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和谐教育的意义
和谐教育的意义1、时代意义提出和实施和谐教育和教学,既响应了中国提出的构建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需要。
当今时代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首先在教育领域上我们要赶上国际潮流。
引进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
2、教育教学意义从培养孩子的角度来看,我想,实施和谐教育有如下的意义:①有利于全面提高孩子的素养。
如果把在棍棒底下,管、卡、压、讽刺、吓唬,或是放任不管中教育出来的的孩子与在注重和谐教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进行比较,他们绝对是不一样的。
后者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高层次的,有教养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是伴随终生的。
因此,和谐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全面发展的要求。
②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教育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提倡尊重学生,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坚持下面教育,以表扬为主,鼓励孩子自尊、自爱、自强。
③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学生学习的优劣除了智力因素外,很大程度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和谐教育对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接受愿望。
因此,教育效果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和谐程度成正相关的关系。
和谐教育的实施原则本人认为和谐教育实施原则有如下几点:①正面激励原则坚持正面教育,满腔热情地激励学生前进,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并为他们成才创造条件。
“陶行知用四块糖果教育学生”的故事有力地说明正面教育作用与威力:一天,时任育才小学校长的陶行知,在校园看到一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了,陶行知回到办公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准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
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里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打人进,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书你很尊敬我,我应该奖你。
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一、引言和谐教育是指一种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与人协作等和谐关系的思想与行为的教育。
在当今社会,学生的成长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缺乏和谐意识的发展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的出现。
因此,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和呼声。
二、和谐教育的内涵与特点1.和谐教育的内涵和谐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核心,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友爱互助、诚实守信。
和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社交能力及与人和睦相处的观念和行为。
和谐教育强调学校应提供和谐的发展环境,鼓励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密切合作。
2.和谐教育的特点和谐教育具有多层面的特点。
首先,和谐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其次,和谐教育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建立。
再次,和谐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三、和谐教育的实施策略1.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学校是培养学生和谐发展的主要场所,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
学校要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信任,营造一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校园氛围。
这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班级文化建设等方式来实现。
2.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是和谐教育的基础,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开展道德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道德模范评选、道德感召活动等方式,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3.开展交流合作活动和谐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活动,如班级文化节、社团活动、团队项目等,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相互支持和协作。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集体荣誉感。
和谐教育思想发展
和谐教育思想发展
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倡导全面发展:和谐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体育、艺术、情感和社会能力,推动学生全面而均衡地发展。
2. 培育公民意识:和谐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教育引
导学生认识社会现实,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和谐、民主、法治的
社会公民。
3.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教育思想注重发展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的
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促进学生的相互理解和协作,构建和谐的
人际关系。
4. 培养良好品德与道德观念:和谐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通
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素质和人格
的全面发展。
5. 推进教育改革:和谐教育思想鼓励教育改革创新,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制度。
倡导创建和谐校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
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旨在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具有健康心态、积极人生态度和社会责
任感的公民,推动教育回归其本质,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论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论裴斯泰洛齐和谐进步教育思想导言:裴斯泰洛齐(Esteve Ferrer,1944年诞生)是西班牙哲学家、教育学家、和谐进步教育运动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了和谐进步教育思想,旨在推动全球教育体系的改革,培育有综合素养、关注个体与社会和谐进步的新一代人才。
本文将从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和谐进步的内涵以及实施的策略等方面探讨裴斯泰洛齐和谐进步教育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一、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应以人的全面进步为中心,培育具备综合素养的个体。
他强调个体的身心健康、智力素养、情感阅历和社会责任的全面进步。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培育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育人的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和创设力。
裴斯泰洛齐提出的教育思想在于强调教育务必是全面进步的,要关注同砚的身心健康、智力素养和情感阅历。
他主张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培育同砚的创设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和谐进步的内涵裴斯泰洛齐提倡的和谐进步是指个体在身心健康、智力素养、情感阅历以及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
