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食性和食物网研究评述
鱼类的食性鱼类食性的类型及其变化鱼类从环境中摄取食物
![鱼类的食性鱼类食性的类型及其变化鱼类从环境中摄取食物](https://img.taocdn.com/s3/m/04ef5b6a376baf1ffc4fad73.png)
鱼类的食性第一节鱼类食性的类型及其变化◆鱼类从环境中摄取食物,关系到鱼类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
掌握鱼类食性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测定鱼类食性的方法,对于增养殖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鱼类的食性与咽齿和鳃耙有直接关系◆ 食性类型根据各种鱼类脱离幼年时期后所摄取的主要食物,可将鱼类的食性分为以下类别:食性类型 - 按饵料生物的生态类群划分① 浮游生物:鲢、鳙② 底栖生物:青鱼、鲤、鲫③ 游泳动物:鳡、鲌类④ 周丛生物和碎屑:鲴类⑤ 水生植物:草鱼、团头鲂、鳊食性类型 - 按所吃食物类群的广狭划分① 广食性:杂食性鱼类→摄食和消化器官不特化② 狭食性:多为只食植物性或只食动物性食物的种类→摄食和消化器官特化。
当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时,一般较难适应。
③ 单食性:仅食动物或植物中的一定类群青鱼→螺类草鱼→水草凶猛鱼类→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
摄食方式1. 掠食:凶猛鱼类的摄食方式2. 滤食:以鳃耙过滤浮游生物。
呼吸不停、水流不止、滤食不息3. 啃咬:食固着或附着的水生植物和藻类4. 刮食:刨刮着生生物。
刨刮痕迹→ 种类和大小5. 翻掘:将可伸缩口和吻部伸入泥中,翻起泥和食物,再拣食6. 吮吸:水 + 食物。
摄食效能低1、草食性以摄食水生高等植物为主,也摄食附着藻类和被淹没的陆生嫩草及瓜菜叶片等,如草、鳊和团头鲂等。
东方欧鳊2、浮游植物食性以摄食浮游藻类为主,典型的如鲢,这类食性的鱼,鳃耙的滤食性能最佳。
鲢3、鱼虾类食性以摄食鱼虾类等游泳生物为主,有的甚至捕食较大的哺乳动物。
这类鱼通常游泳活泼,口裂大、牙齿锐利,而且性格凶猛,所以又称凶猛鱼类,如海洋中的噬人鲨,淡水中的鲸、鳜、鲶和狗鱼等。
鲨4、底栖动物食性以摄食底栖的无脊椎动物为主,如青鱼以螺蚬为食,铜鱼等以水生昆虫、水蚯蚓、淡水壳菜等为主。
这类鱼有的采食底面上的动物,有的挖食埋栖在底泥中的动物。
圆口铜鱼5、浮游动物食性以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枝角类为主。
鳙、鲥等主要通过鳃耙滤食,短吻银鱼等小型鱼类则主动捕食。
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结构的变化
![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结构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0cbc7f2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1.png)
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结构的变化张波;吴强;金显仕【摘要】通过对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摄食习性、营养级的分析,构建了莱州湾生态系统简化食物网.结果表明,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经历了“以鱼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底栖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底栖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浮游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底栖生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5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低营养阶层生物替代高营养阶层生物成为莱州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顶级捕食者,食物链越来越短,食物网通过碎屑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成为食物网能流的主体.在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平均营养级从4.4下降到3.4,平均以每10年0.19的速度下降,高于整个渤海生态系统的下降速度;种类组成的变化、个体小型化,以及摄食食物种类的变化是引起莱州湾生态系统营养级波动的主要原因.【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15(022)002【总页数】10页(P278-287)【关键词】莱州湾;渔业资源;食物网;营养级;年间变化【作者】张波;吴强;金显仕【作者单位】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1莱州湾是渤海三大海湾之一,沿岸有黄河、小清河和胶莱河等多条河流入海,是黄渤海渔业生物的主要产卵场、栖息地和渤海多种渔业的传统渔场[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人类活动(富营养化、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等)与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等)相互叠加产生的多重压力下,莱州湾生态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种群结构逐年简单化,王俊[2]认为这种现象是生态失衡的信号。
资源生物学基础-食物网)
![资源生物学基础-食物网)](https://img.taocdn.com/s3/m/7a222ab3f121dd36a32d8216.png)
问题
• 不能明确某食物占胃含物数量和体积 比例
定量分析法-出现频率法
表格法
饵料重要性的各项 指数用表格列出
指标表达方法 (%值)
优点是具可比性, 容易获得和处理
食物组成
重量百分比 W% 出现频率F% 个体百分数 N% 体积百分比 V%
• 可用湿重、干重、更正重量表达 • 可反映某饵料占总消耗的比例 • 反映鱼类对某种饵料生物的喜好程度 • 表达食物个体大小相近时鱼类的食物 组成 • 可反映某饵料占总消耗的比例
定量分析法-计数法
食物组成
重量法 • 挖出胃含物称重W,计算W%(当场重量) • 计算饱满总指数=食物重量/去内脏重*10000 • 更正重量W,根据饵料大小与体重关系重新换算(更正重 量) 问题 • 高估大个体重要性 • 福尔马林固定 • 比体积法适用范围小 • 能适用于通常饵料成份分析
定量分析法-重量法
食物重叠指数
食物重叠
Pianka重叠指数
食物比较
非参数
χ2 列联表 Kruskal Wallis
参数
Fisher’s exact test
聚类分析
ANOVA
统计学方法
食物比较
相似性分析
• 可以用于判断两 种鱼的食物组成 是否存在显著的 差别
相似性百分比
• 则可以判断出导 致两种鱼食性不 同的关键饵料种
计算公式
营养级
不同生态系统中,鱼类营养级不变?
