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系统下的土地管理框架构建(全)
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浅析
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浅析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成为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的建立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进行浅析。
一、背景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据了绝大多数。
由于长期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农村土地资源的片面开发和利用,导致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不合理利用。
随之而来的是农村资源日益枯竭,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面临着严峻挑战。
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的建立迫在眉睫。
二、本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的过程。
其本质是通过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优化和增值。
三、原则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农民利益放在首位,保障农民的基本经济利益。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要坚持科学规划原则,科学制定土地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要坚持政府引导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和推动,实现整治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内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包括土地整治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划等,目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其次是土地资源整合调配,主要包括农村土地整理、耕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目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增值。
最后是产权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等,目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有序流转和灵活配置。
五、方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的建立需要采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方法。
首先是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勘测和评价,实现精准化的土地管理。
城市土地管理
城市土地管理的内容框架土地与城市土地的概念与内涵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及其供需平衡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制度城市土地地籍管理城市土地利用管理城市土地权属管理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城市土地经营(包括城市土地的整理开发、城市土地储备与经营、企业的土地资产经营与管理,以及城市土地收益分配)土地管理法(对于土地管理实行城乡统一协调管理,不在出现城市、建制镇、村庄土地分类,改用3个一级类、15个二级类和71个三级类的划分方式)二、土地与城市土地土地概念(一)空间范畴定义狭义:土地的狭义空间仅包括地球的表层;广义:土地的广义空间则指包括地球的表层及其立体空间的全部环境因素。
(二)学科角度定义1、从地理学科观点看——土地是较土壤更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土壤、水文和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结果。
2、从经济学角度看――土地是与人民和主权并立的,是一个国家立国的三要素之一。
这里的土地是指一国领土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包括陆地和海域,国家对土地享有所有权和管辖权。
土地特征(一)土地的自然特征:土地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质量的差异性,使用的耐久性(二)土地的经济特征:供给的稀缺性集约利用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综合区位效益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勘察、规划报酬递增递减性适度投资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宏观管理、监督、调控土地作用承载,养育,仓储,提供景观,储蓄和增值城市土地概念城市土地是城市区域中的陆地和水域以及它们之上和它们之下的一定的空间。
包含三个层次:城市市区土地,即城市建成区的土地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土地城市行政管理区范围内的土地,即包括城市郊区(县)范围内的土地城市土地的特征1城市土地的区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2城市土地对交通运输、城市基础设施的依赖性3城市土地面积对土地投资规模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城市土地利用方向的多样性5城市土地利用的不断高度集约化6改变土地用途的高成本费用7城市土地数量上的绝对扩张城市土地的分类(一)按城市土地的用途职能进行分类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仓储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对外通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二)按城市土地的利用程度进行分类(即可用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均占地等指标进行分类。
土地管理制度体系
土地管理制度体系
土地管理制度体系是指一系列与土地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用于规范和指导土地利用、保护和管理。
一个完整的土地管理制度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土地权属制度:明确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承包经营权等权利的归属,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这是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其他各项制度的基础。
土地规划制度:制定土地利用的长期和短期规划,明确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控制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向和强度。
土地使用制度:规定土地使用的条件和要求,包括土地征收、土地出让、土地租赁、土地转让等方面。
土地保护制度:通过制定各种保护措施,保护土地资源不受破坏,维护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监察制度:通过建立土地监察机构,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防止违法用地的行为。
土地整理制度:通过土地整理和复垦,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土地税收制度:通过征收土地税和其他相关税费,调节土地利用行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这些制度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土地管理制度体
系。
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规范和引导土地利用行为,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框架
2、建设用地调整
(1)涉及建设用地的修改,每次调整的建设用地总规模原则上不得超过规划确定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的20%。
