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指标说明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指标是使用统计方法和数据来衡量和描述一个或多个组中观察到
的事物和现象的表示形式。
它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据和识别可能隐
藏的趋势,从而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统计分析的主要指标有许多,它们包括平均值、极差、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可信区间和可靠系数等。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些指标。
平均值是统计分析中最基本的指标,它是一组数据的特征性表示。
它
表示的是一个数据集的中间值,也就是说,它代表着有限数据的“平均”值。
因此,若要计算一些变量的平均值,只需将变量的所有值进行相加,
再除以这些值的个数,就会得到它们的平均值。
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极差的计算方法十
分简单,只需将数据集中最大值减去最小值,然后就得到了极差。
它可以
帮助人们更准确地了解数据集中观察到的值的范围。
中位数是指数据集中最中间的数值,也就是数据集中的50%。
它也是
一种特征性表示,可用于表明数据集中数据的“中等”值。
若要计算一组
数据的中位数,可将数据集中所有值排序,之后取中间值即可。
众数是指其中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也叫做出现频率最高
的值。
企业统计月报表指标说明
企业统计月报表指标说明一、工业总产值1、指标解释工业总产值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的工业产品总量。
2、计算原则(1)工业生产的原则工业总产值是将成千上万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工业产品和劳务进行同一量度相加的唯一标志。
因此,凡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均应包括在内,不能有所遗漏,凡不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均不得计入工业总产值。
(2)最终产品原则以企业最终产品计算产值,不允许在同一企业内部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亦即不能将工业企业一种产品的各生产环节,各个车间生产的产品价值简单相加,从而造成同一种产品的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重复计算。
二、增加值1、指标解释增加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生产过程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既包括物质产品和物质性服务生产部门,也包括非物质性服务生产部门。
2、核算方法:采用收入法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本计算方法同样适合工业增加值的计算)(1)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得的全部报酬。
劳动者范围:既包括本企业单位的职工,也包括从本企业单位获得报酬的临时人员,如冬季取暖临时聘用的锅炉工、临时搬运工等。
报酬的范围: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货币性收入,包括企业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二是实物收入,包括企业单位以免费或低于成本价提供给劳动者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还包括居民自产自用于生活消费的货物价值;三是企业单位为劳动者支付的社会保险,具体包括企业单位为劳动者向政府和保险部门支付的待业、退休、养老、人身、医疗、家庭财产等保险。
另外,对个体活动来讲,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分开,在增加值计算时,这两部分一并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
(2)生产税净额:即除去所得税之外的其他所有税金之和(是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的差额)。
生产税:是指政府对企业单位生产、销售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等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统计主要指标是用来衡量和评估经济、社会以及其他领域发展情况的重要数据。
这些指标通过反映一定时期内的数量、比率或者百分比等数据,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战略。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统计主要指标以及其解释。
1.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一个经济体的总体规模和增长速度。
GDP通常通过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因素进行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2.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衡量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情况的指标。
它是反映消费品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居民生活水平和物价变动的重要参考。
CPI的计算通常通过统计一篮子代表性物品的价格,并根据不同物品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权重来计算整体的价格指数。
3. 就业率就业率是描述就业人数和劳动力人数之间关系的指标。
它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以及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就业率通常会根据劳动力的就业状态分为就业人数比例和失业人数比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和劳动力的就业情况。
4. 贫困率贫困率是描述人口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指标。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贫困程度的重要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贫困率通常通过统计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线的人口比例来计算,可以帮助政府了解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和贫困问题的解决情况。