稳定
生态系统稳定
下降
渔获物由原来 的长寿命、高 营养级的底层 鱼类变为现在 的短寿命、低 营养级的中上 层鱼类
黄海
基本属于第2 至第4营养级, 而且低级肉食 性鱼类(3- 3.8级)占优 势
三峡库区小江鱼类食物网结构、营养级关系的C、N稳定性同位素研究
![三峡库区小江鱼类食物网结构、营养级关系的C、N稳定性同位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f9545b46f1aff00bed51ef3.png)
三峡库区小江鱼类食物网结构、营养级关系的C、N稳定性同位素研究三峡大坝位于长江中上游,始建于1993年,于2009年全面竣工,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大坝。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也是我国淡水鱼类最丰富的区域。
三峡大坝的修建与蓄水已经显著地改变了三峡库区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
三峡大坝的修建将如何影响生活在这一区域的水生生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江(原名彭溪河)位于三峡库区腹地,是北岸的一个一级支流。
为缓解三峡大坝蓄水后小江回水区(库湾)生态环境压力,采用人工措施在小江开县县城附近修建了汉丰湖大坝,该坝的建成使小江回水区在三峡库区中呈现了“库中库”的环境格局,这种特殊格局的形成可为三峡库区干流生态环境分析提供一个研究模型。
本研究选择三峡库区支流小江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3月份(低水位时期)到12月份(蓄水期)期间,采用资源调查和稳定性同位素相结合的方法对小江回水区(小江库湾)鱼类群落组成、鱼类食性转变、区域生态环境、鱼类食物网模型及主要经济鱼类能量来源进行了详细分析。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于2010年对小江回水区7个样点的6个月次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鱼类标本1701尾,隶属于6目9科47属56种,其中小江汉丰湖坝上水域采集鱼类28种,坝下水域采集鱼类42种。
鲤形目和鲇形目分别占种总数的69,5%和12.5%。
宽鳍鱲、黑尾餐、鲇、鲫、鲤、蒙吉鲌、翘嘴鲌、瓦氏黄颡鱼及光泽黄颡鱼等为小江的主要经济鱼类;小江渔获物种类数以春季最高;坝上水域渔获物种类组成季节性变化幅度大于坝下水域;坝下水域鱼类丰富度高于坝上水域,但与库区其它支流相比,小江渔获物丰富度较低。
(2)应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方法分析了小江回水区蒙古鲌食性。
结果显示:体长<200mm的小个体蒙古鲌δ13C、δ15N值分别为-24.50‰±1.15‰、12.17‰±1.54‰o,食性类型为杂食性偏肉食性,营养级为2.9;体长>200mm的大个体蒙古鲌613C、615N值分别为-23..87‰±1.12‰、13.54‰±1.12‰,食性类型为肉食性,营养级为3.3;大个体蒙古鲌δ13C、615N值极显著大于小个体蒙古鲌(P<0.01),表明蒙古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了食性转变,但部分大个体蒙古鲌和小个体蒙古鲌由于食物来源相同而出现了同位素值重叠现象。
鱼的食性及特征
![鱼的食性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bd0c0cc08a1284ac8504317.png)
悬漂钓法浮漂在垂钓中起着传递鱼咬钩信息的重要作用,垂钓者是根据浮漂的变化作来判断是什么鱼咬钩,鱼有多大。
用海竿底钩一般是由铃声或竿尖反应来传递鱼儿咬钩信息,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太灵敏,远不如手竿浮漂灵敏,为此会错过许多提竿的有利时机。
所谓悬漂,是悬在空中的漂,用此来传递鱼儿咬钩信息,其灵敏度很高,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海竿垂约法。
1.悬漂的制作悬漂的制作很简单,主要材料是一段长15厘米,直径4~6平方毫米的铜芯胶质线,将其弯成正三角形或圆形,接缝在一边的中部,使用时弯成圆形的容易掉落。
2.悬漂的使用使用时,把悬漂(塑胶铜芯圈)挂于距绕线轮最近的两过线圈中间的钓线上,使悬漂稍微下垂,要注意悬漂与开口相对的顶部挂于钓线上。
再将接缝用力捏拢即可。
钓者可按正常甩竿方法将饵钩甩至钓点后,适当收线,支好海竿。
当鱼儿吞饵时,钓线会随饵钩的移动而做相应的移动,同时钓线会把移动传给悬漂,使悬漂出现上下抖动。
当鱼儿吞钩后向钓者方向游来时,钓线松弛,悬漂因重力向下坠落;当鱼儿向另外方向窜逃时,钓线被拉紧,悬漂上升而贴近钓竿。
因此,鱼儿的咬钩信号可由悬漂很直观地反应出来,根据悬漂的抖动情况,适时提竿,其钓获率与不用悬漂时相比要高出许多倍。
雨钓法雨中垂钓很有情趣,天下着小雨,微风拂面,雨落碧波、“珍珠”满河的美景,无疑会给雨钓者带来特殊的享受。
雨中钓鱼技巧很多,它是各种钓法在阴雨天气的运用。
在微风斜雨、云低雾浓、波暖浪平、岸幽人绝、只有风声和雨声的天气里,江河中鱼儿活跃异常,大鱼小鱼往往都游出来觅食嬉戏,而此时正是垂钓良机,雨中钓常带来意外的好收获。
雨中钓不但可以钓鲤鱼、鲫鱼也是钓鳖的好天气。
由于落雨带给河水、湖水丰富的溶氧‟水中的鱼类觅食活跃‟常有大鳖、老鲇鱼上钩‟因此,垂钓时宜用较大的鱼钩和较粗的鱼线并要准备抄网或搭钩。
在有鱼儿上钩时,千万不要急于提钩‟必须缓拉慢慢提‟要顺势而拖,按照对付大鱼猛鱼的常规办法行事‟以免线断鱼逃。
探究鱼结构与食性关系
![探究鱼结构与食性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72c3db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f7.png)
肉食性鱼类的捕食方式:主动出击,利用速度和力量捕捉猎物 肉食性鱼类的生态地位: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 作用
植食性鱼类
主要食物:植物性 食物,如藻类、水 草、浮游植物等
特点:消化系统发 达,能够消化植物 纤维素
代表鱼类:草鱼、 鲤鱼、鲫鱼等
生态作用:维持水 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促进水生植物的 生长和繁殖