(2)建设用地布局不得占用规划确定的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 (3)规划修改的用地安排应符合相关行业用地标准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
(四)规划评估成果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 对规划目标任务进行简要回顾,介绍规划实施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对规划主 要调控指标执行情况、规划布局和分区情况、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实施情况、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实施情况等 进行分析和评估,分析规划实施效益,总结规划实施的成效、问题及原因,提出促进规划有效实施的建议和 措施。提出需要修改规划的评估报告,应提出规划修改动意,明确规划修改涉及的层级、范围和主要内容。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表格成果
地 类 农用地合计 耕地 园地 农用 地 林地 牧草地 其他农用地 建设用地合计 建 设 用 地 城乡建设用地 城镇工矿用地 农村居民点用地 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 其他土地合计 地其 他 土 水域 自然保留地 总面积 规划基期 面积 占总面积比 例(%) 面积 2020年 占总面积比 例(%) 面积 评估时点 占总面积比 例(%)
(三)规划修改的控制性要求
1、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
(1)耕地保护面积和布局调整。涉及耕地的修改,必须在耕地总量不减少、平均质量等别有提高的前提下进行。
(2)基本农田布局调整。原则上,不得改变基本农田保护区和集中区布局。涉及基本农田的修改,必须在基本农田总
量不减少、平均质量等别有提高的前提下进行,且符合《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 资发〔2012〕2号)要求。
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表、规划主要调控指标执行情况表、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执行情况表等。
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
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国家发展的长远规划。
为了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有效的方法论。
本文将探讨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1.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可以按照土地的用途进行分类,例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生态用地等。
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的功能及其价值,以便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划。
2.土地资源评估土地资源评估是确定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和潜在利用价值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土地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土地的质量、可利用性和开发潜力,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3.土地规划土地规划是基于土地资源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和目标。
通过土地规划,可以合理划定土地的用途界限,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4.土地权属管理土地权属管理是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确保土地的产权清晰、权属明确,并建立健全的土地权属登记和交易制度,可以保护土地权益,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
二、土地资源管理的方法论1.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必须依靠法律法规的支持和指导。
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对其实施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以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2.科学技术的应用土地资源管理需要依赖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
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当加大对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科学研究的投入,推动土地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土地资源管理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方,应当重视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
政府应当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向公众提供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信息,并鼓励公众参与土地利用决策和规划过程,提升土地资源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4.多方合作和协调机制的建立土地资源管理需要各部门、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和合作。
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浅析
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浅析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是指在新时期下,为了推动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科学实施和有效推进,所建立的一套逻辑体系框架。
下面对其进行浅析。
一、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基本原则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基本原则包括统一规划、分类管理、适度规模、市场化运作、科学规划、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等。
这些原则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制定的,旨在保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工作内容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利用、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四个方面。
土地整理是重点和核心,它包括土地托管、合理利用、保护环境等。
三、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步骤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制定规划、选址选区、征收拆迁、基础设施建设、恢复重建、土地利用等。
这些步骤是有序、连续且相互依赖的。
四、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监测评估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监测评估是对整治工作的重要衡量和监控。
它包括对整治工作进行跟踪、检查、评估和绩效评价等环节,旨在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效益。
五、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保障机制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社会参与、法律支撑等方面。
这些机制是为了保证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确保工作的合法、公正、公平和有序。
六、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效果与影响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效果和影响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
