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医案》乌梅丸医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又 阳微寒胜。疟久不已理胃阳以壮中宫使 四末之邪。不令徒犯脾胃。
▪ 人参 炒半夏 生姜 乌梅 草果 炒常山秋露 水煎。
▪ 又 辛酸两和肝胃。已效。 ▪ 人参 草果 生姜 生白芍 乌梅 炙鳖甲 ▪ 《临证指南医案 疟》
乌梅丸医案
▪ 程(四十二岁) 夏四月阳升病发,深秋暨 冬自愈。夫厥阴肝为阴之尽,阳之始,吐 蛔而起,必从肝入胃。仲景辛酸两和,寒 苦直降,辛热宣通,所赅甚广。白术甘草 守中为忌(乌梅法何等深奥,此则十二字 广深该博,直截了当,读书另具慧眼。)
▪ 《种福堂公选医案》
乌梅丸医案
▪ 惊则动肝,肝气上逆,忧则伤肺,肺气失降,升 降失司,中焦不运,气聚成形,风扰鸣泄。仲景 论上升吐蛔,下坠狐惑,都从胃虚起见,风木相 侮,阳土日困,食减便溏有诸。由惊忧偏逆致病, 因病失治,延虚最难奏效。用药不过生化克制之 理,培其受侮,平其冲扰,补阳明以宣府,泄厥 阴以平逆,如是而已。至于拔病根,在乎居恒颐 养,当医药外求之。
乌梅丸医案
乌梅丸医案
▪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338条:“伤寒 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 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 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 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 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 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 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医案
▪ 乌梅丸证:厥阴病厥逆,烦躁,腹痛 呕利,久利,蛔厥等。
乌梅丸医案
▪ 酸:(乌梅) ▪ 辛:{附子、干姜、川椒、细辛、桂
枝) ▪ 苦:黄连、黄柏 ▪ 甘:人参、当归。 ▪ “酸苦泄厥阴,辛甘安阳明。”
乌梅丸医案
▪ 万 暑邪不解。陷入厥阴。舌灰消 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 下利血水。最危之症。
▪ 知母 草果 半夏 黄芩 乌梅 生姜秋露 水煎。
▪ 《临证指南医案 疟》
乌梅丸医案
▪ 毛(妪) 因惊。肝气上犯。冲逆。呕 吐涎。阳升至巅为头痛。脉右弱左弦。 当从厥阴阳明治。
▪ 人参 川连 茯苓 川楝 川椒 乌梅 干 姜 生白芍
▪ 《临证指南医案 呕吐》
乌梅丸医案
