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中和”思想及其意义
中和思想的现代释义——儒家的管理智慧

中和思想的现代释义——儒家的管理智慧引言中和思想是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之一,韩愈曾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知而知之”。
这个思想强调追求中道,协调和谐的管理方式。
儒家的管理智慧正是基于中和思想,结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从儒家的中和思想出发,探讨其现代释义,并对其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中和思想的内涵中和思想强调的是协调、调和、均衡,是一种追求事物平衡状态的伦理思想。
儒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各自的规律,追求中和即是要遵循这些规律,做到事事和谐,不偏不倚。
儒家将中和思想应用于管理中,提出了“和而不流”的观念,即既要管理的有序,又要兼顾员工的个体差异,使企业的运转健康与个体的发展平衡。
二、中和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1. 寻求利益的平衡中和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追求利益的平衡。
儒家认为,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当注重平衡各方的利益,既不能只关注经济利益,忽略了员工的需求,也不能只注重员工的需求,忽略了企业的发展。
只有平衡好各方的利益,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员工的个人发展。
2. 倡导团队协作儒家强调“和为贵”,主张员工之间的协作合作。
在现代管理中,企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需要团队共同协作来解决。
而中和思想正是倡导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尊重,达成共识,共同完成目标,提高工作效率。
3. 以德治企业儒家提倡以德治国,德行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
在现代管理中,中和思想强调的是以德治企业,即依靠道德的力量来管理企业。
儒家认为,管理者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员工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善于协调冲突冲突在组织中是难免的,儒家提倡的中和思想能够帮助管理者善于协调冲突。
儒家认为,管理者应当“引而不发”,既要促进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化解矛盾,又要避免冲突激化,保持组织的稳定。
三、中和思想的限制和挑战尽管中和思想在现代管理中有诸多优点,但也面临一些限制和挑战。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影响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影响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优秀、最具代表性和最为广泛影响的思想体系之一,其核心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其影响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读者深刻理解和认识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家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及伦理思想的体系。
而其核心思想主要表现为礼、义、道、仁。
这四个概念不仅在儒家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内涵内蕴的基础。
礼的概念在儒家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儒家看来,人们只有在社交场合中遵守礼仪,才能够建立互相尊重的互动关系。
礼乃人伦之基,它包含了对于他人的尊重、关怀、敬意。
儒家认为,礼持之以恒,能够使个人实现自我理想,社会实现和谐。
义是用于指纠正社会不合理的情况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行为,儒家主张“人无恒错”“有过则改”,同时儒家还提出“天下为公”的概念,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关心整个社会,并尽力为整个社会做贡献。
“道”是儒家文化中的关键性概念,其主要是指是事物之间的正常关系以及正常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互动,是一种道德上的分享。
“仁”的概念在儒家文化中是最为核心的。
它是指人类最崇高的道德行为,即依靠自己的道德勇气和智慧,为他人善待他人。
在儒家看来,“仁”是一种纯粹的心灵状态,同样是实现礼义道的基础。
这四个概念不仅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其基本原理是正义、公平和人性的本质真谛,这些观念为后来中国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灵感。
儒家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
它的影响几乎渗透进了各个社会领域,无论是政治、哲学、经济、伦理、文化、教育等都有儒家文化的影子。
儒家文化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儒家文化的政治影响。
在中国历史中,从秦汉到终于明朝,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的官方学说。
儒家学说为中国政治模式的发展和维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儒家中和之美的理解

儒家中和之美的理解
儒家中的"和",是指一种和谐、平衡和统一的美好状态。
它是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
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动。
首先,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来看,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亲情、友情、师生关系、君臣关系等,都应该建立在和谐的基础上。
儒家
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鼓励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
礼仪之道来维系人际关系,通过互相尊重、关心、理解和包容,实
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其次,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界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
儒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平衡,主
张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不破坏生态
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再次,儒家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和
社会和谐的实现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儒家强调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国,以德行和智慧来管理社会,让人民享
