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

合集下载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哪些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哪些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哪些大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宝库。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为了守护这片广袤土地的生态平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首先,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推行了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政策。

大西北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强调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

加强了对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水量分配和调度,保障生态用水需求。

同时,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鼓励农业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对于工业用水,也加强了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实施了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政策。

严禁非法开垦荒地,保护现有耕地和草原。

加强了对水土流失的治理,采取植树造林、种草护坡等措施,减少土壤侵蚀。

对于沙漠化土地,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沙治沙工程,通过种植防风固沙林带、设置沙障等手段,遏制沙漠的扩张。

在森林和草原保护方面,加大了对天然林和草原的保护力度。

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乱砍滥伐,加强森林资源的抚育和更新。

对于草原,实行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鼓励牧民合理放牧,推行禁牧、休牧和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生态的恢复。

在生态修复工程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重大项目。

比如“三北”防护林工程,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还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逐步恢复为林地和草地,增加了植被覆盖,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

在污染防治方面,加强了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和治理。

要求企业严格遵守排放标准,安装污染治理设施,减少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

同时,加大了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建立了生态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

对于因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发展机会的地区和群众,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和政策支持。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如何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如何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如何大西北地区,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承载着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以及过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那么,当前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究竟如何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大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这里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

大部分地区为荒漠和草原地貌,生态系统相对脆弱。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起来极为困难。

从土地资源方面来看,土地沙漠化是大西北地区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过度的开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导致了土地的退化和沙漠化面积的不断扩大。

许多曾经肥沃的土地逐渐变成了荒漠,不仅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也对生态平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水资源的保护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大西北地区本就水资源短缺,加上工农业用水的不断增加,以及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一些河流出现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植被保护方面,虽然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植树造林和草原保护措施,但总体上植被覆盖率仍然较低。

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例如,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使得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同时,生态保护意识也在逐渐提高。

通过宣传教育,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开始主动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一些企业也在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生态修复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例如,采用了先进的沙漠治理技术,通过种植耐旱植物、设置沙障等方法,有效地遏制了沙漠的扩张。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推广了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论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建设

论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建设

[ 关键词] 水资源; 水环境 ; 西北地区
[ 中图分类 号] T 1. V2 3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o —18 (0 60 -0 0 —0 o4 1420)5 01 3
Di c s i n o nfg a i n O a e s u c s a ns r c i n s u s o n CO i ur tO f W t r Re o r e nd Co t u to o O・ e i o f EC ・ nv r nm e n No t we tAr a — — — nti r h s e
t e t o a o d to O t a a o we l o s r c i n i c - e v r n n a n r d c i n a d l — h m o l c l n ii n S h t n d l c n t u t e o c c o n n io me t l d p o u to n i a v i g s s e o o i li d s r n g i u t r . n y t m fs ca n u ty a d a rc lu e
[ 摘
要] 本文简述 了西北地 区水资源与配置状况, 分析 了目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
题, 并指 出搞 好 西北水 环境 建设 , 须先 处理好 经济 快速 发展 与水 资 源生 态环境 恶化之 间的 矛盾 。指 出 必
只有 系统 地提 高生产 率才 能达 到人 与 自然和 谐相 处 , 与此 同时 , 出 了因地 制 宜搞 好 自然 生 态 建设 和 提 社会 工 农业 生产 生活体 系建设 方法及 途径 。
Ke r s: t r r s ur e y wo d wa e e o c s,wa e n ion t r e v r men nd n t we tar a ta or h s e

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CHENGSHIZHOUKAN 2019/15城市周刊4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王诗语 成都理工大学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但近年,水资源问题制约着西北地区的发展。

强蒸发与降雨少,导致水资源匮乏,尽管地下水资源分布广,但开采利用率低。

因此,如何解决水资源缺乏及开发利用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我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改革开放以来,在交通、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方面发展很迅速,但由于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1],水资源的缺乏使得丰富的土地、矿产、风力等自然资源无法开采利用,其中开发潜力极大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有色金属等矿产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对于严重缺水区,甚至人畜用水都存在问题。

一、西北地区水资源现状目前西北地区水资源主要以地表水的利用为主,处于高耗能、低消耗的阶段,即便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但地表水的利用率远高于地下水,这也与西北地区开发技术相对落后、经济实力较低有关。

目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目前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人类活动生态平衡的改变,进而造成环境的恶化[2]。

