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洛阳保卫战,抗战后期的一场惨烈战役素材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金戈铁马韦孝宽,玉壁一战终成南北朝最强守城名将素材
金戈铁马韦孝宽,玉壁一战终成南北朝最强守城名将一代名将往往身经百战铸炼而成,然而,使其成为名将并奠定历史地位的,其实可能就是一次战役而已。
韦孝宽(公元509年—公元580年),名叔裕,字孝宽,以字行于世。
京兆杜陵(陕西西安南)人,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一生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官拜大司空、上柱国,封郧国公。
为人深沉机敏,温和正直,好读经史。
韦孝宽为人深沉机敏,温和正直,好读经史。
他二十岁时,遇到萧宝夤在关中发动叛乱,于是他前往都城洛阳,请求朝廷让他作为大军的先锋前去平定叛乱。
朝廷很欣赏他的这种行为,便任命他为统军。
随冯翊公长孙稚挥师西进,每战皆有功,因迁为国子博士,任华阴郡太守职。
恰好侍中杨侃担任大都督,出京镇守潼关,让韦孝宽做都督府司马。
杨侃对韦孝宽的才干感到惊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公元531年—532年,韦孝宽为都督,随荆州刺史源子恭镇守襄城,因功任析阳郡守。
时独孤信为新野郡守,二人关系甚好,而且政绩出众,被荆州吏人称为联璧,传为美谈。
后宇文泰掌西魏政,以韦孝宽为弘农郡太守,随宇文泰俘东魏大将窦泰,于颍川破东魏将任祥、尧雄,攻克东魏豫州城,俘刺史豫州冯邕。
伪造敌将牛道恒之笔迹,离间并俘获东魏段琛和牛道恒诸将。
韦孝宽为人多智善谋,善于使用间谍。
571年正月,北齐名将斛律光在汾北筑13城,拓地500余里。
韦孝宽自玉壁发动攻击,但为斛律光所败。
由于斛律光善于用兵,韦孝宽对其颇为忌惮,因此命令手下谋士曲严编造歌谣,说:"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就是一斛。
还说"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 "(引自《周书·韦孝宽列传》)。
当时任北齐宰相祖珽与斛律光不和,又趁机添油加醋:"盲眼老公背上下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
"并叫儿童歌之于路。
然后在齐帝面前诬陷斛律光:"斛律累世大将,明月声震关西,丰乐威行突厥,女为皇后,男尚公主,谣言甚可畏也"(引自《北齐书·斛律光列传》)。
洛阳虎牢之战
洛阳虎牢之战唐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次年五月,在唐统一战争中,秦王李世民率军于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地区,各个击破郑帝王世充、夏王窦建德军的战略决战。
战前,割据洛阳的王世充乘唐军与刘武周割据势力在河东(今山西境)交战之机,扩展势力范围,夺取河南地区许多州县;自称夏王的河北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占据河北大部州县,与唐、郑成鼎立之势。
唐灭刘武周后,唐高祖李渊为统一天下,于武德三年七月命李世民率军东征王世充,并遣使与窦建德言和,争取其中立。
又派太子李建成率军驻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以防突厥南犯。
王世充获知唐军来攻,急从各州镇调选骁勇至洛阳,分守坚城;加强襄阳(今属湖北)、虎牢、怀州(治河内,今河南沁阳)等地守御,自率步骑3万准备迎战唐军;又暗中联系突厥,以求突厥出兵,牵制唐军。
唐军东至新安(今属河南)后,李世民遣陕州道行军总管罗士信率前军进围慈涧(今洛阳西磁涧),自率步骑5万继至。
王世充被迫弃慈涧退守洛阳。
鉴于洛阳城坚,重兵守备,短时难以攻下,李世民决定先扫清外围,然后攻城。
于是令行军总管史万宝自宜阳(今宜阳西)进据龙门(今洛阳南),潞州行军总管刘德威自太行进围河内,右武卫将军王君廓至洛口(今巩县东北)断敌粮道,怀州总管黄君汉自河阴(今孟津东北)袭破回洛城(今偃师北),自率主力屯于北邙山(今洛阳北),连营进逼洛阳,待机攻城。
至四年二月,经7个月外围作战,唐军先后攻占龙门、回洛城、洛口等要地,截断其虎牢至洛阳粮道,计退汴州(治浚仪,今河南开封)东道援兵,切断了洛阳的外向联系;同时在邙山、谷水(今洛河支流涧水)等战斗中,屡败王世充军,俘斩众多。
显州(治今沁阳)、尉州(治今尉氏)、管州(治今郑州)等数十州相继降唐,唐军乘势包围洛阳。
此间,突厥处罗可汗督军分道南犯并州(治今太原西南)、原州(治今宁夏固原)、延州(治今陕西延安城东)等地区,威胁唐军中原作战。
李渊一面令加强北方各战略要地防御,遣使谋退突厥军,一面令利用渭水、黄河转运物资,保障前线供给。
抗战洛阳战役
抗战洛阳战役洛阳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后,对国民革命军坚固设防中的中等城市旗开得胜的一次漂亮的攻坚战。
攻克洛阳,切断了中原国军与西北国军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豫陕鄂共产党统治区。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抗战洛阳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抗战洛阳战役战役背景1948年3月初,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宜川战役中一次歼灭国民革命军5个旅,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急忙把洛阳至潼关之间的守军西调增援,洛阳城内只有第206师两个旅防守。
这时,正在郑州、潼关以南地区驻扎的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3、第8纵队和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第9纵队,决定乘机攻占洛阳。
[2] 战役双方战役由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统一指挥,以第3、第4纵队担任攻城,第8、第9纵队担任打援。
洛阳是中原重镇,陇海路要冲,守军兵力虽不多,但工事坚固,城垣高厚,堡垒众多,易守难攻。
战争前奏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各一部在河南省洛阳市,对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攻坚战。
1948年3月初,西北野战军宜川大捷后,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为确保西安,急调驻守陇海铁路潼关至洛阳段的裴昌会兵团西援,仅留青年军第206师驻守洛阳。
为策应西北野战军作战,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休整,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位于襄城、禹县、伊阳地区的华东野战军第3、第8纵队和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第9纵队,由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统一指挥,发起洛阳战役。
