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哨隧道突泥涌水专项施工设计方案
隧道施工突泥涌水专项应急预案

隧道施工突泥涌水专项应急预案一、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经过对施工生产全过程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突泥、涌水安全风险。
如若地质探测、超前地质预报不够及时、准确,在遭遇涌水、突泥时易造成涌水、突泥事故,可能造成生命财产及设备、物资损失。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应急组织体系公司组建三级应急组织体系,即公司成立应急指挥中心,二级公司成立应急指挥部,项目部成立应急救援小组。
公司总经理、二级公司经理和项目部经理为各级应急指挥第一负责人。
各级应急救援机构成员由各级安委会或安全领导小组成员组成。
具体同《安全生产综合应急预案》第一章第3条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现场应急小组职责项目部按应急响应级别成立现场应急小组,设置指挥联络组、现场抢险组、技术支持组、警戒保卫组、安全疏散组、医疗救治组、后勤保障组、善后恢复组等专业小组,指定组长及成员,设立办公地点及联系电话。
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记录。
(1)指挥联络组:负责事故监查与评估,做出正确判断,执行、传达救援命令,组织、指挥现场应急队伍实施救援行动;负责落实现场重大风险因素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负责信息通报和联络,确保信息畅通,发布准确,反馈迅速;负责现场事故上报工作;(2)抢险救灾组:发生事故后迅速组织抢险队员实施抢险救急方案,进行抢险、排险,抢救伤员,抢运物资。
及时报告抢险进展情况;(3)技术支持组:根据事故现场特点,提供科学技术支持,有效指导应急行动;提出抢险方案和避免事故扩大的应急措施;(4)警戒保卫组:发生事故后迅速与指挥联络组沟通、报告,了解告知事故发生原因及其他情况。
负责危险区域的警戒和现场治安保卫工作;(5)安全疏散组:负责现场危险区域人员的疏散与安置和现场周围重要物资的转移;(6)医疗救治组:负责现场伤员的搜救和紧急处理,并护送伤员到医疗抢救点或附近医院救治;(7)后勤保障组:负责组织应急物资和器材、设备的供应,组织协调车辆运送抢险物资和人员;(8)善后恢复组:负责事故善后处理,负责救援结束后现场清理及生产恢复工作。
11标隧道涌水突泥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1 编制说明 (1)1.1 编制依据 (1)1.2 采用的标准规范 (1)2 工程概况 (1)2.1 工程简介 (1)2.2 主要技术标准 (3)2.3 自然条件 (3)3 施工方案 (6)3.1 总体原则 (6)3.2 隧道涌水处理原则 (8)3.3 工艺流程 (8)3.4 施工方法 (8)3.5超前注浆预加固段落 (9)4、涌突水实时监测 (10)5、涌突水、突泥作业流程 (11)6、涌突水、突泥探测 (12)7、突泥治理方案 (13)8、涌水治理方案 (13)9、涌突水、突泥地段隧道施工注意事项 (16)10、突泥事故处理应急措施 (16)11、突(涌)水处理 (17)12、隧道注浆 (18)13 应急救援预案 (20)13.1 可能发生的场所及部位 (20)13.2 应急资源 (20)13.3 应急组织机构 (21)13.4 工作程序 (22)13.5 后续处理 (24)14 安全、环保措施 (24)14.1安全措施 (24)14.2环保措施 (25)隧道涌水突泥专项施工方案1 编制说明1.1 编制依据为保证隧道工程施工安全,切实履行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根据建设部《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的规定,针对成贵铁路11标8座隧道可能存在突泥涌水的特点,为避免施工风险,预防隧道施工中突泥涌水事故发生,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与进度,特制定本方案。
1.2 采用的标准规范《关于印发加强铁路隧道工程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通知》(铁建设[2007]102号)《隧道设计施工图》《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4-2009)《铁路隧道施工规范》《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设计文件及成贵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管理相关要求等。
2 工程概况2.1 工程简介姚家坪隧道位于云南省镇雄县大湾镇至以勒镇,隧区属剥蚀低中山地貌,地形连绵起伏,沟壑纵横隧区绝对高程为1300~1750m,相对高差20~100m。
隧道岩溶高压涌水、突泥施工措施

隧道岩溶高压涌水、突泥施工措施暗河主管道在隧道以上发育,是引导产生大型地下水突出的最不利地段。
因此对岩溶水及暗河的妥善处理是防止岩溶高压涌水、突泥问题出现之关键。