呼吸系统:鱼的呼吸系统包括鳃、鳃盖和呼吸管
鳃的功能: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从水中吸收到血液中 食性的影响:鳃和呼吸系统对鱼的食性有重要影响,如肉食性鱼类的鳃 和呼吸系统更发达,以适应水中的氧气需求。
鳍和运动系统对食性的影响
鳍的作用:帮助鱼在水中保持平衡,控制方向和速度
运动系统的作用:协调鱼的运动,帮助鱼捕食和逃避天敌
鳍和运动系统的关系:鳍和运动系统共同作用,影响鱼的食性 鳍和运动系统的影响:鳍和运动系统的不同,导致鱼的食性不同,如鲨鱼和海豚的食性不 同
淡水鱼类食性特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食物来源:淡水鱼类的食物 来源包括浮游生物、水生植 物、底栖动物、腐殖质等
食物选择:淡水鱼类会根据 环境、季节、食物来源等因
素选择食物
食性广泛:淡水鱼类的食性 非常广泛,包括植物、动物、 微生物等
食物竞争:淡水鱼类之间存 在食物竞争,如捕食、争夺
食物等
海水鱼类食性特点
食性广泛:海水鱼类的食性非常广 泛,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植 物、动物等。
食物来源:海水鱼类的食物来源丰 富,包括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底栖 生物、植物、动物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捕食方式:海水鱼类的捕食方式多 样,包括主动捕食、被动捕食、滤 食等。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9f2f043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b.png)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鱼类摄食生态学研究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涉及对鱼类摄食规律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可以应用于渔业管理和水环境保护。
针对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尽管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发现,但是相关研究内容和方法仍然非常多样化,因此本文就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展开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首先,要了解鱼类摄食生态的研究内容,首先需要研究鱼类摄食行为的规律。
通常情况下,鱼类摄食行为分为被动摄食和主动摄食,其中被动摄食以受水流冲刷的悬浮物为星,而主动摄食包括捕食和采食等活动,常常涉及到鱼类在水体底部或水面寻找食物的活动。
此外,还需要研究鱼类摄食物质的类型、数量和遭受水体生存限制的程度等因素。
除了研究鱼类摄食行为的规律外,研究者还应该研究鱼类摄食的影响因素。
鱼类摄食的影响因素一般分为环境因素和鱼类本身的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水温、水PH值、水体浊度、溶解氧和水体中有机质等,而鱼类本身的因素主要包括种类、生长阶段、体型等。
此外,人为因素也是影响鱼类摄食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渔获手段、渔获量等。
研究鱼类摄食生态的实践方法也是十分多样的。
通常,对鱼类摄食生态的研究采取现场观测、实验模拟和计算模拟等三种方法,并结合野外实验等方法得出综合结论。
现场观测是研究鱼类摄食生态的基础,它主要以捕捞和拍摄等方式对鱼类摄食行为进行观察,以此积累摄食行为相关数据。
实验模拟是指在实例环境中,以试验方法探索鱼类摄食行为变化规律,主要包括定式化模拟试验,随机抽样实验,渔业拖网试验,工程模拟实验等。
计算模拟法借助计算机模拟鱼类在环境条件变化下的摄食行为,可以帮助研究者对鱼类摄食和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总之,本文就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包括:首先,研究鱼类摄食行为的规律,以及它们摄食物质的类型、数量和遭受水体生存限制的程度等;其次,还需要了解鱼类摄食行为受环境和鱼类本身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影响的情况;最后,介绍了鱼类摄食生态的实践方法,包括现场观测、实验模拟和计算模拟等多种方法。
鱼类食物调研报告
![鱼类食物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b2d413e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78.png)
鱼类食物调研报告鱼类是人类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地都有许多种类的鱼类食物。
本文将对鱼类食物进行调研,并撰写1000字的报告。
鱼类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
它们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常见的鱼类食物包括鲤鱼、鲫鱼、鲨鱼、鳜鱼等。
这些鱼类多用于烹饪,可以做成各种口味丰富的菜肴。
鲤鱼和鲫鱼通常用来炖汤或煮汤,味道鲜美而鲜嫩。
鳜鱼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鱼类食品,被认为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
而鲨鱼则是一种特殊的鱼类食物,它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但也因为其捕捞和食用方式等问题受到关注。
在国际市场上,各种鱼类食品都有着较高的需求。
例如,三文鱼、鳕鱼、金枪鱼等,都是国际知名的鱼类食品。
三文鱼是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一种鱼类,具有抗炎、降血脂等功效,因此备受健康饮食追求者的喜爱。
鳕鱼是一种低脂肪、低热量的鱼类食品,常被用于制作西班牙传统菜品,如巴斯克鳕鱼。