受安定、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此外,儒家还强调个人内心的和谐。
儒家认为个人内心的和谐是个人修养的关键。
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反省,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内心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相统一。
总结来说,儒家中的和之美是一个全面的理念,涵盖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个人内心的和谐。
它强调通过仁爱之心、礼仪之道、道德修养和智慧来实现和谐,旨在构建一个和谐、稳定、公正、美好的社会。
儒家“和”思想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

儒家“和”思想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被认为是一切伦理道德行为的基础。
在当代社会中,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儒家“和”思想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
首先,“和”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伦理道德价值观,它是一种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的生活方式。
在当今社会中,人口众多、社会结构复杂,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需要借鉴儒家“和”的思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样能使人们心灵相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互惠互利中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共同发展。
其次,儒家的“和”思想可以强化家庭伦理道德。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压力大、竞争激烈,许多家庭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儒家的“和”思想能够使亲密的家庭关系更加和谐,让家庭成为一个共同成长和互相扶持的温馨之所。
第三,儒家“和”的思想还能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德伦理的建设。
社会公德涉及公共资源的协调分配、社会生活规则的遵守、个人自律和社会责任等方面。
这些问题需要借鉴儒家“和”的思想,让每个人都自觉地履行公民的义务,树立勤劳诚信、尊老爱幼、勇于担当的价值观念,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第四,“和”作为一种宽容的文化思想,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
在当今社会中,文化的多样性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容易面临文化冲突,争执不断。
儒家的“和”思想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和信仰,不批评、不排斥、不歧视,在互惠互利中相互尊重,以和谐的态度面对文化差异。
最后,“和”也是电子商务平台管理的重要思想。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经提到:“做生意,要学会‘和’”。
这样的思路也让阿里巴巴能够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价值,维护供应商、平台、采购商之间的和谐,发展了一种以商业和谐为核心的全新文化范式。
这也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借鉴“和”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减少人际矛盾,提升员工士气,增强企业凝聚力。
综上所述,儒家的“和”思想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提要]儒家思想讲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因此,我们进一步发掘儒家文化,对于现今时代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儒家文化;核心思想;现代意义儒家思想讲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
儒家的“仁治”、“礼治”、“中庸”、“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
一、儒家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
而儒家文化的核心主要在仁、礼和中庸等这几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
其具体意义如下:(一)儒家文化的“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
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二)儒家文化的“礼”。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
儒释道三家对中和的理解

儒释道三家对中和的理解
儒家、释家、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三大流派,它们各自对中和的理解有着独特的见解。
儒家认为中和是一种道德修养,释家认为中和是一种心态平和,道家则认为中和是一种自然之道。
儒家强调“中庸之道”,认为一个人应该遵循“中庸”的原则,即“不偏不倚”、“不过不及”。
在儒家看来,中和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做人处世的准则。
儒家注重内心的平和与谦逊,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仁爱”、“忠恕”等美德,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释家则认为中和是一种心态平和。
释家强调“般若”,认为人应该超脱世俗的纷扰,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释家主张“无我”、“空性”,认为心无所执,不贪不恶,能够达到心灵的中和平衡。
道家则认为中和是一种自然之道。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保持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遵循着自然规律,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实现中和。
总的来说,儒释道三家对中和的理解都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释家强调心态平和,道家强调自然之道,但它们的根本目标都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借鉴儒释道三家的理念,努力追求中和之道,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揭示中国古代“中和”理念的丰富涵义

揭示中国古代“中和”理念的丰富涵义第一,“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
孔子有一个关于理想人格的看法对后代颇有影响,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又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篇》)“君子”是孔子眼中的理想人格,这里的两种说法是孔子用来描述他所理解的有仁德修养的人与粗俗的人的区别,君子,即有修养的人是以道义来与人交往,团结人的,而小人,即粗俗的人则是盘算利益与人交往,以图利为目的来相互勾结,不顾道义。
