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传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日首发的《“梁祝”的起源与流变》作出考证——宜兴是梁祝传说发源地本报讯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路晓农行踪2万里,历时14年,写就的
学术专著《“梁祝”的起源与流变》12日在宜兴举行的“梁祝文化论坛”上首发。

路晓农是宜兴一位退休职工,多年潜心研究梁祝文化,成果颇丰。

十余年来,
他自费奔走于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重庆等地,查阅资
料,考察遗存,通过对各地“梁祝”资料的比对、全面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找出
了各流传地相互的关系,得出了宜兴是梁祝传说发源地的结论。

该书以“宜兴梁祝记载最早”、“宜兴梁祝记述最丰”、“宜兴梁祝遗存
最多”、“梁祝传说流变轨迹”、“寻踪觅迹察访梁祝”五个版块三十余万字的
论文,向读者全面介绍了截至清末8省18地志乘、古籍中的“梁祝”记载共136
部(篇),是迄今反映历代“梁祝”记载之最全者,为深化“梁祝”研究提供了
历史依据。

该书还从多个角度论证了作者关于“梁祝传说流布”的三个观点,即:
梁祝传说“发端于宜兴,首传于江浙”的观点、梁祝传说的传播“在辐射中回流、
在流传中变异”的观点以及梁祝传说在传播中产生“宜兴、宁波、济宁三个辐射
源”的观点,基本上理清了梁祝传说的起源、流传、分布与变异的脉络。

作者提
出:梁祝传说发源地也是流传地,遗存地也可能是某个传说情节的发源地。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研究员认为,该书“对梁祝
研究、对宜兴说的论证,无疑增加了厚重的分量,推进了梁祝传说研究及传说学
的进步。


(宜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

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

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

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

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

到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

在碧鲜庵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庄,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遂于善卷后洞的草桥结义金兰,兄弟共勉,相互提携。

英台与山伯在碧鲜庵同窗三载,期间曾同往齐鲁谒拜孔圣,又同到东吴游学。

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形影相随。

山伯不仅才高学富,而且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慕。

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屡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过去。

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

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笃,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意。

三年后,梁山伯要继续去余杭游学,而祝父因英台年届及笄,不许英台前往。

二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

山伯赠与英台古琴长剑,英台回赠山伯镏金折扇,亲书“碧鲜”二字。

在山伯去杭城时,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暗示爱慕之情。

但忠厚淳朴的山伯浑然不觉,不解其意。

临别时,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许于梁山伯,并约定时日,请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

英台学成回家后,岂料其父母已将英台许配邑西鲸塘马氏。

山伯从余杭游学回来,到祝家造访,英台红妆翠袖,罗扇遮面,前来相见,山伯方知其为女子。

当得知英台已聘马氏后,柔肠寸断,悲痛至极。

两人临别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双。

”梁祝泪别后,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桥。

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决意以身殉情。

出阁当日,坚持要经胡桥祭奠。

轿至胡桥山伯墓时,英台上前祭吊,恸哭撞碑,突然狂风大作,天空混沌,飞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堕入其中。

风停雨过后,彩虹高悬,有二只硕大的蝴蝶,蹁跹起舞,传为梁祝两人之精灵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黄者即梁山伯,情侣依依,形影不离,比翼双飞于天地之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梁祝传说”
一、艺术特征
中国四省六地有“梁祝”传说,而宜兴张渚的“梁祝传说”有5个特征。

记载最早目前发现最早的梁祝记载是南齐的《善卷寺记》。

《善卷寺记》载:“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寺”,说明祝英台确是宜兴人。

经考,《善卷寺记》作于公元483年,比唐《十道志》《十道四蕃志》早200余年,是迄今国内可考的、最早的梁祝记载。

宋薛季宣的《游祝陵善权洞》诗作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春,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记载“梁祝化蝶”的文字。

记述最多截至清末(1911年),记载宜兴“梁祝”的文字有57篇,其中南齐1篇、唐代3篇、宋代4篇、元代2篇、明代21篇、清代26篇,为国内最多。

史据最足宜兴的“梁祝”记载最初出现在帝王拆除祝英台故宅、改建善卷寺的《善卷寺记》中,因此,史据最足,可信度最强。

其他地区的“梁祝”记载多出于文人笔记,笔记中虽有亲见的事物,但更多的是听来的传闻,以及从其他资料中所搜集到的信息,有时还加进了作者自己的观点甚至是创作,带有许多不确切的因素。

这些文人笔记虽然能在传播中不断丰富传说的内容,但同时也降低了梁祝故事的原始性和客观性。

有的后来虽为志乘所收录,但其真实性大打折扣,因为它们的源头实为“野史”。

但《善卷寺记》所记的内容并不单单是“梁祝”传说,是在记录帝王言行作为(善卷寺的创建过程)中记到祝英台的。

确切地说,祝英台在《善卷寺记》出现,完全是沾了帝王的光,它的可信度与史料价值都是其他“梁祝”传说无法比拟的。

因此,宜兴的“梁祝”记载是史据最足的记载。

遗存最丰宜兴的“梁祝”遗存可分为历史遗存与传说遗存两种。

历史遗存有:以祝英台故宅改建的善卷寺(后因避南齐东昏侯萧宝卷讳,改称“善权寺”),碧鲜庵碑,善卷后洞摩崖石刻“祝英台读书处”,唐李蠙《题善权寺石壁》诗,明朝宜兴县令谷兰宗在《祝英台近》词序的中记载:“阳羡善卷禅寺,相传为祝英台宅基,而碧鲜岩者,乃与梁山伯读书处也”。

