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考试辅导

合集下载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民族第一课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历史渊源——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和地域渊源①族体渊源即共同族渊,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共同性或同源性。

共同族源是民族精神联系的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②地域渊源也可称为共同地域,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生活居住的地区。

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

(2)共同生活方式①含义:民族的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②地位: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也是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形成的物质基础条件。

(3)共同语言①含义: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

②地位: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

(4)共同文化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内容和形式特点的文化。

②地位: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5)共同风俗习惯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

②地位: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民族相互区别的明显标志。

(6)共同心理认可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素质。

主要表现为对同一民族的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②地位: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内聚性、向心性、自识性等特点。

3、民族的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我国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

4、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包括民族特征、民族渊源、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四个方面。

2024年民族工作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2024年民族工作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2024年民族工作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1.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明确目标任务、指标体系、工作举措、保障措施、考核评比、表彰奖励等内容。

A.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规划。

B.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规划。

C.民族团结模范区创建规划。

D.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规划。

(正确答案)2.公共场所、公用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行业的招牌、广告、告示、标志牌等应当同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公共服务行业应当设立双语服务窗口。

A.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B.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C.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正确答案)D.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

3.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

A.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关工作。

B.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相关工作。

(正确答案)C.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

D.创建相关工作。

4.地(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规划制定()。

A.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案。

B.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规划方案。

C.民族团结创建方案。

D.具体实施方案。

(正确答案)5.自治区、地(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纳入(),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统一部署,统筹实施。

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正确答案)B.国民经济规划。

C.社会发展规划。

D.城乡建设规划。

6.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

A.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正确答案)B.民族团结。

C.民族区域自治。

D.民族共同繁荣。

7.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创造各族群众()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A.共居、共学、共事、共苦。

B.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正确答案)C.共居、共事、共苦、共乐。

D.共吃、共住、共事、共乐。

8.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实行()的工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模范引领、全面推进。

A.党委统一领导、人大依法监督、政府全面负责、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参与。

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必背知识点

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必背知识点

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必背知识点
1.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

3.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4.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 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

7.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8.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六位一体”。

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11. 建设人民满意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2.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必须坚
持创新驱动发展。

13.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
保障。

14.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

15.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16.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些是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必备的知识点,也是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要点。

民族理论常识

民族理论常识
①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历史时空不尽相同,最终形成民族体的渊源和方式也不尽相同;
②在历史和现实中,生产方式也各有特点;
③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表现出中华各民族异彩纷呈的多样性;
④在信仰方面和精神世界,各民族也是千差万别。
7.我国高度重视民族问题的原因:
①在我国,由于多民族和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民族问题在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仍然存在。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
一。"
②民族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
8.当代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①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
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②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交织:
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
0."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
①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包括少数民族经济在内的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政治基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第三,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第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第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意义:
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准确把握现阶段中国民族关系的状况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1
2."中华民族的内涵:

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复习课件

学业水平考试基础知识复习课件

阅读与写作
总结词
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详细描述
阅读是学业水平考试中重要的部分,考生需要通过大量的 阅读练习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考 生需要注意文章的主题、结构和细节,同时学会根据上下 文推断生词的含义。
总结词
掌握常见写作类型和技巧
详细描述
写作是英语基础知识中的重要部分,考生需要掌握常见的 写作类型和技巧,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在写作 过程中,考生需要注意文章的结构、逻辑和语言表达,同 时注重语法和拼写的准确性。
统计学
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的方法,了解常见的统计量及其性质。
03 英语基础知识
词汇与语法
总结词
掌握核心词汇,理解基本语法
详细描述
学业水平考试中,英语基础知识是必备的。考生需要掌握 核心词汇,包括常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同 时理解基本的语法规则,如句子结构、时态和语态等。
总结词
世界自然资源
全球范围内的水、土、矿产等 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利用

