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

合集下载

甲午中日战争-(共31张ppt)

甲午中日战争-(共31张ppt)
甲午中日战争
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明确帝国主义瓜分中 国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2、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左宝贵、邓 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3、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培养 识图能力。通过分析三国干涉还辽和门户开放的内容理解其实质,提高学生的 分析理解历史史实的能力。
材料说明了什么?
新课讲解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 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2)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 政府“助剿”, 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 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口岸 宁波、上海
庆、苏州、杭州)
地。
其他 协定关税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列强由商品输出,发展到资 本输出。
新课讲解 俄国
三国干涉还辽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法国 履行对俄结盟义务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
德国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
日本 清政府
探究研讨 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是什么?
帝国主义(日俄)瓜分中国矛盾的激化
学习目标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马关条约》,“门户开放”政策 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理解。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预习P10-P15页课本,回答以下预习问题: 1、日本为什么要发动甲午战争?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 中日战争”? 2、《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3、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有哪些?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

这么多年过去,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忘怀。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简介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

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

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如今,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

119年后,再回首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历史不能假设,但可能会重演。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也有惊人的相似性。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释和分析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

甲午中日战争课件

甲午中日战争课件

推荐理由:该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和文化价值,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 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历程。同时,该剧的制作精良、演员 表现出色,也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 。
THANKS
感谢4年7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协助镇压,日 本趁机出兵占领朝鲜王宫,发动政变 ,并向驻朝清军进攻。
中国被迫派遣直隶提督叶志超统兵 2000人赴朝,同时命北洋大臣李鸿章 急调北洋军舰入朝,与日本海军展开 海战。
战争的激烈阶段
01
1894年9月,日军陆海军进攻平 壤,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烈战 斗,但由于装备和训练的差距, 最终不敌日军,平壤陷落。
日本的成功经验总结
政治改革
01
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推行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
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转型。
军事改革
02
日本重视军事改革,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武器和技术,加强了军
队的训练和装备,提高了军队的战斗能力。
民族团结
03
日本国内民族单一,团结一致对外,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
聚力和战斗力。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背景介绍 • 战争过程 • 重要人物介绍 • 影响和意义 • 历史教训和反思 • 相关影视作品推荐
01
背景介绍
甲午战争的背景
清朝的衰落与变革
清朝在19世纪末面临着内忧外患 的局面,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 济、军事的变革,但总体上呈现
出衰落的趋势。
日本的崛起
03
重要人物介绍
李鸿章
总结词
清朝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
详细描述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主导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 代化的进程。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他担任清朝政府的代表,与日本进行谈判。

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冲击

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冲击

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冲击中日甲午战争,又称中日战争、甲午战争,是指1894年至1895年间,中国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对于清朝政权来说,产生了深远的冲击。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探讨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冲击。

一、政治冲击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政治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国际地位下降: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与外国列强进行正面冲突的战争,清朝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下降。

此前,中国一直被视为东方大国,但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并赔偿巨额赔款,这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

2. 内外交困: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

外部上,清朝政府不得不面对列强的压力和侵略,内部上,清朝政府面临着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这使得清朝政府的统治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政权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3. 政治改革的推动: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朝政府意识到自身的腐败和落后,进一步推动了政治改革的进程。

清朝政府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戊戌变法等,试图挽救政权的危机。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并未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反而进一步加剧了政权的动荡。

二、经济冲击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经济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崩溃: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不得不支付巨额赔款,这使得清朝政府的财政状况严重恶化。

同时,战争还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得中国的经济陷入了崩溃的状态。

这使得清朝政府无力应对国内外的挑战,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

2. 外资侵入:甲午战争后,中国不得不向日本等列强支付巨额赔款,这使得外资大量涌入中国。

外资的涌入使得中国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国的产业和市场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同时,外资的涌入也加剧了中国的经济依赖性,使得中国的经济更加脆弱。