在西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注重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特点研究表明,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且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并且,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有着地域分布广、水质水量较稳定、调节功能强、蒸发损失小和相对不易被污染等优点[3]。

因此,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在解决西北地区缺水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地下水的行为及其长期趋势对于在特定流域的管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

西北地区水资源特点主要有:①西北地区的地表水资源主要是通过大气降水补给,但由于降水稀少,并且蒸发强烈,导致地表水资源也十分匮乏;②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分布广,但较大的开发难度依旧使得可利用水资源少[5]。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区,水资源问题一直是该地区的瓶颈。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迫在眉睫。

本文将探讨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

首先,为了解决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合理的水资源开发。

在开展水资源开发时,我们应注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益。

一方面,可以加大水库建设的力度,通过集中停蓄水、调度供水的方式,确保水资源的供应与需求能够平衡。

另一方面,可以开展节水型农业的推广,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耐旱作物的种植,以减少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

其次,我们还需要加强水资源保护。

一方面,应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调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通过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地表水位等关键数据,能够及时了解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做出科学决策。

另一方面,应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对水源地进行保护,防止污染和破坏。

同时,还可以引入水权交易制度,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水资源的利用和分配,以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来解决水资源问题。

例如,可以开展水资源的海水淡化技术研究,以利用丰富的海水资源。

通过海水淡化设备将海水转化为淡水,可以增加西北地区的水资源供应。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除了以上措施,我们还可以加大水资源调度的力度。

西北地区与丰水区相邻,可以通过调水工程将丰水区的水源引入西北地区,以补充西北地区的水资源。

当然,在调水时需要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防止水资源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最后,通过以上措施的推行,相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问题。

但我们也要意识到,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在各方共同参与、合作下,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坚实的基础。

浅谈西北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现状分析

浅谈西北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现状分析

重, 部分 湖 泊 含盐 量 和矿 化度 明显 升 高 。 别 是西 特 北湖 泊咸 化趋 势更 为 明显 。新 疆博斯 腾 湖 , 由于上
【 收稿 日期】2 1- 9 1 0 10 — 5 -
4 一 4

吉林水 利
浅谈 西北 水资 源的 可持 续利 用及 现状 分析
马世 红
21 年 l 0 1 1月
游 修建 灌 溉 工 程 。 导致 人 湖水 量 锐减 , 盐 高 的灌 含 区退 水 又 不 断入 湖 。 因此 , 湖 在 短短 的 1 该 O多 年 内就 由淡水 湖 演变 成 咸水 湖 . 湖水 矿化 度上 升 了 6 倍 。 面减 少 10k 2水位 降低 35 m。 水 2 m , . 4 素有 “ 色 绿
我 国西 北 干旱 、半 干 旱地 区湖泊 于涸 现 象 十 分严
黄 河 干 流在 西地 区 的 2 个 检测 断 面 中 。 1 符合 地 面水 I、 I 水质 标 准 的仅有 6个 断面 , II 类 I 占总数 的 2. 。 86 I % V类 水 , V类 水 和 超 V 类 水 占 7.%。 1 4 西 北 各省 向黄 河 干 流年 排 放废 水 75 .l亿 m , 中 3其
工业 废水 为 43 .0亿 m3占总时 的 5 .%。渭 河 、 , 73 湟
水 等 支 流污 染 也 十分严 重 局 部地 区地 下水 也 受 污 染。
33 水 土流 失严 重 。 态环 境脆 弱 . 生
多 。我 国水 资 源 短缺 . 严 重制 约 我 国农 业 、 业 将 工 和城 市 化水 平 的发展 .随着 工业 废 水 和城 市 生 活 污 水 的 大量 排 出 .另 外工 业 万元 产 值 用水 量 或 单 位 G P用 水 量 均 很 高 , 费严 重 , D 浪 节水 潜 力很 大 , 这 使 得我 国水 资源 供需 矜 持 进一 步 的加 剧 , 当前 . 如 何 解 决 我 国水 资 源 短 缺 已成 为 首 当 其 冲 的 问

