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元版画作品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元版画作品欣赏
古元版画作品欣赏(1919.10—1996.8)广东中山人。
擅长木刻、水彩画。
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后到农村参加基层工作,业余进行木刻创作,参加1942年在重庆举办的全国木刻展览会,徐悲鸿先生撰文称赞古元作品。
他创作了不少反映陕北人民生活的作品,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教代表,并授予甲等奖。
1951年创作新年画《毛主席和农民谈话》,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新年画二等奖。
曾参加革命博物馆的历史画创作。
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水彩画研究会名誉会长。
作品有《减租会》、《烧毁旧地契》、《人桥》、《刘志丹和赤卫军》、《枣园灯光》等。
出版有《古元木刻选》、《古元水彩画选》等。
古元的作品,表现生活中的中国人,人物形象鲜活,画面场景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陆定一称从古元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农民的热爱,和对于农民情感的深刻体会,这些特点,在当今中国艺术界,即使不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不可多得的”。
同为版画家的力群则称赞古元“真有把陕北的黄土变成金子的本领,在他的刻刀下,把最平凡的事物刻成了诗一般美的图画”。
延安时期,由于画具等材料短缺,艺术家创作版画要比其他画种容易,即便如此,他们通常也要自己制作木刻刀、自己寻找木料并用石头磨平,而所用纸张也只是三五九旅生产的马兰纸。
据古元之女古安村介绍,1945年古元随鲁艺学员转赴东北,冒险将自己的作品各选一件随身带走,使这套作品成为孤本。
“文革”时期这套作品被抄走,几经波折,所幸最后完整回到古元手中。
70年来,这些作品由于纸质等原因很少与观众见面,此次成套集中展出殊为不易。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在纪念古元的文章中称“古元和他的艺术在我思维的网络中是一个坐标,这就像棋谱上的几个重要的‘点’”。
“看到他木刻中不到两寸大小的人物,就像读鲁迅精辟的文字,得到的是一种真正关于中国人的信息。
”古安村表示,父亲一生为留下这批作品付出了许多心血,是想告诉后人还有一些这样的作品,有一些人曾经这样生活过。
对照同期在今日美术馆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当代版画学术展“版画·概念”,此次针对古元延安版画的学术梳理显得更有意义。
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表示,如果说古元先生作为老版画艺术家的一个代表,象征着中国版画的艰难起步,那么今天当代版画依然走在遥遥征途上,会和其他当代艺术一样,经历从困惑、迷茫、反思到相对成熟的过程。
(朱永安)
在古元早期的木刻作品中,1943年创作的《减租会》,我以为是一幅成功的杰作。
之幅作品构图严密,几个贫农的形象刻画得真实、准确而又生动,表现了我国历史上首次贫农向地主要求减租减息的斗争场面。
古元创作这幅作品时只有25岁,正是他摆脱版画制作中的西方影响、专心致力于我国传统的线条结构的时候。
经过几次尝试,他的线描技巧,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幅作品的艺术水平,远远高出于古元其它作品的水平这上,称它为杰作是完全恰当的。
然而《减租会》的重要意义并不在此,重要的是这幅作品的思想内容,它刻画了我国农民几千年来历史面貌的改变。
几千年来,我国农民都是匍匐在作威作福的地主老财的脚下,经济上的剥削,肉体上的折磨,精神上的凌辱,使他们过着非人的生活,他们是苦水是吐不完的。
歌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的悲惨遭遇,就是我国农民历史面貌的一幅缩影!
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共产党并没有实行土地
改革,为了团结抗日,地主阶级还是团结的对象。
为了贫苦农民有改善生活的可能,提出了向地主富农减租减息的政策。
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广大的贫农才倔强地伸起腰来,敢于指手划脚地对地主老财讲话了,敢于面对面地向地主老财进行减租减息的说理斗争了,敢于用自己的力量摆布自己的命运了。
这是多么深刻的历史变化啊!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历史变化啊!当然,对于贫农的彻底翻身来说,这还仅仅是一个曙光初露的序幕!
