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医案》乌梅丸医案

合集下载

乌梅丸(张仲景)

乌梅丸(张仲景)

乌梅丸(张仲景)乌梅300枚、细辛180克、干姜300克、黄连480克、制附子180克、当归120克、川椒(微炒)120克、桂枝180克、人参180克、黄柏180克,用醋浸乌梅一宿,去核,蒸熟,捣如泥,和药,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空腹服10~20丸,渐加至30~40丸左右(约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此方古人主要用于治蛔厥、久痢,后人逐渐扩大其应用范围,多用于治疗因蛔虫而引致的病证。

前人认为蛔虫得酸则伏,得苦则安,因寒而动。

后人逐渐补充认为,蛔虫见酸则软(静),见苦则下,见辛则伏,遇寒则动,得温则安。

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以此理论所组之方剂,治蛔虫确有良效,可作临床组方时参考。

本方所用之药,即酸苦辛温热并用,故疗效显著。

方中用乌梅酸以胜蛔为主药;以川椒、细辛之辛以伏蛔为辅药;以干姜、附子、桂枝之温热以胜寒,温中而安蛔,以黄连、黄柏苦以下蛔,共为佐药;以人参、当归之甘,补虚缓中而为使药。

共奏安蛔复厥、补虚温中之效。

本方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①蛔厥:中焦虚寒,阴胜阳衰,手足厥冷、胃脘处或右上腹部疼痛,时有呕逆心烦,或吐蛔虫,舌淡苔白,脉弦或沉细。

西医诊断的胆道蛔虫症见有上述证候者,也可应用。

②虫病腹痛:脐周或腹部阵阵绞痛,或有包块,或有寒热,或有呕吐,或吐蛔虫,或便蛔虫,或有蛔虫病史,或腹胀且不能放屁。

舌苔厚或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或细弦。

西医诊断的蛔虫性肠梗阻,用本方加减,也常取良效。

③久痢:痢疾久久难愈,寒热错杂,时轻时重,下寒上热,格拒不和,腹中隐痛,下利白脓粘液,食欲不振,四肢不温,舌苔白,脉沉或兼沉缓。

西医诊断的慢性痢疾出现如上证候者,亦可用此方加减治之。

近人多把此方,参考其组织比例,改为汤剂水煎服。

我在临床上使用的组方用量如下,仅供参考:乌梅5~9克,细辛3~5克,桂枝9克,人参3~6克,制附片6~9克,黄柏9克,黄连9~12克,干姜10克,川椒6克,当归6克,醋10~20毫升(兑入)。

乌梅丸(内附精选案例)

乌梅丸(内附精选案例)

乌梅丸(内附精选案例)仲圣五师弟秦中佑仲圣五师弟 2019-12-12 00:00乌梅丸方歌:六两柏参桂附辛,黄连十六厥阴遵,归椒四两梅三百,十两干姜记要真。

相关条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方组: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蘖(六两)煎服方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乌梅丸应用医案乌梅丸治疗脑部毛细血管堵塞患者:女年龄:35岁初诊日期:2016年10月3日主诉:小产后,严重畏寒怕冷五年。

口苦口渴,心慌气短,晨起第一件事先呕吐,吃饭吃多吃少都会胃疼。

便溏带血。

月经淋漓不尽,每月最少十多天。

头部像是盖着帽子一样,不清醒。

记忆力差。

平日不敢出门,害怕找不到回家的路。

检查脑部毛细血管堵塞。

查体:苔白,脉细微。

辨证:厥阴寒化症处方:乌梅丸方组:乌梅45g 细辛30g 干姜45g 黄连15g 制附片30g 当归15g 黄柏15g 桂枝30g 党参30g 川椒30g剂量:七剂煎服方法:水开再煮三十分钟,分三次一天热服。

复诊:症状减轻百分之七十,再开原方十五剂巩固。

随后电话回访,痊愈。

乌梅丸本质:肝阳虚引起的寒热错杂之症。

乌梅丸用于乳腺癌的治疗病例1:傅某,女,55岁乳腺癌术后。

入睡困难,夜卧易醒,多于凌晨2点醒,且醒后不易再睡,左肩痛,后背痛,食后两胁胀痛不适,口干,晨起口苦。

舌淡苔薄,脉沉弦细,左关按之无力略滑。

辨证:少阳厥阴合病。

方药:乌梅丸加龙胆草、牡蛎、酸枣仁、元胡、夜交藤、鸡血藤。

乌梅丸治失眠案例

乌梅丸治失眠案例

乌梅丸治失眠案例
乌梅丸是一种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失眠。

以下是使用乌梅丸治疗失眠的案例:
患者李某某,男,46岁,云南罗平县人。

他诉入睡困难、凌晨1-2点易醒,多汗两年余,二便调,纳可,舌红苔稍白腻,舌中裂痕深,脉稍数。

诊断为“厥阴病”,给予乌梅丸加味治疗。

处方为乌梅配方颗粒50克,细辛配方
颗粒6克,桂枝配方颗粒10克,黄连配方颗粒9克,黄柏配方颗粒10克,当归配方颗粒10克,人参配方颗粒6克,花椒配方颗粒3克,干姜配方颗粒3克,淡附片配方颗粒6克,白芍配方颗粒10克。

患者服用中药6付后,症状完全消失,睡眠恢复正常。

患者L,女,38岁。

因家事思虑忧愁过度,渐至失眠两年余。

主诉入睡困难,半夜之后才勉强能睡,且眠浅多梦,怕冷,动则大汗淋漓,腰背酸痛,口干,晨起口苦,食欲不振,受凉后大便稀溏。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弱。

诊断为不寐-上热下寒属厥阴。

处方为乌梅丸加减——乌梅、细辛、桂枝、黄连、
黄柏等。

患者服用7付后精神焕发,一进门就高兴地告诉医生,第一天晚上喝第一煎后就有了睡意,一下就睡了四五个小时。

继续服用10付巩固疗效。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如有类似症状或需治疗请以医生建议为准。

