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

合集下载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篇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

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

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

”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

”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就这部书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资本论的读后感3000字左右

资本论的读后感3000字左右

资本论的读后感3000字左右《资本论》是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的著作,它承载着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本质的深刻洞见和批判。

该著作的问世为世界政治和经济思想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式和视角。

下面我将分享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突出该书对于当今世界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我的创新思考和观点。

首先,我的阅读体验非常深刻,尤其是在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及其衍生的一系列概念时。

在本书中,马克思深刻地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主张货币和商品的流动性不断促进生产的增长,以及劳动力在这个过程中的被压榨现象。

他重点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和剥削,以及其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我更能理解他对“人性”的探讨以及如何消除人们之间的不公与不平等,为人民寻找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其次,这本书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不仅对被压迫的工人阶级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不少的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理论思考。

理解马克思的书籍不仅可以让读者对资本主义社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当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

如今,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让贫富差距逐渐扩大,这也凸显了《资本论》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关于我的创新思考和观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展开:1. 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理论思想,也是一种实践思想。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应当更加注重方法的创新和适应,只有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

2.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飞速的今天,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特征。

因此,我们应当重新思考并构建并行的国际体系,以更加合理地重新平衡全球经济格局。

3. 马克思主义一直在变化和发展,也必须经过不断地反思和批判。

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政治和经济的理论姿态,从而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

总之,《资本论》是一本充满哲学思想并极富时代性的著作,具有极大的学术和政治意义。

资本论读后感3000

资本论读后感3000

资本论读后感3000《<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这部被誉为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宛如一座巍峨的思想高峰,让我在攀登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次震撼与深思。

初读《资本论》,说实话,我被它的厚度和深度吓到了。

密密麻麻的文字,复杂的理论推导,让我一度想要放弃。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揭示了资本主义本质和运行规律的世界。

马克思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商品、货币、资本等经济范畴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他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而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让我想起了日常生活中购物的经历。

我们在商场里挑选商品时,往往只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比如衣服是否好看、鞋子是否舒适、食品是否美味。

但我们很少去思考这些商品背后所蕴含的价值,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生产出来、如何被定价的。

就拿我前段时间买的一双运动鞋来说吧。

我在商场里看到它时,被它时尚的外观和舒适的脚感所吸引。

标价五百多元,我觉得价格还算合理,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但后来我仔细一想,这双鞋的价格真的只是由它的材料和生产成本决定的吗?显然不是。

在这双鞋的生产过程中,工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工厂需要支付原材料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工人工资等等。

而商家在把鞋卖给我之前,还需要加上运输成本、营销成本、利润等等。

这一系列的环节构成了这双鞋的最终价格。

马克思还深入分析了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它的出现方便了商品交换,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比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这些现象会对经济和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我想起了小时候,长辈们经常会说:“钱越来越不值钱了。

”当时我不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现在通过阅读《资本论》,我明白了这是通货膨胀的表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上涨,同样的钱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

资本的积累和循环是《资本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积累是通过剩余价值的剥削实现的。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劳动时间。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篇一:读马列原著有感(资本论)3000字】《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

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读《资本论》读书笔记(优秀8篇)

读《资本论》读书笔记(优秀8篇)

读《资本论》读书笔记(优秀8篇)读《资本论》读书笔记篇1《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齐,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并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资料,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景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可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经过程来补充,而流经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异常是把流经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经过程的统一。

至于这个第三卷的资料,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我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经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所以,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我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资料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

资本论读书报告3000字(合集四篇)

资本论读书报告3000字(合集四篇)

资本论读书报告3000字(合集四篇)资本论读书报告3000字1 以下就《资本论》本书的基本前提和论点做三点简评:一是关于资本利润的平均化,马克思的前提是资本家之间尔虞我诈的对立,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阶级对立,这在当时马克思研究条件下的英国、欧美内部还是说得通,但不能放之四海皆准。

