语词的错误和混乱而产生的假象。

剧场的假象指从各式各样的哲学体系以及错误的论证方法中移植到人们心中的假象。

一切流行的体系都不过是许多舞台上的戏剧罢了。

培根提出“四假象说”的目的是清算经院哲学所散播和灌输给人们的种种迷信谬说、空论和诡辩,以及各种编造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而且深刻揭示了导致人们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

2.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者和唯理论的创始人。

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首先肯定了“自我”的存在。

在他看来,“自我”的存在是完全自明的。

因为,我虽然怀疑一切,但有一件事怎么也不能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而怀疑活动是思想活动,所以说我在怀疑也就是我在思想。

既然我在怀疑、思想是无可怀疑的,那么作为怀疑主体的“我”的存在也就是确定可靠的了。

经验论哲学与唯理论哲学

经验论哲学与唯理论哲学

经验论哲学与唯理论哲学17世纪就是哲学与科学兴盛的时代;在此一时期,许多哲学家(如培根、笛卡尔、莱布尼兹等)同时也是科学家。

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使他们在认识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普遍运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二是对各种观察材料和实验的结果进行数学处理和理性分析、推理的方法。

而培根代表着实验科学的哲学,这种哲学起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这是「外在的经验」。

而笛卡尔代表着自我意识的哲学,这种哲学产生于对理性自我的反省,这是「内在的经验」。

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哲学才把重心转移到认识论。

亦即,17-18世纪的西欧哲学,其主要兴趣就表现为对知识来源、过程及其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差异:休谟的不可知论割裂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莱布尼兹的独断论则直接把思维等同存在。

直到康德至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才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辩证综合。

经验论哲学一、早期的经验论产生于17世界的英国,因应当时科学之兴盛而产生的思想潮流。

(一)培根→知识即力量、四假象说、科学归纳法、双重真理1.经验论哲学的开创者;根据科学的实验精神,首先建立了经验归纳法。

2.他强调科学知识必须以自然事物作为研究对象,以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起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对自然形式或规律的认识。

3.认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真正的科学认识应该从感性材料出发,经过理性的归纳逐步上升到真理性的知识,4.他的名言:「知识即力量」;认为人只有通过认识自然才能获得支配自然的力量。

此一主张,成为近代科学理性冲破蒙昧的宗教思想专制的第一声吶喊。

5.四假象说:培根认为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常常被他们心中各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偏见所遮蔽,因此,无法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

(1)族类的假象:亦即,总是以人类的尺度而非宇宙的尺度来作为认识的根据,从而使自然事物的性质常常因为人类理智的偏见而遭到扭曲。

(2)洞穴的假象:这是指个人受其习性、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产生的偏见,导致了认识的偏差。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由于主体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才构成了哲学史上的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主要分歧第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

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争论的“知识的来源”问题,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

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经验论者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霍布斯:《论物体》,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90页)“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洛克:《人类理解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66页)在经验论者看来,一切观念都是思维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全部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凡在理性中的东西,都存在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凡是在感性内容中找不到的东西,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超出人的理性之外的;思维的理解作用,只能是基于感觉的观念去表现对象。

(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与经验主义相反,唯理主义者则以不同的形式肯定“天赋观念”。

笛卡儿提出,观念的来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天赋的”数学、逻辑、宗教、伦理中的一般的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其二是从“外面”得来的,如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其三是“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观念如飞马、美人鱼之类。

对于这三种情况,笛卡儿认为,“外面”得来的观念与“臆造的”观念一样,都是没有真理性的,而只有“从我自己的本性得来的”一般观念才具有真理性。

这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天赋的”。

莱布尼兹进一步提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不能揭示真理的“普遍必然性”。

他还尖刻地把经验论者说成是像牲畜一样“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因而,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存在。

经验论与唯理论引言

经验论与唯理论引言

经验论与唯理论引言经验论(empiricism)——认为经验或感性认识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轻视,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的认识论。

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经验即感觉,另一种是内部经验即内省。

主张感觉论的哲学家否认内省经验,只承认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经验论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经验来源于客观实在,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才引起感觉经验。

唯心主义经验论则否认经验的客观来源,认为经验是主观自生或上帝赋予的。

经验论与唯理论或先验论相对立,并长期进行论争。

唯理论(rationalism)——片面强调理性作用的一种认识论学说。

又称理性主义。

不承认理性认识要依赖感性认识,认为可靠的知识是从先天的、无可否认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