大学中医课件 方剂学 乌梅丸医案

大学中医课件  方剂学  乌梅丸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呕吐》
乌梅丸医案
杨 因惊而泻。腹痛欲呕。是为蛔厥。 当用酸苦。忌进甜物。
川椒 乌梅肉 川连 淡干姜 金铃子 延 胡索 桂枝木 生白芍
《临证指南医案 泄泻》
乌梅丸医案
郑 夏至后。湿热内蒸。肠风复来。议 酸苦法。(湿热)
川连 黄芩 乌梅肉 生白芍 广皮 厚朴 荆芥炭 菊花炭
阿胶 小生地 麦冬 人参 小川连 乌梅肉
《临证指南医案 暑》
乌梅丸医案
孙 脉左数。下利。腹不甚痛。暮夜微热。 所伏暑热。乘阴虚下陷。是清热理脾不效。 当摄阴升阳。
熟地炭 当归炭 山楂炭 炒黑麦芽 炙黑甘 草 防风根炒 黑升麻。
又 照方去山楂麦芽加人参焦白芍。 又 泻痢久必阴损液耗。此口渴微咳。非实
又 酸甘化阴法。
人参 生地 乌梅 炙草 麦冬 木瓜
《临证指南医案 痢》
乌梅丸医案
劳倦伤阳,当风沐浴,卫外气泄疏豁。 药以柴、葛,再泄其阳;杂以消导, 更耗其气。热迫,呕逆气冲。但夏热 必兼湿邪,周身掣痛。法当酸苦安胃 泄热,使厥阳稍平,即商辅正
川黄连 枯黄芩 姜汁炒竹茹 炒乌梅 生白芍 郁金
川椒 川连 桂枝 附子 乌梅 干姜 白芍 细 辛 人参 川楝子 黄柏
《叶天士先生方案真本》
乌梅丸医案
程 (二八)摽梅逾期,病由情志郁伤。庸医不 究病因,朝暮更方,病延日久。内经谓二阳之病 发心脾。盖思伤心,郁伤脾,二脏有病,不司统 血,笄年莫重于经水通调,今经闭半载,哎吐清 涎,腹痛泄泻,心热皮寒,显是木郁乘土。胃口 渐败,生气曷振,病成干血劳怯。考古通经等丸, 难施于胃惫乏谷之体,姑议安胃和肝,俟秋深时 再议。
《种福堂公选医案》
乌梅丸医案

乌梅丸经典医案、方论

乌梅丸经典医案、方论

乌梅丸经典医案、方论[方剂组成]乌梅三百枚(480克),细辛六两(180克),干姜十两(300克),黄连十六两(480克),当归四两(120克),附子炮,去皮,六两(180克),蜀椒出汗,四两(120克),桂枝去皮,六两(180克),人参六两(180克),黄柏六两(180克)[服用方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治则方解]病机:胃热肠寒,寒热错杂。

治则:寒温并用,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方义:本方重用乌梅、苦酒之酸,安蛔止痛。

配伍蜀椒、桂枝、干姜、附子、细辛味辛性温以祛下寒;黄连、黄柏味苦性寒以清上热。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

本方寒热并用,清上温下,和胃安蛔,治疗蛔厥确有良效。

但其酸涩偏重,且温清并用,故又可治寒热错杂之久利。

[辨证要点]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具有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之功,常用于治疗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所致的蛔厥证或腹痛证,如胆道蛔虫症、肠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钩虫病、血吸虫病等。

但本方重在安蛔止痛,和中缓急,杀虫之功不强,当症状消失后,续用驱蛔药以收全功。

此外,全方酸甘辛兼备,寒温互用,攻补兼施,又能治寒热错杂之久利证,如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

后世医家据其酸泄酸敛的配伍特点,将其用于治疗妇女崩漏、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阴道炎、更年期综合征、妊娠恶阻、不孕症等病。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史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肺主气,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肺气。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之甘,以缓脾气。

虎门弟子医案·乌梅丸案

虎门弟子医案·乌梅丸案

虎门弟⼦医案·乌梅丸案乌梅丸是厥阴病的主⽅,寒热并⽤,是治久利的特效⽅。

下⾯列举⼏个⾃⼰的医案,⼤家可在医案中体会乌梅丸的神奇疗效。

案1·吴某,男,30岁。

2019年2⽉16⽇初诊。

主诉:肠炎3年。

吃辣椒肚疼,肚⼦⼀疼急迫⼊厕拉肚⼦,量少,次多,每⽇3-5次,加重半年,肛门热辣感,瘙痒。

脉弦数,⾆质淡偏红,苔⽩薄⽔滑。

辨病:久利辩证:寒热错杂,⼤肠湿热郁积⽅选:乌梅丸⽤药:乌梅15克、黄连10克、黄柏15克、⼲姜1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川花椒6克、桂枝20克、细⾟6克、附⼦6克,代煎15付。

2019年3⽉11⽇第⼆诊:⼤便每⽇2次,排便较前顺利,未再肚⼦疼。

处⽅:乌梅15克、黄连10克、黄柏15克、⼲姜1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川花椒6克、桂枝20克、细⾟6克、附⼦6克,代煎 15付。

2021年3⽉30⽇第三诊:⼤便2⽇⼀次,有时不爽。

处⽅:乌梅15克、黄连10克、黄柏15克、⼲姜1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川花椒6克、桂枝20克、细⾟6克、附⼦6克、炒⽩芍15克、⾹附15克,代煎15付。

2019年5⽉10⽇患者来述,病愈。

案2·刘某,男,39岁。

2019年4⽉23⽇初诊。

主诉:肠炎6、7年。

吃凉拉肚,吃辣肚疼,登厕急迫,早起醒来肠鸣腹疼急迫⼊厕,下坠解不净,解过还想解,便接连2次,冬天怕冷。

脉弦硬,⾆淡红兼蓝,苔薄⽩滑。

辨病:久利辩证:寒热错杂风邪⼊⾥⽅选:乌梅丸加味⽤药:乌梅⾁20克、附⼦10克、⼲姜10克、黄连10克、黄柏15克、细⾟6克、桂枝45克、川花椒10克、当归20克、党参15克、⽊⾹6克、五灵脂12克,7付。

