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
中国传统文化之历法
中国传统历法——农历历法是用年、月、日等时间单位计算时间的方法。
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
阳历亦即太阳历,其历年为一个回归年,现时国际通用的公历(格里历)即为太阳历的一种,亦简称为阳历;阴历亦称月亮历,或称太阴历,其历月是一个朔望月,历年为12个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藏历、伊斯兰历即为阴历的一种;我们目前在广大农村仍在使用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阴阳历历月为朔望月,因为12个朔望月与回归年相差太大,所以阴阳历中设置闰月,再加上这种历法包含了节气要素,特别适合指导农事。
1.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基本符合。
它的要点是定一阳历年为365日,机械地分为12个月,每月30日或31日(近代的公历还有29或28日为一个月者,例如每年二月),这种“月”同月亮运转周期毫不相干。
但是回归年的长度并不是365整日,而是365.242199日,即365日5时48分46秒余。
阳历年365日,比回归年少了0.242199日。
为了补足这个差数,所以历法规定每4 年中有一年再另加1日,为366日,叫闰年,实际是闰一日。
这种历法的优点是地球上的季节固定,冬夏分明,便于人们安排生活,进行生产。
因此这种历法在全世界普遍使用。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以太阳回归年为基础的阳历。
2.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基本符合。
朔望月的长度是29日12小时44分2.8秒,即29.530587日,两个朔望月大约相当于地球自转59周,所以阴历规定每个月中一个大月30日,一个小月29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
由于两个朔望月比一大一小两个阴历月约长0.061日(大约88分钟),一年要多出8个多小时,三年要多出26个多小时,即一日多一点。
为了补足这个差距,所以规定每三年中有一年安排7个大月,5个小月。
历 法
历法历法是推算年月日长度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制定时间顺序的法则。
它是人类祖先对太阳、地球、月亮自身和相互间周期性运动,形成年月日概念,祖先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十天干,在用于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叫十二地(生肖)支,再按它们的顺序各搭配一个字,正好六十年一个周期,叫干支纪时法,也就是人们可说的六十甲子,有着深厚的哲学和辩证唯物理念。
人类社会一切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个法则。
古今八字由此产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云南牟定马厂戊寅人肖氏,对社会和宗族毫无作为,只在曦庄万斗万书基础上,摘推五百年,供家人参考。
打卯儿媳吴芳于二十一世纪甲午年酉月农历该润那个月农历该润那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它们的排列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排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一般每过两年就有一个月没有中气,这正好和需要加润月的年头相付,可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伥为润月,跟在那个月后面就叫闹那月。
农历该润那年,很简单,方法是:凡是年份能被四除尽的就是润年。
排列如下月份表纪时(时辰)表干支五行六十花甲表干支五行纪年1938年戊寅属虎土1939年已卯属兔土1940年“庚辰”“龙金”1941年“辛已”“蛇金”1942年“壬年”“马木”1943年“癸未”“羊木”1944年“甲申”“猴水”1945年“乙酉”“鸡水”1946年“丙戌”“狗土”1947年“丁亥”“猪土”1948年“戊子”“鼠火”1949年“已丑”“牛火”1950年“庚寅”“虎木”1951年“辛卯”“兔木”1952年“壬辰”“龙水”1953年“癸已”“蛇水”1954年“甲午”“马金”1955年“癸已”“蛇水”1956年“丙申”“猴火”1957年“丁酉”“鸡火”1958年“戊戌”“狗木”1959年“已亥”“猪木”1960年“庚子”“鼠土”1961年“辛丑”“牛土”1962年“壬寅”“虎金”1963年“癸卯”“兔金”1964年“甲辰”“龙火”1965年“乙已”“蛇火”1966年“丙午”“马水”1967年“丁未”“羊水”1968年“戊申”“猴土”1969年“已酉”“鸡土”1970年“庚戌”“狗金”1971年“辛亥”“猪金”1972年“壬子”“鼠木”1973年“癸丑”“牛木”1974年甲寅属虎水1975年乙卯属兔水1976“丙辰”“龙土“1977“丁已”“蛇土”1978“戊午”“马火“1979“已未”“羊火”1980“庚申”“猴木“1981“辛酉”“鸡木”1982“壬戌”“狗水“1983“癸亥”“猪水”1984“甲子”“鼠金“1985“乙丑”“牛金”1986“丙寅”“虎火“1987“丁卯”“兔水”1988“戊辰”“龙木“1989“己已”“蛇木”1990“庚午”“马土“1991“辛未”“羊土”1992“壬申”“猴金“1993“癸酉”“鸡金”1994“甲戌”“狗火“1995“乙亥”“猪火”1996“丙子”“鼠火“1997“丁丑”“牛水”1998“戊寅”“虎土“1999“已卯”“兔土”2000“庚辰”“龙金“2001“辛已”“蛇金”2002“壬午”“马木“2003“癸未”“羊木”2004“甲申”“猴水“2005“乙酉”“鸡水”2006“丙戌”“狗土“2007“丁亥”“猪土”2008“戊子”“鼠火“2009“已丑”“牛火”2010“庚寅”“虎木“2011“辛卯”“兔木”2012“壬辰”“龙水“2013“癸已”“蛇水”2014年甲午属马金2015年乙未属羊金2016“丙申”“猴火“2017“丁酉”“鸡火”2018“戊戌”“狗木“2019“已亥”“猪土”2020“庚子”“鼠土“2021“辛丑”“牛土”2022“壬寅”“虎金“2023“癸卯”“兔金”2024“甲辰”“龙火“2025“乙已”“蛇火”2026“丙午”“马水“2027“丁未”“羊水”2028“戊申”“猴土“2029“丁酉”“鸡土”2030“庚戌”“狗金“2031“辛亥”“猪金”2032“壬子”“鼠木“2033“癸丑”“牛木”2034“甲寅”“虎水“2035“乙卯”“兔水”2036“丙辰”“龙土“2037“丁已”“蛇土”2038“戊午”“马火“2039“已未”“羊火”2040“庚申”“猴木“2041“辛酉”“鸡木”2042“壬戌”“狗水“2043“癸亥”“猪水”2044“甲子”“鼠金“2045“乙丑”“牛金”2046“丙寅”“虎火“2047“丁卯”“兔火”2048“戊辰”“龙木“2049“己已”“蛇木”2050“庚午”“马土“2051“辛未”“羊土”2052“壬申”“猴金“2053“癸酉”“鸡金”2054甲戌属狗火2055年乙亥属猪火2056“丙子”“鼠水”2057“丁丑”“牛水”2058“戊寅”“虎土”2059“已卯”“兔土”2060“庚辰”“龙金”2061“辛已”“蛇金”2062“壬午”“马木”2063“癸未”“羊木”2064“甲申”“猴水”2065“乙酉”“鸡水”2066“丙戌”“狗土”2067“丁亥”“猪土”2068“戊子”“鼠火”2069“已丑”“牛火”2070“庚寅”“虎木”2071“辛卯”“兔木”2072“壬辰”“龙水”2073“癸已”“蛇水”2074“甲午”“马金”2075“乙未”“羊金”2076“丙申”“猴火”2077“丁酉”“鸡火”2078“戊戌”“狗木”2079“已亥”“猪木”2080“庚子”“鼠土”2081“辛丑”“牛土”2082“壬寅”“虎金”2083“癸卯”“兔金”2084“甲辰”“龙火”2085“乙已”“蛇火”2086“丙午”“马火”2087“丁未”“羊水”2088“戊申”“猴土”2089“已酉”“鸡土”2090“庚戌”“狗金”2091“辛亥”“猪金”2092“壬子”“鼠木”2093“癸丑”“牛木”2094年甲寅属虎水2095年乙卯属兔水2096“丙辰”“龙土”2097“丁已”“蛇土”2098“戊午”“马火”2099“已未”“羊火”2100“庚申”“猴木”2101“辛酉”“鸡木”2102“壬戌”“狗火”2103“癸亥”“猪水”2104“甲子”“鼠金”2105“乙丑”“牛金”2106“丙寅”“虎火”2107“丁卯”“兔火”2108“戊辰”“龙木”2109“己已”“蛇木”2110“庚午”“马土”2111“辛未”“羊土”2112“壬申”“猴金”2113“癸酉”“鸡金”2114“甲戌”“狗火”2115“乙亥”“猪火”2116“丙子”“鼠水”2117“丁丑”“牛水”2118“戊寅”“虎土”2119“已卯”“兔土”2120“庚辰”“龙金”2121“辛已”“蛇金”2122“壬午”“马木”2123“癸未”“羊木”2124“甲申”“猴水”2125“乙酉”“鸡水”2126“丙戌”“狗土”2127“丁亥”“猪土”2128“戊子”“鼠火”2129“已丑”“牛火”2130