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与反思第【1】篇〗设计说明《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去世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基于此,本课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在把课文读流利、读通顺的基础上,采取“读读——画画——想想——议议”的方法,引导学生读懂情节,抓住人物动作、心理的描写,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置身故事中,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PPT、字卡、词卡,准备歌曲视频《那个星期天》。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质疑引趣1.播放歌曲《那个星期天》,引导学生思考:从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导入:一个男孩儿,在一个星期天,他的心情经历了几次起伏?这个男孩儿究竟经历了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那个星期天》。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引导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预设: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什么事?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设计意图:听歌曲,讲内容,通过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进行自由猜想,设置疑问,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着找一找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生字用笔圈一圈。
(2)与小组同学合作,分自然段接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学习字词。
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快来念一念。
媚砖蚁叨绊绞耽揉绽搓惶吻偎(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4)汇报交流,分类指导:重点在字义和字形方面指导。
①形声字理解识记:“媚”从女,眉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及反思1.《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回顾所学,质疑导入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4.“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5.简介作者。
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作家、散文家。
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朗读课文,解决字词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查工具书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处及时请教他人。
9《那个星期天》(教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9《那个星期天》(教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那个星期天》,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童年时光,关爱身边的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那个星期天》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体会作者的感情。
3.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童年的美好时光,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
5. 写作练习: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6. 总结拓展:总结课文主题,引导学生珍惜童年时光,关爱身边的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那个星期天》2. 课文主题:童年时光的怀念与感悟3. 重点词语:童年、怀念、感悟4. 重点句子:课文中的描写童年时光的句子5. 写作练习: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短文。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完成写作练习《我的童年》。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如《童年》、《城南旧事》等。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有所提高,写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精品教案与教学反思
9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会写18个词语。
2.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体会作者将情感融入细致描写中的表达方法。
【语文要素】3.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体会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体会作者将情感融入细致描写中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13个生字,会写18个词语。
2.通过绘制时间轴的方式梳理事件。
一、课前师生交流,引出课题1.(课件先后出示大笑与大哭的夸张表情图)跟学生交流:你在什么情况下,也露出过这种表情?有没有哪件事,让你先后露出了这两种表情呢?引导学生回忆往事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情以及心情的变化。
2.小结:其实每个表情背后,都有我们很多的回忆。
也许多年后,关于事的记忆会逐渐淡去,但那时的心情,却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过渡: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1.交流本课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蚁穴、依偎、急遽、耽搁、惆怅、缥缈、空空落落2.结合句子,理解、积累描写环境的词语。
把“空空落落”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1)顺势引出学生整理的描写环境的好词:明媚、空空落落、缥缈、荒凉。
(指名读)(2)引导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并进行归类积累。
3.写字。
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他(她)认为易写错的生字。
重点提示:“吻”的右边是“勿”不是“匆”,“偎”的右下部分不要写成“衣”。
三、绘制时间轴,梳理事件1.概括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概括,边点拨边抓住时间的顺序,绘制时间轴。
板书:盼望早晨——上午——下午——黄昏2.梳理事件。
引导学生梳理出本文的主要事件:妈妈正准备出门时——“我”藏起来;妈妈出去买菜时——“我”跳房子……;妈妈翻箱倒柜忙开了时——“我”追着念叨;妈妈洗衣服时——“我”蹲在一旁。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含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含反思教材简析:《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课文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通过动作、环境等,描写了“我”等候时的情景,表现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目标:1、会写“媚、砖”等13个生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我”这一天心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流露出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1、直接点明课题,师生共同书写课题。
2、生齐读课题,并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
3、介绍作者—史铁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字词(1)第一组:明媚拨弄翻箱倒柜,耽搁空空落落急遽①指名认读这些词语。
②强调“耽搁、急遽”的读音。
③理解“急遽”的意思,引导学生学习在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方法。
(2)第二组:咔嚓依偎惊惶惆怅缥缈揉搓①观察这组词语,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②借助偏旁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导书写“偎”字①强调写:左展右宽、最后一笔捺要写的舒展,但不能太长。
②师范写,生自主书写。
三、再读课文,体会心情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勾画出关键语句。
2、交流讨论:四、聚焦第4自然段感悟写法1、自读第4自然段思考本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2、在这段时光里,我做了什么?画出描写我举动的句子。
3、小结: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来写出了“我这段时间不好挨”。
4、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来表达情感的呢?再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预设:(1)表示动作的词语(2)句子的表达上:两次出现:“等母亲回来”,四次出现“想象她们......”5、引导学生观看插图,将四个事例和四个场景一一对应,体会事例中“我”的心情。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教学反思第一部分: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希望学生能够:•了解“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的背景知识;•学习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或短语;•理解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以及结尾的寓意;•通过大量阅读能够锻炼阅读理解能力,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分组合作,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以及结尾的寓意;•控制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流畅度。
1.3 教学难点•解读文中比喻、象征和暗示的意味;•梳理文中主次关系,明确结构层次。
1.4 教学方法本课采取阅读理解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部分:教学步骤2.1 复习将上一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强调一些重点内容。