5.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是描述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指标。
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教育水平的发展情况。
教育水平通常通过统计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口比例来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政策的效果以及人力资源的潜力和发展方向。
通过解释和理解这些统计主要指标,我们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状况。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指标说明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指标说明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是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份综合性年度统计资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统计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各个城市的经济、人口、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指标及其说明:
1. 城市GDP:指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城市经济规模的重要指标。
2. 人口规模:指城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可以了解城市的人口密度和人口增长情况。
3. 城市化率:指城市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的程度。
4. 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年的可支配收入,反映了城市居民的经济实力。
5. 消费水平:指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包括食品、衣物、住房、交通等方面的消费支出。
6. 教育水平:指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包括文化程度、学历等方面的指标。
7. 就业率:指城市的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反映了城市的就业情况。
8. 城市犯罪率:指城市的犯罪行为发生率,反映了城市的治安情况。
9. 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情况、噪音污染等方面的指标,反映了城市的环境质量。
10. 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方面的设施情况,反映了城市的发展水平。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各个城市的发展情况和差异,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决策和参考依据。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1.平均值:平均值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用于衡量数据的集中趋势。
平均值通常用于描述均衡的情况,但在存在异常值或极端值的情况下,可能会被这些值的影响而偏离。
2.中位数: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中位数通常用于描述数据的中间位置,对于存在异常值或偏斜分布的情况,中位数通常比平均值更具有代表性。
3.方差:方差是指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平均值。
方差用于度量数据的离散程度,数值越大表示数据越分散,反之,数值越小表示数据越集中。
4.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用于度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标准差通常与平均值一起使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分布的范围和形态。
5.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用于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强度和方向。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通常为-1到1,其中1表示完全正相关,-1表示完全负相关,0表示无相关性。
6.百分位数:百分位数是指在一组排序的数据中,小于一些特定百分比的数值。
百分位数常用于描述数据分布的位置和范围,如第25百分位数表示有25%的数据小于该值。
7.偏度:偏度是指数据分布的偏斜程度,描述了数据分布曲线的对称性。
正偏表示数据分布向右偏离平均值,负偏表示数据分布向左偏离平均值,偏度值为0表示数据分布对称。
8.峰度:峰度是指数据分布曲线的陡峭程度,描述了数据分布的尖峰或平缓程度。
较高的峰度表示数据分布的尖峰较高且集中,较低的峰度表示数据分布较为平缓。
9.回归系数:回归系数用于建立一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回归系数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影响程度。
10.显著性水平:显著性水平是指在统计假设检验中,判断观察结果是否显著不同于假设的程度。
常见的显著性水平有0.05和0.01,表示观察结果与假设的差异发生的可能性低于5%或1%。
这些统计主要指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数据,从而更好地推断和预测现象和问题。
使用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得出关于数据的结论,并为决策提供支持。
统计指标的计算和解读
统计指标的计算和解读统计指标是用来描述和度量某一现象或者某一特征的指标,它能够通过数据的分析和计算,提供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深入了解。
在各个领域,统计指标的计算和解读都是重要的研究工作。
本文将探讨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解读技巧,并举例说明其应用场景。
一. 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根据所研究的现象和数据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方法。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统计指标计算方法:1. 平均数平均数是最常见的统计指标之一,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中心点。