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保护水土、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等方面。
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体系,其中包括基本原则、工作内容、实施步骤、监测评估、保障机制、效果与影响等方面。
只有在这个框架的指导下,才能科学实施和有效推进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生态系统及其调控
土地生态系统及其调控土地生态是以陆地土壤、地形、水文和大气为环境介质和一定相应的生物群落组成一个紧密实体的生态系统。
也称陆地生态系统。
作为生态系统的特征之一,它是指生物群落与生物环境两者的有机结合。
土地生态的生物环境则是代表土地的气候、地形、表层地质、水文、土壤等无机物质的总体;其生物群落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者)、异养生物-各类动物(消费者)及各类微生物(分解者)等。
由于主体绿色植物群落的不同而分别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水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城镇生态系统。
所以它们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划分基本一致,并受人类活动因素影响较大。
特别是世界人口数量剧增。
受粮食生产和牲畜放牧的影响,首先是大量的自然绿色植被遭到破坏,影响光合作用而增加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其次是大量的土地资源退化,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等;第三是城市大量无控制的发展及工业交通等二氧化碳的排放。
所有这些不仅仅引起地球表面的土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而日益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异,如大气变暖、大气干旱、厄尔尼诺现象和水旱灾害,进而影响全球性的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和区域性变异等,这正是土地生态系统宏观研究的全球性问题。
中国土地面积辽阔,但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上最少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资源形势严峻:在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压力下,土地资源短缺状况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利用粗放、浪费严重,以及土地资源管理不当,加剧了形势的严峻性。
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土地面积为950.68万km2,加上香港、澳门、台湾和金门、马祖等地,我国土地面积为960万km2.我国有近13亿人口,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84hm2,只有世界人均2.32hm2的33.5%。
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山地占33%。
高原占26%,盆地占19%,丘陵占10%,平原占12%。
全国近一半的省,山地面积超过辖区面积的50%。
从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来看,我国土地资源的光、热、水、土自然要素组合严重不平衡。
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浅析
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浅析随着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资源的综合整治成为了当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在综合利用土地资源、调整土地结构、提高土地质量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基础上,通过整体规划和综合治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本文将从逻辑体系的角度出发,浅析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逻辑体系框架。
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基本逻辑1. 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第一步是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评价,了解土地的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分布、土地质量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情况。
这一步是整治前的基础,决定了后续的整治方向和措施。
2. 综合规划设计: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综合规划设计,确定整治的总体目标、任务和规划方案。
综合规划设计要考虑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土地结构的调整、土地利用的高效化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因素。
3. 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根据综合规划设计,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包括土地开发、改良、复垦、整理等工作。
这一步是整治的核心内容,需要根据规划设计选择科学的技术方法和工程措施,以保证土地整治的效果和效益。
4. 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的基础上,需要推动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
这包括推动农业生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等,实现土地资源的多功能利用,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
5. 管理与监测:在整治工程实施和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需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监测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整治措施。
6. 效果评估和总结:整治项目完成后,需要对整治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总结经验,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为下一阶段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供参考。
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土地存在质量问题、农村土地利用效益相对低下、农村土地资源的碎片化、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监管落后等问题。
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生态分类
土地生态变化的途径与判断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土地生态系统中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成为景观基质; 二是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表面百分比发生足够大的变化,引起景观内部空间格局的改变; 三是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的覆盖范围。
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土地生态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一种类型,其稳定性可借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可以看作是干扰条件下土地生态系统的不同反应,即生态系统的恢复性和抗性。 如果把土地生态系统看作是干扰的产物,那么可以认为土地生态系统之所以稳定,是因为建立了与干扰相适应的机制。 不同的干扰频度和规律下形成的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同。