君子与人交往出自公义,小人与人交往出自私心;君子因道义与人团结,小人图利益与人勾结。
所以,君子与人相处讲的是和谐,但不是一味附和;小人与人相处重视的利益相通而不是团结和谐。
孔子讲的这“和而不同”,主要是指君子讲仁义,重和谐,但并不主张人云亦云,盲从别人的看法,讲和谐并非不要个性,也不是不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在顾及和谐的前提下,有不同意见是可以提出来的。
和,不是泯灭个性,不是没有主见,而是该说的要说,该争的要争。
传说中由孔子编的《孝经》说明了这当争则争的状况,孔子说:“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
!”(《孝经》)儒家主张讲仁义,推崇“三纲五常”(君子臣刚,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十分注重尊卑等级,但是,孔子并不是主张一味求意见雷同,如果有不同意见,且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合理的,即便臣在君面前,子在父面前,也是必须争的,君子讲究的是“和”,是和谐,而不是“同”,不是附和的一味没有原则的求同。
强调“和而不同”,这是符合仁的原则,也是讲礼的目的,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其实,“和而不同”并不是孔子一个人的观点,也不只是儒家的看法,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很早就有这一种观念了,从文字起源的角度看,“和”的词义能帮助理解其起源和演变。
浅述儒家“和”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为 “ 和”的一个组成部分 的 “ ”的出现 , 义 义和 。这 种 “ ” 的 出现 意 味 着 ,本 体 宇 宙 观 的 义
和谐 化 过 程 必 须 有 益 于人 的生 存 和人 的 行 为 ,这
收 稿 日期 :2 1 - 6 1 0 1 0- 5 作 者 简 介 :黎
5 0
莉 ,女 ,江 苏溧 阳人 ,讲 师 。
乾 即元 。来 自太 和 的乾 的兴起 ,伴 随 着 坤 的兴 起 ,
它 们 密 不 可 分 ,因为 它 们 在 产 生 万 物 和 改 变 万 物 方 面 相 互 支 持 。 因 为太 和产 生 了相 互 依 赖 和 相 互
、
儒家 “ 和” 的 思想 的 内容分 析
交叉 的乾与坤 ,它也就被看成 了 《 易传 ・ 系辞传》
费孝 通 先 生 19 9 7年 曾 提 出过 “ 化 自觉 ” 的 文
乃 统 天 。 …… 乾 道 变 化 ,各 正 性 命 。保 合 大 ( 音 太 ) 和 , 乃 利 贞 。首 出 庶 物 ,万 国咸 宁 。 ( 易 《
问 题 ,这 对 处 于 伟 大 复兴 过 程 中 的 中华 民族 具 有 重 要 的 现 实 意 义 。我 国在 伟 大 复 兴 过 程 中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有 一 个 对 中 国传 统 文 化 加 以 自 觉 的 问题 和 对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 的优 秀 成 果 加 以 自 觉 的 要 求 ,在 这 方 面 ,必 须 对 内容 丰 富 的 儒 家
2 1 年第 4期 0 1 ( 总第 8 5期 )
福 建省社 会 主 义学 院学报
J OURN UJAN I T T E OFS I I M ALOFF I NS I UT OC AL S
儒家中和之美

儒家中和之美
儒家中和之美是指人与自然、社会之间达到和谐、均衡的境界。
儒家文化强调中和之美,认为“和”是最高的价值理念。
在儒家的世界观中,中和之美贯穿着天地、人伦、道德等各个方面,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首先,儒家中和之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在生活中,人们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不和谐。
因此,儒家文化鼓励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自然之美,把握自然规律,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念,提倡与自然保持互动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在儒家文化中,中和之美还具有人伦意义。
儒家思想提出的仁爱和谐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儒家伦理体系中,尊重长者、孝敬父母等维系人伦关系的道德规范就是中和之美的表现。
儒家注重个人修养,强调人际关系互相尊重、互助互爱、和谐共生。
最后,儒家中和之美还体现在道德层面。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思想,人要做到自我完善,才能协调家庭、社会和谐,使整个社会达到平安稳定。
儒家倡导的忠诚、信义、诚实、良知,是中和之美的具体体现。
这些道德观念使得整个社会在道德层面保持和谐,摒弃诈骗、欺骗等不道德行为,形成了一种高度文明的社会风尚。
综上所述,儒家中和之美,具有广泛的内涵,涵盖了自然、人
伦、道德等诸多层面。
它所表现出的和谐、协调之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庸中的中和思想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中庸中的中和思想对个人成长的启示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意指追求平衡与中和。
中和思想主张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能够达到内外和谐、身心平衡的状态,从而塑造健康、稳定的人格。
本文将探讨中庸中的中和思想对个人成长的启示,讲述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中和之道。
第一部分:和谐融合的价值中庸强调和谐融合,认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互补共生,而非对立摩擦。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中和思想告诉我们应该摒弃极端、偏激的态度,而是寻求平衡和谐。
对于人际关系而言,我们应该学会包容与倾听,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减少冲突与争吵,从而建立和谐的交往模式。
通过与他人的相处,我们能够学习到不同的观点、见解,扩宽自己的思维边界,促进个人内涵的丰富与成长。
第二部分:平稳中进的进取心中庸中的中和思想对个人成长的启示在于鼓励平稳中进的进取心。
中庸并不主张过于追求极致与突破,而是倡导稳定的发展。
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应该秉持稳健的态度,脚踏实地地追求进步。
中和思想告诉我们,稳定的个人成长取决于稳定的心智与情绪状态,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挑战与困难。
同时,我们也需要制定合理的目标与计划,确保个人成长方向的稳步前进。
第三部分:谦逊与自律的重要性中和思想启示我们在个人成长中应保持谦逊和自律。
谦逊使我们保持谦虚的心态,不以个人成就自傲,而是持续学习、不断进取。
通过接受他人的意见与建议,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从中获得改进与成长的契机。
自律,则是保持中和的重要手段。
个人成长需要我们保持良好的习惯与规律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的娱乐消遣和懒散自怜。
通过自律,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毅力与坚韧,提高自我管理与控制的能力。
结论:中庸中的中和思想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和谐融合的价值使我们学会在人际关系中拥有包容心和倾听能力,促进个人品格与内涵的提高。
平稳中进的进取心使我们追求稳定与平衡的个人成长道路,在不断努力中实现自我超越。
儒家中“和”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和”以和为贵的“和”.

