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 回家路上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回家路上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2.通过观察交通标志牌学习基本交通安全知识。
3.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类和比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交通安全标志牌,学习基本交通安全知识。
2.通过观察平面图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形状特征,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通过观察图形,自己分类和比较图形,能够正确认识平面图形。
2.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不同的交通标志牌意义,学习正确的交通安全知识。
四、教学准备1.笔墨纸张。
2.平面图形图片。
3.交通标志牌图片。
五、教学过程1. 热身让学生带来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玩具,并谈一下自己玩具的形状。
2. 引入老师带来一些平面图形图片,并让学生观察和辨认图形。
然后让学生自己画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并让学生进行分类和比较,认识图形属性。
3. 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各种交通安全标志牌的不同含义,如红灯停、黄灯亮、绿灯行、斑马线等。
让学生自己想象,在什么情况下该注意哪些交通标志牌。
4. 拓展让学生在回家的路上,自己观察交通标志牌的含义以及周围环境的状况,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观察能力。
5. 总结让学生回答有关形状和交通安全的问题,并对整堂课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体会“安全第一”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学生通过看图形识别形状,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在学习交通安全标志牌的过程中,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得到提高。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又能够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关键技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精选7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精选7篇二班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看物体,所看到的外形是不同的;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看到的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外形;3、能由两个平面图形推想出可能是哪两个物体,并且学会分类争论的方法;4、学会如何看待事物的眼光。
(此目标由“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全部的面”挖掘出来的。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看到的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外形;教学难点:能由两个平面图形推想出可能是哪两个物体或尽可能多的说出结论;教学过程:一、讲故事引入课题1、讲盲人摸象故事2、师:他们说的都不对,这个典故比方看问题以偏概全。
3、师:盲人因双目失明,摸到什么就说象什么,而我们比盲人幸运多了,都有一双光明的眼睛,但在任一位置观看物体是否能看全呢?今日我们就观看一些物体试试。
---板书课体——观看物体4、以问题形式让同学明确本节课目标师:你已经知道了关于观看物体的哪些学问?还想知道什么?二、新课(习得阶段)(一)看1、例子1——看模型——比较大的长方体模型(1)小组活动师:口述要求——在你的位置不动观看你能看到几个面?(老师预备各侧面外形问同学:从下面看是什么外形?从侧面和上面看呢?)可以活动:你能找到一个位置看到全部的面吗?(最少看到一个面,最多能看到三个面)最多能看到几个面?(2)启示::师:不只是学数学还要从数学中品出点有价值的东西来,能品出什么呢?“最多只能看三个面”想到什么?2、看一个立体图形(预备三个立体图形:正方体、圆柱体、球体,课前发给小组)从不同角度观看三个立体图形,看看观看到的是什么外形?3、看两个立体图形(例2)让同学看书回答(先试后导)4、练习八3题5、请两个一组现场找物体也可以到外面找,从不同角度去观看,并把观看到的结果和同学沟通(找一个或两体物体都行)(二)想猜一猜嬉戏:老师出示实物一部分,让同学猜可能是什么物体?(为例2下面做一做打基础,例2下面的做一做比例2难。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精选8篇】数学课件分析是重要的。
语文是工具学科,是我们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
学好语文有利于提高我们逻辑思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篇1)教学内容:估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进程。
教学重点:初步掌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进程:一、复习旧知:1、口算下面各题:40×10 60×20 30×40 300×70 200×80 12×400 240×2 130×3 30×31 1×50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32、18、68、72、95、35、842挑选几个数说一说是怎样求近似数的。
3、估算:198×4 305×6 485×3 182×5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1)出示例2图:请学生仔细视察。
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2)把在图中获取的信息汇总,说成完全的一道题:大会堂里共有18排座位,每排22个座位。
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2、探讨估算方法。
(1)请学生摸索、交换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出算式:18×2222×18(2)小组讨论:怎样估算得数?(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方法二:18≈20 22×20=440方法三:22≈20 18×20=360(4)比较、评判。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
有一本书,它其中的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
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2)组织交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练习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练习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练习课》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物体为素材,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感知物体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他们在观察物体时,往往只注意到物体的某一部分,而忽视整体。
此外,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各有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个别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观察方法,正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观察和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物体的特征。
2.运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观察和操作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实物模型,如立方体、球体等。
2.准备投影仪,用于展示实物模型。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实物模型,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观察到了这些物体的哪些特征?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个实物模型。
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模型,并用语言描述模型的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描述错误,并给予鼓励。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答案,检查对物体特征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教案(2)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教案(2)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观察物体,区分物体的大小、形状和颜色。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3.能够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点1.观察物体的大小、形状和颜色。
2.描述物体的特征。
3.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1.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1.物体模型或图片。
2.课件PPT。
3.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导入1.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通过回忆巩固知识。