3. 经济改革的推动: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朝政府意识到中国经济的薄弱和落后,进一步推动了经济改革的进程。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遼東之役(陸戰)
日軍隨即兩路進攻遼東。陸路渡鴨綠 ,連陷鳳凰城及安東等重鎮;海路 從遼東半島登陸,攻陷大連﹑旅順等 重要港口。
威海衛之役(海戰)
1895年2月,日軍海陸兩面包抄威海 衛,佔領炮台,炮轟北洋艦餘艦, 海軍提督丁汝昌與部下內訌,突圍 不果,服毒自殺,北洋艦隊全軍覆 沒。
訂立和約
推動變法及革命
康有為及梁啟超推動維新運動,在北京 發起舉人聯署簽名,要求清廷拒和、遷 都、變法,史稱「公車上書」。另一方 面,持續的對外作戰失利令人民知道清 廷腐敗無能,故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運 動亦展開。革命的主張是推翻滿清,建 立共和政體。
洋務運動
當時所謂洋務指的是牽連到外國的一切 事情,提倡和主持洋務的人自然就成了 洋務派。
中日甲午戰爭的經過
1894年,中日兩國為了朝鮮東學黨事件而衝突, 終引發甲午戰爭。
東學黨事件(導火線\近因) 平壤之役(陸戰) 黃海之役(海戰) 遼東之役(陸戰) 威海衛之役(海戰) 訂立和約
東學黨事件(導火線\近因)
1894年,朝鮮東學黨事件亂平之後,日 本拒絕撤兵,佔領漢城,並迫朝鮮脫離 中國保護。其後,日軍更擊沉中國運兵 船高陞號(豐島之役),突襲駐朝鮮牙 山的清軍(牙山之役),清廷遂向日本 正式宣戰。
甲午戰爭的結果及影響
中國軍隊撤出朝鮮半島,中國割讓臺灣、 澎湖及其附屬島嶼於日本,向日本開放 多個中國內陸的港口城市。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 動的失敗,使中國國內的改革派對自身 的弱點有了更深的認識,準備積極進行 進一步的改革。
END
於是一場影響了近代中國命運的洋務運 動在舉國上下“辦洋務”的熱潮中開始 了,史稱“同光新政”。
“興商務,竣餉源,圖自強”
洋務派領導人李鴻章認為泰西各國是以 工商致富,由富而強,認為“求富”是 “求強”的先決條件。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国土进 一步丧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赔款:2亿;
•大举外债、加重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3、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 以上各开放口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厂
•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
黄海大役
• 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 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 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 华战争。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 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阶段
战场
主要战役 战况
重要人物
第一阶段 朝鲜半岛 平壤战役 平壤失手 左宝贵、 (1894年 黄海海域 黄海战役 战火至华、 邓世昌 7月-9 丧失黄海 制海权 第二阶段 辽东地区 辽东战役 旅顺大屠 赵怀业、 (1894年 山东半岛 威海卫战 杀、北洋 邓汝昌 10月役 舰队覆没 1895年4
甲午中日战争
概念
•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 19 战争。它以1894 1894年 25日 清光绪二十年, 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 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 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 17日 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 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 (Sino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 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 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 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 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马关条约》 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场重要战争,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起因、战争经过和结果等方面,对这两场战争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国家经济衰落,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日益加剧。

同时,中国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国家机器的脆弱也使得中国难以有效的应对外敌的侵略。

而中日战争发生在20世纪初,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

当时的中国由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政府控制,国力尚未完全恢复,国内政治分裂,军阀割据现象严重。

与此同时,日本在军事、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中国发动了进一步的侵略行动。

二、起因甲午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朝鲜半岛的问题。

中国对朝鲜有着众多的影响力和利益,然而日本也渴望在这个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

随着日本步步紧逼,中日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爆发了甲午战争。

中日战争的起因则包括了更多的因素。

其中,北洋政府的统治无力、兵力较弱、内忧外患等因素都成为了导火索。

此外,日本通过主动挑起事端,策动了二二八事变,引发了国共内战,从而迅速推进其在中国的侵略行动。

三、战争经过甲午战争开始于1894年,持续到1895年。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一度表现出了较强的战斗力,但终因多种原因被日军打败。

战争结束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不得不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支付巨额赔款,并削弱了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势力。

中日战争则发生在1937年,持续到1945年。

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经历了沉重的挫折,但在全国人民的共同抗战下,终于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

战争结束后,中日签订了《日中和平条约》,日本军队撤离中国,中国恢复了完整的领土。

四、结果影响甲午战争的结果使得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自主权,也加深了国内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