[3]形式分析洛阳是中国古都之一,地扼陕、晋、豫3省要冲,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所必争。
守军筑有永久性防御工事,自诩为“金城汤池”。
3月5日,解放军开始北移。
7日,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发现解放军有进攻洛阳的征候,命令位于平汉铁路许昌、漯河地区的整编第47军、第18军,统归陆军总司令部郑州指挥部主任孙震指挥,待命增援洛阳。
整编第47军主力北开郑州, 2个旅车运汜水、黑石关一线;整编第18军向许昌集结。
洛阳市高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知识点题库
洛阳市高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知识点题库单选题1、1940年,《边区群众报》在延安创刊,主要刊登抗战情况及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信息。
同时,大力发展工农通讯员,通过他们反映边区情况。
1947年,《边区群众报》组织春耕专题报道,发表《组织全部劳动力抢种》《五百劳力参加班子抢种夏田三百余饷》等多篇文章。
该报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C.推动“三三制”原则实施D.宣传了反蒋抗美主张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边区群众报》报道抗战情况及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信息、春耕专题等,是党联系边区群众的纽带,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B项正确;A项不符合1947年《边区群众报》组织春耕专题报道的内容,排除A项;“三三制”原则是民主政权建设,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抗战时期需要联将抗日,排除D项。
故选B项。
2、下图所示是漫画作品《抗战两年来的胜利》。
主体图案是大大的“2”字,上面写着“一三七-一九三九”;“2”字最下面的一横的两边,写着“晋冀察”和“晋东南”。
据此判断,该漫画可用于说明A.淞沪会战的战况B.太原会战的战况C.百团大战的战果D.敌后战场的抗战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2”象征着两大战场抗战,其中“晋冀察”“晋东南”“抗战两年来的胜利”说明的是敌后战场取得的成就,D 项正确;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属于正面战场抗战,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项;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选D项。
小提示:3、平型关战役是中共林彪115师为了配合国民党军太原会战出兵侧击日军的过程中利用有利地形打的一场伏击战,百团大战是中共八路军要粉碎日军“囚笼政策”,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而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
八路军这两次作战反映了A.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C.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D.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答案:C解析:平型关大捷是中共军队配合作战,百团大战则是中共军队大规模的主动进攻作战,由此可知中共军队逐渐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也说明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C项正确;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都是发生在全民族抗战时期的,排除A项;平型关大捷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已经建立起来,排除B项;百团大战时期还没有转入战略反攻,排除D项。
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历史事件
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历史事件一、背景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是我国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之一,其驻洛办事处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和展示八路军在洛阳的历史事件而建立的。
这个主题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和纪念价值的,我们将在本文中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探讨。
二、起源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的历史事件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八路军在洛阳地区开展了重要的抗日斗争,取得了许多战略性胜利。
为了纪念八路军在洛阳的英勇事迹,当地政府和人民共同发起了建立纪念馆的倡议。
这标志着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的历史事件正式开始。
三、建设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的建设历经艰辛,但最终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完成。
纪念馆不仅承载着八路军在洛阳的丰功伟绩,也展示了当时我国人民的抗日气魄和坚毅意志。
纪念馆的建设过程是一段宝贵的历史事件,也是对抗日战争的生动见证。
四、展示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的展示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八路军的历史文物、照片、战利品等。
这些展品生动地记录了八路军在洛阳的抗战历程,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八路军的英勇事迹。
纪念馆还通过各种展览、活动和教育推广,向公众传递着对历史的尊重和珍视。
五、意义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的历史事件不仅是对八路军的纪念,更是对抗日战争的纪念。
