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多县区情调研级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江源二期研究区情调查玛多县
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及行业发展报告
玛多县区情调查组
二0一0年七月
前言
玛多县自国家批复实施《青海三江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来,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表现在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草地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治理,一批退化的草地得到初步的修养生息,草原鼠害的危害程度有所下降。
林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水源涵养功能得到加强,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
部分牧民离开草原进入城镇,减轻了草场压力,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建设。
与此同时,在一期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家底不清,工程实施难度大等诸多问题。
开展三江源二期工程前期研究工作,是贯彻国务院34号文件(《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的意见》国发〖2008〗34号)的重要举措。
按照省委省政府指示,经过研究,省发展改革委决定用一年的时间,开展二期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
根据总课题组安排,2010年5月7日,省农牧业工程咨询中心组织专业人员组成区情调研组,赴果洛州玛多县进行“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前期调研工作。
从5月7日至5月19日,区情组在平均海拔4300米的玛多县,克服高寒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等困难,行程数千里,通过深入乡镇、牧户进行外业调查,召开由县、乡领导牧户代表、村、社干部参加的座谈会,到县发改局、三江源办、县统计局、县畜牧局、县扶
贫局、县国土局等单位,广泛收集有关资料等,基本了解了县情。
并经过近3个多月的内业统计、整理等工作,编制完成“三江源二期研究区情调查玛多县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及行业发展报告”。
第一章基本概况
第一节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
一、地理位置和面积
1.区域范围和面积
玛多县属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南部,巴颜喀拉山北麓,其地理位置为东经96°50′—99°20′,北纬33°50′—35°40′,北与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相接,西靠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西南以巴颜喀拉山为界,与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相连,南北宽约207Km,东西长约22Km,平均海拔在4200m以上。
土地总面积25253平方公里
2.行政范围
全县总户数4931户,人口13565人,其中从事牧业的2704户、8335人。
现辖玛查理、花石峡镇和黄河、扎陵湖2乡2镇30个牧委会,2个居委会。
行政范围详见表1-1
表1-1 玛多县行政区划表
序号乡镇名行政村个数其中居
委会个
数
行政村名单
合计32 2 共有镇2个、乡2个;村30个,居委会2个。
一玛查理镇10 1 玛查理居委会、江措牧委会、江多牧委会、隆埂牧委会、尕拉牧委会、赫拉牧委会、刊木青牧委会、野牛沟新村、玛查理新村、玛拉驿牧委会
二黄河乡7 江旁牧委会、热曲牧委会、阿映牧委会
白玛纳牧委会、唐格玛牧委会、斗江牧委
会、果洛新村
三扎陵湖乡 6 河源新村、尕泽牧委会、多涌牧委会、擦泽牧委会、卓让牧委会、勒那牧委会
四花石峡镇9 1 花石峡居委会、措柔牧委会、东泽牧委会、日谢牧委会、吉日迈牧委会、维日埂牧委会、扎地牧委会、斗纳牧委会、加果牧委会
二、地形地貌
玛多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200-4800m,河流切割较弱,高原面积保留完整。
黄河贯穿其中,四周有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玛积雪山)和布青山环绕,巴颜喀拉山主峰为最高,海拔5266m,山顶终年积雪,发育有现代冰川。
各山脉之间相对高度不大,地形开阔,起伏平缓,呈现出低山宽谷和湖盆地貌,宽谷和湖盆地貌多为断陷作用所形成。
整个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三、气候
玛多县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
冷季为青藏冷高压控制,长达7个月,热量低,降水少,风沙大;暖季受西南季风影响产生热气压,水气丰富,降水量多。
由于海拔高,绝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植物生长期短。