西方近代唯理论由18世纪法国的R.笛卡尔开创,主要代表有荷兰的B.斯宾诺莎和德国的G.莱布尼兹等。

笛卡尔主张依靠生来具有的天赋的理性认识能力,进行准确无误的推理。

斯宾诺莎则肯定上帝即自然,具理性认识的对象放到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从广义来说,理性主义并不仅限于认识论范畴,在思想文化一切领域,凡崇尚理性的观点都可称之为理性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一反中世纪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正统观念,重新恢复了自然与人在哲学中的地位。

从16 世纪末到18世纪初,欧洲人从文艺复兴时期热情的躁动走向深沉的哲学思考,开始以理性为基础去面对大宇宙和小宇宙,于是形成了完全属于近代欧洲的崭新的哲学。

这是西方哲学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巨人如培根、笛卡尔、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巴克莱和休谟等,他们提出了一整套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社会政治学说体系。

这种新的哲学一开始就与新兴的自然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哲学家们要求认识自然、控制自然,从而为人类自身谋福利,他们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要做“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等等的口号。

与此相关,认识论问题成为这个时期哲学的重要内容。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论与唯理论
可知论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人能否认识世界
不可知论
人如何认识世界
感觉经验
or
理性推理
经验论与唯理论
Empiricism & Rationalism
余成苗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 说”
“离开感觉没有人能 够理解任何东西。”
古 希 腊 时 期
柏拉图的 “回忆说”
“用眼睛、耳朵以及 其他所有感官作出的 观察完全是一种欺 骗。”
自生自发、不断演进
经验论
倡导改良,反对整体革命 人为、建构、设计
保守主义
唯理论
倡导社会整体的革命
自由主义
社 会 政 治 哲 学 思 潮


三表: “上本之于古圣王之事”; “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百姓国家 人民之利”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而矣。”
古希腊时期 中世纪时期
亚里士多德
近代西方哲学
英国经验论
唯名论
共相与个别
典 范 形 式
大陆唯理论
柏拉图
唯实论
经验论的代表:培根、霍布斯、洛克和休谟
近 代 西 方 哲 学 时 期
唯理论的代表: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主要分歧
经验论 知识的来源 认识的方法 认识的可靠性 感觉经验 唯理论 天赋观念 演绎法 理性知识
孟 子
弗 朗 西 斯 培 根
“一切知识都起源于感觉经验”
· ·
约 翰 洛 克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 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 经验”
勒内·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Cogito, ergo sum I think, therefore理石”

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

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

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以《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为标题,经验论和唯理论被认为是一对对立的学说,它们分别指向不同的客观性标准,以解释世界和和评价行为行为。

经验论是以实际的、社会的经验为依据的,它强调研究者必须检验实际的经验来进行认识,不可违背实际经验和普遍的社会经验。

另一方面,唯理论以普遍理论为依据,它强调研究者必须建立一套抽象的、统一的理论结构来解释客观事物,不可仅以片面的经验为依据。

经验论的核心观点是“实践”,实践意味着大量的知觉经验,例如实地调查、实验和大量的数据收集是必要的,以便更准确地描述和解释世界。

研究者应先从客观实际中抽取经验,再以此为依据来建立一般原理。

从历史上看,经验论有很多传统,例如古希腊的精英哲学,以及中世纪布鲁姆学派,它们都倾向于受客观实际存在影响。

唯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理论”,它指向抽象的普遍理论,也就是由抽象的普遍规律构成的系统框架。

它强调以普遍的理论建构来解释客观实际,从历史上看,唯理论有很多传统,例如尼采的唯心主义、福柯的唯物史观,它们都倾向于把重点放在普遍理论建构上。

经验论和唯理论各有优势和不足,它们在知识认知中都被广泛应用,它们也都有发展前景,只是唯理论在实践中更多应用于理性活动,而经验论在实践中更多应用于客观实际。

因此,只有通过结合两者的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认知的最高水平。

如今,一些人倾向于将经验论和唯理论结合起来,以实现更加全面的知识认知。

他们强调开展科学研究时,应综合运用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优势,以便提高研究的有效性和客观性。