这段历史事件承载着我国人民的不屈不挠和爱国情怀,是对抗日战争的生动见证。
纪念馆也成为了对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支持,传承着抗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六、个人观点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的历史事件是一段充满感动和敬意的历史。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了解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了抗战时期我国人民的勇敢和坚定,以及八路军的不朽功绩。
我为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的无畏精神和顽强意志感到无比自豪,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总结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的历史事件是我国抗战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纪念和教育意义。
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全面评估和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珍视我国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洛阳锦故事梗概
洛阳锦故事梗概
《洛阳锦故事》是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主要讲述了晚唐时期洛阳人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而进行的抗战故事。
故事背景设定在晚唐乱世,中原地区频繁遭受外族侵略,洛阳受到了辽、梁等外族的威胁,城市百姓生活异常艰难。
主人公韩允才和他的家人是洛阳的一户贫苦农民,为了保护家园和生活,他决定组织起家乡的勇士们与侵略者进行抵抗。
韩允才与家人在梁军的压迫下,开始与其他农民一起秘密组织起来,建立防线和武装力量。
他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抵抗行动,包括埋设陷阱、设立警戒线、进行培训等。
在他们的努力下,洛阳城内的农民逐渐形成了一支勇敢、训练有素的武装力量。
洛阳农民的抵抗行动引起了辽、梁等外族势力的注意,并遭到了他们的猛烈进攻。
韩允才带领着勇士们展开殊死抗战,经过多次激烈战斗,最终成功击退了侵略者,保卫了洛阳城。
在战斗胜利后,韩允才和他的家人受到了洛阳人民的敬重和感谢。
他们成为了城市的英雄,洛阳市民也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
《洛阳锦故事》通过展示晚唐时期洛阳农民的勇敢和智慧,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和家国情怀,讴歌了普通人的力量和拼搏精神。
该剧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和形象的角色,展现了他们面对挑战时的团结和坚韧,彰显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台儿庄战役的前后经过素材
台儿庄战役的前后经过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台儿庄战役一时轰动全国,抗日战争当中死去了许许多多的为国家效力的人民子弟兵,他们在战争一线上为保卫国家的安全。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台儿庄战役的经过。
1、台儿庄战役又称台儿庄大捷、鲁南会战或血战台儿庄。
台儿庄战役的起止时间有几种说法,一般认为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
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
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
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
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这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战役由民族英雄李宗仁、白崇禧、孙连仲、汤恩伯、张自忠、田镇南、关麟征、池峰城、王铭章等抗日将领指挥。
战役期间,中国抗战最高统帅蒋介石曾三次赴徐州视察、督导、调配兵力,其中第一次,蒋介石在台儿庄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亲赴台儿庄南站观战,并亲自勉励池峰城,前线将士因而士气大振,大大增强了前线将士的战斗力。
2、台儿庄战役的背景(1)全局背景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按原定作战方案,徐州以北保卫战,由第5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3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指挥,岂知驻扎山东的韩复榘,大敌当前,还为保存实力打小算盘。
1937年12月23日,日军一部攻陷归仁镇后,韩复榘未战而走,造成了严重后果。
27日,济南失守,日军由博山、莱芜进攻泰安。
1938年1月1日,泰安落入日军北方军第2军矶谷廉介之手。
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历史事件
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历史事件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历史事件序言: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是一个富有纪念意义的地方。
它记录了八路军在洛阳的历史事件,回顾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并提供了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机会。
本文将带您探索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的历史事件,并分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八路军在洛阳的重要性1. 战略地理位置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期间在洛阳设立了驻洛办事处,这是因为洛阳地处中国中部,交通便利、地势险要,具备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
八路军选择在洛阳设立驻地,旨在巩固其在华北抗日战线上的据点,有效阻止日军南下的进攻。