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对立并非最深刻的对立,资本主义,乃至阶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其生产方式产生之前,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还存在着更深刻的对立关系,譬如:宗教和种族的对立,这并没有因暂短和近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普及而消失,有些矛盾乃至贯穿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和可预见的未来。

此外,资本究竟是资本家意志的表现还是资本家是活的资本,马克思倾向于后者,即物是第一性的,这与唯物主义是一致的。

然而资本,无论是货币、商品还是机器,它在循环周期中的任何形态中都是冷冰冰的,它不断增值的欲望是从哪里来的呢欲望是人所特有的,是活生生的,是目的论决定的。

资本属性的本质背后是人的属性,人是有种族的、信仰宗教的、有国别和伦理道德的,代表人的资本也依其具有上述属性,这些属性阻碍了资本的一般无差别的流动,从而也就阻碍了社会利润率的平均化。

二是关于人性的恶,此书对资本家的道德负评是无比正确,但恶具有普遍性而非阶级性,它不以人的阶级属性而转移,被剥削阶级的人的恶只不过暂被剥削阶级抑制了。

穷苦欧洲劳工、被迫害的清教徒到了北美就成了基本原始积累的野蛮人。

人不会因一夜之间社会所有制基础改造完成而发生道德上的飞跃,人类道德的进化有其自身内在规律,经济基础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化只是条件之一。

三是马克思的人口的相对过剩理论要有一个必要前提——市场规模的扩大,书中并没有提及。

扩大再生产中,当新增一个单位不变资本时,如果伴随着可变资本比前一个单位不变资本有所减少,才是有机构成的提高,才是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动力。

可变资本(工资,进而代表雇佣工人数)的减少必然伴随着生产出一个过剩的产业工人后备军。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1)刚刚接触《微观经济学》——宋承先主编时,杜夫雷就纯粹微观经济经济学中的概念、理论分析、图表分析等等来说,还能接受,但书中大量引用《资本论》中的话来分析微观中的范式、理论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之时,感受到的是自己完全的无知。

一句话,一段话读再多遍,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对微观的学习,下定决心看一看《资本论》第一卷,花了一个半月,除了书中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特别是儿童、妇女的剥削的残酷感到愤怒外,应当说再没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边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难题,每个字都认识,为什么它二人组被马克思组合在一起,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本而言天书?这种从读《资本论》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过来知识不是只要努力去背,就能学好的。

而是显现出严密的思维逻辑过程,并且是一种比理科更加第二种自由,更有发挥出来空间的抽象思维。

原因在此也就出来了——作为理科生,抽象思维能力严重缺乏。

圣皮耶尔县因而当务之急就是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应该没有那个学科比哲学更加抽象化抽象呢?因而,我选择了哲学,由一种习惯的、长期的思维方式转向一种很陌生的思维方式,其中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个很长的磨合整个过程,对我来说,初始阶段维持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翻了许多关于哲学知识的书,但没有看懂任何东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觉的爬在了桌子上,当有几天看书时,竟然没有睡觉,我知道,我能够看下去了,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进步吧,当时,是这样认为的。

为了或使这种进步继续下去,我不想一直维持到大学毕业。

由“物化劳动是否创造资产价值”开始,这是不能一位许多问题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这么说的)向我们提出的结构性问题,从什么是物化劳动,一直到能发表自己的一点观点总共用了一个半月,通过对这个结构性问题的思考,并不在于把这个问题想着急著清楚了,而是借签了别人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

让自己也具有一点抽象分析问题的抽象灵活性,眼下这又是我当时感到的一个不小进步。

资本论读后感3000

资本论读后感3000

资本论读后感3000《资本论》是由马克思所著,是一部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性著作。

这部著作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作机制有着非常深刻的阐述,对于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阅读完《资本论》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规律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性分析令我印象深刻。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等概念的深入解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以私有制和利润追求为基础,使得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存在着剥削和压迫的关系,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这种剥削和压迫不仅在经济领域表现出来,也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这些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制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当代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也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设想和向往。