第二步:新知讲解1.展示不同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物体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
2.对学生进行引导讨论,如:“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这个物体是什么颜色的?”等。
第三步:活动实践1.让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个物体,其他组的学生通过观察描述该物体的特征。
2.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观察得出的结论,与其他组共同讨论。
第四步:课堂小结1.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物体的重要性。
2.确认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对不足之处进行弥补。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关于观察物体的练习题。
2.自行观察家中的物体,并用纸笔描述物体的特征。
七、教学反思1.教师应该充分引导学生观察物体,让他们通过实践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2.在活动实践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步骤,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观察物体并描述其特征,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围绕第五章“表内乘法”展开,详细内容包括:乘法口诀的记忆与应用,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
2. 使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够正确进行乘法运算。
3.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乘法口诀的记忆与应用,乘法运算的理解。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正确进行乘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乘法口诀表、计算器、PPT课件。
学具:练习本、乘法口诀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小明去超市购物的情景,让学生帮助小明计算购买相同商品的总价。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乘法口诀的由来,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并通过例题演示乘法运算过程。
3. 乘法口诀记忆与应用(10分钟)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乘法口诀,并进行小组竞赛,提高记忆效果。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乘法运算讲解与练习(10分钟)讲解乘法运算的步骤,引导学生进行乘法计算练习。
6. 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乘法口诀表2. 乘法运算步骤3. 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默写乘法口诀表;(2)计算题:2×3,4×5,6×7;(3)解决问题:小明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2. 答案:(1)略;(2)6,20,42;(3)6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掌握不牢固的部分进行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乘法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乘法口诀的记忆与应用2. 乘法运算的理解3.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4. 作业设计一、乘法口诀的记忆与应用1. 利用教具和学具,如乘法口诀表、计算器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加深记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教案)
第5单元观察物体(一)(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简单的物体时看到的图形;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简单的几何体时看到的图形;在已有的观察物体经验的基础上用推理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知道了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看到的图形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的物体以及几何体时看到的图形;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和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地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观察物体的内容,对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问题还不是很熟悉,特别是左、右的相对性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成为学生观察物体的障碍,教材在编排中暂不介绍“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等概念,只要学生能用连线、标序号等方式将观察者与所看到的图形对应起来即可。
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观察的心理需求。
学生是主动参与观察活动还是被动参与观察活动,对观察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先让学生猜一猜,如果从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这个物体,分别会看到什么图形?以猜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2. 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观察物体不是简单地用眼睛去看,而是有一些具体的要求。
在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一些观察物体的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如:身高比较高的同学,可以蹲下来,让视线与观察面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是十分必要的。
3. 观察实践,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学生通过亲身观察立体图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且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了立体图形初步的轮廓,这样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单元特点借助直观形象、操作活动以及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如观察、剪一剪、画对称轴或图形的另一半、照镜子、折出对称轴。
四、具体单元1.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例1(1)这里的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是以后学习“三视图”和投影几何的雏形,在这里只是观察形象实物图,让学生判断的观察到的物体也是以立体形式出现的,比较简单。
以后还将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几何图形,让学生判断的是平面的“投影”。
(2)本例通过让学生判断下方的三幅恐龙玩具图分别是谁看到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像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向学生渗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可以借助照相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3)教学时,要让学生实际观察一下,借助直观形象发展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
2.轴对称对称包括轴对称(反转)、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镜面对称。
其中反转、平移、旋转是三种比较基本的图形变换,我们将在二年级学习平移和旋转现象。
在这儿,教材按照概念的引入、教学、应用三个层次来单元的。
“对称”概念的引入通过蜻蜓、树叶、蝴蝶、脸谱等实物图形引出对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物体的特点,并感受对称物体因其匀称、均衡而给人的美感。
(为了不使学生在理解上造成困难,我们在这儿不出现“轴对称”的概念,只说“对称”。
)例2(概念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剪衣服的活动过程,并让学生仿照着随便剪一剪。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辨别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2. 辨别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能力,能够辨别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观察、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采用问题解决法,设计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观察简单物体,讨论并记录观察到的特点。
4. 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特点,形成规律。
5. 应用拓展: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 观察身边的物体,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记录观察到的特点。
