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汇总
2020小学语文四年上册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说课稿共二篇 附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夏日绝句》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针对那些贪生怕死,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而说的。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意思,举一个历史人物继续发挥。
李清照用项羽的骨气来强调自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观点。
全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就理解古诗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
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诗人的情怀。
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采用打印好导学案,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相互帮忙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
初读,感知诗句;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使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赏析诗歌的方法。
同学们通过初步了解婉约派之首的李清照,但写的这首《夏日绝句》不是婉约诗,引出同学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的兴趣,一步步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
四、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当堂背诵古诗,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前期和后期作品的风格的不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品、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1.听歌曲《心恋》找出“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歌词“我想偷偷望呀望一望他,假装欣赏欣赏一瓶花”。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1.诗歌意境感悟深刻: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结合注释、插图以及对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逐步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如在《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教学中,学生能在诵读中体会到古代边塞的雄浑壮阔与战争的持久残酷,对诗人所表达的渴望和平、思念家乡的情感有了较为深刻的感悟。
2.文化背景渗透有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为学生补充了古诗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如介绍了“龙城飞将”的典故以及唐朝时期的边塞战争形势等。
这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内涵,还拓宽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不足之处1.诗歌朗诵指导不够精细:虽然注重了诗歌的诵读,但在朗诵技巧的指导上不够细致入微。
对于节奏、语调、重音等方面的把握,只是简单地示范和让学生模仿,没有深入地进行分析和训练,导致部分学生的朗诵水平提升不明显,未能充分展现出古诗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探究空间有限: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探究的环节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改进措施1.强化朗诵技巧训练: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拿出专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诵技巧的培训。
可以通过划分节奏、标注重音、示范不同语调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如何通过朗诵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组织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环节:在教学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出自己对古诗的疑问和理解难点。
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内涵、艺术手法等。
教师则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1.情感教育深入:借助多媒体资源,如播放旧中国遭受列强欺凌的视频片段、展示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当时国家的贫弱和人民生活的苦难,从而深刻理解了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伟大志向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
部编版四班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量,下面是我整理的《部编版四班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快快拿去用吧!部编版四班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一、教学成效本节课围围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成效:依据课文中正确姿势的示范,我教会了同学如何疼惜眼睛爱护视力。
二、成功之处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口语交际”教学时,先了解本班同学的视力,然后分小组对班里的同学视力状况和影响视力的缘由进行分析并沟通如何爱护视力,最终全班争辩怎样才能爱护好视力,提出爱护视力的建议。
三、不足之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矫正同学的姿势时,同学会有懊丧心理,没有赐予同学适当的安抚和鼓舞。
四、改进措施假如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请视力下降的`同学来共享之所以视力下降的缘由,然后让视力良好的同学也共享自己的阅历,同时安抚好视力差的同学的心情,告知他们只要养成好习惯,视力就会变好。
部编版四班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1、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同学为了培育同学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爱好,我以亲切谈话、课题探究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思想。
检查读课文的状况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宠爱的自然段。
在体会课文内容时,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同学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课始,同学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
接着让同学选择最感爱好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
在读中培育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同学再读,同学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3、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信》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信》教学反思本单元习作是写信。
随着电话、QQ、微信的普遍使用,书信在人与人的沟通中不再扮演重要角色了,但是书信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应用意义。
本次习作是在写留言条、通知、启事等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用应用文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
重点是书信格式的学习。
一、成功之处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们从头脑中搜集内容,尽快走进今天写作的课堂。
通过审题指导这个环节让学生很快了解题目,把握写作重点。
通过学习,总结出书信格式。
2.写一封完整的信,在写作任务中,让学生想写信,有明确的写信对象,有很多很多想对同学说的话,在写信的过程中,学生脑子里面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每个同学,都写好了一封信,是这么多次习作课,完成效果最好的一次。
究其原因,就是两个:一,写信管用,针对性很强。
二,第二步才是正式写信,这样学生既有内容可写,又懂得了写作方法,老师这种指导写作的方法确实管用。
3.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情况,通过了解写信的格式和要求,让学生知道了怎样去写信,怎样写格式。
4、通过创设轻松的氛围,唤起学生个人的沟通交流需求。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可以给谁写信,写什么内容。
在学生畅所欲言展开交流时,适当点拨,让学生知道书信既可以写给远方的亲人和朋友,也可以写给天天见面的家长、老师、同学、邻居等;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消息,还可以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增进友谊、消除误解、增加信任等。
让学生在交流中受到启发,明确信写给谁,写什么内容。
在梳理、总结完基本格式后,重点讲一讲祝福语的写法。
