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关键词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天人合一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天人合一](https://img.taocdn.com/s3/m/c81e1e09650e52ea55189873.png)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天人合一摘要:书法,绘画,园林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优秀遗产和典型代表,它们的形式和内涵的发展演化过程能够客观地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取向发展。
通过对书法,绘画,园林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典美学书法山水画园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哲学方面更是如此。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的最终归宿。
这是我们祖先认识世界的最初构想,师承自然,与自然相互融合。
“天人合一”就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母体,人们对自然美的信仰和追求始终是中国古典美学理念的思想基础。
书法,绘画,园林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优秀遗产和典型代表,它们的形式和内涵的发展演化过程能够客观地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取向发展。
通过对书法,绘画,园林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
人们欣赏一件优秀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感受,艺术的陶醉。
俗话说:一个人什么样子,看他写的字就知道了。
当然这关系到审美者和被审美者的自身修养的高低。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做得少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书法中得奥妙。
书法讲究三个方面:一是线条和谐美和动态美。
和谐美指的是字与字之间的穿插、搭配和谐,不打破字本身的美。
动态美指的写字“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力感与势态造成了动态美。
二是用笔节奏美。
提起笔的节奏与音乐、戏剧、舞蹈是相类似的。
在欣赏书法时很容易引发人的联想,和音乐一样。
一个人心情舒展,写出来的线条流畅,不温不火,书法功力来自于人的性情修养,人的性情修养实际上来自一种修养,一种艺术情志,一种由时代精神折射出来的精神面目。
三是结构组合美。
书圣王羲之,他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可算是书法星空中的北极星。
帖中有21个“之”字,各具情态,形象生动,上下浑然,似天然雕饰,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由于毛笔作为我国古代主要写作工具,所以书法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各种优秀的书法作品字随势生、呈万千气象,诸多风情。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谐美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谐美](https://img.taocdn.com/s3/m/da202560ee06eff9aff80738.png)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谐美作者:李昂来源:《学理论·下》2010年第11期摘要:中国古代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的形态上主张和谐美。
中国古代关于美的看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复合中互相补冲的系统,儒道易佛诸家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美学思想在互相离异和互相吸收中共生,便体现了中国古代美论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许多富有现代意味的东西,和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一些思想有着相通的地方,但又有着自身独特性和不可磨灭的优势。
在新的历史时期,把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思想发掘出来加以重新阐释和传承,就必须在现实的人生中,以天地为心,重塑和谐美的文化态度,重建人的精神家园,将会启示我们在美学理论上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要在现实的生活中收获人生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和谐美;和谐美学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83-06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209-02中国传统美学属于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主张和谐美。
中国传统美学的之所以能跨越千年仍然生生不息,是因为当中孕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它注重人的价值并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而可以解决精神的寄托,最终使人生获得审美上的超越。
“和合”文化中和谐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诗性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
“和合”文化的和谐基调构建了中国美学的主导精神,即对“和”之美的追求,形成了中国美学的和谐基调。
一、人的和谐的具体表现(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人的和谐自然观宇宙观是一种冲虚中和的系统,十分注重得是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融的、安定的、和谐的生活秩序。
在中国美学看来,人和自然界不是分裂的,而是和谐的,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
这种和谐就是“乐”的境界这个本然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是乐的境界。
《美学》关键词归纳
![《美学》关键词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a06476d51e79b8969022661.png)