古元用画笔精巧地描写这个序幕,反映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到来。
来到延安的画家与时代同步,古元是第一人。
蔡若虹《绿窗断想——读古元的木刻选集与水彩画选集》
一
一幅好的美术作品绝对不会单纯地在人们的视觉上停留,
它总是通过视觉的媒介进入人们的头脑,进入思维活动的广阔领域,引起回忆,引起联想,引起心弦的共鸣,引起在沉默中突然爆发的一声惊叹!能够进入人们思维活动的美术作品,也并不单纯是由于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而且还由于欣赏者对于作品的赏识与默契,由于欣赏者与作者具有某种相同的生活经历与观感,由于欣赏者与作者在审美观念上所共有的一点灵犀。
当我阅读古元早期木刻作品的时候,只要翻开画册,他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常常会引导我作片刻的神游,常常会引起我的回忆与联想,究其原因,是我与古元在生活经历与观感上的共同点起了作用。
50多年以前,我与古元相遇于延安。
我比古元大8岁,古元比我早到延安9个月,我们都是南方人,我们都是第一次来到陕北,而且,我们都是由于相信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才千里迢迢地跑到延安来的,我们又同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美术系工作了许久,我们的思想境界大致相同,我们的生活观感也大致一样。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说:“从(上海)亭子间来到革命根据地,不但是经历了两种地区,而且是经历了两个历史时代”,的确,我就是从上海来的,我就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时代跑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的历史时代来的。
如果有人问我,新的历史时代给你
最强烈的印象是什么?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是人,是那些满腔热情的人以及他们那种无拘无束、近乎豪放的语言和行动。
的确,在我们接触的八路军、干部、农民和知识分子中,他们个个朝气蓬勃、个个思想乐观、个个精力旺盛,称他们为新的历史时代的新型人物,一点也不过分。
在古元的木刻选集里,他所描绘的各种人物,也都是新的历史时代的新型人物。
这就是我为什么对古元的作品特别感兴趣的原因。
50多年一晃就过去了。
现在,我又坐在窗前观赏古元的木刻选集,室外一排银杏树的浓绿占领了窗户的大半个空间,古元的作品也占领了我大半个头脑,我浮想联翩,过去的观感和今天的看法一个片断接着一个片断地涌现出来,我摘要地记录下来,供与我有同好的读者们参考。
二
在古元早期的木刻作品中,1943年创作的《减租会》,我以为是一幅成功的杰作。
之幅作品构图严密,几个贫农的形象刻画得真实、准确而又生动,表现了我国历史上首次贫农向地主要求减租减息的斗争场面。
古元创作这幅作品时只有25岁,正是他摆脱版画制作中的西方影响、专心致力于我国传统的线条结构的时候。
经过几次尝试,他的线描技巧,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幅作品的艺术水平,远远高出于古元其它作品的水平这上,称它为杰作是完全
恰当的。
然而《减租会》的重要意义并不在此,重要的是这幅作品的思想内容,它刻画了我国农民几千年来历史面貌的改变。
几千年来,我国农民都是匍匐在作威作福的地主老财的脚下,经济上的剥削,肉体上的折磨,精神上的凌辱,使他们过着非人的生活,他们是苦水是吐不完的。
歌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的悲惨遭遇,就是我国农民历史面貌的一幅缩影!
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共产党并没有实行土地改革,为了团结抗日,地主阶级还是团结的对象。
为了贫苦农民有改善生活的可能,提出了向地主富农减租减息的政策。
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广大的贫农才倔强地伸起腰来,敢于指手划脚地对地主老财讲话了,敢于面对面地向地主老财进行减租减息的说理斗争了,敢于用自己的力量摆布自己的命运了。
这是多么深刻的历史变化啊!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历史变化啊!当然,对于贫农的彻底翻身来说,这还仅仅是一个曙光初露的序幕!