2. 战役决策与指挥中心八路军驻洛办事处是一个重要的决策与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和指挥华北的八路军抗日游击战争。
此处的高级将领们制定了许多重要的战役计划,并且在行动中发挥了关键的指挥作用。
他们的勇气、智慧和毅力,直接影响着整个华北地区的抗日进程。
二、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的历史事件1. 抵御日军进攻洛阳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在抗日战争期间,经历了许多激烈的战斗。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42年,当时日军企图攻占洛阳,并将其作为南下的战略要点。
八路军在洛阳奋勇抵抗,最终成功地击退了日军进攻,保卫了这个重要的抗日据点。
2. 组织和培训抗日力量八路军驻洛办事处不仅是一个决策与指挥中心,还是一个重要的组织和培训基地。
它组织和培训了大量的地方抗日游击队,并为其提供指导与资源支持。
这为华北地区的抗日斗争提供了强大的后盾,并将八路军的抗日斗争推向了新的高度。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了当时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精神和顽强意志,以及八路军作为中国军队的优秀品质。
这部分历史事件中的战略地理位置和决策指挥中心的重要性,使我深刻认识到战争背后的地理、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八路军选择在洛阳设立驻地,明智地利用了地理优势,并将其转化为战略上的有利条件。
前赵与后赵之间的洛阳之战
前赵与后赵之间的洛阳之战唐淑慧前赵的简介赵国历2主11年。
319年赵国分裂为二赵:关中的刘氏“赵帝”和关东的石氏“赵王”两个独立政权。
史家为加以区分,将关中的刘氏赵国连同刘渊所建的汉国,即将稍前的(屠各)刘姓政权统称为前赵,而将随后的石姓赵国称为后赵。
前赵(304-329),亦称汉赵,十六国时期16国之一,是西晋晚期少数民族第二个建立的政权。
304年十一月,刘渊即位汉王,建年号元熙,建立汉国。
310年刘聪篡位,316年灭西晋。
318年八月靳准发动平阳政变,十月刘曜军行至赤壁(今山西河津市西北的赤石川),太保呼延晏与太傅朱纪劝曜称尊号,曜遂即帝位,改元光初。
319年六月改国号为“赵”,以冒顿配天,光文皇帝刘渊配上帝,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赵是汉政权的延续,政治上是对匈奴本民族的肯定。
石勒叛赵而自称赵王,丧失东土,赵帝刘曜独存西境。
329年为后赵兼并。
汉国历5主26年;后赵的简介后赵(319~351),石勒从305年起兵后,辗转归于汉国刘渊,为渊部将。
311年,石勒军全歼西晋主力,并会同刘曜、王弥之众攻破洛阳。
石勒以襄国为基地,发展成为今河北、山东地区的割据势力。
后来汉国靳准弑君自立,他率军攻破汉都平阳。
319年,刘曜自立为帝,建前赵,迁都长安。
十一月,石勒脱离前赵,自称大将军、大单于、领冀州牧、赵王,于襄国即赵王位,称赵王元年,史称后赵。
后赵最强大的时候统一了中国大部,北方除辽东慕容氏和河西张氏外,皆为石勒所统一。
以淮水与东晋为界,初步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349年,石虎病死,后赵内乱,诸子争立,互相残杀。
石虎养孙冉闵乘政局混乱,杀石鉴,灭后赵,政权落入冉闵之手。
351年,称帝于襄国的石祗也被冉闵消灭,后赵亡。
前后赵之间的第一次洛阳之战:公元325年,前赵光初八年,也就是后赵国七年五月至六月期间,前赵国主刘曜带领大军攻打后赵的军事战略重镇洛阳,这便是五胡十六国历史上著名的“洛阳之战”。
前赵光初八年五月,后赵大将石生攻克西晋都城洛阳,攻取了河南大片土地。
洛阳的革命故事
洛阳的革命故事
洛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城市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璀璨的历史文化底蕴。
20世纪初,这座城市也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地区之一,留下了
许多革命故事。
一、洛阳保路运动
1919年,洛阳爆发了保路运动,成为当时中原地区规模最大、最持久
的一次农民运动。
该运动的口号是“紧缩贪官,保障商民”,号召农民
联合起来,要求保障商业、农业利益,反对当时腐败不堪的官员。
二、黄河大合唱
1938年,日军侵略中国,洛阳成为了前线要冲。
在这个非常时期,洛
阳市民决定唱起《黄河大合唱》以鼓舞士气,甚至有员工白天忙防空,晚上排练歌曲。
一度,歌声响彻整个洛阳城,向日军发出了坚定不屈
的信号。
三、洛阳保卫战
1948年,人民解放军进攻洛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关键时刻。
当时,国军全力守卫洛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保卫战。
最终,人民解放
军取得了胜利,解放了这座历史名城。
四、汴京起义
1949年2月,中共派遣领导人董必武返回河南省领导革命工作,策划在洛阳、开封等地发动汴京起义。
2月13日,起义在洛阳爆发,董必武亲临现场,与起义将领商议行动方案。
起义军迅速占领了当时的市政府、公社和银行等大型机构,建立起革命机构和武装部队,发动了全国史上第一场城市武装起义。
洛阳的革命故事,不仅仅是过去时,更是我们应该铭记的精神财富。
它代表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犯、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是重要的民族记忆。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用今天的理念与方法继承革命先辈的精神,为中国的未来奋斗拼搏!。
河南洛阳红色历史的见证之地
河南洛阳红色历史的见证之地洛阳,这座美丽而古老的城市,是河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城。
然而,在纵横交错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战略支点,这座城市见证了河南洛阳红色历史的重大事件和丰碑。
一、初露红色的洛阳在中国的现代历史中,洛阳最早开始涌现出红色政权的迹象是在1927年的北伐战争中。
当时,红军在领导下渡过黄河,进驻洛阳,奠定了洛阳成为中国共产党活动基地的基础。
洛阳成为了北方红色根据地的一部分,为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百团大战与洛阳保卫战1939年,洛阳保卫战爆发。
这场战斗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部分,被誉为中国战史上重要的战役之一。
日军企图占领洛阳,并进一步向西方发起扩张。
然而,中国军队和民众齐心协力,进行了激烈的抵抗。