施工中将根据设计地质资料、结合超前预报资料和现场实际,查明暗河溶洞分布范围、类型、规模、发育程度、地下的情况等。
对暗河地段,采用注浆堵水、限量排放,分部开挖,及时封闭,衬砌紧跟,加强量测,确保安全。
对隧道穿越暗河地段分别以引、堵、越、绕等措施进行处理。
超前探测:采用超前钻孔探测等多种手段进行地质预报,并预测开挖工作面前方一定范围内水情况,以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及支护手段。
施工对策及主要技术措施:穿越高水压段的施工处理主要由围岩注浆固结圈、喷锚支护、排水系统、抗水压衬砌结构四部分组成。
围岩注浆固结圈:通过注浆封闭,加固、提高岩体完整性,使其成为具有止水和承载能力的结构体,形成围岩注浆固结圈,以限制排水量,实现限量排放,并与喷锚支护一起共同保证施工期间洞室稳定及安全。
注浆方式采用超前帷幕预注浆、径向注浆、局部注浆、补注浆四种形式。
超前帷幕预注浆:每一循环长度30m,注浆加固的固结范围为衬砌轮廓线外3m。
开挖后径向注浆:固结范围正洞为衬砌轮廓线外5m。
局部注浆分为局部超前注浆、开挖后局部注浆等几种。
根据超前地质预报探明的局部岩溶实际分布(定位、定量)或开挖后地下水渗流状态分别采用。
补注浆为按上述三种注浆方式实施后,仍未达到设计要求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上述注浆手段一种或多种进行补充注浆。
喷锚支护:喷锚支护由20cm厚C20钢钎维喷射混凝土,拱墙系统锚杆组成,Ⅴ级围岩辅以格栅钢架,使其与注浆加固结圈共同组成限流体系,同时具有维护注浆固结圈结构性能的作用。
保证施工期间洞室稳定。
防排水网络系统:在喷锚支护与模筑混凝土衬砌之间全环铺设复合式防水板,设置纵、环向排水盲沟将水引入侧沟排出,施工缝嵌钢片或橡胶止水带,形成完善的防排水网络系统。
抗水压衬砌:采用C30钢筋混凝土,其净空预留20cm补强或衬砌结构调整空间。
隧道突水涌泥专项方案

隧道突水涌泥专项方案针对实际施工中有可能出现突水涌泥的情况,将采取如下措施做为应急预备方案:突泥时,首先将洞内人员与机具撤至安全区。
然后根据突泥位置查找地面是否有溶孔,地表水是否与突泥位置相连通,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源头,如果有,则加以封堵或疏排。
当洞内突水、突泥减缓,能进人操作时,即进洞清理现场,根据以下方案处理。
(1)、施工过程中若发现较弱突水突泥现象,立即报告应急组织领导同志,现场施工人员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迅速打随机排水孔,安置塑料弹簧软管进行排水(塑料弹簧排水管引入排水沟),释放水压力,并及时喷锚进行围岩封闭。
如果围岩破碎,可在初喷砼结束后迅速安置钢拱架,然后再进行复喷砼封闭围岩,加强支护。
(2)、施工过程中若发生高强压力突水突泥现象,应立即尽可能地撤离人员和机械设备,确保安全。
及时向现场应急领导小组汇报,根据实际情况迅速组织救护工作。
准确记录水量的流量、流速、水压,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突水突泥控制。
指挥与控制:①观测预警由现场技术人员和各工班指定人员加强日常观测,确保在第一时间确认涌水涌泥险情,提前发出预警提示。
a与当地气象台建立天气服务联系,根据天气预报和降水量统计,加强隧道涌水观测;b注意观测地表沉降情况,看地表是否存在异常现象;c观测数据有变化时,及时向项目组长汇报,以便组织施工抢险。
③安全撤离当确认出现涌水涌泥时,洞内施工人员由班组长带队全部撤离,立即电话通知项目部安全救援组长,组织所有现场施工人员将施工机械加以安置保护。
被困施工人员来不及撤离的,应选择衬砌台车等安全平台进行自我保护,等待组织救援。
④组织抢险a各班组及时清点人员,确认有无被困人员,并集结待命,不得私自外出;b组织抢险突击队,由各工班抽调精壮工人组成,负责安装挡护拱架,堆砌砂袋,规范水流方向;c在配备充分照明、救生设备时,由项目作业队决定组织身体素质好、水性高的工人进洞执行搜索救援活动;d卫生员做好准备,并视情提前与定点医院联系。
突泥涌水专项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1.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2. 《隧道工程安全生产技术规范》3. 《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4. 《隧道突泥涌水应急预案》二、工程概况1. 工程名称:XX隧道工程2. 隧道长度:XX米3. 隧道类型:XX(如:单线、双线、特长隧道等)4. 隧道地质条件:XX(如:岩溶、断层、软弱围岩等)三、施工风险及应对措施1. 施工风险:突泥涌水(1)原因分析: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工艺不当、围岩稳定性差等因素,可能导致突泥涌水。
(2)应对措施:a. 加强地质勘察,了解隧道地质条件,特别是断层、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
b. 优化施工工艺,确保施工过程中围岩稳定性。
c. 完善排水系统,确保施工过程中地下水及时排出。
d. 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泥涌水的应急处置能力。
2. 风险等级:重大风险(1)原因:突泥涌水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工程延误等严重后果。