代煎,留渣泡脚。

2019年5⽉3⽇第⼆诊:腹疼减,⼤便⽇1-2次,或稠或稀,下坠。

纳可、偶尔恶⼼;脉⾆同前。

上⽅加羌活,处⽅:乌梅⾁20克、附⼦10克、⼲姜10克、黄连10克、黄柏15克、细⾟6克、桂枝45克、川花椒10克、当归20克、党参15克、⽊⾹6克、羌活10克、⽣姜15克、红枣12枚,7付,代煎,留渣泡脚。

乌梅丸三案经方方证

乌梅丸三案经方方证

乌梅丸三案经方方证乌梅丸三案江阴市人民医院薛蓓云乌梅丸出自《金匮要略》,自古就把它列为治蛔厥主方和厥阴病方,笔者从医数十载,特别专注对经方的学习与运用,用乌梅丸原方改汤治疗现代疑难杂病取得了一些效果,特摘取三例与您共享。

(一)原案:案一:患者那某某,女,55岁。

2011年6月1日初诊。

形貌:肤色偏黑,体中偏胖,身高:155厘米,体重:55公斤。

主诉:寒热往来、下利4年余加重伴胸闷、气急4月。

现病史:患者4年前停经,开始出现烘热、寒热往来、易汗出,头昏乏力,心烦,易泛酸,上腹时不适,大便日行一至两次,不成形。

被诊为“更年期综合征”反复求治中西医,乏效。

今年初因受寒出现咳嗽、胸闷气急,又被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住院治疗已两次,咳嗽好转,但遗有胸闷、气急。

刻下略咳,稍有痰,色白。

胸闷、气急,寒热往来,烘热汗出,乏力,眼皮涩重。

大便偏稀,日行一至三次,上腹时有饿感,易泛酸。

胃纳可。

小便调。

睡眠一般。

有脚癣。

查体:眼睑略浮肿。

双下肢无水肿。

舌质紫,苔薄白。

处方:小青龙汤加薏苡仁、炙紫菀。

7剂,水煎,每日一剂。

2011年6月27日二诊:服上方14剂,胸闷气急明显改善,无咳嗽,仍寒热往来,烘热汗出,乏力,眼皮涩重。

大便偏稀,日行一至三次,上腹时饿感,易泛酸。

舌质紫,苔薄白。

处方:乌梅丸改汤,7剂,水煎,每日一剂。

2011年8月21日三诊:胸闷消失,略气急,乏力减轻,肤色变亮。

寒热往来消失,大便日行一次,成形。

上腹不适感减轻,无泛酸。

处方:守方乌梅丸改汤。

14剂,水煎,一剂服两天。

2011年10月15日四诊:诸症尚调,精神状态好,守上方7剂,每周服两剂。

按语:该患表里兼证、上热下寒、虚实夹杂,本着先表后里的原则,故首诊与小青龙汤加味先治喘息性支气管炎,接着予乌梅丸改汤治疗较复杂的更年期综合征如寒热往来、乏力、泛酸下利等,确有立竿见影之效。

并在诸症缓解后减量巩固。

案二:患者陶某某,女,49岁。

形貌:肤色黑,体矮胖,身高:156厘米,体重:62公斤。

乌梅丸

乌梅丸

医案
(十)症犯厥阴案
大市桥孙妇,亦脘痛,气冲胸膈,则肢厥神昏, 呕吐额汗。余以乌梅丸煎化服之,气冲厥逆渐平, 后服仲景黄连汤加吴萸,三剂即痊。 此二症皆春天少阳风热之邪,误服破气消导寒 凉等品而入厥阴者,所以病入于里,徒事发表消 导无益也。 按:有报道应用乌梅丸(加棕桐炭、阿胶、仙鹤 草)治疗崩漏(呈现寒热错杂之证者)35例,每能收 到满意效果。
医案
(八)痛经案
治宜调肝和脾,兼理气血,拟乌梅汤加 味。处方:乌梅10克,花椒6克,干姜6克, 马尾连9克,细辛3克,黄柏6克,制附片4 克,当归9克,党参9克,吴茱萸5克,红糖 为引,水煎服。 服2剂,阴道少腹牵拉疼痛减轻,服5剂 而消失,续服7剂,月经来潮时疼痛已微, 嗳气、便溏有好转,继服乌梅丸调治而愈。 (蒲辅周医案)
医案
(四)消渴案
方药:乌梅丸全方一帖,水煎服。 翌日复诊,口渴大减,但肢冷仍存,守 方重用参附,益气温阳,2剂而愈。 按语:乌梅丸有清上温下之功,调和寒热 之能。用之,体上热得清,津液不耗;下寒 得温,阳气乃复,使津液蒸腾以上润。且 方中乌梅酸甘化阴、能生津止渴,配人参 则益气津生,故治厥阴消渴能迅速奏效。
医案
(一)蛔厥(胆道蛔虫)案
位,尿淀粉酶384单位,B型超声肝胆未见异常图象,故 胆石、胰腺炎之诊断可除外。痛发剧时诊脉乍大乍小,手 足冷,冷汗出,舌质淡,黄薄润苔,诊为“蛔厥”(胆道 蛔虫病)。拟温脏安蛔法,方用乌梅汤: 乌梅15克,桂枝10克,细辛5克,炒川椒5克,黄连10 克,黄柏10克,干姜10克,党参12克,当归10克,制附 片12克(先煎一小时),川楝12克,槟榔片12克,使君 肉9克,急煎,日2剂,分4次温服。 服药后第二日疼痛已缓,仍日2剂,服依前法。第三日 上午,大便解出死虫一条,疼痛完全缓解。投以疏肝理气, 健脾和胃之剂善后。

【新提醒】乌梅丸案(阵发性心慌出汗)

【新提醒】乌梅丸案(阵发性心慌出汗)

【新提醒】乌梅丸案(阵发性心慌出汗)
一女,1年前曾因阵发性心慌出汗住院,查运动平板试验阴性,24h动态心电图未见异常。

建议冠脉造影,因惧怕而作罢。

近半年心慌未作。

1周前无诱因阵发性心慌、汗出,伴口干苦,夜寐差,大便溏,右乳腺不适(不痛、不胀,莫可名状),舌红苔黄稍腻,脉细。

既往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病史。

处方:乌梅15g,黄连10g,黄柏10g,附子6g,干姜6g,细辛3g,桂枝10g,当归10g,白芍15g,党参15g,葛根15g,炙甘草6g。

3剂。

随访:后见其女,得知药后症除。

按语:本患者未能明确冠心病,不排除心脏神经官能症。

以乌梅丸治疗心系疾病,我在实习时,曾听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王琛老师讲过,后翻阅文献,北京赵金铎也有类似验案。