▪ 方 饥不欲食,气冲咽嗌,头眩,寒 热汗泄,皆肝阳升动太过;若加怒劳, 恐有暴厥之虑。
▪ 川连 乌梅 黄芩 白芍 人参 诃子 皮
▪ 《临证指南医案 泄泻》
乌梅丸医案
▪ 毛(氏) 用玉女煎。寒热未已。渴饮仍然。 呕恶已减。周身皆痛。诊脉两手俱数。舌 色灰白边赤。汗泄不解。拟用酸苦泄其在 里热邪。务以疟止。再调体质。
▪ 黄芩 黄连 草果 白芍 乌梅 知母 用秋露 水煎药。
▪ 又 寒热由四末以扰中宫。胃口最当其残害。 热闷不饥。胃伤邪留。清热利痰。固为要 法。但有年气弱。兼之病经匝月。清邪之 中。必佐辅正。议用半夏泻心法。
▪ 川椒 川连 乌梅 干姜 人参 茯苓 生 白芍 川楝子
▪ 《临证指南医案 吐蛔》
乌梅丸医案
▪ 鲍 舌心黄。边白。渴饮。水浆停胃脘。干呕微 微冷呃。自痢稀水。小便不利。诊脉坚劲不和。 八旬又二。暑湿热邪内着。必脾胃气醒。始可磨 耐。以高年不敢过清过消。用清暑益气方法。
▪ 川连 黄芩 石莲子 煨干葛 青皮 人参 茯苓 厚 朴 猪苓 泽泻
▪ 川连 乌梅 人参 牡蛎 生白芍 炙 草
▪ 《种福堂公选医案》
乌梅丸医案
▪ 郭 脉弦。心中热。欲呕。不思食。大 便不爽。乃厥阴肝阳顺乘胃口。阳明 脉络不宣。身体掣痛。当两和其阳。 酸苦泄热。少佐微辛。
▪ 川连 桂枝木 生牡蛎 乌梅 生白芍 川 楝子
▪ Fra Baidu bibliotek临证指南医案 木乘土》
乌梅丸医案
▪ 朱(氏)嗔怒动肝。气逆恶心。胸胁 闪动。气下坠欲便。是中下二焦损伤 不复。约束之司失职。拟进培土泄木 法。亦临时之计。
▪ 《眉寿堂方案选存 暑》
乌梅丸医案
▪ 服理中后,胃痛泄泻转加,心热渴不 欲饮,必有暑湿内结,暂用酸苦泄热。
▪ 川连 淡黄芩 炒广皮 乌梅 生白芍 木 瓜
▪ 《眉寿堂方案选存 暑》
乌梅丸医案
▪ 王 脉沉弦。腹痛呕吐。鼻煤舌绛。面 带青晦色。夏秋伏暑发热。非冬月。 乃误表禁食。胃气受伤。致肝木上干 胃土。蛔虫上出。遂成重病。常有厥 逆之虑。拟进泄肝和胃。得痛止呕缓。 冀有转机。
▪ 《临证指南医案 呕吐》
乌梅丸医案
▪ 杨 因惊而泻。腹痛欲呕。是为蛔厥。 当用酸苦。忌进甜物。
▪ 川椒 乌梅肉 川连 淡干姜 金铃子 延 胡索 桂枝木 生白芍
▪ 《临证指南医案 泄泻》
乌梅丸医案
▪ 郑 夏至后。湿热内蒸。肠风复来。议 酸苦法。(湿热)
▪ 川连 黄芩 乌梅肉 生白芍 广皮 厚朴 荆芥炭 菊花炭
乌梅丸医案
▪ 某 寒起呕痰。热久不渴。多烦。 中焦之邪。仍以太阴脾法。
▪ 草果 知母 生姜 乌梅 炒半夏 桂 枝木 早服鳖甲煎方。
▪ 《临证指南医案 疟》
乌梅丸医案
▪ 某 夏秋湿热疟痢。正虚邪留。混入血 络。结成 瘕疟母。夫湿气热气。本属 无形。医治非法。血脉蕴邪。故寒热 间发。仲景立法。务在缓攻。急则变 为中满。慎之。兼服鳖甲煎丸。
▪ 又驻车丸二钱 ▪ 《临证指南医案 便血》
乌梅丸医案
▪ 江 食物不调。肠胃蕴蓄。郁蒸积聚而 滞下。三月不愈清疏带补之。
▪ 人参 川连 炒白芍 炒楂肉 广皮 茯苓 炒当归 乌梅
▪ 《临证指南医案 痢》
乌梅丸医案
▪ 方 先厥而疟。蛔虫下出。呕逆腹鸣。脘痞 窒塞。此厥阴疟疾。勿得乱治。
