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与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

合集下载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女性主人公的比较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女性主人公的比较

心灵深处不息的呼喊——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女性主人公——简•爱、苔丝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对比钟雪中文083班08321091摘要:“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欧美文学长廊中,印典娜、安娜、娜拉、埃德娜、弗朗西斯卡、安妮……这些不满于生活现状,勇敢追求自我理想的女性主人公,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占据了人物画廊的显著位置。

乔治·桑、托尔斯泰、易卜生、肖班、沃勒、埃文斯,这些不同国度、不同性别、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家,不约而同地把视角投射于妇女问题,以绚丽多彩的文学之笔,共同描绘了女性世界精神探索的历程。

”关键词:简·爱苔丝安娜·卡列尼娜命运结局女人的历史悠远绵长,人类是以女人为主导地位开始的。

然而,随着男人的作用在人类社会中越来越重要,女人的地位也江河日下。

在封建社会,女人不仅在外面不被重视,就连在家也没什么地位。

人类社会进入19世纪后,随着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封建社会文化对人类精神的束缚逐渐松动。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妇女要求在家庭中具有同男子相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权运动开始萌芽。

“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欧美文学长廊中,印典娜、安娜、娜拉、埃德娜、弗朗西斯卡、安妮……这些不满于生活现状,勇敢追求自我理想的女性主人公,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占据了人物画廊的显著位置。

乔治·桑、托尔斯泰、易卜生、肖班、沃勒、埃文斯,这些不同国度、不同性别、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家,不约而同地把视角投射于妇女问题,以绚丽多彩的文学之笔,共同描绘了女性世界精神探索的历程。

”【1】学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看着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仿佛一个个主人公就在我眼前,那么形象、那么生动。

夏洛特·勃朗蒂笔下的简·爱对当时的冷酷无情与不公道的社会的抗议;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苔丝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真正爱情的过程和悲剧性结局……现在我就将简·爱、苔丝和安娜卡列尼娜在出身、境遇、问题、行动、结局等方面做一下对比。

女性形象的演变:《简·爱》与《呼啸山庄》的比较

女性形象的演变:《简·爱》与《呼啸山庄》的比较

女性形象的演变:《简·爱》与《呼啸山庄》的比较引言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人们研究和讨论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对经典小说《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探讨两个时代背景下女性形象的演变。

1. 《简·爱》中的女性形象1.1 简·爱在小说中,简·爱被描绘为一个勇敢坚强、独立自主的女性。

她具有独立思考和追求公平正义的品质,对于传统礼教束缚抱有批判态度。

她拒绝妥协,追求真实自我,并最终获得了自由与幸福。

1.2 索菲·泰珍斯(Sophie Temple)作为简·爱的朋友,索菲在小说中被描写成善良、温柔且富有同情心的女性。

她忍受了生活中各种困难,但从未失去内心的善良和希望。

2. 《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形象2.1 凯瑟琳·厄伦肖(Catherine Earnshaw)凯瑟琳·厄伦肖是《呼啸山庄》中最具争议和复杂性的女性角色之一。

她既有着叛逆的天性,也被社会道德所束缚。

她具有强烈的激情和自我主张,但也因为社会规范而饱受压抑。

2.2 理查德娜·海顿(Rochester Haydon)理查德娜在小说中被描写为一个坚强、聪明且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

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幸福,对抗了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

3. 综合比较3.1 女性地位的变化《简·爱》中呈现了19世纪末时期女性地位提升的趋势,女性开始追求平等权利和自由选择。

而在《呼啸山庄》中则展示了19世纪初时女性身份、地位受到限制的现象。

3.2 自我决定权的不同《简·爱》中的女性形象更加注重自我决定权和独立性,她们追求个人幸福,并不愿意受制于传统观念。

相比之下,《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形象更多地受到父权社会和婚姻制度的束缚,自主性相对较低。

