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致死三联征.

合集下载

《创伤致死三联征》课件

《创伤致死三联征》课件

方面还存在明显滞后。未来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促进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加强基础研究
拓展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创伤致死三联征的病理生理机制 ,为治疗和预防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除了关注创伤致死三联征本身,可以拓展 研究其在其他疾病或病理状态下的表现与 意义,以期发现更多潜在的治疗靶点。
急救医疗技术提升
推广先进的急救医疗技术,提高急救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04
创伤致死三联征的案 例分析
案例一:某市一起车祸导致的创伤致死三联征
总结词:严重后果
详细描述:某市发生一起车祸,导致一名患者同时出现创伤、失血和低体温,最 终因创伤致死三联征死亡。这个案例表明,创伤致死三联征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生 理状态,需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如肝、肾、肺等。
02
创伤致死三联征的治 疗
抗休克治疗
01
02
03
早期识别休克症状
关注患者血压、心率、呼 吸、神志等指标,及早发 现休克症状,为后续治疗 争取时间。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在休克早期,迅速建立静 脉通道,以便快速补充血 容量,改善循环。
输血与输液
05
总结与展望
当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01
研究样本量不足
目前对于创伤致死三联征的研究主要基于小样本数据,未来需要更大规
模的研究来验证和深化理解。
02
缺乏跨学科合作
该领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包括医学、生物学、物理学等。
目前这方面的合作还不够充分,未来应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03
临床应用滞后

创伤致死三联征解读

创伤致死三联征解读

阿富汗
格鲁吉亚
局部战争!
恐怖事件!
阿尔及利亚汽车炸弹爆炸
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
核泄漏
水灾,海难
多发伤导致的死亡
0-1 h: 50 %
1-24 h: 30 % >24 h: 20 %
Prof. Scalea, Head of The Shock Trauma Center, University of Maryland 2000
• 目的:提供理想的生理状态,给伤员以最好的康 复机会。 • 中心内容:纠正低容→维持正常的CO, 氧释放利 用→纠正低体温,凝血病及代酸。 • 具体措施:适当容量复苏,同时积极复温并纠正 凝血功能障碍→代酸则自然改善。
严重创伤后酸中毒
创伤失血、休克→组织细胞缺氧(有氧 代谢→乏氧代谢)→乳酸↑→乳酸性(代谢性) 酸中毒(与氧债、低灌注程度、休克程度有 关)。

• 血小板凝集抑制 • 凝血级联酶促反应延长 (内、外源性凝血因子功能↓) • 纤维蛋白溶解↑
出血增加啦!
低体温对酸中毒的影响
有大量报道称: 低体温可以使血乳酸↑ 其机理可能是体温下降 后体内各种改变均可以导 致组织细胞供氧减少,故 乏氧代谢产生更多的乳酸 →使已有的酸中毒加重。
严重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
酸中毒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 • • • • 心脏收缩力↓→心输出量↓ 血管扩张→低血压 肝肾血流↓ 心动过缓 其他心律失常↑
pH<7.2之前很难被认清!
酸中毒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 pH < 7.2→凝血功能↓ • 随着pH下降→血小板功能↓ • 各种凝血因子活性被抑制
尽管有不少学说, 但机理不十分确定!
• pH<7.1,可以在补液的同时,加用正性肌力及血 管加压药 • 呼吸机支持呼吸,提高血氧含量

《创伤致死三联征》课件

《创伤致死三联征》课件
发病机制
创伤致死三联征是机体在强烈的创伤刺激下调节生理功能的一种应激反应。
三个组成部分
失血
指创伤后因出血而引起的循环容 量不足和身体缺氧等生理反应。
毒素
指创伤后产生的细菌毒素、代谢 物、死亡组织等有害物质,对机 体产生负面影响。
细胞因子
指创伤后产生的一类调节因子, 可以影响身体细胞的生长、繁殖、 分化和死亡等过程。
病因与发展
1
病因
创伤致死三联征的病因复杂,包括外科
发展
2
创伤、骨科手术后和肿瘤手术后等,同 时个体因素和外界环境也可能对创伤致
创伤致死三联征的发展过程复杂,在体
死三联征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内强烈应激下,机体会产生复杂的生理
反应,最终导致多种器官功能缺失。
3
防治建议
在实践中,针对创伤致死三联征的防治 建议包括依靠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和早 期实施生命支持疗法等。
2 临床治疗
针对创伤致死三联征,医生通常会采用低容 量、目标向性液体复苏等手段进行干预。
预后与展望
预后
• 创伤致死三联征预后不佳,尤其是生理紊乱 发展到最严重的时候。
• 不同原因导致的创伤致死三联征,患者在预 后方面也会存在差异。
展望
在外科、重症医学等领域得到发展,创伤致死三联 征的预后和治疗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创伤致死三联征
创伤致死三联征,是一种在创伤后出现的生理紊乱现象,它能够明显反映出 创伤患者身体的内在状况,对于创伤患者的救治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定义和介绍
概念
创伤致死三联征是指创伤性失血、创伤毒素和细胞因子三种生理性状在创伤中同时出现的状 况。
分类
根据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可以将创伤致死三联征分为一至四级。