(2)应对措施:a. 成立应急小组,明确责任分工。
b. 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如:排水泵、潜水泵、防水布、堵漏材料等。
c.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d. 加强现场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突泥涌水隐患。
四、施工方案1. 隧道施工前,对隧道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勘察,评估突泥涌水风险。
2. 优化施工工艺,采用先进的地质工程技术,提高围岩稳定性。
3. 完善排水系统,确保施工过程中地下水及时排出。
4.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控制施工质量,防止突泥涌水发生。
5.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应急处置措施等。
6.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五、监控措施1. 施工过程中,加强对隧道地质条件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加强对排水系统的监测,确保排水系统正常运行。
3. 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4. 对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改进和完善。
六、总结本方案针对XX隧道工程可能出现的突泥涌水风险,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
突水突泥施工方案

突水突泥施工方案
一、施工背景
在工程施工中,突遇水源或泥土等情况是常见的挑战,对施工进度和质量都会
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突水突泥施工方案至关重要。
二、施工前准备
1.了解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包括可能遇到的水源、泥土等情况。
2.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包括可能的突发情况应对方案。
3.配备必要的施工设备和工具,确保施工所需物资充足。
三、突水突泥施工方案
1. 紧急应对
•突遇水源时,立即停止施工,安排专人寻找水源并及时堵塞或引排水。
•突遇泥土情况,应立即调整施工方式,如增加支护措施或采用其他挖掘方式。
2. 施工调整
•针对不同的突发情况,及时对施工计划进行调整,保证施工按时完成。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人员和设备的使用,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3. 安全注意
•在突遇水源时,要注意防止水源对人员和设备造成影响,确保施工安全。
•突遇泥土情况时,要注意避免泥土坍塌等危险,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四、总结与展望
突水突泥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情况,只有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并严格执行,才
能有效避免因此带来的延误和安全隐患。
未来,在突水突泥施工方面,应继续加强对突发情况的预防和处置能力,提升工程施工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以上是突水突泥施工方案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施工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帮助。
隧道突水突泥施工方案

可溶岩地段(高压)涌突水、突泥施工措施为保证隧道的顺利施工,避免可溶岩地段(高压)涌突水、突泥灾害的发生,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对上述这些重大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较为精确的预测预报,开展综合地质超前预报工作,以制定有效施工方案,确定合适施工工艺,并开展必要的检测工作。
1、超前探测(1)综合超前物探主要针对可溶岩分布地段的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层间滑动带、构造及岩溶裂隙发育带,各可溶岩地层界限,岩性突变地段,可能存在的岩溶裂隙、管道和大型溶洞的超前探测。
远距离超前物探:首选方法为地震波反射法(探测距离约200m),对比方法为HSP声波反射法(探测距离约100m).近距离超前物探:首选方法为地质雷达(探测距离约4~30m),对比方法为数码成像,跨孔声波CT成像法。
探水超前物探:首选方法为红外线探测法,是一种短距离预报方法,每次预报距离为20~30m,相邻两次预报重长度应在5m以上,其适用于任何地层中定性判断探测点前方“有没有水”及水体存在方位,但不能定量给出水量大小等参数。
