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
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方向
我国教育治理体系改革该向何处去当前解放教育生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关键在于重构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人事、财政部门之间对教育的统筹管理与专门管理之间的权力关系,从条条向块块让度管理权力。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改革的路径选择是,从政府间分权治理到部门间合作治理,走向政府、社会间合作治理。
■张志勇改革开放30年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体现在教育行政部门自身管理权的下放和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活力的释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5条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权限已作明确规定,但长期以来,形成了教育事务权、教育人事权、教育财政权高度分割、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
从宏观上讲,教育部门缺乏教育的统筹权,从中央到地方教育行政都缺乏教育统筹权。
从中观上讲,教育行政效率极其低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教育改革和发展,必然涉及人的问题和财政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说了不算,导致严重的推诿扯皮。
从微观上讲,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缺乏创新活力。
重构我国纵向教育治理体系我国纵向教育治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权力过于集中、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社会缺乏教育管理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重构我国纵向教育治理体系,应着重推进以下四个方面的变革。
中央向地方放权重构我国纵向教育治理体系,首要任务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务管理权重新进行划分。
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行政事务应限于国家教育体制、教育规划和实施、改革发展战略和实施、国家教育标准和执行、教育法治统一和实施等,具体事务应该放权给省以下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
各级政府向社会让度教育决策参与权教育利益相关方在教育决策中的缺位状态必须尽快改变,向教育利益相关方让度教育决策权,是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下放的权力的重要方面。
现在,各级政府的整个教育决策几乎完全在行政体制的框架下由行政人员自身来运作,而社会各界,教育利益的相关主体,参与教育决策的空间、机会非常少。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及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及未来发展方向随着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作为国家中心工作之一,在推动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要求,需要进行深刻而全面的教育体制改革。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现状1. 系统问题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必须解决系统问题。
因为教育涉及广泛,需要形成一个系统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行政化过度、学校自治难度大、职称晋升等级不够灵活,这些问题都不利于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提高。
2. 课程体系问题随着科技和知识的快速发展,教育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调整。
但目前的课程体系有些过于单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也没有完全适应社会需求。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课程的设置,注重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3. 招生制度问题关于招生制度,尤其是研究生招生问题也存在一些诟病。
因为当前的高校研究生招生机制过于注重分数,一些高分学生依然无法进入理想的学院。
此外,招生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也亟待提高。
二、未来发展方向1.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因此,未来的教育体制改革应该突出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强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元评价,考试形式应更具特色,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发挥才能。
2. 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发达国家的教育现代化已经非常先进,我国也需要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
未来,应该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来提高教育质量,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3. 注重职业教育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两大挑战。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职业教育也应该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重点。
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素质和技术水平,推动更广泛的就业和创新发展。
4. 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
新时代需要新教育,未来的教育体制应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教育选择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力。
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
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
特别是在学校管理模式方面,由传统的“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校长领导”的学校管理模式逐渐向“学校治理”模式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是对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更是对教育理念的升级和发展。
本文将就这一变革的背景、意义、内容和实施措施做一些探讨和介绍。
一、背景学校管理是教育活动组织和指导的一种管理活动,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对学校进行的组织和管理。
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主要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方面缺乏参与和话语权,学校内部的决策权和管理权都主要集中在校长和教育主管部门手中。
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教育管理的需要,但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比如管理者的权力过于集中、管理体制僵化、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决策的渠道不畅等。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人们对教育管理模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学校不仅要办好教育,更要搞好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社会对学校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愈发迫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治理”模式应运而生。
二、意义1. 推动学校民主化建设。
学校治理是基于学校内部组织体系与管理制度的民主化发展,通过引入社会参与机制,让师生、家长等各种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促进学校民主化建设。
2. 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学校治理模式推崇学校内部自治,通过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各种管理主体的潜力,提高管理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3. 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多样化发展。