中国地理-西北地区

中国地理-西北地区

旅游业发展前景
要点一
旅游资源
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 资源,如壮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 俗文化、悠久的历史遗迹等。
要点二
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西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迅速 ,旅游收入不断增长。然而,旅游基 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质量仍有待提 高。
要点三
旅游业发展前景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旅游服务 质量的提升,西北地区的旅游业具有 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可进一步开 发特色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宣传和推 广,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 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稀土等矿产资源以及风能 、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历史文化与民族分布
西北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历史文化 遗产和名胜古迹。
该地区民族众多,包括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农业特色
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积累。特色农产品主 要有优质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油料作物以及瓜果等。
工业布局及优势产业
工业布局
西北地区的工业布局呈现出以能源、化工、冶金等重工业为 主导的特点。主要工业城市有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
优势产业
西北地区的优势产业主要包括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 等。其中,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洗选、电力热力生 产供应等产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塔里木河:中国最长的内陆 河,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内 ,由发源于天山山脉的阿克 苏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 叶尔羌河以及和田河汇流而 成。
青海湖:中国最大的内陆湖 ,位于青海省境内,由祁连 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 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

关于西北地区生态建设水资源问题的思考

关于西北地区生态建设水资源问题的思考

陕 、 、 、 、 、 蒙 古 6个省 、 甘 宁 青 新 内 自治 区基 本都 处 于 干
旱 半干 旱地 带 , 水 量 少而 蒸 发 量 大 , 态环 境 相 当脆 弱 。 降 生
30 0 k 的 速 度 在 增 加 , 累 计 增 加 荒 漠 化 土 地面 积 l 0 m 已 5
前 的 支 柱 产 业 。 北 可 持 续 发 展 必 须 要 结 合 水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西
能 解 决 春季 天 然 来 水 少与 灌 溉 需 求 大之 间 的矛 盾 , 北 主 西 要 灌区普遍 面 临着 严重 的春旱 问题 。 是灌 区土壤 盐 渍化 严 四
重 。 于 上 游 地 区 的 灌 溉 退 水 含 盐 量 很 高 , 大 型 灌 区 下 游 由 在
承 载能 力 。 是 水 资源 开发 利 用方 式 亟待 转 变 。 北地 区多 二 两 数 内陆 河 流域 的地 表水 开发 利 用程 度很 高 而地 下 水利 用 尚
不 充 分 , 而 造 成 灌 区 的 潜 水 无 效 蒸 发 大 且 易 于 导 致 次 生 盐 从
从 西 北 地 区 水 资源 与 其 他 自然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的 关 系 看 。 论 土 地 开 发 还 是 矿 产 资 源 利 用 , 要 以 水 资 源 为 基 无 均 础 。 当 以水 为 中心 确定 土地 开 发规 模 和生 产 力布 局 。 力 应 着
2 西 北 地 区 生 态 建 设 的 基 本 思 路
是部 分 地区 的水 资源 开发 程度 已超 过 当地 水 资源 的
面 对 生态 环 境 恶 化 的威 胁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的战 备 目标 ,
西 北 发 展 必 须 将 经 济 增 长 和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结 合 起 面 积 已 达 20 0万 h 占 全 国 盐 渍 化 土 m2次 0 m,

晋西北的生态环境简短

晋西北的生态环境简短

晋西北地区是指中国山西省的西北部分,其生态环境特点可概括如下:
1.地理条件:晋西北地处黄土高原和阴山山脉交汇的区域,地势较为平坦,地表多为黄土,
地貌以丘陵、河谷和盆地为主。

2.气候特点:晋西北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季节分明。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
热多雨。

年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风沙天气频繁。

3.植被类型: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并且受到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晋西北地区的植被覆盖
相对较差。

主要植被类型包括草原、灌丛和局部的林地。

草原主要以耐旱草本植物为主,但因干旱和过度放牧等原因,草原退化问题比较突出。

4.水资源:晋西北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河流多为内陆河,其中最重要的是黄河的支流。

5.生物多样性:由于干旱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晋西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

野生动
植物种类相对有限,以耐旱适应能力强的物种为主。

总体而言,晋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一些挑战,如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草原退化等问题。

保护和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植被恢复等方面的工作,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向国务院提供的一个咨询项目,于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启动。

中国工程院组织了有关学科的35位院士、近300位院外专家和西北6省、自治区的130多位有关领导、专家参加,组成了项目综合组和9个课题组。

一年多来,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组织大量人员进行了多层次的现场考察,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项目综合报告。

一、西北地区的现状和问题(一)自然环境格局。

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报告中统称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

(二)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巨大发展,从总体上说,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初步基础。

当前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三)水资源概况。

1.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5.84。

2.人均水资源量。

2000年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1立方米,为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

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立方米,陕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河流域618立方米,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成为严重缺水的地区。

