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深度解读同济医院“做对病人有意义的科研”
同济医院概况
长江之滨,黄鹤楼下,有一所海内外闻名遐迩的医院,她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同济医院1900年由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创建于上海。
经过110年的建设与发展,如今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英才名医荟萃、师资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诊疗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管理方法科学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创新型现代化医院,其综合实力跃升为国内医院前列。
百年同济,名医荟萃。
4500多名职工中,博士生导师180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92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9名,特聘9名院士为同济医院教授,一大批专家、教授享誉海内外。
医院现有病床2500张、52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其中国家重点学科8个,康复科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研究和培训中心。
同济医院的医疗定位是:打造一个中心:国家中部地区医疗保健中心;创建三个基地:急危重症救治基地、手术治疗基地、高知高干医疗保健基地;发挥四个作用:中心作用、示范作用、指导作用和幅射作用。
主要医疗工作量不断刷新荆楚医疗史,年门、急诊量连续10多年保持湖北省第一。
2009年门、急诊量达到255.6万人次,出院病人8.1万人次,住院病人手术量3.93万人次。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
同济医院治学严谨在国内独树一帜,这里孕育了9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培育了3位共和国卫生部部长和副部长;哺育了无数中国医学界栋梁之才。
当代医圣裘法祖院士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其“裘氏风范”被称誉为医学史上不朽的丰碑。
同济医院的科研业绩是我国医院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被医学界誉称为“同济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全院共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718项,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数突破80项。
所承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数名列全国医院前茅。
国内、国际论文发表数连续四年保持全国医疗机构排名第二位。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同济医院实施多学科会诊模式_心血管肺肿瘤患者获益良多
Shanghai Business9月刊 2023同济医院实施多学科会诊模式 心血管肺肿瘤患者获益良多王月华一位75岁的蔡老先生于2022年经CT检查发现肺部磨玻璃结节,医师建议立即手术治疗。
但是他的家人都在国外,老人孤身在上海,害怕手术后无人照料。
他辗转多家医院,医师均建议手术治疗,这使他常常失眠。
今年春天,他来到同济医院心胸外科对王永武主任医师说:“我与在国外的妻子联系了,她同意我做手术。
”王主任却答道:“我建议你暂不手术为好。
”因为王主任看了摄片,认为右下肺结节虽然已经大于10mm,边缘呈分叶、毛刺状,且CT增强后结节已见血管生长,提示结节已经癌变可能。
若要做手术也未尚不可,但是王主任却建议患者先服药治疗一段时间再作决定是否手术。
接着中医科杨慧萍副主任医师详细询问蔡老先生病史,并结合脉象、舌苔等开出了中药方剂,为老人量身定制了下阶段治疗性随访计划。
2023年5月17日下午,蔡老先生又来到上海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血管肺肿瘤多学科门诊,王永武教授已与多学科专家讨论,结合蔡老先生接受药物治疗前后二个时期CT影像对比分析,复查结果显示:肺部结节明显缩小。
蔡老先生说:“当初王教授先让我服药后再决定是否手术,我心里轻松了许多,现在我终于可以睡好觉了。
而杨慧萍副主任医师为我进行中医治疗,这更使我放下心了。
”不只是蔡先生有这些体会。
还有一位来到中西医结合心血管肺肿瘤多学科门诊的中年男性病人,患有肥厚性心肌病,合并冠心病、严重心律紊乱,曾来心胸外科王永武主任医师的门诊,经药物治疗控制了心律紊乱。
但由于患者工作繁忙,经常出差,使他时常胸闷、气喘、大汗淋漓,为此他痛苦不堪。
这些年来尽管他辗转全国各地的知名医院就诊,病情没有改善。
他慕名来到同济医院,针对他的病情,王永武教授主持多学科会诊,心血管外科蔡建志专家认为,虽然手术有猝死风险,但是根据以往经验不少患者在围手术期往往担心麻醉风险而失去了最佳的手术机会。
心血管内科顾剑云专家建议调整用药,同时推荐肥厚性心肌病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并且告知患者,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建议家属做相关检查。
医疗科技领域热点文献解读
医疗科技领域热点文献解读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疗领域的不断创新,医疗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
本文将对医疗科技领域的一些热点文献进行解读,探讨其中的创新点、应用前景以及对医疗行业发展的影响。
1. 基因编辑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种革命性的生物技术,已经在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在肿瘤治疗中,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通过修正患者体内存在的致癌基因,或者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从而实现个性化治疗。
相关文献指出,基因编辑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已取得一定进展,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2. 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人工智能作为当前最具前景和潜力的技术之一,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深度学习等技术手段,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识别影像中的异常情况,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相关文献对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指出其在未来将会成为医学影像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
3. 生物打印技术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生物打印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制造技术,可以将细胞、生物材料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精确排列和组装,从而实现组织工程和器官再生。
相关文献报道了生物打印技术在皮肤、软骨、血管等组织工程领域的成功应用案例,并探讨了其在未来医学领域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4. 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将大脑信号与外部设备相连接的技术,可以实现人脑与计算机或其他外部设备之间直接的交互和通信。
在神经康复领域,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帮助中风、脊髓损伤等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和语言能力。
相关文献对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展望了其未来在康复医学中的重要作用。
结语医疗科技领域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
通过对一些热点文献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医疗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和趋势,为未来的医学发展指明方向。
2024年临床医学科研热点探讨
员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活力。
成功案例分享及启示
案例一