世界经济地理
世界各国的经济布局和发展, 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世界区域地理
世界各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 地理特征,如欧洲、非洲、南
美洲等。
人文地理
0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增长、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等人 文地理现象。
政治地理
政治疆域、国际政治地理格局等政 治地理现象。
04 历史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史
夏商西周
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 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秦汉
介绍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以及儒家思想的确立。
总结词
中国古代史是中华文明发展的 源头,涵盖了从夏商西周到明 清时期的漫长历史进程。

民族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测试题及答案民族理论是一门研究民族现象、民族关系以及民族政策的学科,它对于理解和处理多民族国家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份民族理论测试题及答案的示例,供学习和参考。

一、选择题1.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

A. 社会B. 集体C. 集团D. 社区答案:B2.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上一律平等。

A. 法律B. 经济C. 政治D. A和C答案:D3.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 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B. 保障少数民族的经济利益C. 保障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D.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自治答案:D二、填空题4. 我国共有_______个民族,其中_______个是少数民族。

答案:56,555. 民族自治区分为_______、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答案:自治区三、简答题6. 简述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答案: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以及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四、论述题7. 论述我国民族政策在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方面的重要作用。

答案:我国民族政策在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民族平等原则确保了各民族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地位,这有助于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增强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赋予少数民族在本地区内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再次,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助于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最后,通过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减少地区发展差距,增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从而巩固国家的统一。

民族常识教案初中

民族常识教案初中

民族常识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和民族政策。

2. 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教学重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2. 民族政策及其实践。

教学难点:1. 理解民族政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和民族政策。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民族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民族分布特点和民族政策。

二、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10分钟)1. 教师利用课件介绍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如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等。

2. 学生通过观察课件,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情况。

三、讲解民族政策及其实践(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民族政策的含义、目的和重要性。

2. 学生了解民族政策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呈现一些关于民族政策实践的案例,如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保护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民族政策的实际效果。

五、小组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民族,深入了解该民族的文化特点。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采访等方式,了解民族的文化特色。

六、分享与交流(5分钟)1. 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民族文化特点。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增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民族政策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深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

2. 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和民族政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培养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民族理论考试资料

民族理论考试资料

民族理论复习资料1. 我国少数民族数量:55。

2. 少数民族人口及其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55个少数民族共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3. 我国人数最多和最少的少数民族:壮族(16178811人),珞巴族(2965人)。

4.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级别:民族自治地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起来的一级国家行政单位,其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5. 民族自治地方及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数量:目前我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

民族乡1173个。

6. 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例:64%左右。

7. 我国建立最早的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建立);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地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660400平方公里);四川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

8.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观:①在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对不同人们共同体的“族类”花粉就已存在,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族类”划分。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观,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所谓的“夷夏观”或“华夷观”。

②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出现,诸侯国之间、民族之间攻伐不止,夷夏关系变得紧张,从而催发了春秋战国夏族的民族观,即先秦夷夏观。

③在我国封建时代也有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出于有利于国家统一的考虑,提出过比较开明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也提出过偏见较少的主张,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又如唐代皇帝李世民提出了“四夷一家、胡越一家”的主张。

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在领导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根据西方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若干原则,提出了他们的民族观及其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

9. 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民族融合。

10. 新中国成立前,保持完整的奴隶制的民族是凉山彝族,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地区是西藏。

11. “四月八”“火把节”“端节”“西迁节”“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布依族; 彝族; 水族; 锡伯族; 傣族。