全年平均气温为-5.6-3.8℃。
其中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6.4-13.2℃,极端最高气温28℃;最冷月1月为-6.6- -13.8℃,极端最低气温-48℃。
年平均降水量262.2-772.8mm,其中6-9
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夜雨量比例则达55%-66%。
年蒸发量在730-1700mm之间。
日照百分率为50-65%,年日照时数2300-2900小时,年辐射量5500*6800兆焦耳/平方米。
沙暴日数一般19天左右,最多达40天。
四、湿地与水文
玛多地处黄河源头,河流众多,黄河在本县境内流经约350Km,黄河平均河宽为90m,水深不足1m,平均流量19.1m3/s,最大流量为50.6 m3/s。
境内主要有麦曲、麻石加、白马曲、东曲、麦格茸、托索河、康前等八条河流。
除托索河为内陆河外,其余河流均属黄河水系,且是黄河的主要一级支流。
黄河河源区流域面积2.09万Km2,占循环水文站控制面积的14.4%,径流量6.02亿m3,丰水年地表水径流量17.3亿m3;平水年14.0亿m3;偏枯年11.7亿m3;枯水年8.88亿m3,每年10月至下年5月,全县经流总量仅为3.21亿m3,6-9月,径流量为11.09亿m3。
这是因为降水是境遇内地表水的主要来源,由于大气降水年际变化大,各月间分配不均匀,导致地表水产生相应的变化。
玛多县素有“千湖之县”之称,境内水湖泊4077个,较大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黑河、星宿海、岗纳格玛措、尕拉拉措和日格措等,其中扎陵湖、鄂陵湖是我省最大的淡水湖,盛产无鳞湟鱼。
玛多黄河源区是黄河在青海境内的主要产流区。
水资源主要特点是水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
五、土壤
县境内土壤类型以高山草甸草原土、碳酸盐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为主,分别为各类土壤面积的22.03%、24.58%和19.96%。
高山草甸土多分布在扎陵湖、鄂陵湖区周围山体的中下部及高山坡地带;高山草原土分布在本县东部的花石峡地区;碳酸盐高山草甸土在境内分布较广,除局部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土壤均有强烈石灰反应。
全县各类土壤的土层厚度只有20-70cm,平均为3cm。
土壤粗骨性强,且绝大多数土壤中含有较多石块,保水肥能力差,土壤流失和沙化,生产潜在能力低下,天然植被一旦破坏,恢复十分困难。
土壤表层有机质平均含量为60.5%,含氮0.28%,含磷0.16%,含钾2.187%,速效碱解氮平均为120.59ppm,速效磷4.85ppm,速效钾138.17ppm,碳酸钙平均为3.99%。
因此,玛多县土壤资源呈现出土层薄、质地粗,生产潜在能力低;速效养分供应不足,少氮缺磷;含碱性土壤面积大的显著特点。
六、生物资源
(一)植物
三江源区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型,可分为14 个群系纲、50 个群系。
森林植被以寒温性的针叶林为主,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区的东部、东南部,属于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和温带向青藏高原过渡
的山峡区域。
主要树种有川西云杉、紫果云杉、红杉、祁连圆柏、大果圆柏、塔枝圆柏、密枝圆柏、白桦、红桦、糙皮桦。
灌丛植被主要种类有杜鹃、山柳、沙棘、金露梅、锦鸡儿、锈线菊、水荀子等。
1.植被类型
草原、草甸等植被类型主要植物种类为蒿草、针茅草、苔草、凤毛菊、鹅观草、早熟禾、披碱草、芨芨草以及藻类、苔藓等。
植被类型的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均十分明显。
水平带谱自东向西依次为山地森林、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
沼泽植被和垫状植被则主要镶嵌于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之间。
高山草甸和高寒草原是三江源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和天然草场,高山冰缘植被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2.植物品种及数量
三江源区的野生维管束植物有87科、471属、2238种,约占全国植物种数的8%,其中种子植物种数占全国相应种数的8.5%。
在471属中,乔木植物11属,占总属数的2.3%;灌木植物41属,占8.7%;草本植物422属,占89%,植物种类以草本植物居多。
保护区内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油麦吊云杉、红花绿绒蒿、虫草3种,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1种;青海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4种。
3.主要分布,近几年来的变化。
植被主要以草地为主,其次是灌木林。
草地类型以高原草甸为主,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71.05%,以小嵩草、藏嵩草和矮高草、异叶针茅等种群为优势,其余为高原干草原和平原草甸类,以青藏苔草和紫花针茅等为主。