某跨学科研究团队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的突破。通过整合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优势 资源,成功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
案例二
某大型临床研究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创新。该团队汇聚了临床医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 通过深入合作和协同攻关,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技术。
随着对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深入研究,研究者们正在 探索新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例如,针对肿瘤新生血 管生成的抗血管生成疗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肿 瘤细胞中特定基因的基因治疗、以及利用肠道微生物 组调节患者免疫状态的微生态疗法等。
突破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例 如,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药物偶联物等新型药物的出 现,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武器。这些药物能够 同时识别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促进免疫细胞对肿瘤 细胞的杀伤作用。此外,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 的精准医疗也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能够实现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模型可解释性
当前的人工智能模型往往缺乏可解释性,使得医生 难以理解和信任模型的诊断结果。
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依赖于大量高质量、多 样化的数据,数据的质量和多样性直接影响 模型的性能。
法律和伦理问题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涉及到法律责任、患者隐 私等法律和伦理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 和标准。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
跨学科合作推动创新成果产
1 2
交叉学科思维碰撞激发创新
通过引入不同学科背景和研究方法,为临床医学 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从而推动科研创新。
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医疗技术研究报告创新与应用案例分析
医疗技术研究报告创新与应用案例分析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是推动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医疗技术研究报告的创新与应用案例,探讨其对医疗行业的影响与潜力。
案例一:基因编辑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医疗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通过改变人体细胞的基因组来治疗疾病。
一项针对癌症治疗的研究报告显示,通过使用基因编辑技术针对癌细胞中的特定基因进行修正,可以实现针对性治疗,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这一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精准定位和修正病变基因,避免了传统治疗方式中对正常细胞的伤害,为癌症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案例二:智能诊断系统在疾病预测中的应用智能诊断系统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医疗技术创新。
一项关于心血管疾病预测的研究报告显示,通过使用智能诊断系统对大量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准确预测个体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这一技术的创新在于借助人工智能的强大计算能力,能够发现潜在的自然规律和特征,提高疾病预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案例三:3D打印技术在手术模拟中的应用3D打印技术是一项先进的制造技术,近年来在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一项手术模拟研究报告显示,通过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患者特定模型,医生可以在手术前进行模拟操作,提前了解手术难度和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这一技术的创新点在于将患者的解剖结构以及病变部位等信息完全呈现在医生面前,为医生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手术参考,改善手术结果。
案例四:生物芯片技术在疾病筛查中的应用生物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生物学实验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大量的生物标记物。
一项关于癌症早期筛查的研究报告显示,通过使用生物芯片技术对体液样本进行检测,可以在早期发现潜在的肿瘤标志物,提高癌症的早期诊断率。
这一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高效、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潜在的疾病标志物,对于提高疾病筛查的效率和准确性具有巨大的潜力。
结论: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为医疗行业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数学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
数学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在当今时代,数学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正以令人瞩目的方式在医疗健康领域展现出其强大的创新力量。
它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和公式,而是实实在在地融入到了医疗实践的方方面面,为改善人类的健康状况发挥着关键作用。
数学在疾病预测和风险评估方面的应用,为医疗健康领域带来了重大突破。
通过对大量的医疗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能够提前预测疾病的发生概率。
例如,对于心血管疾病,数学家们可以利用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病史、生活习惯、血压、血脂等多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
这些模型能够准确地评估个体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从而让医生能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建议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服用预防性药物等。
这种基于数学的疾病预测,就像是给我们的健康装上了一个“预警雷达”,让我们能够在疾病来袭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医学影像处理中,数学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我们进行X 光、CT、MRI 等检查时,产生的影像数据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学算法进行处理和分析。
比如,图像重建算法可以将原始的扫描数据转化为清晰、准确的图像,帮助医生更清晰地看到身体内部的结构和病变。
图像分割算法则能够将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从影像中分离出来,便于医生进行定量分析和诊断。
而且,数学中的模式识别技术还可以帮助检测影像中的异常区域,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可以说,数学让医学影像变得更加“清晰易懂”,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药物研发也是数学大显身手的一个领域。
药物的研发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到大量的实验和数据。