祝福语的内容要根据对象而定,如果给年长的长辈写信,可以写"敬祝健康""敬祝近安";如果给年轻的长辈写信,可以写"祝您健康""祝您工作顺利";如果给同辈写信,可以写"祝你学习进步""祝你天天开心"。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七》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包含了不同类型的文章,如故事、诗歌、童话等。
这些文章既有教育意义,又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理解、词语积累、口语表达等方面,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文章的主题和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理解、词语积累和口语表达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技巧,提高词语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友情、勇敢面对困难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掌握阅读理解技巧,提高词语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对文章深层次内容的理解,以及阅读策略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准备参与课堂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或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用PPT或实物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标题、作者、主要内容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教学反思本人是一名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师,本学期教授的一门课程是《日积月累》。
本单元旨在通过让学生认识时间、理解时间的长短和时间的积累,培养他们的日积月累的思维方式。
该单元的教学反思如下:一、教学目标的分析1、知识目标:掌握时间的表达方式、认识时间的质量、理解时间的长短、理解日积月累的思想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方式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觉维护时间的自觉意识。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1、学习活动的设计(1)学生分组,从生活中的时间入手,按照每个时间段列出相应的活动。
(2)学生通过比较休息和学习、游戏的时间长短来理解时间的长短。
(3)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巩固掌握时间的表达方式。
(4)从日常生活中列出时间的活动,并进行阅读理解、口头叙述和书写练习。
2、学习生活的评价(1)知识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对于时间的表达、掌握时间的长度和积累时长有了很好的效果,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并完整地完成了课堂活动。
(2)能力性评价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时间感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练习,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开发他们的思维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让能力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3)情感性评价在单元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时间管理的意义,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充满生活、爱护生命,让他们能够懂得平衡自己的时间,明确时间的价值和时间的管理方式,使得学生在上课、学习、抽空休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心理效益。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1、教学方法的反思(1)活动性教学法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开展小组活动,注重让学生进行相互之间合作、交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主动的参与和掌握自己的知识点。
(2)分层次、个性化教学法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个性化的授课方式,在上课过程中,虽然是在整体上进行,但是注重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的教学。
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共4篇 (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
2020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夏日绝句》整首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2.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
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2.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3、认识课文中的二会字,会写四会字以及理解部分重要的四字词。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课件出示)欣赏《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
师述:这套邮票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
为了缅怀他卓越的艺术成就,邮电部发行了这套邮票。
2、课件出示句子“茫茫青史,为了爱国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师述:梅兰芳不仅技艺精湛,更有高尚的情操。
著名画家丰子恺就曾经这样评价过他——(出示句子)(1)指名读。
(2)齐读。
3、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中有哪些事例可以看出他“为了爱国摔破饭碗”?(拒绝播音拒绝演出)4、揭示本节课学习任务:继续学习5—13自然段,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情怀。
二、品读感悟,个性解读。
(一)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自学要求:(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5—13自然段(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梅兰芳“为了爱国摔破饭碗”的事例。
(3)、从讲述事例的自然段中找出体现爱国情怀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4)、有感情读读找出来的句子。
2、学生根据要求勾画圈点,加深自己的感悟。
(二)汇报交流。
1、指名汇报:从哪件事可以感受到梅兰芳的爱国情怀?2、结合具体的句子,谈理解,带着体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A、学习梅兰芳在“避港拒演“中爱国情怀的体现。
1、抓住重点句子理解:“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梅兰芳蓄须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课后作业含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三课时《梅兰芳蓄须 》。这是 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记叙文,讲述的是现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时 期,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故事,表现出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引导学生 自主阅读,读懂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在中华文化史 上产生的影响。通过讲述京剧表演大师的几件事,表现梅兰芳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崇 高的民族气节。增强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
四、近义词:
拒绝一一谢绝 宁可一一宁肯 侵略一一侵犯 忍受一一容忍 闻名一一出名 骚扰一一打扰 庆祝一一庆贺 敬佩一一钦佩 高超一一高明 干干净净——一干二净 斩钉截铁一一干脆利落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2.梅兰芳明白日本人一次又一次“邀请”他登台的目的,更明白地拒绝日本人,在当时来说就 等于放弃自己挚爱的京剧艺术。“茫茫青史……”著名画家丰子恺对梅兰芳的这个评价是恰如 其分的,接下来的几件事情就是最好的证明。
(板书:避港拒演 蓄须明志 自伤身体)
课文一共叙述了五件事,它们分别是:
拒绝登台;香港拒演;卖房度日;蓄须明志;自伤身体。 (2)这五件事叙述得有详有略,你们认为其中哪件事写得特别详细?具体地描 述了哪些内容?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设置问题:
这件事情的叙述用了多少个自然段? 你认为这件事作者在叙述时抓住了梅兰芳哪些描写? 语言、行为、心理,能试着读读吗? 你感觉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 蓄须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蓄不行吗? 此时梅兰芳的心情怎么样? 在文中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师小结:梅兰芳用蓄须来对付日本人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梅兰芳内心是苦闷的, 蓄须后内心又是极为痛苦的,我们来读第3自然段,感受一下梅兰芳当时的精神 世界。
2020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共4篇 (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
2020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夏日绝句》整首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 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2. 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