(2)水平钻孔超前探测远距离超前探测:超长水平取岩芯钻孔超前探测100~150m,验证远距离超前物测成果。
近距离超前探测:采用钻孔超前探测,钻孔长度20~30m,验证近距离超前物测成果。
2、常规地质法(1)超前平导、超前正洞导航、正洞掌子面与侧壁的量测和地质素描,主要工作有:地层岩性特征;结构面性质与产状及发育程度;褶皱、断层、节理裂隙特征、岩层产状等;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破碎带的宽度、物质成分、含水情况以及与隧道的关系;节理裂隙的组数、产状、间距、填充物、延伸长度、张开度及节理面特征、力学性质、分析组合特征、判断岩体完整程度;洞壁变形破坏特征;岩溶规模、形态、位置及所属地层和构造部位,填充物成分、状态,以及岩溶展布的空间关系;地下水的分部,出露形态及围岩的透水性、水量、水压、水温、颜色、泥沙含沙量测定,以及地下水活动对围岩稳定的影响,必要时长期观测;出水点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暗河等的关系分析;突泥与坍方部位、方式与规模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进行地表相关气象、水文观测,判断洞内涌水与地表径流、降水的关系,并建立涌突水点地质档案。
隧道涌水突泥处理方案

金奎地隧洞3号支洞涌水突泥处理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金奎地3#支洞从9+423.166进入主洞,支洞斜井段水平长392.129m,斜井起坡点至主洞中线长32。
4 m,斜井高差122.82 m,斜井倾角17。
3913°.施工计划安排主洞上游开挖777m,下游开挖777m。
从目前开挖揭示的围岩岩性分析与原设计相差较大,为泥岩,遇水极易软化,多次出现渗水或涌水塌方.二、涌水突泥事故经过2011年9月20日,金奎地隧洞3号支洞控制段下游开挖至9+581,开挖长度158米,上游开挖至9+268,开挖长度155米,围岩揭露情况为泥岩夹砂岩夹灰岩,地下渗水较小.9月20日0点10分,下游掌子面出渣完毕,掌子面顶拱右侧突然发生较大涌水突泥事故,突泥淹没至掌子面后120米,涌泥量约1600m3。
由于时间发生在换班时,现场处置及时,涌水突泥未造成人员伤亡。
针对此次涌水突泥事故,四方现场勘查后,形成了初步处理方案:先对下游淤泥进行清理,在清理淤泥至掌子面4米左右时停止施工,由四方现场勘查后再次讨论方案。
截止9月29日15点,下游工作面涌泥经过一个星期的清理工作,涌泥离掌子面约4m.业主、设计院、监理、施工四方在9月29日对下游工作面的情况进行了现场查看,并初步确定了大致施工方案:⑴对掌子面先进行封闭注浆,并打设排水孔,⑵对顶拱采用15米至20米的Φ108超前大管棚进行施工.9月29日23点50分,下游掌子面没有施工,3号支洞上游进行了放炮施工作业,准备进行出渣施工,挖机驾驶人员在9月30日1点由支洞向下游行走过程中,突然发现下游有强大气流迎面涌来,发现异常后,挖机驾驶人员迅速向支洞方向逃离的同时通知安全员,安全员组织其他施工人员撤离,在洞内人员撤离10秒钟后,下游涌水突泥冲至分岔口段,并将停放在下游的两台挖机冲向上游,将两台电瓶车及开挖台架冲至分岔口段,涌泥迅速将分岔口段的4台抽水电机淹没,2分30秒后,分岔口段涌水上涨2米,将矿斗、电瓶车全部淹没。
隧道涌突水抽排水方案

XXXXXXXXXXXXXXXXX(KXX+XXXX~KXX+XXXX)XXX隧道突涌水抽排水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核:批准:XXXXXXXX二零XX年XX月目录一、编制依据及原则 (1)1.编制依据 (1)2.编制原则及范围 (1)(1)科学合理的、安全高效的原则 (1)(2)编制范围 (2)二、工程概况 (2)1.项目介绍 (2)2.涌水情况介绍 (2)三、排水方案 (3)(一)水泵配置 (3)1.涌水量估算 (3)2.排水高差及排水管道最短长度 (4)(二)抢险阶段排水措施 (5)1.利用已有设施组织抽排水 (5)2.组织人员、机械现场抢险 (5)3.安排物资部增购设施及物资 (6)4.抢险投入设施、人力及物力 (6)(三)抢险后排水方案 (6)1.后期排水影响因素 (6)2.后期排水措施 (8)3.后期排水措施运行情况 (9)四、涌突水安全防患措施 (10)1.实施超前钻探,探明情况 (10)2.对初支实施加固措施 (11)3.配合第三方单位,加强现场监控量测及增加量测频率 (12)4.制定应急预案。
(12)五、防涌突水应急预案 (12)1.应急预案的方针与原则 (12)2.风险源分析 (12)3.应急策划 (13)(1)机构与职责 (13)(2)应急流程 (13)(3)教育、应急演练 (14)4.应急物资 (14)5.互相协议 (15)相关单位联系电话表 (15)6.应急响应 (15)7.突发事件应急方案 (16)(1)涌水处理措施 (16)(2)过水段初支处理 (17)(3)涌水后的处理 (17)a.塌口周围进行防排水处理。
(17)b.塌口进行喷射混凝土封闭。