古元用画笔精巧地描写这个序幕,反映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到来。
来到延安的画家与时代同步,古元是第一人。
三
在40年代,曾经被徐悲鸿先生高度赞赏的《运草》是古元
在1940年创作的一幅小品。
我估计这幅作品是根据野外写生的草稿刻成的,和古元早期的其它作品比较起来,形象的构成显得特别的真实。
徐先生的赞赏,我以为是从作者精湛的写实技巧出发的。
的确,这幅作品非常引人注目:拉车的两匹马、车轮、堆在大车上的草垛,草垛上露出半截身子的赶车人、以及马蹄下轻轻扬起的尘土,都描写得非常细致,非常的和谐,可以说达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
古元在1962年创作的《玉带桥》,也是一幅形象完美的作品;相隔20多年,古元的写实技巧更趋于成熟了。
这是一幅套色木刻,不但形象准确,而且色彩鲜明,拱形的桥兀立在画面中间,半圆形的桥孔和水中的倒影联在一起,桥旁的树,水中的荷叶与荷花,桥下的垂钓者与桥上打着红伞去过的人,互相配合得十分和谐,供人们在视觉上感到快感。
完美是无缺陷的同义语,完美与真实为邻,完美拥有大量的欣赏者,这就是《运草》与《玉带桥》获得了无数的好评的原因。
四
古元并不写诗,可是他在1973年创作的《枣园灯光》,却是一幅诗意葱笼的作品。
有什么境界比雪夜的灯光更令人感到温暖呢!有什么景色比暗夜里的灯光更令人产生遐想呢!记得60年代后期,当
我们的“五七干校”驻扎在怀来县的炮儿村的时候,我每天黎明起来给房东挑水;在冰冻的泉水旁边,我看见雪地的房屋窗户上露出淡红色的灯光,那是多么令人感到温暖的灯光啊!记得70年代初期,当干校驻扎在宝坁县北清河的时候,有一天夜晚,我拉着一大车耠子经2.30里外的小镇赶回干校的时候,是无月无星的黑夜,除了眼前一条灰色的道路以外,四周一片漆黑。
好不容易从远处的树林里露出几点灯光,心里才踏实起来,好像看见了希望看见了归宿一样。
然而古元描写的灯光,是40年代延安枣园里的灯光,枣园是毛主席住的地方,雪夜,从窑洞的窗户里射出的灯光,照在雪地上,灯光是淡红色,地上的白雪,在灯光的映照下变成了一抹的浅蓝,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这是多么令人产生遐想的灯光啊!灯光下,我仿佛看见毛主席正在奋笔疾书,毫无一点倦色。
他的许多震撼人心的著作,都是在这雪夜的灯光下写成的。
《枣园灯光》是古元离开延安以后的70年代创作的,这显然是怀旧之作,怀念他过去曾经见过的枣园灯光,怀念那个长期在灯光下写作的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现在,毛主席早已去世了,我们没有忘记他晚年的错误,我们更没有忘记他比错误大千百倍的辉煌功绩,没有忘记枣园里的灯光,这神圣的灯光,这曾经把一代人的青春照耀得闪闪发
亮的灯光,它是不会熄灭的,它永远都不会熄灭的!