计算方法为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简单直观,适用于各个领域的数据分析。
2. 中位数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的中间值;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
中位数对于一组数据的分布特征更具有代表性,可以避免极端值对平均数的影响。
3. 方差与标准差方差用于度量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计算方法为将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加起来,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用于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方差和标准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高。
4. 百分位数百分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大小排序后,分为百分之几的位置所对应的数值。
常用的百分位数有四分位数、五分位数等。
百分位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比如某个百分位数大于某个值,则说明有百分之几的数据小于该值。
二. 统计指标的解读技巧统计指标的计算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这些指标进行正确的解读,从而得出对研究对象的准确认知。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标解读技巧:1. 与历史数据对比将当前的统计指标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可以了解当前状态的变化趋势。
如果指标比历史数据高出很多,说明当前状态相对较好;如果指标比历史数据低,说明当前状态相对较差。
通过与历史数据对比,可以判断出某一现象的发展趋势。
2. 与行业平均水平对比将当前的统计指标与行业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可以了解所研究对象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统计口径指标
统计口径指标统计口径指标是指在统计学中,用于度量和描述统计现象的指标。
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统计口径指标,并探讨它们的意义和应用。
一、平均数平均数是最常见的统计口径指标之一,它用于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中心位置,但需要注意数据的分布情况。
如果数据分布不均匀,平均数可能会被极端值所影响,因此在分析数据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指标。
二、标准差标准差是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
它表示数据与平均数的偏离程度,标准差越大,数据的分散程度越大。
标准差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比较不同组别或不同时间点的数据具有重要意义。
三、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用于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它可以告诉我们两个变量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以及相关的强度。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绝对值越接近1,相关性越强。
相关系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变量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指导决策和预测。
四、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统计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用于检验一个假设是否成立。
它通过收集样本数据,计算统计量,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假设是否可接受。
假设检验可以帮助我们验证研究假设,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决策提供依据。
五、置信区间置信区间是用来估计参数真值的范围。
它告诉我们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性程度,以及我们对参数真值的信心程度。
置信区间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统计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对实际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六、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一种用于建立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因变量的变化,并找出影响因变量的关键因素。
回归分析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和医学等,为决策和预测提供依据。
七、抽样方法抽样方法是统计学中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
它通过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样本来进行研究和分析。
合理的抽样方法可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推广性。
常见的抽样方法包括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等。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常见的统计指标包括: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百分位数(分
位数)、原值比、比值比、变异系数、可变性指数、相对变异系数、负偏
差率、偏差率、均方根误差、离散系数、卡方值等。
1、平均数:又称为算术平均数,是由样本容量大小的确定,将样本
中所有的观测值加总后,除以样本容量大小,可以得到该样本的平均数。
客观反映样本中的综合水平,可以有效地衡量一组数据的中心位置。
2、极差:极差是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是统计学术语,