全县以二等和三等草地为主,分别为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9.54%和29.62%。
境内除天然灌木林有零星分布外基本无乔木生长。
灌木林主要分布于黄河、花石峡等地海拔4300-4500m的阴坡。
组成灌木林的优势种有高山柳、金露梅,伴生种有高山绣线菊、鬼箭锦鸡儿等,灌木平均高30-70cm,盖度20-40%,植被的原始性和脆弱性十分突出。
(二)野生动物
1.野生动物种类及数量
三江源区野生动物区系属古北界青藏区“青海藏南亚区”,可分为寒温带动物区系和高原高寒动物区系。
动物分布型属“高地型”,以青藏类为主,并有少量中亚型以及广布种分布。
(1)动物种类
据调查,区内有兽类8目20科85种,鸟类16目41科237种(含亚种为263种),两栖爬行类7目13科48种。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藏羚、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等53种。
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斑头雁、赤麻鸭等32种。
——兽类:三江源区85种兽类,占青海省兽类的82.5%;占全国兽类的16.8%。
在85种兽类的地理分布中,古北界有62
种,占总兽类种数的73%;东洋界16种,占19%;广布种4种,占5%;另有待确定3种,占3%。
国家重点保护兽类有29种,占保护区兽类总数的34%;占青海省国家兽类保护种数的49%;占全国兽类保护总数的27%。
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种类为9种,占保护区保护种类的31%;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种类为20种,占69%。
——鸟类:三江源区237种鸟类,占青海省鸟类的77%;占全国鸟类的19%。
在237种鸟类的地理分布中,古北界有178种,占总鸟类种数的75%;东洋界14种,占6%;广布种45种,占19%。
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39种,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16%,占全国鸟类保护总数的16 %。
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种类为7种,占保护区保护种类的18%;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种类为32种,占82%。
——两栖爬行类:两栖爬行类15种,占全国两栖爬行类的2%。
其中两栖类7种,占47%;爬行类8种,占53%。
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种类1种。
——昆虫:已鉴定昆虫11目87科378种。
2.主要分布及变化
玛多县地广人稀,湖区水草丰美,肃穆幽静,是青海的重要牧场,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
主要有:野牛、野驴(俗称野马)、羚羊、黄羊、石羊、盘羊、白唇鹿、棕熊、狼、红狐、猞猁、雪豹、獾猪、野猫、旱獭等。
玛多县鸟类也很多,这些鸟类大部分
属候鸟,每年5月飞来,10月离去,它们栖息在河滩荒僻草地,或聚集于湖中小岛,以河湖鱼类为食,在沙滩草丛筑巢产卵育雏。
生活在这里的留鸟主要有棕头鸥、斑头雁、玉带海鸥、赤麻鸭、黑颈鹤、金鸻、红脚鹬、鹭鹤等,虽然种类不多,但数量很大。
在扎陵湖、鄂陵湖及两湖的连通河中有鱼类8种,其中有花斑裸鲤(俗称大嘴鱼),极边扁咽齿鱼(俗称小嘴鱼),骨唇黄河鱼,黄河裸裂尻鱼(俗称湟鱼),厚唇重唇鱼(俗称花麻鱼)。
两湖中8种鱼类在黄河上流均有分布。
七、生态敏感性评价
玛多县天然草场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之不合理的放牧和草原长期超载过牧,导致全县草地大面积退化,目前玛多县草地普遍发生退化现象,两期退化草地占总草地面积比重均在43%以上,并且退化呈加快趋势,冬春草场退化情况最为严重.)草地退化是气候干暖化和草地载畜超载共同造成的. 草地退化后,其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等作用急剧减弱甚至消失。
对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极度敏感。
八、自然灾害简述
全县每年遭受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严重,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1995年遭受数十年来少有的严重干旱,缺雨少雪百日,降水量仅为2l毫米,全县地旱面积达1716.5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3.4%;2001年6月份以来,玛多
县持续高温天气,出现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干旱,最高气温达22.4℃,月降水量只有20.8毫米,比上年同期偏少71%,处历年最低水平,而蒸发量却达到196.4毫米,二者比值为l:9.4,达历年极值;2004年鄂陵湖出水口处出现有水文记录以来的首次断流。
在高寒、干旱和多风的自然条件下,玛多县及黄河源头区自然灾害较为频繁。
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使玛多县的自然灾害在频率和程度上愈加严重。
十年九灾,每遇灾年都会造成数以几十万计的牲畜死亡。