金枪鱼则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鱼类食品,常被用于制作寿司等日本料理。
除了传统的鱼类食物,现代人还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鱼类食品。
例如,虾子和贝类等水产品,由于其可以进行养殖,因此成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食品选择。
虾子富含蛋白质和小分子抗氧化剂,可以保持心血管健康。
贝类则具有很高的蛋白质含量,并且富含维生素B12和矿物质,有助于维持健康的肌肤和骨骼。
尽管鱼类食品营养丰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了一些鱼类资源的减少和损失。
另一方面,鱼类食品可能存在汞、重金属等污染物的问题,因此在食用时需要选择安全可靠的产品。
综上所述,鱼类食物是人类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鱼类食品,每种鱼类食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然而,在享用鱼类食品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以保护和利用好它们。
海洋生物的食物链与食物网
![海洋生物的食物链与食物网](https://img.taocdn.com/s3/m/1a6ade5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3d.png)
海洋生物的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描述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重要工具。
在海洋这个广阔的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着丰富多样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海洋生物的食物链与食物网。
一、食物链的定义与组成食物链是用来描述食物关系的一种模型。
它由一个生物与其所依赖的食物组成,形成一条生物相互依赖的链条。
比如,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小鱼、以小鱼为食的大鱼,以及以大鱼为食的鲨鱼,这样一条链条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食物链。
二、食物网的定义与特点食物网是由多个相互交织的食物链组成的,它更真实、更复杂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在海洋中,每个生物往往同时具有多种食物来源和被多种食物依赖,这使得食物网更为复杂。
例如,海洋中的一个食物链包括了浮游生物、小鱼、大鱼和鲨鱼,而另外一个食物链则可能包括了浮游生物、小鱼、甲壳类动物和海鸟。
不同的食物链之间相互交错,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三、海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例子1. 海洋的浮游生物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础。
它们以藻类和浮游植物为食,同时又是很多海洋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如小鱼、鲸鱼等。
2. 海洋中的底栖生物也构成了重要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比如,海底的藻类和海草是一些小型底栖动物的食物,而小型底栖动物则是底栖鱼类和甲壳类生物的食物源。
3. 大型海洋动物例如海豹、海狮和鲸鱼则处于海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顶端,它们往往以其他小型海洋生物为食。
由于它们处在食物网的顶端,它们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意义食物链和食物网不仅是海洋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描述工具,更是生态系统运行的重要基础。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海洋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和能量流动的路径,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
总结:海洋生物的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重要描述工具。
食物链由一个生物与其所依赖的食物组成,而食物网则更真实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多个食物链的交织。
研究报告六大淡水鱼的生活习性
![研究报告六大淡水鱼的生活习性](https://img.taocdn.com/s3/m/2e5752d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8.png)
六大淡水鱼的生活习性期待加精一、鲤鱼鲤鱼自然是属鲤科,是鱼类的大科之一,共有两千多种,分布在除澳洲和南美洲之外的世界各地的淡水水域中.江河湖泊.水库.池沼到处都有它的身影.在我国最常见的鲤鱼由于地域和水系的不同,有黄河鲤.武昌鲤.健鲤.岩原鲤.乌原鲤.团鲤.荷包鲤等等.我们经常可以钓获的鲤鱼,虽然其生长的水域不同,但其体形和习性却大同小异.鲤鱼是淡水鱼类中个体较大的品种之一,幼鱼阶段主要以自然水体中的小型浮游生物.蚌.螺等水体底栖动物为食,成鱼也食水草和藻类,属杂食性.最大个体可达40公斤以上.喜欢栖息于松软的泥底和水草丛生处,若水底有沟坎.斜坡.木桩.岩石等易于隐蔽或觅食的地方,都是鲤鱼喜欢停留和嬉戏的场所.被钓鱼人称为"鲤鱼的小套间".鲤鱼喜动,做短距离回游,若长期存在于某一固定的水域(如:池沼.坑塘等),会形成一定的回游路线.鲤鱼喜群游,一般三五成群,喜混水.弱光.缓流.喜在松软的泥底或腐殖质较多处拱动觅食,其上唇发达,比下唇长很多,并可伸缩,因此鲤鱼摄食最喜欢的是食物在嘴的前下方,上仰(头高尾低)摄食是鲤鱼耗费体力最大和最不舒服的摄食姿势.