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2.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梅兰芳蓄须》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梅兰芳蓄须》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梅兰芳蓄须》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篇描写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生平的散文,通过讲述梅兰芳蓄须的故事,表现了他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还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来进行体会。
同时,学生对于京剧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前进行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内容,体会梅兰芳的爱国主义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特别是梅兰芳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会。
3.对于京剧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理解和认识。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的美,体会梅兰芳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京剧表演的形式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梅兰芳的坚定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京剧表演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学习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4.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内容,体会梅兰芳的爱国主义精神。
5.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深入剖析梅兰芳的内心世界。
6.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身临其境地感受梅兰芳的坚定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梅兰芳的爱国主义精神。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信》教案及教学反思
2.条理清楚,表达准确。
3.有真情实感,避免空洞,矫揉造作。
4.恰当使用抒情、议论方法。
5.字数600以上。
五、拓展阅读
给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您知道吗?当女儿提笔给您写这封信的时候,我是经过了多么复杂的心理斗争和多么艰难的选择。但是,对不起,妈妈,在您和爸爸之间,我选择和爸爸在一起。
教具准备课件Fra bibliotek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能在一起上课,老师很高兴。大家说,我们能成为朋友吗?说起朋友,如果他们远在他方,你会用什么方式和他们联系呢?
(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加QQ好友)
师:的确,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联系方式。我也有许多朋友,还有许多像你们一样的学生朋友,我们除用这些以外,还经常用写信进行交流呢。因为信件接收到以后就会留下永远的纪念。没事的时候,翻阅信件,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师生之间、朋友之间浓浓的情谊,真是一种享受。而且有时候有些话不方便说,比如和好朋友吵架了,要和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呀,这就更需要用信件来帮忙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书信。
5.结尾,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
6.学习信封填写方式:
(1出示信封课件)
(2)明确填写方式
信封上有三条横线,
第一条线左边空两格写收信人的地址;
第二条写收信人的姓名;
3.这篇书信语言亲切自然,饱含真情实感,如涓涓细流,缓缓而来,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对女儿的爱。(板书:格式称呼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22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22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22篇)》,快快拿去用吧!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篇1《繁星》是巴金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引发起我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1.教学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地将课堂还给学生,我感觉这是本节课最成功的的地方。
课前我只是跟学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作者巴金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然后以“美”作为线索让学生自由地品读文本,在朗读中找出文中觉得最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已的理由。
学生对哪儿感兴趣就读哪儿品味哪儿,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他们被文中的美景深深陶醉时,我进行了及时的拓展,引导学生去欣赏文本之外的诗歌,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星空的美妙。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所学最终都将应用于自身学习和生活。
学习完课文,让他们用文字描绘出自已眼中或心目中的星空,进行课堂小练笔。
当孩子们朗读自已所写的小练笔时,我很为那些生动、有趣、唯美的语言感到赞叹,当教师把时间和自由还给学生时,你会发现:孩子们的心中拥有着最美的世界。
本节课也有明显不足:由于课堂时间预设不足,导致小练笔时间不够,有部分学生没有完成,留下一定遗憾。
另外,课文品读也不是很到位。
2.教学收获(1)多媒体的恰当运用,让教学效果更好。
上课一开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
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简介及作品等,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引领学生品味语言,重视朗读。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信(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信(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做到内容清楚。
2.能正确书写信封。
教学重点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做到内容清楚。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生采访长辈,问问他们是否写过书信,请他们讲一讲与书信有关的往事;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家里保留的书信。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写信的作用。
2.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信,做到内容清楚。
教学过程一、畅聊书信,认识意义1.师生谈话,引入书信。
(播放歌曲《一封家书》)家书,勾起多少人对家人的悠悠思念。
同学们,如果你的父母在外地工作或者是亲人、朋友相隔很远,你们会怎么与他们联系呢?(预设:打电话、发视频、发语音)这些方式的确都很便捷。
不过,以前网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手机也没有现在这么普及,那时想跟家人和朋友联系,该怎么办呢?(出示题目:写信)2.畅聊书信,认识意义。
(1)引导:上课之前,同学们已从长辈那里了解了书信,现在我们就来聊一聊书信吧!(2)师生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交流:①什么是书信?书信有什么作用?(出示书信的图片)②讲一讲有关书信的故事。
③学生给小伙伴们读一读书信。
④老师给同学们读一读自己的家信。
(3)教师小结:书信就像一条情感的纽带,连接着五湖四海的知己亲朋;书信就像一只载满真情的小船,悬挂美好祝福的风帆驶向心灵的彼岸。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写信。
设计意图:书信,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事物,通过聆听歌曲《一封家书》、交流课前了解的有关家书的故事、读一读家书这些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书信的作用,让学生亲近书信,激发其写作欲望。
二、例文引路,掌握格式1.自主阅读例文。
(1)出示例文,启发思考。
这封信是谁写给谁的?写了什么内容?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交流,老师点拨。
①这封信是一名叫小杰的孩子写给他叔叔的。
②信中,小杰告诉叔叔,收到了叔叔寄的书,并表达感谢之情;小杰告诉叔叔学校搬进了新的校园,和叔叔分享自己的快乐;最后,表达对叔叔的想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教学反思说课稿
语文园地七[教学目标]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语文要素】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3.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重难点]1.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2.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重点)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重点)一、交流平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1.谈话导入:平时上课,老师总会问大家:“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的同学抓耳挠腮,有的同学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弄清楚全文讲的是什么,可是如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