数学模型可以模拟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等。
通过这些模型,研究人员可以预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从而优化药物的设计和临床试验方案。
此外,数学中的优化算法还可以帮助在众多的潜在药物分子中筛选出最有希望的候选药物,大大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数学就像是药物研发的“智慧导航”,引领着科学家们在茫茫的药物世界中找到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科技助力医疗行业,造福人民健康
科技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可以带来许多优势,对人民的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科技在医疗领域的具体应用:
1. 电子病历系统:传统的纸质病历需要大量的储存空间,并且不易查找和分享。
而电子病历系统利用云计算和数据库技术,能够将患者信息进行数字化保存,提高患者信息的存储、管理和共享效率,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2. 远程医疗:通过网络技术和远程设备,医生可以实现与患者之间的远程诊断和治疗。
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尤其是在偏远地区或紧急情况下,可以及时获得专家的治疗建议,更快地救治患者,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和延误。
3. 医学影像技术:高精度的医学影像技术如CT、MRI等,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同时,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能够对大量的医学图像进行自动分析和诊断,帮助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4. 健康监测设备: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健康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人体的生理参数和活动状态,如心率、睡眠质量、运动量等。
通过这些设备收集的数据可以提供给医生进行远程监护和诊断,也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
5. 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人工智能在医疗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和大数据分析,可以构建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科技的发展为医疗行业带来了许多创新和改进,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健康福祉。
但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数据隐私和信息安全等问题,确保科技在医疗行业的应用符合法律法规和伦理原则,真正造福于人民的健康。
最新医疗技术研究成果
最新医疗技术研究成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最新的医疗技术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先进和有效的医疗手段,为医疗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介绍几项最新的医疗技术研究成果,并探讨它们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
一、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它能够直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修改和编辑,进而改变其遗传特征。
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和囊性纤维化等。
通过修改患者的有害基因,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实现基因疗法的治疗效果,为无法通过传统药物治疗的疾病患者带来希望。
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在辅助医学诊断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和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预测。
例如,在影像学领域,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CT扫描和MRI图像,辅助医生发现疾病的早期征兆,提高疾病的检测准确性。
此外,医疗机器人也是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之一,它可以执行手术和进行复杂的医疗程序,减少人工操作的误差和风险。
三、再生医学技术再生医学技术是一项致力于通过修复和替代组织和器官的损伤来治疗疾病的技术。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再生医学技术已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
例如,干细胞治疗就是再生医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将患者的干细胞注射到受损组织或器官中,可以促进其再生和修复。
此外,基因修复和生物材料的应用也为再生医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再生医学技术的突破将为各种慢性疾病和器官衰竭的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
四、远程医疗技术远程医疗技术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远程诊疗和监护。
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远程医疗技术可以为偏远地区和无法及时就医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通过远程视频会诊和医疗器械监测,医生可以在远程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此外,远程医疗技术还可以提供远程教育和培训,提升医疗质量和人员素质。
以上是几项最新的医疗技术研究成果,它们为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和进步。
科创中国·人物
科创中国·人物作者: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23年第10期9月28日,国际肝胆胰协会(IHPBA)官方宣布,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荣获2023年度国际肝胆胰协会杰出贡献奖及金质奖章。
他是2023年度全球唯一获此殊荣者,也是目前中国大陆的唯一一位获奖者。
颁奖词中说,陈孝平毕生致力于肝胆胰外科领域,为全球肝胆胰外科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陈孝平从事肝胆胰外科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40余年,在肝癌外科治疗和肝移植方面作出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
他提出新的肝癌分类和大肝癌可安全切除的理论;建立3项控制肝切除出血技术和1项肝移植技术;提出小范围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理念,建立不缝合胆管前壁的胆肠吻合术和插入式胆肠吻合术;改进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操作步骤,创建陈氏胰肠吻合技术等。
这些理论和技术已在全国1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9月23日,第一届上海交通大学“睿远科技大奖”工程与材料科技奖颁奖大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江获颁第一届上海交通大学“睿远科技大奖”工程与材料科技奖。
丁文江长期致力于先进镁合金材料及加工方面研究,创制了世界上性能最优、质量最轻、最耐热的镁稀土合金,建立了中国自主的镁稀土合金技术标准体系,率先实现了镁合金从非承力结构件至主承力结构件应用的颠覆性跨越,为我国新一代“大国重器”的研制作出了卓越贡献。
当天,丁文江以“轻氢之镁,创新栽培”为题作“交大·睿远讲坛”主旨报告。
他讲述了带领团队将中国优势资源稀土与镁相结合来研制具有中国特色高性能镁合金的技术攻关过程,详细阐释了镁内禀功能特性拓展中的科学问题,介绍了镁氢材料应用于能源、医学、农业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分享了自己四十年来从事镁材料研究的感悟和体会。