(这一点对钓鲤鱼的钓组配制很重要).鲤鱼生性警觉,对非习惯性食物,特别是悬浮于水体之中而非落底的食物,会本能的采取试探性行为,或利用其鳃和嘴的配合使水流对食物先推而后吸入,或用尾甩动食物.(正因为如此,鲤鱼必须钓钝).在遇到危险时,鲤鱼有三种本能的动作,其一;尾高头低拱入泥中,其二:发力直线逃窜,决不回头,其三;将尾圈向头部,体程圆型,然后象弹簧一样突然猛力弹开,这也正是鲤鱼之所以能高高越出水面的动作.鲤鱼的侧线(鱼类的身体两侧各有一条感应线---也叫生命线)对震动和声波感应更灵敏.鲤鱼最适宜的温度是10到25度.低于5度停止摄食,低于2度进入冬眠.高于30度则躲到阴凉处或潜入较深的水域.对水位的涨落反映灵敏,水涨则游向浅滩,水落则游入深水.鲤鱼每年有两次高峰摄食期,一是甩籽之后,腹中空空,急需补充营养,二是秋季越冬之前,需要储存大量脂肪,准备越冬.鲤鱼对低温和低氧的耐受力比鲫鱼略差,但远远优于鲢鱼.鳙鱼和草鱼等.且繁殖力强,适应水体相当广泛.二、草鱼草鱼,淡水大型鱼类,鲤科,遍布我国除西北高原外的各大水系,成鱼最大个体可达50公斤以上,养殖最大个体可达30公斤.被列为草.鲤.鲢.鳙四大家鱼之首.4---5龄成熟,一般3--20公斤的较为常见.是淡水大型鱼垂钓爱好者的首选垂钓对象. 草鱼属杂食性兼草食性,大量的食草是其与其它淡水鱼在垂钓方法上的基本区别.草鱼首先还是喜欢动物型食物,其次才是植物型食物.比如:我们在垂钓过程中,用蟋蟀.蚂蚱.蜂蛹.大青虫.蚕蛹.飞蛾等做钓饵时,就远比用青草.菜叶.谷物类钓饵的效果要好的多.只是在没有这些动物型饵料的季节和钓场时,使用植物型饵料也可以钓到草鱼.其原因是草鱼的食量很大,高级食物根本就满足不了它的需要,所以只好靠大量的粗饲料来填饱辘辘饥肠,特别是水库和湖泊中的野生草鱼,为了填饱肚子,甚至连草根和硬邦邦的草梗都吃,所以人们便送它拓荒者的美称.草鱼一般是在水的中层,有时也在中上层或者中下层,这要看季节.天气.水深.等因素.特别是在摄食的时候,甚至会到水面或者水底.除了季节.天气.温度.水深和人为等因素对草鱼泳层的影响之外,影响最大的就是食物了.因为草鱼的食量大,总是吃不饱,除了天擦黑和放亮时的两个变光期之外,其余的时间几乎都处于觅食状态,那里有食物就到那里.傍晚和夜间会到近岸的水表,探出头来拽拉岸边伸向水面的草叶.这一点,正是我们判断水中有无草鱼的依据之一.草鱼同样也有喜静怕惊的习性,因为它常常活动在水体的中层或上层,因此,人影、竿影、喧哗声等更易使其逃之夭夭。
淡水鱼类食性的分析方法
![淡水鱼类食性的分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6e2365c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ad.png)
淡水鱼类食性的分析方法记得在一本杂志上曾经看到过,一位外国钓鲤鱼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钓鱼人应该象鱼一样思考”。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他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鱼类是水生动物,它在水中生活,而我们钓鱼人见到的只是一些表象的东西。
于是,有的鱼人就通过人类的推理方法,去推断鱼的生存方式。
近而得出,在我们人类看来十分合理的,而又符合人们生活规律的结论来。
比如在用饵方面就有:春荤、夏素、秋吃肉;在选钓位方面就有:钓铧尖、钓水草、春天要把暖窝找等等。
这些都是人们在长期的钓鱼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性的规律。
而在具体的钓鱼过程中,往往出现与之相左结果,特别是在鱼饵方面。
鱼友们经常会有这样抱怨:这鱼饵就连我闻了都想吃一口,可鱼怎么就不吃呢-----!起初,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时甚至气的把和好的鱼饵,使劲抛到水中转身离去;有时,恨不的自己变成一条鱼,跃入池中看看这鱼到底想吃什么!好在我是学农学的,对小动物有所了解,后来经实践发现,自己对鱼的食性分析方法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我们必须站在鱼的角度来思考,才能真正地了解它们。
经常在一些地方看到关于鱼饵方面的配方-----秘方,把它拿到池中一试,往往没有如其所说的那样有效,相信朋友们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吧,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就是我们脱离了鱼的具体生活环境,而主观的去认为鱼应该吃什么,如若沉迷于此道而不能自拔,就会象有的鱼友那样,到处寻找鱼饵秘方、满池子要鱼饵,结果最终也没有获得一种使自己满意的鱼饵来。
现在,我就把一种比较另类的方法介绍给朋友们,也许会让同志们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尽快摆脱紧随人后问这问那的窘竟。
首先,我要从原理讲起,也许枯燥了点,希望朋友们能看下去。
在以前我的《鱼人》文章中,简要地说过关于鱼与其所处生态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在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体系中,能量是逐级传递的,就是说鱼必须在这一体系中,通过吃别的生物或有机物而获得能量。
如果我们找到鱼在这个体系中所吃的食物,那不就是找到了最对口的鱼饵了吗?道理如此简单而已,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寻找水中鱼儿所吃的食物呢?当然,我们是钓鱼人,没有必要把它搞到原子水平,而只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来了解所垂钓水域的生态基本构成就可以了。
鱼类食性研究
![鱼类食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bd103b701f69e3142329498.png)
鱼类食性研究摘要:本文对有关鱼类食性方面的知识做了一个概括,主要包括食性分析的意义、食物的类型、食性分析的一般方法、同位素在食性分析中的应用、食物成分分析的两种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在不断的开发应用,我们应当更加全面地认识到这些方法的优点及不足,不断改进,为鱼类食性研究提供更好的基础。
关键词:食性研究胃含物分析方法同位素技术一、食物类型及其分析方法1.食物类型。