儒家中“和”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和”以和为贵的“和”.这位朋友,我详细地回答一下你这个问题,希望你满意.“和为贵”出处为《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也会行不通的.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礼来规范,也是不行的.”“礼之用,和为贵.”原意是说周礼所达到统治者与奴隶主们之间一种和谐作用.而这“和”的意义,从它描述的“先王道”中我们知道,从奴隶社会开始,统治者与奴隶主贵族,为了达到不必互相争抢土地粮食,实行了共田式的“公社制”,由此能共同治理,共同奴役下民,由此产生了他们之间的“公”的概念,形成了他们这“和谐”的现象.有子,是儒家始祖孔子的学生,在孔子的学生当中,他算是很会领悟周礼要素的人.然而,从传本《论语》中我们看到,这句话“和”的概念,在里面并不是孔子的强调,反之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不合乎周礼思想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就算是老子那样的说道者,他也认为不值得与他一起讨论,这些在礼崩乐坏的情景下,孔子认为部分官家与奴隶主贵族脱离了周礼,变成只为利的小人,已经不能与他们为谋,是可以理解的:而《论语》中孔子还有一句“君子和而不同”有人说这是孔子是强调有子说的这个“和”,这种就不符合孔子在当时,对不同思想者坚决不宜与谋的态度的,这句子应该是孔子在向学生陈述,分清当时的君子与小人无奈共事的现象,这“和”是只讲一种相应,而不是有子这句“和为贵”的“和”.因此说,此后的人把有子理解原来周礼这句“和为贵”转接到孔子身上,大篇思想论述,那么当时孔子的与不同思想的人不与谋的理念,与这种有子理解周礼作用的“和”就产生矛盾.“礼之用,和为贵.”是儒家认为,如果用他们认为完美的周礼制,就可达到上层的和谐的治世思想.不错,当时西周的表象,礼确实是达到当时官家奴隶主们的和谐,但真正回看西周历史时,却不是主因礼制才会出现儒家认为靠意识形态约束的和谐.首先周朝的建立,周武王以武为先,推倒不同治理思想的商朝,又以武加强震慑下民,对邦国保持武力牵制,如此根据当时情形才列出相应的礼制,总的来说周朝是以武为先.也就是说西周的治理是先手段排除不和谐状态,然才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产生出相应的礼制,礼制也只是一种符合当时时势的调理剂.但后来儒家却拿周朝的不同情形产生的周礼,强加在不同情形的朝代,引发混乱,如此儒家也就是寓言说的“刻舟求剑”理念.有子(公元前518~?)名若,字子有.山东肥城市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因其气质形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后,深受孔门弟子敬重. 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有子故里在县西北八十里东故社有家庄,后裔聚族而居”.又载:“有子,若,鲁人,少孔子十三岁.……唐赠卞伯,宋追封平阴候.墓在肥城,乾隆五十年得宋时墓碣,五十一年学使赵佑会同巡抚奏闻,五十三年始以肥城七十二代孙承袭,今移居城内.”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十分思念他.因有子言行相貌像孔子,对他十分尊重.于是大家共同推举他当老师,尊敬他就象当年对待孔子一般.《史记》载:“孔子即殁,弟子思慕.有若状如孔子,弟子相与并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 有子强识好古,明习礼乐,倡和睦,重礼教.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但亦曾辩证地论述礼与和的关系.他说道: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也会行不通的.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礼来规范,也是不行的.《史记》亦载:“有若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可行也.”有子去世后,葬于肥城,周悼公曾向他吊唁志哀.。
儒家的“中和”哲学

儒家的“中和”哲学儒家的“中和”哲学“中和”是儒家的一个极重要的思想,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中庸》第一章解释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揭示了“中”与“和”的内在本质及其关系。
“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部分,朱熹《中庸章句》注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此中之“庸”言之平常,却难以真正落实。
但它是中国人的人生大道。
孔子甚至把中庸作为一种君子人格。
《中庸》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有中庸这种善德的人格,处世为人处处得乎中道,恰如其分,可见它是一种不偏不倚的高贵的君子人格。
因此中庸之道仍是修身之道,是处世做人的态度与方法。
只有保持中庸精神,中言中行,“允执其中”,不走极端,避免“过”与“不及”的片面和偏激,才能把握住“度”,才能达成社会的和谐。
《论语》中所说的“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及其“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都指的是对这种中庸之度的把握。
可见,从“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到“发而皆中节”的“和”,此中的情与理,代表着一种人格倾向。
“和”在儒家哲学中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它不但蕴含了儒家的道德理想,也体现了儒家的艺术情调、美学境界。
从文字发生及演化角度看,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和”这个字,据郭沫若考证,“和”之本义为乐器,系一种古乐器的形象,后引申为和声之义,和古“乐”字的演化相似。
这无疑使“和”字之义由标示具体之物变成一种具有精神意义的审美认识。
“中和”作为美学观念,它也是阴阳五行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孔子及其后儒,把“中和”思想推及到社会各个领域。
儒家提出的礼序人伦,乐移风俗,也就是音和—心和—政和的逻辑。
中庸的中和思想与人生平衡

中庸的中和思想与人生平衡中庸学说,即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
中和指的是在各种对立和矛盾之间寻求平衡,以达到和谐与稳定的境界。
人生亦同样需要平衡,不论是在个人成长、家庭生活还是社会关系中,都需要运用中和思想,寻求人生的平衡。
一、个人成长中的中和思想个人成长是每个人一生中重要的任务,在成长的过程中,中和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处理好各种对立面,并取得平衡。
首先,在学习与休息之间,中和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既不过度劳累,又能充分利用时间。
在繁忙的学习任务中,适当的休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保持身心的健康。
通过合理规划时间,我们可以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的同时,保持身心的平衡。
其次,在专注于个人发展与团队合作之间,中和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平衡点。
个人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个人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发扬中和思想,我们既能够关注自己的发展和成就,又能够兼顾他人的需求和团队的利益,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和谐统一。