3.3 应对困境的不同方式《简·爱》中的女性角色倾向于以勇敢、坚韧的态度面对各种困境,并通过努力争取改变。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的特点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的特点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的特点世界级久负盛名的作家;必定有他足够吸引全世界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定是时代和国界都无法削弱的;正如我在列夫托尔斯泰身上看到了他毕生能引起世界人民共鸣的东西:正直、无私、纯真、善良..钟爱“U”字人生融人于文;在他三大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中;我看到了他在塑造小说人物时遵循的一个雷同的轨迹:“U”字型轨迹..即将小说人物的人物个性和心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都是善而无私的;有追求的上进青年;由于社会环境的逼迫和感染;人性开始走上了一个向下的趋势的路线;出于对社会的无奈更换了以前那种很不入流的“人生哲学”;取而代之的是消极人生理念;最后在丑恶中发现美好的东西;然后麻木已久的心灵重新注入新鲜的血液..这和列夫托尔斯泰本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有一定联系的..他认为人的肉和灵是分开的;人是为上帝为灵魂活着的;要爱一切人;这种来自宗教的道德观对他的影响很大;于是他笔下的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战争与和平、安娜安娜卡列尼娜以及聂赫留朵夫、玛斯洛娃复活都走过了这样的“U”字型的人生..他们曾经在污秽的社会环境中沉沦过;就算他们得到了让人近乎麻木的物质或肉欲上的快感也是人的肉身对这个社会无奈的适应和附和;就算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容光焕发也只是这个狭隘的社会赋予的;而不是出自人性本身的肯定和满足;后来他们在“U”字的最底层发现了人性最初始的美;他们的转变并不是完全否定之前世俗的世界观;而是追求美好;乐于奉献的世界观的激活;充分体现了人性善的本质的部分并没有死去;这种被压制很久的人性战胜多年来人们所奉信的封建社会准则的转变无疑是对社会的控诉和抗争;无论之后的结果怎样;他们都已经在心灵上大获全胜;心目中冷酷、利己的宝座早已被善良和奉献所取代..“U”字从底向上的那一笔是坚定不移的..人民——永远的力量之源三部作品都利用了“人民”这个元素;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发展人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抛开宗教不谈;托尔斯泰主张人类发展到一个没有阶级的层次;摒弃任何形式的暴力;勿以暴力治恶……这类似于发展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可见只要秉着一切为人民的原则;无论在什么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期望总是趋同的..托尔斯泰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个真正为国家、为人民担忧并探索人类的命运和未来的思想家;作品只是他表达他探索历程的途径;同时也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战争与和平最为明显;通过对三个人物命运沉浮的描述;侧面烘托出人民力量的强大..人民的心理描写细致生动;安德烈、彼埃尔和娜塔莎带着上层社会的陋习和虚伪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接触了“人民”这个貌似“边缘”的群体;他们的心灵和灵魂得到感化和洗礼;他们明白了活着的真谛;最终走上了追求个人和他人幸福的道路..无疑那些真善美的品质源自人民;托尔斯泰离不开“人民”不在于他需要这样的素材博取共鸣;而在于他发现了真正的力量本源自人民;那些真实的;淳朴善良的才是最有感染力的;那些物质上的满足和情欲的释放以及上层社会的明争暗斗和虚伪都是浮华豪无意义的..超脱宗教色彩浓厚;“顺从天命、净化道德、爱一切人”是他最高的道德理想..我想到了鲁迅;他完全摒弃了封建的东西;无论好坏;主张完全的更新换代;这里;托尔斯泰摒弃了现实;在虚拟世界寻求宽慰..宗教很多时候确实是精神很好的寄托所;尤其是在尝试过失败过后;更容易将精神托付于某一虚拟的事物..中国有一句古话“择其上者得其中”;我想托尔斯泰这样“过火”的崇拜和寻求完全纯净的社会的追求在当时是有他的道理的;其社会效应达不到“上”也至少能靠近“中”;社会的变动是需要时间的;由此看来这样的效果很可观了..爱慕虚荣的安德烈临死前在福音书中找到了“幸福的源泉”;彼埃尔和娜塔莎最终也化为热爱人民、祖国形象..