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

合集下载

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障碍及水权制度的建立

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障碍及水权制度的建立
的8 . O5 %。 西 北 水 资 源 时 空 分 布 , 别 是 空 问 分 布 极 不 均 匀 , 特
2 河 流 污 染 严 重 .
随 着 两 北 经 济建 设 速 度 加 快 , 部 河 流 、 泊 污 染 不 断 加 西 湖
北 地 区人 均水 资源 占有 量 l8 m3 为全 国当 年人 均 水 资源 量 剧 , 7l . 使原 本水 资 源 短 缺 的西 北 地 区“ 雪上 加 霜 ” 。
部 分 断 面 水 质较 差 这 主 要 源 于一 是 污 染 负 荷 大 大超 过 全 国
平 均 水 平 . 受 的 排 污 强度 甚 至 高 于 辽 河 和 淮河 是 生 活 污 接 二 地 区 尚 没 有 一座 运 行 的污 水 处 理 厂 。 是 工 业废 水 排 放 量 大 , 三
景 . 政府 管理 、 术 改进 、 从 技 水权 制 度 内涵 及 水权 市场 运 作 原 则 方 面提 出解 决 西北 水 资 源短 缺 问题 的 根 本 性措 施
关 键 词 : 资源 ; 水 可持 续 发 展 ; 权 ;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1 2 6 (0 8 0 — 0 6 0 17 — 8 2 2 0 )3 0 3 — 2
问题 。不 考 虑 系 统 的生 态 平 衡 , 片面 取 水 、 水 , 至 挤 占、 用 甚 破

西北 地 区 水 资 源 短缺 的 内 因
西 北 地 区 包括 新 疆 、 青海 、 肃 、 夏 、 西 五 省 和 内蒙 古 甘 宁 陕
西 部 , 我 国 主要 干 旱 半 干 旱 内 陆 盆地 、 是 黄土 高 原 和 沙漠 分 布 坏 或 污 染 生 态 用 水 , 资 源 短 缺会 愈 演 愈 烈 , 水 对西 北 可持 续 发 区 . 水 稀 少 , 发 能 力 为降 水 量 的4 1倍 , 资 源 蕴 藏 总 量 展 造 成 了严 峻 的 挑 战 降 蒸 ~0 水 为2 5 亿 m . 中 地 表 水 2 5  ̄ m . 下 水 不 重 复 计 算 量 14 24 3其 10L 3地 0 亿 m , 年 平 均 为 13 4 m 。 占全 同 总 靛 的58%。0 0 西 3多 6 5L 3仅 . 4 20年

人工湿地在西北地区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人工湿地在西北地区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人工湿地在西北地区的应用现状及展望近年来,随着对环境保卫的重视以及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修复与水资源利用的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在西北地区这个旱涝频繁、水资源短缺的地区,人工湿地的应用也逐渐得到了推广和进步。

人工湿地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环境,使用人工手段造成的湿地生态系统,以保卫生物多样性、净化水环境、调整气候等为主要目标。

在西北地区,人工湿地主要用于水资源的利用和水环境的治理。

起首是水资源的利用方面。

西北地区地处干旱地带,水资源的稀缺性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进步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城市和农田开始接受人工湿地来收集和储存降雨水,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这些人工湿地往往设置有雨水收集槽或地下集水井,将雨水进行储存和利用,可以用于浇灌农田、补充城市饮水等。

其次,还有一些农村地区开始建设人工湿地用于养殖和种植业,通过建设人工湿地,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改善养殖和种植业的水稳定性,提高产量和质量。

其次,人工湿地在水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北地区的水环境问题主要体此刻水污染和水蓄滞后等方面。

其中,农田面源污染和工业废水排放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人工湿地通过富集和转化污染物质、净化水体的功能,可以有效地治理这些问题。

在一些农业发达地区,人工湿地被广泛应用于农田面源污染的控制,通过农田入渗湿地和水体植物的吸纳作用,缩减了农药、化肥等污染物质对地下水的损害。

在工业废水处理方面,人工湿地可以通过湿地植物的吸纳作用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质,提高水体的质量。

尽管人工湿地在西北地区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起首是技术问题。

目前的人工湿地技术主要仍是基于阅历和技术的堆砌,缺乏系统性的探究和探究。

在人工湿地的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科学探究和实践。

其次是资源问题。

西北地区资源匮乏,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都极其有限。

在人工湿地的建设和管理中,需思量人工湿地与其他资源的竞争干系和协调干系。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哪些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哪些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哪些大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宝库。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为了守护这片广袤土地的生态平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首先,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推行了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政策。