近日,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系统、人与控制论学会在美国夏威夷公布2023年诺伯特·维纳奖(Norbert Wiener Award)获奖者,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副秘书长,欧洲科学院院士高会军因对先进系统控制理论与工程应用作出的杰出贡献获此殊荣。
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
成立背景
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 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对疫情预警预测机制、早期检测评估能力、公共管理和社 会治理能力、科技创新与防控救治协同等问题也在进行反思与探索。
此次以武汉同济医院为主体设置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将致力于防控机制、保障管理、教学、研究等一体化医学中心, 以期实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效防控与救治,保障民众生命健康与安全。
2021年1月14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发布了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编、人 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管理实践》,详细介绍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代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下的医院管理。
谢谢观看
中心简介
为提高新发突发传染病处置能力,提升全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4月25日国家卫健 委下文,决定在现有国家医学中心规划的基础上,增设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该中心将落户在华中科 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是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为主体,致力于防控机制、保障 队伍、平台构建、管理模式、络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与建设,打造集预防、预警、救治、管理、教学、研究等一体 化医学中心。
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
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为主
01 中心简介
03 发展历史
目录
02 成立背景 04 科研成就
为提升医疗服务体系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高效率、高水平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于 2020年4月25日发布《关于设置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的通知》,决定在现有国家医学中心规划的基础 上,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以期提高新发突发传 染病处置能力,强化科研攻关力量,培养骨干人才梯队,全面提升我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同济医院:试点医院的高质量“打法”
同济医院:试点医院的高质量“打法”
刘文生
【期刊名称】《中国医院院长》
【年(卷),期】2022(18)19
【摘要】从建立试点工作咨询委员会,到打造11个世界领先的临床重点专科集群,
同济医院亮出高质量发展新“打法”。
2021年以来,国家以医院为单位,选择了9
个省(市)的14家大型高水平公立医院开展高质量发展试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同济医院”)位列其中,为湖北省唯一入选单位。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刘文生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4
【相关文献】
1.医院院史馆建设的程序规范——以同济医院院史馆为例
2.同济医院成为武汉市
第一个无吸烟门诊—同济医院坚持十年无吸烟门诊经验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
下医院如何实施审计监督——以同济医院为例4.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公立医院会计
核算——以同济医院为例5.深圳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贯彻落实《深圳市全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的实施方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学界最新科研成果解读
医学界最新科研成果解读
一、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最近,医学界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这将对未来的医疗实践产
生深远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细胞因子”的蛋白质在治疗
癌症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细胞因子是一种能够调节细胞功能的蛋白质,它们在人体内起
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调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可以
有效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这一发现为癌症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细胞因子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利用细胞因子进行癌症治疗是一种创新的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
注射特定的细胞因子,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攻
击能力。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化疗和放疗对健康细胞的伤害,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细胞因子还可以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细胞因子可以改变肿瘤周围的环境,使其
对癌细胞不利,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三、未来展望
细胞因子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取得了
一些令人振奋的成果。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细胞因子将会
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除了癌症治疗,细胞因子还有许多其他潜在的应用价值。
例如,它们可以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等。
相信在不久的
将来,细胞因子将会为医学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突破。
医院的里程碑:医学科技带来的巨大突破
医院的里程碑:医学科技带来的巨大突破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医院带来了巨大突破,使得人类能够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医疗保健服务。
从无法解决的疾病到精准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出现,医学科技已经改变了我们对健康和医疗的认知。
本文将探讨几个医学科技所带来的重要突破,并分析其对医院和患者的影响。
首先,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是医学领域最具革命性的突破之一。
通过CRISPR-Cas9等工具,科学家们可以准确地修改人类基因。
这种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遗传病预防、癌症治疗以及新药研发等多个领域。
医院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其次,人工智能(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给医院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通过深度学习和算法优化,AI可以对医学图像进行自动分析和解读,从而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