包括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最后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都体现了托尔斯泰自己具备的的宿命感和对宗教的崇尚;归根到底还是对人性真本的崇尚;只是这种真本在当时套上了宗教的外衣而不是现实的社会制度..所以他需要这样的超脱..简爱;苔丝;安娜三个十九世纪追求爱情的妇女形象;同样的执着同样的曲折同样的悲剧;如果把这三个同样令人恋爱的女人比做三件乐器的话;简爱好比清新、透彻;色调冷艳的长笛..兴致高昂时音活泼明丽;低沉时音优美悦耳..她有这宽阔的胸膛包容着她深爱的罗切斯特先生;成为了生活在上层世俗社会环境中一缕清新的阳光;用她婉约如冰澈月光的款款柔情打动了罗切斯特干涸的心..简爱只对他这样;柔情之在此时大胆的流露;对于整个环境她又表现的花哨多彩..苔丝好比有时温柔、轻快有时热烈、辉煌的小提琴..在追寻自己的爱情的道路上带了太多的封建道德观念的东西;最终幻化为她的必用品;使她一直被自己的头脑里的复杂的两种声音折磨着;追求和放弃都是残忍的事情;她的想法富于戏剧性的强烈感情..安娜的性格犹如钢琴音色变化丰富;表达各种不同的情绪;或刚或柔;或急或缓..她在生活中亲和而不失高雅;社交中游刃又不失沉稳..本性参杂着温婉的母姓气质和坚持自我、独立的桀骜不逊的气质..在十九世纪这个阶级观念深入人心的大时代背景下;妇女敢于追求自我敢于为了自己的幸福追求爱情就是人文社会很大的进步了;先进的思想在一开始总是受到重重阻碍的;她们受到的阻碍是具有典型性的;身份地位;道德观念是社会公认的谈论感情的畸形的准则..也是后来像她们一样的很多妇女共同抗争的社会规则;当然;她们为抗争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心理历程上简爱和苔丝的经历比较类似;在她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传统道德观成为了折磨自己的一种最强大的声音;复杂的跳跃式的思维方式毫无保留的袒露了她们内心分裂;到底是不顾旁人的声音追求自己的所爱;还是遵守社会“规则”委屈自己;堵住别人尖酸刻薄的嘴呢她们一直被这个问题煎熬着..“感到自己非从你这儿被永远拉走不可;真叫我害怕和痛苦..我看到非走不可这个必要性;就想看到非死不可这个必要性一样..”表现了简爱站在封建道德的一方数落自己;强烈的自卑暴露无遗;然而“——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信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次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又是站在真我的角度上;说出了最真实的话;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基础是平等的事实的坚持;她和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隔着社会赋予的“不平等”;这使她既感荒谬但又不敢不望而却步..苔丝想卸下多年一个人承担的包扶;不想爱的那么辛苦;她是个善良诚实的女性;勇敢的道出了多年来的心事;结果却比她想象要曲折的多得多..“我一定不要求你让我跟你同居;因为我没有这种权利我原先说要写信给我母亲跟我妹妹们;告诉她们我已经结婚了;现在那封信我也不写啦……”和简爱一样;遇到情感的冲击后不由自主的自责;都是站在了所谓的道德层面和封建观念上替世人将一切错误和污秽都揽在自己怀里;而不是把真正的问题“爱情”放在所有的意识形态之上考虑;这就是悲剧根源所在..同样的和简爱一样;最终苔丝都站在了真我的角度站在爱的角度上挣扎;哪怕是无谓的“我怎么了;我到底怎么了我说的话并没有一句是表示我爱你是假的;没有一个字表示我爱你是装的呀你不会认为我骗你吧;会吗惹你生气的都是你自己编造出来的情形;我并不像你捉摸的那样;我并不是那样哦;我一点儿也不是那样;我不是你捉摸出来的那个骗人的女人”但是为什么她们面临和自己的真爱发生情感冲突的时候都首先不自觉的站在了非真本的角度呢是长久以来妇女遭受到的压迫的行为惯性所致;还是那个时代的人的心理那块违背真情的道德观已经根深蒂固到连妇女自己都变态的接受了呢那后来发自内心的呐喊又是什么那是纯粹人性的表达;是完全赤裸的袒露..安娜是其中比较独立自主的;她选择了被弃所有的虚伪的道德规范的阻扰和真爱伏伦斯基厮守;甘愿做一个“不入流”的坏女人;这点和简爱、苔丝都不同;她将爱放在了第一位;这样理智的选择换来了整个社会的排斥包括爱人;换来了孤独..“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简单而坚定的呐喊;她的性格正直、坦率、勇敢和心灵的高尚、精神境界的崇高;展现出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东西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一致牺牲生命来做最后的抗争..她们的悲剧并不象征着这种抗争的失败;恰恰相反的是有了这种抗争正是社会伦理道德瓦解的开始;正是人性的真实的情感战胜虚伪的刻板的道德规则的里程碑..。