西方古典美学史古希腊罗马美学毕达哥拉斯——和谐说、合规律性、客观美学、数学美学苏格拉底——合目的性、客观美学、目的论美学(效用说、灵感说、美善同一说)柏拉图——理念、客观美学、艺术否定论(迷狂说、回忆说)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神的目的、艺术真实、净化、创造贺拉斯——寓教于乐朗吉诺斯——情感、想象、崇高普罗提诺——太一说、流溢、分有中世纪美学奥古斯丁——上帝、信仰、忏悔、次要的美托马斯——模仿、上帝的作品、上帝的艺术但丁————神、人、诗近代人文美学笛卡尔——关系、理性(怀疑论)夏夫兹伯里——第二性的质、内在感官、心眼、第六感觉博克————爱,情感、社会情感、《论崇高与美》休谟————属性、心灵、情感、主观美学狄德罗——关系、对关系的感觉莱布尼茨——认识、认识论、一般概念、前定和谐沃尔夫——感性认识、完善(有快感的完善说)鲍姆加登——感性认识、完善康德————审美、鉴赏判断、契机、主观普通性、共通感、游戏说席勒————感性冲动、理性冲动、游戏冲动、自由艺术、审美教育黑格尔——艺术哲学、艺术门类、艺术类型、绝对理念、感性显现谢林————直观、有意识、无意识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对象化马、恩——实践、历史唯物主义西方现代美学史自然科学形式主义1.实验美学(赫尔巴特、齐美尔曼、费希纳)2.形式美学(克乃夫贝尔)3.结构主义(雅各布森)4.符号论(苏珊朗格)5.格式塔心理学(阿恩海姆)非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1.唯意志论(叔本华、尼采、哈特曼)2.直觉主义(闵斯特堡、柏格森、克罗齐)3.表现主义(科林伍德)4.精神分析(弗洛伊德)5.现象学(盖格尔、茵格尔顿、杜夫海纳)6.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萨特)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1.移情学派(立普斯)2.艺术科学(乌提兹)3.接受美学(姚斯)社会科学的形式主义1.反映论(别林斯基、车尔尼、卢卡契)2.价值论(斯托洛维奇)美感经验论1.快感说(桑塔耶纳)2.心理距离说(布洛)3.实用主义(杜威)4.分析哲学(唯特根斯坦)5.自然主义(托马斯门罗)艺术社会学1.游戏说(康拉德朗格)2.人类学美学(格罗塞、弗雷泽、普列汉诺夫)3.社会学美学(丹纳)。
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60年”会议综述
![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60年”会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06de135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2.png)
XX年度个人整改措施(新)经过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特别是通过深入的开展“五比一争”活动,以及自我回顾和剖析,我深刻地感受到争做一名大学生村官的重要意义,找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为认真扎实抓好整改,切实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特就XX年工作制定如下整改措施。
第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在农村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应该虚心主动地向参加了这次会议。
开幕式上,辽宁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常卫国、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朱立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孙伟平研究员、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刘晓华教授分别致辞,中华美学学会秘书长徐碧辉研究员做工作报告。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教授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本次大会讨论认真严谨,气氛自由和谐,与会代表围绕大会主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探讨,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了很多共识。
一当代中国美学论争问题中国美学一直在论争中发展,这是中国美学一大特色。
本次美学大会也围绕当代美学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首先是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
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回应以杨春时教授为代表的后实践美学的批评,提出了建立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构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徐碧辉研究员梳理了实践美学的代表李泽厚的学术思想,分析了80年代实践美学的关键词:实践、主体性、自然地人化、积淀,介绍了90年代以来实践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
辽宁大学杨恩寰教授等老一辈美学家也从实践美学的立场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些都显现了实践美学内部的发展状况,也显现了后实践美学流派与实践美学的商榷。
鲁迅美术学院张伟教授提出了当代本体论美学的构想。
他认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经历了从认识论美学到实践论美学,再到本体论美学的嬗变。
这三种美学研究思维范式的转换说明人们对美的理解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体现了我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贵州大学封孝伦敦授提出了生命美学,认为人类生命可以提供人类所以要实践的动力和动机,可以说明人对美的对象何以产生美感的心理机制,也可以解释人与自然美、社会美、人体美的关系,也可以解释种种艺术现象何以发生发展。
当代艺术设计中有效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路径探索
![当代艺术设计中有效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路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a069889ca8956bec0875e36a.png)
文化与艺术176作者简介:俞静荷(2000— ),女,汉族,江苏兴化人。
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美学。
一、艺术设计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性首先,我国的艺术设计所特有的美学传统包括了诗性艺术语言、天人合一精神以及现实社会生活等方面。
以造园艺术为例,苏州拙政园中的倚玉轩和玲珑馆以及海棠春坞的名字就很有诗意,很显然对于该园进行建造的人员就是按照诗文的意境俩进行园林的建造,使得诗文艺术与园林景观相互交融,从而获得了更高的艺术设计境界。
再比如园林建造中对于梅兰竹菊的运用,除了起到了造景的作用之外,也象征着高雅脱俗,通过植物来代表高贵的品质,在园林设计中也得到了非常生动的体现。
到了本世纪,我国的艺术设计获得了重要的变革,建立了正确的艺术设计美学观,实现了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为当代艺术设计实践指明了方向。
其次,中华美学精神被称之为自然,西方美学精神被称之为惯例,这也为我国的艺术设计理论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引。