这场战争使中国开始重新思考现代化和国家建设的问题,在悲痛的同时也催生了思想的解放和改革的呼声。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朝鲜人兵士 和大清捕虏
图为出版于明治27年12月6日(公元 1894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 最醒目的是图画新闻“战争后旅顺的惨 状”,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描绘 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 民的场景,其暴行赫然纸上,让人怵目惊 心。
风云甲午:第三阶段
日本旗舰松岛
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 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和辽东 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 威海卫之战和 威海卫之战 辽东之战。 辽东之战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 威海卫之战 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 的最后一战。
日军攻克平壤清军
日军占领威海卫文庙(前城里中学) 日军占领威海卫文庙(前城里中学) 充做司令部,在门前敲鼓吹号。 充做司令部,在门前敲鼓吹号。
平壤之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 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 作战。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 玄武门指挥,亲燃大炮轰敌, 官兵感奋,英勇杀敌。 但平壤之战前,清军统 帅叶志超的妾写给他一封信, 劝他多为家里的妻妾想想, 于是他在平壤之战的紧急关 头弃城逃走。只有下层将士 奋勇作战。
作为清政府难得的主动反击, 这次的战役是可以与虎门销 虎门销 烟相比的,即使它以惨败收 场。 中日甲午战争记录着清王朝 的腐朽无能和中国人民不可 中国人民不可 侮的民族气节
“故垒萧条大树凋,高衙依旧俯寒潮。 英名左邓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
的 铮 的 铮 铁 北 骨 。 师 将 抗 士 们 日 击 我 》 中 争 勇 , 从 战 水 洋 出 英 文 甲 午 我 看 诗 日 不 难 一 篇 《中 寇 们 的 是 中 这
日军攻陷旅顺后,对市内居民 连续四天进行杀戮,中方史料 称屠杀过后全市仅剩三十六中 国居民36人被留下埋葬同胞尸 体,其余老弱妇孺无一幸免, 超过二万人遇害。死者葬于白 玉山东麓的安葬岗,今称“万 忠墓”。当时的西方报道称被 杀人数从数百到数千不等。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发生在19世纪末,即公元1894年至1895年之间,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和最惨痛的历史事件之一。

以下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简介。

一、战争背景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和日本的民族关系和领土争端。

在19世纪末,中国的国力开始衰退,内部政治腐败、外部征服开始接踵而至,而当时的日本正不断发展壮大,并向外拓展势力范围,意图在亚洲地区崭露头角。

由于两国之间领土分界线模糊,因此争端不断。

另外,两国还有更新的控制朝鲜半岛的野心,因此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二、战争经过1894年7月,日本向中国宣战,北洋水师在威海卫一战退兵,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地相继被日本占领,海陆空三军在激烈的战斗中进行了对抗。

然而,中国的军队及其管理体系一直处于混沌和无序状态,而日本的军队使用了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武器和战术。

尽管有一些英勇战士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但是大部分中国士兵因其低水平和训练不足而在战场上惨败,使得战争不可避免趋势已经被证明无法挽回。

1895年2月,中国政府在马关条约上向日本投降,失去了许多领土和主权。

这场战争在中国本土势猛反击,演变成一场国内的政治革命。

清朝政府的无能被揭示,新兴的领袖人物纷纷崛起。

三、影响和启示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不仅使国家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危机,而且也回应了明确和疏远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意愿。

此后,中国开始了一段爆发性的变革时期,经过了多年的困苦和痛苦,创造出了在自我建设、树立现代化实力方面的新成就。

战争的结局也强调了中国自身弱势和自卫装备的重要性,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强大军队的发展提供了课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成就奠定了基础。

甲午战争名词解释

甲午战争名词解释

甲午战争名词解释
甲午战争是指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间的一场中日战争,也被称为中日甲午海战。

这场战争发生在甲午年(即中国农历六十年的第四十二年),因此得名甲午战争。

该战争是日本与中国清朝之间的一次重要军事冲突,标志着日本崛起为亚洲新兴强国的开始。

甲午战争的原因是由于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冲突以及对朝鲜独立的争夺。

朝鲜当时处于中日两国的势力范围之间,日本试图通过侵略来控制朝鲜,而中国则试图通过干预来保护朝鲜的独立。

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逐渐升级,最终爆发了这场战争。

甲午战争可以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阶段。

在陆战阶段,日军迅速发动了进攻,占领了朝鲜北部和关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

中国清朝的战略计划和指挥系统的不力导致了严重的战局失利。

在海战阶段,日本海军与中国北洋舰队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

其中最著名的是甲午海战,就是发生在1894年的黄海海域的
一场决定性海战。

在这次战斗中,日本海军以较小规模的舰队成功击败了中国北洋舰队,中国舰队重伤,损失严重。

最终,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战败告终。

根据战争结束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国清朝被迫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并向日本支付巨额赔款。