河北李士懋先生乌梅丸运用更为广泛,认为其病机关键在于肝阳虚馁基础上一系列杂症,具体可参阅李老相关著作。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厥阴病,属于寒热错杂证,上热下寒。

我师张怀亮教授运用以药测证方法及临床体会,认为乌梅丸方的病机在脾肾两虚,肝阳不振,心火过亢,故温补、苦寒并用。

此患者心慌汗出,口干苦,夜寐差,因火热上扰;大便溏,因下寒不固,故投以乌梅丸加减。

我曾亲尝乌梅丸汤剂,味道极为恶劣,酸、苦、辣、麻,不一而道。

然若对症,起效极快。

乌梅丸医案分享

乌梅丸医案分享

乌梅丸医案分享乌梅丸实由数方组成。

蜀椒、干姜、人参乃大建中之主药,大建中脏之阳;附子、干姜,乃四逆汤之主药,功能回阳救逆;肝肾乃相生关系,子寒未有母不寒者,故方含四逆,母虚则补其母;当归、桂枝、细辛,含当归四逆汤主药,因肝阳虚,阳运痹阻而肢厥,以当归四逆汤;芩连参姜附,寓泻心之意,调其寒热复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职。

乌梅丸集数方之功毕于一身,具多种功效,共襄扶阳调寒热,使阴阳臻于和平,故应用广泛。

若囿于驱蚘、下利,乃小视其用耳。

乌梅丸(伤寒论)(一)对乌梅丸的理解这是一首阳虚而火郁的方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凡二见。

《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蚘上扰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金匮·趺蹶臂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蚘厥者,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组成、制法及服法: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夜,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从上述经文中,可提出一系列问题。

1、脏厥与蚘厥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脏厥与蚘厥是病机不同的两个并立的病名。

脏厥是独阴无阳的脏寒证,而蚘厥是寒热错杂证。

其理由是脏厥的临床表现为“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

”此显系但寒无热之阳衰证。

蚘厥是寒热错杂证,理由是蚘厥者烦,烦从火、从热,故蚘厥属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是寒热并用之方,故乌梅丸治蚘厥,而不治脏厥。

胡希恕医案:六、厥阴病 (一)乌梅丸

胡希恕医案:六、厥阴病 (一)乌梅丸

胡希恕医案:六、厥阴病 (⼀)乌梅丸
(⼀)乌梅丸
索某,男性,57岁,1965年7⽉16⽇初诊。

胃脘痛,⼼下痞满,腹痛腹泻2年余,西医诊断爲过敏性结肠炎,长期服中西药物皆罔效,近服⾹砂六君⼦汤加减,诸症更加重。

近1周来每⽇⼤便2~3次,质溏,伴见肠鸣、头痛、⼝苦、咽⼲、思钦、四肢逆冷,⾆苔⽩腻,脉沉弦细。

脉沉弦细,⾆苔匂腻,⼤便质溏,肠鸣,四肢逆冷,下寒。

脉弦细,⼝苦,咽斡,思饮,半表
半⾥上热。

头痛,表证。

综合分析:证属半表半⾥虚寒证,寒热交错,爲乌梅丸的适应证,给于汤剂。

处⽅:
乌梅15g,细⾟6g,⼲姜6g,黄连6g,当归6g,制附⽚(先煎) 10g,川椒10g,桂枝10g,党参10g,黄柏6g。

结果:上药服6剂,⼝苦减,四肢觉温,⼤便⽇1 —2⾏。

上药继服14剂,胃腹痛消除。

《伤寒论》113方——乌梅丸,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乌梅丸,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乌梅丸,典型医案1巅顶痛——权依经医案莫某,男,48岁,1978年10月16日初诊。

半年来自感头顶疼痛,伴有视物模糊,劳累后加重,手足心发热,烦躁易怒。

有慢性肝炎史,近月来肝功已转正常。

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处以乌梅汤:乌梅15枚,黄柏3克,黄连8克,干姜4.5克,党参3克,桂枝3克,川椒2克,细辛3克,附子3克,当归2克。

水煎,分2次服,3剂。

二诊:服上药后,自感头痛减轻,但视物仍模糊。

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续服3剂。

三诊:服药后,巅顶已不痛,视力也大为好转,自感头脑较前清爽。

继用上方3剂,以善其后。

[《古方新用》1981:31]按语:厥阴之脉达于巅顶,今肝之阴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头,故头痛、视物不清。

《金匮要略》云:“夫肝之补,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乌梅丸正符此意,号为厥阴经之总方,故以之补肝之体,则诸症自除。

《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经方直解》论:本案头痛,视物模糊,此是阳厥不降,头上经气壅塞所致。

脉弦细者,此为木陷之脉,阴厥之脉也。

手足心发热,此不是胃腑热蒸,反而中虚,阴阳不交,手足之阳,陷于手足心也。

也就是小建中汤证的病理,手少阳陷于手心,足厥阴之阴中清阳,陷于足心。

烦躁易怒,此为上热,脉弦细者,此为下寒。

上热烦下阴弦,中气不交手足热,就出来了。

总结,无论外感,还是内伤,烦躁易怒证,都是上热,注意区别阳气离根的烦躁而无易怒,此是虚烦虚燥。

乌梅丸证的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有很多经方也都有这此证,所以比较难辨,区别他方的是此病脏寒,或中气不交证。