3.用水量和耗水量。

2000年全区总用水量81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89.3。

扣除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回归水量后,2000年全区净耗水总量547亿立方米,耗水率(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为62.8。

4.用水效率。

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却存在着人均用水量高、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高、单位GDP用水量高的问题。

青海省环境生态现状

青海省环境生态现状

青海省环境生态现状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面积第四大的省份,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然而,近年来,青海省的环境生态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其生态环境特别脆弱,因此,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大。

青海省的环境现状一、水资源青海省水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的重要水源地。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青海省的地下水资源严重衰竭,面临着供需矛盾和水量减少的问题。

此外,青海省存在大量的湖泊和河流,但由于过度放牧、污染和工业废水的排放等原因,水体污染严重,水质严重下降,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二、空气质量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的西北风带的主要过境区域,因此,青海省的空气质量直接受到周边区域的影响,是我国大气环境非常脆弱的一个地区。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交通工具的增多,青海省的排放物越来越多,空气污染严重。

特别是在冬季,煤炭的燃烧使得PM2.5浓度呈现爆发式增长,空气质量下降得非常严重。

三、生态破坏青海省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高原生态、湖泊生态、河流生态等等。

但是,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等原因,青海省生态破坏严重。

特别是在采煤、采矿、养殖等领域,大量的资源被破坏和消耗,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四、野生动物在野生动物方面,青海省拥有着独特的优势。

但是,由于过度的狩猎和动物被盗猎等原因,许多野生动物的数量已经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绝灭。

当然,青海省的野生动物资源也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若是不加以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的水平也会随之下降。

五、气候变化青海省的气候属于高寒气候,极为严寒。

最近的气温变化明显,连年的旱涝灾害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省内局部环境、经济社会和生活,加重了青海省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结青海省的环境生态现状呈现出严峻的形势,青海省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生态保护。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青海省政府多措并举,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青海省的生态环境问题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每个人都应对其环境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共同致力于将青海省打造成一个美丽的“生态高地”。

区域地理西北地区

区域地理西北地区

区域地理西北地区一、位置、范围和自然地理概况西北地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和青海省。

该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地广人稀,干旱少雨,多戈壁荒漠,是我国重要的牧业区。

二、气候条件西北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由于地处内陆,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温差大,风力强。

西北地区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三、地形地貌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有我国著名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

同时,该地区也是我国河流较少、水量较少的地区之一。

四、自然资源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以及草原、森林等生物资源。

该地区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五、经济发展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主要生产和出口羊绒、羊毛等畜产品。

该地区的工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同时,旅游业也成为该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六、人口、城市和交通西北地区的人口分布较为稀疏,主要集中在一些城市和交通沿线地区。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

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因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该地区的重要议题。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包括加强生态保护、推进荒漠化治理等。

企业和个人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共同推动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西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历史,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个地区包括了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西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横跨了几个不同的气候带,从温带、寒带一直到高山气候。

地形复杂多样,包括了广阔的沙漠、草原、高原和山地。

西北地区水资源

西北地区水资源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2000年西北地区总用水量基本和供水量 一致,其中生活用水量40亿m3,工业用 水量53亿m3,农业用水量778亿m3。因农 业用水比重大,全区综合人均用水量高 达949m3,其中:黄河西北片为459m3, 内陆河流域高达2047m3,在全国居首位; 但单方水GDP产出很低,仅3.4元,居 全国末位,此种高消耗低产出的开发模 式亟待调整
化学需氧量:除西安天江人渡和耿镇桥断面为Ⅴ类外,其 他断面化学需氧量均达到Ⅳ类标准(≤30mg/L)。 与2012年相比,西安天江人渡和渭南树园断面化学需 氧量浓度分别上升11.8%和5.26%,宝鸡林家村、渭南潼关 吊桥断面持平,其他断面均有所下降。 与2011年相比,所有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均下降,其 中咸阳铁桥断面降幅最大,下降46.8%。 氨氮:宝鸡段5个断面氨氮浓度均达到Ⅲ类标准,咸 阳3个断面达到Ⅳ类标准,西安天江人渡至渭南树园断面 为劣Ⅴ类,渭南潼关吊桥断面达到Ⅴ类标准。 与2012年相比,宝鸡虢镇桥、咸阳铁桥、西安天江人 渡和西安耿镇桥断面氨氮浓度分别上升3.64%、30.1%、 45.7%和17.9%,其他断面氨氮浓度均有所下降,其中咸阳 兴平断面降幅最大,下降38.3%。 与2011年相比,宝鸡林家村和虢镇桥断面氨氮浓度分 别上升3.24%和5.63%,其他断面氨氮浓度均有所下降,咸 阳铁桥断面降幅最大,下降63.4%。
(四)无定河水质总体轻度污染。无定河干流化 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17mg/L、 0.785mg/L;与2012年相比,化学需氧量上升 30.8%,氨氮下降1.01%;与2011年相比,化学需 氧量和氨氮分别上升21.4%和31.1%。绥德辛店断 面氨氮浓度同比上升40.6%,水质由Ⅲ类下降为Ⅳ 类。 无定河支流榆溪河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 度分别为22mg/L、0.772mg/L;与2012年相比,化 学需氧量上升37.5%,氨氮下降12.7%;与2011年 相比,化学需氧量上升46.7%,氨氮下降31.8%。 榆阳红石峡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同比上升39.1%, 水质由Ⅱ类下降为Ⅲ类;刘官寨断面化学需氧量 浓度同比上升32.8%,水质由Ⅲ类下降为Ⅳ类。