亦可称为极端差、极端距离、最大最小距离、极大极小差甚至最大最小差。
反映数据的变化幅度,其值越大就表明样本值变化越大,样本中的离散程
度越大。
3、方差: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观测值分散程度的统计量,与标准差
的关系是:标准差是求方差的算数平方根。
也可以说,具有相同方差的不
同组数据,其标准差相等,而且它们都具有不同的方差。
4、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又称标准偏差,是测量总
体数据离散程度的参数,表示的是总体数据变异的幅度和程度。
标准差取
决于样本大小,越小的样本,它的标准差就越大,反之,越大的样本,它
的标准差就越小。
5、百分位数(分位数):百分位数又称分位数。
统计报告的常见指标
统计报告的常见指标统计报告是研究和分析某一领域数据的重要工具,它能够从数量和趋势的角度提供对该领域的深入了解。
在统计报告中,常见的指标有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方差等。
下面将对这几个指标进行介绍,并解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首先,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数量分布的主要趋势。
例如,在一份销售统计报告中,如果某商品的销售数量的众数是100,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00是该商品销售数量的主要集中值,也就是说最常见的销售数量是100。
这个指标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销售量较多的商品,进一步优化供应链、调整销售策略,以提升整体销售业绩。
其次,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它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数据集中倾向的中间值,并反映整体数量的分布情况。
例如,在一份薪资统计报告中,如果某职位的中位数是10000元,那么说明50%的员工的月薪低于10000元,50%的员工的月薪高于10000元。
通过这个指标,我们可以对该职位的薪资水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可以据此制定相应的薪酬政策,以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
另外,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它是统计报告中最常见的指标之一,可以帮助我们计算数据集的集中趋势,并更加全面地了解数据特征。
例如,在一份学生考试成绩统计报告中,如果某科目的平均分是80分,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班级整体的平均水平偏高,学生的整体成绩相对较好。
这个指标可以让学校从整体上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据此制定教学计划,以进一步提升学生成绩。
最后,方差是用来衡量数据集的离散程度的指标,代表数据点与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程度。
方差越小,数据点越趋近于平均值,反之则越分散。
在一份财务报表分析中,如果某公司过去三年的利润方差较小,那么说明该公司经营稳定,利润波动性较低。
这个指标对公司的投资者、股东和管理层来说,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关决策的参考。
综上所述,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和方差是统计报告中常见的指标,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了解数据。
统计学基本指标
统计学基本指标统计学基本指标是统计学中用来描述和分析数据的一组常见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帮助我们对数据进行概括和解释,从而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征和趋势。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统计学基本指标,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离散程度、偏度和峰度。
一、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值。
它是最常用的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之一。
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集中程度。
当数据集中趋势明显时,平均数的值会比较接近数据的中心。
二、中位数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排在中间位置的值。
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中位数就是中间那个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中位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特别适用于存在离群值的数据集。
三、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值。
众数可以帮助我们找出数据中的重要特征。
当数据集中存在多个众数时,我们可以称之为多峰分布。
四、离散程度离散程度是一组数据分散程度的度量。
常见的离散程度指标有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极差表示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异;方差是每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
离散程度指标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散程度,从而判断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五、偏度偏度是一组数据分布偏斜程度的度量。
正偏分布指数据的右尾较长,负偏分布指数据的左尾较长。
偏度为0表示数据分布对称。
通过偏度指标,我们可以判断数据的分布形态,从而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六、峰度峰度是一组数据分布峰态的度量。
正常分布的峰度为3,大于3表示峰态较高,小于3表示峰态较平。
峰度指标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数据的分布形态,从而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统计学基本指标是描述和分析数据的重要工具。