最后,在追求个人价值与关注社会责任之间,中和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平衡点。
个人的价值不仅仅是个人成功和满足,还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通过中和思想,我们可以在追求个人梦想和追求社会进步之间寻找平衡,既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又能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家庭生活中的中和思想家庭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中和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寻求平衡,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首先,在个人需求与家庭需求之间,中和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平衡点。
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期望,而理解和关心家人的需求是维系家庭和谐的关键。
通过中和思想,我们可以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同时,也要关心和照顾家人的需求,实现家庭的平衡与和谐。
其次,在亲情关爱与个人空间之间,中和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平衡点。
家庭是亲情的结合体,但每个人也需要一定的个人空间和独立性。
通过中和思想,我们可以在家庭关系中注重亲情的表达和关爱,同时也要尊重家庭成员的个人权利和空间,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儒家诗教中关于中和性情观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儒家诗教中关于中和性情观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儒家诗教中关于中和性情观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儒家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中和道德情怀”是儒家文学中最重要的精神
内涵。
儒家美学以“中和性情”观念为核心,强调性情调节、求和谐。
其中,张衡《拟古文赋》就是其中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中和性情”作为儒家文学最核心的价值观,主张人们要求调动性情,维护性
情的和谐。
张衡在《拟古文赋》中引用传统典籍作品,以“三气”为基础,形容“中和”的性情,以平衡人性,追求吉凶情内的和谐。
《拟古文赋》的艺术形式引用了诗歌结构,用贴切的寓言式讽及抒发儒家文学思想,其美学思惙以形舞吟歌结尾。
儒家文学中的“中和性情”艺术形式和美学思路,表达了儒家文学所包含的高
尚文化价值,同时也成为了时代文化中最具反映力的观念。
从抒写情感上看,《拟古文赋》的“中和性情”表达了和谐的精神,以平衡的技术来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展示出“一和为妙,三和为至”的理念,具有极强的美学和审美价值。
儒家文学的“中和性情”观念也传承至当代。
近代中国作家、思想家郭沫若,
也曾引用“中和”观念,指出“人生的福祉就在和谐之中”,这种美学观念在当代中仍然深入人心。
此外,“中和性情”也在当今的艺术、文学中得到了较广泛运用,通过艺术和文学思想,表达了“协调”与“和谐”的理念,深受读者和观众喜爱。
综上所述,儒家文学以“中和性情”观念为核心,强调性情调节、求和谐,并
在当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和美学价值。
在抒写情感时,不论是细小精致的语言,还是意味深长的表达,都能够体现出儒家精神的中和性情观。
浅谈先秦儒家“中和”观对和谐天人关系、构建生态伦理的价值和意义

浅谈先秦儒家“中和”观对和谐天人关系、构建生态伦理的价值和意义摘要:“中和”之道即是中庸之道,“中和”思想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具有统摄性的作用,它集天道观、认识论、人生实践于一体,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实践活动。
中和之道要求用公平、公正、恰到好处的中行来指导人们的活动,它启示的天地万物一体、尊重自然规律、善待万物的思想,对我们克服以人类为中心、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论述“中”与“和”,以及“中和”的辩证关系,加深对儒家中和观的理解,用以指导现代社会和谐自然观的建立。
关键词:中和;生态平衡;自然和谐1 中和思想的起源和辩证关系1.1 “中”的起源“中和”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庸》一书中,但是,“中和”的观念确是由来已久。
分开来说“中”和“和”的含义。
“中”在甲骨文中指的是立在正中央的旗帜,意指联系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中心位置。
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在长期实践中产生了“中”的观念,并以之作为行动上的准则加以运用。
尧、舜、禹等先古帝王从治国方法上提出“中道”亦即要求实事求是坚持中道来治理国家,如《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后来的商汤以及周代的文、武、周公都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中”的传统。
到了春秋末叶,孔子更从哲学的高度发展了中道的思想。
他从正反两方面作出了界定:既从正面提出“执两用中”,又从反面提出“过犹不及”。
正反两面结合起来就是中道。
“执两用中”源自《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古代人民在实践中发现,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有其规律,故办理任何事都要掌握分寸。
只有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做到适合的程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个最适当的程度就叫做“中”。
所以,若能恰到好处的掌握度就是“执中”,偏离了这个度就叫做失中。
由于用适中的方法办事符合规律而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中”就含有正确、合宜之意;又因为用“执中”的方法处理人事是最公平合理的,所以,“中”又含有中正、公正之意。
中和说 儒家提倡的哲学学说

中和说儒家提倡的哲学学说中和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推崇的重要的哲学学说,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中庸之道,人们能够达到价值取向的平衡和谐,进而实现道德完善。
』它提倡以中庸为准,务求中和、调和的人生理念,引导人们理性地审视过去、思考现在,并启发未来的想象。
中和说起源于春秋时期,主要由孔子和其弟子提出。
孔子以“中庸”为基础,认为把道德精神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就能达到最完美的生活。
他说:“君子道中庸,道中不偏不倚,理中也不离乎体制。
”他认为,人们应当避免一切过激和尖锐表达,而是以中庸之道,调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心灵上的平和。
儒家学者著作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都把中和说作为他们学说的基础,并在它以上展开他们的思想。
著名的儒学家杨俊楷就以“整体思维”为指导原则,把中和说应用于思想和行动的表达中。
他的作品《洪武中庸》指出,只有当人们实践中庸之道,把自身与他人、实践与道德联系起来,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此外,儒家学者曾经把中和说归类为“三学”,即礼、乐、射。