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将消除私有制和剥削,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将由全体劳动者共同拥有和管理,劳动者将不再受到剥削和压迫,社会的财富将得到更加公平的分配。

马克思的这些设想给了我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美好向往,也让我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美好的期待。

最后,通过阅读《资本论》,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规律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私有制和利润追求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和生产关系。

这种经济体系使得竞争成为了社会的主要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读资本论读书笔记范文3000字(精选3篇)

读资本论读书笔记范文3000字(精选3篇)

读资本论读书笔记范文3000字(精选3篇)读资本论读书笔记范文3000字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读资本论读书笔记范文30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资本论读书笔记1《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就应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

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好处和现实好处。

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构成结构时,以前提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公式:C+V+M。

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的唯一因素。

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 大学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 大学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大学《资本论》是一本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所著的经济学著作,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马克思在这本书中系统地分析了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危机和矛盾并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和危机,探究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作为一名大学生,阅读这样一本经典的著作对于我的成长和启发无疑是巨大的。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体验到了马克思的思想和逻辑的严密性以及他对于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分析。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层面,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资本主义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简单。

它涉及到了各个领域的问题,包括商品、货币、资本的相互关系、国际贸易、权力和意识形态等等,这些问题都在不断地为资本主义社会注入新的矛盾和危机因素。

《资本论》不仅是一本经济学著作,更是一本社会哲学的巨著,它深入挖掘了人类社会的底层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做法和意识形态,为人们探寻未来社会的制度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通过阅读《资本论》的过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经济制度对于社会的深远影响,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需要建立在一种公正和进步的制度基础之上,而这样的制度并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问题,更是需要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交织中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作为创新的思考和观点,我认为在探寻未来的社会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新科技、新能源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作用,将其与新经济、新政治等领域进行深入的融合,以此来推动新型经济和发展模式的建立,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同时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多重发展。

资本论读后感3000

资本论读后感3000

资本论读后感3000《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之一。

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分析和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对于理解和改造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读完《资本论》后,我深受启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机制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马克思的思想和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资本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货币和资本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即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他深刻剖析了商品交换背后的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同时,马克思还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资本积累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

这些分析使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以剥削和压迫为基础的,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根源。

其次,《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矛盾。

他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劳动条件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指出这些问题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

同时,马克思也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这些分析使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危机。

最后,《资本论》对马克思的思想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他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和未来命运,指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建设,才能够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和矛盾。

同时,马克思还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通用6篇)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通用6篇)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通用6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通用6篇),欢迎品鉴!第1篇: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一直以来我一直认为给工人放假,给工人福利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以美国企业家福特率先发现并提出。

最近看《资本论》发现资本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只是表述不一样,马克思的观点是:工人的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前一些年我们总说内需不足,消费不足,但是现在网络消费兴盛,我们的消费起来了,问题却又是我们“生产力水平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买。

现在问题来了:1。

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消费都是消费的国外产品呢?那国内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2。

如果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只要能挣钱就上马,这样的扩大再生产肯定不行。

那么消费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经济产业的升级呢?如何进行产品的改造呢?这个产品的升级改造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呢?有没有经济规律曲线?在我们国家,普通老百姓奋斗十几年,所得收入只为一套房,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因为这个钱再码放之前一直是储蓄,既没有被用来消费,也没被用来投资(起码普通老百姓都是攒钱买房,不是从资本兑现的钱去买房),这是浪费。