大学民族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民族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民族理论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民族区域自治B. 民族平等C. 民族团结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2. 下列哪项不属于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A. 各民族一律平等B.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C. 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D. 各民族都有强制其他民族学习自己语言的权力答案:D3.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B. 民族自治机关的建立C. 民族自治权的行使D. 民族自治法规的制定答案:C4. 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A. 55个B. 56个C. 54个D. 50个答案:B5. 下列哪项不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A.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B.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C.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D. 限制少数民族的自主权答案:D6. 我国的民族自治区有哪些?A.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 内蒙古自治区C. 广西壮族自治区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是什么?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D. A和B答案:D8.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哪几个级别?A.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B. 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C. 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D. 自治区、自治州、民族乡答案:A9. 下列哪项不是民族团结的重要性?A. 维护社会稳定B. 促进经济发展C. 增强国家凝聚力D. 制造民族矛盾答案:D10. 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什么?A. 维护少数民族利益B. 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C. 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D. 实现民族同化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ABD)A. 平等权利B. 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D. 发展经济文化事业E. 限制民族自由12. 下列哪些属于民族平等的体现?(ABC)A.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B. 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C. 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D. 各民族公民必须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13.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包括哪些?(AC)A. 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C. 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E. 民族自治地方的法院14.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包括哪些?(ABD)A. 统一领导与民族自治相结合B. 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相结合D. 政治与经济自治相结合E. 民族自治与民族隔离相结合15. 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ABC)A. 民族平等B. 民族团结C. 各民族共同繁荣D. 民族同化E. 民族优先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民族平等是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 我国的民族构成答: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少数民族共一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9%。

2. 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特点答: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3. 斯大林1913年写《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4. 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①民族特征②民族源流③民族意愿5. 三个过度: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6.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7.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种途径:民族形成具体过程中的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式的途径8.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有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这是民族发展的总趋势9.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

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10.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①有以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②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③有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④有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11.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12.民族问题的特性:①普遍性②长期性③复杂性④国际性⑤重要性13.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①民主原则②平等原则③法制原则④实事求是原则⑤团结统一原则⑥发展繁荣原则1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看一下多选)①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物质基础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造社会条件③加强自治机关的建设,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组织保障15.胡锦涛同志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一次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中,增加了和谐一词16. 西部地区包括我国12个省、市、自治区二、名词解释1、中国民族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内蒙古民族理论试题及答案

内蒙古民族理论试题及答案

内蒙古民族理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内蒙古是中国的第几个民族自治区?A. 第一个B. 第二个C. 第三个D. 第四个答案:A2. 内蒙古的首府是哪里?A. 呼和浩特B. 包头C. 鄂尔多斯D. 通辽答案:A3. 内蒙古的主要民族是哪一个?A. 汉族B. 蒙古族C. 回族D. 满族答案:B4. 下列哪项不是内蒙古的传统节日?A. 那达慕大会B. 春节C. 蒙古新年D. 清明节答案:D5. 内蒙古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A. 东部B. 南部C. 西部D. 北部答案:D6. 内蒙古的总面积是多少?A. 100万平方公里B. 200万平方公里C. 300万平方公里D. 400万平方公里答案:C7. 内蒙古的气候类型主要是?A. 温带季风气候B. 热带雨林气候C. 寒带气候D. 地中海气候答案:A8. 内蒙古的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多少?A. 1/3B. 1/2C. 2/3D. 3/4答案:C9. 内蒙古的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哪种资源最为著名?A. 煤炭B. 石油C. 天然气D. 稀土答案:A10. 内蒙古的民族政策主要体现了什么?A. 平等B. 自治C. 团结D. 互助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特点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马背文化B. 草原文化C. 农耕文化D. 工业文化答案:A、B12. 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哪些产业?A. 畜牧业B. 农业C. 工业D. 旅游业答案:A、C、D13. 内蒙古的民族自治区成立时间是?A. 1947年B. 1957年C. 1967年D. 1977年答案:A14. 内蒙古的民族自治区成立的意义包括?A. 促进了民族平等B. 保障了民族自治权利C. 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D. 加强了民族团结答案:A、B、C、D15. 内蒙古的自然景观包括以下哪些?A. 草原B. 沙漠C. 湖泊D. 山脉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6. 内蒙古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民族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单选题100题(附答案)

民族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单选题100题(附答案)

以下是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单选题100题(附答案):1.我国有()个少数民族。