比如在认识论研究方面,以实践为依据的经验论和以普遍理论为依据的唯理论,可以相互促进和联系,以实现真正的认知发展。

总之,经验论和唯理论均是重要的学术思想,它们有着不同的认识原则和标准,在知识认知中都被广泛应用,只有综合经验论和唯理论,才能更好地认识和评价客观实际。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两者合理性与局限性的分析引言:本文讨论研究的是欧洲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的两者的产生和主要观点,通过对两者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的讨论揭示二者在认识世界上的本质矛盾。

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析对今天人们探究世界、认识世界也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正文:一、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产生及其观点经验论在17到18世纪期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研究者多来英、法两国的哲学家,所以又被称为英国经验论。

以培根为代表的一批经验论者对经验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证的研究,并坚定地认为其是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培根强调“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助于感觉”认为通过感性的认识和与现实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能获得知识,任何思维上的理性演绎的都是不能认识世界。

又比如,英国的霍布斯认为一切感觉都来自客观外在的刺激,即知识来源于经验。

此外,还有包括洛克和法国的伽森狄也对近代经验论的成型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和贡献。

经验论是在对自然科学的知识来源进行的探讨和研究,在与唯理论的斗争中,经历了由唯物主义经验论向唯心主义经验论,由可知论向不可知论的过渡。

前者主要认为人的经验来源于上帝和神的启示,渐渐变为了唯心主义。

后者则强调经过实际观察的经验是可靠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近代唯理论不像经验论那样,有着深厚的“家族底蕴”。

唯理论与启蒙运动紧密相联。

可以说是唯理论在广义上的含义即理性主义。

在古代,由于人们缺少认识自然的工具,对自然现象和事物存在着敬畏之心,经验主义大为盛行,像恩培多克勒就认为世界本源是水、火、土、气,这就是来源于经验的认识。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总结和概括,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最直接、最简单的反映。

唯理论的产生源于近代资本主义和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人们发现了自然规律,并认识到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对的。

由此,以法国的R.笛卡尔,荷兰的B.斯宾诺莎和德国的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者认为自然的规律和知识是可以像几何学那样从几条清楚明白的“自明”公理,依靠人的“天赋观念”,进行细致准确,可靠的推理得到的。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由于主体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构成了哲学史上的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主要分歧第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

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争论的“知识的来源”问题,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

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经验论者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霍布斯:《论物体》,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90页)“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洛克:《人类理解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66页)在经验论者看来,一切观念都是思维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全部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凡在理性中的东西,都存在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凡是在感性内容中找不到的东西,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超出人的理性之外的;思维的理解作用,只能是基于感觉的观念去表现对象。

(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与经验主义相反,唯理主义者则以不同的形式肯定“天赋观念”。

笛卡儿提出,观念的来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天赋的”数学、逻辑、宗教、伦理中的一般的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其二是从“外面”得来的,如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其三是“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观念如飞马、美人鱼之类。

对于这三种情况,笛卡儿认为,“外面”得来的观念与“臆造的”观念一样,都是没有真理性的,而只有“从我自己的本性得来的”一般观念才具有真理性。

这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天赋的”。

莱布尼兹进一步提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不能揭示真理的“普遍必然性”。

他还尖刻地把经验论者说成是像牲畜一样“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因而,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存在。

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知识点认识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探讨人类如何认识世界、获取知识以及知识的本质和范围等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认识论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谈谈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认为,知识主要来源于经验,通过我们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取。

比如,我们看到苹果是红色的、尝起来是甜的,这些直接的经验让我们对苹果有了认识。

而唯理论则强调,知识主要是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获得的,不依赖于具体的经验。

例如,数学中的定理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通过纯粹的思维推导出来的。

在认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真理。

真理是什么呢?简单来说,真理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但真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会随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而发展和变化。

比如,在过去,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但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体现。

绝对真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相对真理则是指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条件下,我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那么,我们是如何获取知识的呢?这就涉及到认识的过程。

认识通常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

感性认识是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而产生的,它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

比如,我们看到一朵花很漂亮,这就是感性认识。

但感性认识往往是不深刻的、片面的。

接着,我们会进入到理性认识阶段。

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加工和升华,通过思考、分析和综合,我们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比如,我们通过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和研究,得出植物生长的原理和规律,这就是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又反过来指导感性认识。