大西北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强调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

加强了对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水量分配和调度,保障生态用水需求。

同时,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鼓励农业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对于工业用水,也加强了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实施了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政策。

严禁非法开垦荒地,保护现有耕地和草原。

加强了对水土流失的治理,采取植树造林、种草护坡等措施,减少土壤侵蚀。

对于沙漠化土地,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沙治沙工程,通过种植防风固沙林带、设置沙障等手段,遏制沙漠的扩张。

在森林和草原保护方面,加大了对天然林和草原的保护力度。

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乱砍滥伐,加强森林资源的抚育和更新。

对于草原,实行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鼓励牧民合理放牧,推行禁牧、休牧和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生态的恢复。

在生态修复工程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重大项目。

比如“三北”防护林工程,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还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逐步恢复为林地和草地,增加了植被覆盖,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

在污染防治方面,加强了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和治理。

要求企业严格遵守排放标准,安装污染治理设施,减少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

同时,加大了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建立了生态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

对于因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发展机会的地区和群众,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和政策支持。

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带 来 了很 大 的 挑 战 。尤 其 是 水 资 源 的合 理 开 发 利 用 和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至关 重 要 。二 者 紧 密
联 系 , 相 依 存 , 成 为 西 北 地 区发 展 的 主 要 支 撑 条 件 和 约 束 条 件 。笔 者仅 就 西 北 地 区水 互 已
资 源 特 点 及 开 发 利 用 现 状 作 一 粗 略分 析 , 水 资 源 的 合 理 开 发 利 用 及 保 障措 施 谈 几 点 认 对
水 资 源 开 发 难 度
1 3 水 循 环 模 式 不 同于 一 般 外 流河 西 北 地 区河 流 多 为 内 陆 季 节性 河 流 。内 陆 河 流 的 封 闭 性 使 流 域 降水 量 最 终 消 耗 于 蒸
维普资讯
3期 席 临 平
西 北 地 区 水 资 源 的 合 理 开 发 利 用 与 可 持 续 发 展
识 。
1 西 北 地 区 水 资 源 特 点
西 北 地 区地 处 欧 亚 大 陆腹 地 , 额 尔 齐 斯 河 属 外 流 河 , 它 河 流 都 属 于 内陆 河 流 域 。 除 其 由 于 其 特 殊 的 自然 地 理 环 境 , 该 区水 资源 主要 具 有 以下 特 点 。 使 1 1 干 旱 少 雨 , 资 源 短 缺 。 水
西 北 地 区 水 资 源 的 合 理 开 发 利 用 与 可 持 续 发 展
席 临平
( 安 大 学 水 资 源 与 环 境 工 程 系 西 安 7 0 5 ) 长 1 0 4
摘 要 水 资源 的 合理 开发 利 用与 可持 续 发展 是 西北 地 区 生态 环 境建 设 的关 键 , 立 以流域 为 指 建
东 南 部地 区 国土 面 积 占 5 , 资 源 量 仅 占 7 。 时 间 上 看 内陆 河 流 域 汛 期 一 般 在 4 O 水 从 — 7月 , 流 量 占年 量 的 6 %一 8 % , 年 际变 化 明显 。 山地 区 河 流 径 流 变 化 小 , 仍 存 在 径 0 5 且 高 但 长 度 不 一 的 连 续 丰 水 和 枯 水 段 。这 种 不 均 匀性 , 低 了水 资 源 的 可利 用 性 , 降 同时 也 增 加 了