A. 55B. 56C. 57D. 54答案:A2.蒙古族的传统民居是()。

A. 蒙古包B. 吊脚楼C. 窑洞D. 四合院答案:A3.傣族的新年是()。

A. 火把节B. 泼水节C. 开斋节D. 古尔邦节答案:B4.藏族人民最喜爱的饮品是()。

A. 酥油茶B. 奶茶C. 甜茶D. 马奶酒答案:A5.维吾尔族的传统舞蹈是()。

A. 孔雀舞B. 锅庄舞C. 赛乃姆D. 长鼓舞答案:C6.朝鲜族的传统服饰特点是()。

A. 宽袍大袖B. 短衣长裙C. 对襟长衫D. 无领斜襟答案:B7.彝族的民间史诗是()。

A. 《格萨尔王传》B. 《玛纳斯》C. 《江格尔》D. 《勒俄特依》答案:D8.苗族的传统乐器是()。

B. 芦笙C. 冬不拉D. 三弦答案:B9.回族等穆斯林民族的重要节日是()。

A. 圣纪节B. 雪顿节C. 那达慕大会D. 花朝节答案:A10.壮族的三月三通常会进行()活动。

A. 赛马B. 对歌C. 摔跤D. 射箭答案:B11.土家族的传统建筑是()。

A. 竹楼B. 土楼C. 吊脚楼D. 碉房答案:C12.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

A. 珍珠球B. 押加C. 木球D. 板鞋竞速答案:A13.哈萨克族的主要牲畜是()。

A. 牦牛B. 骆驼C. 马D. 羊答案:C14.黎族的传统纺织技艺被称为()。

A. 西兰卡普B. 黎锦C. 壮锦D. 傣锦答案:B15.佤族的传统习俗有()。

A. 剽牛B. 斗牛D. 斗鸡答案:A16.畲族的特色节日是()。

A. 分龙节B. 三月街C. 望果节D. 火把节答案:A17.高山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 台湾省B. 海南省C. 云南省D. 贵州省答案:A18.拉祜族的传统音乐形式是()。

A. 木卡姆B. 呼麦C. 芦笙舞D. 摆舞答案:D19.水族的传统文字被称为()。

A. 东巴文B. 水书C. 哥巴文D. 契丹文答案:B20.东乡族的传统手工艺是()。

民族知识试题及答案

民族知识试题及答案

民族知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国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哪一个?A. 汉族B. 壮族C. 回族D. 满族答案:B2. 下列哪个节日是藏族的传统节庆?A. 泼水节B. 那达慕大会C. 藏历新年D. 火把节答案:C3. 维吾尔族的传统乐器是什么?A. 马头琴B. 冬不拉C. 热瓦普D. 葫芦丝答案:C4.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是什么?A. 旗袍B. 蒙古袍C. 藏袍D. 长衫答案:B5. 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少数民族?A. 朝鲜族B. 俄罗斯族C. 傣族D. 汉族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国有______个少数民族。

答案:552. 壮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______地区。

答案:广西壮族自治区3. 回族的宗教信仰是______。

答案:伊斯兰教4. 满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是______。

答案:摔跤5.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是______。

答案:古尔邦节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要介绍傣族的泼水节。

答案: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四月中旬举行,是傣族人民祈求幸福、健康和丰收的重要节日。

2. 描述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答案: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体育和文化活动,包括赛马、摔跤、射箭等项目,是蒙古族人民展示力量和技艺的重要场合。

3. 简述回族的饮食习惯。

答案:回族的饮食习惯以清真食品为主,不食用猪肉和非清真肉类,饮食讲究清洁卫生。

4. 描述藏族的藏历新年。

答案:藏历新年是藏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藏历一月一日举行,藏族人民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跳神舞、吃团圆饭等。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论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意义。

答案: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意义在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2. 阐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答案: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于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富裕。