死亡三角

死亡三角
4.死亡三角护理策略 复温、纠正酸中毒、恢复凝血功能
10
Thanks!
11
死亡三角
急诊科:
杨中福
死亡三角
严重创伤合并大出血患者,往往出现低体温、
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这三者可相互促进,形
成恶性循环,故被称为“死亡三联征”or”死亡 三角”
若不能及时发现,患者很可能在24h内死亡
2
死亡三角的关系
严重创伤 背 景 组损伤 活动性 大出血
大量输液
低体温 致死三联征 酸中毒
凝血障碍
2. 输入血小板、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 及其他止血药物。 3.监测凝血功能.
9
知识点回顾
1.死亡三角:严重创伤合并大出血患者,出现低体温、酸
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
2.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的关系。 3.死亡三角的原因 3.1. 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 3.2. 低体温的原因
3.3. 酸中毒原因
36℃,反之室温低于21℃时间大于3h,体温往往小于36℃)
2
3
4
.输液、输血(室温下每输入 1 000 ml液体或 1 U 的 4℃库血,
可使体温下降 0.25~0.5℃)
5
其他原因 产热不足、热量丢失增加
创伤患者低温持续 4 h 以上, 死亡率可达40%, 体温降至 能障碍的原因
血液丢失 创伤失血可 以直接丢失凝 血因子大量液 体复苏导致凝 低体温 低体温主要 是降低凝血酶 活性,抑制血 小板聚集。 酸中毒 可以抑制各种 凝血因子的活 性,也促进纤 维蛋白原的降
血因子稀释
解。
4
低体温的原因
1
创伤可使正常的体温调节功能发生改变 暴露在低温环境 室温过低(室温大于32℃时间大于3h,65%~80%病人体温可大于

致死三联征

致死三联征
6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三十一分。
创伤性凝血病的过程
大量血液丢失
大量输液
大量库血
组织间液进入血管
血液稀释
低体温 (临床小于 36° ≥4 小时或中心体温≤34°)
酸中毒(pH ≤ 7.2)
凝血紊乱
7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三十一分。
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
? 组织损伤 是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的基础
凝系统,从而影响凝血病的发生
13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三十一分。
早期识别和进行有效的监测
? 早期重视高危因素的识别,特别是对损伤严重、重型颅脑损伤、
休克、活动性大出血、预期会接受大量输血的伤员
? 行凝血、纤溶等相关指标的常规监测,包括血 PT、PTT 、TT、纤 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 D二聚体、 PDP 等等,根据病情必要时 每2~4 h重复检查
16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三十一分。
凝血、纤溶相关监测指标的评价
凝血酶时间测定 (thrombin time , TT)
1、主要监测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反应性 2、直接反应病人血中有肝素或类肝素抗
凝物质水平
D-2聚体
1、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中分子量最小的 阶段
2、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
3、直接反应凝血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的
MA Angle
时间
EPL
? TEG 系统反应整个
的凝血过程
? 血块发展的连续监测
? 产生与每个阶段相关
的参数
R
时间 (分钟)
21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三十一分。
参数 r
凝血状况
凝血成分
凝血时间

“创伤致死三联征”解读

“创伤致死三联征”解读

“创伤致死三联征”解读
(申明:本平台概不接受民众寻医问药)
因微信订阅系统只保存最近5天发布的内容,为了长久保存资料以便以后温习,请大家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
PS:为提高会员各类考试的通过率,我们与各大知名医学网校建立良好了合作关系,医学之声用户报各类医药考试网校课程可以享受会员优惠,咨询微信号:
vom121
“创伤致死三联征”是创伤伤员术后早期主要死亡原因
严重创伤后酸中毒
纠正酸中毒策略
严重创伤后低体温
纠正低体温策略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
严重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
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策略
作者:孙长怡,男,生于1956年,主任医师,北京宣武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学学士。