例如我国民间非常典型的风筝艺术,不但有着一定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内涵。
风筝设计中多运用我国的传统图案和文字,利用比拟或者象征等方式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代表着人们对于幸福和平安的心意,有着强烈的民族色彩。
除此之外,风筝艺术也与我国的年画和戏曲艺术以及绘画艺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当代艺术设计必须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利用我国所特有的审美方式来对艺术设计发展进行准确的把握,为我国的艺术设计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美学基础。
最后,从设计评论的层面上来看,对中华美学精神进行传承和弘扬,有利于正确艺术设计美学评论观念的树立。
近些年来,艺术上合计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的消费文化,同时也是对于我国意识形态进行输出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很多艺术作品中掺杂着媚俗和恶搞等元素,对于我国的艺术上合计主流审美观形成负面的影响。
到了新世界,我国的艺术设计产业需要通过文化自律和创新来进行推动,必须通过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来解决艺术设计评论精神衰落的情况。
如何认识中华美学精神的现代生命力
![如何认识中华美学精神的现代生命力](https://img.taocdn.com/s3/m/4faed8de0c22590102029dc9.png)
华 审美精神”不 能局 限于业余休 闲领 域 , 而必须进入社会存在核 心的生产方式 , 引导 与形成新 的
生产 与生活方式 , 才能获得 现代 生命 力 。
【 关键词 】中华 审美精神 审美文化
民族 国家 现代化
现代性
【 中图分类号 】 B 8 3 — 0
【 文献标识码 】 A
【 DO I 】1 0 . 1 6 6 1 9  ̄ . c n k i . r ml t x s q y . 2 0 1 7 . 1 0 . 0 0 8
精神 :
恰 恰 相 反 , 中 华 帝 国及 其 文 明 的历 史 更 迭 , 变
中不 变 的 不 仅 是 不 恪 守 特 定 文 明 范 式 的变 赶 这
一
形 式 特 性 , 而 且 是 拥 有 特 定 内涵 的 华 夏 文 f l =
在 不 断“ 顺应”( 皮 亚 杰 :Ac c o mmo d a t i o n ) 异 质文明同时,对外来文明的“ 同f 匕 ”( 皮 亚杰 : As s i mi l a t i o n ) 。 这 就是 中 国历 史 核心 的文 化 本 位原 则 : “ 夷 夏 之 辨” 。“ 夏” 代表 的 不是 特定 的社 会组织 方 式亦 即社 会科 学意 义 上 的“ 文 明” , 而 是 人 文科 学 意 义的 “ 文 化” 。“ 华 夏” 文f I = 具 有确 定 的 特 质 内容 。 这 一 原 则 其 实 也 是 人 类 普 遍 原 则。 古 希 腊 诸 城 邦 文 明错 综 复 杂 的兼 并 更 迭 所 包 含 的核 心 人 文 判 断原 则 , 即是 以 “ hu ma ni t a s ” 及 其“ 七艺” 制 度 为 依 托 的 自 由 民教化 与 “ 野蛮人”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c9a727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f.png)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70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影响何雅嫣(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湖北,黄石435000)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是蒸蒸日上,除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教育界提出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艺术能力和审美能力是当代学生缺乏的,鼓励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融入到现代美术教育中。
文章就以此为出发点,介绍了实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应用于当代美术教学中的具体措施,希望能为相关美术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当代美术教育要想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融入到当代美术教学中,文章提出了三个步骤,首先是要了解中国传统审美思想,接着做好两个衔接,最后实现美术教育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升华,充分贯彻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为社会培育更多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一、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在当代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1.了解中国传统审美思想是前提要想做好实现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融入到当代美术教育,首先要对中国传统审美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在我国传统国画艺术中,十分注意写意精神、骨法用笔和形神兼备,这些也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
在我国国画艺术中,艺术创作是不需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约束的,艺术创作者可以通过观察并且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描述事物的特征,这是中国古代美术观念。
反观当代美术教学,课堂上较多的是对于水彩和油画的教学,水彩和油画源于西方绘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
甚至我们十分期待见到的是,在西方绘画课堂中适当地融入中国画元素,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在加强线条和色彩的表现力,也能够更好的同表现出感情色彩意象。
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造型理念和写意精神都对西方近现代美术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同样,西方美术理念也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里我们主要来谈谈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核心在于追求意境营造与空间表现,即追求“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一境界。
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afd1d401bed5b9f3f90f1cc9.png)
