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哥伦布》:细节上绚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见,哥伦布》:细节上的绚烂摘要:《再见,哥伦布》是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26岁时的作品,该小说让罗斯一举成名,在美国文坛获得“文学神童”的称号。有着极高文学修养的罗斯在小说里表现出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修养和语言素质,他既对古老的犹太传统生活非常娴熟,也对现代美国的文化十分向往;他既可以在小说的细节上精雕细刻,也可以游刃有余地运用着文学词汇,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细节和语句。

关键词:《再见,哥伦布》菲利普·罗斯细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第三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1933-),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195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巴克内尔大学,1955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留校教英语,同时攻读博士学位。1957年,菲利普·罗斯出人意料地放弃了博士学位的攻读而专事写作,之后就以其先锋派的风格雄踞美国文坛半个多世纪。菲利普·罗斯自1959年开始创作以来,先后有31部作品问世,如《垂死的肉身》(2001)、《反美阴谋》(2004)、《凡人》(2006)、《退场的鬼魂》(2007)、《激愤》(2008)和《羞辱》(2009)等,都以犀利的思想、清新的文风、高雅的语言得到了评论界的认可。近年来,罗斯在美国文坛更是势头稳健,根据其小说《人性的污秽》改编的电影在2003年上演后好评如潮。罗斯几乎囊括了美国所有文学大奖,并几度被预测为诺贝尔文学奖最有竞争力的得

主。

《再见,哥伦布》是菲利普·罗斯26岁时的作品,该小说让罗斯一举成名,在美国文坛获得“文学神童”的称号,此书出版当年即获得“古根海姆奖学金”和“全国文学艺术研究基金”,次年又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从而奠定了菲利普·罗斯在当今美国文坛的瞩目地位,并被誉为“纽瓦克的桂冠诗人”。罗斯于1960年到爱荷华大学作家班任教,两年后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驻校作家,他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过多年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一直沉浸在高文化氛围里的罗斯毫无争议地成为典型的学院派作家。

有着极高文学修养的罗斯在小说里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修养和语言素质,他既对古老的犹太传统生活非常娴熟,也对现代的美国文化十分向往;他既可以在小说的细节上精雕细刻,也可以游刃有余地运用文学词汇,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细节和语句。为此,在《再见,哥伦布》问世之后,犹太作家贝娄马上给予高度的评价:“罗斯先生一出场,指甲、毛发、牙齿都已长齐,他说话流利,技巧娴熟,机智幽默,富有生气,具有名家风范。”这是说罗斯有着先天的与众不同的语言天赋,所以他的语言犀利,细节绚烂,张扬着学者风范,创造出独特的小说文本。本文专门针对《再见,哥伦布》中的精美细节和语句进行分析,以期研读出美国犹太作家罗斯在《再见,哥伦布》所表现出的独特的细节之美和语言力量。

一小说里的细节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是作品中的最小叙事单位,细节描写往往会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景,使它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等的重要手法,它在叙事中看似可有可无,但却是作者的精心设计,是作者文学创作功力的体现。显然罗斯是深谙此道的,所以他才会在《再见,哥伦布》里,不厌其烦地抓住每一个机会,在细节上大肆渲染,充分利用这些细节来点化故事,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再见,哥伦布》所讲述的是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青年尼尔与回家度假的女大学生布伦达在游泳池偶然相识并一见钟情的故事,布兰达的纯朴优雅、热情大方吸引着尼尔,尼尔出身低微但热情奔放,他不顾犹太传统习俗,在自由的美国文化氛围里大胆地与布伦达寻欢。但在后来尼尔与布伦达一家的交往中,他发现了犹太中产阶级的粗俗和对人性的压抑,二人最终还是在社会地位和个性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分手。作者在这个细腻优美的故事里,动用了大量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细节,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 对人物心理的细节描写

在这部小说里,图书管理员尼尔虽然家境贫穷,但却有着热情大方、勇敢追求的个性。当他在游泳池里偶遇富家女子布伦达时,尼尔大胆主动的追求,很快就赢得了布伦达的好感和接受。在第一次拥抱布伦达时,尼尔心中产生了最终纤细的感觉:“仿佛在她的胸部深处有什么东西在躁动,在深深的地方,我可以透过她衬衫感

觉到它。它就像鼓动的双翼,很小的羽翼。”这种感觉是细微的,也是真实的,这说明两人热情喷发,心脏里已鼓动着爱情的翅膀,所以他们时而潜入泳池,时而浮出水面,用各种各样的语汇表达着爱意。罗斯在此处采用了大段精彩的心理剖析,来表现尼尔突发的心理活动:“把我们的感情用词语表达出来,就是创造感情、拥有感情。”这场爱情来得太突然了,所以男女双方都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当他们向对方倾诉情感时,他们的情感虽然炽烈,但却是突发的,他们语言虽然真诚,但却是临时组织的。罗斯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心理特征,用最精确的语言传递出了这种微妙的感受,把男女主人公的心态把握得非常精到。

2 家庭生活的细节

《再见,哥伦布》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两个家庭里:尼尔的拉迪斯姑妈家和布伦达的父母家,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虽然他们都是犹太人,但因为经济状况的不同,两个家庭的生活已有了较大的差别,他们享受着不同的物质和文化,因而就会产生出大量不同的生活品位和生活态度。如布伦达生活的街区是:在高出纽瓦克市一百八十尺的郊区,在这里似乎连太阳变大了、低了、圆了,“门廊前不见有人坐着纳凉;房间里透出灯光,但窗户却紧闭着,因为住户们利用仪表调节他们皮肤应该接触的湿度。”在这种完全脱离自然状态的生活里,富人们的生活细节是:“水果长在他家的冰箱里,体育用品却悬挂在他家的大树上”。而在尼尔生活的街区里,“格拉迪斯姑姑和马克斯姑父在小巷幽暗处分享一条芒兹糖,两人坐在

轻便椅上享受着宛如来世一般美妙的习习凉风”。这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经济阶层的区别,一个已经完全进入到美国上流社会生活里,不但拥有着美国上流社会的物质条件,更拥有着美国上流社会的理念,那就是感觉住在越是高敞的地方,越是离天堂更接近,越是拥有更多的幸福。这些关在空调房间里的富人与坐在小巷里享受宛如来世一般美妙的习习凉风的穷人相比,谁更幸福一些呢?罗斯并没有直接说明,但从他小说的最终结局上来看,穷人的接近自然、保持着天性的生活方式,更让男主人公尼尔喜爱,更让他感到舒适。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一代代的犹太人努力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传统,努力维持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他们会在节日、庆典、家族活动等场合努力地保持着本民族文化的承接,但由于新一代的犹太青年受到的美国教育太多,更深地沉浸于美国文化的氛围里,拼命地想让自己更加融入到美国文化之中,所以远离自己的民族文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小说里的犹太男青年尼尔已强烈地感觉到:“那些我的祖母曾经从一只古老杯子里喝热茶的街道总有一天会变得

空无一人,我们大家将搬到桔山顶上去”。而在布伦达富有的家庭里,美国文化显然正占据着上风:布伦达的妈妈帕蒂姆金夫人称呼尼尔时,有意地叫他“比尔”,因为这样听起来更美国化一些;布伦达的哥哥罗纳德整天关心的是“美国人”球队又赢了两分,所以他们家的餐桌上要为球队主力米基·曼德尔摆上一套餐具,以表示要与这位主力队员共进晚餐。尤其露骨的是,布伦达一家都不喜欢自己鼻子上那个钻石形的凸起骨头,因为使布伦达一家人看起来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