地下水库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方式

地下水库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方式

批示 “ 决不 能让 民勤成 为第二个 罗布泊 ” 的石羊河上 的红崖 山水 库为例 ,00年蒸发水 量损失 1 x 0 , 20 . 17 多年 平均 蒸 5 m3 发水量损失 11x 0 3 . l 7 。根据 民勤气象站 资料统计 , 4 m 多年 平 均降水量 15 m 降水量 主要集 中在 6 9月 ,- 降水量 1 m, - 6 9月 大约 占全 年 的 7 .% , 发量 2 6 39舢 , 降水量 的 2 66 蒸 4. 是 3
分布错位是加剧干旱 区水 资源短 缺问题 的关键 。 降雨和蒸 发 是水循环过程 中控制 区域水 资源总量的两个关 键因素 , 如 恰 同调水和节水都能有效解决 水资 源短缺问题一样。 构建节 水 型社会 已成为我 国水 资源短 缺地 区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方面 , 但对减 少水循环 过程 中无 效蒸发 的特 殊重要性 明显认识 不 足 。事实上 , 年蒸 发量 2 00 mm地 区的水库 , m 水 面 在 0 1k 2
水资 源是 基础性的 自然资源 和战略性经济资 源 , 是生态 环境的控制性要素 , 国民经济和 国家 安全 中具有重要 的战 在 略地位。 由陕西 、 甘肃 、 宁夏 、 内蒙古 、 青海和新疆 6 、 省 自治
区构 成的我 国西 北地 区 总面积 3 5万 kn, 源丰 富 , 4 r 资 2 民族
最为脆弱 的地 区, 水资源是制 约其发展 的核 心 因素。地下水库是指修 建于地下 并以含 水层为调蓄 空间的蓄水 实体 , 它与地表 水库具有 相似的功能 , 尤其适应于蒸发量大的干旱地 区。既 能缓解水 资源短缺 的矛盾 , 能防止水土 流失 , 又
改善生 态环境 , 是与 自然环境 和谐 的水资源调控工程 , 2 世 纪水资源调控的最主要手段。西北地 区具备修 建地 下 是 1

拓展知识:西北地区的干旱及水资源

拓展知识:西北地区的干旱及水资源

西北地区的干旱及水资源干旱是因长期无降水或少降水,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气象现象。

干旱缺水属全球问题,内陆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西北广大地区远离海洋。

“干旱缺水”尤为突出。

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与甘肃的河西走廊、宁夏的西海固等地,这里全年降水不足几十毫米,但太阳辐射十分强烈,可能蒸发的水量通常达1000毫米以上,甚至更多,故空气十分干燥。

干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伸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稀少,从客观上形成了干旱、半干旱的生态环境。

2.降水少且分配不均、变率大。

西北内陆地区以高山环绕,盆地、高山相对较多的地形特征。

形成了降水稀少,相对湿度小,气温变化大的气候特征。

新疆东部、柴达木盆地中西部全年降水不足40毫米。

区内大部分地区最多降水出现在6~8月份。

各地降水变率表现出了极端大陆性荒漠气候特征,多雨年份降水量常为少雨年份的1.7~4.5倍,甚至更大。

3.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

西北内陆干旱区,因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较同纬度我国东部地区高,年辐射总量大于650千卡/平方厘米,加之下垫面有机物少,年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之多,相对湿度年平均值在 29~42%之间,是全国最小的地区。

4.地表植被覆盖差。

区内生态景观由于受水分限制,地面多流沙,半固定或固定沙地,主要生长着草本植被或灌丛。

森林覆盖不足2%,主要分布于盆地周围低、中山地。

加之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原生植被日益减少,沙化面积逐渐扩大,加剧西北干旱程度。

干旱是一种特有资源1.生物产品独具特色,享誉中外。

这里盛产的水果水多味甜,新疆哈密瓜,葡萄;柴达木盆地的枸杞;河西走廊的苹果,西瓜是难得的名产。

这里又是长绒棉、优良绵羊产地,还是全国小麦单产最高纪录的创始地。

2.自然风光奇特,旅游价值较大。

西北内陆的古城、怪石,特殊风成地貌景观吸引着人们观光游览;在沙漠中进行沙疗,治疗风湿病有奇效;在炎炎夏日中,周围山地,可让人们获得凉爽宜人的新感觉。

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CHENGSHIZHOUKAN 2019/15城市周刊4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王诗语 成都理工大学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但近年,水资源问题制约着西北地区的发展。

强蒸发与降雨少,导致水资源匮乏,尽管地下水资源分布广,但开采利用率低。

因此,如何解决水资源缺乏及开发利用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我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改革开放以来,在交通、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方面发展很迅速,但由于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1],水资源的缺乏使得丰富的土地、矿产、风力等自然资源无法开采利用,其中开发潜力极大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有色金属等矿产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对于严重缺水区,甚至人畜用水都存在问题。

一、西北地区水资源现状目前西北地区水资源主要以地表水的利用为主,处于高耗能、低消耗的阶段,即便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但地表水的利用率远高于地下水,这也与西北地区开发技术相对落后、经济实力较低有关。

目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目前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人类活动生态平衡的改变,进而造成环境的恶化[2]。

在西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注重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特点研究表明,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且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并且,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有着地域分布广、水质水量较稳定、调节功能强、蒸发损失小和相对不易被污染等优点[3]。

因此,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在解决西北地区缺水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地下水的行为及其长期趋势对于在特定流域的管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