和谐进步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身心健康:和谐进步的首要条件是个体的身心健康。
裴斯泰洛齐认为,只有身心健康的个体才能更好地进步其智力素养和情感阅历。
2. 智力素养:和谐进步需要培育个体的智力素养,包括进修能力、思维能力、创设力等。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应该重视培育同砚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主沉思和解决问题。
3. 情感阅历:和谐进步还需要培育个体的情感阅历,包括情绪管理、人际干系以及价值观等。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应该重视培育同砚的情绪智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能够乐观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
4. 社会责任:和谐进步的个体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并乐观参与解决。
裴斯泰洛齐强调教育应该培育同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成为具有使命感和社会贡献能力的公民。
三、实施策略1. 教育环境创设:为了实施和谐进步的教育,需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启示
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启示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的状态,也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党的十六大提出、十七大进一步强调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谐社会强调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和谐的教育首先要和谐发展。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积极主张教育和谐发展,其教育思想闪烁着和谐的智慧和光芒。
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的教育体系的核心就是和谐发展教育,他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对我国今天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教育的时代背景及理论依据裴斯泰洛齐是瑞士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童年生活在农村。
当时的瑞士农村正处于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
他目睹了广大农民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榨下的悲惨的生活。
因而激起了他对贫苦大众的强烈同情,并使他萌发出长大以后一定要帮助穷人的愿望。
在求学期间,他曾受到一些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教授的思想影响。
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其中包括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此外康德、莱布尼兹的哲学观点也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由此构成他和谐发展教育理论的主要依据。
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教育是一切少年儿童平等接受的公平的教育裴斯泰洛齐的和谐教育思想体现在教育对象的平等观上,他主张所有的人都应该受到教育,教育应成为所有人的财富。
“每个人,即便是最低下的人,都应获得这起码的、最朴素的人类的智慧,这便是普通教育的宗旨。
”他认为,通过规劝、启发和教育来激发人们的善良心愿,就可以很自然地改变社会的不平等的关系和贫富悬殊的现象,进而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贫苦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还认为,贫苦人民的生活之所以贫困是愚昧无知的结果,因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对象都集中在贫苦大众身上。
1774年,裴斯泰洛齐在新庄创办了“贫儿之家”,收容了50个孤儿和流浪儿,裴斯泰洛齐与他们相处并像慈父一样为他们提供基本衣食,让他们一边从事种地和纺织及养护动物等工作,一边学习读法、写法和算术。
“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汇报人:XX 20XX-01-28
目录
• 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概述 •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 全面和谐发展在思政教育中应用 • 具体实施路径与方法探讨 • 评价体系构建与完善建议 •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01
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概述
全面和谐发展起源与内涵
04
具体实施路径与方法探讨
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设计
挖掘教材中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资源
结合中学思想政治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关于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将其融 入课堂教学。
跨学科整合教育资源
打破学科壁垒,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全面 和谐发展的教育资源体系。
存在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
01
教育资源不足
一些学校在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时,面临教育资源不足的问
题,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陈旧等。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投
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02
教育评价不科学
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和个性差异。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
加强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
通过思政课程和德育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丰富人文素养教育内容
通过开设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课程,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其人 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应积极营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 移默化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质和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论夸美纽斯和谐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论夸美纽斯和谐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更是西方教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书中,夸美纽斯明确指出“大教学论”就是“将一切只是教给一切人”的艺术,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彻底”的艺术。
和谐教育思想贯穿于夸美纽斯的整个教育体系,“人爱和谐,渴求和谐,这是很明显的。
”他认为渴求和谐是人的天性,人生来就带着和谐的“种子”,教育就是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一、和谐教育的内涵夸美纽斯希望每个人都能受到和谐的教育,即让人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认为“人不过是身心两方面的一种和谐而已。
”人在身心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和谐发展的“种子”,而教育就是要使和谐的“种子”继续发展,在知识、道德、虔信等方面发展人,实现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和谐。
(一)肯定教育在人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在形成人方面的作用,他说:“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夸美纽斯认为,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是自然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而它们的发芽、发展则要依赖教育。