▪ 川连 淡干姜 姜汁 川桂枝 生白芍 乌梅肉 黄芩 秋露水煎药
▪ 人参 白芍 川楝子 生淡干姜 川连 乌梅 粗桂枝 炒焦归身
▪ 《种福堂公选医案》
乌梅丸医案
▪ 顾 溃疡不合成漏。脂液渗去。必阳络 空隙。内风暗动。攻胃。则呕逆吞酸。 腹痛泄泻不食。津液不升。舌焦黑。 不渴饮。内外兼病。难治之症。
▪ 人参(一钱同煎) 炒乌梅肉(五分) 炒黑川椒(三分) 茯苓(三钱) 生 淡姜(五分) 炒广皮(一钱)白芍 (一钱半)
▪ 《临证指南医案 呕吐》
乌梅丸医案
▪ 川连 乌梅肉 枳实汁 川椒 生白芍 生 姜
▪ 《眉寿堂方案选存 疟疾》
乌梅丸医案
▪ 杨(关上,四十五岁) 疟痢乃长夏湿 热二气之邪,医不分气血,反伤胃中 之阳,呃逆六七昼夜不已,味变焦苦, 议和肝胃(大凡疟痢并作,只要宣发 疟邪,松透肌表,俾得津津汗泄,则 湿热外出而痢自止。)
▪ 人参 炒黑川椒 茯苓 乌梅肉 生淡干 姜 生白芍
火客邪。与甘酸化阴。
▪ 人参 山药 炙草 炒乌梅 木瓜 炒湖莲肉 ▪ 《临证指南医案 痢》
乌梅丸医案
▪ 蔡 脉右数。左细数。面垢舌燥。白苔点点。 肌肤甲错。左胁动气。伏暑当秋凉而发。 初病如疟。当从苦辛寒法。里邪炽烈。变 为下痢。胃津被劫。阴液大耗。昔贤于热 病液涸。急以救阴为务。苟胃关得苏。渐 以冀安。否则犯喻氏所指客邪内陷。液枯 致危之戒矣。复脉汤去姜桂麻。
▪ 《叶天士先生方案真本》
乌梅丸医案
▪ 某(四一)肝逆犯胃。脘痛腹鸣。气 撑至咽。
▪ 川楝子 桂枝木 淡干姜 川椒 生白芍 吴萸 乌梅 茯苓
▪ 《临证指南医案 木乘土》
乌梅丸医案
▪ 唐(氏) 动气肝逆。痰性凝寒滞 胃。卒然大痛呕涎。乃逆滞上攻 也。治肝厥以通例。
▪ 炒黑川椒 乌梅肉 生干姜 川桂枝 木 人参 白芍
▪ 又 闽产。阳气偏泄。今年久热伤元。初疟发散。 不能去病。便是再劫胃阳。致邪入厥阴。昏冒大 汗。思肝肾同属下焦。厥阳挟内风冒厥。吐涎沫 胶痰。阳明胃中。久寒热戕扰。空虚若谷。风自 内生。阅医药不分经辨症。但以称虚道实。宜乎 鲜有厥效。议用仲景安胃泄肝一法。
▪ 人参 川椒 乌梅 附子 干姜 桂枝 川连 生牡蛎 生白芍《临证指南医案 疟》
▪ 川椒 川连 桂枝 附子 乌梅 干姜 白芍 细 辛 人参 川楝子 黄柏
▪ 《叶天士先生方案真本》
乌梅丸医案
▪ 程 (二八)摽梅逾期,病由情志郁伤。庸医不 究病因,朝暮更方,病延日久。内经谓二阳之病 发心脾。盖思伤心,郁伤脾,二脏有病,不司统 血,笄年莫重于经水通调,今经闭半载,哎吐清 涎,腹痛泄泻,心热皮寒,显是木郁乘土。胃口 渐败,生气曷振,病成干血劳怯。考古通经等丸, 难施于胃惫乏谷之体,姑议安胃和肝,俟秋深时 再议。
▪ 又 酸甘化阴法。
▪ 人参 生地 乌梅 炙草 麦冬 木瓜
▪ 《临证指南医案 痢》
乌梅丸医案
▪ 劳倦伤阳,当风沐浴,卫外气泄疏豁。 药以柴、葛,再泄其阳;杂以消导, 更耗其气。热迫,呕逆气冲。但夏热 必兼湿邪,周身掣痛。法当酸苦安胃 泄热,使厥阳稍平,即商辅正
▪ 川黄连 枯黄芩 姜汁炒竹茹 炒乌梅 生白芍 郁金
