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徽商发展古今

合集下载

徽商茶产业的发展历程

徽商茶产业的发展历程

徽商茶产业的发展历程徽商茶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朝,据史料记载,徽商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商贸团体,早在唐朝时期即已开始涉足茶叶贸易。

当时,茶叶是徽商的重要贸易商品之一,他们利用沿江水运的优势,开辟了茶叶贸易的通路,将安徽茶叶运往长江流域和闽粤地区进行交易。

明代是徽商茶产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徽商借助当时西湖产区资源丰富的优势,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茶叶贸易链条,包括茶叶采摘、烘焙、包装和运输等环节,并发展出了一些特色茶叶品种,如西湖龙井和黄山毛峰等。

这些茶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徽商茶叶贸易逐渐繁荣起来。

清代是徽商茶产业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清朝时期,安徽产茶的规模不断扩大,茶叶贸易迅速发展。

徽商以茶叶为核心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茶叶贸易,建立了广泛的销售网点。

他们通过组织自己的商号和行会来推动茶叶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开创了茶业金融,提供贷款、票据和保险等金融服务,促进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代以来,徽商茶产业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变革。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安徽以外的茶叶产区也逐渐崭露头角,茶叶市场竞争加剧。

徽商茶产业不得不进行结构调整和创新,开发出更多的茶叶品种,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加工工艺,以及完善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等。

今天,徽商茶产业在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仍然秉持着传统的制作工艺和经营理念,坚持以高品质茶叶为目标,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徽商茶叶因其独特的口感和文化内涵,一直备受消费者的喜爱并在市场上保持着竞争优势。

总的来说,徽商茶产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了徽商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从唐朝起,徽商通过自身优势和努力,逐渐开创了茶叶贸易的发展之路,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期。

近代以来,徽商茶产业面临着挑战和变革,但仍然保持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未来,徽商茶产业将继续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国茶叶产业的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徽商是指起源于徽州(今安徽省徽州区)地区的商人,以其在中国封建社会内外贸易中的活跃和卓越表现而闻名于世。

徽商兴盛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以下是徽商兴盛与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1.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徽州作为一个重要商贸中心开始形成,并且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

徽州商人以纺织业为主,经营丝织品、绸缎等商品,与中原地区和海外进行贸易,取得了丰厚的利润。

2.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徽商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壮大。

徽商的兴盛得益于徽州地理位置的优势,作为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徽州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徽商开始经营茶叶、盐业、铜器、瓷器等商品,并且由于在宋金两朝之间进行的频繁贸易,徽商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3.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徽商的商业网络扩展到了全国范围。

徽商的贸易活动涉及到了盐、茶、纺织品、银杂、蜡烛、化学制品等多个领域,在多个城市设立会馆、商号和分支机构,形成了庞大的商业帝国。

4.近代时期(1840年-1912年):由于清朝的内外部问题,徽商的发展开始受到一定的限制。

然而,在这一时期,徽商仍然保持了很高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他们参与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并逐渐转型进入现代企业经营领域。

徽商在近代银行业、保险业、纺织业等行业中崭露头角,成为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总的来说,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辉煌的过程。

他们以勤劳、敬业和诚信的商业精神为基础,通过与中原地区和海外贸易的活跃,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徽商的兴盛给徽州地区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也为中国商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徽州位于新安江畔,辖境为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和婺源(民国时期划归江西)。

徽州山路崎岖,陆行不便。

唯有新安江黄金水道可畅行无阻,由此至钱塘江再汇入大海。

外出经商已经成为徽州人代代传承的风习,以致“服农者十(分之)三,服贾者十(分之)七”。

他们走南闯北,即便是山陬海隅,孤村僻壤,亦不无徽州经商之人,如胡适所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

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个小村落变成个小市镇了。

”萌芽成长三国时,吴国雄据江东,长江流域商业活动已呈繁荣趋势。

东晋建都建业(即南京),中原资财大半随之南迁,经济活动中心由北移南。

经济生产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刺激着江、浙、皖主要城市的商业活动。

早在隋代以前,宣城、毗陵(今常州)、吴郡(今苏州)、会稽(今绍兴)、余杭、东阳等地就已成商贾集中之地。

这些地区环绕徽州,商贸活动带动徽州与毗邻地区的物资交流,东晋时的徽州商人就这样乘势而起,萌芽成长。

唐时,徽州土特产资源极为丰富,除竹、木、瓷土和漆外,茶的运销遍布国中,甚至漂洋过海,运抵国外。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这里的浮梁就包括祁门西南乡。

唐咸通三年(862)歙州司马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说,徽州“山多而田少”,山区“植茗,高下无遗土”山民“业于茶者七、八”“给衣食,供赋税,悉恃此。

”但凡茶叶上市,“贾客咸集,逾于诸方。

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繒素求市,将货他乡者,摩肩接踵而至。

”清代徽商徽墨、歙砚,堪称徽州二绝。

徽墨首创于唐末奚超父子,南唐后主李煜盛赞徽墨,敕封奚超父子“墨务官”,并赐姓为李。

徽州每年须贡龙凤墨千斤。

歙砚取材于婺源龙尾山,故名龙尾砚。

歙砚苏轼有《龙尾砚歌》赞道:“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五代时,绩溪所产的龙须纸,质地洁白光滑,也可谓徽州名产。

南唐后主李煜将其收藏于澄心堂书殿,故名“澄心堂纸”。

简要谈谈你对徽商的认识。

简要谈谈你对徽商的认识。

简要谈谈你对徽商的认识。

徽商,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帮,活跃于明朝中叶至清朝乾隆末年的中国贸易市场中。