其次这么大的一笔钱就为一栋房,它所推动的资本流通相对于所投入的买房钱,是非常有限的,对于经济的刺激是非常有限的。

而现实中经常说房价推动经济繁荣,我持怀疑态度。

因为资本的流通必然增值。

你一栋房子所带动的资本增值最终会体现在房子上,不可能你一套房子所带来的资本增值200,最后卖你100万。

但是为什么还会这样?商人肯定不傻。

我怀疑这是地方政府搞的鬼。

再次老百姓拿十几年的钱去消费一套房,也就是说老百姓一两年的劳动时间产出的产品需要他用十几年的劳动时间去换取,这是不是一种剥削。

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

第2篇: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消费升级关键一:建立“知的资本”认知的能力看到本书时,相信你跟我一样,对书名也有一点疑惑,究竟什么是“知的资本论”?让我们先回到消费升级的概念里。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篇一: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数字印刷一班毕晟100220120序言:在马克思哲学课上第一次接触到了卡尔马克斯的哲学,而这本《资本论》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结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解说。

为此,我在课余时间阅读了《资本论》,在深深感叹马克思杰出思想的同时,又提升了自我的思想境界。

浏览《资本论》全章,大致有商品货币、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工资、资本积累、资本形态、资本周转、利润、等方面。

第一卷商品和货币在第一章商品与货币中,我了解了什么是商品,以及它的产生、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占有统治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商品的大量堆积。

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方面,缺少其中一个就不能称为商品。

而商品的价值凝结在人们的劳动中。

这是对商品的描述。

在我看来商品之所以为商品,它从原本的物品表现出了特有的交换价值,从而被人们用于交易。

而商品的价值量和该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它的生产力成反比。

所以,商品花费了更长的生产时间,那么其拥有的价值量就越大。

在随后的阅读中,我了解了商品扩大的价值形式,举个例子:20匹布=1件上衣或=十磅茶叶或=1盎司金或=其它的商品,由此商品的价值形式逐渐扩大了。

总之:我们可以发现,商品,价值,交换价值,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至货币,如果不历史地考察,是没有直线进入资本的途径的。

马克思解释说是生产力在起作用及各种历史机遇在起作用,但重点在讲解各种历史机遇。

这里,生产力的作用只能是个模板,提供了满足人的历史活动的物的条件,这个物很大程度上不是量,而是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质(在起作用),不可想象是奴隶社会阶段的质。

当然物很大程度上是“人造自然”,包含着文明积累、文化积累。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此章,他讲述了劳动过程和价值的增值过程、不变的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工作日等部分。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生命获取、消耗事物并使其实现价值的过程,就叫劳动。

资本论读书报告3000字

资本论读书报告3000字

资本论读书报告3000字《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一部著作,由他亲自执笔,是一部十分经典的政治经济学巨著。

本文将对《资本论》进行一次深入的阅读,对其中的主要思想和内涵进行分析,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内涵。

一、《资本论》的基本思想1、货币和商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露了现代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提出了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并阐述了货币与商品构成的经济体系。

他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而商品则是一种物质的财富形式。

货币和商品关系的矛盾,涉及到生产和需要的基本问题,这不仅是经济学家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是社会科学家必须了解的核心概念。

2、商品的价值规律在马克思的眼中,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它们所包含的劳动时间。

他认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一个商品的价值。

此外,商品的价值还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波动,对商品价值的影响非常大。

3、剩余价值与剥削剩余价值是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雇主支付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而剥削则是指雇主在贷款中利用雇员提供的剩余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剩余价值的原因是劳动者付出的多于被支付的报酬。

因此,在雇佣关系中,剥削是无法避免的现象。

4、生产关系与产权马克思认为,产权对于社会生产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的构成和分配。

而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它们直接或间接决定了生产资料的使用和分配方式,这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资本论》的主要内涵1、资本主义生产矛盾的体现《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和矛盾所带来的种种矛盾和危机。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矛盾是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这是经济生产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各种矛盾和危机也都是从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开始的。

2、剥削的原因与可能性除了阐述剩余价值和剥削之间的关系外,《资本论》还进一步阐明了剥削的原因和机制,提出了一系列反剥削的政策性思想,并将剥削视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之一。