▪ 乌梅 干姜 川连 川椒 人参 茯苓 川 楝 生白芍
▪ 《临证指南医案 木乘土》
乌梅丸医案
▪ 鲍(妪)风泄已止。胃逆不纳食。 ▪ 人参 川连 乌梅 木瓜 川斛 橘红 ▪ 《临证指南医案 木乘土》
乌梅丸医案
▪ 方 饥不欲食,气冲咽嗌,头眩,寒 热汗泄,皆肝阳升动太过;若加怒劳, 恐有暴厥之虑。
▪ 川连 乌梅 人参 牡蛎 生白芍 炙 草
▪ 又 口中干燥。小水全无。泉源已竭。阴液无以 上承。痢症噤口。都是湿热壅于胃口。下元衰惫。 冲脉气震高突。此攻病保真。理难捉摸矣。
▪ 川连 黄芩 草决明 石莲子 乌梅 白芍 ▪ 《临证指南医案 痢》
乌梅丸医案
▪ 朱 消渴干呕。口吐清涎。舌光赤。 泄泻。热病四十日不愈。热邪入 阴。厥阳犯胃。吞酸不思食。久 延为病伤成劳。(肝犯胃)
▪ 川黄连 人参 黄芩 乌梅肉 生姜汁 枳 实 半夏 生白芍
▪ 《眉寿堂方案选存 疟疾》
乌梅丸医案
▪ 吴 体丰色白。阳气本虚。夏秋伏暑。挟痰饮为 疟。寒热夜作。邪已入阴。冷汗频出。阳气益伤。 今诊得脉小无力。舌白。虚象已着。恐延厥脱之 虑。拟进救逆汤法。
▪ 人参 龙骨 牡蛎 炙草 桂枝木 炒蜀漆 煨姜 南 枣
▪ 阿胶 小生地 麦冬 人参 小川连 乌梅肉
▪ 《临证指南医案 暑》
乌梅丸医案
▪ 孙 脉左数。下利。腹不甚痛。暮夜微热。 所伏暑热。乘阴虚下陷。是清热理脾不效。 当摄阴升阳。
▪ 熟地炭 当归炭 山楂炭 炒黑麦芽 炙黑甘 草 防风根炒 黑升麻。
▪ 又 照方去山楂麦芽加人参焦白芍。 ▪ 又 泻痢久必阴损液耗。此口渴微咳。非实
▪ 川连 黄芩 干姜 生白芍 川椒 ▪ 乌梅 人参 枳实 ▪ 《临证指南医案 暑》
乌梅丸医案
▪ 江 暑邪深入厥阴。舌缩。少腹坚 满。声音不出。自利。上下格拒。 危期至速。勉拟暑门酸苦泄热。 辅正驱邪一法。
▪ 黄连 淡干姜 乌梅 生白芍 半夏 人 参 枳实
▪ 《临证指南医案 暑》
乌梅丸医案
▪ 顾 右脉空大,左脉小芤。寒热麻痹。 腰痛冷汗。平素积劳内虚。秋暑客邪。 遂干脏阴。致神迷心热烦躁。刮痧似 乎略爽。病不肯解。此非经络间病。 颇虑热深劫阴。而为痉厥。张司农集 诸贤论暑病。谓入肝则麻痹。入肾为 消渴。此其明征。议清阴分之邪。仍 以养正辅之。
▪ 人参 干姜 川椒 川楝子 茯苓 桂枝 白芍 乌梅 ▪ 《三家医案合刻 叶天士医案》
乌梅丸医案
▪ 姚 脉左弦,肝风犯胃,水谷下咽即 呕,经月不愈,胃气大虚,泄木必兼 安胃。
▪ 人参 川连 黄柏 川楝子 川椒 桂皮 乌梅 生白芍
▪ 《种福堂公选医案》
乌梅丸医案
▪ 脉弦如刃,烦渴脘痞,呕吐,蛔虫上 升,此胃气已虑,暑热复入,三焦不 行,客气逆乘,况病后调理失宜,本 虚标实,姑进安胃降逆,冀得呕逆缓, 气道稍顺,再议。
▪ 人参 半夏 黄连 黄芩 枳实 姜汁
▪ 《临证指南医案 疟》
乌梅丸医案
▪ 脉数,舌边白。暑湿热内伏为疟, 呕逆胸满,间日寒热,邪势未解, 议以酸苦泄热主治
▪ 川连 草果仁 黄芩 广皮白 乌梅 知母 半夏 生姜
▪ 《眉寿堂方案选存 疟疾》
乌梅丸医案