每个人生来都是非常有潜力的,实际上,只有受过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教育是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男女老少的,“世上找不到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
”可以说,无论聪明的或是愚笨的都应当并且应该在学校里接受教育。
这也正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前言部分所提到的“一切人”。
三百多年前,夸美纽斯就已经意识到教育对所有人的重要性,超越了性别、阶级甚至是种族,虽然夸美纽斯“一切人”的平等教育理念是基于自己的神学立场,但是不可否认,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教育应当是公平的、平等的,这对促进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摘要】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这是我们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这样的理念不仅要体现在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更要表现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则应该首先着眼于发展我国的和谐教育。
学校是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连接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纽带。
因此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先秦儒家的和谐教育思想渐渐被应用到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这无疑是对中国儒学的又一次伟大复兴。
【关键词】和谐教育;儒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一、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内容(一)以礼为核心的《六经》体系礼,即为各种道德行为规范的总称,它的本质是明分别异,为社会建立以贵贱、君臣、父子等等级从属关系为核心的秩序,并且给处于不同阶级等级地位的人们规定了不同的行为规范。
刘歆曾经说儒家是“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孔子继承了西周贵族的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传统,对其进行了创新改革,协调了所授学科,丰富了内容。
在《庄子·天运篇》载孔子见老子时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就充分说明孔子研究和传授的书籍主要有以上这六种。
对于孔子而言,礼是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的最完美统一的表现形式,即“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孔子非常重视礼的实践,他一直要求自己的学生们应该把礼的规范贯彻到言行的全过程中,一言一行都要“约之以礼”,要求“贵贱不衍”,人们的言行应该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相一致,恪守自身社会角色的本分,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
《乐》和《礼》都有道德和政治教育的目的,但前者更侧重于通过应用艺术的感染力,从而使人们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中达到致中和的效果,起到化性移情,移风易俗的作用。
荀子认为,在人心教化中,《礼》和《乐》应各司其职:“其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和谐教育心得体会
和谐教育心得体会和谐教育是指通过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健康、和谐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而在我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和谐教育的重要性和效果。
以下是我对和谐教育的心得体会。
首先,和谐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友爱和关心,能够得到适当的教育引导和帮助。
这样的教育氛围会使学生感到安全和信任,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在和谐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中,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习、相互帮助和交往,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主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次,和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学会了尊重他人、合作共赢的原则,能够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这样的教育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在集体协作和合作中,学生会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积极参与到团队工作中,从而更好地发挥个人的长处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和谐教育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和谐教育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基础。
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应该做到以身作则、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而这样的良好关系会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第四,和谐教育能够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学校是和谐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载体。
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学校会形成一种和谐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从而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各个方面能够协调发展。
学校中的教职员工能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贡献力量。
而这样的和谐发展会使学校呈现出良好的学风、良好的教风和良好的管理风气。
第五,和谐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是和谐教育的重要背景和外部环境。
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学生能够从小培养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和谐的社会行为,能够向社会传递和谐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和谐教育的意义、内涵和路径
和谐教育的意义、内涵和路径
和谐教育,作为一种多元文化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
通过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以及完善的文化背景,培养出拥有独特
的文化情感和文化坚持的国民。
因此,和谐教育的意义既在于“和谐”,也在于“文化”。
和谐教育的内涵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国家宪
法和法律、对国家正当权利和义务、对国家社会文化环境的尊重;其二是信仰和敬畏上帝上仙,克服肤浅、懦弱和邪恶情感
的查究。
另外,还要倡导尊重异己、乐于助人,追求精神满足
和完美服务,以体现和谐精神;承认他人的存在和利益,并欣赏、敬重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要实现和谐教育的所有目标,需要让教育模式更加灵活化,解放思想,让学生养成敢于探索创新的习惯,从一种比较狭隘、脆弱的单一文化出发,加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正确判断。
在
此基础上,要把跨文化交流融入教育课程,将不同文化的知识
结合到一起,让每个学生都明白不同文化的长处,学会尊重和
崇敬别人的文化。
另外,学校应该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实
践活动,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合理,积极,实际的行为。
和谐教育既是当今社会所应追求的一种理念,也是今后科
学发展所不可回避的道路。
因此,对于每一位教育者而言,只
有积极践行和谐教育,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的社会,才能带来
更加充实的个人生活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西方教育史中和谐发展教育思想述评教育管理
西方教育史中和谐发展教育思想述评教育管理引言: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管理则是确保教育系统顺利运行的关键。
在西方教育史中,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一直被视为教育管理的重要理念之一。