此外,AI还能够辅助手术操作、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并支持药物研发。
医院利用AI技术可以提高诊断速度和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再次,3D打印技术的发展也在医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医院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个性化的假体和器官,从而满足患者特定的需求。
例如,通过3D打印技术,医院可以为丧失肢体的患者制作出符合其身体形态和功能需求的假肢;同时,医生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打印出定制的人工器官,用于移植手术。
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还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兴起也对医院的医疗服务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VR和AR技术,医院可以为患者提供身临其境的医疗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治疗过程。
例如,在手术前,医生可以使用VR技术让患者对手术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康复期间,医院也可以利用AR技术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医院的治疗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
总之,医学科技的巨大突破给医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基因编辑到人工智能、从3D打印到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这些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推动医疗行业向前发展。
医学前沿成果如何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医学前沿成果如何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在当今时代,医学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涌现出令人瞩目的前沿成果。
从基因编辑技术到再生医学,从精准医疗到人工智能在医疗中的应用,这些创新成果为人类战胜疾病、提升健康水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然而,要将这些前沿成果真正转化为造福人类健康的实际力量,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医学前沿成果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基因编辑技术为例,尽管它具有治疗许多遗传疾病的巨大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确保编辑的准确性、避免脱靶效应以及长期的潜在风险,仍然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同样,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在临床试验阶段可能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但在大规模应用时,个体差异和复杂的病情可能导致疗效的不确定性。
为了确保医学前沿成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严格的监管和审批机制必不可少。
监管部门应当依据科学证据,对新的医疗技术和药物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
这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还需要权衡治疗效果与潜在风险之间的平衡。
同时,监管部门还应当保持灵活性和前瞻性,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医学技术,避免过度严格的审批流程阻碍创新成果的及时应用。
除了技术本身的问题,医学前沿成果的普及和可及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许多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药物往往价格昂贵,使得只有少数人能够受益。
例如,某些靶向抗癌药物的费用可能高达数十万元,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这就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企业共同努力,通过政策调控、医疗保险覆盖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等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前沿医学成果带来的益处。
在推动医学前沿成果普及的过程中,医疗教育和公众意识的提高也起着关键作用。
医务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能够熟练应用新的医疗技术和方法。
同时,公众也应当对医学前沿成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避免盲目追求新技术而忽视了其潜在的风险和局限性。
通过科普宣传、健康讲座等形式,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医学前沿成果,做出明智的医疗决策。
另外,医学前沿成果的跨学科合作和整合也是实现其造福人类健康的重要途径。
健康新知大揭秘医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概览
健康新知大揭秘医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概览《健康新知大揭秘:医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概览》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医学界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不断为我们的健康带来新的希望和突破。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惊喜和创新的领域,探索那些令人瞩目的最新研究成果。
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最新的研究在这方面有了重大进展。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型的基因疗法有望为遗传性心脏病患者带来福音。
通过修复特定的基因突变,这种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此外,关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研究表明,长期保持规律的运动和健康的饮食结构,不仅可以降低血压和血脂,还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癌症治疗领域也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
免疫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癌细胞,免疫疗法为许多癌症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的希望。
同时,科学家们还在不断探索新的癌症标志物,以便能够更早地发现癌症,提高治愈率。
例如,一种新发现的血液标志物能够在癌症早期阶段就给出准确的检测结果,为及时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研究人员对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发现,特定的蛋白质聚集是导致神经元损伤的重要原因。
基于这一发现,新的药物正在研发中,有望减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对于帕金森病,干细胞治疗的研究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通过将干细胞转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替代受损的神经元,为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最新的研究聚焦在个性化治疗方案上。
根据患者的基因特征和生活方式,制定精准的治疗计划,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研究还发现,某些肠道微生物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或许可以为糖尿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在心理健康领域,科学家们对抑郁症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科技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