2.2 新课教学步骤一:导入先让学生看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一位女孩、一匹马和许多鲜花。
请学生谈谈他们对这幅图的感受,并联系前几课学过的一些知识,预测一下这一课要学习的内容。
步骤二:阅读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并标记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和短语。
步骤三:分组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就功课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
例如:•文中的“ 孩子们时时刻刻在想念她”是什么意思?•那位女孩用自己的“生命”给了马,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全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都用了哪些?有哪些暗示意义?步骤四:合作分享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享,让学生了解其他组在学习中的收获,用自己的语言将感受和心得分享给其他同学。
老师在分享过程中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领悟。
步骤五:阅读表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进行阅读表演,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2.3 作业布置1.阅读“那个星期天”后,自己写一篇本文的读后感。
2.讨论题:你认为那位女孩是一位英雄吗?如果是,请给出你的理由;如果不是,请解释原因。
第三部分: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小组合作和分享,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较为有效的锻炼。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人教版)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人教版)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及反思9.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 , 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 ,理解其情感。
2. 细读课文 , 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 并模仿借鉴。
3. 品析课文 , 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 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 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并模仿借鉴。
【教学难点】品析课文, 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 我们之前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给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2.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与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针对课题,你有哪些疑问?(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取这样一个题目?)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 年出生于北京。
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 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 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 年12 月31 日凌晨 3 时46 分因病逝世,享年59 岁。
三、理清思路1. 自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 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 因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我”的心情。
)4. 那么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主要写了“我”心情的变化。
那么课文的第1 自然段有什么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教学反思9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明媚、蚁穴、念念叨叨、原谅、耽搁、揉动、绽开、搓衣服、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方法1.“读、思、议、导”结合法。
2.“读、写”结合法。
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过等待去做某事或答应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那个星期天他又有着怎样的期盼的。
二、预习查评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1)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吓唬(xià hu)挨(āi)绊(bàn)耽搁(dān ge)揉(róu)绽开(zhàn)沉郁(yù)缥缈(piāo miǎo)急遽(jù)惆怅(chóu chàng)惊惶(huáng)依偎(wēi)消逝(shì)(2)解词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空空落落:空旷而冷冷清清。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惆怅:伤感,失意。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消逝:消失。
3.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其丰富而敏感的情感。
2.品析课文,关注作者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3.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存在的鸿沟。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关注文章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2、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出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有过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事或答应你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学生分享并展示导学案上用微信表情画的心情)。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期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看到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作者为什么对这一天印象如此之深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在那个星期天他有着怎样的期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用用一句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明确: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明确:时间顺序,从早到晚(2)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我”的心情)(3)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黑板出示生字词)P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P2-p6作者细致描写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
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候,却终于彻底失望的过程。
P7我的情绪郁结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
(4)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主要写了“我”心情的变化。
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追问: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这里罗列了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反思第【1】篇〗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嘎嗦有灵性、重感情的特点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诚、善良的精神所打动,它早已不是一头战象,它俨然成为了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
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毕竟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还不足以能够凭借一次阅读感觉到。
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
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侧重引领学生关注细节的描写,学习效果很好。
一是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揣摩分析人物心理,走进“我”的内心世界,与“我”一同经历兴奋、焦急、落寞、伤心这一系列的心情变化。
二是关注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语句映衬着“我”心情变化的轨迹。
这些看似平常的抱怨却是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对童年的回忆。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无法挽回,也无法倒退,只有无穷无尽的回忆,母亲永远在“我”的心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反思第【3】篇〗《那个星期天》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
主人公好像是“我”,其实是母亲。
只不过,母亲是借助“我”走进了读者心里而已。
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惊惶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辩证思考,理解主旨。
“辩证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加深对责任与爱的理解。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明媚、蚁穴、念念叨叨、原谅、耽搁、揉动、绽开、搓衣服、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方法1.“读、思、议、导”结合法。