安娜与简爱的形象比较论文07066

安娜与简爱的形象比较论文07066

安娜与简爱的形象比较[摘要]:简爱与安娜都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年代里,社会矛盾越来越严重,妇女问题越来越明显,尖锐,而此刻妇女们也开始觉醒,意识到是时候争取个性独立与自由。

简爱与安娜在有着相同的命运下,一起演绎一场追求解放的大戏法。

她们有着美丽的人格,相同的历史命运,执着地追求爱情,对爱情都着美好的向往,但由于她们的出身地位、爱情观、追求对象的价值观、以及最终的出路有所区别,我们就不能发现她们都有着各自的人格魅力,在追求解放的道路上,这魅力一直发光发亮。

最后,我们发现安娜的个性解放的失败,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自身的原因,内外因素的多重压力,决定了她的失败。

简爱生当逢时,又有自己的独特性格,所以她的个性解放之路获得了胜利,取得了幸福。

虽然社会发展到今天,但妇女的个性解放依然在世界范围内叫响,因此,今天分析安娜与简爱的形象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妇女、个性解放、追求、上流社会、独特19世纪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妇女问题就越来越严重、尖锐,争取个性解放的女性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安娜和简爱就这样破土而出了。

这两个小女人都有着相同命运,她们都在需找自尊、爱情、追求幸福,勇敢地与命运抗挣。

千百年来,妇女们都受着夫权制,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所压制着,妇女们一直被蒙蔽着,沉睡着,从来没有意识到这是对她们的不公。

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举不胜举。

中国有三寸金莲,裹脚为美。

连妇女最根本的身体发展的权利都剥夺了。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又何曾不是妇女受社会逼害的一个典型形象她被封建枷锁禁锢着,摧残着,直到死都惨遭精神的折磨。

再有泰戈尔笔下的妇女,又有哪一个不是被传统枷锁所限制的,她们要对丈夫从一而终,夫死陪葬,不得改嫁。

根深蒂固的社会制度的压制,让妇女饱受折摧残。

社会的发展,带动着妇女的觉醒,安娜与简爱举动,正是体现妇女的觉醒,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同时也是时代的发展趋势。

一、安娜与简爱相同之处安娜与简爱都有着相同的命运,生活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都受着社会不公的制度压制着,没有自由,没有追求,没有言语的权利,但是她们都有着美好的心灵,形象都都美好的,都在寻找自尊、爱情、追求幸福、勇敢地与不公的社会抗争着。

相同的抗争不同的命运_试比简_爱与安娜_卡列尼娜之命运

相同的抗争不同的命运_试比简_爱与安娜_卡列尼娜之命运

[作者简介]孙丽艳,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相同的抗争不同的命运 ———试比简・爱与安娜・卡列尼娜之命运○孙丽艳(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语言文学系,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摘 要] 比较文学并非为了纯粹的比较而比较,而是通过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及人物分析,探求文学现象的共同规律,从而达到共享世界文学的目的。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与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两位主人公面临共同的主题:爱情与婚姻的纠结,从而发现了她们的可比性,进而通过探讨她们两种不同的爱情观念,以期从她们的爱情与婚姻中得出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现代婚姻意识。

[关键词]简・爱; 安娜・卡列尼娜; 爱情婚姻; 现代启示中图分类号:I 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11-0039-02 简・爱和安娜・卡列尼娜均为西方文学史中最著名的女性形象。

一位是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家庭教师,在饱尝童年的苦难,经历艰难跋涉之后终于找到了幸福的人生归宿,另一位是托尔斯泰塑造的上流社会勇敢的叛逆者形象,她出身高贵,美艳绝伦,甚至抛弃一切去换取属于自己的爱情。

她是一位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女性,爱情是她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她戴着这个镣铐,在人生的舞台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剧。

抛弃一切去换取属于自己的爱情,最终惨死于铁轨之上,成为祭坛上的牺牲品。

两位女主人公均为极富个性的女性,她们都在寻找自尊、爱情、追求幸福,勇敢地与命运抗争,然而却有着迵然不同的结局。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一生追求、抗争的两位女性如此天堂和地狱的不同命运?本文试从作者的不同时代背景及思想意识,小说的情节及主人公性格的发展等方面加以说明。

夏洛蒂・勃朗特与列夫・托尔斯泰均属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们的作品和同时代其他作品一样,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思想意识,如《简・爱》中对孤儿们在寄宿学校里悲惨的生活反映及扼杀人性的残酷的教育制度的批判。