科技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在当今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医疗领域,科技的应用更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特别是在医疗诊断方面,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首先,人工智能(AI)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
AI 算法能够分析大量的医疗数据,包括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测试结果和影像学资料,从而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例如,深度学习技术已经被用于分析X 光片、CT扫描和MRI图像,以识别肿瘤、骨折和其他疾病。
这些算法的训练通常基于大量已诊断的病例,使得它们能够识别出即使是最有经验的医生也可能忽略的细微模式。
其次,基因组学的发展为个性化医疗提供了可能。
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组,医生可以预测某些疾病的发生风险,甚至在症状出现之前就开始治疗。
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能够识别出特定的遗传变异,这些变异与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有关。
这不仅有助于早期诊断,还能为患者提供定制化的治疗方案。
再者,可穿戴设备和远程监测技术使得患者能够在家庭环境中进行健康监测。
这些设备可以追踪心率、血压、血糖水平等关键健康指标,并将数据实时传输给医疗专业人员。
这种远程监测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还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采取行动。
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也在医疗诊断中发挥着作用。
这些技术可以用于模拟复杂的手术过程,帮助医生在实际手术前进行练习。
同时,它们还可以用于教育和培训,提高医疗专业人员的技能。
最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医疗信息的存储和分析变得更加高效。
医疗机构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来管理患者的电子健康记录,以及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之,科技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还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便捷的医疗服务。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医疗诊断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勇担建设国家医学中心重任
勇担建设国家医学中心重任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一家医院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与此同时,还担负建设国家医学中心的重任。
它就是拥有122年历史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中的同济做法同济医院在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实现了多个“最”:重症床位数最多、收治重症病人数最多、80岁以上病人数最多。
在方舱医院患者出院后,同济医院还一直坚守着重症患者救治的重任。
由于同济医院在提高重症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方面表现突出,得到国务院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的肯定,并将经验向全国各地进行推广。
2020年9月23日,同济医院重症救治“尖刀连”作为武汉抗疫主阵地的“生命特战队”,舍生忘死,用生命护佑生命,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为提高新的突发传染病的处置能力,提升全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国家卫健委决定在现有国家医学中心规划的基础上,增设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并于当年4月决定以同济医院为主体设置该中心,以此带动提升全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
中心落户同济,是对武汉、对湖北的鼓励和信任。
在获得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批文后,同济医院快速反应,组织专家调研,着手描绘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的蓝图。
中心的主要阵地设置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光谷院区有几个特点,第一是光谷的地理位置,是武汉中心城区与远城区的连接纽带;第二是院区房屋建设为扇形,如蝴蝶翅膀一般。
阻遏传染病时,每个“翅膀”都可用作单独隔离,形成独立的体系。
当年6月,中心主体工程动工开建。
规划布局中的应急救援物资保障储存与研发基地,平战结合医疗救治中心,传染病防治、培训与研究基地,一体化创伤、中毒急救中心,核与辐射救治和教育培训基地,大数据中心等数幢建筑在武汉拔地而起。
中心落户在武汉,对于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的公共事件救治能力将有一个全面的提升。
医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分享与解读
医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分享与解读
一、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享
最近,医学界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一项关于癌症治疗的新疗
法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减
少副作用。
这一发现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医学界的发
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基因编辑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可以精确地修改细胞的基
因序列,从而改变细胞的功能和特性。
在癌症治疗中,研究人员利
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针对癌细胞中的特定基因进行修饰,使其失
去生长和扩散的能力。
这种精准的治疗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伤,降低治疗的副作用。
三、基因编辑技术的前景和挑战
尽管基因编辑技术在癌症治疗中表现出色,但其应用仍面临一
些挑战。
首先,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待进一步验证,
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证实其治疗效果。
其次,基因编辑技术的成
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不
断努力,解决这些挑战,使基因编辑技术成为一种更加普遍和有效
的治疗方法。
四、结语
总的来说,基因编辑技术在癌症治疗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为医学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
信基因编辑技术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带来
更多的福祉。
希望医学界能够继续努力,推动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发展中的同济医保中心
发展中的同济医保中心
金多
【期刊名称】《政策》
【年(卷),期】2001(000)008
【摘要】俗话说,人百有,不要有病。
健康就是幸福,但是有了病怎么办?上乘之策就是要选一所真正的好医院!一所新型的全科医院 1999年11月,经国家卫生部、外经贸部批准,武汉市建立了一所环境优雅、设备先进、具有全新服务理念的综【总页数】2页(P67-68)
【作者】金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
【相关文献】
1.自主创新的首个针对固有免疫系统的抑制剂科研取得重大突破——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卞曙光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考察 [J], 科苑