在这场保卫战中,中国军队以英勇无畏的精神与日军浴血奋战,最终成功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三、洛阳成为红色大本营解放战争时期,洛阳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临时政权所在地。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为解放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取得了众多重大战役的胜利,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红旗渠的修建红旗渠位于洛阳和陕西省之间,是一条重要的水利工程。
这个工程是为了保证解放区艰苦环境下的生产和发展而建设的,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第三线”。
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众多的革命烈士默默奉献,他们的努力使得洛阳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人民得以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五、洛阳的红色文化遗产洛阳独特的红色历史还体现在城市的文化遗产中。
如今,洛阳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景点,如洛阳起义纪念馆、焦裕禄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纪念馆等。
这些景点通过展览、陈列和文物保护等方式,将洛阳的红色历史传承和弘扬。
六、洛阳红色历史的意义洛阳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承载着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也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见证之地。
洛阳丰富而独特的红色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
关于抗日战争的小故事
关于抗日战争的小故事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抗日战争期间发生过不少故事,你知道哪些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抗日战争的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抗日战争的小故事篇1:赵登禹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有时,历史会是巧合;有时,历史会是一种必然。
巧合的是,同样是率部奋勇抗日以身殉国的着名将领,赵登禹和佟麟阁的牺牲日是同一天——1937年7月28日;而必然的是,他们坚定的信念从未动摇过,那就是“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沿着历史的足迹,再次走近卢沟桥。
宛平古城墙上的弹孔经历岁月的洗礼已斑驳不堪,但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当年的战火硝烟;桥上的两排石狮子静静伫立,仿佛在回忆那段抗日英烈前赴后继、浴血疆场的铁血故事。
在宛平城东面不远处的西道口,有一座墓地,抗日名将赵登禹便长眠于此,和不远处卢沟桥南路的热闹不同,这里显得很安静。
“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只有简单的11个字,却概括了他英勇壮烈的一生。
赵登禹自幼因家中贫寒,只读过两年私塾,就拜师习武刻苦练功,武艺超群。
1914年,年仅16岁的他投身冯玉祥部。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落入日寇魔掌。
国家灾难、民族耻辱,震撼着广大爱国官兵。
当时,国民革命军第29军的武器装备非常简陋,枪械严重不足,于是他们自制了一批大刀发给战士们。
时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的赵登禹还身先士卒给大家做示范,演练大刀劈杀要领。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
3月初,日军铃木师团抵达喜峰口。
喜峰口是长城防线上一个重要关口,对确保平津、华北的安全至关重要。
经第29军军部研究决定,任命赵登禹为喜峰口前敌总指挥。
喜峰口易守难攻、险要天成。
赵登禹率部与铃木师团展开了惨烈的争夺战,喜峰口几度易手。
为了削弱日军的武器优势,3月11日晚,腿伤未愈的赵登禹组织三个团的敢死队分路夜袭喜峰口日军营地,临出发前他的一番战前动员慷慨激昂:“抗日救国,是我军人天职。
只有英勇杀敌、不怕牺牲,才能挽救祖国危亡……”此次夜袭砍杀日军千余人,炸毁大炮18门,中国军队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史称“喜峰口大捷”。
解放战争50余次重要战役全集
解放战争50余次重要战役全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苏中战役定陶战役中原突围战役大同集宁战役新开岭战役四平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东北夏季攻势东北秋季攻势东北冬季攻势平汉陇海路破击战役张家口战役豫北攻势滑县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宜川战役正太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战役挺进大别山豫西战役胶东保卫战洛阳战役豫东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济南战役辽沈战役锦州战役塔山战役黑山战役辽西战役淮海战役沈阳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州战役漳厦金战役衡宝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广西战役扶郿战役兰州战役宁夏战役成都战役滇南战役西藏战役上党战役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9月至10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山西省长治地区(古属上党郡),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攻城打援战役。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蒋介石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一面邀请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一面以受降为名,调集大批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
1945年8月中旬,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秉承蒋介石旨意,以其第19军军长史泽波率第19军、第61军一部和部分伪军共1.7万人入侵晋东南,自临汾、浮山、翼城进占被我地方武装包围的长治、长子、壶关、屯留等城和已为八路军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襄垣、潞城以及被人民武装包围的长治、长子等县城,其军部率第68、第69师主力及暂编第38师一部驻守长治(以长治为中心的地区,古称上党郡),其余部队和地方团队守备襄垣、长子、屯留、潞城和壶关等县,企图以此为依托扩占整个晋东南。