在认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比如,我们的先入之见、个人的价值观和情感等,都可能会导致认识的偏差。

这就是所谓的认识的主观性。

为了尽量减少主观性对认识的影响,我们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获取知识。

比较经验论和唯理论

比较经验论和唯理论

比较经验论和唯理论
1 定义
经验论:经验论是一种从经验中获取知识的方法,通过研究现象
来形成客观规律,即从研究实践结果获取知识。

唯理论:唯理论是基于认识论,认为至理无需经验而存在,它可
以从几何、算术和其他数学原理中衍生出来。

同时唯理论认为,只有
普遍的原则、规律和概念是绝对的真实的,所以它也被称为非经验认
识论或唯物论。

2 比较
1. 所依据的原则不同:经验论是以实践为依据及研究对象,认为
实践的变化能够创造新的规律,而唯理论以至理及概念体系为依据,
认为至理以及概念体系永恒不变。

2. 所获知识的状态不同:经验论可以获得认识,但并不限于认识,也可以产生实践性的知识。

而唯理论只能获得认识,而不能形成实践
性的知识。

3. 适用范围不同:经验论涵盖不同的领域,任何领域都可以从实
践中获取知识。

而唯理论只应用在哲学、数学和物理学领域,即至理
只能应用在数学和物理学的研究中。

3 结论
综上,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是一种有效的知识获取方式,但是它们在原则、状态、以及适用范围上有所差别。

最后,经验论获得的知识更具有实践性,而唯理论获得的知识更具有理论性。

因此,综合考虑两者的特点,要想获得完整和全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两者的结合来形成更加完美的认识论体系。

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归纳法:1、收集材料,准备一部充足完善的自然和实验的历史——全部工作的基础。
2、运用“三表法”来整理材料。
3、具有表,把具有所要考察的某种性质列在一起。
4、接近中的缺乏表
5、“程度表”,举出按不同程度出现的所要考察的某些性质的一些例证。
6、进行真正的归纳,三个小步骤:排除法,正面解释的尝试,纠正解释偏差。
思想与广延间建立同一性,以确保认识客观有效性:
1、人心灵是神之无限理智的一部分,是能认识实体属性的。
2、思想与广延作为同一实体属性是一致的,认识观念的次序就是认识了事物的
次序。
2:认识论
对实体认识的两条途径:1、从神圣的自然必然性去认识(对实体本身)
2、从实体样式去认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知识分类:1、意见或想象:传闻知识二者无确定性不能洞见事物本质
属性
属性: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本质的东西,即思想和广延,二者既相互同一,又相互区别而
独立存在,只是同一实体的不同表现形式。
1、思想和广延同一,借此二者属性认识自然,会得到同一的因果次序联系。
2、思想与广延各自对立,不能互相限制,因其性质不同。
心物同时发生论:通过将笛卡尔的思想实体和广延实体降低为实体属性的方式化解二元论。
1、思想与广延不是两个实体而是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因此二者同一始
终一致(因食物次序联系只有一个)
2、两者性质不同,所以又是相互独立的,互不限制的,二者之间无因果
联系。
样式:实体的分殊,即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是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与实体相
比,它是他因,有限的、可分的,暂时的、杂多的。
1、实体与样式之间的关系:一般与个别、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一般性存在于个别性

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和唯理论第七章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理论分歧:1、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经验和理性。

2、真理的标准问题——经验与知识。

3、认识的方法问题。

第一节培根四假相说:即盘踞在人脑中的错误观念形成了偏见,使人不能认识真理,妨碍科学的复兴。

1、族类的假象:指人在认识事物时以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成见而不以客观为尺度。

2、洞穴的假象:由个人特性而产生的假象。

3、市场的假象:对名称和概念的理解不当,使人相互交往中产生假象。

4、剧场的假象:指从各种哲学体系和错误论证方法移植到人心中的假象。

自然哲学以“形式”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界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而万物本原即原初物质它本身不为其他本原所产生和决定。