3、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尺度问题
土地生态变化的驱动因子 土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因子 可分为自然驱动因子和人为驱动因子。 自然驱动因子常常是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作用于土地生态系统,它一般可以引起较大面积的土地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在人为驱动因子的影响下,土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变化。
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 不同土地生态系统其组成有很大差异: 如按新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类: 农用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生态系统,前两类系统的组成符合一般生态系统规律。建设用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因用地类型不同而异。 如城市用地生态系统:
没有统一的组成划分标准,不同研究目的和方向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土地生态系统变化动态
土地生态系统变化动态是指土地生态系统变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趋势。 包括空间变化动态和过程变化动态两方面的内容。 空间变化动态主要包括土地生态系统内部地块数量变化、地块大小变化、地块类型变化、廊道的数量和类型变化以及影响扩散的障碍物类型和数量变化等。 过程变化动态主要包括土地生态系统的输入流变化、流的传输率和系统的吸收率变化、系统的输出流变化、能量的分配等。
土地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土地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引言:土地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以及不合理的土地使用等原因,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制定和实施土地综合治理方案,成为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
一、制定土地综合治理方案的意义1. 保护土地资源:土地综合治理方案可以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区域,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 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土地综合治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土地支持。
3. 优化生态环境:土地综合治理方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二、土地综合治理方案的主要内容1. 土地调查评价:开展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质量、数量和利用状况,为制定方案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 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土地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定各类功能区域,科学布局土地利用方式。
3. 土地整理与复垦:对于存在利用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进行整理和复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生产力。
4.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5. 土地利用监管:加强土地利用监管,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登记和交易制度,规范土地利用行为,防止违法占用和滥用土地资源。
6. 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推动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
7.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三、土地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步骤1. 制定方案:成立专门的工作组,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参与,制定土地综合治理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
2. 资金保障:确定土地综合治理方案的资金来源和保障措施,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3. 组织实施:按照方案的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土地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解决方案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解决方案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目标与要求 (4)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论基础 (5)2.1 土地综合整治概念 (6)2.2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6)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路径 (8)3.1 总体布局与规划指引 (9)3.2 重点任务与措施 (11)3.2.1 农用地整理 (12)3.2.2 城市建设用地整治 (13)3.2.3 生态保护与修复 (15)3.3 实施模式与典型案例 (16)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技术支撑 (17)4.1 土地评价技术 (19)4.2 空间规划技术 (20)4.3 精准测绘与监测技术 (22)4.4 数据集成与管理技术 (23)五、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保障 (24)5.1 政策体系构建 (25)5.2 资金筹措与投入机制 (26)5.3 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 (27)5.4 组织协调与监管机制 (29)六、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估 (30)6.1 经济效益评估 (31)6.2 社会效益评估 (33)6.3 生态效益评估 (34)6.4 综合效益评价与优化策略 (36)七、结论与展望 (37)7.1 主要结论 (38)7.2 发展前景与建议 (40)一、内容概括本方案旨在通过全面、系统的土地整治措施,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
方案覆盖全域范围内,包括城市、乡村、农田等不同用地类型,针对土地利用现状和问题,提出综合性的整治策略和方法。
目标定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和空间布局的优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
整治范围:涵盖全域范围内的城乡各类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等,强调全要素、全过程的综合整治。
整治任务:包括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等方面,旨在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新格局。
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浅析
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浅析一、背景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成为了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规划、整合和利用,达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农村空间结构、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为了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建立健全的逻辑体系框架,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指导实践,确保整治工作的高效、可持续和符合规划。