它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倡导用有层次的礼节表示恭敬,用乐谱表达情感,用射箭来熔和反映出武艺的高超。
此外,《论语》也是一本儒家学说的典籍,它中提到:“中和行在万物之间,而不显於外;谨慎之功行於言语之中,而不露於形。
”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和说对文化传承和道德观念的重视,也是儒家学派实现道德完善的基础。
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和说已经成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影响极深。
它引导人们以中庸之道,去审视事物的本质,实现价值的和谐;它也曾经支撑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完整性,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和说就是这样一种深刻而又有力的哲学思想,它激励人们以实用的方法发现真理,实现道德完善;它教会我们如何以中庸之道,过上友善、和谐的生活;它也曾经鼓舞着历史的长河,支撑着一百多年的中国文化传承。
中和说更是把古老的智慧传承到当今,从而激励着我们以中庸之路,去实现自身的梦想。
中和说 儒家提倡的哲学学说

中和说儒家提倡的哲学学说
中和说,又称统一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仲尼所创立的一种哲学学说,它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行为、思想价值观以及要求全局视野的方法统一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信仰。
中和说主张,人们应该以道德行为、睿智的道德思维和实践为基础,建立一种以中庸之道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它的本质就是要将儒家提倡的礼仪、思想价值观和社会秩序统一起来,以实现社会和谐和全球化,让人们能够和谐地衔接自己与外界,获得身心健康,建立一个完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中和说系统地整合儒家的礼仪建立在道德标准及正义感上,使得行为、思维与外界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种一体化的、内在而又外在的完整系统。
它提倡一种自然的、理性的礼仪,将道德与礼仪统一起来,让道德的行动能够和他人礼貌交往,从而形成自觉文明的行为习惯,建立一个完全和谐的社会秩序。
中和说主张以格物致知为基础,促进智慧的发
展,使之能够更好地运用在世俗事务中;以渊博的学识、深远的思想价值观为基础,立足于应用性学习,给智慧和目标提供一个共同解决的基础。
它通过融合众知识,以形成有价值的思想理论作为人类学识的基础,去探究生活的奥秘,实现知行合一,让思想的深度与行动的开放相结合,从而使人们在实践中能有所收获。
中和说认为实践能使人类更深刻地理解自己,而理解自己就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真正实现诚实,真正实现人性化的社会秩序,为人们带来快乐,让生活节节高升。
因此,中和说把儒家提倡的礼仪、思想价值观和实践方法统一起来,以建构社会和谐和全球化的思想信仰为目标,一直被广大人民所推崇信仰。
儒家的中和名词解释

儒家的中和名词解释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庞大和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中和”,它在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和”概念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中和”的本义“中和”一词最初是从自然界的现象得来的,意思是事物保持适度平衡的状态。
在天地间,太阳的昼夜交替、四季更迭、水的流动静止,都体现了这种“中和”原则。
儒家将其引申到人际关系和道德准则中,认为人与人相处应该追求和谐平衡的境界,同时将其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规范。
二、“中和”的伦理意义在儒家人伦关系中,重要的“中和”体现在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关系之中。
君臣关系中,君主应当与臣民实现“中和”,即君主承担起保障百姓福祉的责任,而百姓则应当忠诚为君奉行正义。
父子关系中,父母关爱子女,子女则应当孝敬父母,实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中和”。
夫妻关系中,双方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促进家庭和睦。
“中和”不仅要求人们追求个人的平衡与和谐,同时也强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
三、“中和”的道德准则在儒家道德理念中,儒家提倡的是“中和”的道德准则,即遵循恰当的行为规范,既不过度,也不过分忽略。
这就要求人们在处理事务时要兼顾多方利益,在不同的道德准则之间寻找和谐的平衡点。
例如,在处理亲情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时,既要尊重父母长辈,又要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在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时,既要追求自身幸福,也要关注他人的权益。
四、“中和”的个人修养“中和”在儒家伦理观中与个人的修养密切相关。
个人修养不仅仅是为了发展个人能力,更重要的是塑造一个和谐的人格。
在儒家看来,一个完善的人应当具备多种能力,包括知识、品德、智慧等各个方面。
但这些能力不能只专注于某个领域或某种需要,而应该在各个方面寻求平衡。
只有做到了“中和”,才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五、“中和”的社会治理儒家思想认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需要在治理中体现“中和”原则。
中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论文A组“中和”问题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
“中和”一词虽首见于《中庸》,但“中和”观念却由来已久。
从字面上看,“中和”由“中”与“和”两字合而为一。
何谓“中”?“中”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和哲学思想,始见于《尚书?盘庚》:“各设中于乃心”,《尚书?酒诰》中也有:“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
”这是“中”行之于德;《孟子?离娄下》赞美商汤“汤执中,立贤无方”,这是“中”行之于用人;《尚书》中的《立政》、《吕刑》记载的“中罚”、“中”则体现了“中”行之于刑。
故中即为恰到好处、符合一定标准、正确合理之义。
何谓“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概念,起源甚早。
关于“和”的含义,从字源的角度看,“和”有三种原始意义。
一义为声音相和,二义为稼禾成熟,三义为五味调和。
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用“相济”、“相承”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将“和”视为多种不同或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彼此之间的相泄相济、相反相成而达到的和谐统一状态。
孔子进一步将“和”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人际关系上,主张“和而不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体现了重和去同的价值取向。
“中和”观具有其基本特征,儒家“中和”观的特征涉及诸多方面。
其一:执两用中。
孔子总结舜的统治经验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第六章),提出了“两端”和“用中”这两个极为重要的范畴。