2.引导学生围绕“怎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小组交流,小组成员轮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最好用上本册教材的课文加以说明,形成小组汇报单。
3.交流不同小组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常用的方法:(1)借助文章题目;(2)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或段落;(3)分段,概括段意,合并段意;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4)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
……4.让学生自由朗读教材中学习伙伴的对话,与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对照。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练习,形成能力。
二、词句段运用: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1.学生借助拼音正确认读词语,指名读,教师相机点拨读音:“阿”在词语“刚正不阿”中读“ē”,不读“ā”;“凛”是前鼻音;“秉”是后鼻音。
2.让学生默读词语,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阅词典理解含义。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说一说这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哪些人。
教师适当追问学生相关人物的事迹。
点拨:一是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用这些词语形容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如,志存高远的周恩来,视死如归的戍边将士。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凉州词》》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课后作业含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参考答案】
(一)、1.√ 2. √ 3.× (二)、
1.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 壮山河。 2.表现了守边将士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是视死如归的勇气的精神面貌。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一课时古诗三首 《凉州词》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
2.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急促的琵琶声。
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1)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2)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西域人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 琶以助兴的习俗。 ——是不是应该从“催”里读出:
(1)快尽兴畅饮;(2)快奔赴战场(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边读边想,从这个“催” 字中读出了不同的情怀。 3.小结:这场酒宴真是非常隆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声鼎沸、酒杯交错, 谁来读出这样盛大的场面。指名读、分组读。 4.激越的琵琶声,让我们在场所有的将士们兴致飞扬,诸位老兄,我有点醉了,想告辞了,你们想对 展开想象:“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请诸位莫笑,引入下一句。
(五)、课外延伸: 1、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懂得珍惜幸福生活。 2、学生试背课文。 3、小练笔:用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并默写古诗。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四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 凉州词 》 生活的美好 战争的残酷 不畏惧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一课时古诗三首《 凉州词 》。
《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体的情景,诗歌慷 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生活的悲惨、痛 苦。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 生之前的饮酒写起。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 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 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每篇课文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每篇课文教学反思《21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
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
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能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历史,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感悟能力。
总结学法,积累学习古诗的经验。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刻的理解诗意。
根据学古诗的几个步骤学习古诗,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2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
联系实际,用谈话谈到志向,引入新课。
从志向谈起,轻松入课,且与结尾前呼后应,指向于写作的阅读,开宗明义。
“志”的文化溯源,让开课不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给学生读书概括大意的方法:通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协作的工具,创设学习环境的工具。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读写结合,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提高习作水平。
《23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欣赏作品,轻松导入本课,让开课不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为学生的预习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接下来的目标。
课后设计小练笔,让学生用书面文字的形式深刻地体会梅兰芳的高贵品质和民族气节。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最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信》教学反思
习作:写信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任务写书信,重点书信格式。
1.学习,总结出书信格式。
2.写一封完整的信,在写作任务中,让学生想写信,有明确的写信对象,有很多很多想对同学说的话,在写信的过程中,学生脑子里面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每个同学,都写好了一封信,是这么多次习作课,完成效果最好的一次。
究其原因,就是两个:一,写信管用,针对性很强。
二,第二步才是正式写信,这样学生既有内容可写,又懂得了写作方法,老师这种指导写作的方法确实管用。
3.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情况,通过了解写信的格式和要求,让学生知道了怎样去写信,怎样写格式。
4.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没能及时把握不同学生的写作情况,没能对学生的作品做出及时评价,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教学小提示: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成功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探索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我愿做人梯让孩子踩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
是绿叶就要哺育红花开的更艳,是蜡烛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将放出光芒。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与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七》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以“动物世界”为主题,通过一篇篇生动的课文,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本单元的课文有《猫》、《狗》、《马》等,通过描写动物的外形、动作、生活习性等方面,使学生感受到动物世界的奇妙。
此外,本单元还安排了相应的口语交际、写字、阅读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发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动物世界有一定的认知和兴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生字词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部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各种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使学生懂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掌握:为本单元的生字词编写卡片,让学生在课堂上认读、课后巩固。