1999年,玛多县遭受了百年不遇扬沙、沙尘暴天气,风力达到11级,使65户、325人的牧户无家可归,5.47万头(只)牲畜死于这次沙尘暴中。
此外,草原火灾以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时有发生,给当地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第二节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
玛多县全县总户数4391户,人口13565人,其中从事牧业的3412户、10528人,占全县总户数和总人口的71.56%和77.61%。
现辖玛查理、花石峡镇和黄河、扎陵湖2乡2镇32个牧委会,其中居委会2个。
二、人口构成
达日县乡村人口全部为牧业人口,其中牧业总户数3412户,
牧业总人口10528人。
详见表1-1
表1-1 玛多县人口基本数据表
乡镇名总户
数
总人口男女乡村户数乡村人口牧业户数牧业人口
合计3,412 10,528
玛查理镇774 2,222 1,093.00 1,129.00
江措牧委会66 187 87 100 66 187 江多牧委会64 238 117 121 64 238 隆埂牧委会69 213 105 108 69 213 尕拉牧委会63 188 99 89 63 188 赫拉牧委会71 196 101 95 71 196 刊木青牧委会93 256 129 127 93 256 玛拉驿牧委会70 193 94 99 70 193 野牛沟村122 326 162 164 122 326
玛查理村156 425 199 226 156 425
黄河乡732 2,319 1,174.00 1,145.00
江旁牧委会69 183 85 98 69 183 热曲牧委会52 160 87 73 52 160 阿映牧委会58 157 86 71 58 157 白玛纳牧委会109 388 197 191 109 388 唐格玛牧委会127 362 193 169 127 362 斗江牧委会189 731 362 369 189 731 128 338 果洛新村128 338 164 174
扎陵湖乡625 1,942 990 952
阿涌牧委会241 711 348 363 241 711
尕泽牧委会85 287 159 128 85 287 多涌牧委会83 249 126 123 83 249 擦泽牧委会63 253 126 123 63 253 卓让牧委会80 214 101 113 80 214 勒那牧委会73 228 127 101 73 228 花石峡镇1281 4,045 1,989.00 2,056.00 1,281.00 4,045.00 措柔牧委会156 465 234 231 156 465 东泽牧委会143 456 224 232 143 456 日谢牧委会185 641 318 323 185 641 吉日迈牧委会145 445 218 227 145 445 维日埂牧委会263 906 430 476 263 906 扎地牧委会100 282 136 146 100 282 斗纳牧委会125 368 177 191 125 368 加果牧委会164 482 252 230 164 482
三、民族
200年全县总人口13565人。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166人,占总人口的89.69%。
藏族12039人,占总人口的88.75%;回族、土族等其它少数民族127人,占0.94%。
(见表1-2)
表 1-2 玛多县少数民族人口数据表
民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其他合计
少数民族人口总计12039 62 21 13 15 16 12166 占全县人口的88.75 0.46 0.15 0.10 0.11 0.12 89.6。
第二章经济发展状况
第一节县域经济概况
一、经济总量和总产值
玛多县经济发展经过50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2009年底玛多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075.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3783.00万元,第二产业1913.00万元,第三产业4380.00
万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778.0(详见表2-1)。
玛多县主要年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
指标
总量指标
1995 2000 2005 2008 2009
人口与就业
人口(人)
年底总人口10532 10799 13076 13471 13565 市镇人口2533 2491 2810 2981 3037 乡村人口7999 8308 10266 10490 10528 男性人口5439 5575 6775 5275 5245 女性人口5093 5224 6301 5215 5283 就业(人)
从业人员数4827 4761 6588 6928 7059 职工人数830 802 1095 1127 1162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4 45 宏观经济
国民经济核算(万元)
生产总值4564 7440 9120 10075 第一产业2000 3552 3537 3783 第二产业146 149 1761 1913 第三产业2418 3739 3822 4380 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30 3326 4796 8691 10778 国有经济530 3326 4686 8611 10778 集体经济50