西北地区水资源特点主要有:①西北地区的地表水资源主要是通过大气降水补给,但由于降水稀少,并且蒸发强烈,导致地表水资源也十分匮乏;②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分布广,但较大的开发难度依旧使得可利用水资源少[5]。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区,水资源问题一直是该地区的瓶颈。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迫在眉睫。

本文将探讨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

首先,为了解决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合理的水资源开发。

在开展水资源开发时,我们应注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益。

一方面,可以加大水库建设的力度,通过集中停蓄水、调度供水的方式,确保水资源的供应与需求能够平衡。

另一方面,可以开展节水型农业的推广,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耐旱作物的种植,以减少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

其次,我们还需要加强水资源保护。

一方面,应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调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通过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地表水位等关键数据,能够及时了解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做出科学决策。

另一方面,应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对水源地进行保护,防止污染和破坏。

同时,还可以引入水权交易制度,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水资源的利用和分配,以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来解决水资源问题。

例如,可以开展水资源的海水淡化技术研究,以利用丰富的海水资源。

通过海水淡化设备将海水转化为淡水,可以增加西北地区的水资源供应。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除了以上措施,我们还可以加大水资源调度的力度。

西北地区与丰水区相邻,可以通过调水工程将丰水区的水源引入西北地区,以补充西北地区的水资源。

当然,在调水时需要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防止水资源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最后,通过以上措施的推行,相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问题。

但我们也要意识到,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在各方共同参与、合作下,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坚实的基础。

浅谈西北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现状分析

浅谈西北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现状分析

重, 部分 湖 泊 含盐 量 和矿 化度 明显 升 高 。 别 是西 特 北湖 泊咸 化趋 势更 为 明显 。新 疆博斯 腾 湖 , 由于上
【 收稿 日期】2 1- 9 1 0 10 — 5 -
4 一 4

吉林水 利
浅谈 西北 水资 源的 可持 续利 用及 现状 分析
马世 红
21 年 l 0 1 1月
游 修建 灌 溉 工 程 。 导致 人 湖水 量 锐减 , 盐 高 的灌 含 区退 水 又 不 断入 湖 。 因此 , 湖 在 短短 的 1 该 O多 年 内就 由淡水 湖 演变 成 咸水 湖 . 湖水 矿化 度上 升 了 6 倍 。 面减 少 10k 2水位 降低 35 m。 水 2 m , . 4 素有 “ 色 绿
我 国西 北 干旱 、半 干 旱地 区湖泊 于涸 现 象 十 分严
黄 河 干 流在 西地 区 的 2 个 检测 断 面 中 。 1 符合 地 面水 I、 I 水质 标 准 的仅有 6个 断面 , II 类 I 占总数 的 2. 。 86 I % V类 水 , V类 水 和 超 V 类 水 占 7.%。 1 4 西 北 各省 向黄 河 干 流年 排 放废 水 75 .l亿 m , 中 3其
工业 废水 为 43 .0亿 m3占总时 的 5 .%。渭 河 、 , 73 湟
水 等 支 流污 染 也 十分严 重 局 部地 区地 下水 也 受 污 染。
33 水 土流 失严 重 。 态环 境脆 弱 . 生
多 。我 国水 资 源 短缺 . 严 重制 约 我 国农 业 、 业 将 工 和城 市 化水 平 的发展 .随着 工业 废 水 和城 市 生 活 污 水 的 大量 排 出 .另 外工 业 万元 产 值 用水 量 或 单 位 G P用 水 量 均 很 高 , 费严 重 , D 浪 节水 潜 力很 大 , 这 使 得我 国水 资源 供需 矜 持 进一 步 的加 剧 , 当前 . 如 何 解 决 我 国水 资 源 短 缺 已成 为 首 当 其 冲 的 问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由于地处干旱地带,河西走廊水资源一直以来都是该地区发展的瓶颈和限制因素。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就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进行详细探讨。

一、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河西走廊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非常匮乏。

主要水体包括黑河、白河和硒漫水库等,水量均较少,且水质普遍较差。

据统计,河西走廊自然地下水可补给量为34.5亿立方米,可利用地下水资源为10.5亿立方米,但实际开采量已超过20亿立方米,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由于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风沙区,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加剧,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愈发突出。

1. 加强水资源调控管理。

对于地下水开采,应该制定严格的开采审批制度,防止超采现象的发生。

应该加大地下水补给力度,进行地下水补给工程建设,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应加强对河西走廊水资源的监测和调查,做好水资源共享和水权交易的管理工作,实行科学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实施生态恢复工程。