安娜与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

安娜与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

安娜与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引言自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引进了比较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民族、跨学科、跨语言、跨文化的学科.越来越多地被批评家作为研究文学、特别是不同民族文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到了90年代许多批评家在研究安娜时引进了比较文学理论。

批评家让安娜走出俄罗斯,迈向世界,在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学形象的比较中,使安娜这一形象更加艳丽,更加深人人心。

从1990年至2000年对安娜形象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大致有10多篇。

一部分是将安娜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雷雨》中的繁漪作比较,通过中外女性形象的比较,肯定了两位女性形象是不同民族中为争脱家庭束缚而反抗男性压迫的女性代表,是争取个性及爱情自由的叛逆形象。

而安娜和繁漪作为反抗封建伦理道德的形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变革时期旧家庭关系的瓦解及上流社会精神、道德方而的危机另一部分是将安娜与西方其他民族的女性形象比较,如将安娜与美狄亚、娜拉、德瑞那夫人、苔丝等的比较,从比较中看出这些形象是处在不同社会时代的悲剧女性,她们的悲剧命巡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不能实现所致。

她}门的悲剧,不是简单的个人悲剧,而是具有民族意义的悲剧一、创作背景(一)1847年10月,署名作者为柯律·贝尔的小说《简·爱》发表了,小说一经问世就像荒原上凛冽的风一样横扫英国文坛,掀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一边猜测着柯律·贝尔的来历,一边对《简·爱》进行了褒贬不一的评论,甚至有些评论者对小说进行了恶毒的攻击。

就在1847年12月《简·爱》再版序中,作者予以有力回击:“习俗不等于道德,伪善不等于宗教,攻击前者不等于袭击后者,揭去法利赛人脸上的面具,不等于向荆冠举起了不敬之手。

”单凭这激烈的论争我们就可以想象到《简·爱》在当时的影响之大,而在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简·爱》仍然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读者。

【赏析】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文学考研

【赏析】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文学考研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内容梗概安娜是生活在彼得堡的贵夫人,为了调解哥哥奥勃浪斯基因第三者而与嫂嫂之间引起的纠纷,乘车来到莫斯科。

在车站偶遇近卫军军官沃伦斯基。

沃伦斯基为安娜的美貌和优雅的气质所倾倒。

在一次舞会上,沃伦斯基只找安娜跳舞,吉蒂十分失望,因为吉蒂正迷恋着沃伦斯基。

安娜觉得不能再在莫斯科呆下去,谁知在火车上发现沃伦斯基居然与他同行。

他的出现和谈话,令安娜既感到不安又感到幸福。

大官僚卡列宁在车站上接妻子安娜。

他比她年长20岁,他们结婚9年,有一儿子。

安娜厌恶丈夫的虚伪和官架子,沃伦斯基一眼就看出这一点。

他开始紧紧追求安娜,社交界对此议论纷纷。

安娜得知吉蒂病重,要沃伦斯基回莫斯科求吉蒂宽恕。

可他却乘机向安娜倾诉爱情。

他们俩的关系日益加深。

有一次在赛马会上,沃伦斯基不慎摔下马来,安娜表现异常,被众人发觉。

卡列宁要她马上回家。

途中,安娜承认是沃伦斯基的情人。

安娜和沃伦斯基有了孩子,她在分娩时得了大病。

病危时,她要求卡列宁宽恕自己,他答应了,并向沃伦斯基表示和好。

可等病愈后,安娜又跟沃伦斯基到国外去了。

吉蒂和列文结了婚。

列文是一个贵族地主,向往过一种新的生活,经常在自己的庄园和农民一起劳动。

他正探索一种新的经营方法,以调解农民和老爷之间的对抗关系,但遭到失败。

列文感到婚后生活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幸福,对人为什么活着百思不得其解。

最后从一个农民那儿得到启示:人活着是为了上帝。

列文终于找到了信仰。

安娜与沃伦斯基到欧洲旅行三个月后回国。

她思子心切,在儿子9岁生日那天,偷偷去看望儿子。

他们在莫斯科住下,安娜内心十分痛苦,因为上流社会不欢迎她。

她向卡列宁提出离婚,遭到拒绝。

沃伦斯基不在家时,她更苦闷,怀疑他另有新欢,并发生口角。

在一次争吵之后,安娜陷入绝望境地,她追随沃伦斯基来到火车站,卧轨自杀。

研究综述《安娜·卡列尼娜》最早译介到中国是在1917年,由陈大镫、陈家麟根据英译本译出,书名为《婀娜小史》,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论简爱形象及其与典型人物比较