2. 家长辅助,让学生在家中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八、板书设计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人教版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学方法6. 教学过程7. 作业布置8. 教学反思九、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辨别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练习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练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的属性,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
二、教学重点1.观察物体的各种特征;2.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
三、教学准备1.物体:球、立方体、圆柱体等各种几何体;2.物体的图片;3.板书和粉笔;4.相关课件或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图片,让学生观察,谈论物体的形状;(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物体形状进行描述。
2. 活动一:观察物体的颜色(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环境中的不同颜色的物体;(2)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颜色。
3. 活动二:观察物体的大小(1)教师出示不同大小的物体模型,让学生观察,比较大小;(2)学生通过比较,描述物体的大小。
4. 活动三:观察物体的数量(1)教师摆放一定数量的物体,让学生观察数量;(2)学生用口头描述物体的数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量抽象思维。
5. 活动四:观察物体的位置(1)教师安排物体在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2)学生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如“在上面”、“在下面”等。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培养了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了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数量和位置,为以后学习分类、比较等内容打下基础。
六、作业布置回家后,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描述不同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培养对物体观察的习惯。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认真复习,加深对观察物体的理解。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观察简单的几何体》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观察简单的几何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和分类简单的几何体,如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2.能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辨认其形状和特征。
3.能够通过绘制图形或模型,展示所观察的几何体。
二、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辨认简单的几何体。
2.能够通过观察、描述和绘制来表达对几何体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区分几何体的不同特征。
2.运用所学知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并做出描述。
四、教具准备1.立体图形模型: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2.相关绘图工具:纸张、铅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老师通过展示不同的立体图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分辨。
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几何体。
2. 学习新知识1.讲解简单的几何体: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分别介绍其特点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几何体,引导他们用物体的特征来辨认是哪种几何体。
3. 练习掌握1.让学生配对练习:图片与几何体名称的配对。
2.学生自行观察物体并做简单描述,让同学猜测是哪种几何体。
4. 拓展应用让学生分组,通过合作绘制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几何体,展示给全班同学。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几何体,包括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并通过观察、描述和绘制来加深对几何体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1.练习册上关于几何体的习题。
2.观察家中不同物体,写下观察后的感受与描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节课继续深入学习更多数学知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简单的物体》教案及设计说明(三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简单的物体》教案及
设计说明(三稿)
一、教学目标
•能够观察简单的物体,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加深对物体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观察简单的物体。
•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难点:
•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准备各种简单的物体,如球、方体、圆柱等。
•准备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观察物体的描述。
•准备幼儿园同学作为实物展示。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合作观察一个物体,并请他们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2. 学习(15分钟)
•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物体,并记录描述。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他们观察到的各种特征。
3. 实践(20分钟)
•让学生自由观察环境中的物体,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教师辅助并记录学生的描述。
4. 总结(10分钟)
•结合录音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再次观察物体,并对比之前的描述内容。
•引导学生总结如何正确描述物体的特征。
五、课堂反思
•学生对物体的描述能力需要不断培养和提高,需要多进行观察和练习。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助。
六、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的物体,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以上是本节课《观察简单的物体》的教案及设计说明,希望能够帮助到老师们
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教案(3)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教案(3)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观察物体,准确描述物体的特征和形状。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物体的习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认真、细心观察的习惯,发现事物中的美。
二、教学重点1.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2.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特征和形状。
三、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描述物体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件或教学实物:不规则物体、规则物体、图形卡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学习用书、笔、书包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老师出示不规则的物体,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该物体的特征。
2.引导学生讨论不规则物体与规则物体的区别。
第二步:论述(15分钟)1.老师介绍观察物体的方法,包括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材质等。
2.老师以示范的方式描述一个物体的特征和形状,鼓励学生模仿。
第三步:练习(2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其他组员进行评论和补充。
2.每组展示观察结果,老师指导学生如何准确描述物体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四步:总结(5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加观察,发现身边的美好和有趣之处。
六、作业布置1.课后让学生选择一个物体进行观察,用一段文字描述该物体的特征和形状。
2.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物体特征绘制成简单的图形图示。