本文将对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逻辑体系框架进行浅析。
二、目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是通过统筹协调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这一目标可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
通过土地整理和流转,实现农田水利设施的优化配置,提高灌溉效率和农作物产量。
2. 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
调整耕地与林地、草地的比例,合理配置农田、农村生活用地和农村公共设施用地,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多功能利用。
3. 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通过土地整备和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
4.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和产权制度改革,优化农村经营主体结构,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逻辑体系框架应当围绕这些目标展开构建。
三、原则在建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逻辑体系框架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以确保整治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1. 综合性原则。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综合管理、综合开发利用、综合整备的过程,要求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和农村发展的多方面需求,形成综合规划和整治。
2. 可持续性原则。
整治工作应当注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和效益,避免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破坏。
3. 公平性原则。
整治工作应当尊重农民的利益和意愿,保障农民在整治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实现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
土地管理系统框架结构分析
技术支撑子系统—体制研究
土地行政体制建设 土地行政管辖的原则 (法律授权、属地管辖、级 别管辖) 土地管理的狭义概念与广义概念 管理体制的架构是系统工程学的实践 法律规范是确定管理体制的重要基础 制度建设是体制建设的核心内容
30
技术支撑子系统—机制研究
规范各种非诉案件审理行为过程
信息安全与社会服务
26
技术支撑子系统
综合应用三种科学知识研究土地管理的法制、 体制、机制问题和基础信息获取、分析及应用 的理论、方法、技术问题 面向土地行政的战略决策和具体决策提供技术 支持,面向土地基础信息公共产品提供质量和 时效的技术保障 该子系统的功能是为辅助决策和基础业务建设 提供技术支撑
10
行政运行子系统—不动产管理 土地使用
制订土地使用制度并监督执行。规范用地行为, 引导社会保护土地财产并合理、节约、集约使 用土地 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上,组织编制或修订土地 利用规划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详细规划并进行 实施监督管理 协调有关部门实施土地整理,控制各类用地的 合理规模,依法纠正、处理违反规划实施的错 误行为 控制土地在符合法律与利用规划的条件下使用
6
行政运行子系统—资源管理 国民经济核算
制订土地资源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组织建立健全土地实物与价值、价格核算指标 体系,编订核算技术规程 组织实施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分类核算并开展 宏观经济分析 协调土地与其它自然资源经济核算的关系,建 立统一的技术平台和统计口径 控制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和土地增值的经济合理 性
关系协调机制 权力制衡机制 利益分配机制 执法监督机制 守法激励机制 自我约束机制
土地资源管理(第二版)——第5章
Part 04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新编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5.4.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20世纪是全球经济大发展的世纪,但人类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 源枯竭。当全球都面临严重的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时候,人类迫于现实与对未来 的担忧,不得不对自身的生产、生活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
形图、控制网点等为信息源,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获取、输入、存储、处理统计、分析、评 价、输出、传输和应用的大型系统工程。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存储、自动检索、 更新、三维信息共享、再生、保密等。 4.耕地动态监测预警技术 (1)警义。(2)警源。(3)警兆。(4)警度。
新编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发展水平、社会需求、人口状况、土地政策等的影响。 (4)生态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一种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即使符合土地的自然条件,同时也
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也还不能贸然地认为它是合理的,还应当考虑是否符合生态环境优化 和持续利用的原则,这是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决策时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人类过去在 对待环境问题上失败的总结,如化学农业和城市化发展过快带来的一系列生态恶果。
新编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5.1.3 土地资源利用系统
钱学森将复杂的研究对象视为系统,即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 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土地资源利用系统也是由多个子系统复合而成的自 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系统内部的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交换而形成具 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介入使土地在进行 自然生产力更新的同时,也进行经济社会生产力的更新,形成完整的土地生产力系统。
自然保护、土地资源管理体系及措施
自然保护、土地资源管理体系及措施简介本文档将介绍自然保护和土地资源管理体系以及相关措施的重要性和目标。
自然保护和土地资源管理是保护地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提出一些简单而有效的策略,以实现自然保护和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
自然保护的重要性自然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
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采取可持续的管理策略,我们可以确保生物多样性得以保存,并保护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
土地资源管理体系土地资源管理体系是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通过制定综合的土地规划和管理策略,我们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和城市发展,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土地的破坏和损失。