他们的商业网络遍布全国,以善于经商而闻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文化的贡献有着深远的影响。

徽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叶,当时中国经济开始商品化,商业活动日益繁荣。

徽商的主要经营活动包括食盐、茶叶、丝绸、粮食等商品的贸易。

他们在各地建立商业网络,进行跨地区的贸易活动,与各地的商帮进行竞争和合作。

徽商的商业网络不仅覆盖了中国的各个地区,还延伸到了海外市场。

徽商的成功得益于多种因素。

首先,他们具有强烈的商业意识和敏锐的商业眼光,能够抓住商业机会并果断决策。

其次,他们注重诚信和信誉,建立了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口碑。

此外,徽商还注重团队协作和互帮互助的精神,形成了强大的商业联盟。

徽商的商业活动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他们在商业活动中结识了来自各地的商人,互相学习、交流,形成了多元化的商业文化。

同时,徽商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回馈社会,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随着清朝乾隆末年经济政策的改变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徽商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

他们的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和打压,商业网络也逐渐瓦解。

然而,徽商的影响力并没有完全消失。

他们的商业精神和文化传统被传承下来,对后世的商业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徽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帮,他们的商业活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通过对徽商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商业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同时,徽商的商业精神和文化传统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首先,徽商的商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具有强烈的商业意识和敏锐的商业眼光,能够抓住商业机会并果断决策。

这种商业精神是现代企业家和企业经营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只有具备了这种商业精神,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徽商的诚信和信誉精神也值得我们借鉴。

徽商发展史详解

徽商发展史详解

徽商发展史详解徽商的形成唐代,祁门茶市十分兴盛。

南唐,休宁人臧循便行商福建。

宋代,徽纸已远销四川。

南宋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人们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合称“程十万”。

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称“祝半州”。

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商人还在徽州境内发行“会子”。

元末,歙县商人江嘉在徽州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

元末明初的徽商资本,较之宋代大为增加,朱元璋入皖缺饷,歙人江元一次助饷银10万两。

成化年间,徽商相继打入盐业领域,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受到严重打击,于是徽商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于中国商界。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

当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占70%,极盛时还要超过。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趋没落,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处境愈来愈困难。

1831年,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革除淮盐积弊,改行“票法”,靠盐业专利发迹的徽商开始衰败典当业也因左宗棠垄断及外国银行的侵入而中落。

茶、木两商则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连年亏损。

尤其是随着提帝国主义入侵,外资渗入,国外商品倾销,徽商经营的行业大多被其所替代。

同时与帝国主义、军阀官僚联系密切的广东、江浙财阀开始兴起,只掌握传统商业知识、技能的徽商,在商业领域逐渐失去其操纵、垄断和独占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

清末和民国时期,虽有个别徽商人物如黟县盐商李宗媚、歙县房地产商人程霖生等崭露头角,但整体上挽救不了徽商的颓势。

徽商产生条件:1、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

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怎么办?出外经商是一条出路。

徽商茶业的发展历程

徽商茶业的发展历程

徽商茶业的发展历程徽商茶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徽商茶业是中国茶叶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清时期,安徽地区盛产大量优质茶叶,逐渐形成了以黄山、六安、祁门、贵池等地为中心的徽州茶区。

当时,徽商是中国最早进入茶叶贸易的商人之一。

他们通过自建商会、组织合作等方式,使茶叶贸易成为徽州地区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

徽商通过与江南商人的合作,将徽州茶叶运往江南地区,并从中取得了巨额利润。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茶叶的出口增加,徽州茶区的茶叶贸易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徽商开始转变经营模式,大量投资于茶叶加工工业,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茶叶加工企业。

同时,他们还积极引进新的茶叶加工技术和设备,提升茶叶的质量,使徽州茶的声誉越来越高。

徽商还在徽州茶区建立了茶叶质量检验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茶叶规范,推动了徽州茶业的健康发展。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徽州茶业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

战乱和社会动荡导致生产和销售受到限制,很多茶叶企业无法正常运营。

然而,徽州茶业逐渐恢复并繁荣起来,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和茶叶市场的逐渐扩大。

改革开放以后,徽商茶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企业开始引进国外的茶叶加工设备和技术,不断提高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

徽州茶的销售市场也扩大到了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徽商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同时,徽商还积极参与茶叶贸易和茶叶文化的推广活动,为提升徽州茶的知名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21世纪以来,徽商茶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徽商开始注重科技创新,推动茶叶产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借助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了茶叶的销售渠道。

同时,徽商还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徽州茶文化,组织举办各种茶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消费者对徽州茶的认知度和喜爱度。

徽商茶业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徽州茶区商人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智慧。

同时,徽商茶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茶农的辛勤耕作。

徽商茶业不仅为中国茶叶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徽州地区经济繁荣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柱。

徽商产业发展历程

徽商产业发展历程

徽商产业发展历程徽商产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当时,安徽省的商贾因地理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而发展迅速。

他们以丝绸、茶叶和盐为主要贸易产品,经营范围从地方到全国范围。

清朝时期,徽商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帝国得以形成。

他们利用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商业网络。

徽商倾向于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经营,通过家族联合体来共同经营大规模商业活动。

这种经营模式使得徽商家族能够保持稳定的财富和商业影响力。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徽商产业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

他们开始向东南亚和日本等地出口商品,同时引进了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此时期的徽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徽商在20世纪初面临了诸多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中国的政治动荡和战争,这导致了许多徽商丧失了财产。