七、板书设计•观察物体的方法:外形、颜色、大小、材质等•描述物体的特征和形状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观察物体展开,通过生动的实物观察和描述练习,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认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人教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物体形状和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
2.关注全体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自信心;
3.提高问题的开放性和挑战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对物体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的认识;
5.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观察活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不同物体的基本形状和特征,如球体、长方体、正方体等;
-学会从前后、左右、上下等多个角度观察物体,并能描述物体的特征;
-能够运用观察结果,比较和判断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等;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观察物体》这一章节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积极参与,乐于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物体。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是被点燃的。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来解释物体形状和特征的概念,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他们能够较快地理解并掌握这些新知识。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描述物体特征时仍显得有些吃力,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观察简单的物体》教案(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观察简单的物体》教案教学目标1.能观察简单的物体,并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2.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观察简单的物体,描述物体的特征。
•难点: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展示简单物体的图片或实物。
2.学生板书:用于记录学生的描述和观察结果。
3.教学工具:包括尺子、颜色卡片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知识1.让学生看一组物体的图片,引导他们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2.引导学生讨论物体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习新知识1.讲解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描述来认识物体。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给每组发放一些物体,让他们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
2.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和小组成员分享。
第二课时复习上节课知识1.让学生回顾上节课观察的物体的特征。
2.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习新知识1.讲解如何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2.引导学生通过描述来加深对物体的认识。
实践操作1.让学生继续观察新的一组物体,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学生互相交流观察结果,并讨论物体之间的异同。
总结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描述简单的物体,加深了对物体的认识。
通过多次实践,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进行观察和描述,为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老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教案3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观察不同大小、形状的物体。
2.能够描述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3.能够用直尺量小物体的长短。
二、教学重点
1.观察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2.用直尺量小物体的长短
三、教学难点
1.描述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2.用直尺量小物体的长短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2.教具:直尺、不同大小形状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利用一些小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2. 讲解新知识
•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小物体的长度,并解释如何正确测量。
3. 操练
•让学生自己尝试用直尺测量不同大小的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比较。
4. 总结
•总结测量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让学生互相比较自己测量的结果。
六、课堂作业
1.用直尺测量家中的一些小物体的长短,并记录下来。
2.描述家中的一些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3.反思本节课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物体和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帮助学生提高对物体大小和形状的认知能力。
在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观察能力。
但在使用直尺测量长度时,一些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需要重点指导。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二年级数学老师应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善。
在工作中每个二年级数学老师都必须要写二年级数学教案,它能对老师的工作带来帮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希望你喜欢。
#xx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能读懂统计图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并让学生不断地收获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体会统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渗透健康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合理睡眠的好习惯。
3、通过小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读懂统计图教学难点:在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教具准备:电脑课件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奥运会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少儿频道要举行一次儿童体育比赛,可是应该赛什么呢?这可把董浩叔叔难住了!我们一起帮帮他好吗?(2)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学生观察。
二、探索新知1、导入:出示统计图,你们认识它吗?这个统计图会说话,它能告诉我们许多数学信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统计图表。
(板书课题)2、读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
①请看大屏幕,从图上你能知道或调查的是什么内容吗?你从哪知道的?②最喜欢是什么意思?调查项目每人只能选一个最喜欢的③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说一说。
④学生汇报。
⑴ 踢毽子、踢球、游泳、跳绳,这些词表示体育项目的名称。
⑵ 0、1、2……16,这些数表示具体“人数”,人是单位名称。
⑶ 每行都有16个格子,1格代表1个人,1格代表一个单位。
⑷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最喜欢某种体育项目的人数是多少?(汇报)……⑤教师小结。
3、预测董浩叔叔看到这个统计图,你猜他会决定举行什么比赛?为什么?4、体会统计图的优点。
5、读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观察简单的物体》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观察简单的物体》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简单的物体并学会观察物体的特征。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的特征,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教学难点:对物体特征的准确描述和观察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1.课件PPT。
2.物体模型或图片。
3.小黑板和粉笔。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物体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这个是什么物体?请描述一下它的特征。