这场战争的结果加速了中国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也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甲午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场战争揭示了中国
严重的内外问题,包括政治腐败、军事制度的薄弱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同时,这场战争也激起了中国人民对封建政权的不满和对国家现代化的渴望,为中国的近代化改革打下了基础。

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什么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战役之一,那么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中日甲午战争的呢。

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来欣赏一下吧。

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1894~1895年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

战争起因及双方军事准备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

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

明治政府抓紧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

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现役兵力12.3万人。

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国外参战。

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共达6.2万余吨。

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和朝鲜搜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

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指出日本将为“中土之患”。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以京师门户北洋为设防重点,主要防御对象为日本。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编练成军,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

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建成。

然清朝政治腐败,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体制不顺,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

早在6月2日,日本内阁就作出入侵朝鲜,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

日方先以欺骗手段诱使清军入朝,继则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

同时设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

7月1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据其外相陆奥宗光训令,强逼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清军出境。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又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

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

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马关条约》(189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背景:①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转嫁1890年经济危机②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2、中日甲午战争经过:重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黄海海战(1894):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但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威海卫战役:李鸿章“避战自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项目 内容 影响①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巨额赔款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③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④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资本主义发展 总之,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3、中日甲午战争结果:(1)中国为败给日本: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根本原因)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主要原因)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领导者重视发展军事力量,皇室则贪图享受(2)签订《马关条约》(1895)4、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中国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

甲午中日战争ppt课件

甲午中日战争ppt课件
日本领导层的决策
日本领导层在战争中做出了快速、果断、有效的决策,采用了先进的战术和武器,为战争的胜利提供 了保障。
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强化国家体制
甲午战争暴露出清政府国家体制的弊端和落后,必须进行改革和 现代化建设,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重视军事现代化
甲午战争中日本军队的战术和武器装备明显优于清军,必须重视军 事现代化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应变能力。
日本
甲午战争对于日本来说是一场重要的胜利,大大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 。战争中日本所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和高超的战争策略,使日本在亚洲地区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让周边国家不 可小觑的力量。
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甲午战争进一步加剧了列强在中国的争夺,推动了中国的殖民地化进程。同时, 这场战争也使得西方列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地位和力量,从而调整了列强的对 华政策。
加强国际合作
甲午战争反映出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外交关系对于战争胜负的影响, 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THANKS
感谢观看
刀剑
日本军队也装备了一些传 统的刀剑,但在近战中并 不占优势。
04
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对两国的影响
中国
甲午战争后,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家经济状况恶化,国力大大削弱,为列强进一步割据中国创造了有利条 件。同时,甲午战争的惨败也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更为深刻地思考民族危机,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的进程。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中国 应邀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也派兵进入 朝鲜,形成中日对峙局面。
战争的起因
日本企图通过战争手段称霸亚洲乃至世界,实现“大陆政策 ”的既定目标。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以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7月25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结束。

时代背景: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日渐强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因此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由于日本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的。

清朝方面: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经过:(一)中日出兵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成为甲午战争的导火索。

(二)交涉破裂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日本提出“共同改革朝鲜案”,使自己的军队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

清廷要求共同撤兵,但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两次绝交书,拒不撤兵,并反诬中国“有意滋事”,至此中日谈判破裂。

朝鲜反感于日本的蛮横,敷衍日本的要求,并一再督促日本撤军。

日朝谈判也宣告破裂。

(三)战争爆发1894年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以后,李鸿章开始派兵增援朝鲜。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

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

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日方称为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指的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明治二十七年、朝鲜高宗三十一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为甲午战争。

一.战前的中国1.国力继续增长:经济方面,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名世界世界前列;军事方面,国防、军备有了质的飞跃初步实现了近代化。

2.政权平稳交接:1875年2月载湉登基改元“光绪”。

1889年3月慈禧退居颐和园,宣布归政光绪。

3.官僚集团分化:帝党:以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以及珍妃的亲友志锐,文廷式等人为核心,聚集了一批被人称为“后清流”的御史谏臣。

后党:满洲亲贵如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劻、步军统领荣禄等人,以及握有实权的地方权臣。

4.国内虚骄情绪上升:历经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内官僚的虚骄情绪普遍上升。

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的鹰派势力开始崛起。

而让问题更为复杂的是,这些鹰派人物大多又都是属于“帝党”一派,而执掌大权的“后党”一派。

这样,战和问题实际上又同权斗纠葛在了一起。

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的经济虽然在高速发展,中国的政局虽然实现了平稳过渡,但是在这些平静甚至是繁华的外表之下各种暗流在涌动,自以为是的情绪再次蔓延,而权争和内讧又习惯性的消耗着国家的力量,因此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东方大国用李鸿章的话来说却只不过是一座纸糊的的破房子。