中国美学百年回顾邹其昌摘要本文从20世纪中国美学的理论来源、发展阶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这百年美学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并对新世纪中国美学的走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国美学百年美学四大来源20世纪中国美学,是中国百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她关注着中国的现实,关怀中国人的当下生存状况.着力解决中国的问题。
大量借鉴引进西方理论,选择自己认为可行的理论来建构各自的美学体系,是中国百年美学的一大特色。
中国20世纪美学体系可谓学说林立,理论来源纷繁复杂。
从历史的建构和现存的理论形态来看,中国百年美学建构的理论根据或来源大致有四个。
第一个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人民在本世纪救亡图存,复兴中华过程中选定的指导思想,无疑占有主导地位。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无论是对政治生活,还是学术研究都有不言而喻的真理性,同样为美学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根据建构起美学理论的学派主要有实践论美学、客观论美学、主客观统一论美学等,特别是实践美学是中国本世纪美学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当代美学对世界美学的重大贡献。
从历史上看,唯心主义者只注重在心灵中去考察美学,认为美是纯精神性或上帝的产物,而否认物质性的内容.尤其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民族、时代的内容。
机械唯物主义虽注重物质或客观事物方面,但又忽视人的创造性、建构性功能,把美理解为人对外在事物的被动反映。
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真正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对美学研究具有革命性的作用。
就现实而言,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取得了很大成功。
这里区别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最为重要原因,恰好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入美学研究。
第二个来源是现代西方哲学思潮。
自19世纪中叶的西方文化伴随西方的利炮坚舰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来,20世纪中西文化之争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西方各种哲学思潮大量被介绍到中国,如尼采哲学、叔本华哲学、康德哲学、柏格森哲学、克罗齐哲学、杜威哲学、萨特哲学、海德格尔哲学等。
中国古代美学札记(二则)
![中国古代美学札记(二则)](https://img.taocdn.com/s3/m/579929e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b.png)
15美学论坛中国古代审美风尚史可以用大部头去描述,也可以用杂感的方式给以掠影。
先秦时代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孕育期。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
旧石器到新石器时期,我们先民的审美意识开始在生产劳动中萌芽;后来的陶器与青铜器时代,审美意识则在图腾等文化中进一步地萌生发展。
陶器与青铜器都是礼器,它们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反映着不同的礼的内容。
周公“制礼作乐”,则是政治文明对审美因素(乐)的一种重新整合。
“礼”可以说是一种最广义的美,这就是中国所谓的“礼乐文明”。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子蜂起,对“(礼)乐”争鸣,儒家“以仁为美”(家国情怀),道家“以道为美”(恍惚难言),则为后世中国美学奠了基。
“一天下,崇君王”。
秦汉时期中国形成了最初的大一统帝国,“法天像地”是其信奉的文化哲学,秦汉帝国有一种向外扩张或征服的特点。
秦汉的审美风尚可以说是追求宏富与雄伟的。
雕塑上,秦始皇的兵马俑阵容宏大而威武;建筑上,秦汉的宫殿(如《阿房宫赋》等所描绘的)皆雄伟而富丽;文学上,汉赋,牢笼天地,包括宇宙,如开博物馆,应有尽有;汉画像(石),空间大都为天、地、人三分,艺术形象则富有气势且琳琅满目。
汉霍去病墓的雕塑雄浑古拙大气,可谓后无来者。
魏晋天下动荡,军阀割据,主张“以无为本”的玄学兴起。
个性的张扬带来美的自觉。
社会风尚重感情、重自然、重个性。
审美风尚开始崇真淳与超脱。
王羲之的《兰亭序》如行云流水,神采飘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诗真淳而有味;魏晋的佛像则清秀而隽永……宗白华先生认为魏晋审美是中国美学的转型时期,它转变了讲究事功的秦汉而开启了讲究审美的隋唐。
“忆昔开元全盛日”。
唐代是中国古代艺术最兴盛时期。
李泽厚先生拈出李白的诗、怀素的字、吴道子的画……来谈论盛唐气象;拈出杜甫的诗、颜真卿的字、韩愈的文……来谈中唐的审美风尚。
但整个唐代的审美风尚仍可用“讲究风骨、重视兴寄”来形容,可以用“意象浑融、风华英发”来比拟。
中国传统美学之“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中国传统美学之“美不自美,因人而彰”](https://img.taocdn.com/s3/m/de3f1214aaea998fcd220e1c.png)
中国传统美学之“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作者:王小文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7期摘要:“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 出自柳宗元的《邕州柳中丞马退山茅亭记》,意思是说,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通过人的意识去发现它。
外物和风景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美并不在外物和风景。
美在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本文将结合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和柳宗元的观点对美学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传统美学美人一、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概括“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一直是我们追问和思考的,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审美意识早已存在,如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艺就明显的体现了当时人类的审美意识,美学其实是其理论形态,至少是从中国老子就开始有了。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同时也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性的需求,这种精神活动要在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存在的,但是不能将其等同于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此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自由和解放,从而证实了自己的存在。