2. 学习新知识
•带领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并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物体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3.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观察周围的物体,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论。
4. 操练与总结
•完成物体特征的描述练习,检查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
•总结课上学到的知识,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
五、课堂作业
观察家里的一样或几样物品,用一段话描述其特征。
六、教学反思
本课是为初学生设计的,通过观察简单的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实践,通过丰富的实物展示和互动练习加深学生对物体特征的理解。
以上是本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观察简单的物体》这
一知识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一)》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图片,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感知物体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物体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需要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进一步培养。
此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2.让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特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特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感知物体的特征。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和模型,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PPT,展示不同物体的图片和观察角度。
3.准备学习单,用于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展示或者PPT展示不同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名称。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体从不同的方向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吗?”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实物或模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教师在旁边指导,帮助学生准确表达。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例2、例3》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例2、例3》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例2、例3》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材通过例2、例3让学生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了解物体的相对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他们在观察物体时,往往只注意到物体的某一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2.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相对位置,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2.难点: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相对位置,发展空间观念。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3.利用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模型或图片,用于展示物体。
2.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物体不同角度的图片。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并提出问题:“请大家看看这个物体,你能说出它的特点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呈现物体不同角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观察到的物体相对位置。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物体相对位置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图片,说出物体的相对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观察物体(一)第1课时观察物体(1)【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通过一个具体的情境——四名同学分别从前面、后面和侧面观察一个熊猫实物玩具图,通过学生的观察,再结合书上给出的从四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图,让学生判断四种形状究竟是谁看到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进行对物体的观察,他们从大量的生活背景中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观察体验,对于处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该物体的形状可能会不一样这一事实,学生基本能够理解。
只是在这节课学习以前学生的认识有的还比较模糊,有的还不很准确,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楚的数学认识,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强化日常的生活经验,积累更加丰富的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一样,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观察方法”辨认物体,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获得不同观察结果的过程,发展直观思想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探究新知→错误!↓↓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情境导入】1.实际切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照过相吗?哪位同学给别人照过相?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台照相机,谁想给大家拍照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拍照) 师:你可真像个小摄影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他拍得怎么样?(教师操作,屏幕出示刚才在不同位置拍摄的照片)师:大家觉得拍得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一张?这张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拍的?拍的是这位同学的哪一面呢?(学生讨论、回答,课件点击,对应的照片放大)生1:我最喜欢前面的,站在她的前面,拍的是她的前面。
生2:我最喜欢左面的,站在她的左边,拍的是她的左面。
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
要想拍出好照片,就要仔细观察物体,找到最佳位置才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
(出示课题)【探究新知】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师:(出示玩具熊猫)这是什么?(生答熊猫)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只熊猫长什么样子?生1:有两只大大的黑眼睛,头顶上的两只耳朵也是黑色的。
生2:手和脚是黑色的,肚皮是白色的。
样子很温顺。
师:老师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熊猫,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熊猫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从前、后、左、右拍摄的熊猫照片)师: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生1:我看到了前面,它有白白的肚皮、粗粗的腿,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
生2:我看到了右面,它有粗粗的腿和一只黑耳朵,和第三幅图是一样的。
生3:我看到了左面,它有粗壮的腿也有一只黑耳朵,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
生4:我看到了后面,它的背部和头部都是黑色的,和第四幅图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熊猫前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左面或右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看到的是哪一面?(2)换位观察。
师: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
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