通过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离散程度、偏度和峰度等指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征和趋势,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指标进行分析,以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1. 平均数(Mean)平均数是数据集中所有数据值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可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计算公式:平均数=数据总和/数据个数2. 中位数(Median)中位数是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可以反映数据集的中心位置。
计算公式:若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中间值;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3. 众数(Mode)众数是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可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计算公式:统计每个数值出现的频数,频数最大的即为众数。
4. 极差(Range)极差是数据集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可以反映数据的变异程度。
计算公式:极差=最大值-最小值5. 方差(Variance)方差是衡量数据分散程度的指标,描述了数据值与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
计算公式:方差=(∑(x-平均数)²)/数据个数6.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用于度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计算公式:标准差=√方差7. 百分位数(Percentile)百分位数指的是在有序数据中,一些特定百分比的数值所处的位置。
计算公式:对有序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序,百分位数=(百分位数位置/数据个数)×1008.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相关系数是用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指标,取值范围为-1到1计算公式:相关系数= Cov(x, y) / (σx × σy),其中 Cov(x, y) 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方差,σx 和σy 分别表示两个变量的标准差。
9. 回归方程(Regression Equation)回归方程用于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于预测和解释数据。
计算公式:y = a + bx,其中 a 和 b 分别代表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
10. 离散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离散系数是用来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变异性的指标,可以消除不同数据集因单位或量纲不同而导致的差异。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简介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简介1.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统计指标。
它代表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的计算方式可以通过三个角度进行:产业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其中,产业产出法是最常用的方式,它将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将各个产业的产值相加得到GDP。
2. 人口总量人口总量是指一定国家或地区内居住的人的数量。
人口总量的统计数据对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社会发展的规划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口总量的统计通常通过普查和抽样调查来获得,各地区的人口数量会因为出生、死亡、迁移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消费品价格变动情况的指标。
它是通过对一篮子代表性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行统计,计算出的消费价格指数。
CPI的涨跌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购买力。
高通胀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居民的购买力下降;低通胀或通缩则会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但也可能抑制经济增长。
4. 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国家持有的外汇资产的总量。
它包括以外币计价的现金、存款、债券、黄金等。
外汇储备的规模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情况和经济实力。
较高的外汇储备可以为国家提供稳定的金融支持,应对外部经济风险。
5.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资金流动。
这包括国际贸易、外汇交易、外资流入和对外投资等。
国际收支数据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活动以及国际竞争力。
平衡的国际收支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增强国家的国际地位。
6. 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每年可支配的收入总额。
它是通过将居民收入进行汇总并除以人口总量得到的。
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反映居民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是评估国家发展水平和人民福祉的重要指标。
7.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劳动力参与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情况和劳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
统计指标解释(完整后)
统计指标解释一、球团1、球团矿产量(单位:吨)定义:是指以当日出厂球团矿检斤总重量。