3、社会财富的重分配《资本论》揭示了当代经济体系的财富转移和分配过程,认为社会财富的产生和分配关系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迅猛进展,并对社会经济的和权力的关系做出了有力的回应。

资本论读书心得笔记(通用18篇)

资本论读书心得笔记(通用18篇)

资本论读书心得笔记(通用18篇)资本论读书心得笔记篇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

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读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

读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

读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资本论》是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摆脱资本主义经济束缚的必读之书。

因此,我在这里想分享我的读后感和一些思考。

首先,作为普通读者,读《资本论》对我来说是一项挑战。

我并不具备相关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知识,但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感受到了其包含的庞大而深刻的思考。

整个书籍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理论框架,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历史演变和未来走向。

通过不断细节上的剖析和深入的阐述,让我深深地意识到资本主义这一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其次,书籍的重要性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资本论》这本书可以说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的一次系统思考和全面剖析。

它的思想深入到了各个角落,甚至对今天的社会依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广泛阅读者的我,通过这本书,我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世界的基本运行规律,对社会经济的運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看到了如何合理而有效的实现财富分配。

这本书对于一切思考社会问题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最后,创新的思考和观点是我在阅读《资本论》中获得的另一个重要收获。

书中许多理论和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其时代的引领者,在中国如何走出一个好的道路,在人工智能是如何发展的,这些话题都是极具时代性和实践价值的重要问题。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的现代化发展和创新,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四面八方的冲击,认真思考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把握机遇,挑战问题。

综上所述,阅读《资本论》这本书是一次丰富而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思想的沉淀,我理解到了世界运行的规律,对于未来的判断和把握也更加有底气。

通过我对这本宏伟经典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可以促进思想更加丰富、内涵更加深厚、质量更加高级。

目前,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如何避免坏的经验和交流良好的实践经验成为众人关注的话题,而这其中,《资本论》也本着这一点,帮助我们更快捷地理解世界的运转规律。

让我们共同努力,以马克思思想为指导,团结一致,共同构建和谐共赢的社会环境,实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g读《资本论》有感笔记3000字_读书笔记_

g读《资本论》有感笔记3000字_读书笔记_

g读《资本论》有感笔记3000字读《资本论》有感3000字范文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资本论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8篇)

资本论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8篇)

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8篇)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本论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资本论读书笔记篇1要理解《资本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血史”,我认为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或许能够初见端倪:还在第四章中,在阐明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货币的一部分被转化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力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劳动力究竟是从哪儿取得的呢?个别人手中大量的货币量究竟是如何地,通过什么方法积累起来的呢?“圈地运动”是我仅能想到的原因,这是高中教育留给我的。

阅读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有多狭隘。

马克思说道:“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

因此,这一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

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出发点。

”从这里来理解,所谓“原始”积累是在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时候,它就辩证地转化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曾经,在高中的课堂上,老师向我们解读“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以为这仅是马克思个人仇资的心理表示,毕竟在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

读罢《资本论》,才发现这正是恰如其当的评述,甚至如果还有更贬损的话语,我不介意用它来描述资本积累的原始过程。

历史是被建构出来的,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印记,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么一段历史,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性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解剖,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在阅读《资本论》后,我深受启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通过阅读《资本论》,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马克思在书中深入分析了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矛盾。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私有制,以及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普遍性。

在这种体系下,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获取剩余价值,实现自身的积累和扩张。

这种剥削性的经济关系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深入理解,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通过阅读《资本论》,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剖析,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观点和理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入分析了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产生,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规律和矛盾。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根本矛盾在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僵化之间的矛盾。

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对后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资本论》的阅读,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他的理论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最后,通过阅读《资本论》,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前景有了更加乐观的展望。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模式。

他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通用6篇)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通用6篇)

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通用6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资本论读书笔记篇1《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就应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

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好处和现实好处。

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构成结构时,以前提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公式:C+V+M。