个体私营经济60 80
财政(万元)
地方财政收入290.8 290 76 176 244 地方财政支出1032.3 1810 5201 12906 16158 邮电通信业
邮电业务总量(万元) 24.11 24.63 176 176 函件(万件) 8 1 0 0.39 报刊期发数(万份) 21.2 11.1 16.3 16 邮路总长度(公里) 414 414 414 414 本地(固定)电话年末用户(万部) 0.01 0.07 0.12 0 移动电话用户(万户) 0.43 0.43
二、财政收入
玛多县财政收入长期靠国家财政补贴,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244.0万元,地方财政支出16158.0万元。
因此全县财政收入基本靠国家财政补贴维持全县财政支出。
三、人均收入
2009年全县牧民人均纯收入2341元。
牧民人均纯收入全部是家庭经营性收入。
历年人均收入情况(详见表2-2)。
主要年份农牧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及构成
表2-2 单位:元、% 项目1985 1990 1995 2000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按收入来源分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01.5 1162.0 1535.3 1385.6 1585.1 1688.2 1791.9 1899.9 2022.7 2083.9 2209.08 2341.86 工资性收入
家庭经营纯收入901.5 1162.0 1535.3 1385.6 1585.1 1688.2 1791.9 1899.9 2022.7 2083.9 2209.1 2341.86 牧业收入
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收入
社会服务业收入
文教卫生业收入
其他收入
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构成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工资性收入
家庭经营纯收入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牧业收入
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收入
社会服务业收入
文教卫生业收入
其他收入
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17
四、贫困状况
2009年,全县有贫困村17个,其中绝对贫困村12个,低收入贫困村5个。
有贫困人口3977人,占全县牧民总人口的
37.7%(详见表2-3)
玛多县2000-2009年农村贫困状况
表2-3
第二节畜牧业发展概况
一、草场资源
玛多县土地总面积262.67万公顷,其中草场面积229.91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87.5%,可利用草场面积180.53万公顷,占草场面积的78.5%。
玛多草场按照植物适口性、利用率、营养成分划分为优、良、中、低劣5个等级的草场。
玛多辽阔的天然草场为发展畜牧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条件,由于缺乏合理使用和保护,草场退化严重,载畜能力降低。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县政府重视草原保护和管理,开展以灭鼠种草为中心的草原基本建设。
但是,由于严重的鼠害,高寒气候的影响,草场向干旱、沙漠化退化的趋势仍未扭转,草原退化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1987年至2004年,县委、县政府根据省、
州要求,大搞以围栏草场、种草、牲畜棚圈和定居点建设为内容的“四配套”建设,走建设养畜之路,草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牲畜现状
2009年玛多县全县各类牲畜存栏数13.97万头(只),其中大牲畜5.58万头(匹),占牲畜总数的40.34%;羊8.39万只,占牲畜总数的59.66%。
(详见表2-5)万元存栏各类牲畜259861头(只匹)。
玛多县主要年份牲畜饲养情况
年份大牲畜羊年末
地区年末存栏牛马存栏绵羊1978 133596.0 126041.0 10820.0 540786.0 520742.0 1980 135747.0 125241.0 10506.0 530017.0 520742.0 1985 127504.0 120061.0 7443.0 433190.0 428392.0 1990 123257.0 116462.0 6795.0 334312.0 329873.0 1992 129399.0 123238.0 6161.0 360310.0 355423.0 1993 107772.0 102431.0 5341.0 274445.0 271236.0 1994 115319.0 10996.0 5303.0 305156.0 301770.0 1995 111945.0 106850.0 5095.0 297844.0 294903.0 1996 79773.0 75988.0 3785.0 197355.0 195495.0 1997 84521.0 80886.0 3635.0 209290.0 207191.0 1998 84976.0 81393.0 3583.0 214243.0 212203.0 1999 82309.0 79008.0 3301.0 203932.0 202156.0 2000 82301.0 