本文将对西方教育史中和谐发展教育思想进行述评,并探讨其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起源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个性。
他主张通过和谐的教育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心灵和智慧,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和谐地生活和发展。
二、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平衡和协调。
它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即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道德和身体等多个方面。
它也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育计划和方法。
此外,和谐发展教育思想还注重教育的社会性,即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三、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1. 教育目标的制定:和谐发展教育思想要求教育管理者明确教育的终极目标,既要注重学生的学术成就,也要关注他们的人格塑造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
2. 教育资源的配置:和谐发展教育思想要求教育管理者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这意味着要关注教育的公平性,避免资源的过度集中和浪费。
3. 教育环境的建设:和谐发展教育思想要求教育管理者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提供积极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情感发展。
4. 教育评价的改革:和谐发展教育思想要求教育管理者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从单一的成绩评价转向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这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避免过度强调分数和竞争。
结论: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是西方教育史中的重要理念,它强调平衡和协调,注重教育的全面性、个性化和社会性。
在教育管理中,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应用可以促进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幸福感。
论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论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教育思想论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引言裴斯泰洛齐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的内涵、特点以及实践路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内涵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强调“和谐发展”。
他认为教育应以培养人为中心,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群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其在全面发展中实现和谐。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素质,将人的全部潜力开发出来,使他们在实践中能够和谐地处理各种关系。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发展人的个性。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潜能,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以及其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使学生能够在发展中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他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应具有充分的主体性,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他主张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探究、创造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二、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特点1. 人本主义特点。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以人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差异性,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2. 全面发展特点。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包括道德、智力、体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他认为只有通过全面发展,学生才能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3. 实践导向特点。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他主张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实践路径1. 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的和谐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贯穿于诸多领域。
这个概念源于夏商周时期,被后代传承并演变。
和谐思想包括道德和伦理观念、社会管理制度、艺术和文学等多个方面,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发展中,和谐思想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一、和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现1. 道德和伦理观念。
和谐思想提倡的是道德和伦理上的和谐,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和谐关系。
在中国文化中,讲究"仁爱"、"中庸"、"协和"等道德原则。
比如在中庸之道中,追求的就是平衡以达到事物的和谐,互相理解、宽容看待。
在家庭中,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间也有规范明确的伦理要求,比如家长教育孩子要有耐心、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等等。
2. 社会管理制度。
和谐思想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方面,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
传统的中国政治制度主张的是“君民一体、和合共生”,这一原则的实现需要君臣间互相理解,天下大治。
法律制度中,也强调“和而不同”,在司法过程中主张法官和被审查者之间要求宽容、尊重和理解。
经济制度中,和谐思想强调了合作、竞争和平共存。
3. 艺术和文学。
和谐思想也贯穿于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学。
比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讲究的是尺度匀称,浓淡相宜等原则。
要达到这些原则的标准对创作者的心灵和意志也有要求。
在中国文学中,也追求的是文理并重,以及诗言志、文言情等原则,这些都是为了达到文化的和谐。
二、和谐思想在当今中国的现实意义1. 在政治方面,和谐思想的实质是民主和法制建设。
中国国家秉持人民至上的原则,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司法公正。
这就需要君臣间互相尊重、民众间互相理解,才能实现当今中国的社会和谐。
2. 在经济方面,和谐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发展的思维基础。
这也就是要全面促进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精神文明等多领域的共建共享。
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和最终追求。
在当今社会,和谐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怎样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认识和谐教育的意义和谐教育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人文教育。
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和谐教育的实施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和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德育。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和谐教育正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和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育。