创伤致死三联征 ppt课件

创伤致死三联征 ppt课件
PH﹤7.2之前很难被认清!
创伤致死三联征
8
酸中毒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 PH﹤7.2——凝血功能↓ • 随着PH下降——血小板功能↓ • 各种凝血因子活性被抑制
尽管有不少学说,但机理不十分确定!
创伤致死三联征
9
严重创伤后低体温
• 体温控制是通过体内产热、中枢神经调节 和通过传导、对流、蒸发及散热造成的热 丢失的平衡来实现的。
• 凝血功能障碍和损失程度无关,与T↓密切 相关
创伤致死三联征
19
严重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原因的新、 旧理论
• 旧:凝血因子丢失、消耗、稀释、低体温、 酸中毒
• 新:除上述以外,还包括:
1.创伤→组织损伤→凝血,纤溶系统激活
2.休克、内皮细胞损伤→低灌注→释放调 节蛋白与凝血酶结合使其功能↓,激活C蛋 白,抑制V、VII因子功能→机体抗凝活性↑
创伤致死三联征
6
• 复苏后期乳酸廓清与氧输送量和氧 耗密切相关。有报告称严重创伤患 者生存率与体内乳酸廓清有关:
• 24h内廓清患者——100%生存
• 48h内廓清患者——14%生存
创伤致死三联征
7
• 酸中毒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 心脏收缩力↓→心输出量↓ • 血管扩张→低血压 • 肝肾血流↓ • 心动过缓 • 其他心律失常↑
创伤致死三联征
22
严重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防治策 略
• 防治原发伤:减少出血→减少休克、酸中 毒、血液稀释
• 恰当复苏(DCR): 1 及时纠正休克 2 允许性低血压(脑外伤除外) 3 及时识别低体温 4 及时纠正酸中毒 5 早期纠正凝血病
创伤致死三联征
23
严重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防治策 略
• 防治低体温 • 早期补充血浆、血小板、红细胞(1:1:1) • 早期恰当用止血药:凝血因子VII,在10u的

创伤死亡三联征名词解释

创伤死亡三联征名词解释

创伤死亡三联征名词解释创伤死亡三联征简介创伤死亡三联征(Traumatic Triad of Death)指的是发生严重创伤后,常见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一系列生理改变,包括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

该病理过程常伴有凝血因子的消耗和红细胞流变学的改变,是严重创伤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名词1.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简介: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或创伤引起的休克状态,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造成各器官组织缺血缺氧。

–例子:车祸中大量失血导致患者出现心率增快、皮肤苍白、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症状。

2.低体温(Hypothermia)–简介:低体温是指人体核心体温低于正常范围,可影响正常代谢和器官功能,进一步加重病情。

–例子:在寒冷环境中被困的受伤者,由于散热过快,导致体温下降,出现低体温症状如寒战、乏力等。

3.酸中毒(Acidosis)–简介:酸中毒是体内酸碱平衡被破坏,造成血液酸性增加的一种病理状态。

–例子:因严重创伤引起的大量出血,导致血液中酸性物质堆积增加,引发酸中毒表现如呼吸困难、疲倦等。

4.凝血功能障碍(Coagulopathy)–简介:凝血功能障碍是由于创伤导致凝血系统失衡,使血液无法正常凝固。

–例子:严重创伤后,破坏了正常的凝血过程,导致出血时间延长、凝块形成受阻等凝血功能障碍症状。

5.凝血因子消耗(Coagulation Factor Consumption)–简介:凝血因子消耗是指创伤引起的凝血活性物质减少,导致凝血因子消耗过多。

–例子:创伤后,大量损伤导致凝血因子的消耗过多,造成凝血功能下降。

6.红细胞流变学改变(Red Blood Cell Rheology Alteration)–简介:红细胞流变学改变是指在严重创伤后,红细胞形态、变形能力及流动性发生异常。

–例子:创伤导致的炎症反应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影响红细胞的形态和流动性,进而影响氧气运输和组织灌注。