根据食物的重要性,可将鱼类的食物分为主要食物、次要食物和偶然食物。
根据鱼类的主要食物组成,可将鱼类划分为4大食性类型:(1)草食性,摄食植物性食物,可分为水草食性和藻类食性;(2)肉食性,摄食动物性食物,分为食鱼食性、底栖动物食性和浮游动物食性;(3)杂食性,兼食动物和植物性饵料;(4)碎屑食性,以有机碎屑和其夹杂的微小生物为食。
2.胃含物分析法。
胃肠内容物分析法有助于分析物种个体大小与不同发育阶段食物组成的变化规律,有利于研究分析食物网中食物的时空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提供消费者某一个时间段(暂时性)的食物来源信息。
胃肠内容物分析方法在鱼类和海洋脊椎动物生态学研究中被称为“标准方法”。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该领域开展过大量研究,尤其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鱼类。
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利用胃含物分析法对鱼类食性进行研究,但存在许多不足:其一,由于消费者所摄入不同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消化率不同,所以在胃肠内容物中发现的各种食物成分所占的比例并不能准确的反映出消费者实际摄入饲料的比,对于胃肠中消化速度较快的食物类群其重要性易低估,而对于消化速率慢的类群其重要性易高估,从而导致了在胃肠食物组成分析上易出现偏差;其二,反复的消化作用使食物类群降解程度参差不齐,胃肠内容物食物类群的鉴定工作比较困难;其三,胃肠内容物测量的只是被捕食前所摄食的食物,不能代表生物长期的食性,并且许多水域生物存在偶食性。
尽管传统的胃含物分析法在研究中存在这些不足,但由于它方法简单、方便和直接,仍然是研究摄食生态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大黄鱼的食性与食物网结构的研究
![大黄鱼的食性与食物网结构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7755ad9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1.png)
大黄鱼的食性与食物网结构的研究引言: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及黄海、东海、南海地区。
对大黄鱼的食性与食物网结构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生态系统角色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为大黄鱼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食性研究:大黄鱼的食性研究是探索其食物组成、食物消化和食物选择的重要内容。
通过分析大黄鱼消化道中的胃内容物、观察其摄食过程以及使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等方法,可以了解大黄鱼的食物偏好和消化能力。
研究发现,大黄鱼主要以小型底栖动物为食,包括底栖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头足类等。
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生境环境的变化,大黄鱼的食物组成也会有所调整。
例如,夏季水温升高时,大黄鱼倾向于选择肉食性食物;而冬季水温较低时,会选择以藻类为食。
此外,大黄鱼的食物消化能力也是该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
通过研究其消化道中的酶活性,可以了解大黄鱼对不同种类食物的消化能力,以及其对食物来源的适应能力。
二、食物网结构的研究:食物网是描述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之间食物关系的网络结构。
通过研究大黄鱼所处的食物网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大黄鱼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通过调查与采样,研究人员可以对大黄鱼的食物链进行分析,找出大黄鱼在食物网中的摄食者与被摄食者。
同时,基于固定样本的同位素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大黄鱼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食物传递路径。
研究发现,大黄鱼在食物网中具有较高的食物层次(食物链上的位置)。
它在海洋食物网中属于中上层捕食者,同时也是许多底栖生物的主要摄食者。
大黄鱼的食物链长度较短,说明其在食物网中的能量传递效率较高。
此外,大黄鱼还表现出食物选择性。
研究表明,其在食物选择中会偏好富含高蛋白质的食物。
这种食物选择性可能是由于大黄鱼的需要,以满足其生长和繁殖的要求。
三、研究意义与启示:对大黄鱼的食性与食物网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鱼类饵料、食性和肥满度
![鱼类饵料、食性和肥满度](https://img.taocdn.com/s3/m/c69dc00cc850ad02de804186.png)
③食高等水生维管束植 物:如草鱼(咽喉齿发 达,肠管发达)
④食碎屑、腐殖质:如 鲻鱼、梭鱼(具有发达 肌胃,肠管发达)
2.动物食性
①食浮游动物:鳀鱼、黄鲫等 (鳃耙较多,消化管较长)
②食底栖动物:鲆鲽类、魟鳐 类等(牙齿形状多样)
③食游泳动物:带鱼、蓝点马 鲛等(牙齿锐利,肠管短,游 泳能力强)
(二) 依据所摄食饵料种数划分
1、 广食性鱼类 大黄鱼 100种左右,带 鱼40-60种 2、 狭食性鱼类 烟管鱼、颚针鱼、海龙、 海马(口器和消化功能 特化)
(三) 依据摄食方式划分
1、 滤食性鱼类(过滤细小的动植物为食,口大,鳃耙密, 牙齿弱,如鳀鱼)
2、 刮食性鱼类(牙齿、口腔结构独特,专门刮食岩石上 的生物,门牙发达,如鲀科鱼类)
含脂量是鱼体内储存脂肪的含量,也是反映鱼 类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水域摄食营养情况的一个指 标,它比肥满度更为准确。鱼类含脂量的测定方 法通常有目测法、化学测定法和比重估计法三种.