另一个挑战是新兴的国有企业的竞争,这些企业享有政府的支持并具有更强大的资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徽商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徽商们开始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涉足各个行业,包括房地产、金融、制造业和物流等。

他们通过采取合资、合作和并购等方式,不断扩大业务规模。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徽商产业在21世纪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他们通过创新和多元化经营,实现了跨行业、跨地域的融合。

徽商们在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方面也表现出色,成为了社会贡献的引领者。

总而言之,徽商产业经历了历史的起伏和挑战,但始终保持着活力和创新精神。

他们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一个地域商业特色的崛起和演变过程,同时也体现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徽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徽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022018.12在我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各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结合起来,构建起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徽商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徽商文化是古老的徽州大地上曾经上演过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历史剧的徽商集合。

徽商文化的发源徽商文化是地方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也是中国非常知名的商帮之一 ——徽商,又被称为徽州商人、徽帮新安商人,它是旧徽州府商人集团的总称。

徽人经商在历史上具有非常源远流长的历史,早在东晋时期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随后代代发展、辈辈传承到明朝成化、弘治年间,逐步强大构建起了商帮集团,作为中国商界的一支劲旅,徽商在资本方面非常雄厚,实际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相对也比较新颖,徽商商帮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徽商精神在历史研究角度来看,其所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引领时代,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创新精神是徽商文化的灵魂,也是徽商文化持续传承发展的生命力源头所在。

徽商以商业的成功推进了地区文化以及宗族人才的培养,提升了商人的素质和层次的同时,创造性地打造了地域性的官僚集团。

从儒雅角度,从智商角度促进了经济发展。

徽商文化的精髓非常深厚,在明清历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结合历史发展来看,史学家认为徽商最早起源于南宋时期,发展于明末时期,而逐步在明代中叶强盛,持续到了清代的中前期,而随着政局的动荡,逐渐衰败前后历史达到了600余年,称雄的时间也有300余年,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徽商们往往是官商一体的徽商,一旦发达就会衣锦还乡、大兴土木、建楼阁祠堂、修道路会馆,光宗耀祖,壮大势力,特别热衷于兴修院学堂试馆等,乐于培养人才,巩固宗法统治。

在明清时期徽章名称,学者辈出,仅仅5个小县城的进士,就达到了2000余人,明清也有40余人入选诗林文苑,出现过连科三殿,十里四翰林父子同上书,兄弟同丞相的名人雅士造就了诗书礼仪之风,培养了竞相怒放的徽学之花,给后人留下了非常精彩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因此徽商,徽州地区文化的结合非常精彩也是诸多商帮中不可多得的一个繁荣景象。

浅谈徽商发展古今

浅谈徽商发展古今

XX财经大学中国商帮期末论文金融学院投资2班贺敏20130973浅谈徽商发展古今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XX籍商人。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州,今XX省XX市、绩溪县及XX婺源县。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徽商的活动X围遍及城乡,东抵XX,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

上文是摘自百度百科,人们对于微商的一般认识大致如上所说,但我仍对其感到迷惑和怀疑,徽商从何而来,又将归于何处,在清朝之后,它就真的逐渐衰微,泯然于市了吗?我翻开历史的书简,探寻那辉煌的奇迹,又不得不寻访这片美好的故土,领略重生的新徽帮。

一,从何而来徽商萌发于东晋,但徽州从商的历史就要追溯到更久以前了。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即使有,“也非善耕作之地也”,粮食产量普遍较底,因此,这里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人们的生存条件非常差。

又因地处在崇山峻岭之中,每当战乱,难民纷纷逃来此地,以避战祸,人口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供应的矛盾,生存条件更加恶劣。

地少人多的矛盾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粮食严重不足,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史料称:徽州一年所产的粮食,只能养活全境10%的人口,百姓为粮食所迫,外出谋生的人竟有十之八九。

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

万山丛中盛产竹木,所产杉木,质地坚硬,可为栋梁之才;竹子满山遍野皆是;茶可称一绝,尤其是祁门茶和松萝茶;陶土也是徽州的一大财富,瓷都XX的制陶原料白土,就产于徽州;手工业更具特色,文房四宝闻明全国。

纸:“自首至尾,匀薄如一”;毛笔倍受人们喜爱;墨:“坚如玉,纹如犀”;砚:因石取势,雕琢成颇具艺术价值的图案,至今盛名于世;漆器:被当时人称为“绝古未有”的珍品。

最新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

最新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

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摘要:徽商,又称徽州商帮,即古徽州所辖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黟县六县商人的总称。

徽商经营范围普遍,“其货无所不居”,且经营方式多样。

纵观历史徽商的兴衰轨迹与明清时社会经济发展脉络有着同一性,具体说来,徽商的发展经历了兴起、暂时性衰落、中兴及衰落解体四个阶段,其兴起于衰败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并应该从中吸取该有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徽商兴起衰败原因探析一、徽商兴起与兴盛的原因分析徽人从商的历史由来已久,然而作为一个整体,徽商萌芽于东晋,生长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具体说来,先有徽人从贾之风兴起于明代的成化、弘治年间,又因徽州商人经营有道,资本得以迅速积累,并在当时各种条件的推动下结成徽帮,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之一。

(一)徽人从贾之风兴起的原因徽州,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皖南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多山多水,耕地面积较少,且土壤多呈酸性,决定其地质不适应粮食作物的生长,反而适于茶叶、竹木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并且距离全国大市场较近的地理优势也为徽人从事商业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此外,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迅速增长的人口使得徽人不得不以经商以谋求生计。