2、运动是物质本身固有特性,物质本身是能动的,并且物质有多样的运动形式。

形式学说:“形式”指事物的运动规律,决定物体的单纯性质的法则和事物的本质规定性。

形式的特征:1、形式与物质不可分离,肯定形式是具体的。

2、形式是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定性。

3、形式的普遍性。

4、形式是为数不多的,永恒的和不变的。

5、形式的效用性。

经验论基本原则:主张一切知识都起源于经验,也认识到经验的局限性,经验与理性结合。

经验归纳法:1、收集材料,准备一部充足完善的自然和实验的历史——全部工作的基础。

2、运用“三表法”来整理材料。

3、具有表,把具有所要考察的某种性质列在一起。

4、接近中的缺乏表5、“程度表”,举出按不同程度出现的所要考察的某些性质的一些例证。

6、进行真正的归纳,三个小步骤:排除法,正面解释的尝试,纠正解释偏差。

第二节笛卡尔笛卡尔重建哲学的基础,在经院哲学的废墟上重新树立权威的方式。

以否定即怀疑的方式,去寻找不证自明、无可置疑的东西,以我思故我在为形而上学第一原理。

1:方法论和认识论重建哲学基础的关键:科学和方法。

方法论四条原则:1、绝不把我没有明确认识的东西当做真的接受,即小心避免偏见。

(确定真理的标准)2、把考察的每个难题部分都分成细小部分,直到圆满地解决。

西方哲学史——经验论(串写)

西方哲学史——经验论(串写)

近代哲学概论一、经验论与唯理论1、相同点:(1)方法论:怀疑主义和理性精神。

(2)目标:追求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和建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3)发展过程:都不仅有着纵向上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发展,而且在相互论战中也接受了对方的一些观点。

(4)结果:都走向了自身的反面,未能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5)意义:为德国古典哲学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和辨证综合奠定了基础。

2、不同点:(1)出发点:经验论强调从感觉经验出发,唯理论则强调从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出发。

(2)方法:经验论强调观察实验的方法,在对感觉经验进行概括和提升的基础上制定了经验归纳法;而唯理论则强调数学推理的方法,以天赋原则或天赋观念作为逻辑起点而发展了理性演绎法。

(3)原则: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无不来自于经验,唯理论则认为一切普遍必然性的知识都是从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出发通过理性演绎得来的。

(4)理论困境:经验论的出发点和方法都无法完全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唯理论则是演绎的前提或出发点的合理性问题无法解决。

(5)归宿:经验论的归宿是怀疑主义或不可知论,即休谟对经验之外的任何存在(物质实体、精神实体以及因果联系等规律)都采取悬而不决的态度,否定了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从而使得精神对自然的认识实际上成为不可能,从而割裂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唯理论则发展成为一种独断论,知识被看作是由天赋观念根据矛盾律推演出来的,否定了对客观世界进行广泛的经验观察的必要性,经验只是诱发理性推理的机缘而已,精神只需根据先验的天赋原则进行演绎就可以建立起全部的知识体系,从而直接将思维等同于存在。

弗朗西斯.培根一、概述培根认为,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探求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通过认识自然,就能获得支配自然的力量,而认识自然就是要发现自然的“形式”,即规律。

但要实现对自然“形式”的认识,必须首先消除阻碍我们获得关于自然“形式”知识的思想障碍和更新我们研究知识获得的方法。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两者合‎理性与局限‎性的分析引言:本文讨论研‎究的是欧洲‎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的两者的‎产生和主要‎观点,通过对两者‎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的讨论揭示‎二者在认识‎世界上的本‎质矛盾。

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析对今天人‎们探究世界‎、认识世界也‎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正文:一、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产生及其观‎点经验论在1‎7到18世‎纪期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研究‎者多来英、法两国的哲‎学家,所以又被称‎为英国经验‎论。

以培根为代‎表的一批经‎验论者对经‎验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证‎的研究,并坚定地认‎为其是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培根强调“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助于感觉”认为通过感‎性的认识和‎与现实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能获‎得知识,任何思维上‎的理性演绎‎的都是不能‎认识世界。

又比如,英国的霍布‎斯认为一切‎感觉都来自‎客观外在的‎刺激,即知识来源‎于经验。

此外,还有包括洛‎克和法国的‎伽森狄也对‎近代经验论‎的成型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和贡献。