相关措施以下是一些实施自然保护和土地资源管理的常见措施:1. 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通过制定有力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加强对破坏环境行为的监管,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 建立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设置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3. 推广可持续农业和林业实践:通过采用可持续的农业和林业实践,如有机农业和可持续森林管理,减少土地的农药和化学物质污染,保护土地的生态功能。
4. 促进土地再生和恢复:实施土地再生和恢复计划,通过植树造林和土地治理措施,修复因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退化和破坏。
5. 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高:加强公众对自然保护和土地资源管理重要性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
结论自然保护和土地资源管理是关系到我们地球未来的重要议题。
通过制定和执行合适的措施,我们可以保护地球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和土地资源管理,为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地球。
以上是关于自然保护、土地资源管理体系及措施的简要介绍。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第一节 土地资源配置的三维结构框架
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配置的三维结构框架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n土地资源配置,是指人类社会将相对稀缺的土地资源在不同用途间进行权衡并最终确定用途的行为。
n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能够满足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多种需要,以期实现资源系统的最大功能和综合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配置的内涵n土地资源配置的内涵包含着不同产业部门间、不同时期间和不同地区间的三种配置,由此构成了土地资源配置的三维结构框架。
土地资源配置的三维结构框架n产业部门间配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在各产业和生产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的分配与安排。
n产业部门间配置归根结底是土地用途的转换。
n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扩张,土地用途转换是必然结果。
n土地用途转换可以是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内部结构调整,也可以是农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
如,粮食作物转换为经济作物,工业用地转换为住宅或商业用地,农业用地转换为城镇建设用地等。
n用途转换的过程一般是从低效益用途向高效益用途转换,由较不稀缺的用途向严重稀缺的用途转换。
n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一般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低度利用向提高土地利用率转变。
土地资源配置的三维结构框架n不同时期间配置:土地资源在不同时间段或者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配置,以保证人类世世代代对资源的持续利用。
n土地资源的期间配置是一种动态的资源配置,土地资源期间配置要保证资源能在各代人之间“公平”、“公正”地分配,实现土地资源期间配置的优化。
n如开发商对土地的开发!n如18亿亩耕地红线!土地资源配置的三维结构框架n不同地区间配置:不同地区在利用土地上进行选择以消除地域和国别之间人类开发利用资源和就业与收入方面的差异。
n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是将不同的土地用途在区域内寻找最佳的区位的过程。
n现阶段我国的土地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实现,但随着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日益明显,这种计划性的指标配给制度逐渐成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桎梏。
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管理体系及措施
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管理体系及措施引言本文旨在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利用管理体系以及相关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和有效的管理措施至关重要。
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1. 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以规范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
这些法规要具有明确的法律效力,并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2. 政府部门:建立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或机构,负责监管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
这些部门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和足够的权力来履行职责。
3. 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与评估系统,及时获取环境状况和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析。
4. 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和监督,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土地利用管理体系土地是有限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利用管理体系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 土地规划:制定土地规划,明确土地的用途和分区。
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2. 土地执法:加强对土地利用行为的监管和执法,确保土地利用符合法律法规和规划要求。
对存在违法行为的进行处罚,防止滥用土地资源。
3. 土地保护:加强对耕地、林地和湿地等重要土地资源的保护,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功能的稳定。
相关措施为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 宣传教育:加强对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管理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法规的知晓程度。
2. 技术支持: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发展适应性强的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管理技术,提高效率和可持续性。
3.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管理问题。
结论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土地利用管理体系,采取相关措施,对于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社会生态系统下的土地管理框架构建(全)
以中国有记载的20个省份的森林覆盖率为例, 这是一个反映森林资源丰富程度的指标,森林面积 主要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 积,是林地生产力的重要体现。自从东晋私人可以 合法取得林地的所有权以来,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 这不能简单的解释为是人口增加所致,因为2013年 的全国人口肯定要比1937年和1700年的人口高出许 多倍,但2013年各省份的森林覆盖率大多要比1700 年和1937年高出许多(表2)。
单位尺度上自 然和社会交互
管理框架
交互行动范畴
成文的制度
交互的特征 制度创新
具体行动者
行动者的特征
交互的情况
次级别的行动范畴
领域
土地,土壤, 水,自然灾害 ,气候,生物 多样性,GMO
等
尺度
国际 国家 区域 地方等
图1 SES下的管理框架
不同的规则 制度绩效
管理框架
不同的治理结构
表1 土地功能与人类活动的交互