2、平均强度(单位:N)定义:是指被检验球团矿强度的平均值;公式:平均强度=被检验球团矿强度之和/全部检验球团数3、强度合格率(单位:%)定义:是指被检验球团矿中,强度符合标准值的球团数占全部检验球团的百分数;公式:强度合格率=强度符合标准的球团个数/全部检验球团数*100% 4、粒度合格率(单位:%)定义:是指被检验的成品球团中粒度符合工艺要求的那部分数量占全部检验数量的百分数:公式:粒度合格率=粒度符合标准的数量/全部检验数量*100%5、膨胀率(单位:%)定义:是指球团矿在经过高温还原气体的作用后,其体积的膨胀量;公式:膨胀率=作用后试样体积-作用前体积/作用后体积*100%二、烧结1、烧结矿产出量(单位:吨)定义:指由烧结机生产的送至高炉矿槽的全部烧结矿量。
2、烧结机利用系数(单位:吨/平方米.小时)定义:烧结机每平方米有效面积每小时产出的烧结矿量。
公式烧结机利用系数=烧结矿产出量/(有效面积*实际作业时间)3、烧结机日历作业率(单位:%)定义:烧结机的实际作业时间占日历时间的百分比。
公式:烧结机日历作业率=(日历时间-烧结机停机时间)/日历时间*100%说明:①.日历时间用扣除大、中修后的时间计算。
②.烧结机停机时间包括计划检修、故障停机的时间。
4、烧结矿合格率(单位:%)定义:指被检验的烧结矿试样中,其碱度、FeO成分符合工艺规定的合格数目占检验数目的百分比。
公式:烧结矿合格率=合格的烧结矿试样个数/总试样检验个数5、烧结矿碱度稳定率(单位:%)定义:烧结矿检验样碱度波动范围符合工艺规定的个数占总检验样个数的百分比。
公式:烧结矿碱度稳定率=烧结矿碱度合格的检验样数目/总检验样数目*100%说明:根据标准,一级品碱度波动范围为±0.05,二级品为±0.1,按照公司实际情况,给集团公司报表统一按±0.1,报给其他地方报表按照原来要求不变。
2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指标介绍
2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指标介绍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指标是对数据集合进行概括和描述的方法,可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以及可能存在的异常值。
常用的统计描述指标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极差、标准差、方差、四分位数和百分位数等。
1. 均值(Mean):均值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均值可以反映数据的集中程度,但容易受到异常值的影响。
2. 中位数(Median):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中位数可以反映数据的中间位置,不受异常值的影响。
3. 众数(Mode):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众数可以反映数据集中的特点。
4. 极差(Range):极差是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极差可以反映数据的全面分布。
5.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标准差测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标准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
6. 方差(Variance):方差是标准差的平方。
方差可以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但单位是原数据的平方。
7. 四分位数(Quartiles):四分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排序后,分为四等分,分位点分别是Q1(25%分位点)、Q2(中位数)和Q3(75%分位点)。
四分位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集的分布情况。
8. 百分位数(Percentiles):百分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大小排序后,分为100等分,每个等分对应一个百分位数。
百分位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例如第75百分位数表示排在该位置的数据值大约有75%的数据小于它。
这些统计描述指标都是通过对数据进行运算得出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和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选取适当的统计描述指标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
同时,还需要注意统计描述指标的局限性,例如均值容易受到异常值的影响,中位数和众数不能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统计学指标
统计学指标总结统计学指标统计学指标是衡量某个领域指标在样本或总体中的含义和变化的数字指标,它本质上是应用特定的估计量(通常是样本的参数)来描述数据的定量特征,也就是说,用度量来衡量某个变量的值或整个样本的性质。
常用的统计学指标有:一、中心趋势分析1、平均数(考虑样本的大小):用平均值来衡量一个领域中观测值的平均水平,常用样本平均数或总体平均数;2、众数(看数据中重复值出现的频率):用最常见的值衡量数据分布中最常见的值;3、中位数(有缺失值不影响):用把大量数据划分为上下两部分,而每部分包含大于50%和小于50%值的点,衡量数据分布中较优秀的观测值;4、几何平均数(将重复出现的数值进行乘积运算,用于比较变量的总体比值):将数据的每一个观测值进行乘积运算,然后开根号,从而获得一个量度,以度量总体变量的比值;5、几何中位数(样本有序度):将每一个数据项进行平方,然后排序,从而获得样本的中位数,以衡量变量的程度;6、伯努利平均数(事件的概率):用数值1或0来表示发生与否,然后求和运算,用来衡量某个事件的可能性。
1、方差(度量变量变化的幅度):用样本的总体的平方和,衡量数据的离中变化的幅度;2、标准差(评估样本标准):将方差开根号,衡量样本分散程度,即有多大范围内满足样本均值;3、变异系数(有多大变异程度):用方差除以平均值,衡量样本评价分布有多大变异程度;4、偏度(了解数据分布形态):求出数据分布的长尾部,衡量样本评价分布形态;5、峰度(描述数据的壮实度):衡量数据的峰值位置,表示数据的壮实度,用于比较分布的峰态。
统计学指标是描述分析变量的定量属性,也是评估某一领域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决策者对现状进行有效评估,并进行有效的决策。
统计年报指标解释
统计年报指标解释统计年报通常包含大量的指标,涉及各个方面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状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统计年报指标及其可能的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水平和整体经济规模的重要指标。
2.居民收入:居民收入指标通常包括平均收入、中位数收入等,用于描述居民个体或家庭的经济状况。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了解社会中收入分布的情况。