应加大对黑河、白河等河流的治理力度,采取生态恢复措施,修复生态系统,恢复和改善水质。

加强荒漠化和沙漠化治理工作,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河西走廊农田水源地。

3.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河西走廊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浪费现象严重。

应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宣传教育工作,推广节水型设备和技术,发展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技术,实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4.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

应加强河西走廊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明确水资源保护的责任主体和保护标准,规范水资源利用行为,提高水资源保护的法制化水平。

5. 加强国际合作。

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国接壤,应积极开展跨国合作,加强跨国流域的水资源合作与管理,共同保护好河西走廊的水资源。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向国务院提供的一个咨询项目,于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启动。

中国工程院组织了有关学科的35位院士、近300位院外专家和西北6省、自治区的130多位有关领导、专家参加,组成了项目综合组和9个课题组。

一年多来,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组织大量人员进行了多层次的现场考察,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项目综合报告。

一、西北地区的现状和问题(一)自然环境格局。

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报告中统称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

(二)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巨大发展,从总体上说,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初步基础。

当前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三)水资源概况。

1.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5.84。

2.人均水资源量。

2000年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1立方米,为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

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立方米,陕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河流域618立方米,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成为严重缺水的地区。

3.用水量和耗水量。

2000年全区总用水量81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89.3。

扣除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回归水量后,2000年全区净耗水总量547亿立方米,耗水率(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为62.8。

4.用水效率。

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却存在着人均用水量高、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高、单位GDP用水量高的问题。

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维普资讯
安徽 农 业科 学 。 t ̄ o A hi g Si 083 (0 :22 40 Ju f n u An.e. 0 , 1)40 — 24 o' r 2 6
责 任编 辑
刘 月娟
责任 校对
马君 叶
西 北 地 区水 资 源 利 用 的 问题 与对 策
源短 缺是 农业 、 社会 经 济可 持续 发 展 的主要 障碍 之 一。 因
此, 实施西部大 开发 , 改善 生态环 境 , 实施南 水北 调 工程 , 把 解决 水资源不足放在突出位置 , 关系西北 地 区能 否持 续发 都
展 。正确认识 西北地 区水资源现状 , 从可持 续发展 的角度探
WA G  ̄u - r w s A r ut eadFr t n esy agi ,Sani 110 N a h ae o a C lg f cnmc adMaae et ot et gi lr oe r U i ri ,Y IIg hax 720 ) e s h cu n sy v t ln
Al t 】 瑚d s Tl m ̄lz g tec }删 『 ayi h 帆 n n ttSa d tee it gpo lmso ae t aU n h xsi rbe fw tr删 s n 上csi otw s C ia h re n r e t hn ,te舢 n h tn 麟 ue f fce tad SS e rso iin n U — e tia l tiaino trrsuc / u ow r an beuizt fwae eo rewe' p tfr ad. l o e Ke Ⅵ. d Notw s hn y 0 s r r e tC ia:Utiain o trrg t ̄ ; ̄htrsv g arc tr ;P iemet i ;S s ia l e eo me t h izt fwae e, m e l o o e-a i giu ue rc emns n l m u t n be d vlp n a

水资源发展利用论文10篇

水资源发展利用论文10篇

水资源发展利用论文10篇第一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1西部地区水资源自然现状中国西部地区由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两大区域构成。

中国西北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全境和陕西秦岭以北的关中、陕北地区以及内蒙古西部等地区,面积约342万km2,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5%。

总体来说,西北地区地处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带,水资源分布不均,生态环境脆弱,制约着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西北地区产水模数低,开发利用极易引起生态环境问题,因而维持生态平衡用水量大,水资源只能在充分考虑生态用水的基础上评价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由于西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许多地区地下水难以开发利用,如高山沙漠等地形区,因此可利用量少。

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以及西藏自治区。

在西部大开发中西南地区还应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

这6个省(市、自治区)的总面积约为257万km2,其中山区约占75%,丘陵约占20%,平原、盆地及大谷地大约只占5%。

西南地区水资源总量大,但时空分布不均。

西南地区水资源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月~9月份,特别是7、8月份,汛期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西南地区高山峡谷多,山地面积大,岩溶地貌比例大,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山地等为西南地区的主要构成部分。

山地水资源利用难度大,使得西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着结构性短缺的特征。

2西部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西部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西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部地区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管理体制缺陷、水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利益分配等问题。

2.1水资源管理严重缺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水资源管理仍然是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管理体制,流域管理机构没有独立的管理职责,缺乏统一调度和管理流域水资源的功能,水资源实际上无法真正实现流域内各行政区域间的统一管理。