(17)8.现场恢复 (18)9.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18)XXXX隧道XXXXXX掌子面涌突水抽排水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及原则1.编制依据(1)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和交通部颁发的公路施工规范;(2)现场踏勘所获取的有关资料;(3)国道XXXX线XXXXXX公路改建工程施工招标文件(招标编号:XXXXX)、清单、答疑(补遗)书及标前会上有关要求;(4)两阶段施工设计图及相关文件;(5)相关地方政府部门、业主及指挥部、监理等的要求;2.编制原则及范围(1)科学合理的、安全高效的原则①编制科学施工方案的编制应建立在科学合理,满足现行施工规范及设计要求的基础上。
突泥涌水专项施工方案

突泥涌水专项施工方案1.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在地下空间施工过程中,突泥涌水问题成为制约施工进度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解决突泥涌水问题,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突泥涌水专项施工方案。
2. 突泥涌水原因分析突泥涌水现象的出现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2.1 地质条件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各异,一些地方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含水层较厚,地下水渗透性较强,容易引起突泥涌水。
2.2 施工方法不合理的施工方法也会加剧突泥涌水的风险,如挖掘机械操作不当、施工工序调配不合理等。
2.3 工程设计如果工程设计不合理,比如没有考虑地下水流方向、不合理的隧道支护结构设计等,都会导致突泥涌水的发生。
3. 突泥涌水防治措施为了防止突泥涌水,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常用的防治措施:3.1 前期勘察和预测在施工前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和水文地质预测,确定地下水情况和突泥涌水的可能性,并及时调整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法。
3.2 加固地基和支护结构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加固地基和支护结构的措施,增强地下空间的稳定性,减少涌水风险。
3.3 排水系统设计合理设计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合适的排水管道、井底泵站等,保证施工现场的排水畅通,减少积水。
根据地质情况和实际施工需要,合理调整施工工序,避免局部地质承压过大导致突泥涌水的发生。
3.5 突泥涌水应急预案制定突泥涌水应急预案,明确突发情况处理流程,提前准备应急物资和设备,降低突泥涌水事件的影响。
4. 施工方案实施流程4.1 施工前准备•进行地质勘察和水文地质预测•调整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法•设计并建设排水系统4.2 施工过程•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执行•不断监测地下水位和地下水压力•如有突泥涌水情况,立刻执行应急预案•分析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总结经验并提出改进措施5. 结论突泥涌水是地下空间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降低风险。
通过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可以有效应对突泥涌水事件,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隧洞涌水突泥现场处置方案

隧洞涌水突泥现场处置方案一、背景在地铁、隧道等工程建设中,涌水、突泥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情况都会对施工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制定现场处置方案,及时有效地应对此类事件。
二、原因分析涌水和突泥是隧洞施工中比较常见的问题,而其发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情况下,隧洞构造设计不合理,地质条件不清楚、地下水含量高、隧道养护不到位等情况都可能导致涌水和突泥。
三、应对措施1.现场勘察:当突泥、涌水等事件发生时,需要首先进行现场勘察,了解涌水、突泥的具体严重程度、发生范围和原因。
据此,设计出相应的处置方案。
2.按照计划进行处置:针对不同的问题,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例如,在涌水的情况下,要做好隔离、排水工作;在突泥的情况下,要对滑坡等危险区域进行监控和巡视。
而在实施处置方案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确保人员不会受到威胁。
3.密切监测:在处置过程中,应该对突泥、涌水现状进行实时监测,全面掌握现场状况,及时调整方案,以确保施工安全。
四、处置注意事项1.充分调查:在实施隧道工程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勘测、调查。