3.就业率和失业率:就业率表示就业人口占劳动力总人口的比例,而失业率则表示失业人口占劳动力总人口的比例。
这些指标有助于评估劳动力市场的状况。
4.贸易平衡:贸易平衡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差额。
正贸易平衡表示出口超过进口,负贸易平衡表示进口超过出口。
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状况。
5.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表示物价水平上升的速度。
较低的通货膨胀率通常被认为对经济稳定有益,但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可能引发经济不稳定。
6.投资额:投资额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资本货物和服务的支出。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关键因素。
7.环境指标: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量、能源消耗等数据,用于评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
8.教育指标:教育指标可以包括课程覆盖率、毕业率、受教育水平等,用于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体系状况。
这些指标通常以表格、图表或文字的形式呈现在统计年报中,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方面的状况。
解读这些指标需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背后可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一)生产总值(GDP)1、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成果。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英文缩写。
通俗地讲,GDP就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生产活动而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增加”是相对于初期的“投入”而言,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较上年增加”的部分。
对一个国家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对省、市、县统称为地区生产总值,具体称为xx省、xx市、xx县生产总值。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综合指标,是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最重要的总量指标,为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具有国际可比性。
目前为止,GDP仍然是世界各国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其重要作用还无其他指标可替代。
GDP是宏观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是政府和社会各界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综合指标。
比如,联合国决定一国的会费时,要根据其“连续6年的GDP和人均GDP”;世界银行决定一国所能享受的硬贷款、软贷款等优惠待遇时,也是根据“人均GDP”。
最近20多年,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如翻两番,全面小康等都与GDP挂钩,国家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相应采取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都和对GDP及其增长速度的判断有关。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最终成果的实物量规模的变动情况。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是以价值量来衡量,不同时期价值量规模的变动既包含了数量变动,又包含了价格变动的因素,不同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对比,首先要消除各种不可比因素,使之成为与基期相适应的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
计算公式: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报告期不变价生产总值/基期不变价生产总值-1)*100%2、人均GDP。
世界银行常用人均GDP对各国进行排序,他剔除了人口因素,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和居民富裕程度(GDP反映整体实力)。
基本统计指标说明
基本统计指标说明统计时间:分时期数和时点数,时期数又分自然年和学年。
自然年:指自然年度,即上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
如财务、科研和图书信息按自然年度时期统计汇总数。
学年:指教育年度,即上年的9月1日至本年的8月31日。
如教学信息按学年度时期统计汇总数。
时点:指特定时刻产生的指标数据的统计截止时间,即本年9月30日。
如在校生数、教职工数、占地面积、固定资产总值等指标为统计时点数。
(具体时间参考采集信息的时间标注)表3-4-2教师培训进修、交流情况(学年)指标解释:培训进修、交流类型:境内培训进修、境外培训进修、攻读博士、攻读硕士、境内交流、境外交流。
教师培训进修:指学年学院派出进行培训和进修教师的情况,其中,培训含校内组织的集中专项(如新教师等)短期培训。
境内:指学年度教师在大陆地区有关机构培训(包括培训进修、访问学者等)。
境外:指学年度教师在大陆以外地区(含港、澳、台)有关机构培训(包括培训进修、访问学者等)。
交流教师:指学院派出的到境内外进行三个月及以上访问的教师情况(含孔子学院外派老师),即出访情况。
时间:填报到月份。
注:1.交流教师与培训进修教师不可重复统计;培训进修不含攻读学位。
2.如教师培训进修、交流结束时间在填报学年内,则纳入统计;超出填报学年的,不纳入统计。
表3-5-1教师主持科研项目情况(自然年)指标解释:教师科研项目:指本院在职教师为主持人的自然年内在研或立项的各类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项目,分别统计自然年度学院教师承担的所有横向项目、纵向项目科研项目数及到账总经费。
项目性质:指纵向、横向项目。
纵向项目类别:包括国家级项目(科技部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防/军队重要科研项目、境外合作科研项目、部委级项目、省级项目(省教育厅科研立项、省科技厅立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哲学/社科基金)、省级其它。
立项单位排序:指教师所在学院在承担项目单位中的排序。