论简爱形象及其与典型人物比较

论简爱人物形象及其与典型人物比较摘要: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出身贫苦的孤儿,经过孤儿院的冷酷生活而后成为家庭女教师。

但她心地纯正,感情深挚,善于思考,个性倔强。

敢于反抗压迫、屈辱和任何卑鄙的行为,敢于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憎,敢于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与尊严。

这个女性形象的塑造在英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壮举,她迎合了时代的召唤,用惊人的语言、骇俗的行动证明了女人的尊严。

简爱反抗不公平的命运、保持独立自我、不甘心忍受社会的压迫,是当时妇女解放斗争的艺术楷模。

本文将对女主人公的形象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将其与其他人物进行比较,体现人物的典型特征。

关键词:简爱,人物形象,分析,比较,性格特征前言:《简爱》的出版是英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一直以来,《简爱》深受读者喜爱,不仅在英国,在全世界都成为了经典。

无论是她所表现的主题、结构的故事,和她的叙述方式都是独特的,特别是她的语言和所塑造的简爱这一女性形象,尤其令人玩味和赞赏。

小说中的简爱深知自己出身卑微,地位低下,然而她并没有服从命运的安排。

她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用美好的品质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具有内在美的独立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女人。

简爱既温柔体贴,对爱情忠贞不渝,又具有高尚的品格,超凡脱俗。

她坚强、独立、自爱、自强,保持女性的独立与尊严的意识在她身上得以充分体现。

这个全新的形象使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读者。

一、时代家庭背景对简爱性格影响在维多利亚时代,中等阶级妇女深受时代的禁锢。

上层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下层劳动妇女也拥有较独立的人格,唯有中产阶级妇女是一种多余的人,她们是丈夫的摆设,完全没有社会功能,也没有独立性。

而女家庭教师一般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中,这种家庭的女孩子会接受一定的教育,简爱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夏洛蒂在塑造简爱这一典型时,从内容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她没有着力于简爱的在外刻画,而是全力描写她高尚的内心和灵魂。

安娜人物形象分析(3)

安娜人物形象分析(3)

安娜人物形象分析(3)2、叛逆的精神安娜的优秀还在于她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

首先,安娜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妇女,而当时上流社会对于妇女的约束是很荒谬的。

比如说:允许你有偷-情的风流韵事,却不能容忍公开的承认爱情。

而安娜追求的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这与她所处的上流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当安娜站出来争取真正的爱情时,却被看作大逆不道。

因此,安娜成了贵族阶级的叛逆者。

然而,安娜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坦诚的,当她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沃伦斯基时,她坦诚的向卡列宁承认,自己爱上了别人并无法再和他生活在一起。

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不仅是执着的,而且是大胆的,毫无隐瞒的。

对于上流社会的舆-论,安娜采取的是一种漠然的态度。

她所追求的是自己想要的爱情,所以她不顾一切。

公然和沃伦斯基同居,出入公共场所。

安娜叛逆精神的一个特征,就是对于“真正的人的生活”的追求,并由此扩大到了对于贵族社会做人的标准的否定。

在安娜的心目中,妇女不应该是被玩弄的社会对象,不应是男性生活中的摆设,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尊严,有理想,有感情,她们要求与男子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这种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俄-国贵族社会中是有着进步意义。

安娜的叛逆性格还体现在她对爱情的理解有着深刻的内容。

她生活在上流社会的污泥浊水中而感到窒息,她渴求着一种力量的支持,帮助她挣脱这层层缠绕的蛛网;在她看来,爱情是灵魂的碰撞,是一条通向光明世界的大道。

这种爱的追求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它不单属于安娜自己,也属于那一个阶层所有不满于封建势力的妇女。

这同单纯的爱情至上或渴望情欲的满足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二、追求真正的爱情作为一个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安娜一经接受沃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

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她选择了勇敢地跟丈夫和旧生活决裂,毅然把与沃伦斯基的关系公开,这不啻向上流社会挑战,从而不见容于上流社会。