特别是在运用非常规施工方法时,要更加重视地质调查、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论证。
2.做好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制定专门处置方案。
3.保持沟通:在整个处置过程中,要保持联系,积极沟通,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必须第一时间通知相关部门和工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五、总结针对隧洞涌水和突泥问题,我们必须制定良好的现场处置方案,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及时有效地应对问题。
在整个处置过程中,我们要密切监测现场状况,及时调整方案,确保施工安全。
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使得在施工过程中更加顺利。
xx项目隧道开挖突泥涌水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隧道开挖突泥涌水事故专项应急处置预案隧道开挖突泥涌水事故专项应急处置预案一、总则1、编制目的结合本工程地质、水文情况,施工过程中由于受现场管理水平、工艺水平、设备/设施/工具材料缺陷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等主/客观因素影响,隧道开挖过程中存在突泥涌水重大施工安全风险。
为及时、有效地对此类重大风险进行监控和管理,对可能出现的职业健康安全重大伤亡事故以及环境破坏事件做出应急响应,避免事态扩大,最大限度地降低伤亡事故和环境破坏的损害程度,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7号)及《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2、建设部《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质〔2005〕105号);3、《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强制性贯彻〈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实施细则》4、集团公司颁布的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的文件以及《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
二、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1、根据设计文件确定的断层带、裂隙带或溶洞等不良地质地段,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突泥、涌水安全风险。
如若地质探测、超前地质预报不够及时、准确,在遭遇涌水、突泥时易造成涌水、突泥事故,可能造成生命财产及设备、物资损失。
2、对设计资料上已提供的危险地段认识不到位,采取的预防、防护措施不得当在遭遇涌水、突泥时易造成涌水、突泥事故,可能造成人员生命财产及设备、物资损失。
3、对于设计资料和超前钻探均未能发现的突发性突泥、涌水,易造成较大突泥、涌水事故,可能造成人员生命财产及设备、物资损失。
三、应急处置基本原则为快速、有效地处置隧道开挖过程中引起的突泥涌水事故,规范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防止事态扩大,尽可能地避免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地减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铁路云桂线(段)站前六标段新哨隧道防突泥涌水安全专项施工案编制封波审核姬传军批准樊秋林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云桂铁路段六标项目经理部二分部2012年03月中铁十八局集团云桂铁路(段)六标段新哨隧道防突泥涌水安全专项施工案一、工程概况新哨隧道全长11512米(DK607+430~DK618+942),位于南盘江至弥勒区间,设计为双线隧道,旅客列车最高行车时速200km/h,预留250km/h条件。
在隧道左线线路右侧35米设置无轨运输单车道平行导坑二座,进口平导长度6200米,出口平导长度3200米。
整个隧道在正洞与平导之间共设置横通道,间距为400~450米。
隧道纵坡设计为人字坡,自进口开始,5470米处于15.5‰的上坡,1200米处于8.6‰的上坡,4842米处于3.4‰的下坡。
隧道出口段处于R=10000米的右偏曲线上,其余均位于直线段。
正洞轨顶面以下210cm处为相应断面平行导坑坑底标高。
新哨隧道线下结构按双块式整体道床施工。
本隧道施工图按普通钻爆法掘进,无轨运输出碴,施工通风进出口第一个横通道贯通前按压入式通风,之后按巷道式通风。
主要存在的不良地质有:岩溶、蚀变带、构造破碎带、高地应力高地温、红黏土、潜在不稳定斜坡。