西北地区水资源

西北地区水资源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2000年西北地区总用水量基本和供水量 一致,其中生活用水量40亿m3,工业用 水量53亿m3,农业用水量778亿m3。因农 业用水比重大,全区综合人均用水量高 达949m3,其中:黄河西北片为459m3, 内陆河流域高达2047m3,在全国居首位; 但单方水GDP产出很低,仅3.4元,居 全国末位,此种高消耗低产出的开发模 式亟待调整
化学需氧量:除西安天江人渡和耿镇桥断面为Ⅴ类外,其 他断面化学需氧量均达到Ⅳ类标准(≤30mg/L)。 与2012年相比,西安天江人渡和渭南树园断面化学需 氧量浓度分别上升11.8%和5.26%,宝鸡林家村、渭南潼关 吊桥断面持平,其他断面均有所下降。 与2011年相比,所有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均下降,其 中咸阳铁桥断面降幅最大,下降46.8%。 氨氮:宝鸡段5个断面氨氮浓度均达到Ⅲ类标准,咸 阳3个断面达到Ⅳ类标准,西安天江人渡至渭南树园断面 为劣Ⅴ类,渭南潼关吊桥断面达到Ⅴ类标准。 与2012年相比,宝鸡虢镇桥、咸阳铁桥、西安天江人 渡和西安耿镇桥断面氨氮浓度分别上升3.64%、30.1%、 45.7%和17.9%,其他断面氨氮浓度均有所下降,其中咸阳 兴平断面降幅最大,下降38.3%。 与2011年相比,宝鸡林家村和虢镇桥断面氨氮浓度分 别上升3.24%和5.63%,其他断面氨氮浓度均有所下降,咸 阳铁桥断面降幅最大,下降63.4%。
(四)无定河水质总体轻度污染。无定河干流化 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17mg/L、 0.785mg/L;与2012年相比,化学需氧量上升 30.8%,氨氮下降1.01%;与2011年相比,化学需 氧量和氨氮分别上升21.4%和31.1%。绥德辛店断 面氨氮浓度同比上升40.6%,水质由Ⅲ类下降为Ⅳ 类。 无定河支流榆溪河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 度分别为22mg/L、0.772mg/L;与2012年相比,化 学需氧量上升37.5%,氨氮下降12.7%;与2011年 相比,化学需氧量上升46.7%,氨氮下降31.8%。 榆阳红石峡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同比上升39.1%, 水质由Ⅱ类下降为Ⅲ类;刘官寨断面化学需氧量 浓度同比上升32.8%,水质由Ⅲ类下降为Ⅳ类。

西北调水工程可行方案

西北调水工程可行方案

西北调水工程可行方案一、背景中国位于亚洲东南部,拥有充沛的水资源,但由于地理条件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中国国土的西北地区,由于降水少、蒸发大的地理气候条件,造成了水资源比较短缺的问题。

为解决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中国国家开始着手进行西北调水工程的规划和建设。

西北调水工程是指通过人工调节水资源,将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调配到西北地区,从而解决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西北调水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包括水资源的调配、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以及水资源的利用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国家重点推进的工程之一。

二、西北调水工程的意义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

西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城市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支持。

而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限制,西北地区的水资源供应量较少,已经无法满足当地的需求。

因此,解决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将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西北调水工程的实施对中国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战略区域,拥有丰富的煤炭、油气、钾盐等矿产资源,是中国未来能源开发的重要区域。

而水资源的调配则为西北地区的能源开发提供了保障。

因此,西北调水工程的实施,对于中国未来的能源开发和国家战略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西北调水工程的建设规划西北调水工程的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调水工程的设计方案调水工程的设计方案包括了水源的调配、输水管线的敷设、水库的修建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需要对西北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生态环境等进行研究,确定最合适的水源调配方案和输水管线敷设方案,并设计出符合工程要求的水库和水坝。

2. 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西北地区因地处荒漠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在进行西北调水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和保护,保障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浅析西北地区水资源保护及其循环利用