从众多证中找出上热下寒与中厥,这三者关系,就基本能确认为乌梅证。

本案手足心烦热、烦躁易怒,也相同于黄连阿胶汤证。

也会误选用黄连阿胶证。

但黄连阿胶的另一个主症是不得卧。

本案是头痛为主症,头上壅塞,阳厥不降也。

2头摇刺痛——梁颂名医案杨刘氏,53岁。

病头摇刺痛,时发时止,一日一夜发作10余次,发时头摇,频不可数,夹持之不能正,头痛用布包之,亦不能耐,且右目小眦红赤如血块。

乌梅丸治遍身顽癣之医案

乌梅丸治遍身顽癣之医案

乌梅丸治遍身顽癣之医案同事许某遍身得顽癣,久治不愈。

去年就医于XX某门诊,吃了三个月的中药,顽癣已基本上消失。

可今年又起。

于是就诊于我。

刻下脉细沉,舌苔白腻。

我断其湿邪盛而伤正,遂书以乌梅丸加减:去黄柏、黄连,加生地。

嘱其勿近猪肉,因猪肉克乌梅。

七帖而痒止癣渐退。

桂枝15g 人参10g 蜀椒8g 附子8g 生地10g 干姜8g 当归12g 乌梅20g 细辛3g 柴胡10g 一剂7帖2008.8.5许某来求治。

刻下,左关迟涩,舌根苔黄腻,有裂纹。

前方复黄柏、黄连,去生地,进七帖。

2008.8.12我估计他服完那七帖该来就诊时,他没来。

昨天他倒来了,捋袖一看,大部分已退,可是右手肘弯的部位又新起了。

而药也断了三天。

诊其脉,右脉弦,左寸沉;观其舌,舌胖大,苔白而燥,且有三道人字形裂痕。

断其津枯血滞,于是于前方加金银花、丹皮、麦冬。

具体如下:桂枝10g 人参8g 蜀椒6g 黄柏8g 川黄连8g 附子10g 乌梅30g 细辛3g 干姜8g 当归10g 丹皮8g 麦冬10g 金银花10g 一剂10帖嘱其续服。

附:1.患者自叙:服药后口甚干渴。

2.患者平素没喝水的习惯,甚不爱喝水。

3.患者常年住在云雾缭绕之山巅(因供职于雷达观察单位)。

4.乌梅丸中,乌梅的量一定得大,一般是他药的三倍以上。

2008-9-1傍晚碰见许某,他一开口便连称不好了。

我问其故,他捋袖直给我看。

我一看,大概在臂臑的部位又出现了前天那样的水疱疹。

而臂弯的那些却有些焦枯。

我嘱其晚上到我那详叙。

晚上他如约而来。

诊其刻脉,左脉略显有力,但仍不出濡的X围。

右寸略浮,如其自述,近日风寒感冒。

脉并无太大变化,又问他这次所起的与他以往的是否一样,他回答说不一样。

疑其是带状疱疹(长在臂上的,祖父称之为飞蛇)。

问他患处是否有针刺样痛,答说否。

水疱疹较硬,说明阳邪外越而实,这是否表示邪气仍停留在卫分?但诊脉,明显已入血分,清营才是硬道理?而其舌体白胖,应是营阴不足?还是心火不充?舌是心之苗。

乌梅丸方药煎服

乌梅丸方药煎服

医案
(七)抑郁(癔病)案
任某某,女,37岁。与爱人分居两地, 老人、小儿多病,家事冗繁,以致情志抑 郁。近两天来,头痛,恶心不食,昼夜不 能眠,神呆,有时闭眼不动,呼之不应, 有时哭笑无常,忧郁自语,四肢抽搐。某 医院检查诊断为“癔病”,服镇静药等尚 未见效口脉沉弦涩,舌略暗,苔薄黄。病 由肝失条达,气血不和,厥气上冲,乱其 神识。治宜泄肝宁神,调和气血,拟乌梅 汤加减。处方:
医案
(三)腹泻案
按语:《伤寒论》之厥阴病提纲第326条 云:“……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似可理 解为厥阴心包之为病。又第338条谓:乌梅 丸“又主久痢”。本例用乌梅汤治愈慢性 腹泻,心悸亦渐消失。可见《伤寒论》之 六经辨证虽主要言外感热病,然其论脏腑 病之理法方药规律,杂病亦可借鉴。
医案
(四)消渴案
乌梅丸
方药煎服
【方药】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 (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 两 【煎服】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 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 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桐子大,先食饮服 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 臭食等。
医案
(八)痛经案
董某某,女,41岁。痛经10年,月经干 净后10天左右,即开始阴道、少腹牵拉样 疼痛难忍,直到行经方渐缓解消失。然行 经不利,有血块,少腹疼痛较甚,伴有嗳 气,矢气,大便溏,心烦,失眠,恶热喜 凉,精神困倦。近年来渐加重,曾服活血 化瘀,疏肝解郁之剂亦未见效应。脉右沉细 无力,左弦细,舌质稍暗,苔薄白,证属 厥阴为病,寒热错杂,肝脾失调,气血不 和。
医案
(三)腹泻案
治宜酸以收之,辛以温之,苦以坚之,拟乌梅 汤加味。处方:乌梅3枚,花椒4.5克,黄连6克, 干姜4 .5克,黄柏6克,细辛3克,党参9克,当归 6克,桂枝6克,制附片6克,炙远志4.5克。 服5剂药后,食欲大振,大便次数减少,粘液 消失,心悸减轻,睡眠亦见好转。又服7剂,大便 已成形,每日1次,复查心电图亦转正常。随访2 年余,未再犯病。(蒲辅周医案)

乌梅丸治疗久利案–经方派

乌梅丸治疗久利案–经方派

乌梅丸治疗久利案–经方派L某,男,63岁,身高181厘米,体重79公斤。

初诊时间:2019年10月28日。

主诉:腹泻十余年现病史:患者平时腹泻每天在3次左右,每年十月后东北天气降温或吃生冷食物腹痛、腹泻加重每天5次以上,伴有脐周冰凉感,每天在肚脐、腰部和脚底都会贴上热贴,但是还是感觉肚子凉。

即往史:20岁时,在部队当兵被炮弹震伤双耳、接近失聪状态。

刻诊:腹泻伴腹痛,腹部、腰部及四肢冰冷,时有心烦,易怒,口苦。

舌淡红,舌中苔黄而腻。

处方:乌梅丸汤剂乌梅30g 细辛7g 干姜9g 黄连9g 当归10g 附子15g 川椒9g 桂枝10g 人参9g 黄柏10g 肉桂9g,7剂代煎,每日两次饭后服。