现今,沙漠化对6.8亿人口构成了威胁,次生 盐碱化对全世界大约30个国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 害,每年全球水土流失所造成相当于4000亿美元的 损失,地球上超过1000个物种的消失等等,都与土 地利用不当直接有关。
从非洲赤道地带至中东阿拉伯沙漠,经过前苏 联中亚细亚,直至中国西部在横穿两大洲地带的沙 漠化,几十处古代文明如今已成为一片废墟;中华 民族的摇篮——黄土高原,从盛唐时代的繁华天朝 圣地退化成今天的荒山秃岭,这是几千年来农业土 地过度开垦利用及其工程措施不当造成毁灭的证据。 中国西南广大石漠化贫困地区,其石漠化的发展是 从明代开始的,在清朝不断加剧并演变成为生态灾 难,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生态系统的断裂。
因此,土地私有制并没有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 这在中国历史上的教训是深刻的,林地生产力的变 化是这方面的例证。大量树种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 长成,但私人寿命有限,未来的市场价格谁都无法 预期,所以在土地私有的条件下都不愿投资为这些 树种造林。在中国历史上,私人林场的树种往往都 是一些生长期短者,少见生长期长但有特殊用途的 树种。或者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把大量林 地垦造为耕地;或者不顾森林间隔期的生长量而过 度采伐,导致林地生产力的下降或破坏。
土地资源保护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与措施
土地资源保护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与措施1. 引言本文档旨在探讨土地资源保护管理的组织机构体系与措施,以应对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
首先,我们将介绍组织机构体系的基本框架,然后阐述一些重要的管理措施。
2. 组织机构体系2.1 土地资源保护部门土地资源保护部门是整个组织机构体系的核心,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具有权威性和决策能力。
其职责包括监测土地资源状况、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协调各部门合作等。
2.2 土地资源保护局土地资源保护局是土地资源保护部门下属的具体实施机构,负责执行土地资源保护政策和规划。
其职责主要包括土地使用审批、资源调查与评估、监督检查等。
2.3 土地资源管理中心土地资源管理中心负责协调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以保证土地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利用。
其职责涵盖土地分配、土地权属登记、土地利用规划等。
3. 管理措施3.1 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保护的关键一步。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各类土地用途,避免滥用和浪费土地资源。
3.2 资源调查与评估进行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了解土地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为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3 监督检查与执法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土地资源的合法权益。
3.4 教育与宣传开展土地资源保护的教育与宣传工作,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土地资源保护意识,形成社会共识。
4. 结论土地资源保护的组织机构体系和管理措施的落地实施对于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机构体系和实施管理措施,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土地资源保护机制,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上为土地资源保护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与措施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土地管理制度框架
土地管理制度框架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龙头,进行建设用地总规模、耕地保有量控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
1.原五级规划体系➢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在为国土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融合统一的“多规合一”。
三区三线(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是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
2.土地利用规划的分级审批➢国务院批准:全国的总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总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省级批准:除上述范围外的➢市级批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3.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属于年度控制。
是指国家对计划年度内新增建设用地量、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量和耕地保有量在年度内的具体安排。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包括:(一)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包括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和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及耕地指标;(二)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计划指标;(三)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指标。
各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增设控制指标。
➢国务院及国务院有关部门、中央军委或者中央军委授权的军队有关机关审批、核准、备案的单独选址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不下达地方,在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时直接安排。
➢年度计划的审批程序与权限与规划审批相同。
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是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阶段,依法对建设项目涉及的土地利用事项进行的审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管理框架就是土地利用的游戏规则,更正
式一点,就是人类为了规范自己在土地利用过程中
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交互行为而设计出的限制。
它用来决定谁可以在何种场合做出决策,何种
行为是允许的或者限制的,何种总体规则是要遵守
的,何种程序需要遵循,何种信息必须或者禁止提
供,个人的行为能够获得何种收益……(图2)。
图2
土地管理框架的内容
1、不能把土地都交给资本和市场 按照精典经济学的理论,土地私有制比公有 制更有效率。私有制毕竟俱足激励,而公有制却 做不到。依据该逻辑推理所做出的预期,离不开 以下两个假设:(1)个人利益最大化行为能导致 帕累托最优;(2)市场竞争能确保个人按利润最 大化的方式组织生产。
但事实上,这两点假设通常都是无法满足的。 格 林 沃 尔 德 和 斯 蒂 格 利 茨 ( Greenwald and
吴 次 芳 (浙江大学,杭州 310058)
一、
土地利用是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断裂的土地利用灾难 土地管理框架:土地利用的约束
二、
三、
四、
社会生态系统下土地管理框架的几个重大问题
土地利用是一种无法完全模块化和完全分解的
人类利用行为,也就是没有一种清晰的技术上能够辨
析的边界来定义交易。因为不仅仅与土地相关的自然
次级别的行动范畴
不同的规则
制度绩效
制度创新
具体行动者
行动者的特征
管理框架
领域
土地,土壤, 水,自然灾害 ,气候,生物 多样性,GMO 等
尺度
国际 国家 区域 地方等
不同的治理结构
图1
SES下的管理框架
表1 土地功能与人类活动的交互
子系统
生态 空间尺度 地块 地方 区域 区际 上下游 影响 全球 LUCC