只有和谐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他们全面发展。
和谐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4.和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
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和谐教育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第二部分:实施和谐教育的策略实施和谐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制定相应的策略,以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1.建立和谐的教育环境。
和谐的教育环境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教育工作者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氛围。
教育工作者还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推行和谐教育课程。
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设计一系列的和谐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德育,又要培养他们的智育和体育。
比如,在德育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
在智育方面,可以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体育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他们的体质水平。
3.注重全员参与和谐教育。
实施和谐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教育工作者,而应注重全员参与。
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的 趋势
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势有利于培 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势有利于促 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展望与建议
推动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
推动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有利于 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推动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有利于 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项目背景分析
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
人本主义原则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关注个体的需求和个性差异。
尊重个体差异与多样性
尊重个体差异与多样性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 尊重个体差异与多样性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多元思维。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
个体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的平衡发展有利于实现 个体的全面发展。
个体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的平衡发展有利于促进 社会的和谐进步。
个体与社会、自我 与他人的平衡发展
综合素质与学科知识的平衡 发展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 人才。 综合素质与学科知识的平衡 发展有利于提高个体的综合 竞争力。
教育公平原则
公平的机会与资源分配
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个性化教育与定制化学习 的发展
教育科技与人工智能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教 学效果和效率。 教育科技与人工智能的应用有利于个性化 教育和差异化教学。
教育科技与人工智能的 应用
个性化教育与定制化学习有利于满足 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 个性化教育与定制化学习有利于提高 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强化德育与公民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 的和谐进步。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 培能养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有利
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和谐教育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旨在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本文从和谐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核心理念、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个体成长的积极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和谐教育思想具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多重意义。
未来,应继续深化和谐教育理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文明建设,造福社会各界人士。
和谐教育思想对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都具有积极影响,其实际意义和深远影响不可低估,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关键词:和谐教育思想,历史渊源,核心理念,教育实践,社会发展,个体成长,未来发展,深远影响,实际意义。
1. 引言1.1 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和谐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它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平衡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的发展,和谐教育思想逐渐成为了现代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是历史渊源和当代实践的交融。
它融合了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文化的精华,逐渐形成了包容、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当代社会,和谐教育思想的意义日益凸显。
它不仅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对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研究和探讨和谐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促进教育变革和教育质量提升。
和谐教育思想也可以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品格和行为。
在当今社会,和谐教育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和谐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和谐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
儒家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倡仁爱、礼仪、忠信等美德,倡导人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建和谐社会。
在儒家经典中,如《大学》、《中庸》等篇章中,对和谐教育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和表达。
佛教、道教等思想也对和谐教育思想的形成起到一定影响。
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启示
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启示
布尔斯洛特齐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布尔斯特洛齐(1829-1897)是现代西欧教育思想家,他强调和谐发展的教育模式,将冷酷的主宰主义取代为了儿童自我实现的自由形态。
他在其多部著作中,坚持体会式教育:把学习作为一种交流与发展的过程。
真理可以通过这种体验式教育获得,可以激发孩子们的体贴、理解和友谊之爱,以此使他们获得良好、健康的发展,而非简单地灌输学科知识。
布尔斯特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理念,赋予了孩子们认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动力:即应当尊重生命的本来和谐发展,认识事物的本来和谐统一规律,并从中发展出自我管理与友好邻里之间的良好关系。