浅析西北地区水资源保护及其循环利用
国 1 3面 积 的 西 北 地 区 , 然 水 资 源 占全 国 总 量 的 / 天
通 过政 府职 能 部 门 , 采取 切 实 可行 的行政 手段 , 坚
决有 效地 切 断高 污染 企 业 的污 染 源 头 , 者追 令 这 些 或 企业 限期 整 改 , 少 污 染 源 。同 时 西 北 地 区 的政 府 可 减
13 通过 政府 行政 手段 , . 改变 工矿 企 业用水 和发 展 之
间的 矛盾
地 下水 为 08 .3万亿 m , 由于 地 表水 与地 下 水 循 环转
换 , 为补给 , 除两 者 重 复计 算 量 0 7 互 扣 . 3万 亿 m , 与 河 川径 流不重 复 的地 下水 资 源是 约 为 0 1 亿 m , .万 这 样计 算下 来 , 国的水资 源总 量并不 算 多 , 在世 界第 中 排 6位 , 而人 均 占有 量 更 少 为 22 0 m , 在 世 界 第 8 4 排 8 位 。我 国水 资 源在空 间分 布 极 不 均衡 , 尤其 是 约 占我
以在 如何 提 高水 资源 的循 环 利 用 等 中 , 合理 有 序 引 导
1% , 3 再加上该地 区长期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 , 甚至有
些 地 区一年 四季 无 雨 。地 下 水 资 源 匮乏 , 表 水 仅 靠 地
并帮助企业投入技术力量 , 提高水 的综合利用率, 降低
水 的污染 , 现西 北地 区经济 的可 持 续发 展 。 实
黄河 和少得 可怜 的天然 降雨 。面临严 峻 的水资 源 紧张 形 势 , 认 真对待 水资 源保 护 的问题 了 , 级政 府应 采 该 各 取 各种措 施 落实 到人们 的生 活 和工作 中 。
2 提倡水资源 的循 环利用

我国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我国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决策参考·我国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李曦1,张俊飚2,邓海英3(1.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0;2.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湖北武汉430070;3.甘肃省水利厅,甘肃兰州730000)摘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针对我国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探讨并提出了实现农业水资源永续利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农业水资源;永续利用;基本原则;西北地区中图分类号:TV213.9文献标识码:A地处我国内陆腹地的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牧业区之一。

作为欠发达的地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应该把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作为长期的发展主题和战略目标。

因为:第一,西北地区起飞的关键是农业。

只有农业的发展,才会带动其他各业的兴旺,才会加快广大少数民族人口的脱贫与致富。

第二,农业的基础性决定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农业为依存,以农业为支撑;没有发达的农业,就没有发达的二、三产业。

第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速推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是完善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但是,长期以来,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是以耗竭、浪费、污染水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走的是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加之受到水资源的强烈约束,导致农业的高产、高质与高效并未得到良好的体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并未形成。

如何改变这一格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稳固西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摆在西北地区人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基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只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这一基本主题,在借鉴水资源永续利用一般原则的基础上,针对西北地区水资源状况,探讨并提出了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1水资源利用与水资源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水资源利用与水资源保护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用是目的,保护是手段。

只有对其进行积极的保护和培育,才能使水资源保持自我更新能力,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另一方面,只有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才能为保护和培育水资源提供较好的物质基础,保护才有意义。

西北调水工程方案

西北调水工程方案

西北调水工程方案引言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我拟定了一项西北调水工程方案。

这个方案将利用丰富的长江水资源,通过水利工程设施将水资源输送到西北地区,满足当地人民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的需求。

该方案涉及技术、资金、生态环境、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对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程规模1. 调水目标:西北调水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将长江水资源输送到西北地区,满足当地人民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的需求。

根据西北地区的实际需求和长江水资源的充沛程度,初步确定调水量为每年200亿立方米。

2. 调水工程路线:西北调水工程的主要工程路线为沿长江流域设置取水口,通过干线输水管道将水资源输送到西北地区。

具体的工程路线将在后续的可行性研究中进一步确定。

3. 主要工程设施:西北调水工程主要包括取水工程、输水管道、输水泵站、水库、调蓄工程等主要设施。

二、工程实施1. 技术方案:西北调水工程采用取、输、调相结合的技术方案。

取水工程主要建设在长江流域核心区,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水资源取水和处理;输水管道采用大直径管道,通过地下、地面和隧道等方式进行输水;调蓄工程主要建设在西北地区,用于水资源的储存和分配。

2. 施工周期:西北调水工程的施工周期预计为10年,包括前期勘察、设计和环评、主体工程施工、设备安装和调试等多个阶段。

3. 资金投入:西北调水工程的总投资预计为5000亿元,其中包括国家、地方政府资金、社会资本和国际合作资金等多个来源。

三、生态环境1. 环评方案:西北调水工程建设前需要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对工程建设、水资源调配、生态平衡等的影响分析,以及对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措施等。

2. 水资源保护:西北调水工程建设过程中需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

采取限期开采和补偿机制,保护地下水、湿地保护和水生态环境等。

中 国大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如何应对

中 国大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如何应对

中国大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如何应对中国大西北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地,是一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