《论语?子罕》中记载:“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里孔子阐明了自己在回答别人的提问时不单纯片面地看问题,而力求在分析综合后予以解答的思想。
这表明孔子已认识到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矛盾方面,在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时,应避免“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即反对做事走极端,只抓一点不计其余,这样必然带来危害,而应采取“允执厥中”、“执两用中”的方法,由此之过,济彼不及;以此之长,补彼之短,以求正确合理的“中”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的“中和”思想及其意义【摘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而“中和”思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中和”为出发点来谋求社会和谐,以求天下大治,实现大同之世。
长期以来,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与社会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当今时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中和”思想“中和”意义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而持中和贵的思想,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往今来,儒家的“中和”思想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文化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中和”思想的实质内容孔子曰:“舜其大知也焉?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执其两端,就是从矛盾对立中认识事物,解决矛盾。
与执中、用中思想相联系的是和贵。
孔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实行“忠恕之道”。
执中、用中是实现和的保证、条件。
孔子在讲中庸之道时,非常突出“和”字。
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和为礼之用,和以礼为原则,如果丧失了原则,为和而和,则是“乡愿”的和,是“德之贼”。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不等于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显然是史伯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思想的发展。
“和而不同”的中庸观念,摈弃了纯粹的“同”与绝对的“不同”这样两种极端状态,寻求不同事物的互补和多样性的统一。
当然,“和而不同”所导致的协调与融合不是各个成分之间平分秋色、绝对平均,而是有主有辅,有大有小,有轻有重的,是“调而不流”、“和而不流”的,即虽调和但不至于丧失原则。
子思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子思在其所作的《中庸》中提出了“中和”的概念。
他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他进而引申立论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即“中”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根本,“和”是通行于天下的道路、道理。
人能致力于做到“中和”,天地阴阳就能正常运行而不至于错乱,万物就能正常发育成长。
可见,中和是整个宇宙的根本所在,离开了中和,世界也就丧失了它的普遍的秩序和准则。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积极入世,努力识世,面对社会,面对现实。
孔子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终生奋斗的目标就是希望“天下有道”。
“有道”就是大治,大治就要稳定、协调,这样才能使社会发展、前进。
而“中和”正是他看问题的出发点,也是他理想社会的归宿,还是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儒家“中和”思想对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中和”为出发点来谋求社会和谐,以求天下大治,实现大同之世。
长期以来,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与社会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
1.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核心或代表,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大的影响力,或者说起着主导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在为中国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它适应各个统治阶级的需要,善于兼容并蓄、融汇各家学说而又自成系统。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群起,百家争鸣。
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十家中,“欲以图治”的大学派主要有四家:儒、墨、道、法,各学派互有短长。
战国时期的墨学,其学说许多方面与儒家相对,曾一时“天下之言归墨”,呈压倒儒家的势头,然而,墨家“为我”与“兼爱”是两个极端,最终却不敌儒家的中庸之道。
道家学派在孔、墨之后,伴随着孔墨之争,约兴起于战国中期。
道家提倡“清静无为”,无为任其自然,与儒家的礼乐仁义相对,而在西汉初年,道家特别是黄老之道适应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与儒家融为一体而成为封建阶级的指导思想。
与儒家对立最大的法家思想,更为儒家岁吸收,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大都儒法两家并用。
汉独尊儒术,是建立在儒、法、黄老等合流的基础上的。
法家重君主专制、重政治强制、重生产,黄老的重政治权谋,都为儒家所吸收。
或者说,在汉统治者主持下,它们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和统治方法已融为一体,无分彼此了。
有人说,中国封建统治者,其统治思想是“以儒为体,以法为用,以黄老刑名为教,以纵横为变”,似乎不无道理,以至于后来的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是儒家与道家乃至佛家思想的产物。
可见,儒家的宽容态度和包容精神,对于儒家思想支持起来的封建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2.促进了中国各民族的融合、团结和统一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封建社会里,历代统治阶级不断加强其中央集权制度,这对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而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无论是从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到秦和两汉,还是由三国鼎立到魏晋,再由南北对峙到隋唐一揽天下,进而从五代十国进入宋元明清的大帝国统一,中华民族的统一一直是主流,而分割毕竟是短暂的、次要的。