安娜的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的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的人物形象分析安娜的人物形象分析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他严肃、勤奋的写作态度和卓越的天才,为人类艺术宝库留下了一笔极为丰富,珍贵的文学遗产。

他创作了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感人的艺术形象,以生动优美和纯熟的语言,反映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俄-国的社会。

《安娜.卡列尼娜》完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作品中人物形象众多,有农奴制的最高统治者沙皇、王公贵族、资产者、妇女儿童、铁路工人、普通士兵、军官及农民等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侧面描写,刻画得真实可信,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具有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和极大的启示。

安娜就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极为动人而又复杂的妇女形象,她既是一个典雅、端庄、聪明、美丽的贵族妇女,又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樊篱,大胆追求纯真情的新型女性。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托尔斯泰主要借助安娜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资产阶级的厌恶与憎恨。

十九世纪的那个俄-国社会,那种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正在慢慢的延伸。

资本主义在俄-国不仅萌芽,而且开始蓬蓬生长。

但是在十九世纪俄-国的一系列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思想观念以及社会风气的变革,在当时的上流社会,追求婚外情几乎是一种时尚,几乎每个家庭都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夫妻各过各的,丈夫个个有情-妇,妻子人人有“外遇”。

经济拮据早已山穷水尽了,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到处充斥着肮脏和龌龊,华丽外衣下包裹着的是一个个灵魂散发着恶臭的躯体。

但他们只要表面维持着家庭的体统,上流社会就允许,并加以鼓励,他们把无耻当作“有趣”。

揭开封建贵族社会“道德”的面纱,显现出来的是糜烂透顶的.内幕。

托尔斯泰正是出于对封建社会的奢华、虚伪、糜烂、矫揉造作深恶痛绝,才塑造了一个反对这一切的安娜,将所有的爱和希望寄托在安娜身上,尽管安娜最后以悲剧收场,但在作者看来,即使是死,也比苟且活在一个伪君子身边要好,所以,正是托尔斯泰全力的讴歌让安娜成为爱情、美、天使的化身。

经典文学形象

经典文学形象

经典文学形象掠影1、《海的女儿》丹麦安徒生故事梗概:海王国有一个美丽而善良的美人鱼。

美人鱼爱上了陆地上英俊的王子,为了追求爱情幸福,不惜忍受巨大痛苦,脱去鱼形,换来人形。

但王子最后却和人间的女子结了婚。

巫婆告诉美人鱼,只要杀死王子,并使王子的血流到自己腿上,美人鱼就可回到海里,重新过无忧无虑的生活。

可她却为了王子的幸福,自己投入海中,化为泡沫。

故事的意义:《海的女儿》通过美人鱼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为爱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来表现美人鱼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美好善良的心灵。

2、《悲惨世界》法国雨果冉阿让:因为偷一条面包救济7个外甥而坐牢十九年的囚犯,原本只判五年徒刑,但由于他并不信任法律,屡屡越狱以致罪刑加重。

他倔强不惧强权的个性使探长沙威对他深恶痛绝,他过人的气力也使沙威对他印象深刻,两人遂结下一生相互追逐之缘。

假释后他受神父启发向上,改名当上市长,为人慈悲,帮助女工芳汀抚养女儿珂赛特,救了女儿的情人——革命青年马吕斯,在女儿有了好归宿之后,带着赎罪的爱离开了人间。

沙威:正义的坚持者,也是正义的顽固者,他相信慈悲是罪犯的根苗,特别是像冉阿让这样的人。

所以穷其一生誓将他抓回牢狱,却发现冉阿让的本性是多么善良,这对一个抱持人性本恶论的警探而言,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因此他在下水道放走背负马吕斯的冉阿让之后,由于无法再面对自己持守多年的信念,选择跳河结束他充满殉道意味的一生。

3、《巴黎圣母院》法国雨果卡西莫多: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难听而忠厚的声音……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

雨果塑造的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丑八怪”,他赋予了卡西莫多一种“美丽”,一种隐含的内在美。

卡西莫多的外貌丑陋,但是他的内心却是高尚的。

他勇敢地从封建教会的“虎口”中救出了爱斯梅拉达,用“圣殿避难”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性命。