“庚寅”“虎木”2131“辛卯”“兔木”2132“壬辰”“龙水”2133“癸已”“蛇水”2134年甲午属马金2135年乙未属羊金2136“丙申”“猴火”2137“丁西”“鸡火”2138“戊戍”“狗木”2139“已亥”“猪木”2140“庚子”“鼠土”2141“辛丑”“牛土”2042“壬寅”“虎金”2143“癸卯”“兔金”2144“甲辰”“龙火”2145“乙巳”“蛇火”2146“丙午”“马水”2147“丁未”“羊水”2148“戊申”“猴土”2149“已酉”“鸡土”2150“庚戍”“狗金”2151“辛亥”“猪金”2152“壬子”“鼠木”2153“癸丑”“牛木”2154“甲寅”“虎水”2155“乙卯”“兔水”2156“丙辰”“龙土”2157“丁巳”“蛇土”2158“戊午”“马火”2159“已未”“羊火”2160“庚申”“猴木”2161“辛酉”“鸡木”2162“壬戍”“狗水”2163“癸亥”“猪水”2164“甲子”“鼠金”2165“乙丑”“牛金”2166“丙寅”“虎火”2167“丁卯”“兔火”2168“戊辰”“龙木”2169“已巳”“蛇木”2170“庚午”“马土”2171“辛未”“羊土”2172“壬申”“猴金”2173“癸酉”“鸡金”2174年甲戍属狗火2175年乙亥属猪火2176“丙子”“鼠火”2177年“丁丑”“牛水”2178“戊寅”“虎土”2179“已卯”“兔土”2180“庚辰”“龙金”2181“辛巳”“蛇金”2182“壬午”“马木”2183“癸未”“羊木”2184“甲申”“猴水”2185“乙酉”“鸡水”2186“丙戍”“狗土”2187“丁亥”“猪土”2188“戊子”“鼠火”2189“已丑”“牛火”2190“庚寅”“虎木”2191“辛卯”“兔木”2192“壬辰”“龙土”2193“癸巳”“蛇土”2194“甲午”“马金”2195“乙未”“羊金”2196“丙申”“猴火”2197“丁酉”“鸡火”2198“戊戍”“狗木”2199“已亥”“猪木”2200“庚子”“鼠土”2201“辛丑”“牛土”2202“壬寅”“虎金”2203“癸卯”“兔金”2204“甲辰”“龙火”2205“乙巳”“蛇火”2206“丙午”“马水”2207“丁未”“羊水”2208“戊申”“猴土”2209“已酉”“鸡土”2210“庚戍”“狗金”2211“辛亥”“猪金”2212“壬子”“鼠木”2213“癸丑”“牛木”2214年甲寅属虎水2215年乙卯属兔水2216“丙辰”“龙土”2217“丁巳”“蛇土”2218“戊午”“马火”2219“己未”“羊火”2220“庚申”“猴木”2221“辛酉”“鸡木”2222“壬戌”“狗水”2223“癸亥”“猪水”2224“甲子”“鼠金”2225“乙丑”“牛金”2226“丙寅”“虎水”2227“丁卯”“兔水”2228“戊辰”“龙水”2229“己巳”“蛇木”2230“庚午”“马土”2231“辛未”“羊土”2232“壬申”“猴金”2233“癸酉”“鸡金”2234“甲戌”“狗火”2235“乙亥”“猪火”2236“丙子”“鼠水”2237“丁丑”“牛水”2238“戊寅”“虎土”2239“己卯”“兔土”2240“庚辰”“龙金”2241“辛巳”“蛇金”2242“壬午”“马木”2243“癸未”“羊木”2244“甲申”“猴水”2245“乙酉”“鸡水”2246“丙戌”“狗土”2247“丁亥”“猪土”2248“戊子”“鼠火”2249“己丑”“牛火”2250“庚寅”“虎木”2251“辛卯”“兔木”2252“壬辰”“龙水”2253“癸巳”“蛇水”2254年甲午属马金2255年乙未属羊金2256“丙申”“猴火”2257“丁酉”“鸡火”2258“戊戌”“狗木”2259“己亥”“猪木”2260“庚子”“鼠土”2261“辛丑”“牛土”2262“壬寅”“虎金”2263“癸卯”“兔金”2264“甲辰”“龙火”2265“乙巳”“蛇火”2266“丙午”“马水”2267“丁未”“羊水”2268“戊申”“猴土”2269“己酉”“鸡土”2270“庚戊”“狗金”2271“辛亥”“猪金”2272“壬子”“鼠木”2273“癸丑”“牛木”2274“甲寅”“虎水”2275“乙巳”“蛇火”2276“丙辰”“龙土”2277“丁巳”“蛇土”2278“戊午”“马火”2279“己未”“羊火”2280“庚申”“猴木”2281“辛酉”“鸡木”2282“壬戌”“狗水”2283“癸亥”“猪水”2284“甲子”“鼠金”2285“乙丑”“牛金”2286“丙寅”“虎火”2287“丁卯”“虎火”2288“戊辰”“龙木”2289“己巳”“蛇木”2290“庚午”“马土”2291“辛未”“羊土”2292“壬申”“猴金”2293“癸酉”“鸡金”2294年甲戍属狗火2295年乙亥属猪火2296“丙子”“鼠水”2297“丁丑”“牛火”2298“戊寅”“虎土”2299“已卯”“兔土”2300“庚辰”“龙金”2301“辛巳”“蛇金”2302“壬午”“马木”2303“癸未”“羊木”2304“甲申”“猴水”2305“乙酉”“鸡水”2306“丙戍”“狗土”2307“丁亥”“猪土”2308“戊子”“鼠火”2309“已丑”“牛火”2310“庚寅”“虎木”2311“辛卯”“兔木”2312“壬辰”“龙水”2313“癸巳”“蛇水”2314“甲午”“马金”2315“乙未”“羊金”2316“丙申”“猴火”2317“丁酉”“鸡火”2318“戊戍”“狗木”2319“已亥”“猪木”2320“庚子”“鼠土”2321“辛丑”“牛土”2322“壬寅”“虎金”2323“癸卯”“兔金”2324“甲辰”“龙火”2325“乙巳”“蛇火”2326“丙午”“马水”2327“丁未”“羊水”2328“戊申”“猴土”2329“已酉”“鸡土”2330“庚戍”“狗金”2331“辛亥”“猪金”2332“壬子”“鼠木”2333“癸丑”“牛木”2334年甲寅属虎水2335年乙卯属兔水2336“丙辰”“龙土”2337“丁巳”“蛇土”2338“戊午”“马火”2339“已未”“羊火”2340“庚申”“猴木”2341“辛酉”“鸡木”2342“壬戍”“狗木”2343“癸亥”“猪水”2344“甲子”“鼠金”2345“乙丑”“牛金”2346“丙寅”“虎火”2347“丁卯”“兔火”2348“戊辰”“龙木”2349“已巳”“蛇木”2350“庚午”“马土”2351“辛未”“羊土”2352“壬申”“猴金”2353“癸酉”“鸡金”2354“甲戍”“狗火”2355“乙亥”“猪火”2356“丙子”“鼠水”2357“丁丑”“牛水”2358“戊寅”“虎土”2359“已卯”“兔土”2360“庚辰”“龙金”2361“辛巳”“蛇金”2362“壬午”“马木”2363“癸未”“羊木”2364“甲申”“猴水”2365“乙酉”“鸡水”2366“丙戍”“狗土”2367“丁亥”“猪土”2368“戊子”“鼠火”2369“已丑”“牛火”2370“庚寅”“虎木”2371“辛卯”“兔未”2372“壬辰”“龙水”2373“癸巳”“蛇水”2374年甲午属马金2375年乙未属羊金2376“丙申”“猴火”2377“丁酉”“鸡火”2378“戊戌”“狗木”2379“已亥”“猪木”2380“庚子”“鼠土”2381“辛丑”“牛土”2382“壬寅”“虎金”2383“癸卯”“兔金”2384“甲辰”“龙火”2385“乙已”“蛇火”2386“丙午”“马水”2387“丁未”“羊水”2388“戊申”“猴土”2389“已酉”“鸡土”2390“庚戌”“狗金”2391“辛亥”“猪金”2392“壬子”“鼠木”2393“癸丑”“牛木”2394“甲寅”“虎水”2395“乙卯”“兔水”2396“丙辰”“龙土”2397“丁已”“蛇土”2398“戊午”“马火”2399“已未”“羊火”2400“庚申”“猴木”2401“辛酉”“鸡木”2402“壬戌”“狗水”2403“癸亥”“猪水”2404“甲子”“鼠金”2405“乙丑”“牛金”2406“丙寅”“虎火”2407“丁卯”“兔火”2408“戊辰”“龙土”2409“己已”“蛇木”2410“庚午”“马土”2411“辛未”“羊土”2412“”“”2413“癸酉”“鸡金”2414年甲戌属狗火2415年乙亥属猪火2416“丙子”“鼠火”2417“丁丑”“牛水”2418“戊寅”“虎土”2419“已卯”“兔土”2420“庚辰”“龙金”2421“辛已”“蛇金”2422“壬午”“马木”2423“癸未”“羊木”2424“甲申”“猴水”2425“乙酉”“鸡水”2426“丙戌”“狗土”2427“丁亥”“猪土”2428“戊子”“鼠火”2429“已丑”“牛火”2430“庚寅”“虎木”2431“辛卯”“兔木”2432“壬辰”“龙水”2433“癸已”“蛇水”2434“甲午”“刀金”2435“乙未”“羊金”2436“丙申”“猴火”2437“丁酉”“鸡火”2438“戊戌”“狗木”五百年干支综合表阴阳五行我国古代人民,经过长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有阴阳和五行学说阐述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古代文化常识:历法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历法知识(一)【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
《扬州慢》中的“至日”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孔雀东南飞并序》:“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
传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
《孔雀东南飞并序》:“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中国现行法定历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现行法定历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现行法定历法是指国家统一规定的历法体系,包括公历和农历两种历法。