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的唯一因素。

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 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

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形成结构时,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公式:C+V+M 。

C 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C 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 M 的唯一因素。

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

马克思把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形象地说成,一部分是为了弥补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劳动”,非常直观而且简单明了,很容易使工人接受。

第二,马克思虽然不是凭借严密的逻辑力量证明了剥削现象的存在,但在《资本论》中列举了大量骇人听闻的事例,描述了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的事实,这种实证方法的巨大力量弥补了他的抽象思维方法的缺陷,甚至使许多虔诚地信奉他的理论的人,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性,从来没有产生过丝毫的怀疑。

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虽然失败了,但他用实证的方法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终还是实现了写作《资本论》的根本目的。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总能获得剩余价值或利润,资本家永远是资本家,而工人只能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只能绝对贫困下去,工人永远是雇佣工人,两者之间不存在转化的条件,他没有为劳资关系互相转化提供理论依据,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逐步缓和以及工人阶级相对贫困化的现象。

按照琼?罗宾逊的理论,财产的私人垄断导致剥削的产生,垄断条件如果发生改变,既可能使有的资本家因为破产而沦为雇佣工人,也可能使有的工人因为劳动成果的积累而发展成为资本家,她的理论既可以解释劳资关系的对立,又可以解释劳资关系的转化。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劳动者同时也可能是股票持有人,许多人已经具有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双重身份。

琼? 罗宾逊从垄断或不平等竞争的社会关系中解释剥削现象,其理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能够说明以资本为手段的剥削,还能说明以其它垄断条件为手段的剥削,尤其是可以解释贪官污吏凭借手中的权力来攫取社会财富的“权力剥削”行为。

剥削是以一定社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确立起来的经济范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剥削现象的产生虽然以不等价交换为前提,但不等价交换现象不都是剥削现象。

这是因为,在决定市场价格的垄断和竞争的诸多因素中,包括自然垄断因素、历史形成的垄断因素、人为的垄断因素、社会制度造成的垄断因素、商品交换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垄断因素、供求关系变化引起的垄断因素,等等。

市场主体利用这些垄断条件参与竞争就会出现不等价交换,显然不能把这些不等价交换现象都当成剥削现象。

由于经济行为都包含着对垄断条件的利用,因而从利用垄断条件进行竞争这一点上,不能区分剥削与非剥削两种不同的经济行为。

社会主义承认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就必然承认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不等价交换的合理性,亦即承认市场主体利用价格通过正当的垄断和竞争获得一定利润的合理性,并在法律制度上予以保护。

利润作为商品的成本与收益之间关系的表现,同时也体现着市场主体之间的收益分配关系,是市场经济的特有现象,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

如果消灭了利润,市场经济就不存在了。

无须否认,肯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不等价交换的合理性,就包含着承认劳动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等价交换的合理性,从劳动市场本身就存在着买方垄断因素的事实来看,这就等于承认一定程度的剥削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因而历史地、发展地看,社会主义是限制和逐步缩小剥削范围直至最终消灭剥削现象的长期发展过程。

按照现行的法律规范来衡量,社会所允许的劳动市场以及其他市场的不等价交换现象,在性质上不属于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也就不属于剥削现象,只有超出法律限定范围和程度的不正当经济行为,才属于不合理的经济行为。

由于剥削是包含着道德标准的经济范畴,只有根据不同的社会状况或历史阶段才能作出准确的解释,因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能把利润完全看成是剥削的结果,而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不同时代的剥削概念以不同的涵义。

传统意义上的剥削是指买卖劳动的不等价交换关系,只要是以劳动市场的买方垄断为基础的不等价交换,就是对卖方劳动成果的剥削或侵占,只要劳动作为商品来被动地出卖,本身就意味着剥削。

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劳动不该成为商品的问题,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是社会主义社会长期的历史任务。