二.战前的日本1.明治维新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4艘蒸汽船艇,打开日本封闭的国门。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通过明治维新,日本的国力得到增强,成为列强之一,于是将目标指向了它眼中的“弱者”——朝鲜和中国。

2大陆政策出台:明治维新后,对外扩张成为日本朝野共识。

国内形成了“征台派”、“内治派”和“征韩派”,三个不同派别。

日本大本营于1887年草拟了一份名为《征伐清国策》的战争计划。

甲午战争的故事

甲午战争的故事

甲午战争的故事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清朝与日本明治时期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之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悲惨的一场战争之一。

甲午战争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对朝鲜半岛的争夺。

当时,朝鲜半岛是中国和日本两国争夺的焦点地区。

在朝鲜王朝内部出现政治动荡时,中国和日本都试图通过干预来影响朝鲜的政局。

在这种背景下,朝鲜王朝向清朝求援,清朝派兵入朝,而日本则以保护自身利益为名,对朝鲜发动了侵略。

在战争初期,日本军队凭借其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取得了一系列战争胜利,包括在海战和陆战中的胜利。

而清朝军队则因为种种原因,包括内部腐败、装备落后等,遭遇了一系列挫折。

甲午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包括黄海海战、旅顺口海战等,这些战役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痛苦记忆。

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清朝的失败。

在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朝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和澎湖群岛给日本,赔款2.2亿两白银,并且开放多个通商口岸。

这一系列的屈辱条约使得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了严重侵害,也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下降。

甲午战争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仅仅依靠着军事力量,更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

同时,甲午战争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促使中国开始进行自我反思和改革,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启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痛苦历史,但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铭记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甲午战争的故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前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爆发
交涉破裂
中日出兵
战争爆发
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对开战的要求更加迫切,同年,时任 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第一次帝国议会的“施政演说”中抛出了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的理论,将日本本土 作为主权线,中国和朝鲜半岛视为日本的“利益线”,声称日本“人口不足”,必须武力“保卫”利益线,加紧 扩军备战。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 已至,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 ,诱使清朝出兵朝鲜。清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 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2000人于6月6日后数日分两批在朝鲜牙山登陆,准备镇压起义,同时根据1885年《中 日天津条约》通知日本。6月10日,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6月25日, 原定计划的第三批清军在牙山登陆,驻朝清军总数达到2465人。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 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中日战争(西方列强在观望)(2张)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 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 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 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 有利条件。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 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日本嗾使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 军驱逐驻朝清军。控制了朝鲜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 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 速”舰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两次鸦片战争、日本明治维新、欧洲两次工业革命、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为学生分析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做好铺垫。
二、分析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三、简述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三、简述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四、分析归纳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探究二:教师给出材料,要求学生归纳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五、根据《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影响
探究三: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分析《马关条约》与以前的条约有何不同?
探究四:教师给出材料,要求学生归纳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国内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科目:历史班级:高二20班授课教师:第7周第5节4月16日
【课题】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上列强发动求民主的民主运动的重大事件。
2.教材的编写思路:甲午中日战争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资本主义国家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折点,是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重要原因。
3.教材处理:以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为时间节点,融汇必修一、二、三中国近代史、世界史的内容及选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掌握站在世界历史潮流的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整体的认识。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兴趣: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2.学生的知识基础:基本上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官兵奋勇抗敌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通过对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及影响
【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模式)】
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四、分析归纳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五、分析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影响
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两次鸦片战争、日本明治维新、欧洲两次工业革命、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提出问题进行复习:
二、分析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探究一:教师给出材料,要求学生归纳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学生的认识特点:易于接受感性的认识,对事件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互动探究等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通过地图演示、表格归纳使学生更清晰明了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通过问题探究方法深入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并学习用多种角度分析该事件的方法。
通过问题探究方法深入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并学习用多种角度分析该事件的方法。
加强训练,及时巩固。
【教学反思】
小结: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及影响:
及时训练:
学生轮流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材料总结归纳:
学生根据材料总结归纳:
学生根据材料总结归纳:
学生根据材料总结归纳:
为学生分析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做好铺垫。
通过史料分析、互动探究等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通过地图演示、表格归纳使学生更清晰明了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