它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安排、传统节日等方方面面。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现行法定历法的起源、内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总结其意义并展望未来,并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对中国现行法定历法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我国的传统文化,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在本文中,将首先介绍中国现行法定历法的起源,探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然后,将详细分析中国现行法定历法的内容,包括法定历法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接下来,将深入探讨法定历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最后,将对现行法定历法的意义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和展望。
通过这样的结构,希望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现行法定历法的内容和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对中国现行法定历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揭示其历史渊源、内容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通过研究法定历法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旨在为人们提供对历法的深入理解,从而增进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认识。
同时,本文也旨在为未来对法定历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中国历法的关注和重视,促进历法在中国社会中的更好发挥作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正文2.1 法定历法的起源中国现行的法定历法起源于古代的农历和天象观测。
在古代,人们主要根据农事活动和天文现象来进行时间的计算和记录,因此逐渐形成了农历。
农历是一种以月相变化为基础的历法,通过对月相的观测来确定月份和年份。
同时,古代的中国人也通过对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运行轨迹的观测来确定时间和季节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时间的精准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开始尝试用数学模型来计算时间。
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历法
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历法我国古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历。
阳历主要以太阳运动为依据,以一个回归年,即太阳从春分点运行到下一年的春分点为一年。
阴历则主要以月亮运动为依据,以一个朔望月,即以月亮从合朔(月亮位于地球和太阳的正中间)到下一次合朔为一个月。
十二个朔望月共有354天,比一个回归年还少11.2天。
我国古代,以回归年为一年,朔望月为一月,其日子的相差数隔若干年添加一个闰月来弥补。
阳历的年与阴历的月相结合,叫做阴阳历。
古代的历法,主需安排好年、月、日的配合,须正确地定出冬至的时刻,使每月的初一是朔日,安排闰月用以调整各个回归年中相差的日子,安排好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还要预报日、月食的来临,等等。
大致从商代就开始,我国就已实行阴阳历了。
从春秋战国到清代,我国历代行用过的历法,共有66种。
其中,较著名的有十余种。
战国时出现的“四分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它以365 1/4日为一回归年,每四年需要增加一日为366天。
汉代由落下闳、邓平等人创制的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
它首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以冬至所至之月为十一月,以正月为岁首,规定以没有中气的月作为闰月的置闰原则(二十四节气,从冬至起每隔一气的十二气叫中气,其余十二气叫节气。
由于两气所含的日子,多于一个朔望月的日子,所以会发生没有中气的月份),并推算出日、月食的周期,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革。
大明历是南北朝的祖冲之创制的。
他在制历时首先引进“岁差”概念,测得太阳在冬至那天的准确位置在斗15度,这是中国古代历法的第二次大改革。
到了隋朝,刘焯撰进皇极历,在历法中首次考虑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三次差内插法来计算日月视运动速度,还改革了节气的计算方法,这是中国古代历法的第三次大改革。
授时历是古历中最优良的方法,它是由元代的郭守敬、王恂等人编制的,它正式废除上元积年,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所定数据全凭实测,数据同用现代方法计算所得大都相差无几,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革命,明代的“大统历”实际上就是授时历,把两种历法看成一种,即为中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历时364年。
中国古代历法
中国古代历法:智慧与时间的交响曲一、历法的起源与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对天文现象的观察与研究就有着极高的热情。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便开始观察太阳、月亮的运行,以指导农业生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观察逐渐系统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历法。
1. 夏商时期的历法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期已有了一定的历法知识,称之为“夏小正”。
到了商朝,历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历书——《殷历》。
这一时期的历法主要以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基础,初步确立了年、月、日的概念。
2. 周朝历法的完善周朝时期,历法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周公制定了《周历》,采用了“岁星纪年法”,即以木星(岁星)的运行周期来纪年。
周历还规定了二十四节气,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指导。
3.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法变革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
在这一背景下,历法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著名的天文学家甘德、石申分别编写了《甘石星经》,对天文现象进行了详细记录。
鲁国制定的《鲁历》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
4. 秦汉时期的历法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历法进行了统一。
汉武帝时期,司马迁等人奉命修订《太初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历法。
它以天文观测为基础,规定了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为后世历法奠定了基础。