五
作为新的历史时代最显著的新型人物,是名震世界的八路军。
1939年,在我去延安的一段旅程中,曾经与一个押车的八路军士兵作伴,他态度和蔼,语言亲切,特别是那种随时随地都准备给别人一些帮助的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元是描写八路军的能手,在鲁艺,他是接触八路军最多的一个,他熟悉那些老八路新八路的生活情况,他早期创作的《练兵》、《部队秋收》、《战胜旱灾》以及1948年创作的《人桥》,都从不同的生活侧面着重地描写了八路军士兵的精神面貌。
歌颂了与自然作斗争的八路军的吃苦耐劳,歌颂了作战时的八路军那种无私无畏的勇敢精神,都反映了八路军的真实面貌。
值得介绍的是古元对于亲密无间的军民关系特别重视,这里提出三幅作品,我认为都是古元的精心之作。
第一幅作品是《哥哥的假期》,古元通过一个头戴八路军的军帽、身上挂着八路军的皮带的农家孩子的可爱动作,画龙点睛地显示了老百姓对于八路军的尊重和敬慕。
作为创作来讲,这种题材的构思是十分成功的。
第二幅作品是《人民子弟兵》,这幅作品很容易理解,人民子弟兵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在延安是到处都可以发现的。
值得提出的是作品中那两个一边推碾子一边有说有笑的八路军的神态,古元只寥寥数笔,就把他们画活了。
第三幅作品是《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这是一幅年画,古元不但善于利用民间形式,而且还给民间形式作了适当的改进。
整个画面划分为五个段落,从吹吹打打的拥军队伍到军民合作的具体行动,放哨、送水、抬担架、欢送自己的亲人参军以及慰劳抗日烈士家属等等,都作了全面的刻画。
怪不得陕北老乡们都喜欢把这幅年画贴在坑头,当作日常生活行动的座右铭。
六
1940年6月,古元在鲁艺美术系毕业,组织上分配他到延安县川口区碾庄乡担任乡政府的文书,这是他结束零碎的参观访问开始有据点的深入生活的第一步。
古元是个老实人,他勤勤恳恳地做他的文书工作,同时他也不放弃对陕北农村中的新人新事作细致的观察,他发现落后的生活条件与先进的思想行动的结合是这个革命根据地的农民的特点;从外表看,都是些衣冠简陋的庄稼汉,可是听听他们说的话,看看他们的行动,却分明是走在我国农民前面的先进者。
古元十分感动,他把这些新人新事记录下来,作为木刻创作的最好素材。
这里介绍他根据素材创作的三幅作品。
《冬学》是古元1941年创作的作品,描写的是不识字的农
民们要求自己从文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他们利用冬闲的时光,在洒满阳光的场院里,这些粗粗壮壮的中年汉子,像小学生似的都在埋头学习;他们有的在翻阅识字课本,有的在练习汉语拼音,有的在地面上练习写字;陕北农村中流行的“识一千字”运动,就是在农民的高度自觉中进行的。
世界上有什么比自觉地提高自己、解放自己的奋斗精神更为可贵呢!古元是怀着满腔热情创作这幅作品的。
《离婚诉》与《结婚登记》是题材大致相同的姊妹篇,描写的都是农村妇女思想解放的新鲜事物;中年妇女要求与虐待自己的丈夫离婚算不算新鲜事物呢?青年女子选择自己中意的男子和他结婚算不算新鲜事物呢?的确,如果想到这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思想还没有完全消灭的40年代的陕北农村,那些最先提出离婚和最先实行自由结婚的妇女,不啻是在暗夜中燃起了一个思想解放的火把,给当时的农村妇女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古元把这种新人新事作为创作题材,他的历史功绩也是不小的。
记得1980年“古元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时候,有人在意见薄上写了一条意见,认为古元的木刻作品早已过时,并劝告古元改变作风。
真是可笑!这个提意见的人,我估计可能是那种专门跟在西方现代派后面的什么“时髦”派。
他哪里知道,反映了时代光辉而又得到了广大读者喜爱的艺术作品,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七