从主观上来说,徽人从商之风的兴起,还有着深刻的人文和社会缘由。

徽民向来勤劳,不辞劳苦,经商容易致富。

自宋朝之后,有着“东南邹鲁”、“理学之邦”之称的徽州倍受人们关注;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勃发,这也导致了徽人对仕途的渴望。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徽人唯有从事经商这一厚利之“末”业才能支撑其“本”业,为了“业儒”需要,徽民也往往选择经商之路。

此外,徽州耕地有限,地价极贵,单靠兼并土地这一手段很难满足豪门大族的奢侈生活之需,经营商业便成为他们扩大财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除了有经商的动机,当时的政策也为其事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例如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地租大多由实物转为货币,这就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及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全国长途贩运业的发展。

徽商的发展历程

徽商的发展历程

浅谈徽商的发展历程(作业2)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绩溪牛”、“一代儒商”等美称,“无徽不成镇”这一说法曾流传于大江南北,可见徽商影响之大。

本文将对徽商的发展历程及其原因进行简单阐述。

一、萌芽:东晋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就有新安商人活动。

经商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纵观历史,中国所有商帮的形成都具备自己独特的地理、人文因素。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 正如其民谚所言“七山一水一分田自古以来”, 徽州多山多水,耕地面积较少,且土壤多呈酸性,决定其地质不适应粮食作物的生长,且徽州自然灾害较为频繁,而人口增长却尤为迅速,粮食未能自给自足,徽人不得不以经商以谋求生计,这些皆为徽人从贾提供了客观条件。

徽商的繁荣还得益于徽州自身便捷的水利交通和丰富的物产。

徽州山区交通不便, 但其境内有新安江, 其支流可与徽州六邑相连通,沿江东下可达杭州,水上运输却十分便捷。

而且虽然徽州虽然“人稠缺粮”,但是茶叶、竹木等经济作物却异常丰富,这些特产在国内有着广阔市场,徽人将这些物产输送出去,便可换回徽民们的粮油盐等生活资料。

这就内在刺激着徽商的萌芽。

二、初步形成:晚唐五代晚唐五代时期,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规模南迁,不仅使江南得到了充分的开发,而且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徽州地处江南,相隔不远的建业(今南京), 是东晋、齐、梁、陈的建都之地, 大批北方来客寄寓建业,长江中下游地区变成了一个人口稠密、经济富饶的地方,对于徽州特产,如木材、茶叶的市场需求量极大,这些都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热情,徽商初步形成。

三、形成时期:南宋南宋王朝曾把“杭州作汴州”,明朝把南京作为都城,从而带来了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江南经济开始充分活跃。

徽州地处江南,紧靠杭州、南京,承受着时代大潮的冲击。

徽州人还抓住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和徽州与经济发达地区毗邻苏杭、南京等这一机遇,发展商业经济。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合集五篇)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合集五篇)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合集五篇)第一篇: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徽商是徽籍人的商帮,它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清末,历史达六、七百年,其中鼎盛期领中国商界之风骚达三、四百年,影响至深至大。

一、徽商的兴起徽商当年是被逼出来的。

徽州介于万山丛中,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地少土瘠人稠,所谓“即富者无可耕之田”;即使是有限的田地,也正如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说的,是“土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责红虾灿,不宜稻梁。

壮夫健牛,曰不过数亩,粪龚缉栉,视他郡家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

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之一。

”本土经济长期以来都是赖以山林的山戍经济。

粮食从来不能自给,所需粮食皆“仰四方之米”。

特别是到了唐宋以后,“黄巢之乱”和“靖康南渡”连续两次的外地移民于徽州的高峰,使徽州人口大增,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尖锐,民众的生存空间更小。

于是,徽人“非经营于四方,绝无治生之繁矣。

”拓展生存空间,找寻徽州的再向外移民,就成了徽州人当时的当务之急。

同时,又由于徽州本土的主体经济结构是山林经济,它本身是盈缺待补和不平衡的,如,徽州山出美材,而美材于林只为柴;境内多茶叶,但茶叶过多也只为草,因此需要输出去,通过商业贸易,方才能换取徽民的所需。

于是为治生计,徽民们多选择了经商作为自己的一大治生之道。

除一方面他们感慨自己“生在徽州”是“前世不休”外,另一方面,又总是毫不犹豫把自己在“十二、三岁”时“往外一丢”。

“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徽人经商就这样千呼万唤要出来了。

而正在徽民要外出经商之时,恰好又碰上了“靖康南渡”,宋王室偏安江南,迁都临安(今杭州),从而带来了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向南转移,江南经济开始充分活跃。

这一历史契机,被徽州人牢牢地把握住了。

徽民们充分利用了自己紧靠临安,有横贯徽州全境地的新安江水路直通临安的极大交通便利,极尽本土物产丰富、名产特产多的优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使徽商在南宋后全面崛起,走进历史大舞台,并获得极大的成功。

简述近代徽商的变迁

简述近代徽商的变迁

简述近代徽商的变迁古代徽州地处浙,赣,皖三省的交界,这里山岳连绵,重谷崎岖,可耕作的田地很少,徽州人为了谋生,不得不“以贾代耕”,外出寻找生计。

明中期以前,徽州人就有悠久的经商传统,但“徽商”二字真正为世人所熟知还是在明中期以后。

因为在此之后,徽州商人逐步形成了“商帮”,商业经营的各个方面都有了质的改变。

自明中期至清道光时期,徽商群体称雄于国内商界达300余年,他们足遍天下,富甲一方。

但到了清末时期,由于政策的变化和战争外资等因素影响,曾经盛极一时的徽商逐渐走向了没落。

一、徽商兴起的条件有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徽州人并不是是天生喜爱经商,而是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有莫大关系。