二、历法的成熟与传承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古代历法逐渐走向成熟,并在各个朝代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法创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法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刘洪创制了《乾象历》,首次提出了日月交食的计算方法,大大提高了历法的准确性。
同时,祖冲之编制的《大明历》提出了更为精确的岁差值,推动了历法的发展。
2. 隋唐时期的历法巅峰隋唐时期,我国历法达到了巅峰。
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和傅仁均分别编制了《戊寅元历》和《大衍历》。
《大衍历》在历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详细规定了日月行星的运动规律,成为后世历法的典范。
古代的历法
伏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 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 “三伏”。据说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 所以也是一个大节日。一般所言伏日,大都指的是 初伏。 七夕 又称少女节或乞巧,七月初七日。《荆楚 岁时记》说,七月初七日夜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 乞巧。 下九 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古代的历法
1
一、日、月、年
太阳一出一没、昼夜交替的周期 为一日(实为地球自转一周),月 亮圆缺的周期为一月(实为月亮绕 地球一周),太阳往返于黄道一周 天为一年。
二、阳历、阴历
以朔望月为一月,平年十二月为一年, 三年左右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天数 与阳历一年的天数相等,这样的历法是 阴历。
阴历。
三、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又称四时), 一季三个月,相应地分为孟、仲、季, 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 叫做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 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 季冬。
四、二十四节气
为了说明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 面的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古人把阳历周 岁365.242216天平均划分为二十四份,即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 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 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 小寒、大寒。
十二次
降娄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鹑尾 寿星 大火 析木 星纪 玄枵 娶訾
月份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正月
二十四节气 节气 惊蛰 清明 立夏 芒种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立春
地球概论——历法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第七章 历法
一、 历法概说
计量时间单位
❖ 回归年:季节变化的周期(365.242 2日); ❖ 朔望月:月相盈亏的周期(29.530 6日); ❖ 太阳日:昼夜交替的周期。 观象授时 ❖ 观察自然现象推定农事季节 ❖ 可分为:地象授时、天象授时、斗柄授时、
中星授时、晷影授时。
历法及其分类
❖ 历法,即安排年月日的法则; ❖ 同时考虑:年按照回归年,月根据朔望月; ❖ 历月有大月、小月之分;历年有平年、闰年之别; ❖ 太阴历:侧重协调朔望月和历月的关系; ❖ 太阳历:侧重协调回归年和历年的关系; ❖ 阴阳历:侧重阴历兼顾阳历。
为匀称方便起见,一年6个大月6个小月,逢单为大, 逢双为小。超出1日从二月扣去,为29日的特殊小月,闰 年为30日。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奥古斯都历 ❖ 改正了被搞错的置闰制度自公元4年起,4年1闰; ❖ 8月按照创历者的名字定名为奥古斯都月(大月); ❖ 9月以后逢单为小月,逢双为大月; ❖ 6月大月改为7月大月; ❖ 8月大月造成了1个额外超出日从二月中扣去二 月平年为28日,闰年为29日。
❖ 二十四气与阴阳历并行使用; ❖ 阴阳历用于日常记事; ❖ 二十四气安排农事进程; ❖ 干支纪法。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五、 阳历
编历原则 ❖ 平均历年=回归年,平年365日,舍去尾数 0.242 2日,积4年后满1日置闰年366日; ❖ 平均历月=回归年/12,平均历月为30.436 8 日,一年有5个大月7个小月,大月为31日, 小月为30日。
历法
第四讲时间与历法日以下时、分、秒的计量属于时间的范畴,日以上的年、月、日的安排属于历法的范畴。
一、时间1.时间计量的发展用以计量时间的物体运动必须具有周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秒是现代时间计量中的基本单位,是自转周期(日)派生出来的。
随着测时精度要求不断提高,时间计量的标准也经历了由地球自转到公转,最后到原子运动的变迁。
①1820年法国科学院规定1平太阳秒=1/86400平太阳日②195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议1历书秒=1/31556925.9747回归年③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秒长定义为铯原子跃迁振荡9192631770次所用的时间。
1972年元旦始用原子秒。
2.时间的测定被人们选定用来测定时间的天体有两个,分别是春分点和太阳,因此得到两种时间系统:恒星时和太阳时。
恒星时是天文学中使用的时间系统,它和人们的日常活动没有直接关系,人们是按照太阳的周日运动来安排活动的。
3.各种时间①地方时各地根据天体时角测得的时刻,因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
两地的地方时之差就是它们的经度差。
地方时同当地的天象相联系,符合当地人们的起居和生活。
②世界时是0°经线的地方平时,也称格林尼治时间。
作为全球通用时间虽然统一,但与世界大多数地区的生活习惯不相符。
③区时是一种既在一定范围内有相对统一性,又保持一定地方性的时间系统。
是每一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平时,是全区统一的标准时间。
④法定时各国在实际应用时往往根据领土的情况,以行政区界或某种自然界线作为时区的界线,国家或地区采用同一时间,这种人为规定的时间称为现实时区,在现实时区内采用的同一时间为法定时。
⑤北京时间是东8区或120°E的地方平时,为全国通用时间。
自1986年起,新疆民用时采用乌鲁木齐(东6区)时间。
⑥日界线是人为规定的,可以是任一经线,1884国际经度会议决定将180°经线定为日界线。
4.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实际上我们日常用的计时是平太阳时,平太阳时假设地球绕太阳是标准的圆形,一年中每天都是均匀的。
6、历法
公元1582年:测得太阳3月11日过春分点比规定的3月21日 提早10天,历日与天象不符,必对历法进行修正。
格里历: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对历法又作了一次重大改
革,定形为今天的公历。 1、规定:1582年10月4日的第二天为10月15日。 2、改为400年97闰:凡是年数可被四整除的为闰年,世纪年要 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格里历平均历年长:365 97/400=365.2425 回归年长: 365.2422 25s.9 /1年 ; 2h52m 48s / 400年 3300年才差一天
儒略.凯撒于公元前45年逝世,掌权的僧侣把“每隔三 年一闰”误解为“每三年一闰”。这样在短短的33年,就 多了3个闰年。
公元前8年,奥古斯都对历法又一次改革 1、从公元前8年到公元3年不再闰年,把多闰的3年 扣回。 2、将他出生的8月改成大月,有1、3、5、7、8、 10、12为大月(31天),4、6、9、11月为小月 (30天),平年2月28天。