▪ 粤中阳气偏泄,途中烦劳涉虚。暑热 内伏,凉风外加,疟来间日者,邪深 不得与卫气阳但客邪六气,总化为热。 吐蛔消渴哕逆,厥阴、阳明病也,里 证显然,柴、葛泄表动阳,须忌。
▪ 人参 炒半夏 生姜 乌梅 草果 炒常山秋露 水煎。
▪ 又 辛酸两和肝胃。已效。 ▪ 人参 草果 生姜 生白芍 乌梅 炙鳖甲 ▪ 《临证指南医案 疟》
乌梅丸医案
▪ 程(四十二岁) 夏四月阳升病发,深秋暨 冬自愈。夫厥阴肝为阴之尽,阳之始,吐 蛔而起,必从肝入胃。仲景辛酸两和,寒 苦直降,辛热宣通,所赅甚广。白术甘草 守中为忌(乌梅法何等深奥,此则十二字 广深该博,直截了当,读书另具慧眼。)
▪ 《种福堂公选医案》
乌梅丸医案
▪ 惊则动肝,肝气上逆,忧则伤肺,肺气失降,升 降失司,中焦不运,气聚成形,风扰鸣泄。仲景 论上升吐蛔,下坠狐惑,都从胃虚起见,风木相 侮,阳土日困,食减便溏有诸。由惊忧偏逆致病, 因病失治,延虚最难奏效。用药不过生化克制之 理,培其受侮,平其冲扰,补阳明以宣府,泄厥 阴以平逆,如是而已。至于拔病根,在乎居恒颐 养,当医药外求之。
乌梅丸医案
乌梅丸医案
▪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338条:“伤寒 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 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 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 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 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 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 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医案
▪ 乌梅丸证:厥阴病厥逆,烦躁,腹痛 呕利,久利,蛔厥等。
乌梅丸医案
▪ 酸:(乌梅) ▪ 辛:{附子、干姜、川椒、细辛、桂
枝) ▪ 苦:黄连、黄柏 ▪ 甘:人参、当归。 ▪ “酸苦泄厥阴,辛甘安阳明。”
乌梅丸医案
▪ 万 暑邪不解。陷入厥阴。舌灰消 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 下利血水。最危之症。
▪ 知母 草果 半夏 黄芩 乌梅 生姜秋露 水煎。
▪ 《临证指南医案 疟》
乌梅丸医案
▪ 毛(妪) 因惊。肝气上犯。冲逆。呕 吐涎。阳升至巅为头痛。脉右弱左弦。 当从厥阴阳明治。
▪ 人参 川连 茯苓 川楝 川椒 乌梅 干 姜 生白芍
▪ 《临证指南医案 呕吐》
乌梅丸医案
▪ 方 饥不欲食,气冲咽嗌,头眩,寒 热汗泄,皆肝阳升动太过;若加怒劳, 恐有暴厥之虑。
▪ 川连 乌梅 黄芩 白芍 人参 诃子 皮
▪ 《临证指南医案 泄泻》
乌梅丸医案