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往往讲究的是标准化、规范化,对学校的具体特色与个性化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而学校治理模式注重学校内部成员的独立性与创新性,更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多样化发展。
三、内容学校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内部管理体制的调整。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主讲人:袁贵仁主讲人简介袁贵仁,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第十七届中央纪委委员,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课程简介3月4日上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围绕“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这一主题,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正在参加培训的第36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第33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第27期全国地市教育局长研修班、第4期基础教育改革动态研修班学员作专题报告。
袁贵仁从世情、国情、社情、教情四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深刻阐述了推动教育事业进一步科学发展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他指出,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我们要坚持发扬已经为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同时学习借鉴外国的有益做法,逐步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教育改革创新,稳步提升教育质量,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
袁贵仁指出,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任务是: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优先发展、改革创新,努力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人才是核心任务,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今后十年的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六个方面,构建以国民教育为主体、更加重视继续教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身教育体系。
围绕教育发展重点任务,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等方面。
要把教育改革的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和重点突破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改革实效方面下功夫。
袁贵仁指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主要保障措施,一是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四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五是完善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六是设计实施重大项目和加强改革试点。
基础教育体制
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体制的特点基础教育体制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建立起来的基础教育机构及其有效运行的基础教育规范体系的统一体。
它是由基础教育的机构体系与基础教育的规范体系所组成的。
前者是实体,后者是实体运行的机理。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体制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社会适应性与自身规律性的统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体制改革要采取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加快步伐,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
”“教育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全社会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有利于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必须尊重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大政方针必须集中统一,具体办法应该灵活多样,决不可一哄而起,强制推行。
”可见,基础教育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也要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两者不可偏废。
(二)稳定性与多变性的统一由于教育自身所具有的长期性的特点,一个国家在新的教育体制建立后总是尽可能地保证其稳定,便于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实施机构能够适应并提高效率。
同时既定的、现行的教育体制要想发挥积极作用,展现其优势或者暴露其不足,明确进一步完善的方向也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这是教育体制稳定性的一面。
但另外一方面,教育体制又总是会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等的变革而变革,表现出多变性的一面。
所以,基础教育体制的稳定是相对的,变革则是永恒的。
(三)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教育管理体制从静态意义上讲是一种教育系统内的组织体系,从动态意义上讲又是一种运行机制,两者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同样,从静态的角度看基础教育体制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建立起来的基础教育机构及其有效运行的基础教育规范体系,只是客观地呈现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基础教育运行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强学校管理,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各行业规范、规程和标准。
本文将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目标、内容以及改革后的展望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介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事业正面临着人口结构变化、社会需求多样化、科技创新推动等诸多挑战,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
因此,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标设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高的新型管理体制。
具体来说,改革的目标包括:1. 进一步加强学校自治。
通过鼓励学校内部的多元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主体作用,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2. 推动教育资源统筹配置。
加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与协调,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优化配置。
3. 强化教育监督机制。
完善教育监督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评价和督导机制,提高教育质量监管水平。
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引导教育机构改革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改革内容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推动行政与学术的分开。
将教育行政管理与学校教学科研分开,实现管理体制的专业化和职能的清晰化。
2. 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明确各级管理职责,优化人事配置,加强对学校的支持和服务。
3. 推进教师职业化建设。
通过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绩效评价体系和职称晋升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4. 完善课程制度和评价体系。
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从重视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的转变,建立多样化、灵活性强的课程体系。
5. 加强校际合作和资源共享。