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安全保障研究进展

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安全保障研究进展

西

பைடு நூலகம்



西 北 地 区水 资 源 生 态 安 全 保 障研 究 进 展
文 彦 君
( 宝鸡文理 学院 灾 害监 测 与机 理模 拟 陕西省 重 点 实验 室 , 陕西 宝鸡 7 1 1 ) 2 0 3
摘 要 : 资 源 生 态 安 全 保 障 的 研 究 可 为 西北 地 区 生 态 环境 和社 会 经 济 的 可 持 续 发 展提 供 科 学依 据 。 通 过 文 水 献 综 述 , 顾 了西 北 地 区水 资 源 生 态安 全 的理 论 研 究 背 景 , 结 了 西 北 地 区 生 态安 全 保 障 的 思 路 、 本 原 则 , 回 总 基 以及 相 应 的 节水 措 施 、 资 源 开 发 利 用措 施 、 资 源管 理 与 调 配措 施 和 流 域 生 态安 全保 障措 施 。 水 水
施应 遵循 如下 原则 : () 1 强化 水 资 源统 一 理 和综 合协 调 。协 调 一管 流域 水资 源管 理 和行 政 区水 资 源 管理 的关 系 , 协 调上 下游 及各 个产 业部 门 的水 资源 利用 的协调 与 补偿 , 进行 水 资源 总量控 制 。 () 重 市 场 机 制 和 法 律 行 政 手 段 的 运 用 。 2注
空分 布不均 ; 水 效率 低 与过 度利 用 并 存 ; 湖 萎 用 河
缩 , 下水位 下 降 ; 污染 E益 突 出等 。恶劣 水 资 地 水 t
通 过水 资源税 和 水 价促 进 水 资 源 合 理配 置 , 用 利
法律 行政 等综 合手 段解 决水 资源生 态服 务功 能与
源条 件是西北 地 区 生态环 境 脆 弱 、 济 文化 落 后 、 经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如何提升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如何提升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如何提升大西北地区,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承载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

如何提升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大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

这里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较为严重。

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系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面临威胁。

要提升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关键。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防止水污染,加大对河流、湖泊等水域的生态修复力度,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植树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防风固沙,改善土壤质量,调节气候。

在选择树种时,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生长的本土树种,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和生态效益。

此外,还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植树造林中来,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合理规划和调整土地利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些过度开垦的土地,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功能。

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管理,控制过度放牧,推广科学的养殖方式,保护草原生态平衡。

同时,要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管,规范开采行为,减少对土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发展生态农业和可持续畜牧业对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农业强调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既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又能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在畜牧业方面,推广舍饲养殖,合理控制养殖规模,加强粪便的处理和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也是至关重要的。

提高当地居民和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大家认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中国的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中国的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多元文化
西北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见证了不同文化、宗教和商贸活动的交流与融合,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
古代丝绸之路
西北地区的民俗风情独具特色,如陕西的秦腔、甘肃的兰州鼓子、青海的花儿等,展现了浓郁的地方文化魅力。
独特的民俗风情
自然景观
西北地区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如浩瀚的沙漠、雄伟的雪山、广袤的草原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措施恢复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推进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加强水利、抗旱、防震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自然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05
CHAPTER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03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导致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锐减,许多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风险。
河流和湖泊
02
CHAPTER
植被与土壤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北部以及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边缘地区,以禾本科、菊科等草本植物为主。
草原
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内部,以耐旱、耐盐碱的灌木和半灌木为主,如梭梭、红柳等。
荒漠
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地的阴坡和半阴坡,以针叶林为主,如云杉、冷杉等。
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业链。
深入挖掘西北地区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加大旅游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西北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THANKS