徽州又叫新安,其下辖有歙县,绩溪,黟县,祁门,休宁和婺源六县。

这里山多地少,粮食难以自给,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另谋出路。

徽州景色图徽州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极其富有经济价值,特别是婺源所产的杉木,其质量奇佳,是建造房屋,制作家具的好材料,早在南宋时期,就曾有大批徽州人以种植杉木为生。

徽州地处亚热带北部边缘,这里海拔适中,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非常适宜种茶产茶。

早在唐代,歙县就以产茶闻名于世,陆羽曾在其《茶经》中记载“歙州产茶,且素质好”。

如今的江西景德镇是天下闻名的瓷器之都,但其烧瓷制瓷所用的土料却全依赖于婺源和祁门两地的供给,明清时期就有不少两县之地的百姓开设“碓厂”,专门制作瓷土为生。

有“文房四宝”之称的笔墨纸砚是古代必不可少的文化用具,在其生产上各地皆有专精,然徽州所产的文房四宝却是样样皆精。

早在唐代,徽州所产的纸墨砚就以闻名天下,《新安志》中曾记载:“李后主留意翰墨,有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旧坑石之砚”。

宋代时期,徽州还出现了几位制笔大家,他们的作品也是名动一时。

除了自然条件外,徽州所处的地理位置也给经商提供了便利。

徽州虽处群山之中,但其与经济发达的江浙距离很近。

古时徽州人东去苏杭,西出饶州,或北上芜湖,不过三五日路程,且大部路线都可依靠水路以舟代步,一旦徽州人走出群山,便可利用便捷的水运交通往来经商,聚敛财富。

天下徽商解说词

天下徽商解说词

天下徽商解说词【原创版】目录1.徽商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徽商的特点和商业理念3.徽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贡献4.徽商的衰落及其原因5.徽商的精神内涵和现代意义正文徽商,又称安徽商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业群体之一。

他们起源于明朝初期,发展于明清两代,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

徽商以其独特的商业理念和经营策略,成为了当时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

徽商的发展历程可谓是漫长而曲折。

早期的徽商主要经营茶叶、盐、典当等业务,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随着商业活动的不断扩大,徽商开始涉足更多的领域,如绸缎、陶瓷、木材等。

到了清朝,徽商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商业集团之一。

徽商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其独特的商业理念和经营策略密不可分。

徽商讲究诚信为本,以义制利,这种以道德为准则的商业理念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具有很大的竞争力。

另外,徽商注重合作,强调抱团取暖,他们通过建立会馆、商会等组织,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应对商业风险。

徽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贡献不容忽视。

他们不仅推动了商品的流通,繁荣了市场经济,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投资兴办学校、修桥铺路等。

同时,徽商的经营活动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徽州地区的经济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徽商逐渐衰落。

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战乱和政治动荡,导致商业活动的停滞;二是市场竞争加剧,徽商的经营策略逐渐失去了优势;三是封建制度的衰落,使得徽商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尽管如此,徽商的精神内涵仍然具有现代意义。

他们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商业道德,抱团取暖的合作精神,以及对公益事业的积极参与,都值得现代企业家们学习和借鉴。

总之,徽商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商业群体,其发展历程、商业理念、影响和贡献以及精神内涵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徽商产业的发展历程

徽商产业的发展历程

徽商产业的发展历程
徽商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代。

明代中期,安徽地区商业发展兴盛,徽商便是当时的商业精英。

徽商以安徽地区为基地,通过经营跨境贸易、钱庄、船业等手段积攒财富,成为当时中国最富有和最具影响力的商家。

清代是徽商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徽商开始涉足更多领域,如纺织、银号、茶叶等,与其他商业集团形成了对比,展现了独特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

徽商通过发展豪商家族和宗族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商业规模和影响力。

徽商家族以重商主义的思想为指导,重视商誉和信誉,注重商业机构的建设和管理,为徽商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国时期,徽商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徽商逐渐步入现代化经营轨道,积极参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

徽商在银行、企业等领域投资经营,成为政商界的重要力量之一。

同时,徽商对于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显现,为安徽地区创造了丰富的经济资源和就业机会。

建国后,徽商产业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徽商的经营方式受到限制,许多徽商转型或倒闭。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徽商产业逐渐走上复兴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徽商开始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拓展了市场空间。

徽商家族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崭露头角,成为安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如今,徽商产业正持续创新,积极拓展新兴领域,努力实现更
高质量的发展。

徽商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底蕴,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国家推动的“互联网+”和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等战略。

徽商产业在全球化、数字化时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徽商产业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徽商的发展历程

徽商的发展历程

徽商的发展历程徽商是指具有徽商背景和代表性的商帮集团。

徽商起源于中国安徽地区,始于明代,兴于清代,盛于民国。

在中国商业史上,徽商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对中国近现代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徽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徽州是经济繁荣的地区,商人们在经济交流的推动下开始形成商队,以徽州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进行商品贸易。

徽商通过与南京和杭州等商业中心地区的贸易往来,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商业经验和财富。

明代中后期,他们开始涉足茶叶贸易,在贸易过程中,徽商学习到了茶叶的生产、加工和储运等技术,成功打造了以“徽茶”为代表的品牌,迅速崛起并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清代是徽商的鼎盛时期。

清朝时期,南京成为当时全国首府,商业和文化的核心,徽商也随之迁徒至此,与南京的商人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

徽商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通过布匹、药材、染料、茶叶等商品的贸易,迅速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徽商将商业堆头和良好信誉作为发展的基础,建立了严格的商业制度和互助组织,形成了以“合伙商行”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同时注重家族文化和责任感,力求传承和发展。