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高血压研究所暨基因诊断中心 [J],
3.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齐头并进同济大学"微软-同济Windows移动及嵌入式技术中心" [J], 张亚英
4.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齐头并进——同济大学“微软-同济Windows移动及嵌入式技术中心” [J], 张亚英
5.“中国医院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2008)”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院管理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隆重举行 [J], 邱心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分享和解读
医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分享和解读一、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享最近,医学界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为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一些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解读,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启发和帮助。
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运动对心脏健康的重要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研究人员发现,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且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
这一发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保护心脏健康,建议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饮食中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对肠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益生菌可以帮助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促进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从而提高免疫系统功能。
建议人们多食用酸奶、发酵蔬菜等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有助于维护肠道健康。
二、医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和展望除了分享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我们还要关注这些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医学研究成果已经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为遗传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科学家们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修复了一些遗传缺陷,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这一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在未来改变许多遗传疾病的治疗方式。
此外,人工智能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也日益普及。
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未来,人工智能有望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助手,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三、医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在展望医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挑战和困难。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研究领域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和挑战,需要科学家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其中,跨学科合作将成为未来医学研究的重要趋势。
许多医学问题需要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合作才能解决,例如生物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
只有通过跨学科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医学领域的挑战,推动医学研究取得新的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月25日,由国家卫计委主管的全国性卫生行业报《健康报》医疗论坛版以“做对病人有意义的科研”为题深度解读了我校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科研模式。
在科研转化道路上,同济医院是医学科技创新的“火车头”,是助力医疗卫生改革的“先行者”,是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也是培养医学科技精英的“人才库”。
基于临床问题,做对病人有意义的科研,让顶尖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造福民众,是同济人始终秉持的价值观。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成就同济。
一直以来,同济医院非常重视医学基础研究及转化医学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大部分的科研项目成果都有效地、积极地进入转化医学平台,作用于临床,催生出大量“同济创新”,极大地提升了医生“看好病”的能力,使亿万患者受益。
“做对病人有意义的研究,做人民的好医生。
”医学泰斗、中国科学院裘法祖院士的谆谆教诲是同济人坚守科研临床创新的信念和理想。
成功绝非偶然,2017年度同济医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项目数在全国医疗机构排名第一,2017年度同济医院在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综合排名全国第六、中南第一。
健康报头版头条报道同济医院打造临床研究高地,“科研巅峰战略”助推顶尖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惠及患者。
这些是对同济医院长期以来致力于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及创新的褒奖和肯定,是对“科研的同济现象”的新时代注解。
健康报原文如下:做对病人有意义的科研这些天,院士增选的话题为人津津乐道。
华中地区医学领域唯一一位新增院士马丁,多年耕耘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据了解,该院的科研模式也有自身的特色。
从1900年建院起,百姓的实际需求就是医院开展科研转化的灵魂。
医院围绕临床瓶颈问题探索符合中国人的诊疗标准,倡导多中心研究、多学科携手攻关,医院从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到经费布局,都紧紧围绕百姓所需所急。
在科研转化道路上,同济医院是医学科技创新的“火车头”,是助力医疗卫生改革的“先行者”,是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也是培养医学科技精英的“人才库”。
基于临床问题,做对病人有意义的科研,让顶尖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造福民众,是同济人始终秉持的价值观。
——做科研“火车头”探索适合国情的防治策略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
全球数据显示,其死亡率逐渐上升,居妇科肿瘤首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近50万例宫颈癌新发病例,其中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0万例,约占世界的1/5,发病率明显上升,且趋于年轻化。
在此背景下,马丁教授团队提出精准筛查宫颈癌易感人群的概念。