与此同时,第一战区第3、第16军经风陵渡到达运城以南,第11战区以第15军留置豫西,以第40军、新8军及第30军向郑州集中,拟沿平汉路向北推进。
为了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命令晋冀鲁豫军区坚决歼灭进入上党地区之敌,除去心腹之患。
自8月26日起,中共中央军委先后指示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集中太行、太岳军区主力首先歼灭阎锡山进入长治的部队,收复上党地区,消除腹心之患。
求发生在河南洛阳的重大历史事件
求发生在河南洛阳的重大历史事件有白虎观会议、董卓之乱、神龙政变、洛阳兵变、白马驿之祸。
1、白虎观会议白虎观会议是东汉章帝时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
自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
但是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
虽然汉宣帝时曾召开“石渠阁会议”加以统一,但是经历王莽新朝的战乱之后,各家的歧异再次抬头。
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
白虎观于当时乃是朝廷修缮儒学之所。
2、董卓之乱董卓之乱,指东汉中平六年(189年)至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入朝后实行的专权暴政。
中平六年,董卓奉诏率兵进入洛阳,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
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卓败,挟持汉献帝刘协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人口西迁长安。
行前,董卓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
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吕布所杀。
历时三年的董卓之乱,时间虽短,却使东汉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董卓专权暴政引起的诸侯讨伐,为群雄割据局势打下了基础。
东汉政权日趋衰败,三国群雄在此期间先后登场,军阀混战的三国乱世由此开启。
3、神龙政变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是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洛阳紫微城发动兵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的事件。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
力图拥立李显为君,诬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洛阳市高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考点总结
洛阳市高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考点总结单选题1、2020年9月3目,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人民“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回顾历史,当年日军针对某次战役写道:“共军一齐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主要为矿山)进行奇袭。
特别是在山西,其势更猛……”“敌人采用爆炸、焚烧、破坏等方法,企图对桥梁、轨道、通信网、火车站设施等重要技术性设备,予以彻底摧毁。
”下列对此次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有①1940年下半年由彭德怀亲自指挥作战②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合作抗日的典范③日军在华东的交通网络遭到严重破坏④敌后抗战给日军造成了巨大军事压力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共军一齐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主要为矿山)进行奇袭。
特别是在山西,其势更猛……”“敌人采用爆炸、焚烧、破坏等方法,企图对桥梁、轨道、通信网、火车站设施等重要技术性设备,予以彻底摧毁。
”可得出是百团大战。
根据所学,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①④A项正确;百团大战是敌后战场的。
日军在华北的交通网络遭到严重破坏。
②③错误,排除BCD项。
故选A项。
小提示:2、1936年1月,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开第九次会议,决定“凡农民(就是地主也一样)因自己努力劳动而获得的出产,不论如何多,苏维埃政府都给以保障,不许别人侵犯一升一斗”。
1942年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保障人权财权条例》规定,“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及债主的债权”。
这些政策旨在A.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B.团结民众抗日以适应主要矛盾的变化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完善国共对峙时期的土地路线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根据地政府注重保护农民的合法劳动所得,同时也保护地主的部分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根据地政府实行这些政策意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革命阶级,以应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项正确;根据地政府的政策体现了对地主、债主部分利益的保护,并不是要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的政策与国共对峙时期的土地路线明显不同,不能称其是对后者的完善,排除D项。
洛阳抗日故事丛书
(洛阳抗日故事丛书)王山血案1、洛阳龙门西山有一个奇特的村庄名叫王山寨,它三面环沟,一面环墙,易守难攻,是远近有名的山寨。
2、1943年日本侵略军为攻占洛阳,事先派飞机对洛阳进行狂轰烂炸,贫民百姓携儿带女,背井离乡,四处逃难。
3、王山寨,神斧天工,特别安全,有门道的人家都求亲靠友向寨涌来。