新哨隧道是在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山区修建的高标准干线铁路,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它集中国山区铁路艰、险、难之大成。
不仅岩溶极端发育,断层节理也较多,突水、突泥、塌、岩爆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较高,工程施工风险极大。
为有效防和化解施工期间的高风险,安全、有序、优质、高效的完成施工任务,我们特制订了本专项安全施工案。
二、超前探测1.勘察与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实施案1.1.工作容通过勘察、物探、钻探等多种手段收集隧道沿线地质信息。
对收集到的隧道地质信息进行综合研究判读,了解隧道掌子面前的地质状况,形成地质预测预报结论。
结合地质预报结论,提出下段隧道施工案,及时反馈给施工队伍。
1.2.地质预报分部落实专业地质工作技术人员、设备,保证满足隧道施工综合超前地质预报要求。
所有专业地质工作人员在实施超前地质预报前,必须认真研究设计文件,详细掌握设计已探明的地质资料,结合新哨隧道具体情况制订隧道施工综合超前地质预测预报计划,合理组织使用各种地质预报法,确保地质预报能够顺利地进行并尽可能达到目的。
地质工作组应制定全面的地质工作管理制度,保障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地质工作组应积极开展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宣传,结合各种地质预报设备,进行地质预报培训,培训合格后上岗。
1.2.1.沿线地质调查和核查开工前,项目分部地质工作组在新哨隧道沿线开展各种地质调查。
地质调查(核查)容见表1-1。
预测区域不良地质的初步情况,判定隧道沿线的岩层产状、岩性、断裂构造带、褶皱构造带、岩溶、暗河、地下水等发育状况及相互关系,并将可能影响隧道施工的地质信息及时反馈给主管部门。
1.2.2.掌子面综合地质编录掌子面编录预测法分为岩层岩性及层位预测法、条带状不良地质体影响隧道长度预测法以及不规则地质体影响隧道长度预测法三种。
对掌子面已揭露出的岩层进行地质编录(观察岩的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结构构造特征和特殊标志),给予准确定名,测量岩层产状和厚度。
测量该岩层距离已揭露的标志性岩层或界面的距离,并计算其垂直层面的厚度。
将该岩层与地表实测地层剖面图和地层柱状图相比,确定其在地表地层(岩层)层序中的位置和层位。
依据实测地层剖面图和地层柱状图的岩层层序,结合探测成果,反复比较分析,最终推断出掌子面前一定围即将出现的岩层在隧道中的位置和规模。
施工过程中,每次爆破后由地质工程师进行掌子面地质记录,容包括掌子面正面及侧面稳定状态、岩层产状、岩性风化程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产状、间距、长度、充填物、数量)、喷射混凝土开裂、掉块现象、涌水情况、水质情况、水的影响、不良气体浓度等。
同时定期对地表水文环境进行观测和监测记录,及时了解隧道施工对地表水的影响,确定施工控制措施,最终做出掌子面地质素描图和洞身地质展示图。
及时对洞涌水进行水质分析和试验,提交分析和试验结果,对影响隧道衬砌结构的水质提出处理意见,上报专管地质工作的项目副总工程师,以利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1.2.3.超前地质预报施工中我们计划采用100m~150m量测步距。
当超前地质预报系统表明前存在不良地质体时,结合已有的地质资料,综合使用其它勘探预报手段,如超前地质探等。
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时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对隧道采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技术处理,得到掌子面前地层结构的剖面及各种地震参数。
最后通过人工解译,得出反射界面的岩性参数、产状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各步解释后的隐含信息,以预测不良地质段的性质。
1.2.4.地质雷达采用地质雷达进行短距离地质预测。
地质雷达系统由现场数据采集主机和后处理单元两部分组成,整个系统由一个数据库来支持,数据库具有管理所有数据及将数据和结果归档的双重功能,最终将探测结果转换成各种CAD图像。
地质雷达作为一种探地雷达,适用于对隧道底部或其它出水部位可能隐伏溶洞的探测。
探测距离为30m。
1.2.5.红外探水仪红外探水仪主要根据被探测岩体红外场强的变化来预测掌子面前是否有含水体存在,其探测距离可达20m~30m。
并且具有测速快基本不占用施工时间、资料分析快、判断前有水无水的准确率较高等特点。
针对本隧道岩溶发育,突水突泥较多的特点,施工中红外探水仪进行含水地质构造的预报。
探测时,测量步距取15m~20m,整个隧道全长使用。
操作法:进入探测地段后,采用油漆在边墙、拱顶、底板上按间距3m,排距5m布置测点,直至掌子面。
掌子面上则矩形布置4排5列测点。
采用探水仪站在隧道中线上由外向里逐点逐个断面检测,并记录测点红外场强。
将测得的数据输入电脑,每条测线上的点绘制一条探测曲线。
掌子面上的点直接绘在断面图上。
注意事项:每次探测地段应重叠10m左右,作为正常参考段。
发现异常点时应围绕该点测一圈予以确认。