经验论是在‎对自然科学‎的知识来源‎进行的探讨‎和研究,在与唯理论‎的斗争中,经历了由唯‎物主义经验‎论向唯心主‎义经验论,由可知论向‎不可知论的‎过渡。

前者主要认‎为人的经验‎来源于上帝‎和神的启示‎,渐渐变为了‎唯心主义。

后者则强调‎经过实际观‎察的经验是‎可靠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近代唯理论‎不像经验论‎那样,有着深厚的‎“家族底蕴”。

唯理论与启‎蒙运动紧密‎相联。

可以说是唯‎理论在广义‎上的含义即‎理性主义。

在古代,由于人们缺‎少认识自然‎的经验主义大‎为盛行,像恩培多克‎勒就认为世‎工具,对自然现象‎和事物存在‎着敬畏之心‎,界本源是水‎、火、土、气,这就是来源‎于经验的认‎识。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总结和概括‎,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最‎直接、最简单的反‎映。

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

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

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唯理论。

西方哲学中研究关于“是什么”的理论。

1.柏拉图所提出的“理念论”,也称“第一哲学”。

1.“先天论”( Deucitalism)。

在这种认识论和宇宙论中,认为知识来自上帝;灵魂在肉体之前就存在,但两者结合时,则是最高的生物形式;上帝赋予了世界以数目、尺寸、形状、颜色等。

2.“可知论”( Visigoship):不仅承认有客观的知识,而且相信能够通过教育使人们具备足够的知识去认识真理。

由17世纪开始到18世纪初,在英国兴起,后扩及欧洲各国。

3.经验论( Empirism)。

英国哲学家洛克所创立的哲学派别。

认为感觉经验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从而把经验主义推向极端。

4.理性主义( Conformism):认为现象是不依赖于理性的心灵所能把握的那种形式,因此,它不承认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来源于理性。

二、两种哲学观点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答:两种哲学观点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认为人类理智有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这些真理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因而可以把他的见解传授给任何时代的任何人;后者则认为人类理智不是普遍的,甚至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凭借个人的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

三、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在哪里?两种哲学观点的对立在于两者的世界观和知识论。

经验论把世界万物都归结为可以感觉到的外部特征,因而它以可感觉的外部事物为基础。

唯理论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些无法直接感觉到的事物或“普遍的概念”,因而它把理智作为世界万物的惟一认识者。

四、为什么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又有着如此大的差异呢? 1、由于两种哲学观点所坚持的真理标准不同,因而导致他们对人类认识的正确性评价的不同。

经验论所确定的标准是感觉经验,在它看来,认识真理不需要依靠理智的帮助,只要凭借人们的感觉就能达到。

因此,它认为经验是真理的惟一源泉。

唯理论所确定的标准则是思维经验,在它看来,人们认识真理离不开理智的指导,没有理智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因此,它认为理智才是真理的惟一源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理论与经验论摘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辩不仅在西方哲学史中意义重大,同样对于心理学这门研究精神意识,以及人如何认识外部事物的学科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总结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基本观点、区别与联系,浅析了历史上人们对人的知识是来源于先天和推理,还是来源于后天经验这一哲学与心理学的共同问题的争论。

关键词:心理学史哲学经验论唯理论1引言人是怎么认识事物,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是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一直探究的问题,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哲学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贯穿着哲学史,同样作为脱胎于哲学的心理学,这个问题也同样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最具代表性同样也最具矛盾性的就是经验论和唯理论了。

2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基本观点唯理论唯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它认为,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和天赋知识,或存在着虽非生而有之但决不依赖任何经验的先天概念、范畴和先天知识。

持这种观点比较早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柏拉图对话集里就曾记载过苏格拉底与一个从来没有受过教育的牧童之间的对话。

牧童从来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但是,苏格拉底通过唤起他的回忆,让这个牧童学会了现在看来只有初中才会学到的几何计算方式。

然后苏格拉底对其他在旁边听他们对话的人说,你看,我并没有教他什么东西,全部是他自己在回忆,可见,这些几何知识早就蕴藏在他的脑袋里,我们的学习与教育,只是通过唤醒他对已有的知识的回忆而已。