他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向我们揭示了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因为人们尊重自然、友善待人,尊重他人,才能使孩子乐意遵守社会规范,进而探索真理和谐发展。
其次,教育应起到协调发展的作用。
对幼儿教育孩子要注重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实习教育、调整教育,旨在提高人的发展潜力和能力,让儿童多方位、健康发展。
第三,要注重教育的指导力与激励力,使学习成果紧密体现孩
子自身实现的重要性,以及孩子的价值发展进步的重要性。
从布尔斯特洛齐(1829-1897)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来看,孩子们不能仅仅学习知识,而是要注重休息充电,综合发展,探索知识,融入社会。
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在我们首先介绍了和谐教育思想的重要性,指出和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定义了和谐教育思想,强调了其关注和谐发展和整体教育的特点。
在我们追溯了和谐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探讨了其内涵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分析了和谐教育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以及推动教育改革的作用。
最后在我们展望了和谐教育思想的未来发展,并再次强调了其重要性。
本文通过对和谐教育思想的全面探讨,旨在引起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并为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和谐教育思想、发展、现实意义、历史渊源、内涵、教育实践、教育改革、未来展望。
1. 引言1.1 和谐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和谐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和谐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公德,从而能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社会。
和谐教育思想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平衡发展,鼓励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关注他人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
和谐教育思想还强调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让学生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欣赏并接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促进社会的多元和谐。
和谐教育思想在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促进社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推广和实践和谐教育思想,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新一代人才,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1.2 和谐教育思想的定义和谐教育思想的定义是指以促进个体和谐发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社会环境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和谐教育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和谐人格、促进个体全面发展,通过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具备积极的情感态度、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积极的社会交往能力。
和谐教育注重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从整体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和维护和谐的教育生态。
和谐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和谐为本,以和谐为要”,通过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和谐的素养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个体、家庭、社会的和谐共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文艺复兴时,由于这个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时代的呼唤,涌现出了一批人文主义教育家。他们以重视儿童(把儿童看作发展的人)为特征,以发展人格为教育任务;他们强调发展人的智慧,提出了发展儿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要求;他们都有一张包罗很多学科的广泛的课程表,希望通过它去培养多方面的和谐发展的人。如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把自己创办的学校称为“快乐之家”。法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拉伯雷在其著名的教育小说《伽刚丘和潘德格罗尔》中,描绘了一幅使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的新人接受新式教育而获得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图景。此外,在这个时期,早期乌托邦社会主义者英人莫尔通过其名著《乌托邦》,在勾画一幅社会主义制度的轮廓图时,也对“乌托邦岛的公民精通一切当代学问”的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作了细致的描绘。 在18至19世纪期间,有一批教育家也不遗余力地倡导全面的、和谐的教育。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本身能发展的力量,人们每一种能力原来就有从不活动状态变成一种充分发展的力量的倾向,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同时这种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和谐的。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他的主要著作《人的教育》中,继承并发挥德国哲学家谢林的自然界、精神界发展都服从同一个法则的观点,认为这全能的法则的基础是永久存在的“统一”,而这个统一也就是全部生活和全部教育的出发点和主要法则,并据此而提出了其教育学体系的对立和对立调和的发展法则,以及教育应遵循自然的法则。无疑地,福禄培尔的这些主张体现了和谐教育思想的精神,但无可讳言地也赋予了此种精神以神秘主义的色彩。此外,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的全面发展教育观点及在新拉纳克创办“性格形成新学园”所作的教育实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关于智育、德育和体育并重以及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导每一个人过“完美”生活的主张等等,也都蕴含有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一、和谐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其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源远流长,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同样悠久和灿烂。
我国的和谐教育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与如下两个观念密切联系的。
一是天人合一论。这个观念滥觞于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文化典籍——《周易》。其基本思想是,天道与人道必须和谐统一。首先,认为大自然的规律是和谐协调的,如天地运转、日月并明、四时循环等都呈现有序状态;其次,认为人是大自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人道应当服从“天道”;最后,认为既然是天道是和谐协调的,所以人道(包括人的发展)也就必须和谐协调。我们认为,天人合一论的这一积极精神,乃是我国古代和谐教育思想的一项理论基础。当然,天人合一论还有其神秘化的消极面,这却是与和谐教育思想格格不入的。