致死三联征

致死三联征
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 是一种多元性的凝血障碍性疾病
6
创伤性凝血病 概念
大量出血、组织损伤后激活凝血、纤溶、抗凝系统, 在创伤早期出现的急性凝血功能紊乱,病生机制复杂, 现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7
创伤性凝血病的过程
大量血液丢失 大量输液
组织间液进入血管 血液稀释
大量库血
凝血紊乱 低体温(临床小于36°≥4小时或中心体温≤34°) 酸中毒(pH ≤ 7.2)
14
早期识别和进行有效的监测
早期重视高危因素的识别,特别是对损伤严重、重型颅脑损伤、 休克、活动性大出血、预期会接受大量输血的伤员 行凝血、纤溶等相关指标的常规监测,包括血PT、PTT、TT、纤
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PDP等等,根据病情必要时
每2~4 h重复检查
同时应注意体温和酸中毒的监测
30
损伤控制性复苏具体措施
注意体温监测
控制和减少出血是关键 输注液体或血液制品加温
31
损伤控制性复苏具体措施
选择液体复苏
宜使用氯离子浓度接近生理水平的乳酸林格液 避免使用高氯性的生理盐水,防止高氯性酸中毒
32
损伤控制性复苏具体措施
处理酸中毒

碳酸氢钠可以降低Ca2+的浓度,不利于凝血以及心脏的收缩
37
低体温的危害
低体温是创伤后凝血机制障碍的确切病因 对于创伤病人来说,低体温的存在使他们的死亡率比单纯由于暴 露于寒冷环境所致低温病人的死亡率要高得多 低体温是独立于休克、创伤严重度评分、复苏时液体需要量之外 的一个因素
38
低体温的分类
传统的分类 轻度低体温 (33-35℃) 中度低体温 (28-32℃) 深度低体温 (<28℃)

致死三联征

致死三联征
一组208例患者的前瞻性研究,伤员入院时的凝血功能障碍和休克 严重程度有着明显的量效关系
在组织低灌注时,内皮细胞释放血栓调节蛋白增多,通过与凝血酶 结合而抑制其功能,同时还激活蛋白C和抑制Ⅴ、Ⅷ因子的功能, 导致机体抗凝活性增强
11
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
血液稀释
创伤失血可以直接丢失凝血因子,体液从细胞内和组织间隙 向血管内转移、后续的大量液体复苏都导致凝血因子稀释
故2010年欧洲严重创伤出血处理指南推荐不应单独以 INR和APTT来指导止血治疗(1C级 )
20
凝血监测--TEG®系统
监测完整血块程序
检测: ∆血块强度 / 时间 (分钟)
• 血块形成速率 • 血块强度 • 血块稳定性
止血 状态 21
TEG 描记和血块进展
最M大ax血im块um形c成lo(t血fo小rm板s )
为患者手术后入ICU行纠正酸中毒、凝血障碍、复温 等治疗
择期行确定性手术治疗
4
低体温
恶性循环
凝血 障碍
代谢性 酸中毒
5
创伤性凝血病
亦称为“非外科性出血”或“微血管出血” 是由于严重创伤导致组织损伤,引起机体出现以凝血
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 是一种多元性的凝血障碍性疾病
6
通常的凝血指标只反映凝血初始阶段的功能,并不能 提供血小板功能、血栓强度、纤溶活性等信息。且这 些体外试验的温度、pH值、血小板水平与体内环境不 同,也不能真实反映体内的凝血功能
19
凝血、纤溶相关监测指标的评价
劣势
INR与APTT以及FIB传统的监测指标只是对凝血反应中 基本部分的检测,均不能描记凝血这一完整复杂的病 理生理过程