4、一时间,寂静的山村热闹起来,老人儿童,牲口车辆,虽人满为患但日子也算安稳。
5、转眼到了1944年,日军地面部队,从郑州向西推进,不几天,把洛阳围的严严实实,伺机攻城。
6、这年农历润四月初十,村民正收割麦子,有一小股日本兵,窜到王山寨,抓壮丁,抢粮食,要牛要羊,还要花姑娘。
7、王山人不但闭门不开,还打死了两个鬼子,剩下的急忙逃窜,村民缴获两支步枪,拍手称快。
8、第二天早上天刚明,有村民发现,寨外敌人黑压压一片,但无一点响声,死一样寂静,让人毛骨悚然。
9、村长王中学得知急报,知道大事不好,赶紧召集众人开会研究对策。
10、村里有人主张抵抗,有人主张逃跑,紧急关头,村长也没了主意,急得抓耳挠腮。
11、有人说,四面已被包围,跑是跑不了了,为保护上千群众的生命财产,只有打路一条。
12、幸好两月前,国民党部队从寨中撤走,留下部分枪支弹药,这会儿派上了用场,搬出来分发。
13、太阳发辉,在村中皂角树下发枪,村民王仁会迟疑不接,村长吼道:“就你怕死,跟我打,打死明年一起过周年!14、话刚落音儿,寨外突然攻击号响起,接着万弹齐发,枪炮轰鸣,敌人打着太阳旗向寨子扑来。
15、村民上到寨墙上以低围墙作掩护,朝敌群还击,一场恶战开始了。
16、沟深墙高,敌人攻打不开,村民居高临下,打死敌人无数,单见敌人鞋子被挑走几大筐。
17、敌人把一具具尸体抬下战场,心里很是气恼。
更加凶狠,急调援兵。
村民毫发未损,兴高采烈,越战越勇。
18、敌人越打越多,寨子仍然攻而不破,战斗持续到太阳偏西,不分胜负。
19、村民的子弹打完了,手雷手榴弹打完了,搬来石头向敌人砸去,直砸的敌人屁滚尿流。
洛阳保卫战:虽败犹荣的铁血记忆
洛阳保卫战:虽败犹荣的铁血记忆《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马意翀发自洛阳“敌在东南关设播音器播讲欲诱我官兵,并以飞机先后两次散放荒谬传单,而在每次激战不得逞时,即放毒气,前后竟有六次之多。
”“我各阵地均失而复得者数次,我军师直属部队均行增援厮杀浴血苦战。
”……《洛阳县志》中,一页页发黄的历史档案,一行行工整的手写字迹,详尽记录了中国守军舍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难与异常激烈的战况。
1.8万名守军官兵,守城21天,在部队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仅2000多人突围而出,惨烈不逊衡阳保卫战。
如今的洛阳,与这场战斗相关的旧址已寥寥无几,而翻开一摞摞档案资料,曾经的硝烟扑面而来,带人穿越回兵临洛阳城下的那血与火交织的年代。
洛阳被日军死死包围成孤城“1944年4月初的一天,日本飞机突然轰炸了洛阳电厂,炸毁了我们的家,我的两个弟弟也被炸身亡……”郑重威老先生回忆道。
1943年秋到1944年春,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
为了挽救其灭亡的命运,1944年3月,日军制订了《一号作战计划》,发动了旨在打通中国东北到东南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
以夺取行都洛阳为主要军事目标的河南战役是豫湘桂战役的第一阶段。
中国军队识别了日军企图,制定了以弱势兵力守卫洛阳城吸引日军大部队,其他中国部队在外迂回,对攻击洛阳的敌军实施反包围并一举歼灭的战略计划,史称“河南会战”。
此次战役计划规模宏大,如成功进行必将对日军主力给予沉重打击。
然而,中方守军1.8万名官兵装备落后,而日军则是陆空、步坦协同进攻,还从多地抽调兵力,由空军掩护,总兵力数倍于我军。
中国守军并未能挡住日军的猛烈攻势。
同时,由于指挥战役的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畏敌退缩,战略意图过早被日军识破,日军为此从山西境内调集部队伺机南渡黄河,对中国会战部队形成夹击之势。
日军乘机大肆侵占大片中原国土,洛阳成为被日军死死包围的孤城。
后勤部队全部走上前线现年93岁的抗战老兵罗铭耀是黄埔军校17期步兵科学员,20岁毕业后,被分到了第十五军从事辎重后勤工作。
洛阳历史事件甘之战简介
洛阳历史事件甘之战简介关于甘之战,古人有“有扈氏为义而亡”、“有夏之方兴也,扈氏弱而不恭,身死国亡”的评论。
甘之战的来龙去脉你了解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洛阳历史事件甘之战简介,希望对你有用!洛阳甘之战概述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启率夏军在甘(今陕西户县境,一说河南今郑州西,或说今洛阳西南)与有扈氏军的一次交战。
启击杀益(参见《夏启攻益之战》条)后,积极组建军队、加强统治机构,获取中原各部族首领的承认,使子承父位及君主专制合法化;并在钓台(今河南禹州境)召开首领大会,将首领转化为诸侯、贵族,以巩固其统治地位。
原先就对禹的领导不满的西方大族有扈氏,此时对夏启的夺权及改变制度更为不服,起而反抗。
启遂调集配属战车的王室卫队及诸侯族军数千人,西渡黄河,进攻有扈氏,双方对阵于甘。
启在交战前,对军、政六卿及部队下达动员令进行誓师。
借口“威侮五行,总弃三正”,作为有扈氏的罪行,宣布“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规定作战纪律:“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御非其正”,即为“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有命,戮于社”(《尚书·甘誓》)。
然后下令进攻。
夏军初战小胜,后又经多次作战,方彻底击败有扈氏,进一步巩固了夏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地位。
甘之战的地点有扈氏的故地旧说在今陕西户县,但近人利用多学科研究成果,考订其故地在今河南郑州以北的原阳、原武一带,应更符合历史实际,得到不少学者的赞同。
而这个地区正和夏后氏活动地区相邻,文献记载,“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又说“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崇山就是今中岳嵩山,“禹都阳城”,其地当在今河南登封一带。
考古学上的夏文化发祥地是在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颍汝地区,尤其是在“有夏之居”的伊洛地区,流传很多关于禹的传说,如春秋时人们曾“见河洛而思禹功”,赞叹“微禹,吾其鱼乎”。
在一些文献中更明确地记载了启之子太康都斟鄩〔今河南偃师境)。
伊洛之间的巩县稍柴、偃师二里头都有大范围的夏文化遗存,二里头更发现了宫殿遗址,很可能从启开始,已将政治中心逐渐移向伊洛平原。
孤军守孤城:揭秘1944年洛阳保卫战豫记
孤军守孤城:揭秘1944年洛阳保卫战豫记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
抗战八兵,河南贡献兵员1898356人,在人数上仅次于位于大后方的四川;在中原这片土地上,中国军与日军长期对峙,为了阻滞日军进攻,他们曾在郑州、许昌、洛阳等地浴血奋战,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
今天这篇文章,回顾以一敌三、九死一生的洛阳保卫战。
骆淑景 | 文
2012年4月,我们在北京回龙观采访到一位15军后代狄超义。
说到父亲狄昌伦参加1944年5月洛阳战役时,他连说了三个“太惨烈了”。
他说,他父亲当时是64师一名连长,带领一连人打得非常英勇,并在死人堆里救出一名团长,遂火线提拔为营长。
