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周南·芣苢》原文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国风·周南·芣苢》原文译文赏析《国风·周南·芣苢》
先秦:佚名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译文】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
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注释】
采采:采而又采。

芣苢(fúyǐ):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薄言:发语词,无义。

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有:取得。

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襭(xié):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赏析】
“芣苢”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谣。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的。

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

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

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

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

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

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

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

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

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清人方玉润在《诗
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

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

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

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

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

剪剪蜡烛,薄言剪之。

’闻者绝倒。

”(《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

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

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

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关于当时人们采芣苢的用处的问题,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

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

现在中医以此草入药,是认为它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据说可治高血压。

这还罢了,也可以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

但即便如此,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

拿方玉润所推想的情景来看这样的解释,尤其觉得不对劲。

所以应该给《芣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

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

”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

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

在朝鲜族(包括中国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习俗。

春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

朝鲜族是受汉族古代习俗影响极大的民族,朝语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

可以推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只是到了后来,这种习俗渐渐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说的“野人”中偶一见之,但在朝鲜族中,却仍旧很普遍。

以此释《芣苢》诗,就觉得容易理解了。

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

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

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

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

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扩展阅读:诗经经典名句
1、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诗经·卫风·木瓜》
本意是她赠与我木瓜,我用佩玉报答她。

比喻得到别人的好处而予以更好的回报
2、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诗经·邶风·燕燕》
弗及:指看不见。

这个姑娘要远嫁,一路远送到原野。

遥望身影渐不见,串串泪珠如雨连。

女子一朝远嫁,从此分别,家人会十分伤感。

3、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诗经·大雅·云汉》
兢兢:恐惧貌。

业业:感到危险的样子。

霆:霹雷。

句意:如同在雷霆的包围之中,感到危险和恐惧。

现在指小心谨慎、认真负责为“兢兢业业”。

4、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邶风·击鼓》
有个文雅的君子,他努力进修学业,就像切断骨角制成骨器一样,又如磨光象牙一般,似雕琢美玉,又和磨制石器相同。

后以“切磋琢磨”比喻人们在学业德行上应当互相商讨研究,取长补短。

5、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诗经·邶风·绿衣》。

绿外衣啊绿外衣,绿外衣里有着黄衬里。

心里的忧伤啊,何时才能停止。

诗中的主人公看着爱妻为自己精心缝制的衣服,不禁睹物思人,引起了对亡妻的无限思念之情。

诗人以借物抒情的方法,通过对绿衣的反复咏叹,抒发了对亡妻的真诚怀念之情。

语句虽朴实,却感人肺腑。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金秋之季,拂晓时分,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一位男子来到河边,翘首伫立,找寻那个人,那个人在河那一方。

抒发了诗人对所怀念的女子可望而不可及的苦闷心情。

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我曾对你发誓,无论生死离合都永不变心。

我紧握着你的手,要与你白头偕老。

用以形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或表达山盟海誓。

扩展阅读:诗经简介(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
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