创伤致死三联征

创伤致死三联征

整理版
18
严重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
• 创伤后出血可以分为: 机械性出血(外科出血) 非机械性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
• 体温下降和大量输液可以分别及共同造成 凝血功能障碍
• 凝血功能障碍是手术室,ICU内严重创伤伤 员死亡的主要原因(50%)
• 凝血功能障碍和损失程度无关,与T↓密切 相关
整理版
19
创伤致死三联征
整理版
1
创伤救治黄金小时的概念
• 旧的黄金小时:目的在于尽量缩短从手 术——手术刀碰皮的时间。
• 新的黄金小时:强调从伤员进入手术室— —进入“致死三联征”状态的积极处置。
整理版
2
“三联征”是创伤伤员手术后 早期主要死亡原因
• 实际上,“三联征”是严重创伤伤员 生理潜能耗竭达到极限的一种状态,
表现出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功能 障碍。
整理版
3
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创伤后凝血病
• 也有学者认为:
• “三联征”是多因素的综合征,不应该分开来看, 应该同时处理。
• 其实进行性低体温及酸中毒是严重顽固性凝血功 能障碍的先导。
• 三者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了所谓的“恶性循环”。 • “三联征”不仅仅由损伤的严重程度决定,更重
整理版
27
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与 Damage Control Surgery
• DCR和DCS的关键区别是将凝血病的防治 提高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强调在创伤早期、 实施DCS的同时就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纠 治凝血病。
整理版
28
纠正酸中毒策略
• 补液、输血等→保证血球压积>22%→心脏 射血↑→携氧↑→组织氧供↑——乳酸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iad” 是创伤伤员手术后早期主要死亡原 因
Death
实际上,Tiad是严重 创伤伤员生理潜能耗竭达 到极限的一种状态,表现 出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 功能障碍。
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创伤后凝血病
也有学者认为:
• “Triad” 是多因素的综合征,不 应该分开来看,应该同时处理。
• 其实进行性低体温及酸中毒是严重 顽固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先导。
patient reaches the physiologic limit, defined as the onset of the triad: hypothermia, acidosis and coagulopathy. ”
… ---- Judy mikhail, The trauma triad of death:
酸中毒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 较长时间的酸中毒可使 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 油(2,3-DPG)含量减少, 红细胞携带O2能力下降
• 严重酸中毒→呼吸中枢 抑制
组织细胞 缺氧
愈加严重
严重创伤后低体温
体温控制是通 过体内产热、中枢 神经调节和通过传 导、对流、蒸发及 散热造成的热丢失 的平衡来实现的。
创伤伤员体温下降的特点
• 中心体温第一小时陡降 • 早期头部血管不收缩,
其T丢失>50% • 全麻后可以持续陡降 • 术中肠管暴露,其T丢
失≥250%
Gentilello’s 低体温标准
• 轻度: 34~36℃ • 中度: 32~33.9℃ • 重度: < 28 ℃
低体温的影响
如果体温<35 ℃: • 心律失常 • 心输出量↓ • 全身血管阻力↑ • 血氧解离曲线左移
• PT、PTT<1.25倍对照 • 血小板 >100000/mm³ • 纤维蛋白原>100 mg%
---- Judy Mikhail
Strategies to correct hypothermia
• Warm room Room T > 28.8C, may not be feasible in many ICUs
• 防治低体温 • 早期补充血浆、血小板、红细胞(1:1:1) • 早期恰当用止血药:凝血因子Ⅶ( rⅦa
基因重组凝血因子Ⅶ等),在各10u的PRBCs、 plt、FFP、冷凝沉淀物输注后仍出血可以给 10μg/Kg。
• DIC早期可用抑肽酶、蛋白酶抑制剂
• 注意警惕转入高凝→形成血栓、肺栓塞等
建议End points
------ 上海东方医院
创伤救治黄金小时的概念
• 旧的“Golden hour”:
目的在于尽量缩短从受伤--手术刀碰皮的时间
• 新的“Golden hour”:
强调从伤员进入手术室—进入“致死三联征”状态 的积极处置 “ The new golden hour may well be the time in the operating room before the
酸中毒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 心脏收缩力↓→心输出量↓ • 血管扩张→低血压 • 肝肾血流↓ • 心动过缓 • 其他心律失常↑
pH<7.2之前很难被认清!
酸中毒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 pH < 7.2→凝血功能↓ • 随着pH下降→血小板功能↓ • 各种凝血因子活性被抑制
尽管有不少学说, 但机理不十分确定!
有关“创伤致死三联征”的讨论
The Trauma Triad of Death:
Hypothermia, Acidosis, and Coagulopathy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
孙长怡
阿格 富鲁 汗吉