历史不断地证实儒家“中和”思想在中华民族统一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如孔子“春秋大一统”思想,到了西汉年间,被动董仲舒发挥、发展,为西汉统一强大的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朝也沿袭这个政策,统治者为了使周边各民族归附自己,积极灌输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和”的思想。
以后的宋元明清,使周边各民族与内地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家庭,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3.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儒家“中和”的主张在于调和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上要和,表现为忠、孝、尊、恭、敬,使“天下有道”,“天下归仁”。
对平级也要和,表现为忠(忠于人之事)、恕、信、义、敦、睦,“推己及人”、协调矛盾。
对下也要和,表现为宽、厚、慈、惠,使人们不要“犯上作乱”,以稳定统治。
对外族要和,表现为信任、尊重、不轻视、不敌视,使其与华夏民族相互融洽,加强联系,共享太平。
一切都围绕一个“和”字作文章。
以“和”为出发点,儒家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爱人思想。
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
“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之道,其原则在于互助相爱。
儒家又以“忠恕”之道来表示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孔子以忠恕之道来贯穿人际关系,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儒家的根本精神,追求个人与全体的调和,人人能够推己及人,从修个人德性而逐渐扩大到众人,天下国家自然而治。
4.反对侵略,热爱和平,铸就了中国人民和平善良的性格儒家学者以“和”为出发点,对他们所处时代的各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侵略兼并战争不断提出强烈批评,对国与国之间应和平相处,不应以武力相侵夺、相威胁的主张,一再加以提倡和阐发。
例如,当时有个小国叫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国,鲁国当政的季康子准备攻打吞并它。
孔子立即反对,并批评道:“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孟子继承并大大发展了孔子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相处的思想,咒骂那些发动侵略战争的好战者,斥责他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野蛮行为,是“率土地而食人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学说正是由于这种持中贵和思想,才使得反对侵略、热爱和平的主张渊源流长。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除了那一次又一次导致王朝更迭的“圣战”之外,从来不曾发动大规模择外战争。
尽管在我们帝国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可以向海外扩张的机会和条件,然而我们没有积极地去殖民,去掠夺金银,去屠杀生命,相反却关心着中华文化能不能在异国传播,能不能帮助异邦建立风纪和教化。
多年来,中国人民团结合作,热爱和平,为了共同发展,他们往往捐弃前嫌,向前看;为了反对外国列强的入侵,他们往往化干戈为玉帛,携起手来,一致对外;为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他们往往自己做出牺牲,帮助别人。
儒家代表人物不但明确主张“善战者服上刑”,更崇尚、提倡与执行一种“和为贵”的主张;千百年来为了争取和平,杀身成仁者,舍生取义者,屡见不鲜。
正是在这种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几千年如一日,中国人民一如既往地崇尚和平,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和平善良的性格。
三、“中和”思想的现代意义儒家从“中和”思想出发,以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天下大同”,我们通过儒家的义利观就可看出儒家“中和”思想的这一目的。
儒家主张以义为上,即道德至上,并不排斥功利,而是主张义利双全,而在义利不可调和时,则取义舍利。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儒家义利观的价值在于要求见利思义,而反对见利忘义或惟利是图。
儒家认为正当的利本身即具有义的意义。
儒家并不反对商品货财之利,主张买卖公平,并不反对发财致富,而主张生财有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不断冲击着传统的东西,新的东西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利己主义、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等不良观念也应运而生。
有的人为了个人的私利,不惜以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公利为代价,有的人成了大款后,挥金如土,而不考虑还需要扶植的贫困和社会公益事业,有的人则利用手中的职权,贪污、行贿受贿、公款吃喝等,把个人利益置于他人和社会之上,这些现象反映了当今社会在发展经济(重利)的同时,而忽视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轻义),从而丧失了个人与全体的调和,造成了人际关系冷漠、社会秩序混乱。
实现现代化离不开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不能不发扬儒家“和为贵”的精神。
我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正是破坏了“和为贵”的中庸精神,使得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都达到了几乎崩溃的边沿,正常的人际关系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而在“十年浩劫”的同时,日本通过社会稳定,实现了现代化。
继日本之后崛起了亚洲“四小龙”。
“四小龙”的发展,现代化的实现,有许多因素,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要坚持和弘扬“和为贵”的孔子中庸思想。
因此,在搞好物质文明的同时,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既两个文明一起抓,这无疑是扬弃儒家“中和”思想在当代的意义所在。
当今世界思潮,以和为贵。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二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当代举世闻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也一再宣称,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正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营垒,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样的世界,也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
和平与发展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全人类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共同追求。
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了的。
可见,儒家的“中和”思想,对于改善人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