首先是体力与脑力的协调发展。就是说,一个人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体脑界限完全消失,才能成为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在严密的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使本来统一于人一身的体力与脑力一直处于分离与对立的局面,即体力劳动与脑力的分家,只能造就出片面发展的人。马克思曾说,劳动力是“体力与智力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5页。),恩格斯亦曾认为,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包括他们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07页。)。可见马克思主义是把人看作为身体与精神的统一体,把身体与精神的协调发展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个人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活动的社会现实人,他不可能脱离社会和人群而生活。正因为如此,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必须保持协调一致,个人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但是,在阶级对立亦即社会关系对抗的社会条件下,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可能保持一致,常常要以牺牲个人的发展为代价才能取得社会的发展。只有消灭了这种对立或对抗,亦即进入了理想的共产主义之后,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获得真正的实现。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4页。)“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95页。)。可见,要推动社会发展,必须重视个人发展;也只有重视社会发展,才能促进个人发展。
二、和谐教育思想在西方的发展
和谐教育思想在西方的发展,同中国一样古老,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的雅典奴隶制国家,为了适应当时其内部“民主”的需要,提出了培养“和谐的人”的教育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雅典教育则分为体操教" 育和缪司教育(指智育和美育),亦即通过这两种教育来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古希腊“三哲”都是和谐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如亚里斯多德继承其老师柏拉图关于灵魂三分法的思想,也把灵魂分为理性灵魂、动物灵魂和植物灵魂三部分,还分别与三方面的教育相应对。并认为三部分灵魂密切联系、处在和谐统一之中,所以体育、德育与智育也紧密地联系起来,即对人实施和谐教育。
二是和合论。“和合”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哲学观念、文化观念。早在先秦时期,这个观念即已出现。我国最早的古文献之一的《尚书·尧典》即提出了“和合”的理想模式:“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儒家、道家、佛家都采用这一观念,以概括各自的思想宗旨。一般说来,“和”指异质因素的共处,“合”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合起来看,和合论的基本精神,都是在处理事物内部或外部的关系时,都必须保持和谐、“协和”。这种观念影响到教育,就是教育要使人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孔子以后,历代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都持和谐教育思想。如战国时期的荀子也提出了培养“成人”的教育目的,并主张通过全(指人的知识、才智、品质等发展完全、全面)、尽(指发展彻底、极度)、粹(指发展精粹、完美)之学去予以实现。西汉董仲舒继承孔子仁智统一的思想,对仁智协调发展的问题作了明确的论述。他认为,一个人没有仁,只有智,就犹如“操利兵(好兵器)”,做出坏事业;同样,没有智,只有仁,也会如“迷而乘良马”,达不到目的。(注:《春秋繁露·必仁且智》。)魏晋时期关于才性关系问题的争论,乃是仁智关系问题的深化与具体化。“才”指智力、能力,“性”指性情、品格。当时“才性之辩”存在着四种观点,即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三国魏人刘劭的《人物志》对此次讨论作了很好的总结。就其总的倾向看,他虽然主张才性可离可合,但更强调才性的协调统一。这一基本看法构成了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后来居上,明代王守仁在前人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则提出了颇为明确的和谐教育思想: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便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便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仪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注:《传习录中·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现在。这话对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也是完全适用的。就是说,和谐教育及其思想并非今日始,而是走过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历程。因此,为了把握和谐教育的实质,对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历史,以及它现实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作一番考察,可能是十分必要的。舛谬在所难免,尚望识者指正。
这段话的和谐教育思想是十分明确的。“调和”即和谐,“发达”即发展(日文仍用“发达”表示发展);“调和之发达”显然就是和谐发展之意。王国维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完全之人物”,所谓“完全之人物”,就是身心两方面均获得了和谐发展的人。而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则必须实施体育和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应当指出,王国维的和谐教育思想,是以孔子开创的知、仁、勇、艺四者和谐统一的传统教育思想为基础,又吸收了近现代的心理学知识而形成的,其核心思想是身心和谐发展,以培养“完全之人物”。此外,蔡元培的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并举、陶行知的手脑结合等主张,都寓有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进入近现代以后,我国又有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举起了和谐教育的旗帜,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即赋予了时代的色彩)。王国维的有关主张便富有典型意义。他1906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写道: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疲)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欲)是也。
应当指出,西方的和谐教育思想是与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即自然适应说相联系的,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基础。这个教育观念有两个不同的涵义:一是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为代表所倡导的自然适性原则。它把人的身心发展与自然现象作类比,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服从于自然的最主要的和普遍的法则。一是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理论。它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反对无理的束缚;遵照儿童本性的发展而因势利导。我认为,在一定的意义上,西方的自然适应说与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论是一致的。其共同的基本精神是,自然的发展是有序的、协调的、和谐的,所以人的发展也应当是有序的、协调的、和谐的。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并把它作为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众所周知,全面发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它追求人的和谐发展,因而其实质上也就是和谐教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全面发展教育特别是其和谐发展的要求,未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我国的和谐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他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圣人、君子或成人。而这种人应当获得多方面的和谐的发展,如对其低层次“成人”的培养要求便是如此: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注:《论语·宪问》。)什么是“成人”?据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云:“成人,犹言全人。”而所谓“全人”,即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的教育所要培养的“完全之人物”,亦即今之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按孔子的意见,在知、情、勇、艺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人,便可称为“成人”。正是从此种思想出发,孔子强调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以培养学习者成为“成人”、“君子”乃至于“圣人”。而知、仁、勇“三达德”的统一,从教育上讲,实质上就是智育(“知”)、德育(“仁”)、体育(“勇”)的统一;从心理学上看,则是认识(“知”)、情感(“仁”)、意志(“勇”)的统一。这两种统一,便为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