明陈仁锡《潜确居类书》称:“善权洞在常州府宜兴县国山东南,一名龙岩。

……俗传祝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为友,读书于此,后化为蝶。

古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盖咏其事。

南齐建元二年,刻‘祝英台读书处’六大字”。

根据以上记述,即知南齐的帝王创建善卷寺时,收赎了祝英台故宅,同时又在善卷山南的石壁上刻下了“祝英台读书处”六个大字。

传说遗存有:晋义妇祝英台墓、晋祝英台琴剑之冢、“祝陵”村名、梁家庄、马家庄、胡桥、十八相送之路、观蝶节、英台竹等,戏曲《十八相送》中涉及到的双井、观音堂、土地庙、七里亭、十里亭等现在还有遗址存在。

凄婉动人梁祝传说情节曲折,凄婉动人。

为保护家产,祝英台生下来就女扮男装,
少年时进碧鲜庵学习,十八相送私订婚姻,楼台相会伤离别,带孝出嫁撞墓碑,墓开墓合化彩蝶,自由翱翔在人间。

二、主要价值
思想性梁祝传说体现了中国封建时代青年男女对包办婚姻的抗争,代表了婚姻自由的先进思想,否定了旧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教育后人要树立不羡钱财地位、追求婚姻自主、夫妻相爱、永不变心的婚姻观。

广泛性梁祝传说代代传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梁祝故事还流传到世界各地,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

故事性梁祝传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相爱的人双双化蝶,进入理想王国;踏青观蝶、追求婚姻自由,成为人们永远歌颂的爱情主旋律。

现实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婚姻自由”。

自由婚姻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安定。

三、传承情况
传承现状60年代初,县政府有关部门为梁祝文化的研究、抢救、保护做了许多工作,采集大量有关“梁祝”的民间传说。

80年代,宜兴缪亚奇、韩其楼、蒋尧民、杨东亮等人发表梁祝文化研讨文章。

2000年,蒋尧民提出宜兴有关“梁祝”的记载是南齐的《善卷寺记》,把中国“梁祝”记载从学术界普遍认为的684年提前到483年。

2002年4月,全国第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梁祝”文化研究社团──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简称“‘梁祝’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梁祝文化研究爱好者为骨干,加大对梁祝文化的挖掘和研究。

同年,梁祝文化研究会编印《梁祝文化研究论文集──梁祝史实与传说考证专辑》。

同年,市政府主办的《宜兴年鉴》收录梁祝文化研讨文章5篇。

2002年开始,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日举办规模盛大的“观蝶节”,放飞万只彩蝶,纪念“梁祝”忠贞不渝的爱情。

2003年,宜兴市邮政局发行《中国宜兴观蝶节》个性化邮票、纪念封、邮戳;请专业设计人员设计“梁祝”系列邮品20余个品种,并在珍藏册上第一次使用“宜兴梁祝文化”商标和条形码。

同年10月,国家邮政局在宜兴祝英台故里──祝陵举办《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邮票首发式,并特地创作了“梁祝”主题歌《彩翼上九天》。

2003年和2004年,市政协和梁祝文化研究会联合出版《宜兴梁祝文化──史料与传说》《宜兴梁祝文化──论文集》。

2006年5月,梁祝传说以江苏省宜兴市,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山东省济宁市,河南省汝南县四省六地合作申报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年,宜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梁山伯和祝英台之乡”称号。

传承谱系公元480年,齐高帝萧赜选灵地造善卷寺。

派太子萧赜督造。

483年,
寺成。

善卷寺碑记:齐武帝赎英台故宅而建善卷寺。

唐朝,进士李蠙,先任凤翔节度使,后任中散大夫,官至大司空。

晚年,退居善卷对善卷寺进行修复和重建,作《题善权寺石壁》诗一首,并写小序,序中提及善卷寺是“齐武帝赎祝英台旧产所建”,并立“碧鲜庵”石碑。

宋朝:薛季宣,任湖州知府,作《化蝶》诗。

元朝:顾逢,元代吴郡人,擅长五言诗,作《题善卷寺》诗。

明朝:方策,善卷寺住持,著有《善卷古今录》,录有关祝英台遗存石刻碑文。

清朝:杨丹桂,诗人,作《祝英台墓》诗等。

民国:储南强,宜兴县民政长、善卷洞开发者,保护修建梁祝遗存多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缪亚奇,江苏人民出版社编审、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梁祝文化,著有《论宜兴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等。

汤家骏,宜兴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原善卷洞风景区管委会主任,著有《梁祝传奇》等。

史国兴,原善卷镇文化站站长,《善卷镇志》《太华镇志》主编。

四、保护措施
民国20年(1931年),宜兴县民政长储南强开发善卷洞,对“梁祝”遗存进行保护。

把刻在山崖石壁上的诗词描红,把倒入涌金涧的碧鲜庵碑竖立在祝英台读书处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储南强在善卷寺华藏门旁兴建英台阁,重建草桥,整修祝英台琴剑冢。

20世纪90年代后期,市、镇两级政府对善卷洞风景区及周边地区与梁祝传说有关的遗址采取多种保护措施。

2003年3月,宜兴市成立保护梁祝文化领导小组,制定《梁祝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办法》《宜兴市梁祝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同年,在善卷洞风景区设立梁祝文化陈列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