79314.0 2987.0 209710.0 208223.0 2001 77308.0 74446.0 2862.0 208103.0 207136.0 2002 77095.0 74192.0 2903.0 199604.0 198373.0 2003 72778.0 74889.0 2889.0 175008.0 173290.0 2004 78870.0 75838.0 3032.0 159736.0 157267.0 2005 59870.0 57855.0 2015.0 126048.0 123991.0 2006 52924.0 51112.0 1812.0 101614.0 99615.0 2007 50553.0 48846.0 1707.0 99784.0 97872.0 2008 54468.0 52779.0 1689.0 83686.0 82448.0 2009 55770.0 54082.0 1688.0 83866.0 82473.0
三、农畜产品产量
2009年玛多县各类畜产品产量分别为牛奶3155.51吨,牛肉850.00吨,羊肉443.70吨,绵羊毛101.75吨。
(详见表2-5)
表2-5 主要年份主要畜产品产量
单位:公斤
年份肉类产量
奶类产量羊毛产量
地区合计牛肉羊肉牛奶
1991 2191200 977700 1213500 3850000 3850000 384710 1992 2341000 11129000 1212000 4210000 4210000 410324 1993 1124200 852000 772200 2076000 2076000 403900 1994 2006300 1009500 996800 3225500 3225500 336500 1995 2371600 1130400 1241200 33375900 33375900 331800 1996 1832560 917480 915080 2524300 2524300 267300 1997 1581800 814500 767300 2354900 2354900 226500 1998 1572700 722400 855300 2573000 2573000 240000 1999 1883600 1162400 721200 23330000 23330000 229900 2000 1817500 1026400 791100 2420900 2420900 232000 2001 2784800 1860500 924300 1362738 1362738 169757 2002 3525500 2590500 935000 480999 480999 220992 2003 3199800 1260300 1939500 871783 871783 338891 2004 3063000 2230000 833000 1237000 1237000 193000 2005 2678600 1973300 963100 1493500 1493500 153200 2006 2936400 1973300 963100 1245000 1245000 143500 2007 449400 247900 201500 1048038 1048038 91038 2008 3742400 1784400 1958000 4318291 4318291 87328 2009 1293700 850000 443700 3155510 3155510 101746
四、畜牧(农)业产值
玛多县2009年全县农、林、牧、鱼总产值4612万元;其中牧业总产值4378万元;农林渔服务产值234万元。
第三章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
第一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一、交通
初步形成了以国道214线为骨架,县乡道路为框架,乡村公路为网络的公路网,通达里程为1314公里,其中国道251公里,省道75公里,县道418公里,乡道278公里,村道273公里,公路覆盖密度为5.21公里/百平方公里
二、通讯
目前,玛多县电信局安装2000门市话程控交换机1套,供电设备(光伏电源1套、备用柴油大型发电机1台)。
花石峡电信所有:安装1000门市话程控交换机1套,供电设备光伏电源和备用大型柴油发电机1台,程控电话于1997年开通,实现全国联网,全县有程控电话用户810部。
除县城和花石峡镇通邮外,其余乡镇均无邮政通达。
县城、花石峡镇、野牛沟、塘格玛建有电信和移动无线通讯,26个行政村通卫星电话。
三、广播电视
随着近几年认真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2131”电影放映工程,目前县城和三乡一镇已建成电视差转台,县城开通闭路电视,可收看20多个卫星电视频道和加密频道节目。
同时建成了县城老干部活动中心和图书馆,极大的丰富了干部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建成县文化馆、图书馆,花石峡
镇综合文化服务站,电视覆盖率为42%,广播覆盖率为50%,“村村通”覆盖率为28%。
四、电力
全县已建成运行装机总容量为2×1250KW的黄河源水电站1座,35KV线路116公里,10KV输电线路34.75公里的独立电网,太阳能光伏电站6座。
第二节社会发展
一、教育
全县现有各类学校6所,在校生2413人,教职工172名,其中专职教师106名,适龄儿童1500名,在校生1500名,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为98.58%。
人均受教育年限为5.6年。
校舍总面积为22062平方米,生均占有校舍面积9.14平方米,D级危房面积6529平方米。
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了“两基”目标。