项目经费:按当年到账经费额填写(按人民币填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1:统计指标说明百分等级百分等级是一种相对地位量数,计算方法是把考生各科的原始分在全体考生中从高到低排序。
算出每一个原始分以下的考生占全体考生总数的百分比。
这个百分数就称为百分等级。
PR=100-{(100R-50)/N|},其中R是原始分数排列顺序数,N是指总人数(样本的总人数)。
例如小东在30名同学中语文成绩是80分,排列第5名,则其百分等级为:PR=100-{(100*5-50)/30}=85百分等级为85即指,在100名被试中,语文成绩低于小东的80分的有85人。
常模标准分“常模”是指样本(或被试)在测验或考试中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成绩分布状态及各种相对地位量数等。
常模标准分是以常模为参照的一种导出分数,它反映了考生个人在全体考生中的位置。
具体的计算方法是:1、计算出每一原始分的百分等级。
2、由每个原始分的百分等级查正态分布表,找出它在正态分中对应的正态分数。
3、按正态分数给出标准分:如果正态分数是正态分布的平均值,则报告该原始分的标准分为500分,如果正态分数比正态分布的平均值大1个标准差,则报告该原始分的标准分为600 分,比平均值小1个标准差,则其标准分为400 分。
一般地,正态分数距离正态分布平均值+(-)X个标准差时,其标准分为500+(-)100X 分。
按正态分布原理,规定标准分在100~900分之间。
达标平均分权值根据测验或考试总分数的实现目标(如上本科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等目标分数值),按各科试题难度系数的比例分配计算出的各科目标分数值:R:该科目达标平均分权值D:实现目标原始分数值Pi:各科目试卷难度P:该科目试卷难度达标贡献值在某次考试中,针对某个实现目标,某个考试群体的各科成绩所发挥作用的大小,参试群体可以是个体考生、某班考生、某校考生或某一类考生。
贡献值成功地把某群体在此次考试中各科目所作贡献大小量化了,同时也成功地把每个考生各科目贡献大小量化了,它具有可比性,因而具有评价作用。
该评价体系只对参试群体作“考试结果评价”使用,不涉及教学质量评价。
计算方法如下: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气自华C :达标贡献值Z :参试群体科目原始分平均分R :科目达标平均分权值名次和排名由考试科目设置为计入名次和的科目的名次加起来再计算排名。
标准差标准差描述了各分数之间的离散差异,是试题或试卷分数与其算术平均数之差数之平方和的平均数的平方根。
计算公式如下:S :标准差X :试题原始分数:该试题原始分的平均数N :参试人数Z 分数Z 分数是一种由原始分数推导出来的相对地位量数,用以刻划某原始分数在参试整体中的相对位置,它以一批分数的平均数作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来表示的距离。
计算方法如下:Z :Z 分数X :原始分数:原始分的平均数S :原始分的标准差全科及格率全科及格率 = 所有科目都及格的人数 / 总人数*100%超均率超均率(比均率)是一个反映某分值超出(或低于)整体水平的程度的数值,常用于进行纵向比较。
超均率 = ( 班级平均分 – 全体平均分 ) / 全体平均分 * 100%比均率 = 班级平均分 / 全体平均分 * 100%难度难度是指测验题目或整份试卷的难易程度,对于一道试题,如果大部分被试都能答对,则该题的难度就小,反之,该题的难度就大。
难度取值介于0—1之间。
客观题难度计算:P :难度指标R :答对某道客观题的人数腹有诗书气自华 N :参加考试的总人数主观题难度计算:P :难度指标:所有考生在该题上的平均得分K :该题满分达标平均分权值根据测验或考试总分数的实现目标(如上本科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等目标分数值),按各科试题难度系数的比例分配计算出的各科目标分数值:R :该科目达标平均分权值D :实现目标原始分数值Pi :各科目试卷难度P :该科目试卷难度达标贡献值在某次考试中,针对某个实现目标,某个考试群体的各科成绩所发挥作用的大小,次考试中各科目所作贡献大小量化了,同时也成功地把每个考生各科目贡献大小量化了,它具有可比性,因而具有评价作用。
该评价体系只对参试群体作“考试结果评价”使用,不涉及教学质量评价。
计算方法如下:C :达标贡献值Z :参试群体科目原始分平均分R :科目达标平均分权值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
具有良好区分度的测验,实际水平高的应该得高分,实际水平低的应该得低分。
取值介于 -1.00 — +1.00之间,值越大,区分效果越好,如果是负数,说明实际水平高的得了低分,实际水平低的得了高分。
客观题采用点二列相关法:::题目区分度:该题答对的考生人数与总人数之比:该题答错的考生人数与总人数之比:该题答对的考生的试卷总分平均分:该题答错的考生的试卷总分平均分腹有诗书气自华:所有考生的试卷总分的标准差主观题采用鉴别指数法:D :题目区分度PH :高分数组(以总分高分段27%考生为代表)在该题上的得分率PL :低分数组(以总分低分段27%考生为代表在该题上的得分率信度信度即可靠性,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采用克伦巴赫(Cronbach )α系数公式计算测验信度,计算公式如下::信度系数:测验题目数:某一题目分数的方差:测验总分的方差闪光点考生得分率大于一定难度(0.8)的试题。
薄弱点考生得分率小于一定难度(0.2)的试题。
单科成绩等级分布参数设置里面------设置试卷 ---------- 设置A,B,C,D 的等级设置里面的百分数代表 A 级是试卷总分的百分之多少,B 级是试卷总分的百分之多少,C,D 同上。
纠偏分析表纠偏人数为考试人数;达标和不达标 为参数设置里面各科设置里设置的达标分计算出来。
一般就是及格和不及格。
数据可根据具体情况自己计算。
标准分的表示:一般采用T 分表示。
T 分是在Z 分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常量,以减少负分出现的可能。
具体算法:T=(xi-x )/S ,其中,S 是标准差,S==nx x n i i ∑=-12)(,其中,xi 表示第I 个学生的原始分数,后一个x 表示平均分。
n 表示人数。
变异系数:(样本的标准差/样本平均数)×100%,同样是反应离散程度的一个量。
它与标准差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
Z标准分:它是反应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计算方法:Z=a(xi-x)/S)+平均分数.其中,xi表示第I个学生的原始分数,后一个x表示平均分。
S表示标准差。
T标准分:T标准分是另一种形式的标准分,它和Z标准分没有很大的区别,是在Z标准分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分数,目的是为了避免负分出现。
试卷贡献率:是指本科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
各校(各班)标准分公式:各校均分减去全区均分,再除以区标准差。
综合对比_有效人数:为单科和总分都在此人数以内的。
综合值:(良好率*2+平均分+及格率)/3 =综合值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腹有诗书气自华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