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我们可以将美的本质的研究转变为审美活动的研究,美感不是“主客二分”的认识,而是“天人合一”关系中的体验。
美的领域是多样和复杂的,传统美学的领域一般都会被划分为艺术美和自然美,二者划分是基于艺术和自然的二元差异,但人们一般认为艺术美大于自然美,所以艺术美是纯粹的,社会美是没有被形成的主题。
到了当代,审美现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然美随着生态意识的觉醒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社会现实生活和艺术的界限也开始日益消失,他们都将具有同样的审美价值;然而身体美的凸显及其作为自然和文化的结合点,因此关于美的形态的探讨,我们将从自然美、身体美和社会美这三者入手,理清其交叉环绕的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三大范式及其在新时代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美学的三大范式及其在新时代的启示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2a03e7959eef8c75ebfb32d.png)
“比德 ”这一 概 念 最 早 是 苟 子 明 确 提 出来 的。 苟子在《法行》篇 中说 :“夫玉者 ,君子 比德焉。温 润 而 泽 ,仁 也 ;粟 而 理 ,知 也 ;坚 刚 不 屈 ,义 也 … … ”… ‘ 在 这 里 “玉 ”之 美 在 于 它 与 人 类 的 “仁 ”、“知 ”、“义 ”等 品 格 的 相 似 ,而 人 的 “仁 ”、 “智 ”、“义 ”等 品格 在 玉 中也 恰 好 得 到 了表 现 。事 物 之所 以美 在 这 里 完 全 是 因为 “德 的 对 象 化 ”与 “对 象 的德 化 ”,这种 “比德 ”所 获 得 的 美感 是 在人 与对象之间道德 的比附中实现的。“比德”在 中国 是 一个 重要 而 渊源 流长 的审 美传 统 。 《左传 》里就 有 “文 物 昭德 ”、“铸 鼎 象物 ”、“乐 以 安 德 ”的思想 ,
中国传 统 美 学 有 三 大 审 美 范 式 :第 一 是 “比 德”;第二是“缘情 ”;第三是 “畅神”。在审美 价值
取 向上 ,这 三者 各有 侧重 ,“比德 ”强 调 社会 道 德 意 义 是 获得美 感 的 基 础 ,而 “缘 情 ”则 强 调 主体 的情 感体验是美感 的来源 ,“畅神”则把 整个 身心的舒 畅 、灵 肉的和 谐 解 放 作 为美 感 的 标 准 。 “比德 ”的 美感更多的是来 自理性 、集体的;“缘情 ”更多的是 来 自感 性 、个体 的 ;而 “畅神 ”则 可 以说 是 整个 身 心 的和 谐 舒 畅 ,它 是 理 性 的 “德 ”的 满 足 和 感 性 的 “情 ”的宣 泄 的 完美 统 一 ,是 社会 性 与 个 人 性 的 统 一 很 , 难 完全 分 清 这种 舒 畅是 因为 “德 ”还 是 因 为 “情”,它是这两者的高度融合 ,是人 与他人 、人与 世 界 、人 与 自我 的和谐 整 一 的 审美 判 断 ,中 国美 学 因 为这样 三种 审 美范 式 的 并存 而 显 示 出极 大 的优 越性 和 生命力 。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06a6ed9a21614791611281a.png)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作者:王芳芳来源:《学园》2012年第15期【摘要】本文讲述了中国古代以味为美、以道为美、以构为美、以意为美、以文为美五种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美本质观的整体特色,概括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精髓。
【关键词】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43-01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普遍看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互补系统,以味为美、以道为美、同构为美、以意为美、以文为美,构成了中国古代美本质观的整体特色,深厚的历史主义积淀,是中华审美文化的特质。
一以味为美——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哲学界定美作为中国文化集中体现和终极指向,这使中国审美深刻上“味觉文化”“趣味文化”的鲜明特征。
《礼记•学记》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陆机《短歌行》云:“我酒既旨,我肴既臧”。
食物是和“食旨”联系在一起的。
《说文》谓“旨,美也。
从甘,匕声”。
因此,中国古代的美最初是和食物的美味联系在一起的,由此才有了古汉语中“美”字的推出,有了“大羊为美”之训。
在古汉语中,“羊”通“阳”,故“大羊为美”亦可理解为“大阳为美”,即男女“对食”的美味。
中国人的知味,不仅是在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哲学支持。
知味是一种境界,也是食文化审美的最高境界。
中国的传统“五味”观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观念。
季羡林先生说:“西方的美重在眼睛和耳朵,所以他们的美学家研究的重点对象是音乐、绘画、雕塑与建筑等。
而中国的美则不但涉及眼、耳,还延伸到鼻、舌、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味,也属于美的范畴。
它不但重视味,而且还有“五味”之说。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以“品尝”二字来形容这一更高层次。
“品”与“知味”不仅是舌头、鼻子与心理的感受,而且是一种审美过程。
二以道为美——中国古代美学的道德精神儒家的“道德”是一种善的思想观念。
以“道”为美,即认为善的思想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的形象表现是美。
评价中华美学精神在艺术美学教学中的渗透
![评价中华美学精神在艺术美学教学中的渗透](https://img.taocdn.com/s3/m/433b15d3d4d8d15abe234e88.png)
评价中华美学精神在艺术美学教学中的渗透作者:李艳玲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33期摘要:在艺术美学的教学过程当中,不单需要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理论品质进行阐述,同时还需要通过审美的方式,有效的彰显出真善美的力量以及人们在生活过程当中的价值。
本文就从审美价值层面的角度上,对我国艺术生命的精神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中国艺术的精髓就是以生命为本体的最高精神价值。
关键词:中华美学;艺术美学;教学渗透中华美学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提出的全新命题,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展现,是我国在世界文化发展过程当中的根基。
需要有效的结合新时代发展环境下的各种条件,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华美学的精神。
在该理念被正式提出之后,引发了我国社会当中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广泛讨论,并且围绕了该命题发布了一系列的文章和报刊,高校当中作为我国先进文化思想建设和传播的重要区域,必须要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作用,为高校艺术美学专业的教师,以及在教学过程当中对中华美学精神的追求,必将成为学生核心价值理念所在。