量测段所有暴露的水均探测并做好记录。
雨季施工时每次大雨后均复测,通过与初测结果对比及时排除隐患,防止出现突水突泥。
1.2.6.超前地质探预报超前探是隧道施工期地质超前预测预报最直接、最有效的法,也是对其他探测手段成果的验证和补充。
通过钻钻进速度测试和对钻岩芯的观察及相关试验获取隧道掌子面前岩的强度指标、可钻性指标、地层岩性资料、岩体完整程度及地下水、气状况等诸面的资料。
预报分为单和多水平钻探两种,其中多按6计,深一般40~60m,采用潜钻机接杆钻。
单水平钻探灰岩地段每150m计划单水平钻探一;碎屑岩、花岗岩地段每250m计划单水平钻探一。
为防止遇高压水时突水失控,开采用φ120钻头,放入3.0m长的φ108钢管做为口管,口管伸出掌子面50cm,壁间用环氧环脂加水泥浆锚固,口管伸出部分安封闭装置,并与注浆泵联接,以便遇高压水时及时封堵并注浆。
钻时作业平台要求平稳、牢固,钻机施工时不晃动。
施钻过程中,由地质工程师详细记录钻速、水质、水量变化情况,并对岩芯进行统一编录、收集,综合判断预报前水文、地质情况。
1.3.地质信息综合处理及超前地质预报完成地质信息的采集后,及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项目部地质工作组专业技术人员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判读,上报给地质工作室,然后由地质工作室结合设计文件进一步整理、分析、判读,通过相互对比,对照验证,综合判断掌子面前的真实地质情况,形成预报结论及相应的施工、变更建议。
预报结论通过地质专家组评审后,由指挥部副总工程师主持编写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成果,报有关单位批准后及时反馈给各项目部,以指导现场施工。
完成超前预报后24小时,将预测预报结果报监理单位审核后反馈给设计单位。
地质预报过程中,应建立地质勘察与超前预报资料台账。
并为设计单位提供预测预报的原始数据和成果。
1.4.地质信息复核及总结每次开挖预报段隧道时,均通过照片、地质编录等法及时搜集现场真实地质信息,复核地质预报结论,通过对比验证,分析预报中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并形成记录。
隧道施工过程中积极和各交流,提高预报能力和预报质量。
不仅地质小组之间要每月定期进行交流,也要和地勘监理、设计等交流。
三、安全施工案3.1 总体原则坚持“早预报、先治水、强支护、快封闭,早衬砌”的施工原则组织施工。
施工前格执行超前地质预报工作,通过超前地质预报资料进行分析,确定岩溶或断层破碎带延伸、规模、向与类型。
对可能存在突泥涌水地段采取全断面超前预注浆结合局部注浆法,经注浆止水效果达到要求后,可组织开挖施工。
注浆结束后,进行注浆效果检查。
当地层含水量不大时,浆液填充率须达到70%以上,地层富含水丰富时,浆液填充率须达到80%以上。
按总注浆的5~10%设置检查,检查的布设应在均布的原则下,结合注浆资料的分析做重点检查。
检查应无涌泥、涌砂,不塌,渗水量应小于0.2L/min·m。
不取芯钻时,应记录钻进速度、钻进压力、排渣成份等,进行认真分析。
注浆效果达到要求后,可组织开挖施工。
为防止突泥涌水对人员及设备造成危害,隧道施工时,通过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手段探明掌子面前地质条件,以便采取有效的施工措施,避免施工突发灾害的发生。
遇溶隙、裂隙水可以以堵为主;遇到暗河或管道流,必须以疏、排为主。
3.2 工艺流程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支护——短开挖——强支护——仰拱砼——拱墙二衬3.3 突泥涌水探测施工时加强超前地质预报,把超前地质预报纳入施工工序管理,建立完善的超前地质预报系统,采用先进可靠的预报法(TSP203地震波法、红外线探水仪、水平声波反射法、地质雷达和超前钻等),采取长短结合、相互验证的综合预报手段,根据预报成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制订施工案。
四、施工法3.4.1隧道进、出口成立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和围岩监控量测小组,小组需配备1名专职地质工程师及1名隧道工程师和1名测量专业技术人员,专门负责该项工作。
每个开挖工班必须配一名工程师跟班。
随时掌握掌子面地质情况,并指导督促措施、技术标准、技术交底的落实,确保按操作规程标准化作业。
3.4.2施工到设计突泥涌水段前,开挖班打炮眼时,必须用风钻打一长炮眼,长度比一般炮眼长3米,目的用于探测前是否有涌水流出。
若无涌水流出,则按正常施工法进行。
3.4.3若探明前有突泥涌水,则对掌子面进行帷幕注浆。
3.4.4帷幕注浆结束后,进行弱爆破短开挖,开挖一榀钢架距离及时立钢架锚喷支护。
3.4.5开挖支护够12延米后,及时施作仰拱砼。
3.4.6开挖支护够24延米后,仰拱砼施作12延米后,及时施作拱墙二衬。
3.4.7按此法反复循环施工,直至渡过突泥涌水段。
五、应急救援预案为保证可能在新哨隧道发生突泥涌水事故后,急救工作程序化、科学化、机动化,把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并明确在急救预案中的机构设置和相关部门、人员在应急中的职责,根据项目确认的高中度风险,特制定本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