二、文化
玛多县做好广播电视播放、维护等常规工作的同时,继续加强基础建设和“村村通”工程及“2131”电影放映工程,建成县文化馆、图书馆,花石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4个农家书屋,电视覆盖率为42%,广播覆盖率为50%,“村村通”覆盖率为28%。
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进程加快,《格萨尔骞马称王传说》、《森姜珠姆故里传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项目的实
施,群众文化生活得以改善,受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制约,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旅游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加大,成功举办了首届“两岸三地聚集黄河源采风周”活动,接待游客2500人次。
三、卫生
建有县级医院1所、乡级卫生院4所、10个牧委会建有简易医疗服务室,百人拥有病床数0.3张,百人拥有医生数0.29人, 百人拥有护士数0.25人。
以乡为单位完成儿童免疫工作,“五苗”接种率达到95.77%,扩大免疫规划接种率达85.13%。
改革药品销售办法,推行药品零加成试点,有效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
新型合作医疗进一步提高了新农合报销比例和补助标准,牧民参合率达100%。
计划生育“三项”制度落实率达100%。
达到全省计划生育工作一类县标准。
四、人民生活
2009年玛多县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的户数已占定居牧民户数的2/3左右,汽车、摩托车、移动电话、电脑等高档消费品已开始进入部分牧民家中。
已定居牧民的现代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生活水平正逐步向小康目标迈进。
第四章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实施情况
第一节建设规模和内容及实施情况概述
一、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情况
2003年以来下达给玛多县退牧还草工程项目2个,项目建设资金576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62万元,地方配套1098万元。
(一)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工程
2003年退牧还草生态移民整体搬迁试点项目在我县扎陵湖乡实施。
总投资411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16万元,地方配套1098万元,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在省州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县委、县政府广泛征求牧民群众意见、实地查看选点的基础上,确定了大武镇和省牧草良种繁殖场两个移民点,通过2004、2005、2006年三年的努力,共实施整体搬迁388户1551人,其中大武镇河源新村整体搬迁150户631人,已搬迁安置22户101人,自主安置12户34人;省牧草良种繁殖场安置189户731人。
项目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10月建成并交付使用,牧民群众已全部搬迁入住,并通过省级验收。
全县禁牧面积311.55万亩,其中扎陵湖乡176.13万亩,黑河乡72.31万亩,黄河乡63.11万亩,减畜37742只羊单位,
(二)退牧还草以草定畜工程
2004年度退牧还草以草定畜工程在我县黄河乡、黑河乡、扎陵湖乡中度退化草场实施,项目总投资为1646万元。
完成以草定畜823户,建成围栏82.3万亩,减畜65718只羊单位,2007年通过了省级验收。
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2004年度197户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在黄河、黑河两乡实施,项目总投资109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88万元,地方配套307万元。
安置地点确定在县城三岔路口及黑河乡野牛沟。
工程于2007年通过了省级验收,完成禁牧可利用草原279.325万亩,减畜24130只羊单位。
三、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情况
2005年以来,截止2008年底下达给玛多县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19个,项目建设资金6933.2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6933.25万元。
已完成投资5798.25万元,今年计划投资1135万元。
(一)沙漠化土地防治项目
2005年度沙漠化土地防治项目总投资177万元,在214国道星星海大野马岭路段,已完成围栏安装22148米,人工补播1900亩,宣传牌2块;工程治沙800亩,工程于2007年年底整改完成,2008年通过了省级验收。
玛多县2006年度沙漠化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