加2勺蜂蜜放入药中同服,嘱不吃生冷油腻食物。

微信回访,患者家属述患者吃第二副药的时候觉得肚子里暖暖的很舒服,大便次数也减少至2次。

11月3日复诊:腹泻减少,腹痛减轻,肚子不那么凉了,口苦减轻,烦躁减少,腰部冷有减轻,四肢还是那么凉,舌苔也没有初诊时那么黄腻,复诊舌像见照片。

守方加炮姜10g,附子加至20g。

处方:乌梅30g细 10g 干姜10g 黄连10g 当归15g 附子20g 川椒9g 桂枝12g 肉桂10g 黄柏10g 炮姜10g,七剂代煎。

患者老伴说:“吃完你的中药你大爷主动说来继续吃药”。

初诊时患者不愿意来看病,一看我是个年轻的中医,心里觉得之前老中医都没给他治好,我一个年轻的小中医能行吗?但碍于老伴(我的老患者)的面子吃了一周没想到效果这么明显。

11月10第三诊:患者大便一天1次且成型,腹痛未作,四肢也不那么凉了,从吃第二周中药以后就没再用过热帖,三诊时因患者家属说平时脾气差,拟方四逆散合乌梅丸,处方:柴胡15g 白芍15g 枳壳15g 甘草6g 乌梅30g 黄连5g 黄柏6g 人参9g 当归15g 细辛9g肉桂9g 附子15g 干姜10g 川椒9g,七剂隔日服。

11月15日微信回访腹泻未作,腹部、腰部已不凉,四肢也不凉了。

【新提醒】乌梅丸治疗失眠易醒医案

【新提醒】乌梅丸治疗失眠易醒医案

【新提醒】乌梅丸治疗失眠易醒医案
肖某,男,46岁,因失眠易醒半年于2018年6月1日首诊。

每晚10点入睡,无多梦,常于凌晨2到3点醒来,醒后约需1小时才能入睡。

5点早醒,白天精神可,午睡可,纳可、二便可。

不怕冷,晨起口干口苦,夜尿1次。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根据伤寒论“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即1-7时之间)”,此患者失眠为厥阴病失眠,选厥阴病方“乌梅丸”主之。

乌梅40g 黄柏12g 党参12g 附子6g(先煎)桂枝12g 细辛6g 黄连5g 干姜10g 当归8g 花椒8g 6付。

6月6日复诊,睡眠改善,白天稍犯困嗜睡,凌晨3点小便后可再入睡,午睡可,已无下半夜醒来现象。

舌脉同前。

效不更方,原方6付。

另中年男性,夜尿1次,肾气稍虚,予附桂地黄丸治疗。

6月13日复诊,睡觉已正常,餐后稍腹胀,予柴胡疏肝散治疗。

伤寒论六经欲解时条文简单却有深意,临床应用常出奇效。

感恩医圣张仲景,感恩顾植山教授!。

方剂之乌梅丸

方剂之乌梅丸

方剂之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组成]乌梅三百枚(480g) 附子炮去皮,六两(180g) 细辛六两(180g)干姜十两(300g)黄连十六两(480g)当归四两(120g) 蜀椒炒香,四两(120g)桂枝去皮,六两(180g)人参六两(180g)黄柏六两(180g)[用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

以苦酒(即酸醋)渍乌梅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白中,与蜜杵两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现代用法:乌梅用醋浸泡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1~ 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脏补虚,安蛔止痛。

[主治]蛔厥证。

腹痛时发时止,心烦呕吐,食人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久泻。

方解:本方所治之蛔厥证,是因患者素有蛔虫、兼肠寒胃热,蛔虫上扰所致。

病性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蛔虫喜温而恶寒,故有“遇寒则动,得温则安”之说,其性喜钻窜,寄生于肠中。

肠寒不利于蛔虫生存,则其寻热上窜,不时扰动肠腑,故院腹阵痛、时发时止;蛔虫阻塞胃肠,腑气不通,胃失和降,则呕吐,甚至吐姻:虫团阻塞气机,使阴用之气不相顺接,则四肢厥冷,发为蛔厥。