经验论经验论。

经验论是与先验论或者唯理论相对应的。

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

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

认识知识是人后天习得的。

经验可分为两种: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前者即是感觉,后者即是内省。

一切知识都是从这两种经验得来的。

如果只强调感觉的作为知识来源的作用,这一派被称为感觉论者。

如果同时还强调内省,那么,就与唯理论有一点接近。

经验论与归纳法是一脉相承的。

培根作为经验论者,提出他的思维新工具——归纳法,甚至对事物的认识要求要作到完全归纳。

可是,事实上有许多事情我们是不能够完全穷尽的,更多的时候要靠假设与设想去补充完善。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一部鸿篇巨着,倾作者一生的心血完成。

这里其实主要讲两个意思,一是世界是我的表象,二是世界是我的意志。

世界作为意志的时候,是更为深层次的东西。

读完叔本华的书,你会感觉你以前所确认的客观世界,其实并不那么客观。

这个世界就只是你观察到的那个世界,而换另一个人其观察到的世界并不会完全相同。

世界上人们的所作所为,也无非只是他要向这个世界表达一下他的意志。

叔本华在书中还有一句名言,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做他想做的,却不能够得到他所想要的”,人们可以依自己的意志行动,却不能够依自己的意志得到自己想要的,因为人们的意志与行动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互相博弈的结果就不是当初设想的那个结果。

人的意志与这个客观世界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永远不会是对等的关系。

我们观察世界之所以看到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样子,除了事物本身的性质外,还因为我们人类有一双比较特定的眼睛。

据说,狗眼看世界与猫眼看世界就不同于人类,这些动物的眼睛里没有能够感知色彩的生理结构,因此,看到的世界是黑白的,世界的形状也因为眼睛的结构与我们不同而不同。

杜威是一个典型的经验论者。

实用主义也是一种经验主义。

他尤其是认为,儿童的认识离不开他的经验,因此他提出了用儿童活动中心代替课堂为中心,以儿童的经验代替教材为中心。

并且强调在做中学。

3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区别作为两种不同的认识论哲学,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就是有无“天赋观念”问题。

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认为“我们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知识归根到底是导源于经验”。

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这里所说知识,指是带有普遍必然性原理,亦即科学知识或真理。

二者分歧并不是经验论只承认感觉经验作用而否认理性思维作用,唯理论只承认理性思维作用而否认感觉经验作用。

认识方法或逻辑经验论推崇归纳法,唯理论则推崇演绎法。

近代经验论的奠基人培根从知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原则出发,形成他的由个别的感性经验上升为普遍必然性认识的“归纳法”。

培根从批判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式的演绎逻辑,而形成他的“新工具”的归纳逻辑。

他指出,正如现有的科学不能帮我们找出新事物,现有的逻辑也不能帮助我们找出新科学。

与经验论相反,近代唯理论的奠基人笛卡儿认为,在追求真理的出发点上,必须首先探求出一种无可怀疑的原则,并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去形成普遍性的思想。

这就是笛卡儿的新的演绎逻辑。

这种新的演绎逻辑或演绎方法的基本规则是:第一条:绝不把任何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做真的加以接受,也就是说,小心避免仓促的判断和偏见,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进我的判断之中;第二条:把我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加以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第三条:按照次序引导我的思想,以便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即便是那些彼此并没有自然的先后次序的对象,我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最后一条:把一切情形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使我确信毫无遗漏。

认识的可靠性即感觉经验与理性知识何者更为可靠问题。

经验论者认为,“错误或虚假倒不是在感官里,感官并不主动,它只是接受影象,错误或虚假是在判断里,或是在心灵里;判断或心灵没有给予应有周密细致地对待,没有小心到离得远东西只是由于离得远或由于别原因,而应该比它们离我们较近时显得小和模糊;在别情况下也是这样。

”这就把“错误”或“虚假”归咎为“判断”或“心灵”,将感觉经验绝对化,只承认感觉真实性,最终从怀疑导致不可知论。

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认为感觉是骗人。

笛卡尔说:“因为我曾经多次观察到:塔远看像是圆,近看却是方,竖在这些塔顶上巨像在底下看却像是些小雕像;像这样,在无数其他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判断有错误。

”也就是说,普遍性和必然性知识不能从经验中来,它只能存在于主体之中,仅仅属于思维主观性机能,这就必然导致割断思维与外部世界联系,认为知识先天地存在于主体之中,最终陷入先验论误区。