思考题
1. 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及其划分、生态效率、 食物保障、饵料基础。
2. 鱼类的食性类型可以怎样划分? 3. 鱼类的摄食等级判断。 4. 掌握研究食性定量分析常用方法。 5. 饵料选择指数的涵义? 6. 鱼类饱满度及含脂量的含义。
1
2 3.0~3.5 3.6~4.0 4.0~4.5
一.食物链、食物网及其生态效率
❖ 营养级的表示
❖ 某种鱼类的营养级大小=该种鱼类混合食料的营 养级大小+1。
❖ 某种鱼类混合食料的营养级大小=Σ(鱼类各种食 料生物类群的营养级大小×其出现频率百分组成 %)。
❖ 渤海肉食性鱼类的营养级从1982~1983年的 3.9降至1992~1993年的3.73。
第6章1 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研究方法【渔业资源与渔场学】
![第6章1 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研究方法【渔业资源与渔场学】](https://img.taocdn.com/s3/m/21d782a867ec102de3bd892c.png)
1食饵生物个体计算法
以个体为单位, 计算鱼所吞食各种 饵料生物的数量。
简单的方法是以 + 表示存在 ; ++表 示较多 ;+++ 表示很多 ;++++ 表示极多。
2出现频率法
指某种饵料生物在所检测的胃含 物样品中出现的次数, 而不计算其总数 量, 最后求出食饵生物占全部检测样品 的百分比。
?五随鱼类性别的不同而变化某些不同性别的鱼类在营养食物的要求上有差异如黑海区的鲟鱼雄性个体摄食鱼类种类较多而雌性个鱼类的饵料保障是指水域中不仅具有为鱼类所提供的饵料种类而且具备保证鱼类可以进食的条件
第六章 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 研究方法
研究意义
饵料生物与鱼类分布; 饵料保障程度与种群动态; 养殖中的饵料措施; 复杂的食性关系与群落动态。
这种变化与饵料生物的季节波动和环境因 子的季节变化有关。
•
•
春季:桡足类、鱼卵等
• •
夏季:端足类、糠虾 六丝鲚(东秋海季):鼓虾、鹰爪虾、鰕虎鱼等
•
冬季:桡足类(种类与春季不同)
•(三)随栖息场所迁移而引起食性变化 鱼类 经常洄游移动于各个水域中,由于不同水 域的饵料生物组成和数量各不相同,鱼类 为了适应环境也不得不改变其食物组成。
第一节 鱼类的食物链、食物网与食性类型
•一、鱼类的食饵组成
•鱼类的食谱是十分广泛而复杂。 •1水生植物类群,从低等单细胞藻类到 大型藻类以及水生维管束植物;
•2水生动物类群,几乎涉及无脊椎动物 的各个门类以至脊椎动物的鱼类自身;
•3腐植质类,也是某些底食性鱼类的重 要饵料。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第6章2 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研究方法2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第6章2 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研究方法2](https://img.taocdn.com/s3/m/d46a29f9453610661fd9f425.png)
鱼类并非在昼夜之间均匀地摄食饵料,而是有规 律进行摄食。
黄海的小黄鱼:从午夜前开始至翌日的清晨激烈 进食,饵料生物有小鱼、甲壳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
白天进食量低于晚间。
(五)随鱼类性别的不同而变化 某些不同性别 的鱼类在营养食物的要求上有差异,如黑海区 的鲟鱼,雄性个体摄食鱼类种类较多,而雌性 个体以鰕虎鱼和钩虾等为食。
3视野计算法
分析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方法。
0.1-0.2g 食糜; 稀释10倍摇匀, 吸取一 滴于玻片上, 在显微镜下计算20个视野。 可计算 3-5 次求出平均值。
表示相对数量的比较, 不反映鱼类个体 的大小和摄食的数量。
4记分法
规定各食饵的分数, 如吃鱼类、 头足类、虾类、蟹类, 据大小情况规 定1个分数范围, 然后按照整个胃含物 的饵料数确定分数。
(三)食饵密度指数的计算
在判断各类鱼类胃含物样品时,同时顾及该 食物成分的重量和出现频率的关系。将某一类 食物的重量(%)乘以该成分的出现频率(%),再 开平方,如下式:
一种常见标准:
00级:胃、肠内均无食饵存在 ; 0级:胃内无食物,肠内有残食; 1级:胃内有少量食物; 2级:胃内食物适量,或占1/2; 3级:胃内充满食物,但胃壁不膨大; 4级:胃内充满食物,胃壁膨大。
三、鱼类摄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一)定性分析
鉴定食物团中的生物种类并列出名录。
例1:印度洋中西部黄鳍金枪鱼的食物组成 (2008) 帆蜥;鲐;鹦鹉螺;虾;蟹;鱿鱼;杂鱼;鲣;沙丁鱼; 章鱼;鳞鲀;竹荚鱼;未辨认甲壳类
种类所增加的重量百分比
减失率 (%)= 消失种类的重量百分比 + 原有 种类所减少重量百分比
0173鱼类地食性
![0173鱼类地食性](https://img.taocdn.com/s3/m/d22ac27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6.png)
3
追捕:大多数凶猛肉食性鱼类均是以此方式摄食。 滤食:食浮游生物的鱼类,浮游生物随着水流进入口咽腔,然后通过细密的鳃耙过滤食物。 研磨:以无脊椎动物(如甲壳类,软体动物等)为食的鱼类,都有适应于其食性的不同类型的齿。
2 .摄食方式 刮食:以丛生植物为食的鱼用其往往极为锐利的下唇刮取食物。如:鲤科的白甲鱼和鲴鱼类、鲻、鮻鱼。
( 2 )食物团称重 量。
有些鱼类固定后,在肠道内除食物之外,经常还有一些固定了的粘液。在称量食物团之前,必须除去这些物质。但实际操作
时,有时会感到困难,有些食物与粘液粘在一起,可用25—30%浓度的苛性钾或苛性钠溶液处理食物团。或用目力估计粘液
占整个食物的团百分数,然后从肠道内含物总重量中扣除其占有的体积重量。
个体数量法还有一种简便、迅速但很粗糙的方法, 就是对饵料生物按“少”、“中等”、“多” 三 级统计,或以“+”、“++”、“+++”符 号表示。也有以更详细的“零星”、“少”、 “中等”、“多”、“大量”五级来表示。这在 研究浮游生物食性鱼类时有应用。
30