新中国建立以后,没有中断过创作实践的古元,逐渐从木刻创作转移到水彩画方面来了,古元的敏锐观察,也从劳动人民精神形态的美转移到祖国山河自然形态的美。
这是古元创作活动的一大发展,他利用绘画材料的改善,作了大量了水彩画写生,这些作品在展览会上,也照样得观众的喜爱。
古元的水彩画技巧,在中学时期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不但技巧娴熟,而且善于表现自然景色的特点,善于突出自然景色的独有情调,使作品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魅力。
古元80年代创作的《彩虹》,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它的优点就是把那种顷刻万变的情调表现出来了。
一边是灿烂的阳光,一边是还没有消失的雨云阴沉沉地笼罩着大地,这正是彩虹出现的时刻,草原上半明半暗,几匹牲口正在草原上静静地吃草。
——看到这幅作品,我想起了毛主席1933年写的一首《菩萨蛮》,词的上半阕是这样写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你看,毛主席只用“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这两句话,就把那一边是斜阳、一边是阴沉沉的关山那种特殊的情调概括出来了。
诗人和画家在审美观念上,不正是不谋而合吗。
八
在古元的水彩画选集里,有一幅题名为《九江烟水亭》的作品,描写的是我的家乡的名胜古迹,也是我少年时代曾经到过的地方,现在看起来倍感亲切。
烟水亭在九江南门外甘棠湖的中间,这是一座庙宇结构的建筑,建于哪一朝代我早已忘了。
古元这幅作品于70年代,描写的是烟水亭的背面,那时烟水亭还在湖的中间。
等到我80年代回到九江的时候,由于甘棠湖北岸填土造地,烟水亭已经和北岸连结在一起了。
记得80年代,九江市文化局要我给烟水亭写一付楹联,我欣然命笔,很快就写成了。
上联是“柴桑几度沧桑,血雨浇春,迎来万户红旗、千山碧树”;下联是:“五老依然不老,甘棠酿酒,醉倒两行翠柳、一脉青峰”。
上联写的是九江的历史,柴桑是九江的别名,《三国演义》中“有孔明吊孝柴桑口”,就是因为周瑜的都督府设在九江的原故。
“血雨浇春”是指1926年蒋介石在九江的大屠杀,到1949年九江彻底解放。
“万户红旗、千山碧树”是指九江解放后欣欣向荣的景象。
下联完全是写景,五老是指庐山的五老峰,“甘棠酿酒”是形容湖水的澄清,“醉倒两行翠柳、一脉青峰”是指湖水中的倒影。
《九江烟水亭》把烟水亭的主要景色全画上了,除了烟水亭东面的长堤上的两行柳树由于距离太远而没有入画以外。
我离开家乡60多年了,《九江烟水亭》这幅作品的反复观赏,在引起我的历史回忆这一关键上,它替我圆了60多年以来的乡土梦,我应当向古元道谢!
九
在古元的水彩画选集里,我以为《太湖炊烟》这幅作品画得最美,最迷人,最能引起南方人的回忆和遐想。
《太湖炊烟》描写的是江南水乡的典型景色,这种景色不仅太湖有,我的家乡也有。
当我少年时代,我常到江边和湖边去游玩,《太湖炊烟》中的景色,对我来说都是似曾相识;那蔚蓝色的水天一色,我不但多次见过,而且对它产生过幻想;那缓缓移动的白帆和水中的倒影,我不但见过,而且引起我长久的凝眸;那芦苇中飞起的水禽,我见过,而且我一直跟踪它看它飞向何处;那停泊在芦苇丛中的小艇和艇上的炊烟,我见过,而且误认为劳动者的水上生活是最富有诗意的生活。
现在看见这幅《太湖炊烟》,我觉得它比我曾经看见过的更美,它好像一首优美的水上渔歌,它那轻快的节奏一直在我心上回旋,经久不息。
不过,我又想,这首水上渔歌,它已经唱过了多少个世纪,已经接近尾声了:因为,从劳动者的水上生活来说,这种简陋的生活条件,总有一天要被现代化的生活条件所代替。
古元创作的《太湖炊烟》,可是陈旧的水上生活的最后留影。
最后,我还想介绍一下古元自己,古元是一个诚实的画家,他的心里找不出半点虚假;古元是一个思想健康的画家,他的心里找不出半点病态;古元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画家,他的作用普遍地得到人民的欣赏与爱戴,世界上没有比人民的欣赏与爱戴更高的荣誉,古元恰如其分地获得了这个荣誉!(1994年10月18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