创伤对于整个社会的危害以及创伤救治在 急诊科工作中的重要性早已众所周知。
多发伤导致的死亡
严重创伤后低体温
• 66%严重创伤伤员到 达ER时有低体温
• 另有报道:57%低体 温,尤其在急诊室 丢失 -- Gregory
• 体温自34→32℃, 伤员死亡率 40→100%
创伤后低体温 是双刃剑
低体温—双刃剑
代谢、氧耗↓→对脑损伤、心脏
停搏及肾缺血等有益,如
低 体 温
果为中度低体温→缺血性 休克伤员存活率↑
SBp < 70mmHg • 体温 < 34~35 ℃ • BE ≤ -15
“The Triad of Death”
预防及治疗策略
Strategies to correct coagulopathy
• Reverse hypothermia and maintain an effective circulating blood volume and oxygenation
如何进行干预?
• 目的:提供理想的生理状态,给伤员低容→维持正常的CO, 氧释放利 用→纠正低体温,凝血病及代酸。
• 具体措施:适当容量复苏,同时积极复温并纠正 凝血功能障碍→代酸则自然改善。
---- Michael J.A. Parr,
Damage control surgery and intensive care
多种体温依赖的酶活性↓→……
导致低体温的因素:
• 受伤现场丢失(暴露、失血、处置过
长等)
• 复苏操作丢失(过程、凉液输注等) • 年龄因素(过小、过老) • 酒精含量(过度挥发) • 急诊室暴露(查体、早期处置) • 手术室丢失(消毒、麻醉、暴露及体
腔开放等→4.6℃/hr) • 升温机能损伤(调节障碍) • 输液量
严重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
• 创伤后出血可以分为: 机械性出血(外科出血) 非机械性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
• 体温下降和大量输液可以分别及共同造成凝血功 能障碍
• 凝血功能障碍是手术室、ICU内严重创伤伤员死亡 的主要原因(50%)
• 凝血功能障碍和损伤程度无关,与T↓密切相关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coagulopathy
低体温性凝血功能障碍
体温
• 血小板凝集抑制
→ 下降
• 凝血级联酶促反应延长
<34
(内、外源性凝血因子功能↓)
℃:
• 纤维蛋白溶解↑
出血增加啦!
低体温对酸中毒的影响
有大量报道称:
低体温可以使血乳酸↑ →加重“Triad”。
其机理可能是体温下降 后体内各种改变均可以导 致组织细胞供氧减少,故 乏氧代谢产生更多的乳酸 →使已有的酸中毒加重。
• Consider the use of rVIIa(基因重组凝血因子Ⅶ ) • Give Vitamin K • Repeat coagulation tests and blood count
and modify treatment accordingly
---- Michael J.A. Parr
0-1 h: 50 %
1-24 h: 30 %
>24 h: 20 %
Prof. Scalea, Head of The Shock Trauma Center, University of Maryland 2000
伤员平均送达急诊科时间
• 1小时内: 1229人,70.0% 1~2小时: 439人,25.0% 2小时以上:88人, 5.0%
• Preferably use whole blood and/or the freshest available
• Give FFP(鲜冻血浆) to replace coagulation factors (10—15 ml/kg approx. 2 units will achieve 30% factor activity in adults)
严重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原因的新、旧理论
• 旧: 凝血因子丢失、消耗、稀释 低体温 酸中毒
• 新:除上述以外,还包括: 1 创伤→组织损伤→凝血、纤溶系统激活 2 休克、内皮细胞损伤→低灌注→释放调节蛋 白与凝血酶结合使其功能↓,激活C蛋白,抑制Ⅴ、
Ⅶ因子功能→机体抗凝活性↑
3 炎症反应→激活抗凝系统
组织供氧↓ • 低体温性利尿 • 代谢性酸中毒↑ • 凝血功能障碍
• 输血、输液、 加压药、正性 肌力药需求↑
• 脏器功能↓ • 死亡率↑ • ICU滞留时间↑
低体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低体温对于凝血功 能的影响最为显著,常 可以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性出血。虽然有学者试 图阐述,但其详细机制 仍然不是十分确定。
• Give platelets • Give cryoprecipitate(冷凝蛋白沉淀物)
Strategies to correct coagulopathy
• Give calcium (10 mmol) to reverse hypocalacaemia
• Consider the use of adjuncts to promote coagulation/reduce fibrinolysis (e.g. aprotinin 抑肽酶)
• 三者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了所谓的 “恶性循环”。
The bloody vicious cycle
Acidosis
Hypothermia
Death
Coagulopathy
• “Triad”不仅仅由 损伤的严重程度决 定,更重要的是 “低灌注”。
• 如果对“Triad”不 进行有效的干预, 则伤员死亡率将大 幅提高。
ISS>25
★ ★ ★ ★ ★ ★
SBp<70mmHg Temp<34 ℃ pH<7.10 Probability
1%
10%

39%

49%

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