▪ 毛(氏) 用玉女煎。寒热未已。渴饮仍然。 呕恶已减。周身皆痛。诊脉两手俱数。舌 色灰白边赤。汗泄不解。拟用酸苦泄其在 里热邪。务以疟止。再调体质。
▪ 黄芩 黄连 草果 白芍 乌梅 知母 用秋露 水煎药。
▪ 又 寒热由四末以扰中宫。胃口最当其残害。 热闷不饥。胃伤邪留。清热利痰。固为要 法。但有年气弱。兼之病经匝月。清邪之 中。必佐辅正。议用半夏泻心法。
▪ 川椒 川连 乌梅 干姜 人参 茯苓 生 白芍 川楝子
▪ 《临证指南医案 吐蛔》
乌梅丸医案
▪ 鲍 舌心黄。边白。渴饮。水浆停胃脘。干呕微 微冷呃。自痢稀水。小便不利。诊脉坚劲不和。 八旬又二。暑湿热邪内着。必脾胃气醒。始可磨 耐。以高年不敢过清过消。用清暑益气方法。
▪ 川连 黄芩 石莲子 煨干葛 青皮 人参 茯苓 厚 朴 猪苓 泽泻
▪ 川连 乌梅 人参 牡蛎 生白芍 炙 草
▪ 《种福堂公选医案》
乌梅丸医案
▪ 郭 脉弦。心中热。欲呕。不思食。大 便不爽。乃厥阴肝阳顺乘胃口。阳明 脉络不宣。身体掣痛。当两和其阳。 酸苦泄热。少佐微辛。
▪ 川连 桂枝木 生牡蛎 乌梅 生白芍 川 楝子
▪ Fra Baidu bibliotek临证指南医案 木乘土》
乌梅丸医案
▪ 朱(氏)嗔怒动肝。气逆恶心。胸胁 闪动。气下坠欲便。是中下二焦损伤 不复。约束之司失职。拟进培土泄木 法。亦临时之计。
▪ 《眉寿堂方案选存 暑》
乌梅丸医案
▪ 服理中后,胃痛泄泻转加,心热渴不 欲饮,必有暑湿内结,暂用酸苦泄热。
▪ 川连 淡黄芩 炒广皮 乌梅 生白芍 木 瓜
▪ 《眉寿堂方案选存 暑》
乌梅丸医案
▪ 王 脉沉弦。腹痛呕吐。鼻煤舌绛。面 带青晦色。夏秋伏暑发热。非冬月。 乃误表禁食。胃气受伤。致肝木上干 胃土。蛔虫上出。遂成重病。常有厥 逆之虑。拟进泄肝和胃。得痛止呕缓。 冀有转机。
▪ 《临证指南医案 呕吐》
乌梅丸医案
▪ 杨 因惊而泻。腹痛欲呕。是为蛔厥。 当用酸苦。忌进甜物。
▪ 川椒 乌梅肉 川连 淡干姜 金铃子 延 胡索 桂枝木 生白芍
▪ 《临证指南医案 泄泻》
乌梅丸医案
▪ 郑 夏至后。湿热内蒸。肠风复来。议 酸苦法。(湿热)
▪ 川连 黄芩 乌梅肉 生白芍 广皮 厚朴 荆芥炭 菊花炭
乌梅丸医案
▪ 某 寒起呕痰。热久不渴。多烦。 中焦之邪。仍以太阴脾法。
▪ 草果 知母 生姜 乌梅 炒半夏 桂 枝木 早服鳖甲煎方。
▪ 《临证指南医案 疟》
乌梅丸医案
▪ 某 夏秋湿热疟痢。正虚邪留。混入血 络。结成 瘕疟母。夫湿气热气。本属 无形。医治非法。血脉蕴邪。故寒热 间发。仲景立法。务在缓攻。急则变 为中满。慎之。兼服鳖甲煎丸。
▪ 又驻车丸二钱 ▪ 《临证指南医案 便血》
乌梅丸医案
▪ 江 食物不调。肠胃蕴蓄。郁蒸积聚而 滞下。三月不愈清疏带补之。
▪ 人参 川连 炒白芍 炒楂肉 广皮 茯苓 炒当归 乌梅
▪ 《临证指南医案 痢》
乌梅丸医案
▪ 方 先厥而疟。蛔虫下出。呕逆腹鸣。脘痞 窒塞。此厥阴疟疾。勿得乱治。
▪ 川连 淡干姜 姜汁 川桂枝 生白芍 乌梅肉 黄芩 秋露水煎药
▪ 人参 白芍 川楝子 生淡干姜 川连 乌梅 粗桂枝 炒焦归身
▪ 《种福堂公选医案》
乌梅丸医案