节气 中气 立春 315 0 雨水 330 0 清明 15 0 谷雨 30 0 芒种 75 0 夏至 90 0 立秋 135 0 处暑 150 0 寒露 195 0 霜降 210 0 大雪 2550 冬至 270 0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不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2、历法的制定原则
(1)尽可能准确反映天文客观规律的历法,才能正 确的反映天象和四季变化。 (2)日历要简单、明了、易记。宁可牺牲精度以满 足简单。 (3)有通用性,能为广大地区所接受。
3、主要有三种类型
(1)太阴历:(回历)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
古代的历法
中元 七月十五日。佛教传说:目连之母坠入饿 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 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后代把中元看成鬼节。
中秋 八月十五日。 重阳(重九,九日) 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 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古人在这一天有 登高饮酒的习惯。 冬至 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 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
5、干支纪年法 自东汉元和二年(85年)实行,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至 今没有中断。历史学家上推至公元前841年,知道这一年 是庚申年,《中国历史年表》排出从公元前841年至公元 1949年逐年的干支。公元85年以前的干支是后人逆推附加 上去的。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 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 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 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 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 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庚
降娄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鹑尾 寿星 大火 析木 星纪 玄枵 娶訾
月份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正月
二十四节气 节气 惊蛰 清明 立夏 芒种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立春
中气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雨水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
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夏历是以冬至 所在的十一月配子,称为建子之月,十二月 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依次直到十 月为建亥之月。
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 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 历十一月。
第三讲 历法
十二时段与十二时辰
• • • • • •
• • • •
【子时】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丑时】 鸡鸣,又名荒鸡。 【寅时】 平旦,又称昧旦、昧爽等。 【卯时】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 的那段时间。 【辰时】 食时,又名蚤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巳时】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一、计时法
• 古人把一日之内具体时间进行记录的方法有多种。 与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天象? 早在甲骨文时就出现了日、月的象形字。 • 1. 时辰记时法,以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与十二 地支相配。十二时辰与十二时段相吻合,近代以 后,每个时辰又分为初、正:
一、计时法
• 古代官署吏役于卯时到职,称为应卯,长官按册 呼名为点卯。古人又把戌至寅之五个时辰分为五 夜或五更。如《颜氏家训· 书证》:“汉魏以来, 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 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 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
四、纪年法
• • 太岁年名 摄提格 单阏 执徐 大荒落 敦牂 协洽 涒滩 作噩 阉茂 大渊献 困敦 赤奋若 太岁位置 寅(析木) 卯(大火) 辰(寿星) 巳(鹑尾) 午(鹑火) 未(鹑首) 申(实沈) 酉(大梁) 戌(降娄) 亥(诹訾) 子(玄枵) 丑(星纪) 岁星位置 星纪(丑) 玄枵(子) 诹訾(亥) 降娄(戌) 大梁(酉) 实沈(申) 鹑首(未) 鹑火(午) 鹑尾(巳) 寿星(辰) 大火(卯) 析木(寅)
二、纪日法
• (1)干支纪日:《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 出奔共。” • (2)天干纪日:《楚辞· 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 之鼌吾以行。” • (3)地支纪日:大多用于特定的日子。《礼记· 檀弓》: “子卯不乐。” 又如三月上巳一般指农历三月三日。 • 3.刚日、柔日纪日法:甲、丙、戊、庚、壬奇数日为刚日, 乙、丁、己、辛、癸偶数字为柔日。 • 4.重叠纪日法:古代将农历初一称朔;初三称朏,大月十 六、小月十五称望。望后的一日称既望。每天的最后一天 称为晦。古书中纪日有干支与朔望合称的,即重叠纪日法, 如《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左 传》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齐师夜遁。”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历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五更
返回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
更、五鼓,或称五夜。
夜间时辰 五更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一鼓 甲夜
19~21 点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年号干支兼用法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梅花岭记》)
2.纪月法
返回
(1)序数纪月法
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
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
以此来纪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
(《三元里抗英》)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2)时节纪月法
(《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
如“孟春(1 月)”“孟冬(10 月)”。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3)地支纪月法
(《古诗十九首》)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木兰诗》)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
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
正。例如:子时的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