然而,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这一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加上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水资源的获取和利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一严峻的问题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规划。

这意味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分配制度,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需求,合理调配水资源。

政府应当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杜绝水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

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农业方面,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灌溉效果也不尽理想。

相比之下,滴灌、喷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能够精确地将水输送到植物根部,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损失。

此外,还可以通过选育耐旱作物品种、改良土壤结构等方式,提高农作物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农业用水的管理,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过度灌溉。

工业领域也需要采取一系列节水措施。

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消耗。

对于高耗水企业,要加强监管,要求其进行节水技术改造,达到一定的节水标准。

此外,建立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系统,将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次用于生产,也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也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容易导致生态失衡。

因此,要加大对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划定保护区,禁止非法开采和污染。

同时,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的涵养和循环。

跨区域调水工程也是解决大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缓解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如何提高

大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如何提高

大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如何提高大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却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大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现状。

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水资源总量有限。

同时,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极不均衡,部分地区水资源极度短缺,而在一些季节和区域,又可能出现短暂的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

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进行统筹规划。

通过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水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原则,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开发。

同时,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水资源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农业是大西北地区用水的大户,因此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对于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关键举措之一。

例如,采用滴灌、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方式,相比传统的大水漫灌,可以大大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选育耐旱作物品种,优化种植结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用水需求。

此外,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灌溉渠道,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也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工业领域,推动工业节水改造也是必不可少的。

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节水工艺和设备,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对于高耗水的企业,要加强监管,促使其采取节水措施,降低水资源消耗。

同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减少高耗水产业的比重,发展节水型工业,也是从源头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在居民生活用水方面,增强居民的节水意识是关键。

通过宣传教育,让居民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例如,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如节水马桶、水龙头等,减少家庭用水的浪费。

社区和学校可以开展节水活动,鼓励居民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节水的良好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

新疆是西北地区典型的省份,自然地理环境独特,干旱对农牧业生产影响深刻,其中水资源的利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坎儿井是当地独具特色的灌溉用水利工程,其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如图)。

但是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反而会加剧荒漠化。

读图分析以下是否适应环境的特征。

对荒漠化有无影响?
宁夏基本资料:
宁夏位于北纬35°14~39°23,东经
104°17~107°39之间,位于“丝绸之
路”上,历史上曾是东西部交通贸易
的重要通道。

宁夏回族自治区远离海
洋,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
区是典型的大陆型气候。

全年平均气
温在5-9℃之间,宁夏降水量南多
北少,大都集中在夏季。

年降雨量在
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在1000毫
米以上,且多发各种自然灾害。

2004
年初统计数据显示,宁夏地形中丘陵
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
15.8%,台地占17.6%,沙漠占1.8%。

在中国自然区划中,宁夏跨东部季风
区域和西北干旱区域,西南靠近青
藏高寒区域,大致处在中国三大自然
区域的交汇、过渡地带。

西吉、海原、
固原、彭阳、同心等七个国家级贫困
县。

二十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西海固人口增加,土地荒漠化加剧,现有回族人口近一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海拔1100~1200多米,地势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

黄河自中卫入境,向东北斜贯于平原之上,河势顺地势经石嘴山出境。

平原上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加上坡降相宜,引水方便,便于自流灌溉。

所以,自秦汉以来,劳动人民修渠灌田,发展了灌溉农业。

2000多年来经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这里早已是渠道纵横、阡陌相连的“塞上江南”。

青铜峡以北的银川平原,
地形开阔,有的地方竟达40公里以上。

尤以黄河以西的地区。

平原面积较广。

这里坡度较小,引水虽便,排水欠佳,过去缺乏良好的排水系统,积水汇集于注地。

由于排水不畅,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的盐渍化现象严重。

现在平原上还有不少湖泊,这些湖泊已成为今日发展淡水养鱼的重要场所。

风沙侵袭的台地区降水少,地下水埋藏深。

水质差,水分条件不好。

风沙侵袭严重,沙荒多,农田少。

天然植物主要是早生草类和低矮的灌木丛,这里是生态比
较脆弱的天然牧场
贺兰山绵亘于宁夏的西北部,南北长200多公里,东西宽15~60公里。

山地海拔多在1600~3000米,主峰达3556米。

古人称之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

山势巍峨雄伟,既削弱了西北寒风的侵袭,又阻挡了腾格里沙漠流沙的东移,成为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

阅读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宁夏的位置?地形特征?
2、宁夏的气候?特点?成因?
3、宁夏的河流和水文特征?
4、宁夏的农业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