2.“读、写”结合法。
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过等待去做某事或答应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那个星期天他又有着怎样的期盼的。
二、预习查评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1)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吓唬(xià hu)挨(āi)绊(bàn)耽搁(dān ge)揉(róu)绽开(zhàn)沉郁(yù)缥缈(piāo miǎo)急遽(jù)惆怅(chóu chàng)惊惶(huáng)依偎(wēi)消逝(shì)(2)解词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空空落落:空旷而冷冷清清。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惆怅:伤感,失意。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消逝:消失。
3.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
《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案一等奖及反思1、《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案一等奖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媚、蚁”等15个字,会写“蚁穴、翻箱倒柜”等15个词语。
2.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我”在一天里心情的变化。
3.品味文中重点语句,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心理。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异同点。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
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简介。
史铁生(1951—20xx),中国作家。
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急遽(jù) 惆怅(chóuchàng)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怅、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惆、怅、偎”书写时要左窄右宽;“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母亲答应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但是因为家务繁忙,结果一次次爽约。
)2.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2)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母亲一次次爽约,“我”心情逐渐落空。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教学反思9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明媚、蚁穴、念念叨叨、原谅、耽搁、揉动、绽开、搓衣服、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方法1.“读、思、议、导”结合法。
2.“读、写”结合法。
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过等待去做某事或答应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那个星期天他又有着怎样的期盼的。
二、预习查评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1)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吓唬(xià hu)挨(āi)绊(bàn)耽搁(dān ge)揉(róu)绽开(zhàn)沉郁(yù)缥缈(piāo miǎo)急遽(jù)惆怅(chóu chàng)惊惶(huáng)依偎(wēi)消逝(shì)(2)解词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空空落落:空旷而冷冷清清。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惆怅:伤感,失意。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消逝:消失。
3.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媚、蚁”等15个字,会写“蚁穴、翻箱倒柜”等15个词语。
2.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我”在一天里心情的变化。
3.品味文中重点语句,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心理。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
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XXXXXXXXXX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
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急遽(jXXXXX) 惆怅(chXXXXXu chXXXXXng)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怅、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惆、怅、偎”书写时要左窄右宽;“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母亲答应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但是因为家务繁忙,结果一次次爽约。
)2.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2)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母亲一次次爽约,“我”心情逐渐落空。
2020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
9.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阳光明媚、拨弄、翻箱倒柜、绽开”等词语。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的辛勤操劳与幼小的“我”在希望与失望间的心理落差。
4.学习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方法。
5.通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体谅、包容、感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通过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中所包含的真情实感。
2.学习作者生动细致的描述,感受其细致入微的心理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是哪篇文章呢?有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盼》。
文章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盼”相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这篇文章中作者是在盼望什么呢?他的期盼最终实现了吗?(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2010年,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电影编剧。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出血逝世,享年59岁。
史铁生一生著作颇多,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等。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多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
文章中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
《秋天的怀念》写了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怅恨。
《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3.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4.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难点: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
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史铁生( ),中国作家。
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急遽( ) 惆怅(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怅、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 )2.思考以下问题:( )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 )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 ):总写“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 ):写母亲一次次爽约,“我”心情逐渐落空。
第三部分( ):写“我”因出去的希望落空而崩溃大哭,母亲安慰“我”。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第二课时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
9.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阳光明媚、拨弄、翻箱倒柜、绽开”等词语。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的辛勤操劳与幼小的“我”在希望与失望间的心理落差。
4.学习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方法。
5.通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体谅、包容、感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通过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中所包含的真情实感。
2.学习作者生动细致的描述,感受其细致入微的心理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是哪篇文章呢?有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盼》。
文章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盼”相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这篇文章中作者是在盼望什么呢?他的期盼最终实现了吗?(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2010年,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电影编剧。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出血逝世,享年59岁。