▪ 顾 溃疡不合成漏。脂液渗去。必阳络 空隙。内风暗动。攻胃。则呕逆吞酸。 腹痛泄泻不食。津液不升。舌焦黑。 不渴饮。内外兼病。难治之症。
▪ 人参(一钱同煎) 炒乌梅肉(五分) 炒黑川椒(三分) 茯苓(三钱) 生 淡姜(五分) 炒广皮(一钱)白芍 (一钱半)
▪ 《临证指南医案 呕吐》
乌梅丸医案
▪ 川连 乌梅肉 枳实汁 川椒 生白芍 生 姜
▪ 《眉寿堂方案选存 疟疾》
乌梅丸医案
▪ 杨(关上,四十五岁) 疟痢乃长夏湿 热二气之邪,医不分气血,反伤胃中 之阳,呃逆六七昼夜不已,味变焦苦, 议和肝胃(大凡疟痢并作,只要宣发 疟邪,松透肌表,俾得津津汗泄,则 湿热外出而痢自止。)
▪ 人参 炒黑川椒 茯苓 乌梅肉 生淡干 姜 生白芍
火客邪。与甘酸化阴。
▪ 人参 山药 炙草 炒乌梅 木瓜 炒湖莲肉 ▪ 《临证指南医案 痢》
乌梅丸医案
▪ 蔡 脉右数。左细数。面垢舌燥。白苔点点。 肌肤甲错。左胁动气。伏暑当秋凉而发。 初病如疟。当从苦辛寒法。里邪炽烈。变 为下痢。胃津被劫。阴液大耗。昔贤于热 病液涸。急以救阴为务。苟胃关得苏。渐 以冀安。否则犯喻氏所指客邪内陷。液枯 致危之戒矣。复脉汤去姜桂麻。
▪ 《叶天士先生方案真本》
乌梅丸医案
▪ 某(四一)肝逆犯胃。脘痛腹鸣。气 撑至咽。
▪ 川楝子 桂枝木 淡干姜 川椒 生白芍 吴萸 乌梅 茯苓
▪ 《临证指南医案 木乘土》
乌梅丸医案
▪ 唐(氏) 动气肝逆。痰性凝寒滞 胃。卒然大痛呕涎。乃逆滞上攻 也。治肝厥以通例。
▪ 炒黑川椒 乌梅肉 生干姜 川桂枝 木 人参 白芍
▪ 又 闽产。阳气偏泄。今年久热伤元。初疟发散。 不能去病。便是再劫胃阳。致邪入厥阴。昏冒大 汗。思肝肾同属下焦。厥阳挟内风冒厥。吐涎沫 胶痰。阳明胃中。久寒热戕扰。空虚若谷。风自 内生。阅医药不分经辨症。但以称虚道实。宜乎 鲜有厥效。议用仲景安胃泄肝一法。
▪ 人参 川椒 乌梅 附子 干姜 桂枝 川连 生牡蛎 生白芍《临证指南医案 疟》
▪ 川椒 川连 桂枝 附子 乌梅 干姜 白芍 细 辛 人参 川楝子 黄柏
▪ 《叶天士先生方案真本》
乌梅丸医案
▪ 程 (二八)摽梅逾期,病由情志郁伤。庸医不 究病因,朝暮更方,病延日久。内经谓二阳之病 发心脾。盖思伤心,郁伤脾,二脏有病,不司统 血,笄年莫重于经水通调,今经闭半载,哎吐清 涎,腹痛泄泻,心热皮寒,显是木郁乘土。胃口 渐败,生气曷振,病成干血劳怯。考古通经等丸, 难施于胃惫乏谷之体,姑议安胃和肝,俟秋深时 再议。
▪ 又 酸甘化阴法。
▪ 人参 生地 乌梅 炙草 麦冬 木瓜
▪ 《临证指南医案 痢》
乌梅丸医案
▪ 劳倦伤阳,当风沐浴,卫外气泄疏豁。 药以柴、葛,再泄其阳;杂以消导, 更耗其气。热迫,呕逆气冲。但夏热 必兼湿邪,周身掣痛。法当酸苦安胃 泄热,使厥阳稍平,即商辅正
▪ 川黄连 枯黄芩 姜汁炒竹茹 炒乌梅 生白芍 郁金
▪ 乌梅 干姜 川连 川椒 人参 茯苓 川 楝 生白芍
▪ 《临证指南医案 木乘土》
乌梅丸医案
▪ 鲍(妪)风泄已止。胃逆不纳食。 ▪ 人参 川连 乌梅 木瓜 川斛 橘红 ▪ 《临证指南医案 木乘土》
乌梅丸医案