鼓励学校之间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挑战与改革方向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挑战与改革方向摘要:目前来说,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与教育机构内部管理两项,每个教育阶段都必须要有相应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支持,这样才能够使其获得良好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组织以及协调。
比如说学前教育阶段,就需要有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进行规范,这样才能够使这一阶段的教育得到良好的发展。
下面我们就对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如何进行改革及改革方向在哪里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问题;挑战;改革方向引言为了提高学前教育的水平,进行更有效的学前教育管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就应该进一步研究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有关问题,要不断的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1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问题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方面,我们还是有着不少的问题的,比如说没有进行清晰的职责定位、合理的安排管理人员、缺少完善的督导制度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不良影响。
首先就是体现在至少清晰的总体定位上,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这样的变化对于学前教育管理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的,政府没有明确他们的职能,相互之间推诿责任,不重视学前教育。
而且各级政府也没有明确他们的职责,没有清晰的进行部门权责的分配。
具体来说就是针对学前教育没有进行明确的职责定位,政府有关部门,他们在职责上有着错位或者缺位的情况。
没有清晰的划分,各个部门的全责,缺少合理的部门配置规定,还会有多头管理、权责交叉之类的问题。
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系统化的工程,要想使其实现良好的发展,必须要有很多部门的支持。
目前来说,我国的教育部门在学前教育管理中并没有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作用,虽然也有相应的制度,但大多都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去进行落实,也没有建立起部门间的协作机制,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可是在基层并没有完全的去落实,部门间也没有进行协调,无法统一的发挥作用,没有建立比较健全的部门协同机制[1]。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挑战与改革方向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挑战与改革方向摘要:在当代中国,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学生家长对于孩子的学前教育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正在不断的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关于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发展,更是越发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既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又是推动培养儿童健康发展向前发展有力抓手。
通过建立完善科学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促进学前教育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国民素质,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但是,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若干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人员设置、教育资源分配等问题。
本文针对学前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根据分析得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教育管理体制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管理体制;学前教育;政府职责;权责配置引言:自《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很多民办学前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在这些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步发现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已经跟不上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了,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原有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已经充分暴露出政府职责定位模糊、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之间产生权责配置随意性大、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缺失、没有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新课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也进入了改革新阶段。
1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1.1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未理顺,政府职责定位不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代替了计划经济,很多行业都受到了冲击,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了改革。
然而,学前教育管理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政府未能根据市场做出准确的定位,使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错失了改革最佳时机。
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对学前教育没有充分认识,而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在政府工作中忽略了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配套的政策制定和执行都有松懈,甚至发生责任落实不到位、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是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首先,以素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逐渐受到重视。
传统的教育体制注重知识的灌输,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知识的获取只是教育的基础,真正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素质教育所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实践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增强生活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其次,强调个性化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每个人的发展需求不同,传统的教育体制的统一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个性化教育注重培养个人的特长和兴趣,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成长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资源,使每个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再次,注重创新教育。
传统的教育体制过于强调对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创新能力是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教育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通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另外,注重体验式教育。
以往的教育体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是,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非常重要。
体验式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实地考察、实践性课程等方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加强教师发展和教育管理改革。
教师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优秀的教师能够推动教育的发展。