他带领团队孜孜以求,为捕捉中国人群的宫颈癌遗传易感性基因,他联合浙江、上海、湖南等地数十家医疗机构收集样本,3年内检测16484个中国汉族样本,发现了中国人11个全新的宫颈癌遗传易感变异位点,同时又在全国收集宫颈癌家系进行检测分析,首次在中国汉族人群中证实了宫颈癌遗传易感性,阐明HPV感染只是宫颈癌发生的外因,真正发病取决于内在的遗传特征,也就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013年8月,国际顶级专业期刊、影响因子达35.8的《自然遗传学》发表了马丁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这也是宫颈疾病系统研究的重大阶段性成果。
在前期遗传易感研究的基础上,马丁教授带领团队继续深入研究,证实HPV基因片段与人基因组脆性位点结合,并整合进入宫颈上皮细胞,形成持续性感染,最终导致宫颈癌变。
通过绘制HPV整合热图,马丁团队确定了9个高频整合位点,其中3个整合位点是首次发现,成果2015年第二次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
目前,马丁教授和其团队的妇科专家做医学科技创新的“火车头”,在全国多个宫颈癌高发区建立研究基地,通过多中心、大样本验证和长期随访,促进宫颈癌早期预警、早期精准筛查和早期无创治疗的方案完善,这些工作对中国宫颈癌的风险预测和预防、筛查易感高危人群,个体化治疗、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宫颈癌防治策略、保护妇女生命健康这条路上,他们一步步走得稳定而坚毅。
宫颈癌、卵巢癌等妇科肿瘤国际诊断治疗指南仍然将放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严重不适合中国现状。
宫颈癌真正的高发在亚洲,通过多个大样本人群分析,马丁教授团队发现,当前我国宫颈癌发病特征与21世纪初的研究结果相比已发生变化:我国宫颈癌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农村与城市之间宫颈癌发病年龄及疾病转归的差异小;随着适龄妇女对宫颈相关疾病知识认知率上升,83.9%的患者接受了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方式。
马丁团队提出的这种“新辅助治疗”改写了传统,获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已列入中国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美洲国家癌症指南和欧洲三大肿瘤学会共同编写的妇科肿瘤诊断治疗共识。
从事肿瘤研究30年,马丁教授思考最多的还是如何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最多的病例在哪,最好的医生就会在哪。
”马丁教授认为,世界医学研究的中心必将移师中国。
“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需求,离不开健康卫生领域的护航。
中国的医学家必须脚踏客观存在的实际,才能赢得未来。
我们有责任去探索疾病的机理,做基于中国人疾病的原创研究,更精准地找寻民族健康背后的金钥匙,推动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期盼。
”——多中心研究写符合国人特点的共识和指南“中国人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中国医生来解决。
”这一观点已成为该院的共识。
“遗传背景、生活方式差异导致不能套用西方人的模式,中国人的问题我们要自己解决。
”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汪道文介绍,目前,我国在心力衰竭和心肌炎方面的研究长期随访不够。
冠心病支架植入之后,在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时会用到ADP受体阻断剂,西方研究发现,会有10%的患者出现基因叠抗。
但我国患者是否会出现这一问题,国内还没有答案。
汪道文教授团队联合北京、石家庄、山东等地的医院开展了6000例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样本覆盖北方和南方,严格随访99%以上,发现我国患者基因叠抗的发生率只有1.4%。
同时基因分型研究发现,出现叠抗的患者与现有的基因无关。
这意味着,国人使用氯吡格雷几乎不发生基因叠抗,不用进行基因检测,还给患者节省了千元的检测费。
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安装支架之后要不要用β受体阻滞剂?汪道文团队的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发现必须要用,但我国与国外的药物选择也存在差异。
国外专家认为,氯吡格雷效率低,急性期推荐使用替咯维罗。
“我们发现在重大事件上,两种药物效果一样,但是氯吡格雷的并发症少,是我国患者最合适的选择。
多中心研究非常重要,对患者的长期随访的工作同样重要。
凭借系统的实证研究,让我们有信心说明这些问题。
”暴发性心肌炎是一种凶险的心血管急危重症。
国际数据显示,暴发性心肌炎病死率在70%以上,暂无有效的治疗方案。
“与纯科学家不一样的是我们围绕临床问题研究治疗。
在病例中总结规律,寻找突破。
很多疾病发病机制太遥远,以开放的心态不断接受新挑战,可能50%是错的,但一定是基于实践。
即便全世界没有指南、共识,但我们有经验积累。
重病人提高医生科研和临床水平,我们要有这种意识。
”汪道文说。
2014年开始,汪道文教授团队瞄准暴发性心肌炎,开始临床研究治疗。
先从文献回顾开始总结,再进行科室内部讨论,对多年的成功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
对正在救治临床患者的观察更是不敢丝毫松懈:2小时一次汇报出水量;回输300毫升液体,不能快……基于临床实践,汪道文总结出的“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方案”,可将暴发性心肌炎救治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
该综合救治方案已编写成《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7)》,已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7年第9期刊出。
“要改变既有习惯,执行阻力非常大。
但病人来了还活着,在我这里就要抢救。
一旦救治成功,患者的复发率极低。
从75岁老者到29岁的年轻患者,暴发性心肌炎44位重症患者无一位去世。
”2017年9月29日~10月4日,汪道文教授团队收治了3名患者,都平安脱险。
目前,这类疾病全国还没有发病数据,该团队从湖北省开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在阜外医院、湘雅医院、西京医院等医院,办培训班将该治疗方案推广。
帮助病人走出“死亡之谷”,找出有价值、有前景、有可能帮助病人的科研项目,推动中国医学的发展。
作为“国家队”的同济医院让临床与科研相辅相成,带领全国同行通过科研提高临床水平,做助力医改的先行者。
——打破围墙跨学科联合培养科技创新团队记者在同济医院采访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耳鼻喉科、儿科、呼吸科、肿瘤科、感染科……这些看似没有明确关联的科室医生常常在一起开会、搞科研,而临床免疫学研究正是这些学科医生集合起来的原因。
2006年,感染科教授宁琴就着手牵头开展病毒性肝炎防治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2012年牵头开展“炎性损伤性疾病”的教育部创新团队。
在项目执行的6年中,针对感染和非感染性炎症,她希望用不同的疾病模型,寻找炎性疾病的共性发生发展规律及干预靶点,围绕炎症损伤与修复,肺、肝脏、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道黏膜等重大疾病深入开展工作,起初十几个人的队伍变成五六十人的团队。
“一个季度碰头一次,大家探讨不同领域的临床免疫进展和重大诊疗技术,研究分子和靶标,聚焦合作点。
”宁琴教授解释,“大家科研功底相当,又都工作在临床一线,彼此能够理解,可以相互启发。
很多时候,科研突破缺的是沟通和头脑风暴。
每次开会,半天的时间还有点紧张。
在这样的学术探讨中,我们的重点在于治好更多的患者,探讨为什么有效?为什么治不好?再回归到基础研究。
”这种工作模式让宁琴团队收获颇丰,20多个临床项目、80多篇共同发表的文章从这个团队诞生,并受邀在国际顶级会议发言3次,承担“十三五”支持的项目4项,使该团队在慢乙肝的临床研究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集合出来一个包含60后、70后、80后老中青三代人的创新团队,培养了一批博士毕业3~5年、思路清晰的青年科研精英,科研协同、文化熏陶,潜移默化中,年轻一代形成钻研的习惯,青年才俊得以迅速成长。
在宁琴教授看来,这种模式可以扩展。
“比如,肿瘤就是免疫监控的失衡,与免疫调节相关。
一个肿瘤的治疗靶点是有通路的。
对发现的新靶标进行早期诊断、预警等,需要更多中心的验证。
”目前,宁琴团队正在牵头全国十几家中心进行研究前的培训,这是国际上首次开展的多中心临床免疫学研究,没有标准,所有的方法、思路要自创,也要统一。
——打通最后一公里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2013年,CAR-T细胞免疫疗法在美国已用于临床,当时在北京、上海等大的医疗中心也开始了实体肿瘤的治疗试验。
“能够出国看病的人总是少数,尽快实施能解决问题的医疗新技术是我们这个级别医院、医生应有的责任。
”该院血液科主任周剑峰教授嗅到了CAR-T疗法的价值,他深知,针对复发难治、现有技术山穷水尽的患者,CAR-T很可能是绝处逢生的一株救命草。
“眼睁睁地看着病人离去是非常难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