▪ 方 饥不欲食,气冲咽嗌,头眩,寒 热汗泄,皆肝阳升动太过;若加怒劳, 恐有暴厥之虑。
▪ 川连 乌梅 人参 牡蛎 生白芍 炙 草
▪ 又 口中干燥。小水全无。泉源已竭。阴液无以 上承。痢症噤口。都是湿热壅于胃口。下元衰惫。 冲脉气震高突。此攻病保真。理难捉摸矣。
▪ 川连 黄芩 草决明 石莲子 乌梅 白芍 ▪ 《临证指南医案 痢》
乌梅丸医案
▪ 朱 消渴干呕。口吐清涎。舌光赤。 泄泻。热病四十日不愈。热邪入 阴。厥阳犯胃。吞酸不思食。久 延为病伤成劳。(肝犯胃)
▪ 川黄连 人参 黄芩 乌梅肉 生姜汁 枳 实 半夏 生白芍
▪ 《眉寿堂方案选存 疟疾》
乌梅丸医案
▪ 吴 体丰色白。阳气本虚。夏秋伏暑。挟痰饮为 疟。寒热夜作。邪已入阴。冷汗频出。阳气益伤。 今诊得脉小无力。舌白。虚象已着。恐延厥脱之 虑。拟进救逆汤法。
▪ 人参 龙骨 牡蛎 炙草 桂枝木 炒蜀漆 煨姜 南 枣
▪ 阿胶 小生地 麦冬 人参 小川连 乌梅肉
▪ 《临证指南医案 暑》
乌梅丸医案
▪ 孙 脉左数。下利。腹不甚痛。暮夜微热。 所伏暑热。乘阴虚下陷。是清热理脾不效。 当摄阴升阳。
▪ 熟地炭 当归炭 山楂炭 炒黑麦芽 炙黑甘 草 防风根炒 黑升麻。
▪ 又 照方去山楂麦芽加人参焦白芍。 ▪ 又 泻痢久必阴损液耗。此口渴微咳。非实
▪ 川连 黄芩 干姜 生白芍 川椒 ▪ 乌梅 人参 枳实 ▪ 《临证指南医案 暑》
乌梅丸医案
▪ 江 暑邪深入厥阴。舌缩。少腹坚 满。声音不出。自利。上下格拒。 危期至速。勉拟暑门酸苦泄热。 辅正驱邪一法。
▪ 黄连 淡干姜 乌梅 生白芍 半夏 人 参 枳实
▪ 《临证指南医案 暑》
乌梅丸医案
▪ 顾 右脉空大,左脉小芤。寒热麻痹。 腰痛冷汗。平素积劳内虚。秋暑客邪。 遂干脏阴。致神迷心热烦躁。刮痧似 乎略爽。病不肯解。此非经络间病。 颇虑热深劫阴。而为痉厥。张司农集 诸贤论暑病。谓入肝则麻痹。入肾为 消渴。此其明征。议清阴分之邪。仍 以养正辅之。
▪ 人参 干姜 川椒 川楝子 茯苓 桂枝 白芍 乌梅 ▪ 《三家医案合刻 叶天士医案》
乌梅丸医案
▪ 姚 脉左弦,肝风犯胃,水谷下咽即 呕,经月不愈,胃气大虚,泄木必兼 安胃。
▪ 人参 川连 黄柏 川楝子 川椒 桂皮 乌梅 生白芍
▪ 《种福堂公选医案》
乌梅丸医案
▪ 脉弦如刃,烦渴脘痞,呕吐,蛔虫上 升,此胃气已虑,暑热复入,三焦不 行,客气逆乘,况病后调理失宜,本 虚标实,姑进安胃降逆,冀得呕逆缓, 气道稍顺,再议。
▪ 人参 半夏 黄连 黄芩 枳实 姜汁
▪ 《临证指南医案 疟》
乌梅丸医案
▪ 脉数,舌边白。暑湿热内伏为疟, 呕逆胸满,间日寒热,邪势未解, 议以酸苦泄热主治
▪ 川连 草果仁 黄芩 广皮白 乌梅 知母 半夏 生姜
▪ 《眉寿堂方案选存 疟疾》
乌梅丸医案
▪ 粤中阳气偏泄,途中烦劳涉虚。暑热 内伏,凉风外加,疟来间日者,邪深 不得与卫气阳但客邪六气,总化为热。 吐蛔消渴哕逆,厥阴、阳明病也,里 证显然,柴、葛泄表动阳,须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