因此,教育体制改革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和评价机制。
同时,还需要加强教育管理改革,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是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这一方向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 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教育,乃国之大计,关乎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然而,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我们在诸多路径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应试教育的倾向使得学生们过度追求分数,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
此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
那么,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路径究竟该如何选择呢?首先,应转变教育观念。
摒弃唯分数论的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目的不应仅仅是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学校和家庭都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和潜力,应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
其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至关重要。
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更多孩子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同时,加强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公平。
再者,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是关键。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置方面,要更加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加强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此外,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不可或缺。
改变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
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教育水平。
教育改革开放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领域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见证了这一过程,并在其中不断成长、进步。
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教育改革开放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观念逐渐发生转变,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成为共识。
1. 从“知识传授”到“全面发展”:过去,教育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如今,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素质。
2.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使许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导致学生负担过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主体”:过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如今,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1. 基础教育普及: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基础教育普及率较低。
如今,我国已实现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
2. 教育公平:改革开放使教育公平成为国家战略,政府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
3. 教育信息化: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育信息化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提高了教育质量。
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1.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教育部门从过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激发教育活力。
2. 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
例如,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改革方向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改革方向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王佳提纲:1、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管理模式2、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3、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方向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现状,分析了现行教育行政管的优缺点,进而对目前我国教育行政管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最后为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即改革要从职能改革,管理模式改革以及社会化办学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目前,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管理模式目前在我国,不管对哪一类教育哪一类学校的管理,基本上是集中统一管理模式:政事不分,事权分离;包得过多,统得过死。
1、这一管理模式的优势:a、在我国沉重的教育负担情况下,需要用政府的行政力量,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人力解决穷国办大教育的问题,我国基本扫除了文盲,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15%以上,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也达到7%左右,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如果没有政府的行政力量,集中管理,要解决这个问题,那是很困难的。
b、由于有了集中统一管理,各类教育,各类学校,都能够健康、有序、规范地发展。
基本的教育秩序、教育质量能够得到保证。
2、这一管理模式的缺陷:a、从政府与学校的关系看:由于政事不分,政府包揽了学校大量事务,该管的没有精力管,也没管好,不该管的管不好也管不了,容易造成事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由于大权在握,弄不好还会产生腐败现象。
由于政府包得太多,学校缺乏办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能奉命行事,学校缺乏生机和活力。
由于一个标准办学,学校千篇一律,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成长。
b、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看:由于政府包得过多,统得过死,也不利于形成多元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影响和制约了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教育的积极性。
鉴于此,教育管理体制必须要进行改革。
二、目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1、行政管理体制僵化虽然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但是由于长期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使得我国教育行政管理呈现统制划一的特征,比如统一的行政管理模式,统一的教育政策和措施,统一的教育大纲、课程设置标准,统一的考试和评价,正是由于这样划一的僵化的官僚的行政管理造成政教不分、政事不分、教育机构臃肿等弊端。
关于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关于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根据有关法规、政策建立起来的管理教育事业的制度体系,包括各级教育机构的设置、功能作用的规定、相互间隶属关系的界定以及权限的分配与划定等诸多元素和要件。
其中,有关学校部管理的部分包括了学校部的领导体制、学校人事制度、学校分配制度、学校日常工作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机构系统的设置等容,一般称学校管理体制。