体积法的测定方法:先在量器里装水,大约装到一半,标出水位高度,然后把食物团在滤纸上弄干,弄干的程度是纸上不再 留有水分,但食物团还处于潮湿状态,把弄干的胃或肠的内含物放到量器里,被排开的水的体积就等于食物团的体积。
胃和肠的内容物取出后,置于滤纸上将水分吸掉, 再分别进行称重。这是食物团的实际重量。
有些鱼类固定后,在肠道内除食物之外,经常还有 一些固定了的粘液。在称量食物团之前,必须除去 这些物质。或估计粘液占整个食物团的百分数,然 后从总重量中扣除其占有的体积的重量。
22
( 3 )饵料消化程度的测定
鱼类食性和食物网研究评述
![鱼类食性和食物网研究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75a4ecf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1.png)
鱼类食性和食物网研究评述
薛莹;金显仕
【期刊名称】《渔业科学进展》
【年(卷),期】2003(024)002
【摘要】鱼类食性和食物网的研究对于了解鱼类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有关鱼类食性和食物网研究的报道,概括性叙述了在进行鱼类的食物组成、食性比较、摄食的时空变化、摄食的选择性、营养级、摄食量、食物网及其营养动力学研究时所使用的方法,并对我国开展此类研究的前景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总页数】12页(P76-87)
【作者】薛莹;金显仕
【作者单位】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青岛,266003;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4
【相关文献】
1.厦门东海域鱼类食物网研究 [J], 黄良敏;张雅芝;潘佳佳;崔裕侠;吴亚娟
2.名贵肉食性鱼类食性驯化和饲料营养研究简述 [J], 梁旭方
3.海洋鱼类摄食生态与食物网研究进展 [J], 颜云榕;卢伙胜;金显仕
4.网养滤食性鱼类评述 [J], 张列士
5.基于鱼类食性的白洋淀食物网研究 [J], 马晓利;刘存歧;刘录三;王瑜;王军霞;张亚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鱼类食性的白洋淀食物网研究
![基于鱼类食性的白洋淀食物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4575b5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d.png)
基于鱼类食性的白洋淀食物网研究马晓利;刘存歧;刘录三;王瑜;王军霞;张亚娟【期刊名称】《水利渔业》【年(卷),期】2011(032)004【摘要】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对白洋淀8个典型采样点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白洋淀鱼类的食性、营养级和食物网特征,绘制了鱼类食物网及能量流动途径。
结果显示,白洋淀现有鱼类25种,其食性类型分为草食性、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食性共6种;白洋淀的鱼类营养级可分为草食性、杂食性、低级肉食性、中级肉食性和高级肉食性共5种。
与历史资料相比,白洋淀鱼类食物网趋于简单,中级肉食性鱼类匮乏,能量流动出现越级现象,食物网结构不完整,说明其渔业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Based on the survey of 8 typical sampling sites in Baiyangdian Lake from June 2009 to April 2010,the paper studied the feeding habit,the trophic level,and the food web characteristics of 25 kinds of fish in Baiyangdian Lake,and analyzed the energy flow path of the fish food web,the current status and the trend of historical chang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eeding habits of fishes living in Baiyangdian Lake includedherbivore,planktonivore,benthoivore,swimming animal feeder,plankton and benth feeder,benth and swimming animal feeder.The trophic level comprised herbivore fish,omnivore fish,primary predatory fish,medium predatory fish,and senior predatory fish.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fish resources in Baiyangdian Lake was destroyed seriously,the mediumpredatory fish species became few,skipping trophic level occured,and the structure of food web was becoming simple and incomplete.【总页数】6页(P85-90)【作者】马晓利;刘存歧;刘录三;王瑜;王军霞;张亚娟【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8【相关文献】1.鱼类食性和食物网研究评述 [J], 薛莹;金显仕2.名贵肉食性鱼类食性驯化和饲料营养研究简述 [J], 梁旭方3.白洋淀鱼类食物网 [J], 李明德4.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黄海及东海北部主要鱼类的营养级和食性 [J], 白怀宇;王玉堃;张廷廷;黄凌风;孙耀5.基于习性和食物网的白洋淀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恢复研究 [J], 陈泽豪;王颖;王乔;付军;裴元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