民族学概论(考试复习册)【范本模板】

民族学概论(考试复习册)【范本模板】

民族学概论(考试复习册)(注:完全按照老师的勾画重点顺序编排!!!)1、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民族及其文化。

2、“民族”一词最早的提出人物及时间:列宁于1912年第一次系统完整的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提出。

3、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标志:恩格斯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

4、“进化论学派”的相关内容:(1)主要观点:文化发展按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逻辑发展演进。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英国的斯宾塞、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人类学》】、弗雷泽;美国的摩尔根【代表作:《易洛魁联盟》、《古代社会》】.5、“英国功能学派”的相关内容:(1)主要观点:民族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把每一种文化都作为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系统,要在弄清楚各部分对整体所做贡献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试图找出作为整体人类社会功能的一半法则。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还是具体,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代表作:《西太平洋的探险队》、《野蛮社会的犯罪与习俗》】、拉德克利夫—布朗【代表作:《安达曼岛人》、《社会人类学方法》】。

6、我国最早提出“民族学”一词的人物及时间:1926年蔡元培在《一般》杂志上发表《说民族学》。

7、我国民族学发展历程的几个重大事件:(1)1928年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设立。

(2)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成立。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重生,1980年10月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在贵阳成立, 1984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会,1991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学会。

(4)1981年中国人类学学会在厦门中山大学成立。

8、“种族”的相关内容:(1)概念: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2)类型:蒙古人、欧罗巴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3)特征:①蒙古人→黄皮肤、黑发、面部扁平、鼻梁不高、嘴唇厚度适中。

②欧罗巴人→柔软的波状头发或直发、发色不一、肤色较钱、体毛和胡须发达、鼻梁很高、嘴唇厚度较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资料(整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资料(整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发展)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民族发展( 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0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民族学与文化学:民族学试题及答案

民族学与文化学:民族学试题及答案

民族学与文化学:民族学试题及答案1、单选《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中指出:经()批准,可以在与外国接壤的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设立边境贸易区。

A、上级国家机关B、上级人民政府C、国务院正确答案:C2、填(江南博哥)空题中国民族最多的是()省。

正确答案:云南3、单选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叫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居住分散而交错的地区叫民族散杂居地区。

西宁属于民族()地区。

A.混居B.聚居C.散杂居正确答案:C4、单选下列有关民族素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民族素质就是民族成员的个体素质B.民族素质不具有传承性C.民族素质通过传承持续存在,基本不发生变异D.民族素质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综合指标正确答案:D5、名词解释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正确答案:是指自治机关既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府,有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机关。

6、名词解释地域渊源正确答案: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之一。

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

它是民族的生产、生活、繁衍的空间场所。

7、单选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种。

A.12B.13C.14D.15正确答案:D8、单选斯大林在哪篇文章中提出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A、《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B、《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C、《论犹太人问题》D、《崩得在党内的地位》正确答案:A9、多选民族发展包括()等.A.原生态发展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E.次生态发展正确答案:B, C, D10、多选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A.社会生产B.社会分工C.内部交往程度D.外部交往程度E.地理位置正确答案:A, B, C11、问答题民族团结教育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族人民应当牢固树立哪三个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正确答案: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2、单选省委省政府强调宣传文化系统的全省性评比表彰活动要更多地向()倾斜。

民族团结学考资料(新)

民族团结学考资料(新)

民族团结学考资料(新)民族团结学考资料(新)1.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①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③各民族一律平等三者的相互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 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关系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实现③有利于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4.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5.弘扬科学精神: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我们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6.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个认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7.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遗产:一是56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二是960多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和473万的海洋疆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有家园;三是异彩纷呈、相互包容的中华文化。

8.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的阶段:一是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阶段:①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②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各民族大融合③元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

二是中华民族的自觉发展阶段。

三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的新发展。

9.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的国家意识、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成为各民族的普遍认同和共同归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考试辅导第一单元 民族第一课 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历史渊源——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和地域渊源①族体渊源即共同族渊,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共同性或同源性。