剥削作为对我国现实的一种经济现象的理论描述,是以承认劳动买卖关系存在着不等价交换为前提的,是指买卖劳动超过一定限度的不等价交换关系,劳动的买方垄断不直接构成剥削,只有利用垄断条件超过了规定的界限才构成剥削,这是现阶段判断剥削行为的客观标准。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消灭一切剥削现象,包括利用劳动市场的垄断条件进行剥削的现象,使劳动不再具有商品的属性,劳动者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体。

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目标,是把传统意义上的剥削现象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承认劳动市场一定程度的垄断具有合理性,把超过规定界限的劳动市场的垄断视为剥削现象,并依法予以取缔。

这就决定了我们所说的消灭剥削现象,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而是把理想与现实辩证统一起来的实际运动和发展过程。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仅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去实行,将其看作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而且更重要的是,把社会主义当作一个从初级阶段逐步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可能短期内就能达到理想的目标,最终消灭剥削现象必然要经过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和艰难困苦的奋斗历程。

我国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五十年间的五次讨论,留给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是深刻隽永而又经久不息的。

总的来说,尽管每次争论的主题不完全相同,但争论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从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从取得的成就来看,劳动外延的扩大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

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企业主的劳动是否也有创造价值的一面,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有关社会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二重性的论述中都可以找到支持的证据。

而且从逻辑的推演和历史演进的角度,这些劳动成为价值的源泉并不真正构成问题。

几十年来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取得的重大进展。

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理论财富,为创新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刚刚接触《微观经济学》——宋承先主编时,就纯粹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理论分析、图表分析等等来说,还能接受,但书中大量引用《资本论》中的话来分析微观中的概念、理论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时,感受到的是自己完全的无知。

一句话,一段话读再多遍,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对微观的学习,下定决心看一看《资本论》第一卷,花了一个半月,除了书中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特别是儿童、妇女的剥削的残酷感到愤怒外,应该说再没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边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字都认识,为什么它被马克思组合在一起,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本天书?这种从读《资本论》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知识不是只要努力去背,就能学好的。

而是有着严密的思维逻辑过程,并且是一种比理科更加自由,更有发挥空间的抽象思维。

原因在此也就出来了——作为理科生,抽象思维能力严重缺乏。

因而当务之急就是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应该没有那个学科比哲学更加抽象呢?因而,我选择了哲学,由一种习惯的、长期的思维方式转向一种很陌生的思维方式,其中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对我来说,初始阶段维持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翻了许多关于哲学知识的书,但没有看懂任何东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觉的爬在了桌子上,当有几天看书时,竟然没有睡觉,我知道,我能够看下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吧,当时,是这样认为的。

为了使这种进步继续下去,我想一直维持到大学毕业。

由“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开始,这是一位许多问题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这么说的)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从什么是物化劳动,一直到能发表自己的一点观点总共用了一个半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不在于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而是借签了别人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

让自己也具有一点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又是我当时感到的一个不小进步。

更重要的是肤浅的感受到了《资本论》的不朽和对马克思的敬仰,只有认真阅读过他的著作的人才会感到这一点。

那些高呼马克思理论过时了的人都怀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在这位巨人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只有马克思倒下了他们理论才可站起来。

任何一种理论必是时代的产物,适应某一特定的时代,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理论,也不可能有永恒的理论,但理论背后所承载的人类思想却是永恒的,而《资本论》承载的恰恰是人类几千年光辉思想的结晶,马克思的某些理论也许是过时了,但因此而拒斥马克思,除了可以表现自己的无知,再没有别的了。

其实,高傲的现代人并不比几千年前的哲人高明多少,人类思想的框架他们早已为我们设好,后人更多的是在框架内修修补补罢了。

试问从古到今,又有谁曾跳出过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呢?拒绝前人光辉的思想,就等于是慢性自杀。

现代西方许多不错的经济理论,就完全超出了《资本论》呢?我想并不是,正如牛顿所说,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些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