由于作战有功,后被省主席刘茂恩提拔为陕州保安团团长,两年后又被提拔为灵宝县县长。
但他父亲属于几团几营几连,在洛阳战役中守哪块,一概说不清。
只听说团长姓孔,脸上有一撮毛。
15军后代狄昌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保卫战,抗战后期的一场惨烈战役
抗战时期,洛阳是河南省会,第一战区驻地,这里是抗战前线。
1938年1月31日,日机32架首次空袭洛阳,洛阳城一片混乱,死伤无数。
驻洛阳的苏联援华空军12架升空与之决战,日机被击落4架,苏机损失2架,日机逃亡。
1938年7月3日凌晨,日机11架分两批空袭洛阳,炸死居民200余人,老集、西关被炸成一片火海。
1939年3月,日机重点袭击了洛阳的民用目标,河洛图书馆被炸,死伤上千人。
1940年,2月20日,日机108架轮番轰炸洛阳一天,国民政府礼堂(今青年宫)周围3平方公里内被夷为平地,死人以万计。
4月28日凌晨,日机12架对老城进行地毯式轰炸,投放大量毒气弹,死尸满街,家家带孝,文明街一带数十家合家被烧死。
5月初,日机派80余架飞机再次空袭洛阳,轰炸10个小时,居民死伤无数。
1943年,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展开反攻,日军节节失利,逐渐迫近日本本土。
日本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已被切断,它在中国的长江补给线在美国空军的监视下也受到严重威胁。
日本侵略者决定发动豫湘桂战役,企图打通平汉、粤汉、湘桂铁路,掌握一条陆上交通线,以摧毁美国在中国的空军基地,阻止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
日军从本土及中国东北调集了各兵种部队总计约五十一万,是中日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
1944年3月,日军制定了《一号作战计划》,发动了旨在打通中国东北到东南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
然而,由于指挥战役的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副司令长官汤恩伯等畏敌退缩,战略意图过早被敌识破。
河南会战开始不久即形成我军溃退之势,日军乘机大肆侵占我大片中原国土。
河南会战开始,河南守军群龙无首。
1944年4月18日,日军自中牟渡过黄泛区西犯,22日攻陷郑州。
日军分两路进攻,一路日军从平汉铁路南犯,占领许昌,另一路日军沿陇海铁路向西。
西路日军渡过汜水后,受阻于虎牢关,遂向南进犯,占领密县、登封。
5月1日,日军陷禹县,次日陷郏县,3日陷临汝。
日军由机动步兵第3联队、坦克第13联队和机动炮兵第3联队一个大队组成的龙门支队,沿临汝到洛阳的公路向龙门逼近。
5月5日,在这里与驻守的国民党新6师、暂第14军所属第83师、85师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
5月7日晨,龙门东山最高峰被敌占领,83师、85师撤到龙门伊河两岸,龙门阵地被敌冲破。
此时,守卫洛阳的是武庭麟将军领导的15军和94师。
武庭麟是伊川人,副军长姚北辰是洛阳县人,所领15军官兵多为豫西人。
因此,这支军队不愿看到家乡的沦陷,保家卫国的激情高涨,武庭麟号召大家要抱定"杀身成仁"的决心。
15军接受固守洛阳的任务后,立即对洛阳的布防进行研究。
洛阳周围原有阵地是按12
个团的兵力构筑的,而目前全军只有7个团(15军4个团,94师3个团),兵力严重不足。
经过研究,决定把整个阵地划分为西工、邙岭、城厢3个地区加以固守。
军直属炮兵营附野炮第3连在岳村、葛家岭、上清宫、庄王山、史家沟地区占领阵地。
炮兵的火力配备必须能向十里铺、后海资、北陈庄、石碑凹、三山村、聂湾、安乐窝地区射击,特别强调要把主火力指向聂湾、东陡沟到三山村方面。
各部队接到命令立即行动,8日拂晓已全部到达新的防区,进入阵地,构筑、加固工事,进行战前准备。
5月9日,日寇第1军由垣曲渡过黄河,侵占渑池后兵分两路。
一路攻克新安,从西翼进逼洛阳,一路西犯陕县、灵宝、卢氏。
同时,洛宁、伊川、嵩县、偃师、孟津相继沦陷。
洛阳成为一座孤城。
5月11日晨,双方先后在下池、七里河、兴隆寨、翟家屯、小屯等地进行激烈的战斗。
在两天的激战中,我守军伤亡过重,兵员严重不足。
为了节约兵力继续战斗,12日晚上遂令该师放弃西工阵地,占领新的阵地。
13日,敌人已攻占了周公庙。
西工阵地放弃后,重新调整了64师与65师的防地。
64师主要防守邙山南麓史家屯经苗沟、烧沟到城西北角关帝庙一线,65师主要防守邙山望朝岭、营庄、上清宫、庄王山、后洞一线。
他们利用邙岭的梯田斜坡、悬崖壕沟及各村民房修成枪眼,用混凝土和砖石修筑隐蔽火力点,以散兵壕和交通沟把各个火力点连接起来。
在火力点外面架设铁丝网,挖防坦克壕,在防坦克壕附近埋设地雷。
15军的两个师凭借这些半永久性工事迎击敌人,固守邙岭,与敌逐村逐地进行争夺,多次进行白刃格斗。
5月22日,敌以63师团、坦克第3师团、骑兵旅团及野添兵团等数倍于我守军的兵力猛攻洛阳。
当日午后,飞机给15军投送蒋介石20日手令:"着仍固守洛阳,勿轻信谣言,至迟一星期,我必负责督饬陆空军增援洛阳。
"根据这一命令,15军再次变更部署,除东、西车站各置有力一部保持据点外,该军主力全部撤入城内,与94师合力守卫城厢。
但是,蒋鼎文、刘峙抗拒执行驰援洛阳的命令。
为了便于守城,洛阳城外挖有宽约6米、深7米至8米的城壕,壕内引来流水,形成一条人工护城河。
城区各街巷挖有宽、深各2米的壕沟,壕沟上边再以麻袋、沙土或砖石堆积成高1.5米,宽1米的墙壁。
5月23日,日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以"防止洛阳古城毁于战火"为名逼迫白马寺的僧人给中国守军送去一纸劝降书,当场遭中国守军司令武庭麟将军严辞拒绝。
当日争夺城厢的战斗全面展开。
敌人炮兵在安乐窝、周公庙、西关、火柴公司、苗家沟、庄王山、上清宫、葛家岭、五里铺、下园街等处,遍向城内及东、西车站轰击。
一天之内向城区发炮约8000余发。
当日夜晚,敌人攻城兵力已增至3.5万余人,战车400余辆,野山重炮、机械炮120门,调兵和运送弹药共动用汽车1000余辆。
24日拂晓,除敌机多架飞抵洛阳上空轰炸、扫射、散发传单外,五六千敌人向94师守
卫的东半城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
中午12时,敌120门火炮向城内轰击,炮弹如雨,暴露的工事及房屋均被摧毁。
敌在炮火的掩护下,战车300余辆,分6路由西南城角、西门、西北城角、东北城角、东门、东南城角向城内猛攻。
敌主力集中在西北城角和西南城角。
午后3时,94师防守的东北城角和65师防守的西北城角同时被攻破。
4时,专署及复旦中学等处均发现敌人。
5时,敌战车经北大街进至十字街口。
守军各级指挥系统被逐段隔绝。
在指挥中断情况下,守城官兵利用民房和敌人进行巷战,逐街逐巷进行争夺,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日暮后,全城进入混战状态。
经过激烈战斗,共毙伤敌人8000余名,15军官兵也伤亡3000余人。
在无法坚持战斗的情况,当夜下令,命各部夺路出城,到洛阳城外集结待命。
25日,未退出城的部分官兵在十多处街巷与敌血战,终因人数太少,力量悬殊,洛阳沦陷。
在保卫洛阳的整个战斗中,共毙敌2万余人,我军阵亡1万余人,受伤被俘三千余人。
突围后,我军仅存官佐316人、士兵1795人。
来源:天地史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