学校管理的有效性是学校发展必需的条件和支撑,加强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学校的自主管理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历史,审视当下,寻求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变革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是有意义的。
一、中小学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及问题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经历多次调整和变动,但实行的基本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的体制,受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影响,垂直式的管理倾向非常显著,地方的分级管理并没有能够得到实际体现。
这一时期,我国中小学先后实行的学校部领导制度有:校务委员会(1940年-1952年)、校长责任制(1952年-1957年)、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58年-1963年)、地方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度(1963年~1967年)、学校革命委员会制(1967年〜1978年)、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年〜1984年)。
计划经济下的学校管理体制也是有优点的,如高度的集中和统一,要求规、明确;缺点就是学校依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缺少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互动和协调,没有办学“自主权”,缺乏办学特色。
我国国土辽阔,地区间经济、文化条件极不相同,加之教育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长时期单纯推行大一统的学校管理制度会带来很多弊病,尤其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建议,在遵循中央一级教育管理部门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应逐步推行地方负责、分散和分权管理的新模式。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及发展趋势
建设 的背景 ,并在 此 基础 上 进行 了其 目标 体 系 的 放大 学 的办学 特 色 ,借鉴 其成 功 经验 , 提
国
研究。 ’ 出 了对 我 国 开 放 大 学 建 设 的 启 示 。 一 背 景 是 构 建 现 代 职业 教育 体 系 的基 础 之 一 . 英 国开放 大学 成立 于 1 9 6 9年 . 其 目 丌
、 l I , 现代 职业 教 育 体 系建设 的背 景分 析 主要 体 现在 四 的是 通过 远程 教育 向成人 提供 学位 课 程 , , 1 , 1 = / i -
荟 个方面: 1 . 历史时代背景。 自 新中国 成立以来, 经历 它以完善、 独特和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以 ~
教 育 的 需 求 。3 . 教 育 体 制 改 革 。2 0世 纪 9 o 年 代 明 学 特 色 主 要 表 现 为 : 1 . 倡 导 全 方 位 的 开 放
’ - . | 卜 境 变迁 。国 际和 国内 的发展 形 势对 职 业教 育 的 发 就 ,得 到英 国和欧洲 学 习者 的广 泛认 可 ,
互夏 展提出新的要求 ,比如国内经济结构转变对职业 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远程教育的榜样 其办 口 ' : ,
廿、 J 确 提 出“ 现代 职 业 教 育 体 系 ” 概念 , 国家 层 面从 理 性 , 即对公 众开 放 、 教学 地点 开放 、 教 学 方
学术前沿 X U E S H U Q I A N Y A N
我 国成人 高等教 育管理体制 的改革及发展趋 势
秦 发 盈在 《 现代 远距 离 教 育 } 2 01 3年 第 2期 中 撰 文 梳 理 了我 国建 国后 成 人 高 等教 育 管 理体 制 改 革 与发 展脉 络 . 并 分析 和 预测 了其今 后发 展趋 势 。 建 国后 至 上 世 纪 8 0年 代 中期 是 我 国 高 度 集 权 的成 人 高等 教 育管 理 体制 的确立 阶段 。 1 9 5 0年 全 国第 一次 高等 教育会 议 及《 关 于 高 等 学 校 领 导 关 系 的决 定》 的 颁 布 奠 定 了高 等 教 育 管 理 体 制 的 中 央 集 权性 质 . 各 类 成 人 高 等 教 育 主 要 归 教 育 部 和 中 央 有 关 部 委 统 一 管 理 随 后 中 央 针 对 高 度 集 权 的 弊 端 进 行 改革 . 又 使 成 人 高 等 教 育 办 学 机 构 的 管 理 体 制 摆 向另一 个极 端 。“ 文革 ” 之后 . 我 国恢复 “ 统 一领 导 。 分 级管 理 ” 的管 理体制 。 在 这整 个时 期 。 普 通 高 等 学 校 高 等 函授 教 育 的管 理 体 制 初 步 形 成 . 职 工 业 余 高 等 学 校 也 已 形 成 相 对 比较 完 善 的 管 理 体 制 上世纪 8 0 年 代 中 期 . 成 人 高 等 教 育 管 理 体 制 进 入 改 革 时 期 .其 改 革 历 程 可 以 划 分 为 三 个 阶 段 : 第一 阶段 为改 革启 动 阶段 。 以 1 9 8 7年 《 关 于 改 革 和 发展 成人 教育 的决 定》 为 标 志 。 这 次 改 革 虽 取 得 一 定实 质性 进展 . 但 政 府 总 体 思 想 还 是 集 中管 理 和 领 导 。 强 调统 一规 格 、 制 度来 控制成 人 教育质 量 。 第 二 阶 段 为 改 革 深 化 阶段 . 以 第 一 次 全 国成 人 高 等 教 育 会议 及 《 关 于 进 一 步 改 革 和 发 展 成 人 高 等 教 育 的 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十大趋势
黝
合 共 同育人
。
,
。
当前招 生 改革 方 向 是 围绕 扩 大学 校 招 生 自主 权 和 招 生 体 制 而 展 开 竟争 并 帮 助 部分 家庭 困 难 的 学 生 解决 困 难 奖 学 贷 学 金 制 度也 将 出 台
J 气 学分 制 改 革 将再次 形成 热点
、 , ,
各 高校 为 提高办
学效 益 会 继续挖 掘潜 力 增 加 招 生 数 量 上 大 学 尤其 是好 专业 收 费 已 成 必然 矛 但 为鼓励
。
“
”
随 着 高 校教 育 体制 改 革 的 深 人 如 何 推行 及 善学 分 制 已 成 为 高校 教改 中 的 一个 热 点 鉴于 学分制 的许多优 点 根 据 我 国特 点 探讨 建 立 中 国 式的学 分制 模 式 是 当前深 化教 育改 革 的一 个步骤
、 , 、 , ,
,
,
。
自 19 9 3 年始 我 国高 校 进 行 r 人 事 管 理 体 制 改 至 今 已 积 累 r 不 少 经 验 也 暴 露 了不 少 问 题 当前 如何 正 确评价 校 内 人 事体 制 改 革 的 成 败 继 续 深 化 推动 改 革 已 提 上 议 事 日
。 , 、 ,
高等 中医 教 育研 究
, , 。 , 。 , 。 , 。
、
J
’
督
“
”
。
学 校建 设 重 点 一 是 抓师 资 队
, ,
二 是 为 适 应 市 场 经 济需 要 合理 调 整 专 业 结 构 课 程 结
(总
8 ) 1
63
六 校 办科 技产 业 实 行 企业 管理机 制 校办 产业发 展趋 势 其 一 是 实行 一 校 两 制
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教育改革一直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的变革,教育改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本文将就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进行概述,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1. 教育体制改革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到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此外,教育资源的再平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明显改善。
教育公平问题也得到了关注和解决。
2. 教育内容改革我国教育内容的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的改进,各级学校都在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此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也得到了重视,以满足就业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3. 教育管理改革针对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例如,实施学校评估和教师评价制度,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此外,还建立了一些专门的教育机构和组织,以提供支持和指导。
二、我国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1. 教育资源不平衡虽然我国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一方面,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丰富,而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
另一方面,名校资源的集中也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分配。
2. 教育质量问题目前,我国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虽然高分率和升学率居高不下,但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此外,一些学校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3. 教育公平问题虽然我国已经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教育公平,但是问题仍然存在。