返回
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是午时。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 条状》:“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 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 闭闸。”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昼短夜长,差了三个时辰了。”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半个时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中国古代历法大全
64、崇元历
65、万分历
66、永昌历
67、正象历
68、调元历
69、中正历
70、齐政历
71、明元历
72、钦天历
73、应天历
74、乾元历
75、至道历
76、辽大明历
77、仪天历
78、乾兴历
79、崇天历
80、明天历
81、奉元历
82、十二气历
83、观天历
84、占天历
85、纪元历
86、大明历
87、大明历
中国古代历法大全
包括已颁行的和未颁行的有可考的有这些:
有名称可考的中国古代历法,据汪曰桢《历代长术考》、朱文鑫《历法通志》、毋苟先生《中国历法制度沿革史》三书记载,有115种。
1、黄帝历
2、颛顼历
3、夏历
4、殷历
5、周历
6、鲁历
7、历术甲子历
8、太初历
9、三统历
10、四分历
11、七曜术
12、乾象历
13、黄初历
88、统元历
89、乾道历
90、淳熙历
91、知微历
92、乙未元历
93、五星再聚历
94、会元历
95、统天历
96、开禧历
97、西征戊午元历
98、淳佑历
99、会天历
100、万元历
101、成天历
102、本天历103、授时历10 Nhomakorabea、宝鉴历
105、回回历
106、大统历
107、圣寿万年历
108、黄钟历
109、西域历
14、太和历
15、景初历
16、泰始历
17、刘智历
18、乾度历
19、通历
20、永和历
21、三纪甲子历
人们常用的三种历法
人们常用的三种历法
1、阴历
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旧历、汉历、古历等,辛亥革命后改用西方太阳历(公历),而现代叫法的农历属于阴阳合历。
2、阳历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
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3、阴阳历
阴阳历是指在天文学中是指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
阴阳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1个月,但设置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
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
夏历就是阴阳历的一种,具体的历法还包括纪年(纪元)的方法。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日常生活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日常生活在中国古代,历法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历法不仅是指记录时间的方式,还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农事生产、节令节气、祭祀活动等方方面面。
因此,各个朝代都致力于历法的研究和改进。
一、古代历法的发展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阴阳历,以十二个月为一年,每月约三十天。
到了西周时期,又增加了闰月,使得一年的天数更加准确。
随着人们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研究,中国历法也不断地发展和变革。
汉朝时期,制定了太初历,将一年的长度定为三百六十五天。
唐朝时期,又制定了大衍历,采用了甲子等六十花甲的循环纪年方式,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二、历法与农事生产中国的农业文明自古以来就以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为核心。
在古代,历法在农事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早在农历初建时,就以每年春分为起点,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农民们根据各个节气来调整农事活动,比如春分后要及时种植春种作物,秋分后要储藏粮食。
而农历的闰月制度,也为农民们提供了更准确的时间标志,可预测气候变化和农作物生长周期。
三、历法与节令节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多节令节气都与历法有密切的关系。
比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二十四节气,都是中国传统的一个节气系统,是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为基础制定的,与农历有密切关系。
伴随着各个节气的到来,也有较为浓厚的节日氛围,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四、历法与祭祀活动古代中国的祭祀活动也与历法息息相关。
早在商朝时期,就有随夏至举行的盂兰盆会,时至今日依然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活动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制度,包括固定的日、月、年祭等。
而这些活动的时间、规模、方式等都必须严格按照历法进行规定和安排,以保证祭祀活动的顺利和效果。
总之,历法在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是时间记录的方式,更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和文化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对于今天的我们,了解古代历法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保护,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历法的数学和天文学基础
历法的数学和天文学基础历法,作为人类社会中记录和测量时间的系统,是人类长期以来探索和研究的重要领域。
历法的制定和应用涉及到数学和天文学等多个学科,旨在精确测定年、月、日和时间的推移,以满足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需要。
一、历法的起源和发展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
几千年来,人们通过观察日、月、星等天体的运动规律,不断推导出各种历法制度,并逐渐形成了各个文明古国独立发展的历法体系。
比如,中国古代有夏历、商历、周历等,古埃及有埃及历,古巴比伦有巴比伦历等。
二、历法的数学基础历法的制定离不开数学的支持和应用。
在历法中,数学提供了测定时间单位、周期的方法和计算手段。
比如,一个重要的数学基础是日月年运动的周期性。
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和测量日、月、星等运动,确定了一年有365.25天、一月有29.53天等数值。
这些数值被用来计算历法中的年、月和日,确保了历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另外,在历法的计算中,数学的基本运算如加减乘除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法制定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数学方法和计算公式,将天文测量结果转换成可使用的历法形式,以便人们方便地使用。
数学的运算能力也使历法中对时间的计算和推算更加精确和便捷。
三、历法的天文学基础历法的制定和修正也需要依赖天文学的相关知识。
我们知道,日、月、星等天体的运动是历法计算的基础。
历法制定者需要通过天文观测和测量,获得天体运动的数据,以确定历法中年、月、日的长度和规律。
天文学通过观测、记录和分析天体位置、速度等信息,提供了历法制定和改革的科学依据。
此外,历法的修正也与天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天文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天体运动规律认识的加深,历法的制定和修正也不断进行。