民国时期,徽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版图,延伸到全国各地。

徽商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徽商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通过与政府的合作与互动,获得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资源。

其次,徽商注重资源整合,通过与其他商业势力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综合实力。

同时,徽商还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经验,进一步发展了茶叶、棉纺、造纸等行业,成为当时中国商业界的佼佼者。

然而,徽商也面临了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随着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的加剧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徽商逐渐步入衰落的轨道。

此外,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商业环境的变迁等因素也使徽商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到20世纪50年代,徽商在中国商业舞台上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减弱。

总的来说,徽商的发展历程中,既有辉煌和成功,也有困境和挑战。

他们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的辉煌传奇。

关于徽商发展历程研究

关于徽商发展历程研究

关于徽商发展历程研究关于徽商发展历程的研究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

徽商居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其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徽人经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但徽商的历史应该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而衰亡于清朝后期。

徽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发展阶段:阶段一:明代成化以前,徽商经营的行业主要是文房四宝、漆、木、茶叶,势力上还不能跟山西陕西的商团相比。

阶段二:从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中叶的100余年间是徽州商帮的的发家阶段。

“其货无所不居”、“足迹几遍天下”,可以说这一阶段奠定了徽商的基调。

由于政府对盐业政策的松动及社会农商皆本的风气加上徽商的艰苦创业,徽商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万历后期到康熙初年的近百年是其遭受挫折的阶段,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封建政权的横征暴敛。

万历时,矿监税使四处搜刮,徽商成为其主要勒索对象。

天启时,魏忠贤又发起“黄山旧案”,在这场狱案中徽商财力消耗是难以估量的。

(2)明末农民起义军对徽商的打击。

如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实行的是“平买平卖”,保护商人的政策,但徽商处处与农民军做对的态度,是农民军对徽商仇视,使他们以徽商作为追赃对象。

(3)明清战争的破坏。

苏州、湖广遭受战祸最为严重,而这些地点有恰恰是徽商最为集中的地区。

所以战争对徽商的破坏可想而知。

阶段三:从康熙中叶到嘉庆、道光之际的一百数十年是徽商的兴盛阶段。

这一时期徽商的发展较以前有了很大的突破:(1)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长江一线商业活动的扩大,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而长江流域正是徽商称雄的地方。

所以徽商实力的增强与沿江贸易的扩大是分开的。

(2)徽商与封建政治势力的关系更为密切。

之前提到的“黄山旧案”,它使徽商认识到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仰仗封建势力,而入清以后,官商之间的结合则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3)徽商之所以能够在艰苦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发展扩大,乃至成为称雄商界的劲旅与其“贾而好儒”有莫大联系,这一特点贯穿了明清两代。

徽商的发展历程

徽商的发展历程

徽商的发展历程
徽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代,尤其是明代末期的明崇祯年间。

当时,安徽地区的商业发达程度较高,徽商逐渐崭露头角。

随着清朝的建立,徽商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全国范围内商业活动的重要力量。

在清朝时期,徽商不仅在安徽地区发展迅速,还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

徽商以其较高的商业智慧和灵活的经营手段而著称,成为当时中国最富有和最具影响力的商人群体之一。

他们在国内外贸易、金融、地产等领域拥有广泛的经营网络,积极参与国内外商业交流与合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徽商在世界范围内的商业争夺中遇到了
一些挑战。

中国大陆地区的政治动荡和经济落后使得徽商的地位受到了一定冲击。

然而,徽商在这个时期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中。

例如,在辛亥革命和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徽商积极参与捐款捐物,为国家的独立和抗击外敌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徽商再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它们积极参与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改革中。

特别是在安徽的经济发展中,徽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他们在房地产、制造业、金融等领域有着广泛的投资和参与。

如今,徽商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们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与全球各地的商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合作。

同时,
他们也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中探索出了更多的发展路径。

总的来说,徽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兴盛与衰落,但他们一直以来都展现出了较高的商业智慧和创新精神。

作为中国商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商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徽商的兴起与衰落

徽商的兴起与衰落

徽商的兴起与衰落一、徽商的兴起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所属(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组成商人集团的总称。

据史料记载:徽商起源于东晋,脱颖于唐宋,发展于元末明初,鼎盛于清代前期和中期,衰败于清代晚期,前后长达600余年,在中国商界称雄300余年。

徽州人为什么外出经商成风,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条:一是徽州山多田少,人口众多,外出经商是生活所迫。

二是作为山区,徽州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如竹、木、茶叶等,文房四宝闻名天下,经商有着天然的优势资源。

三是水路发达,新安江各支流上达徽州各地,下通杭州,水路交通方便,在古代,水系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徽州人正是利用了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踏上了经商之路。

四是徽州人聪明至极,善于大胆利用朝廷的“开中制”“折色开中”等政策,可以说对朝廷政策的把握,也伴随着徽商的兴起与衰落。

从经营的心里角度探寻徽商兴起的原因,主要有:第一,逆境中的积极心态。

尊儒重仕,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色国策。

在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影响下,商业被认为是市井小人之事,为人所不削。

因此,这种商贱、商轻的传统价值观念,给徽州商人带来了无形的心理压力,在创业之初产生了一种从商的自卑心理。

经商是徽州人因为客观环境而作出的生存选择,在封建社会只有公民利禄才是正途思想的影响下,徽州商人是想去极力改变这种心理上的不平等的。

于是,自卑和满腔报复的心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积极的价值观念,入仕成为了他们最高的价值取向。