若素体脾阳不足,气血虚弱,加之饮食不洁,酿成久泻、久痢,亦属寒热错杂,胃热肠寒。

针对寒热错杂、蛔虫上扰之病机,治宜寒热并调、安蛔止痛。

方中重用乌梅为君,以其酸温能安蛔止痛,又能涩肠止泻、止痢。

蜀椒、细辛皆辛温之品,辛可伏蛔,温能祛脏寒,且蜀椒有直接杀虫作用,共为臣药。

佐以黄连、黄柏,味苦性寒,苦可下蛔,寒可清热,二者又是止泻痢要药;附子、干姜、桂枝助蜀椒、细辛温脏以祛里寒,除肢厥;人参、当归补养气血以扶助正气。

蜂蜜为丸,甘缓和中,为使药。

诸药相合,使阳复寒散而厥回,蛔静不扰而痛止。

本方配伍特点:酸苦辛甘药并用,力求“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古今名医方论));温清补敛法合施,以图散寒清热,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川连 黄芩 干姜 生白芍 川椒 ▪ 乌梅 人参 枳实 ▪ 《临证指南医案 暑》
乌梅丸医案
▪ 江 暑邪深入厥阴。舌缩。少腹坚 满。声音不出。自利。上下格拒。 危期至速。勉拟暑门酸苦泄热。 辅正驱邪一法。
▪ 黄连 淡干姜 乌梅 生白芍 半夏 人 参 枳实
▪ 《临证指南医案 暑》
乌梅丸医案
▪ 顾 右脉空大,左脉小芤。寒热麻痹。 腰痛冷汗。平素积劳内虚。秋暑客邪。 遂干脏阴。致神迷心热烦躁。刮痧似 乎略爽。病不肯解。此非经络间病。 颇虑热深劫阴。而为痉厥。张司农集 诸贤论暑病。谓入肝则麻痹。入肾为 消渴。此其明征。议清阴分之邪。仍 以养正辅之。
▪ 知母 草果 半夏 黄芩 乌梅 生姜秋露 水煎。
▪ 《临证指南医案 疟》
乌梅丸医案
▪ 毛(妪) 因惊。肝气上犯。冲逆。呕 吐涎。阳升至巅为头痛。脉右弱左弦。 当从厥阴阳明治。
▪ 人参 川连 茯苓 川楝 川椒 乌梅 干 姜 生白芍
▪ 《临证指南医案 呕吐》
乌梅丸医案
▪ 方 饥不欲食,气冲咽嗌,头眩,寒 热汗泄,皆肝阳升动太过;若加怒劳, 恐有暴厥之虑。
▪ 阿胶 小生地 麦冬 人参 小川连 乌梅肉
▪ 《临证指南医案 暑》
乌梅丸医案
▪ 孙 脉左数。下利。腹不甚痛。暮夜微热。 所伏暑热。乘阴虚下陷。是清热理脾不效。 当摄阴升阳。
▪ 熟地炭 当归炭 山楂炭 炒黑麦芽 炙黑甘 草 防风根炒 黑升麻。
▪ 又 照方去山楂麦芽加人参焦白芍。 ▪ 又 泻痢久必阴损液耗。此口渴微咳。非实
▪ 川连 乌梅 黄芩 白芍 人参 诃子 皮
▪ 《临证指南医案 泄泻》
乌梅丸医案
▪ 毛(氏) 用玉女煎。寒热未已。渴饮仍然。 呕恶已减。周身皆痛。诊脉两手俱数。舌 色灰白边赤。汗泄不解。拟用酸苦泄其在 里热邪。务以疟止。再调体质。
▪ 黄芩 黄连 草果 白芍 乌梅 知母 用秋露 水煎药。
▪ 又 寒热由四末以扰中宫。胃口最当其残害。 热闷不饥。胃伤邪留。清热利痰。固为要 法。但有年气弱。兼之病经匝月。清邪之 中。必佐辅正。议用半夏泻心法。
▪ 又 酸甘化阴法。
▪ 人参 生地 乌梅 炙草 麦冬 木瓜
▪ 《临证指南医案 痢》
乌梅丸医案
▪ 劳倦伤阳,当风沐浴,卫外气泄疏豁。 药以柴、葛,再泄其阳;杂以消导, 更耗其气。热迫,呕逆气冲。但夏热 必兼湿邪,周身掣痛。法当酸苦安胃 泄热,使厥阳稍平,即商辅正
▪ 川黄连 枯黄芩 姜汁炒竹茹 炒乌梅 生白芍 郁金
▪ 又 闽产。阳气偏泄。今年久热伤元。初疟发散。 不能去病。便是再劫胃阳。致邪入厥阴。昏冒大 汗。思肝肾同属下焦。厥阳挟内风冒厥。吐涎沫 胶痰。阳明胃中。久寒热戕扰。空虚若谷。风自 内生。阅医药不分经辨症。但以称虚道实。宜乎 鲜有厥效。议用仲景安胃泄肝一法。
▪ 人参 川椒 乌梅 附子 干姜 桂枝 川连 生牡蛎 生白芍《临证指南医案 疟》
▪ 又 口中干燥。小水全无。泉源已竭。阴液无以 上承。痢症噤口。都是湿热壅于胃口。下元衰惫。 冲脉气震高突。此攻病保真。理难捉摸矣。
▪ 川连 黄芩 草决明 石莲子 乌梅 白芍 ▪ 《临证指南医案 痢》
乌梅丸医案
▪ 朱 消渴干呕。口吐清涎。舌光赤。 泄泻。热病四十日不愈。热邪入 阴。厥阳犯胃。吞酸不思食。久 延为病伤成劳。(肝犯胃)
▪ 川椒 川连 乌梅 干姜 人参 茯苓 生 白芍 川楝子
▪ 《临证指南医案 吐蛔》
乌梅丸医案
▪ 鲍 舌心黄。边白。渴饮。水浆停胃脘。干呕微 微冷呃。自痢稀水。小便不利。诊脉坚劲不和。 八旬又二。暑湿热邪内着。必脾胃气醒。始可磨 耐。以高年不敢过清过消。用清暑益气方法。
▪ 川连 黄芩 石莲子 煨干葛 青皮 人参 茯苓 厚 朴 猪苓 泽泻
▪ 川黄连 人参 黄芩 乌梅肉 生姜汁 枳 实 半夏 生白芍
▪ 《眉寿堂方案选存 疟疾》
乌梅丸医案
▪ 吴 体丰色白。阳气本虚。夏秋伏暑。挟痰饮为 疟。寒热夜作。邪已入阴。冷汗频出。阳气益伤。 今诊得脉小无力。舌白。虚象已着。恐延厥脱之 虑。拟进救逆汤法。
▪ 人参 龙骨 牡蛎 炙草 桂枝木 炒蜀漆 煨姜 南 枣
火客邪。与甘酸化阴。
▪ 人参 山药 炙草 炒乌梅 木瓜 炒湖莲肉 ▪ 《临证指南医案 痢》
乌梅丸医案
▪ 蔡 脉右数。左细数。面垢舌燥。白苔点点。 肌肤甲错。左胁动气。伏暑当秋凉而发。 初病如疟。当从苦辛寒法。里邪炽烈。变 为下痢。胃津被劫。阴液大耗。昔贤于热 病液涸。急以救阴为务。苟胃关得苏。渐 以冀安。否则犯喻氏所指客邪内陷。液枯 致危之戒矣。复脉汤去姜桂麻。
▪ 人参 白芍 川楝子 生淡干姜 川连 乌梅 粗桂枝 炒焦归身
▪ 《种福堂公选医案》
乌梅丸医案
▪ 顾 溃疡不合成漏。脂液渗去。必阳络 空隙。内风暗动。攻胃。则呕逆吞酸。 腹痛泄泻不食。津液不升。舌焦黑。 不渴饮。内外兼病。难治之症。