再如果,仅仅根据科斯的产权逻辑,就认定 只有“明晰土地产权”才有资源配置效率,殊不 知对于复杂系统而言,系统的序参量——对于土 地制度系统而言可能是治理结构,更具有决定性 的作用,“模糊土地产权”在一定治理结构下也 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果缺乏对土地系统整 体和深刻认知,会很容易产生类似于“薛定谔猫” 的佯谬。
态层面和社会层面。在生态层面上,表现在
土地利用本身的变化;在社会层面上,土地
利用的过程和结果往往与诸多社会因素(比
如不同的制度安排)密切联系在一起。
然而,自然科学家往往会将生态层面的因素 当作一个“封闭的环境”,人只是其中的一个外 部因素;而社会科学家则更多地忽视了土地利用 的自然环境背景,或者将生态层面的影响作为给 定不变的因素来加以考虑。这说明,我们缺少一 种统一的、完整的视角来解释、解决相应的问题。
系统和与土地相关的社会系统各自本身很复杂,两者 之间的交互是更为复杂的问题,尤其是自然系统在自 我适应和调整后可能会对人类社会系统产生新的反馈, 而这是一种事后信息,在当期的土地利用决策时几乎 无从得知。
因此现实决策时往往只关注一种或几种因果关
系,忽略了同时存在的其他因果关系。这是导致对交
易的边界无法准确界定的本质原因。问题是,如果我 们不能清晰地界定交易,如何以交易为基础单元来选 择匹配的治理结构? 这种边界无法清晰表达的例子在土地非农化过
因此,土地私有制并没有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 这在中国历史上的教训是深刻的,林地生产力的变
化是这方面的例证。大量树种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
长成,但私人寿命有限,未来的市场价格谁都无法
预期,所以在土地私有的条件下都不愿投资为这些
树种造林。在中国历史上,私人林场的树种往往都 是一些生长期短者,少见生长期长但有特殊用途的
盐碱化对全世界大约 30 个国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
害,每年全球水土流失所造成相当于 4000亿美元的
损失,地球上超过 1000个物种的消失等等,都与土
地利用不当直接有关。
从非洲赤道地带至中东阿拉伯沙漠,经过前苏 联中亚细亚,直至中国西部在横穿两大洲地带的沙 漠化,几十处古代文明如今已成为一片废墟;中华 民族的摇篮——黄土高原,从盛唐时代的繁华天朝
必需突破传统土地管理的线性思维模式。土地是
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其形成演化服从整体的 动力学规则。人类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率而超越 生态承载力,否则土地系统将会崩溃;人类也不 能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违背土地适宜性法则, 否则土地利用将不可持续。
人类更不能还没有从根本上认知土地这个复 杂系统的基本运行规律,就做出现行土地制度或 土地利用行为正确与否的认定,否则可能会造成 “再回头是百年人”的遗恨。如果,仅仅根据哈 丁设想的“公地”会发生悲剧,就认定土地公有 制会发生悲剧,殊不知由于信息不对称、理性的 时间限度和人性的贪婪,“私地”也会发生悲剧, 而且这种悲剧可能更惨烈;
中国部分省森林覆盖率变迁(%)
5000年前 63 68 46 82 45 65 90 69 82 79 90 83 91 91 79 69 76 93 84 89 1700年 6.3 22.7 1.3 18.8 25.0 4.6 30.0 30.8 47.0 46.4 61.9 66.6 54.5 39.1 65.8 13.1 63.9 90.3 62.8 38.8 1937年 0.6 0.9 0.7 6.0 16.0 2.6 8.0 5.0 12.0 13.0 19.0 18.0 10.0 5.0 23.0 5.0 27.0 28.0 34.0 9.0 2013年 22.7 20.8 22.8 18.0 41.4 20.6 61.0 37.6 63.1 38.4 57.1 63.1 57.0 60.5 52.9 38.0 43.5 45.2 37.3 41.5
发展,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影响威胁到了人类生
存的基础。这就要求人类必须关注人类活动的
“规则”(=限制),尤其是能够并且真正对自然
产生互动影响的规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管
理框架”,它是应对不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基础
性措施(图1,表1)。
管理框架
单位尺度上自 然和社会交互
交互行动范畴
成文的制度
交互的特征
交互的情况
在城市生活的情况下,那种认为地产所 有者不管如何处理他的地产都只会影响他自己 而不会影响其他人的观点,只能在极为有限的
程度上被认为是正确的。看来,哈耶克也承认
城市土地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纯粹自由的私人
产权,不能解决城市发展的公共问题。
2、必需突破传统土地管理的思维模式 社会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容纳和整合这些多元化的、非线性的、跨时空范围 变化因子的“共同语言”;
第三,能够整合一系列不断演进、符合地方
实践、可以回应反馈、朝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体
系,从而促进动态变化中的制度类型、设计和策 略的结合。 奥 斯 特 罗 姆 及 其 研 究 团 队 在 其 IAD (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 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 SES (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分析框架,可以有效地贴
事实上,即使是最坚定的自由主义捍卫者哈 耶克,虽然他认为工会是不需要的,规划也是不 需要的,一切都可以自由自在,但当他试图用自 由秩序来解释城市土地问题时,也显得摇摆不定 和模糊不清。他在其《自由秩序原理》第二十二 章“住房与城镇规划”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城市 生活的紧密纷繁,使得原有种种构成简单的划分 土地产权的假说归于无效。
这不能简单的解释为是人口增加所致,因为 2013年
的全国人口肯定要比 1937年和 1700年的人口高出许
多倍,但2013 年各省份的森林覆盖率大多要比 1700
年和1937年高出许多(表2)。
表2
省 份 河南 河北 山东 山西 陕西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湖北 湖南 福建 广东 广西 云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四川 贵州
统自身调整后回反作用于人类系统。
比如,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难免需要以毁林开荒的方式来改变土地利用, 削弱了森林调节气候的能力,是致使气候变化 的因素之一。 Zhang et al. 的实验模拟结果就 显示,在热带雨林地区的毁林开荒活动会削弱 热带雨林对温室气体吸收和沉淀作用,进而加 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此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诱发的城市蔓 延也会影响气候变化。 Gonzalez 的研究发现, 城市蔓延促使人们更多地使用小汽车等交通 工具。再者,位于郊外的住宅规模一般较大, 这样就增加了保暖和制冷的能源消耗。这些 都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引 起全球气候变化。
因此,我们逐渐认识到由土地非农化对自 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各种影响最终会以气候变化、 生物多样性受损和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率 降低等形式反作用于人类社会,成为当今乃至 未来一段时期内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 议题。
土地适宜性 景观格局 土地承载力
经济
土地产品 土地投入- 土地利用 城乡土地比 区际经 国际市场 产出 结构 较效益 济关系 价格
社会
政策限制
土地权属
土地管理体 区域差 地缘政治 制 异政策 领土纠纷
1943年美国太平洋上空的尘暴使得近半个国家 太阳光线被遮蔽达5个小时,1953年苏联中亚的黑色 尘暴使得400万公顷的土地颗粒无收。 现今,沙漠化对 6.8 亿人口构成了威胁,次生
合“社会—生态系统”分析的需求。
SES分析框架包括资源系统、资源单位、管 理系统和用户四个核心子系统,这四个核心子系 统直接影响“社会—生态系统”最终的互动结果,
同时,也会受到互动结果的反作用。 Ostrom 的
IAD和SES分析框架对于研究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
制度决策很有帮助。
随着新技术的产生、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
Stiglitz , 1986 )的研究表明,只要信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市场是
不完备的,市场通常不会趋近于帕累托最优(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