为徽商的生存与发展,开拓出一片较为宽松的心理空间,使得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贾儒结合,儒政相同,以宗亲为纽带,以勤奋敬业精神闯荡市场的徽商特点。

这种在他们经营过程中否认仕贵商贱,批判农本商末,又极力与儒结合的经营心理,作为一种价值观,减轻了徽州商人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使他们有了一种改变命运和歧视的积极心态。

第二,渴望尊重与贾仕结合。

当徽商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而不能获得与其财力相适应得社会尊重合与其财力相匹配的政治地位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再一次失去了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商帮期末论文金融学院投资2班贺敏20130973浅谈徽商发展古今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籍商人。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州,今省市、绩溪县及婺源县。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徽商的活动围遍及城乡,东抵,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

上文是摘自百度百科,人们对于微商的一般认识大致如上所说,但我仍对其感到迷惑和怀疑,徽商从何而来,又将归于何处,在清朝之后,它就真的逐渐衰微,泯然于市了吗?我翻开历史的书简,探寻那辉煌的奇迹,又不得不寻访这片美好的故土,领略重生的新徽帮。

一,从何而来徽商萌发于东晋,但徽州从商的历史就要追溯到更久以前了。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即使有,“也非善耕作之地也”,粮食产量普遍较底,因此,这里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人们的生存条件非常差。

又因地处在崇山峻岭之中,每当战乱,难民纷纷逃来此地,以避战祸,人口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供应的矛盾,生存条件更加恶劣。

地少人多的矛盾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粮食严重不足,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史料称:徽州一年所产的粮食,只能养活全境10%的人口,百姓为粮食所迫,外出谋生的人竟有十之八九。

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

万山丛中盛产竹木,所产杉木,质地坚硬,可为栋梁之才;竹子满山遍野皆是;茶可称一绝,尤其是祁门茶和松萝茶;土也是徽州的一大财富,瓷都的制原料白土,就产于徽州;手工业更具特色,文房四宝闻明全国。

纸:“自首至尾,匀薄如一”;毛笔倍受人们喜爱;墨:“坚如玉,纹如犀”;砚:因石取势,雕琢成颇具艺术价值的图案,至今盛名于世;漆器:被当时人称为“绝古未有”的珍品。

异常丰富的土特产品向徽州人展现了一条现实的出路,走出大山,以商代耕。

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的。

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经商的道路,但这里的水陆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杭”丰富的物产加上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尤其到了明清昌盛时期,徽州府聚集了大量的徽州商人,这时的徽帮已经发展成为特定的群体,可以说拥有强大的商帮实力和稳定的商业条例规则,这是由多种条件影响而产生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非偶然。

首先,徽州府,位于省的南部,境有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绩溪县,而且还包括现属省的婺源县共六个县。

这个区域是在省东北走向的江湖山地的东端,西部北上方与山地交界的山麓。

它拥有由钱塘江的水源在新安流域冲蚀而成的小规模的盆地,西面有天然的障壁,这样的地理环境,正足以使它成为战乱时的避难地。

故从汉代到唐朝末年,从北方有很多难民逃到这里避难。

但这里姓汪的大都是当地山越人中的土豪。

这样的徽州商人很多。

他们从事商业的原因及背景是:第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耕种的土地较少。

第二,附近木材及石料等供给受到山地的惠赐,故从很早开始,木材、纸、笔、砚、墨、瓷器等都成了重要的土特产品。

第三、这些特殊产品的贩运,固然带来了富裕,但土地的减少(就人均而言)和苛税的增加,终使经商的人增多。

又随着江南三角洲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安江等地的交通更加方便。

这样,到了明、清的后半期,形成了70%的人口从事商业的盛况。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徽州商人与其他地域的商人尚没有多大差别。

至于明末,则已凌驾于商人之上了。

徽商之盛,与成化、弘治间食盐贩卖的国策有关,也已明中期以后江南三角洲手工业生产之扩大和商品流通之扩大为重要条件。

当时,在、、等地,二十个商人中就有十九各是徽商。

不过,明末徽商之盛,与其说是质量上的提高,到不如说是数量上的增多。

徽商的商业资本发展犹如滚雪球一般快速壮大,拥资百万乃至千万的大富商人数愈来愈多。

一个徽商发财后,总有一批人在其卵翼下发展成新富商。

因此,徽州的富商愈来愈多,其资金总量也越来越大,各种渠道流入的资金使得整个徽州“富甲天下。

”二,归于何处清末的近百年间是徽商的衰落时期。

徽商衰落的原因很多,除当时的苛捐杂税太多以及太平天国起义等原因外,值得引起重视的有以下几点:1.官商结合的垄断市场的结束:徽商的主体是盐商。

徽州盐商在清政府实行“纲盐制”时,其所经营的盐业是受政策保护最多的,他们凭借垄断两淮盐引的特权,在徽商中实力最雄。

而在道光年间清政府在两淮实行“改纲为票”的盐法改革,从根本上取消了徽州盐商在两淮盐业中的垄断特权之后,徽州盐商居然没有一点竞争能力,从此便一蹶不振。

2.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衰落:外国商品加入竞争后,徽商没有后发优势。

如徽州茶商在清光绪前由于外国不谙种茶之法,中国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处于垄断销售的贸易地位,故而能大获其利,成为当时我国近代对外贸易中实力最强的商人集团。

但富裕起来的茶商没能居安思危。

清光绪时,印度、锡兰等国大面积引种茶叶成功,为了与中国争夺国际市场,一是这些产“洋茶”的各国对本国茶叶出口采取免税甚至倒补的鼓励扶持措施;二是这些国家的茶商采用了近代化的工厂生产,使用机器制茶,极提高了其制茶的工艺。