因此艺术美学专业课程教师需要有效的理解和掌握中华美学的精神价值,在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有效的渗透和弘扬中华美学的精神。
一、中华美学的精神内涵要想在艺术美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充分的弘扬和渗透我国美学文化精神,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到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所在。
我国相关研究人员指出,美学的主要作用展现在对美学精神的塑造,也就是人们作为社会的主体所达到的一种精神层次的提升,什么是美学精神?美学精神属于一种对自由向往的精神,同时也属于一种自我创造的精神,属于一种在自由精神当中的超越,属于一种自由和和谐的发展理念,它源自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发展理念的有效融合,通过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各个民族在几千年的传承文化发展过程当中,吸取了民族精神和灵魂精华,并且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对审美创造活动所积累下来的大量经验进行了总结。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be49380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15.png)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摘要】美源自于自然,源自于人的生产、生活。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思想。
尤其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美学,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都提供了重要而有益的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丰富而多彩,主要有自然美、中和美、生活美、人格美四个维度。
【关键词】生态美学;自然美;中和美;生活美;人格美生态美学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学形态,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强调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古代,许多哲学家深谙美学,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庄子认为自然是美的源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同时,在传统艺术门类中,如文学、绘画等,生态美学思想得到体现和融通。
一、自然美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一)“素”老子《道德经》说“见xiàn素抱朴”。
强调呈现事物本真,坚守纯朴,保持本色。
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他认为朴素是美的最高境界。
比如星空、大海等,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孔子说“绘事后素”,强调美在素中,体现了自然朴素,淡是至味的审美追求。
在我国传统艺术中绘画技法计白当黑,小说叙事手法重视白描,徽式建筑的白墙黑瓦,都是对素之美的表现,给人以宁静、安然、惬意的感受。
比如水墨画《富春山居图》通过墨色浓淡深浅干湿的变化来表现丰富的韵律,以最简练的笔墨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把对素的推崇体现得淋漓尽致。
是古老中国文化底蕴的象征,表现了中国古人的审美情趣,是中国传统生态美学思想对现代人的重要启示。
(二)“顺”顺就是顺应自然。
如果万事万物能顺应客观规律,就会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美的境界。
《诗经大雅》中讲:“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就是在顺应自然中自得其乐。
顺应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美学理念和艺术追求,有很多对顺应自然的感悟和智慧,体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关于中华美学精神建设的思考
![关于中华美学精神建设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3ffbf151ed9ad51f11df238.png)
关于中华美学精神建设的思考作者:李清莉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7期摘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于精神建设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了,社会各界都要求加强精神建设。
美学是对于整个社会、整个时代来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学科,在知识全面普及的当下社会,在实践和艺术的基础之上,美学和美育的建设是时代和社会的新要求。
关键词:中华美学;精神建设;思考引言:在2014年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的新时代的全新中华美学精神的建设要求,对于我们的美学建设工作也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同时也指导着我们在全新的时代和社会的条件下,大力的发展美学精神全方位的建设。
一、美学精神的传承毫无疑问,中华美学精神想要进行新时代的精神建设,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传承。
中华民族的戏曲艺术在整个世界戏曲历史上都是十分繁杂的戏曲形式之一,如何有效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学,对中华传统戏曲艺术进行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首要的难题。
评价中华传统戏曲艺术一直都有一句十分切合的话,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这正是对于中华传统戏曲艺术训练之难的一种生动的表现,戏曲演员们在舞台上优美的进行戏曲艺术的表演,这与他们背后的努力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想要进行传统戏曲艺术的学习,这必须要从小进行培养,一般情况下真正能够成名、成角儿的戏曲演员,都是从小就进行基本功的训练,牺牲了自己与同龄人玩耍的时间,来进行基本功的训练,而这个训练的持续过程也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台下十年功”的说法可一点儿都不夸张,甚至于有些保守了。
有很多的演员在真正的上台表演之前,都要进行八年到十年的基础功底训练,甚至于有的演员进行了终身的训练,却还没有机会到舞台上表现自己的能力,传统戏曲演员在训练的过程当中,要能够忍受得住长时间的寂寞,自己的戏曲表演无法被人欣赏,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展现,很容易就会郁郁不得志,丧失了信心,然后就被戏曲艺术给淘汰了。
中国美学精神简论