▪ 人参(一钱同煎) 炒乌梅肉(五分) 炒黑川椒(三分) 茯苓(三钱) 生 淡姜(五分)医案
▪ 某 寒起呕痰。热久不渴。多烦。 中焦之邪。仍以太阴脾法。
▪ 草果 知母 生姜 乌梅 炒半夏 桂 枝木 早服鳖甲煎方。
▪ 《临证指南医案 疟》
乌梅丸医案
▪ 某 夏秋湿热疟痢。正虚邪留。混入血 络。结成 瘕疟母。夫湿气热气。本属 无形。医治非法。血脉蕴邪。故寒热 间发。仲景立法。务在缓攻。急则变 为中满。慎之。兼服鳖甲煎丸。
▪ 川连 乌梅肉 枳实汁 川椒 生白芍 生 姜
▪ 《眉寿堂方案选存 疟疾》
乌梅丸医案
▪ 杨(关上,四十五岁) 疟痢乃长夏湿 热二气之邪,医不分气血,反伤胃中 之阳,呃逆六七昼夜不已,味变焦苦, 议和肝胃(大凡疟痢并作,只要宣发 疟邪,松透肌表,俾得津津汗泄,则 湿热外出而痢自止。)
▪ 人参 炒黑川椒 茯苓 乌梅肉 生淡干 姜 生白芍
▪ 川椒 川连 桂枝 附子 乌梅 干姜 白芍 细 辛 人参 川楝子 黄柏
▪ 《叶天士先生方案真本》
乌梅丸医案
▪ 程 (二八)摽梅逾期,病由情志郁伤。庸医不 究病因,朝暮更方,病延日久。内经谓二阳之病 发心脾。盖思伤心,郁伤脾,二脏有病,不司统 血,笄年莫重于经水通调,今经闭半载,哎吐清 涎,腹痛泄泻,心热皮寒,显是木郁乘土。胃口 渐败,生气曷振,病成干血劳怯。考古通经等丸, 难施于胃惫乏谷之体,姑议安胃和肝,俟秋深时 再议。
▪ 乌梅 干姜 川连 川椒 人参 茯苓 川 楝 生白芍
▪ 《临证指南医案 木乘土》
乌梅丸医案
▪ 鲍(妪)风泄已止。胃逆不纳食。 ▪ 人参 川连 乌梅 木瓜 川斛 橘红 ▪ 《临证指南医案 木乘土》
乌梅丸医案
▪ 方 饥不欲食,气冲咽嗌,头眩,寒 热汗泄,皆肝阳升动太过;若加怒劳, 恐有暴厥之虑。
▪ 川连 乌梅 人参 牡蛎 生白芍 炙 草
▪ 《临证指南医案 呕吐》
乌梅丸医案
乌梅丸医案
乌梅丸医案
▪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338条:“伤寒 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 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 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 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 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 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 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医案
▪ 又 阳微寒胜。疟久不已理胃阳以壮中宫使 四末之邪。不令徒犯脾胃。
▪ 人参 炒半夏 生姜 乌梅 草果 炒常山秋露 水煎。
▪ 又 辛酸两和肝胃。已效。 ▪ 人参 草果 生姜 生白芍 乌梅 炙鳖甲 ▪ 《临证指南医案 疟》
乌梅丸医案
▪ 程(四十二岁) 夏四月阳升病发,深秋暨 冬自愈。夫厥阴肝为阴之尽,阳之始,吐 蛔而起,必从肝入胃。仲景辛酸两和,寒 苦直降,辛热宣通,所赅甚广。白术甘草 守中为忌(乌梅法何等深奥,此则十二字 广深该博,直截了当,读书另具慧眼。)
▪ 《种福堂公选医案》
乌梅丸医案
▪ 惊则动肝,肝气上逆,忧则伤肺,肺气失降,升 降失司,中焦不运,气聚成形,风扰鸣泄。仲景 论上升吐蛔,下坠狐惑,都从胃虚起见,风木相 侮,阳土日困,食减便溏有诸。由惊忧偏逆致病, 因病失治,延虚最难奏效。用药不过生化克制之 理,培其受侮,平其冲扰,补阳明以宣府,泄厥 阴以平逆,如是而已。至于拔病根,在乎居恒颐 养,当医药外求之。
▪ 《眉寿堂方案选存 暑》
乌梅丸医案
▪ 服理中后,胃痛泄泻转加,心热渴不 欲饮,必有暑湿内结,暂用酸苦泄热。
▪ 川连 淡黄芩 炒广皮 乌梅 生白芍 木 瓜
▪ 《眉寿堂方案选存 暑》
乌梅丸医案
▪ 王 脉沉弦。腹痛呕吐。鼻煤舌绛。面 带青晦色。夏秋伏暑发热。非冬月。 乃误表禁食。胃气受伤。致肝木上干 胃土。蛔虫上出。遂成重病。常有厥 逆之虑。拟进泄肝和胃。得痛止呕缓。 冀有转机。
▪ 川连 乌梅 人参 牡蛎 生白芍 炙 草
▪ 《种福堂公选医案》
乌梅丸医案
▪ 郭 脉弦。心中热。欲呕。不思食。大 便不爽。乃厥阴肝阳顺乘胃口。阳明 脉络不宣。身体掣痛。当两和其阳。 酸苦泄热。少佐微辛。
▪ 川连 桂枝木 生牡蛎 乌梅 生白芍 川 楝子
▪ 《临证指南医案 木乘土》
乌梅丸医案
▪ 朱(氏)嗔怒动肝。气逆恶心。胸胁 闪动。气下坠欲便。是中下二焦损伤 不复。约束之司失职。拟进培土泄木 法。亦临时之计。
▪ 又驻车丸二钱 ▪ 《临证指南医案 便血》
乌梅丸医案
▪ 江 食物不调。肠胃蕴蓄。郁蒸积聚而 滞下。三月不愈清疏带补之。
▪ 人参 川连 炒白芍 炒楂肉 广皮 茯苓 炒当归 乌梅
▪ 《临证指南医案 痢》
乌梅丸医案
▪ 方 先厥而疟。蛔虫下出。呕逆腹鸣。脘痞 窒塞。此厥阴疟疾。勿得乱治。
▪ 川连 淡干姜 姜汁 川桂枝 生白芍 乌梅肉 黄芩 秋露水煎药
▪ 《临证指南医案 呕吐》
乌梅丸医案
▪ 杨 因惊而泻。腹痛欲呕。是为蛔厥。 当用酸苦。忌进甜物。
▪ 川椒 乌梅肉 川连 淡干姜 金铃子 延 胡索 桂枝木 生白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