我国西北地区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西北地区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西北地区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原因
及对策
我国西北地区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这个
地区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复杂,地势阶梯状,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其次,这个地区降水稀少,水资源相对匮乏,导致水土不易保持。

再次,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降水不规律,干旱频发,无法形成有效的土
壤覆盖层,进一步加剧了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趋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应加强防风
固沙措施,比如植树造林、搭建遮风网。

这些措施可以降低风蚀,减
少沙尘暴的发生,防止土壤沙漠化。

其次,应建设水利设施,提高水
资源利用率。

例如,修建水渠、堤防、水库等,以供农田灌溉和农作
物生长使用。

此外,还需要加强土地治理和保护,建立科学的耕作制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土地。

综上所述,要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需
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只有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
才能保护好这片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经验有哪些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经验有哪些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经验有哪些大西北地区,广袤而神秘,拥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等问题,这里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多年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大西北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首先,政策引领是关键。

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生态保护政策,明确了生态保护的目标、任务和责任。

通过建立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了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重要区域,限制了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同时,加大了对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用于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水资源保护等项目。

例如,在一些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将原本用于耕种但生态脆弱的土地重新恢复为林地或草地,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加剧。

其次,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至关重要。

在进行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比如,在能源开发方面,优先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廊道的建设,保留和增加绿地、湿地等生态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

再者,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人工造林、种草、治沙等措施,逐步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在沙漠地区,采用草方格固沙、种植耐旱植物等方法,有效地阻止了沙漠的蔓延。

同时,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实施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了生态用水的需求。

加强生态监测和评估也是重要的一环。

建立了完善的生态监测体系,对大气、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进行长期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生态保护措施,确保生态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公众的参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许多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的行动中来,如自发组织植树造林活动、参与环保志愿者服务等。

大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如何提高

大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如何提高

大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如何提高大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却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大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现状。

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水资源总量有限。

同时,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极不均衡,部分地区水资源极度短缺,而在一些季节和区域,又可能出现短暂的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

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进行统筹规划。

通过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水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原则,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开发。

同时,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水资源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农业是大西北地区用水的大户,因此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对于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关键举措之一。

例如,采用滴灌、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方式,相比传统的大水漫灌,可以大大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选育耐旱作物品种,优化种植结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用水需求。

此外,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灌溉渠道,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也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工业领域,推动工业节水改造也是必不可少的。

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节水工艺和设备,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对于高耗水的企业,要加强监管,促使其采取节水措施,降低水资源消耗。

同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减少高耗水产业的比重,发展节水型工业,也是从源头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在居民生活用水方面,增强居民的节水意识是关键。

通过宣传教育,让居民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例如,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如节水马桶、水龙头等,减少家庭用水的浪费。

社区和学校可以开展节水活动,鼓励居民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节水的良好氛围。

中国西北地区沙漠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西北地区沙漠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西北地区沙漠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中国西北地区是国家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之一,在长期的过度开发利用和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下,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恶化。

本文将从原因分析、影响以及解决方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原因分析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内部自然环境条件恶劣。

西北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水资源相对匮乏。

土地贫瘠,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形成风沙土壤,加剧沙漠化进程。

其次,过度经济开发和人为活动加剧了沙漠化问题。

西北地区富含矿藏资源,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未能恰当保护生态环境。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垦荒以及工业化进程,大量开采和过度使用地下水资源,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土地干旱,沙漠化加剧。

最后,人类活动增加了沙漠化的风险。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等不可持续的农牧业经营模式,破坏了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进一步加剧了土地沙化。

2. 影响沙漠化的严重程度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水资源短缺。

沙漠化导致地表水流失和土壤水分蒸发加剧,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紧缺,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扰。

其次,生态多样性减少。

沙漠化导致植被覆盖严重减少,动植物物种遭受到严重的威胁,局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

最后,风沙活动频繁。

沙漠化地区的风沙活动频繁,侵蚀农田,污染空气,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还可能引发风沙暴等自然灾害,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威胁。