与之相比清政府却从咸丰以来,逐年在提高茶叶关税,茶叶的成本在加大;徽州茶商制茶仍旧限于作坊式的手工生产,落后的制茶工艺导致其茶叶质量已不如“洋茶”。

此时的茶商仍宁愿将大量资金浪费于奢侈性享受之中,也不愿进一步提高生产工艺。

光绪二十三年,清两江总督坤一借鉴国外机械制茶的经验,明令以机器制造外销茶,但徽州茶商因循守旧,缺乏近代化生产的开拓意识,他们以费多效微为名,激烈反对,此事只得作罢,中国的茶叶一方面由于关税的原因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制茶工艺落后,质量不如“洋茶”,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出口量逐年递减。

3.积累的资本未用于扩大再生产:徽商经营方式是一种封建小农经济。

鸦片战争后,徽商没有考虑后路,获利后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消费。

江浙商人有一万要变两万,而徽商发迹之后,往往不注重创业而注重功名,由原来勤奋敬业、吃苦耐劳,变成了贪图享受、追逐功名、大兴土木、广建豪宅,把大量的金钱用于买田、置地、修祠、建房、娶妻、纳妾、续谱、止坊,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商业资本萎缩。

如清咸丰年问,徽商注定贵花金百两、八十万两在家乡修建豪宅承志堂。

全宅有七个楼层、九个天井,房屋60问,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正厅前后三开间结构、两进回廊,前有天井、外院、院,后有书厅、花园、鱼塘,还有娱乐厅、麻将厅、鸦片厅、小姐楼阁和保镖、女佣住室等等,整幢建筑装饰考究,砖、木、石三雕俱全,其徽商巨富的铺排遗风可见一斑。

有的为了赏赐一个官位而挥金如土、攀亲折桂,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影响了再生产的扩大,而且造成商业资本的严重匮乏,难以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而走向衰落。

三,浴火重生徽商在明、清两朝雄冠商帮四百余年,它造就了一批最有影响的商界精英;倡导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商业道德;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商务理念和规则。

尽管清末因各种原因而导致衰微,但徽商作为省一个知名的省区名片,在今天仍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

徽商是有国际影响的商帮,国外有一批大徽商,还有几十家研究中国徽文化和徽商文化的单位。

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沿海粤、浙、闽、、沪等商帮,得风气之先,迅速崛起。

在九十年代后一批新徽商继往开来,也开始崭露头角。

中国五百强企业中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中有几十位是人,进入五百强本地企业有十一家,分别是:马钢集团、海螺集团、徽商集团等。

己有一批较大的新徽商回投资,如雨润食品集团董事长祝义才己在投资三十多亿;宁电器集团董事长近东在开办了十多处大型电器专营商场;正鼎投资集团董事长真铭(车载GPS)等去年都在投资创办了相关的工业开发区。

历史徽商是儒商,历史上著名徽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种人:一是精明的商人;二是有造诣的文化人;三是有爱心的善人。

现代新徽商传承历史徽商的优秀商德,又有时代的特色,新徽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在国际经济环境中具有三种突出的竞争力:年轻、高学历、产业。

在两次徽商精英年会上,各地徽商共谋振兴之道,他们的共同愿望,可以概括为三点:加强徽商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联系、增强徽商之间的凝聚力和联合、增强徽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连接。

“商帮”是一个历史的名词。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地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企业,“商帮”这一销声匿迹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名词,又突然红火起来,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有的研究历史著名商帮,有的宣传现代新商帮。

古商帮是中国封建主义体系中,在市场经济萌芽时代的地域性工商业群体组织;新商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发展起来的地域性工商业群体组织,新老商帮都有共同的时代、地域和文化特色。

改革开放以后,一批新商帮开始崭露头角,历史上已负盛名的晋商、徽商、粤商、鲁商、浙商、商、闽商又重振雄风,还有沪商、京商,深商、豫商以及珠三角、长三角、环勃海各种商帮旗号都在纷纷举起。

形成现代商帮的客观原因,主要是:有一批地域相同、成功的工商企业,有鲜明地域特点的产业和市场等方面的结合,还有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共同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文化。

一些专家、学者在探讨有关“商帮”的两个课题,一是新商帮与古商帮有那些传承关系;二是在现代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强调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商业环境中,带有强烈地域概念的商业帮会组织能否持续存在。

在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新商帮不应再延续划地为牢的旧观念,联系商帮的地域、亲缘等概念必然逐步淡化,而共同的商道、商德等文化因子,将成为联接新商帮的重要纽带。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对“商”、“周”时代的社会文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春秋多义士”,“一诺重千金”。

春秋战国时的“义士”最大特点是“重然诺,轻生死,”他们对“诚信”精神的执着追求到了令人惊奇、惊叹的程度。

诚信是儒教伦理道德的主要容,也是儒家做人、处世、为政的行为准则。

儒教把诚信的民风、诚信的社会、诚信的政府看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前进的方向盘。

中国古圣先贤都以“仁爱”作为道德的基本元素,批判“为富不仁”,倡导“仁者爱人”、“以义为利”、“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这己成为中华古商帮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准则。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浪潮蓬勃兴起。

在国际化的商贸游戏规则中,“诚信守约”是公认的现代价值观,它的价值取向是:单个利益主体、出让部分权利、以换取有关主体普遍同意为前提的契约精神,并重视建构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氛围,创立普遍交往与交流的信任基础。

诚实守信、履行社会责任,完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