史铁生一生著作颇多,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等。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多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
文章中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
《秋天的怀念》写了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怅恨。
《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品德《那个星期天》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品德《那个星期天》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记忆《那个星期天》的内容;2. 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故事;3. 能够品味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并从中汲取启示;4. 能够简单地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1. 故事的理解和记忆;2. 正确朗读故事的语音语调。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那个星期天》;2. 教学录音或电子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故事情节,讲述一个与故事类似或有类似主题的真实或虚构情境,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 导入故事教师在引发兴趣后,播放故事的录音或使用电子设备呈现故事的内容,学生可以跟读或默读故事。
3. 品味故事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谁?他们都做了什么?- 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故事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或感悟?4. 朗读练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故事的语音语调,可进行个别或集体的朗读练,纠正他们的发音和语调。
5. 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分享,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并互相倾听和交流。
6.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回顾故事的内容和所学到的道德教育内容,并自我评价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朗读的表现。
五、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1. 创设情境2. 导入故事3. 品味故事4. 朗读练5. 讨论和分享6. 总结和反思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朗读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也可以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作为教学评价的一部分。
七、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作类似主题的故事,或者以小组形式进行相关的活动和角色扮演。
同时,鼓励学生将道德教育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与家长进行分享。
八、教后反思教师可以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那个星期天》优秀教学反思(精选5篇)
《那个星期天》优秀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优秀教学反思(精选5篇)《那个星期天》优秀教学反思篇1《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史铁生写的回忆性的散文。
课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文章从孩子的角度,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课文大量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很好地刻画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好教材。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聚焦插图,体会人物内心。
插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语文书上的插图非常丰富,是课文重要段落或者难理解段落的一个形象解释。
教学中借助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想象等诸多能力,使课堂活力四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一课书中两幅插图聚焦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无聊的活动、以景衬情。
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看图,图文对照,第一幅插图上为什么有四个“我”?用笔在图中标出“我”分别在干什么?课文段落中,为什么一连写了五个“我”?能省略吗?学生明白“我”跳房子、看着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是我焦急、无聊的表现。
第二幅插图重点关注“我”的表情,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失望,忽然明白了时光已经过去了,不再回来了。
通过聚焦插图,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插图,注释插图,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1)抓住关键词,品味句子。
抓住关键词句细读文本,紧扣上下文内容和文章思想情感是进行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
文中有一些句子含义较深,需要学生细细咀嚼。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那是一个礼拜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时,我问学生:“昏暗下去仅仅是说傍晚来临,天色暗下去吗?”学生通过阅读下文,可以知道是母亲答应带她出去,而爽约,孩子的心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
接着我告诉学生作者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写孩子的心理变化的。
这样抓住“昏暗”这个关键词,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学习习作方法,效果明显。
(2)找出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课文脉络。
9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反思)
9.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阳光明媚、拨弄、翻箱倒柜、绽开”等词语。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的辛勤操劳与幼小的“我”在希望与失望间的心理落差。
4.学习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方法。
5.通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体谅、包容、感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通过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中所包含的真情实感。
2.学习作者生动细致的描述,感受其细致入微的心理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是哪篇文章呢?有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盼》。
文章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盼”相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这篇文章中作者是在盼望什么呢?他的期盼最终实现了吗?(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2010年,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电影编剧。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出血逝世,享年59岁。
史铁生一生著作颇多,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等。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多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
文章中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
《秋天的怀念》写了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怅恨。
《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会写“媚、蚁”等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4.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
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2.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策略1.生词教学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如:“惆怅”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我”当时的心境来理解;“惊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家务繁忙的母亲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哭泣只是惊惶,而并没有责怪,充分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
2.阅读理解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变化。
3.习作运用学习作者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时是如何消磨时间的侧面描写,又或是借助周围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写的时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清楚,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媚、蚁”等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板块一读题目,提疑问1.质疑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去解惑吧。