例如,公历的修正就是基于天文学研究结果而进行的,旨在更准确地反映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
四、历法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历法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法的制定和应用使人们能够精确测量时间,从而实现更有效的社会组织和经济活动。
历法简单知识点总结图表
历法简单知识点总结图表1. 历法的发展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期的人类是根据天文现象来划分时间的,比如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间,月亮的周期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活动的需要,人类对时间的掌握和利用逐渐成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各种文明开始制定自己的历法体系。
在古代,各种文明都曾有过自己的历法,比如古埃及的太阳历、古巴比伦的月亮历、古印度的太阳月亮历等等。
这些历法都是根据当时人们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认识而制定的,大多以农业生产和宗教仪式为目的。
2. 常见的历法体系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历法是格里高利历和公历。
格里高利历是基督教世界通用的历法,它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6世纪制定。
格里高利历以太阳年为基础,将一年分为365天5小时49分等长的时间,每4年增加一天,确保日历和季节的对应。
公历是目前全球通用的历法,它是以基督纪年开始计算的。
公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的天数不等,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季节的变化。
3. 历法的基本知识点历法有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包括年、月、日的划分和计算方法,以及闰年闰月的安排等内容。
3.1 年的划分年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基础来划分的。
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的天数不同,一年共有365天。
在一些历法中,为了纪念重要事件或者人物,还会添加一些特殊的年份,比如在中国的农历中有“闰年”的概念。
3.2 月的划分月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基础来划分的。
一般来说,一个月的天数与月相的变化有关,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有的月份还会有28天或29天的情况。
在一些历法中,为了与太阳年同步,还会安排“闰月”的出现。
3.3 日的划分日是以地球自转一周为基础来划分的。
一天分为24小时,每小时60分钟,每分钟60秒。
在不同的历法中,对一天的划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比如以太阳的升起或落下,或者以午夜为界线等。
4. 闰年闰月为了使日历年和实际太阳年相符,人们在历法中安排了闰年和闰月。
闰年是指在平年的基础上增加一天,一般是在2月份安排一个29号。
历法是什么意思
历法是什么意思
1、历法的拼音[ lìfǎ]
2、基本解释
(名)用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主要分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
3、详细解释
1.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以定岁时节候的方法。
《汉书·律历志上》:“ 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纪明历法。
”《新唐书·方技传·李淳风》:“ 贞观初,与傅仁均争历法,议者多附淳风。
” 宋程大昌《考古编·正朔二》:“ 太初历法,其在立冬、小雪,则曰於夏为十月,商为十一月,周为十二月,则秦汉十月皆建亥也。
” 元姚燧《领太史院事杨公神道碑》:“积月为岁,积岁为世,必於历法益精益密。
”
2.违犯法纪。
《大戴礼记·盛德》:“凡民之为奸邪窃盗歷法妄行者,生於不足。
” 卢辩注:“乱法者生於不知足。
”
3.用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
古代 历法
古代历法一、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大多以农历为据。
二、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
三、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四、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例: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醉翁亭记》欧阳修五、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六、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
支,即地支。
干支两两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
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干支纪年每六十年一个循环。
例: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与妻书》)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一般要改元,称元年。
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例: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狼星年
这种以365天为一年的历年,是由于 观测天狼星定出来的,叫天狼星年。 它和回归年相差约0.25天,因而在日 历上每年的开始时间越来越早,经过 1461个历年,各个日期再次与原来的 季节吻合,以后又逐渐脱离。 天狼星年好象在回归年周期左右徘徊, 因而又叫它为徘徊年、游移年,1461 年的循环周期被称为天狼周期。
六月 Junius 名字来自古罗马共和国的创始人Junius。 七月 原名Quintilis,后改Julius。古罗马历只有10个月,这是第五月,原名是 “第五”的意思,因为恺撒是这月出生的,经元老院一致通过,将此月改为恺撒 的名字“儒略”。 八月 原名Sextilis 后改Augustus。原名是“第六”的意思,因为后来独裁者屋 大维是生于此月,元老院将此月改为他的称号“奥古斯都”,原来应排为小月, 从二月中抽出一天补上,变为大月,将后面的月份重新排大小月。
耶稣
由于拨动了社会下层人民的心弦,基 督教逐渐传播开来,引起罗马统治者 不安,在提庇留皇帝时代,罗马派驻 犹太的总督,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 但是第三天,耶稣从坟墓中复活过来, 并升了天,他将来还要对所有的死人、 活人施行末日审判。 后来,基督教徒把这些传说和耶稣言 行记录下来,编写了《新约圣经》。
上弦月
因此,朔之后,月亮很快地跑到了太 阳的东边,一两天后,太阳一落下去, 西边的天空就可见到一弯新月,两个 尖角指向东方。 此后,月亮升起的时间越来越迟,月 亮也逐渐丰满起来。约在朔后七天, 月亮的黄经刚好超过太阳90度,我们 看到的月亮是圆弧朝西的半圆,这就 是上弦月。 以后月亮继续向东,更加丰满,升起 的也更迟了,直到望。从朔到望,月 亮离开太阳的距离越来越大。
“乱年”
这一年,为了弥补罗马历与太阳 年的年差,除了355天的历年和 一个23天的附加月外, 又插进两 个月,其中一个月为33天,另一 个月为34天。 这样,这一年就有355+23+33 +34=445天。这就是历史上所 称的“乱年”
西方历法走上正轨
西方历法从儒略历实施开始,终 于走上正轨。 滑稽的是,那些颁发历书的祭司 们,却把改历命令中的“每隔三 年设一闰年”误解为“每三年设 一闰年”。 这个错误直到公元前9年才由奥 古斯都下令改正过来。
改革历法
为了不违背宗教会议的规定,满足教 会对历法的要求,罗马教皇格里高利 十三世设立了改革历法的专门委员会, 比较了各种方案后, 决定采用意大利 医生利里奥的方案,在400年中去掉 儒略历多出的三个闰年。
格里高利颁发了改历命令
1582年3月1日,格里高利颁发了改 历命令,主要内容是:
一.
二.