一方面,由于家庭条件和地域差异,一些学生仍然难以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另一方面,一些特殊群体的教育权益保障仍然不完善。
4. 教育体制创新问题在教育改革中,教育体制的创新是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评价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进行的。
从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制度经历了许多改革和发展,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改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原有教育制度的一些弊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教育制度改革。
二、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1. 教育目标的改革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目标也发生了改革。
原来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劳动力和接班人,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育体制的改革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体制也进行了改革。
从原来的一级一级管理的教育体制,变成了相对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
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教育体制。
3. 课程设置的改革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国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
原来的课程设置比较固定,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设置更加灵活,注重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教育。
4. 教育评价的改革为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国对教育评价进行了改革。
原来的教育评价比较单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评价更加注重质的评价,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反思和持续改进。
三、教育制度改革的影响教育制度改革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教育制度改革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从原来的封闭式管理走向了开放式的管理,提升了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其次,教育制度改革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改革后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总之,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总述纵观10余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基本上是沿着三个走向展开的。
从高重心向低重心的转移即通过权限下放,改变过去整个国家的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都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状况,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自身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
其重要手段之一在于,教育管理体制它反映了管理权限在原有体制内从上到下的变化,只是把管理的重心由中央下移到地方各级政府和学校,而并未超出原有体制范围。
这一走向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其一,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方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限的扩大。
过去,无论是学校的建设、专业的设置和学科的调整,还是课程、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审定,包括各种教育经费的拨付与使用等等,基本上是由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十分有限,更多地只是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
但是,这种模式不利于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难以适应随着社会发展和分化而出现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由于信息收集和掌握上的困难,也常常影响管理的效率。
为此,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政府所有。
除了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的权力和责任,都交给地方。
其二,是扩大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在招生、专业与系科的调整、机构的设置、干部的任免、经费的筹措与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及国际交流等各方面,高等院校正一步步地朝着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发展。
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转移即改变过去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首先是学校的举办主体由过去体制内的一元化向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的举办主体多元的改革。
近年教育管理体制来,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私立学校的涌现,以及与国际上有关组织机构的合作办学等等,反映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举办主体多元的走向,并呈现出逐渐深化和扩大的趋势。
其次,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的同一也逐渐走向分离。
过去,在政府包揽办学的体制中,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和由政府任命的学校领导基本上都是同一的。
如今,一方面由于出现了体制外不同的举办主体,而学校也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便带来了三者之间的分离和差异。
这有利于更好地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发展教育,有利于调动办学者的积极性,但它同时也向教育管理提出了挑战,增加了难度。
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基本重合向相对分离转变这里所讲的“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分别指的是整个社会所提供的各种不同的教育及总的数量,和社会各个层面在上述种类和质量方面对教育的需求。
这一走向表现为:社会的教育需求逐教育管理体制渐从完全由政府提供的教育供给的约束和控制中分离出来,并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与此同时,教育供给本身也呈现出多元的状况。
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利益主体,有了相应的利益驱动和约束,成为教育需求的现实主体;而劳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招生及毕业分配制度等改革,也使得教育,尤其是非义务阶段的各种教育,与人们的自身利益有了内在的联系,并促使个人在教育需求上有了更为实际和主动的选择。
总之,上述三个走向基本上是围绕着改变过去教育管理权限高度统一和过度集中的现象而展开的。
而招生和考试制度的改革、教育职称职务制度的改革,以及教育经费结构及管理的改革等,则是从不同侧面进一步具体地反映了上述三个走向。
编辑本段取得成就第一,由于降低了管理重心,使教育活动与各个地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相结合,从而直接带来了两个好处:首先是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和人们发展教育与办学的积极性,形成了教育发展的新的支持机制,扩大和增加了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其次,教育本身与现实的联系更为紧密,从而使教育获得了更大的社会效益。
一方面由于缩短了各种信息流动、反馈和转换中的时间与空间,增加了管理的直接性和决策的针对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的管理成本和费用;另一方面,学校的布局、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编,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等也可比过去较好地适应本地区要求。
教育管理体制第二,扩大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高等学校的深化改革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了高校办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第三,学校举办者的分化,以及管理者与举办者、办学者的相对分离,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和支持办学。