3.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相互补充。
(2)教师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
21岁时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3)回忆旧知,抓住特点。
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有关“盼望”的课文《盼》,谁能把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说?(《盼》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万分期待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动)【设计意图】学贵有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板块二走入文本,理清脉络过渡:不同的经历,同一种期待的心情,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那个星期天》,一起去文中深入探讨小男孩的期盼历程。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学生字词认读的情况。
课件出示:媚(mèi) 蚁(yǐ) 叨(dāo) 绊(bàn) 谅(liàng) 耽(dān) 糅(róu) 绽(zhàn) 惆(chóu) 怅(chàng) 搓(cuō)惶(huáng) 吻(wěn) 偎(wēi) 逝(shì)(1)开火车认读生字。
(2)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惆怅、惊惶、荒凉、耽搁、依偎、消逝、急遽、念念叨叨)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
4.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学生交流汇报,理清脉络。
课件出示: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6):讲了“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终彻底失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7):讲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伤心到哭泣,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只有加强生字词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并正确运用到生活中去。
科学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设置,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时抓住课堂中的有利时机提问,能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第2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
2.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写出成长体验;摘抄好词好句。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课时目标板块一整体感知,体会人物感情1.小男孩那么真切地希望母亲能够实现他小小的愿望——在一个星期天带他出去玩。
可是母亲最终没能履行诺言,小男孩的心情怎么样?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找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语句并做批注。
思考“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p提示:“这段时光不好挨”写出了“我”在耐心等待;“空空落落”写出了“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3)师生合作朗读。
4.默读描写下午“我”心情变化的片段。
(第6自然段)(1)“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课件出示: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学生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再不”“再不”“决不”三个词,体会男孩“盼”的心情)(2)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件出示: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①读一读,说说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②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空;用环境来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
5.默读描写黄昏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
(第7自然段)(1)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课件出示: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2)指名朗读。
(引导学生抓住“甩、拉”等表示动作的词来感受母亲的形象)(3)从这些动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从“甩、拉、亲吻、说”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中,我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所以惊惶;可以感受到其实母亲是很爱“我”的,只是被家庭生活所迫,因为有做不完的家务事而忽略了“我”,忘记了自己的承诺。
(4)分角色朗读。
6.师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
学生交流,整理总结。
课件出示:心情变化: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时间(光线)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变化和特别的成长体验。
板块二细细品味,感受人物性格1.再读课文,感受人物性格。
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一位好母亲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从课文第7自然段母亲的一些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她因为家务缠身而没有兑现承诺,并因此感到自责、不安,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疼爱,她是一位好母亲。
2.“我”既然这么希望出去,为什么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1)学生交流。
(2)示例:文中的“我”乖巧又懂事,体谅母亲的辛劳,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并没有任性撒泼。
3.回想自己的亲身体验,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虽然母亲最终没能兑现她的承诺,但是小男孩也并没有抱怨母亲,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像作者那样,多多体谅一下辛苦工作的父母。
【设计意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需扮演好舵手的角色,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联想,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真正落实从语文课本走到生活当中去。
板块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想?父母要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
孩子也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对比,体会写法。
课件出示:《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点拨。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课件出示:相同点:都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不同点:《匆匆》一文中,作者借助描写景物和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进行了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我”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3.积累语言。
摘抄本课好词好句,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
4.小结: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我们要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
5.推荐阅读。
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深沉凝重,优美隽永,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迪。
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阅读,了解一个全新的史铁生。
6.聊经历,悟主旨。
同学们,大人们可能无意间给我们许诺过一些事情,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布丁,也许是你期待已久的一个玩具,也许他们最终并没有实现我们小小的心愿,你愿意与大家分享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吗?(1)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经历。
(2)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语文老师最大的功德就是让学生爱上阅读。
我推荐阅读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他的其他优秀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再让学生聊聊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亲身体验进一步领悟文章的主旨。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节选自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文章主要写了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了由盼望、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情变化的过程。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体现“我”的心情历程。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语文要素,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期盼”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