你们现在看到的熊猫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熊猫的哪一面?生1:我看到了左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后面,刚才看到了左面。
师: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生1:我们绕了一圈。
生2:我们绕了一圈,我们一大组的同学位置都改变了。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置,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全面观察。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恐龙?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去观察吧!(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位置去观察)师:你在哪个位置观察的?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师:这是老师绕着熊猫一圈拍摄到的录像,我们来看一看吧!(课件展示玩具熊猫旋转一圈的画面,可以定格)(4)课间小歇。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熊猫,你们想不想到熊猫生活的地方去看看呀?看看熊猫都在干什么?(课件演示熊猫电影场景片段)(5)情感交流。
师:看过之后,你想对熊猫说些什么?生1:那些小熊猫真可爱,我想养一只。
生2:熊猫的世界真漂亮,我想去看一看。
师:你们知不知道现在有多少只熊猫?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讨论发言)【巩固应用】1.做一做。
师:(课件同步)这时,开来了一辆汽车,同学们都很好奇,围着这辆汽车,想看个究竟。
(课件出示四名学生围着汽车图)这是汽车的哪一面?(逐一设问)这四名同学分别看到了汽车的哪一面?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
(注意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区别)2.摆一摆。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比如书、书包、铅笔盒……你观察过吗?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数学书叠在一起。
你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你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操作,回答)生1:我看到了左面和右面,我能看到3个面。
生2:我看到了前面,我能看到2个面。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观察物体(1)1.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
2.站在同一个位置观察物体,能同时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第2课时观察物体(2)【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教材分析】例2的编排层次与例1基本相同,只是所观察的物体有所变化,由实物变成了立体图形。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过的立体几何图形,初步渗透三视图的知识。
所观察的几何体分为3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平面围成的几何体进行观察,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二种是几何体中有平面也有曲面,如圆柱体;三是对曲面围成的几何体进行观察,如球。
通过观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立体图形从整体认识到局部特征的认识,并体现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例3的编排体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在根据一个面的形状猜想几何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逐步由根据直觉进行猜想过渡到有序地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观察物体的学习以学生活动、动手操作为主,同一个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或不同的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因此课堂学习,学生应变换位置或在小组内利用学具进行学习,不能一味地靠听、想象来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物体的上面,并能正确地判断物体上面的形状,从上面观察物体。
2.让学生理解掌握根据一个面判断是什么立体图形的方法。
3.经历探究从上面观察物体和根据一个面判断是什么立体图形的过程,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会从上面观察物体,由平面图形判断立体图形。
难点:由平面图形判断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等【教学流程】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探究新知→能正确判断从各个面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复习导入】1.教师出示一个魔方或不同颜色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请四名同学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去观察。
提问:你最多看到几个面?要想看到其他的面,你需要怎么办?2.出示一个准备好的动物玩具,请四名同学从前、后、左、右去观察,说出自己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提问:在不同的位置能看到物体的全貌吗?教师说明:由于从不同位置同时观察同一个物体,只看到物体的一部分,它们的形状是不同的。
3.出示一个闹钟,请全班同学从前、后、左、右观察。
提问:一个同学看到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你能说一说这个同学在闹钟的哪面吗?一个同学没有看到分针和时针,只看到几个旋钮,你能说一说这个同学在闹钟的哪面吗?【探究新知】1.从上面观察物体。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
(1)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看看这三名同学在干什么?把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小刚从前面看到的是长方形,小英从左面看到的是小长方形,小强从上面看到的是长方形。
同桌两人把交流的结果在课本上进行标记。
(2)教师在讲台上放一个长方体,找三名同学到讲台分别从前面、左面、上面进行观察,并把自己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描述给全班同学听,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然后三个交换位置再进行观察,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再讲给全班同学听。
(3)让学生在小组内准备一个长方体,从前面、左面、上面进行观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看到的这个面的形状,然后小组内再交换位置观察,把自己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在小组内交流。
(4)随堂练习。
照样子观察正方体、圆柱和球体。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5)归纳总结。
a.同一个人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平面图形不一定相同。
b.不同的人站在同一位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相同。
c.从上面观察物体的方法与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的方法相同,都是眼睛直视要观察的物体的面。
2.由平面图形判断立体图形。
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1)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这两名同学在干什么,把自己的发现跟同桌说一说。
这两名同学在猜想:如果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2)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猜一猜,它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然后指名学生回答猜想的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这个立体图形。
(3)把学生所猜想的结果在小组内利用学具验证。
a.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b.还可能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4)随堂练习。
如果看到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长方形或圆形,猜一猜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让学生先猜一猜,然后利用学具进行验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猜想的答案。
(5)归纳总结。
只看到物体的一个面,不能判定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巩固应用】1.教材71页第4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回答,再集体订正。
2.教材71页第5题。
让学生小组内摆一摆,然后再连一连,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能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吗?【板书设计】观察物体(2)1.从上面观察物体。
从上面观察物体的方法与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的方法相同,都要眼睛直视物体的面。
2.由平面图形判断立体图形。
只看到物体的一个面,不能判断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