近年来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私立学校的出现,以及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的兴起,已成为我国以政府为举办主体的正规学校教育的极大补充,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办学的压力,适应了现代社会中不断扩大的教育需求。
与此同时,由于各种社会力量办学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它们在办学思想、课程设置、教学上的某些试验和创新,也为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十分可贵的经验。
由此,一种多元的办学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第四,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分离,也从某些方面促进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因为各个地区和部门作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教育需求,以及个人在利益驱动下的不同选择,都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整个社会在量、质、类等方面对教育的需求,并逐渐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各种社会力量办学,尤其是私立学校和各地举办的非学历性高等教育,正是在这种不断膨胀的教育需求的刺激下出现的。
而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取向与政策行为,也不得不更多地考虑现实教育需求的状况与倾向。
同时,这种相对分离还能够较好地为提高办学效益提供可能性。
因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作为行政附属的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工作逻辑,激发学校的竞争意识,从而使学校更贴近现实和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编辑本段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首先,由于教育管理权限的下放和学校自主权的扩大,中央政府关于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整体布局、规模与宏观结构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与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教育、满足局部利益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与学校自身利益的冲突与矛盾,正逐渐成为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
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不顾中央的三令五申,擅自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收费标准:有的则对各项教育经费进行挪用和截流,以致于造成大面积地拖欠教师工资,严重冲击了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的学校为了克服办学经费,尤其是公用经费的短缺,提高教师工资,改善办学条件,兴起了经商的热潮,导致学校行为的市场化倾向;有的学校则违反政策,滥发文凭;有的中小学则凭借自身的优势,招收“议价生”和“高价生”等,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基本宗旨。
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滑坡,涣散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
其次,由于原有体制外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私立学校等大量涌现,如何使政府办学和非政府办学这两类具有不同资源基础的学校协调起来,并使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和各种原则、政策得以全面贯彻,也成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有的学校为了尽快地收回建校的投资,过高地收取学杂费;有的学校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作出了与国外“接轨” 的允诺;还有些学校利用种种机会和可能,变相地侵占公立学校的资源,等等。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领域中无序现象,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尚未形成对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的有效管理,包括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缺少适当的制度规范和有效的手段等等。
最后,由于学校举办主体的多元和各个地区、部门与个人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需求的主体,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相对分离也进一步增加了政府对教育宏观调控的难度,在某些层次的人才供需之间,也已经产生了矛盾和不平衡。
显然,上述种种问题的认识与解决已经成为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和任务。
但必须指出的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本身在结构性实体要素、功能、资源及各种关系方面的分化,以及由分化引起的冲突,上述种种问题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客观地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社会环境,确定某些既定的外部因素,找出那些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和人为因素加以调整和改变的方面,从而逐步完善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
编辑本段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英国教育管理体制机构少而精、法制化水平高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从行政建制到学校内部的机构设置都比较精简。
就教育行政管理而言,在垂直层次上仅分为中央和市(郡)两级。
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为联邦教育部,直接受教育大臣领导,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则为市(郡)教育局,接受教育部和市(郡)行政部门的领导, 管理下属教英国教育育部门的事宜。
就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而言,英国实行的是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各方代表组成的校董事会是学校的决策机构。
校长是学校首席行政长官,向校董事会负责,执行校董事会的决议并主持学校的日常行政管理事务。
英国的教育管理法制水平比较高,首先表现在教育法规体系非常健全。
目前,仅联邦议会颁布的全国性教育法规就有20多种,此外,地方议会和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规、政策,几乎覆盖了教育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
其次,全民教育法制观念强,知法守法己成为公民的一种自觉行为。
在英国,谁如果不按照法律行事,就会被认为是一种耻辱,严重的要受法律制裁。
再次,政府对学校的管理行为和学校内部的管理活动明显呈现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按章办事、有条不紊的特点。
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相当明确。
在没有明确的法规依据的情况下,市、郡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绝对不能随意插手干预学校的管理工作。
师生员工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行为也都十分规范,很少出现违规的人和事。
美国教育管理体制层次少、社会监督力度大美国的教育行政实行地方分权,中央虽在20世纪80年代恢复了教育部,但机构简化,人员较少,主要起规划、指导和协调作用。
在中央与州两级管理中,以州为主。
中央除立法和拨款外,不干涉地方的教育行政事务。
在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的关系中,强调学校办学的自主性。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制定课程的质量标准,进行检查与评估,提出改革建议;根据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确定拨款标准;校长的选拔、任用、考核和培训。
州和学区的教育机构比较简单。
州一般设教育委员会,由10名委员组成,其中5名由该州有影响的公司、单位和学生家长推选,另5名由州长指定。
由教育委员会提名并投票选举产生一名教育专家组组长,组成公立学校办公室,相当于中国的教育厅、局,领导全州教育的业务工作。
美国的学校要接受社会监督,社区成立教育委员会,选举各界人士和学生家长代表为教育委员会委员。
学校教育计划和改革方案,须交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方可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