3. 解决方案为了治理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生态保护,推动植被恢复。

加大对植被的保护力度,禁止乱砍滥伐,加强对退化土地的治理和植被恢复工作,提高植被覆盖率,减缓沙漠化的进程。

其次,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

实行水资源监控制度,限制对地下水的开采,推广节水措施,优化农业灌溉方式,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以实现可持续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301130072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刘玥翔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第一章现状与问题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答: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

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

生态环境就是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

相互关系:生态环境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 或作用的总和。

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要素间相互形成的各种生态关系的组合。

2.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有些山区滥伐滥垦,削弱了水源涵养作用,水土流失仍很严重;草地超载过牧,滥垦滥采,造成大面积退化甚至沙化;内陆河流上中游大量用水,造成下游河湖萎缩,植被衰亡,天然绿洲大量退化以至消亡;灌区内土壤的次生盐碱化;河流的水质污染已开始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将严重威胁居民健康。

第二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1.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含义是什么?答:①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展。

这个这个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②和谐社会就是以人为本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模式建立的社会。

2.造成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西北地区水源减少、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效应有关,更与人类自身经济活动的不合理行为有关。

从气候变暖的影响看,近十年来,青海省气温上升加快,1991-1997年,年平均气温比历年平均值升高0.21℃,年均降水量347.9毫米,比1981一1990年的378.6毫米减少30.7毫米。

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导致江河源头地区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水量减少。

从人为不合理开发的影响后果看,50年代末开始的大开荒及以后持续20年以粮为纲的造田运动中,西北地区大片草原被翻耕为农田,山坡地上毁林造田,草原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坡耕地水土流失加重。

80年代以后,某些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农牧业生产及樵采、采挖、采矿等经济活动受较高市场收益的刺激在一些地方一些时候出现失控性扩张。

一些牧区因农作物单位面积收益较高而毁草开荒,牧民为获得收益而过载放牧和牧养山羊使草场遭到破坏;农业及各类产业用水取水量增加很快,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下游河段水量锐减;青海省江河源头地区的采金、挖药,宁夏自治区及宁蒙甘陕交界地区的采挖甘草、发菜等人为活动,对山川和草原植被造成破坏。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类占用了过多的自然资源。

20世纪以来,人口从大约1400万增至接近1亿人。

在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下,为了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不得不依靠破坏性地掠夺自然资源(包括污染自然资源),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第三章水资源评价1.水资源的含义是什么?答:水资源的概念与内涵既简单又复杂,种类繁多、应用广泛、能运动、可转化,其利用又受到技术、社会、环境条件的约束。

广义:地球上一切水体及水的其他存在形式。

(储存)狭义:平均每年可以合理得到补充和使用的淡水量。

(循环)工程:在上述可恢复的淡水中,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为人们开发利用的那部分水量。

(运动)2.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特点是什么?答:1、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2、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复杂3、河川径流的年际和年内变化规律明显4、径流的年内变化随补给来源的不同而变化第四章土地荒漠化1.土地荒漠化的定义是什么?答:按1994年《联合国关于发生在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使草原、牧场、森林或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

土地荒漠化包括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水土流失和土地生物生产力衰减等。

2.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是什么?答:1.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地荒漠化主要是在自然背景下,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而加剧,但不同区域引发荒漠化的因素,即自然与人为因素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

在干旱荒漠地区,自然过程处于荒漠化过程。

总体上自然因素是经常起作用的主导因素,人类不合理利用起了促进或诱发作用。

绿洲化与荒漠化构成干旱地区的基本矛盾。

在半干旱草原地区,自然过程处于草原化过程。

人为不合理利用资源是导致草原土地荒漠化经常起作用的主导因素。

草原化与荒漠化构成半干旱地区的基本矛盾。

荒漠草原区湿润指数在0.3-0.2之间,是介于草原与荒漠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

这种过渡性表明其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和易变性。

2. 自然因素干旱的气候条件是荒漠化土地形成的最基本条件;地质学研究表明,末次盛冰期就已形成我国现代沙漠、沙地的基本轮廓;西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极端干旱、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表广泛分布着疏松的沉积物,在风力驱动下,为土地沙漠化的形成提供着丰富的沙源;土壤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可抗拒的地球化学过程。

3.人为因素在半干旱草原区与干旱区天然绿洲的土地荒漠化过程中,人为因素往往起到主导作用(1)人口失控,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2)掠夺性利用资源是造成土地荒漠化发展的主要根源(3)治理方针存在偏差,防治错位,点面处理不当,重乔木轻灌草(4)管理体制分割,缺乏有力的协调机制。