![中国美学精神简论](https://img.taocdn.com/s3/m/17fa61a6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e4.png)
中国美学精神简论作者:陈望衡来源:《中州学刊》2021年第06期摘要:中国美学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结晶,又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
中国美学精神具有本体性、主体性和主导性三个要素。
它以中华民族的哲学为灵魂,以中华民族的审美为身体,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传统。
中国美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美善相乐,教娱统一;二是天人合一,巧夺天工;三是夷夏一家,海纳创新;四是中和之道,臻于化境;五是家国情怀,至美大公。
关键词:美善相乐;天人合一;夷夏一家;中和之道;家国情怀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6-0155-06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精神,这种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结晶,又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
中华民族与中国具有同一性,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也是中国的美学精神。
中国美学精神具有本体性、主体性与主导性三个要素。
它以中华民族的哲学为灵魂,以中华民族的审美为身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审美传统,成为民族的审美理想,民族审美的指导,民族艺术开拓创新的动力,融入国民的价值取向、国家的意识形态。
中国美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美善相乐,教娱统一中国古代意识形态以儒家为主体,儒家重教化,教化主要分为道德教化和政治教化。
教化与审美统一的理论始于西周,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诗教”说。
西周建立国家的采诗制度,采诗的目的,是试图通过诗歌了解民俗民情,以便于采取合适的措施治理国家。
在此背景下产生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孔子是《诗经》最早的整理者与研究者,他提出诗有“兴、观、群、怨”四种社会功能。
兴,指抒情,其中包含审美因素;观,指观看,既为认识,又包含审美因素;群,指和同人心;怨,指批评统治者及社会不良现象。
这四种功能已包含教化与审美统一的理念。
孔子的“诗教”说在汉代导生出“风教”说。
《毛诗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中国传统图案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图案的美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1314cd05f0e7cd1842536e2.png)
中国传统图案的美学特征摘要:传统装饰图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持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表现形式上抽象与具象的自由转换;善于运用对称与均衡的构图;表现内容常常带有吉祥的寓意;形成了特殊图案的特定意义等美学特征。
关键词:具象;抽象;对称;均衡;吉祥图案传统装饰图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岩画和彩陶;兴盛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浪漫于秦汉的漆器和画像石、画像砖;富丽于隋唐的服装服饰与佛教艺术;华美于明清时期的生活全景。
传统装饰图案虽然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会有审美风格的调整;在不同的地域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也有不同,但是总体说来还是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如下几个突出的美学特征:1 表现形式上抽象与具象的自由转换“具象”是一种写实性的艺术,是表现自然现状的具体形象。
而“抽象”则是不再描绘我们视觉里所熟悉的自然物象,取消了对真实物象的摹仿,转而去关注构成艺术形象本身的纯粹造型意义上的美感。
简而言之,具象艺术“模仿”自然物,与现实世界有密切的关系,而抽象艺术则是“创造”人们视觉经验中的“陌生”形象。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中的表现题材或直接或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风云变幻和百姓的市井生活,但是图案在造型中又不受这些具体形象的限制。
往往脱离物像的形体而服从视觉上的快感,剥离物象的表面特征追逐意境空间的自由发挥,体现出抽象艺术的形式美感。
例如传统图案中的卷云纹和云雷纹,就是具象形式抽象表现的极好典范,马王堆汉棺上灵动的卷云纹铺满四壁,自由婉转、酣畅淋漓,张扬着“离骚”、“天问”般的浪漫情怀。
装饰图案的这种具象形式抽象化表现,表现出中国人艺术思维的活跃与宽泛。
2 善于运用对称与均衡的构图在自然界中,到处都可以发现对称与均衡的形式,比如人和动物的形体、昆虫的翅膀、对生的树叶等。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对称满足了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对于平衡的要求,容易使人产生稳定与安全的感觉。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画面中一般存在或明或暗的线条,这种线条成为图形安置的骨骼,在其左右、上下或四周配置同形、同色、同量或者不同形、色,但量相同或近似的纹样,这种组成形式就是对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美学关键词:意境论的重生
中华美学关键词:意境论的重生
彭锋
●20世纪上半期活跃的美学家王国维、邓以蛰、宗白华等人发现,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可能不是美,而是意象、意境、气韵等独特概念
●对意境的欣赏能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恢复使用诸如气韵、意境、风骨等中国传统美学概念,不仅可以改善当代艺术批评话语的贫乏现状,而且可以发现不同的审美特质,创造不同的艺术作品,乃至实践不同的生活方式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
从历史上看,西方美学长期专注于对美的研究。
尽管18世纪后,一些西方美学家开始将研究对象调整为趣味或感性认识,19世纪后有用审美经验研究来取代美的研究的趋势,20世纪后关于艺术定义的争论占据了美学的大部分内容,但是,从总体来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美可以说是西方美学的核心范畴。
什么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有些研究者认为,美既然是西方美学的核心范畴,它也应该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就像其他科学或学科的情形一样。
于是,他们以美为线索到卷帙浩繁的文本中去寻找美的思想。
结果令人失望,他们期待的深刻且丰富的美的思想并没有被发现。