共同族源是民族精神联系的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②地域渊源也可称为共同地域,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生活居住的地区。

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

(2)共同生活方式①含义:民族的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②地位: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也是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形成的物质基础条件。

(3)共同语言①含义: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

②地位: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

(4)共同文化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内容和形式特点的文化。

②地位: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5)共同风俗习惯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

②地位: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民族相互区别的明显标志。

(6)共同心理认可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素质。

主要表现为对同一民族的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②地位: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内聚性、向心性、自识性等特点。

3、民族的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我国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

4、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包括民族特征、民族渊源、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四个方面。

(要求:能够根据材料判断属于哪种识别)第二课 民族的形成和发展1、民族形成的条件(1)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

(2)外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等。

(3)经济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

2、民族形成(1)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序列: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2)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可称为次生形态民族。

3、民族发展的基本阶段: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4、民族发展的内容(1)民族的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是民族其他各方面发展的前提基础。

(2)民族的政治发展:民族的政治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民族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

(3)民族的文化发展:民族的文化发展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入制度文化的发展,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

(4)民族的人口发展:一定数量的人口增长和人口素质的优化是民族发展的一种标志。

5、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将自行消亡。

发展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第二单元 民族问题第三课 民族问题及其产生根源1、民族问题的含义: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2、民族问题的内容——一个发展,三个关系(1)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自身的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

(2)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关系是民族之间互动的表现形式,是各民族在同一社会时代下各方面的联系。

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包括民族利益和民族权利两个方面。

(3)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二者密切联系,在阶级社会,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造成的;但二者是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压迫比阶级压迫更广泛和复杂。

(4)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3、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我国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

(1)自然原因:民族差异,这也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2)社会原因:是因社会制度、人的行为而导致的民族问题的原因。

4、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原因: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我国各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得到实现和保障,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才能不断形成入发展。

第四课 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5、民族问题的特点——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1)普遍性:民族问题普遍的存在于人类文明社会的各个发展时期,存在于所有多民族国家,可能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2)长期性: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复杂性:民族问题涉及的内容及对社会的影响是复杂的。

(4)国际性:是指一个国家的民族问题往往会引起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反应。

民族问题的国际性,首先与民族的跨国分布相关,还表现在国际社会对少数民族人权保护方面。

(5)重要性:6、民族问题的重要性的表现(1)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

(2)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

(3)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

第三单元 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第五课中国的民族状况1、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表现及意义:①原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

②表现:第一、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第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第三、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第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第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③意义:(开放性试题)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复兴、等等。

4、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仍将存在的原因:(1) 民族特点、民族差异的表现:经历的历史时空不同,民族体的渊源和方式不同,生产方式各有特点,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及心理认同多样性,信仰和精神也有差别。

(2)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发展基础、发展进程很不平衡,各民族在发展上存在着差距,并且这种差距还将长期存在。

5、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容及意义:(1)内容: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汉族及其居住地区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族体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既包含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含民族自身特点和优点的充分展现。

(2)意义:(开放性试题)有利于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国防边疆稳定;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祖国伟大复兴;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

第六课 现阶段中国的民族问题1、我国高度重视民族问题的原因是: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又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既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集中的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3、当代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①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 ②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 ③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 ④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4、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开放性试题)(1)怎么做: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等等。

(2)意义:有利于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国防边疆稳定;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祖国伟大复兴;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

第四单元 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第七课 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1、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2、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1)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内容包括:第一,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第二,民族区域自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有一定量的少数民族共同居住在同一区域,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条件;第三,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政治形式。

(2)民族区域自治的的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3)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旨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发挥民族工区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3、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 ②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④重视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八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具有多元一体性。

2、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①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包括少数民族经济在内的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政治基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③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④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繁荣。

⑤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和谐的社会条件。

⑥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

⑦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