4唯理论与经验论的联系而作为西方认识论哲学的两个方面,唯理论与经验论又存在很多共同之处。

首先,以“理性”去反对“启示或权威”是近代哲学共同任务,也是唯理论和经验论共同点。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坚定地相信人类认识能力,认为在追求知识时,经院哲学是应当加以排除障碍,人类理性才是最高权威,因为知识不是天国知识而是关于自然事物知识。

人类获得自然知识目则在于运用知识于工艺技术,使知识产生实际效果,以此促进文明和进步。

为了获得自然知识,必须解决获得知识方法和途径问题。

这就是近代哲学开始阶段一个基本思想。

正因为如此,所以近代哲学在重新确立人类知识和理性权威同时,也就重新肯定了自然事物是认识对象。

第二,唯理论和经验论都颂扬人的知识和理性,知识和理性也就是人的智慧。

人的智慧能够获得关于各种自然事物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去控制自然和支配自然,使人类成为自然主人和占有者。

这样,在唯理论和经验论那里,重新确立知识和理性权威就使主体意识与个体存在关系获得新意义,即意识不仅应当反映存在,而且应当在改造存在中发挥其作用。

知识和理性具有控制自然统治自然力量,这才是知识和理性权威性真正表现,这也是近代哲学基本精神又一体现。

第三,近代哲学是科学兴起后产物,所以不免受到科学方法论影响。

笛卡尔和培根是把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结合最密切人,因此,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不否认科学方法作用。

随着认识论研究,人们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种变革不仅在于扫除了中世纪宗教愚昧和经院哲学烦琐思辨,重振人类理智权威;更重应地还在于它抛弃了古代人那种直观性和表面性思维方式。

近代认识论思维方式主应特征为:怀疑、分析和证明,其中占主要地位是分析方法。

这也是唯理论与经验论又一共同之处。

5对唯理论与经验论的总结与诠释皮亚杰认为经验论与唯理论都是人类认识论。

皮亚杰既不是经验论者, 也不是唯理论者。

他对两者都采取了客观分析的态度。

首先, 他没有因为自己与这些传统认识论的对立而对之采取绝对摒弃的态度。

他认为经验论与唯理论都是人类认识论史上的伟大成果, 并公开承认曾受益于它们, 他自己的工作不过是这些科学成果的继续和发展。

他在《发生认识论原理》的英译本序言中写到“我不是经验论者, 因此, 我竟一开始就求助于从洛克、休漠到斯宾塞这些古典经验论的创始人所创立的伟大传统, 那看起来会是令人奇怪的。

这些经验论者的意图是把认识的分析放在研究认识的心理发展这个基础之上, 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他们是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在某种意义上, 说发生认识论本身是经验论创始人的工作的一种发展仍然是正确的,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能够声称我们跟他们之间具有共同传统的理由。

”对于唯理论也是如此, 皮亚杰曾经明白地表示, 康德的先验论对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甚至说他把康德范畴的全部命题重新审查了一遍,从而形成了一门新科学, 即发生认识论。

当然, 我们知道, 发生认识论既不同于经验论, 也不同于唯理论, 我们不可能把它归于哪一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皮亚杰是一个诚实的学者, 他坦承自己从经验论与唯理论那里学到了什么,吸收了什么, 并非持以摒弃的态度, 而是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扬弃。

对经验论, 皮亚杰在肯定它的认识是后天获得的命题的同时, 特别指出了其下列缺点:第一, 经验论否认主体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

在经验论那里, 主体是消极被动的, 主体的认识只是客体的“摹本”。

针对洛克的“白板说” , 皮亚杰指出,主体的心灵不可能是一张白纸, 它没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就不可能具有任何能力。

人即使在婴儿期, 其头脑中尚未形成可称为人类的认识结构时, 他也具有由遗传得到的动物性的心理本能结构, 以此来同化客体的信息。

针对从休漠到巴甫洛夫、桑代克的“联想说” , 皮亚杰指出, “联想说”把认识归结为主体对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的堆积, 使主体认识完全受外部条件的控制, 否认了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

实际上, 认识的机制是同化而不是联想, 联想不过是经验的机械组合, 同化则是将经验加以改变, 整合到认识的结构之中。

皮亚杰特别批评了经验论的机械主义倾向, 指出无论白板说还是联想说, 都认为认识是主体接受客体刺激的机械反应, 认识的机制是固定不变的, 认识的发展仅仅是知识的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