这与中国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丰富的艺术宝库很不相称。
按理,不应该出现这种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不相匹配的情况。
20世纪上半期活跃的美学家王国维、邓以蛰、宗白华等人发现,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可能不是美,而是意象、意境、气韵等独特概念。
通过这些概念,他们发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国美学宝库。
等到上世纪80年代叶朗撰写《中国美学史大纲》时,他已经非常自觉地通过这些概念来发掘这座宝库,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第一部中国美学通史的写作,并且产生了国际影响。
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他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受到叶朗美学研究的影响。
他回忆说:“1994年我有机会到北京大学进行三个月的访学,跟叶教授见面,他告诉我不应该从美来看中国文学,应该从意象、境界来看,这完全有道理。
这不是说我不能用西方的方法来分析中国文学,但是如果我们也能够同时从中国美学来做研究工作的话,那显然能够增加对中国文学作品理解的深度。
所以我们需要中国的学者发现并指出我们的问题所在。
叶朗丰富了我对中国文学的印象,我从1994年开始在他的影响之下写了《中国文学史》。
”
意境使人超越有形的局限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
那么,什么是意境?它与美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对于这个问题,既可以通过追溯中国美学史来回答,也可以通过与西方美学的比较来回答。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和象等概念相关。
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
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
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
《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
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
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
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
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
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
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
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
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
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
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
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
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
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
正因为如此,叶朗认为,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
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蔡元培看到了艺术和美育所具有的宗教功能,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以意境论重塑当代艺术实践
通过对中国美学史的简单追溯,我们大致了解了意境的内涵。
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
现在,让我们从中西美学比较的角度,来检视一下意境的特征。
法国汉学家朱利安近来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认识中西美学之间的不同。
朱利安强调,它们之间的不同不是我们用二元对立思维构想出来的,而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和历史进程中自然形成的。
因此,它们之间只是不同,不是必然对立。
在朱利安看来,中国美学追求的是生动的气韵和虚待的平淡。
这里的虚灵生动和淡远超越,其实就是意境的特征。
这与西方美学追求的美的形式非常不同。
西方美学所谓的形式,源于古希腊哲学中的理念,相当于今天工业生产中的模具,它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
美就是这种凝固的、具有标本或规范作用的形
式或样式。
朱利安发现,中国美学从来就不追求这种凝固的样式,甚至将它贬低为低级的形,认为对它的追求有碍于对高级的神或者道的把握。
由西方美学中的美与中国美学中的生动之间的不同出发,我们不难理解美与意境之间的不同。
通过由实入虚,由技入道,由明确的个体对象进入弥漫的氤氲气氛,我们就进入了意境的领域。
朱利安强调,恢复使用诸如气韵、意境、风骨等中国传统美学概念,可以极大地改善当代艺术批评话语的贫乏现状。
我想进一步强调,通过中国传统美学范畴,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审美特质,创造不同的艺术作品,乃至实践不同的生活方式。
或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虑:传统农耕社会中发展起来的美学理论,在今天这个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依然有效吗?事实证明,当代艺术理论的研究者和当代艺术实践的从业者,在许多方面都受益于意境理论的启示。
2011年第五十四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以弥漫为主题,选择以白酒、绿茶、中药、焚香、荷花的气味为题材创作作品,在威尼斯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意的、世外桃源般的东方境界,引起了国际艺术界的强烈反响。
其实,这次展览就是以今天的方式营造传统的意境,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理论是它直接的理论支持。
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联,这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
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自身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能对周围环境和社会产生辐射作用,形成一个更大的弥漫着艺术气息的艺术圈。
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也不如日常汉语中的气场那么直接。
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作者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