林管林、草管草、地区之间、河流的上下游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综合协调和系统管理,是造成治理少见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5)思想认识的片面性。

50-60年代普遍受“资源无限论”的影响;70年代以后又受到资源无价思想的影响;“人定胜天”、“人进沙退”、“向沙漠进军”等口号皆是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缺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突出表现,这是构成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认识根源。

4. 土地荒漠化与农村贫困化同步土地荒漠化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荒漠化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占全国贫困县的17.1%;–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4;土地荒漠化地区形成了两个相互联系的恶性循环–“愈生愈穷,愈穷愈生”;–“愈穷愈垦,愈垦愈穷”。

总之,土地荒漠化的产生与荒漠化土地扩大不是孤立现象,它既是自然与人为综合作用的产物,又是历史、社会、思想、政策与体制等多方面人为因素造成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表现。

第五章水资源污染1.水质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是什么?答:水质评价或称水环境质量评价,就是根据不同的要求,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将水质调查、监测资料与相应的水体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对某一地区的水体质量进行合理划分,定出等级或类型,并按污染的性质和浓度划出不同的污染区。

目的在于准确地反映水体环境质量或污染情况的现状,指出将来发展的趋势,为规划和管理水体环境,保护水体,防治污染提供信息。

水质评价内容(1) 水质标准(2) 河流水质评价(3) 湖泊、水库水质评价(4) 地下水水质评价(5) 工业废水排放估计(6) 城镇生活排水估算(7) 流域排污量估算(8) 农村生活排水和面源污染估算2.西北地区水质污染的成因是什么?答:(一)严重超出水环境承载力(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低。

西北地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13213万吨//日,年处理生活污水约2.42.4亿吨,生活污水处理率约为20%(三)工业废水排污量大(四)农业面源污染不容忽视结论1:城市是西北地区污染控制的主体:西北地区多年来比较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动脉建设(水资源调配与供水设施),忽视城市静脉建设(污水处理管道、污水处理设施),造成城市生态失衡,日益成为流域污染的主导因素,成为制约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结论2:造纸、化工、开矿、冶炼和食品酿造等行业是污染控制重点:西北黄河流域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主要来源于火力发电、化工、矿山开采、造纸等行业,欲从根本上缓解黄河流域缺水的状况,从宏观上需要对流域内工业行业布局进行调整,限制发展高耗水行业,同时对已经建设的高耗水行业进行生产工艺改造,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新鲜水用量和废水排放量。

COD削减应重点控制造纸、化工、冶炼和食品酿造4个行业,其中实现造纸行业的水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是关键。

挥发酚排放量控制重点是化工、造纸和矿山开采3个行业。

石油类排放量控制重点是矿山开采、化工、冶炼3个行业结论3:农业污染是西北地区污染控制的最难点:由于西北地区土壤结构、施肥方式、灌溉方式基本相似,把河套地区的研究成果推广到西北地区其他区域,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农业污染对水域中含氮污染物的影响很大,是西北地区氨氮超标的主要原因。

如何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目前世界范围内也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将成为西北地区污染治理长期的任务。

第六章合理配置水资源1.水资源配置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答:总要求是:在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必要用水和社会经济合理用水的同时,还要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留有适当余地。

①缺水现状分析②水资源的配置③供需发展趋势④耗水预测与水资源平衡分析2.内陆干旱区、半干旱草原区、西北黄河流域区水资源配置的原则是什么?答:1、内陆干旱区配置原则:保证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耗水要求,使下游的生态环境和上中游的社会经济系统合理分享水资源,原则要求该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耗水以各占50%为宜。

按社会经济平均耗水率为用水量的70%折算,今后内陆河流最高开发利用率应不超过70%。

保证生态环境的耗水不低于水资源总量的50%。

㈠新疆①大力开展绿洲平原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全面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②兴建必要的出山口骨干拦蓄工程,增强对径流的调控能力。

③以不对绿洲生态植被产生危害为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④加快大河流域开发进程,增强邻近缺水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

⑤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快水资源综合规划步伐。

㈡河西内陆河地区①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建立节水型社会体系。

②修建调蓄水库,增加对径流的调节能力③控制地下水的超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④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增加当地可供水量。

⑤退耕还林还草,还水于生态㈢柴达木盆地:注意生态的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止对水资源的污染,增加排水工程建设,维持灌区内的水盐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