2.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口语交际: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本单元的课文课件、PPT等教学资料。
2.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课后巩固。
3.准备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汇总21、《三首古诗》教学反思《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夏日绝句》整首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2.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
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2.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
它跟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衣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都有保家卫国,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壮志豪情。
有老师说,战士守卫边疆那种壮志豪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难道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与埋怨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吗?如果硬要把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作为王之涣诗的主旨,这语文教学真的应该如此另类。
一首诗难道可以承载古诗教学的全部?难道对学生各种人文精神的滋养都要在一节课中完成?难道有诗人对战争描写得“壮怀激烈”就一定不能容忍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难道对学生的教育也一定只能渗透保家卫国的思想而不能让他们感受战争的悲惨从而树立反对战争,拥抱和平的情感?3.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
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
最后通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三首古诗的教学中,感受到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经过训练后,基本上能自己结合工具书,完成对诗意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进一步加强了对诗歌的评析,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不足之处1.教师的激情没有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激情,在情感上没能产生理想化的共鸣。
2.教师心情有些急躁,当学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时,没有更好地去引导他们去思考,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入手的原则。
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
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一首边塞诗。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王翰的《凉州词》与王之涣的《凉州词》同负盛名,作品于旷达、豪纵、谐谑的背后,表达了将士们豪爽的性格及征战之前悲壮的感情。
李清照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力。
一、教学效果古诗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篇章,所以学习时兴趣浓厚,收获较大,现总结如下:1、聚焦第一首:《出塞》。
课前让学生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这首诗创作的背景。
一上课便交流相关内容,学生非常踊跃积极。
通过准备材料,交流材料拉近与作者和文本距离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读书习惯,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接着让学生再借助手头的资料和文中的注解试着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此环节给足学生充分探讨合作的时间,在生帮生的学习氛围内既理解文本内容又取得合作共赢的效果。
最后,让学生谈体会,背诵古诗,并默写。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主旨:渴望和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默写真正积累语言材料,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再通过诵读环节评选出最佳朗读者,培养语感。
2、聚焦第二首:《凉州词》。
学习这首诗会运用第一首的方法,师只起引领作用。
首先交流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接着借助资源自读自悟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不会的在班内质疑问难,共同解决。
然后,谈体会,走进作者内心,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体会征战前战士们的疾苦,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落实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最后也是通过背诵、默写、吟诵等方式评选出最佳吟诵者,在丰富积累、夯实基础的同时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3、聚焦第三首:《夏日绝句》。
这首诗放手自学,知道李清照是著名的女词人,济南人。
感受到作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节和爱国情怀。
最后默写,刻在心里。
二、成功之处学生能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情感得到了熏陶和感染,素养得到了提升。
三、不足之处以本文本,拓展太少。
四、教改措施如果有机会再上这堂课,我会增加拓展的环节,比如,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边塞诗或者是与作者相关的诗句?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将语文的学习领域拓宽,真正体现课本无非是个例子的语文教学理念。
2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教学反思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讲授词语时,讲得不够详细练习不到位,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应该让学生试着造句,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结合学习内容,确定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
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应少讲。
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讲学生读不懂的或体会不深的地方,即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扩展。
由于课文内容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时代,就需要我们花时间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用简短的文字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从中了解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原因,领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因此,我想到了《新课标》中提到的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性。
2.结合学生认知,注重情感教育。
拓展本文,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若仅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那本文的教学目的尚未达到。
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才真正达到目标。
所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国之情,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提高学习能力。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
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所以在本节课中设计的讨论和议一议就达到了此目的。
4.通过综合性学习,汲取营养。
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才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助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散,但细读之后,我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
我就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教学,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
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但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很多,在课堂上既要落实一些词语,又要读通全文,还要体会“中华不振”,可时间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