一月 Januarius 名字来自古罗马神话的神雅努斯。
二月 Februarius 名字来自古罗马的节日Februa。 三月 Martius 名字来自古罗马神话的战神玛尔斯。 四月 Aprilis 名字来自古罗马的词aperire,意思为“开始”,意味着春天开始。
五月 Maius 名字来自古罗马神话的花神玛亚。
公历的纪元,就是从“耶稣降生”的那年算起 的。这与基督教的兴盛密切相关。
此后,儒略历被认为是准确无误的历法, 于是 人们把3月21日固定为春分日,却带来了未曾料 想到的麻烦。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觉,真 正的春分不再与当时的日历一致,这个昼夜相 等的日期越来越早,到16世纪末已提前到3月11 日了。 春分逐渐提前,是由于儒略历并非最精确的历 法,它的历年平均长度等于365.25日,还是比 回归年长了11分14秒,这个差数虽然不大,但 累积下去,128年就差一天,400年就差三天多。
月相变化---朔望月
月相变化的周期,也就是从朔到望或从望到 朔的时间,叫做朔望月。 观测结果表明,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是固定的, 有时长达29天19小时多,有时仅为29天6小 时多, 它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
阳历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 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 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 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
九月 September 拉丁语“第七”的意思。
十月 October 拉丁语“第八”的意思。 十一月 Novembris 拉丁语“第九”的意思。 十二月 December 拉丁语“第十”的意思。
罗马日历的变更
第二个国王努马,参照希腊历法进行了改革, 增加了第十一月和第十二月,同时调整各月 的天数,改为1、3、5、8四个月每月31天, 2、4、6、7、9、10、11七个月每月29天, 12月最短,只有28天。 根据那时罗马的习惯,双数不吉祥,于是就 在这个月里处决一年中所有的死刑犯。这样, 历年为355天,比回归年少10多天。 为了纠 正日期与季节逐年脱离的偏差,就在每四年 中增加两个补充月,第一个补充月22天,加 在第二年里,另一个23天加在第四年里,所 增加的天数放在第十二月的24日与25日之间。
下弦月
过了望后,月亮逐渐向太阳移近,月面逐渐 消瘦下去。 当月亮黄经超过太阳黄经270度 时,它又变成了半圆形,但圆弧朝东,这就 是下弦月。 这时候,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月亮正高悬 在正南的天空上,自然,我们的肉眼这时是 看不见月亮的。 下弦以后,月亮要到后半夜才从东方出来, 它的半个圆面逐渐消蚀下去,变成狭窄的镰 刀形,尖角向西。从望到朔,月亮与太阳靠 得越来越近,以至再次与太阳黄经相同,消 失在晨曦中。
阴阳历的雏形
这实际上就是阴阳历了,历年平均长 度为366.25天,同时用增加或减少补 充月的办法来补救历法与天时不和的 缺点。 但这样却更增加了混乱:月份随意流 转。比如,掌管历法的大祭司长在自 己的朋友执政的年份,就硬插进一个 月,而当是仇人执政,就减少补充月, 来缩短其任期。 民间契约的执行也受到影响,祭祀节 与斋戒日都在逐渐移动,本该夏天的 收获节竟跑到了冬天举行。
世界上第一个太阳历
七千年前,他们观察到,天狼星第一次 和太阳同时升起的那一天之后,再过五、 六十天,尼罗河就开始泛滥,于是他们 就以这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推算起来, 这一天是7月19日。 最初一年定为360 天,后来改为365天。这就是世界上第 一个太阳历。 后来他们又根据尼罗河泛滥和农业生产 的情况,把一年分为三季,叫做洪水季、 冬季和夏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 每月里10天一大周,五天一小周。全年 12个月,另加5天在年尾,为年终祭祀 日。
朔望月---望
而当地球处于月亮与太阳之间时,虽 然三个星球也是处于一条线上,但这 时,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朝向地球, 柔和的月光整夜洒在大地上,这就是 满月,也就是“望”。这时月亮黄经 和太阳黄经相差180度。 因为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相对于日地距 离来说太短了,在天球上,月亮东移 的速度比太阳大很多,每天月亮由西 往东前进13度多点,而太阳却只前进1 度。
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与历法的关系
奥古斯都修改过的历法格式与现行公 历一模一样了,但它的纪元,即计算 年代的起算点还不是公元元年,它的 闰年方法与现行公历还不完全一致。 这两点差别与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有 密切的关系。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 “基督”一词是古希腊语的译音,意 为“救世主”。传说基督教的创始人 是耶稣,他作为救世主,许诺穷人死 后升入天堂,而富人要进入天堂比骆 驼穿过针眼还难。
罗马纪元
古罗马人使用的历法经历了从太阴历到阴阳历、 阳历的发展过程。罗马古时是意大利的一个小 村,罗马人先是统一了意大利,而后又成为地 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最早,古罗马历全年10个月,有的历月30天, 有的历月29天(这十分类似太阴历),还有 7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 罗马城第一个国王罗慕洛时期,各月有了名称, 还排了次序。全年10个月,有的月30天,有 的月31天,共304天,另外60几天是年末休息 日。以罗马城建立的那一年,即公元前753年 作为元年,这就是罗马纪元。 某些欧洲历史学家直到17世纪末还使用这个纪 年来记载历史事件。
奥古斯都月
当奥古斯都准备改正闰年错误时,已经 多闰了三次,于是他下令从公元前8年 到公元4年停止闰年,即公元前5年、公 元前1年和公元4年仍是平年,以后又恢 复为每四年一闰了。 为了纪念他的这一功绩,罗马元老院通 过决议,把儒略历的第八月改称为 “Augustus”,即奥古斯都月,因为他在 这个月里曾取得过巨大的军事胜利。
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 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现行公历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目前通行世界的公历,是我们大家最 熟悉的一种阳历。这部历法浸透了人 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是古罗马 人向埃及人学得,并随着罗马帝国的 扩张和基督教的兴起而传播于世界各 地。 公历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 的太阳历。尼罗河是埃及的命根子, 正是由于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的需要, 产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学逊色,何况罗马人 以单数为吉,而30天却是个双数,于是就从2月 份拿出一天,加到奥古斯都月里,8月就31天了, 可怜的2月在平年只有28天,碰上四年一次的闰 年也不过29天。 7、8、9月连续三个月都是大月,看起来很不顺 眼,使用也不方便, 就把9月改为30天,10月 为31天,11月为30天,12月为31天。这样,大 小月相间的规律破坏了,一直到两千年后的今 天还受到影响。
望
朔
朔望月---朔
当月亮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它的 黑暗半球对着我们,我们根本无法看 到月亮的任何一点形象,这就是 “朔”,朔在天文上是指月亮黄经和 太阳黄经相同的时刻。 逢朔日,月亮和太阳同时从东方升起, 即使地球把太阳光反射到月亮,然后 再由月亮反射回来的那部分光,也完 全淹没在强烈的太阳光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