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的农业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思维下的农业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

研究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互联网思维下的农业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

研究

摘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关键和支撑,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企业如何结合互联网思维并应用到企业发展和文化建设当中,是在竞争当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思维;农业企业;企业文化建设

1互联网农业企业发展背景

互联网农业内涵

“互联网+”是指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的数字化、在线技术进行转型、升级,凭借互联网开放、透明、共享的特性,使有效信息被挖掘和充分应用,从而提高传统产业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财富增长。农业,作为最传统的行业,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潜力巨大。互联网农业指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从计划、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改造、优化、升级传统农业产业链,重构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把传统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发展,成为新型高效的生产模式。互联网与农业,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产业,但其联合也并非是生搬硬凑,而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传统农业与互联网进行深度的融合和发展,包括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分配等,使得互联网为农业智能化提供支撑,促进农产品产业链升级,推动农业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创新和优化,以提高生产效率。

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

互联网农业企业发展概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总人数已经达到亿,全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规模达亿,较2014年底增加1694万人,规模增长速度是城镇的2倍,这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基本的保障。[1]目前我国有近4万个农业网站,网站类型大体有三类,一是农业网址导航类网站,在网站内容上也基本覆盖了农业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各大网站。二是一些农业咨询类网站,这些网站通过对采集的农业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农业从业者提供咨询服务,便利农业人员的同时,

实现自身发展。三是一些农产品电商类网站,商务部和信息化服务司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类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经超过3万家。[2]互联网+农业市场前景广阔,据相关报告显示互联网+农业市场规模将达10万亿,另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在共计万亿价值总额的农产品销售中,通过电子商务渠道流通的农副产品却只有1%左右。而同时期服装电商销售总额却能占到整个服装业的17%,3C产品电商销售额也能占到整个3C 产品销售额的15%,不难看出,互联网+农业市场单就在农副产品的电商销售方面就有极大的增长潜力。[3]

1.2.2互联网农业企业发展机遇

互联网技术与“三农”加速融合,农业互联网发展面临机遇,第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给农村互联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之间公共资源的分配越来越均衡,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也能够更加的自由流动,这些条件为发展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给农村互联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大数据、云计算、现代物流技术等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农民上网变得更加便利,大数据、云计算使得政府能够通过数据挖掘和共享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现代物流网络更加便利了要素的自由流通,“三网融合”也使得上网的成本大大降低,新技术的运用使互联网农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互联网农业企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互联网+农业”要实现稳健、持续、高效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保持高度的关注、清醒的认知、审慎的思考,并安全渡过挑战期。

国策战略层面对“互联网+农业”的挑战

“互联网+农业”借力于现代信息科技,实现了传统农业的产业转型与升级;它还能成为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性举措,“互联网+农业”蕴含着巨大的战略性机遇,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4]但是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导致“互联网+农业”一哄而上,无法避免各自为政及局部性或片面性发展的不良态势,这也阻碍了“互联网+农业”的协调与整体性发展,使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因此,我们惟有从国家战略层面力推“互联网+农业”计划,形成一种统一谋划、稳步推进的格局,才能切实实现“互联网+农业”稳定、持续、高效地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层面对“互联网+农业”的挑战

“互联网+”是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大创新。“互联网+农业”要落地农村最基本的就是普及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截止2014年12月,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我国农村网民的占比达到了%。但整体而言,我国农村的互联基础设施相对较薄弱。至今,我们仍有5万多行政村未通宽带,农民拥有电脑的比例不足30%。[5]此外,互联网中的农业数据资源严重分割、利用率极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任务艰巨。

农村物流配送产业的滞后对“互联网+农业”的挑战

尽管我国正在推进现代型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如“万村千乡”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但其整体发展水平仍明显落后于城市。农产品通常具备易腐、易损等生鲜特性,它对运输过程及时效性要求都比较高,因此物流配送问题也成了影响“互联网+农业”全面迅速落地于农村的现实挑战之一。

农民的互联网意识及操作技能层面对“互联网+农业”的挑战

“互联网+农业”进入深度融合进程后,各参与主体都要逐渐转变传统农业意识,开始培养各类互联网思维模式。“互联网+农业”这场变革的主角是农民,普及培训农民是农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关键点。[6]农民需要接纳互联网的经营模式,如目前多数农民因受教育不佳,不会熟练的操作运用互联网,又担忧于网络交易安全问题等而不愿意接触网络。当一个小小的网络操作失误,可能就会使其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时,无疑会增加互联网经营推广的难度。

中国农业中大多数成熟企业多采用“公司+农户”的传统生产模式

虽然一些大企业自己建有大型的基地,但其经营主体多是由个体农民、夫妻档、合作社等形式构成的。这些主体对传统生产模式很自信,高度依赖于原有的经营方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化、专业化、订单化的经营常态,因此也对采用“互联网+”类的新型生产模式有抵触。[7]

因此,虽然“互联网+农业”的深度融合,能给农业经济带来巨大的模式变革,但在这股大浪潮下既有成功的案例又不乏失败者。当农业遇上了“互联网+”后,每个参与主体都需要清醒思考一个问题,即自己能否实现原有生产模式与“互联网+”的最佳接入,真正实现新农业运作模式的落地与执行,并最终赢得挑战。

2互联网农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