在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无微不至地照顾爱斯梅拉达。

简爱人物形象

简爱人物形象

“要是我能有一点独立的财产,”我想,“那也的确是一种安慰。
我实在受不了让罗切斯特先生把我打扮得像个玩偶。
艰难的抉择
• 对我来说,罗切斯特先生已不再是过去的他,因为他已不再是我想象 中的他了。我不愿归罪于他,我不愿说他欺骗了我,然而在我的心目 中,他身上已经失去纯洁无瑕的真诚,因此我必须离开他,这一点我 心里很清楚。 • “马上离开桑菲尔德”——竟是这么迅速,这么可怕,我急忙掩住自 己的耳朵。我说,这样的话我现在受不了。“不做爱德华· 罗切斯特的 妻子,这只是我痛苦的最小部分;”我辩解道,“从那些最美好的迷 梦中醒来,发现一切都是虚空和徒劳,虽然可怕我还受得了,能撑住; 可要我断然地、立即地、永远地离开他,我无法忍受,我办不到。” • 但是紧接着,我内心却有个声音断言说我能够办到,而且预言说我将 会办到。我跟我自己的决心搏斗着。我宁愿做个弱者,这样就可以不 走这条摆在眼前、要我受更多痛苦的可怕的路了。可是已变成暴君的 良知却扼住了爱情的咽喉,辱骂她说,她这会儿还只是把她那漂亮的 小脚刚刚伸进泥潭。他还起誓说,他定会用他那条铁臂,把她一直按 进深不见底的痛苦深渊。
• • • • •
“我得继续上路吗,先生?”我问道,“我得离开桑菲尔德?” “我认为你得离开,简。我很抱歉,简妮特,不过我认为你确实得离开。” “可是路很远啊,先生。” “没关系——像你这样有见识的姑娘总不会怕航行和路远吧。” “不是怕航行,而是怕路远,再说,还有大海隔开了…… 隔开了英格兰,隔 开了桑菲尔德,还有……” • “什么?” • “还有你,先生。”
• 正因为他这么清醒,这么慎重,能完全清楚地看到他那美丽的爱人的 缺点,而且对她明显地缺乏热情,才使我感到无穷无尽的痛苦。我看 出,他是出于门第或者政治上的原因,才打算娶她的,因为她和他门 当户对。我觉得他并没有把他的爱情给予她,而她也不配从他那儿获 得这份珍宝。这正是关键所在——这就是我心烦意乱的地方——也正 是我的热烈感情得以保持并不断增长的根源。她迷不住他。 • “显然她并不是真正喜欢他,或者并没有真心去爱他!如果她真心爱 他,她根本就用不着这样一味地献媚装笑,不断地滥送秋波,也用不 着这样煞费苦心地故作姿态,装腔作势。照我看来,她只要安安静静 地坐在他身旁,少说话,也不要左顾右盼,就能更贴近他的心。

简·爱、娜拉、安娜形象比较

简·爱、娜拉、安娜形象比较

简爱、娜拉、安娜形象比较
余页
【期刊名称】《中文自修:中学版》
【年(卷),期】1995(000)002
【摘要】在我们面前出现的是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的三位著名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坎坷命运博得人们的同情,她们的独特风姿又深为读者所喜爱。

让我们把这三位不同国度的作家的形象放在一起作比较谈的基本动因,显然首先是出于这一点,即她们都是那一时代具有个性解放思想并敢于向旧制度挑战的出色的女性形象,尽管她们的差异也同样明显。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同名小说的主人公。

这一形象的光彩是通过她的曲折的人生
【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余页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
【相关文献】
1.人生意义价值追求--安娜和娜拉女性形象的比较
2.爱情追求中看女性解放意识的发展--德·瑞那夫人、安娜、简·爱形象比较
3.安娜、娜拉、简·爱形象比较
4.安娜与娜拉形象差异再比较
5.安娜·卡列尼娜与简·爱形象比较浅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于连和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

于连和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于连和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申雪莎 四川传媒学院摘 要:于连和简•爱的奋斗史反映了底层青年艰辛的上升之路。

他们两个有相似之处:虽出身社会底层,却都有摆脱困境的坚定决心;性格上自卑与自尊交互并存;都有着反抗和不妥协的精神。

然而两个人由于天赋的差别造成了对生活的期待值不同,而是否具备爱的能力又将两个人引向不同的命运归宿。

关键词:底层青年;自卑与自尊;反抗;命运归宿作者简介:申雪莎(1987-),女,河北人,四川传媒学院传播与经贸系助教,四川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116-02近日,随着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剧中的一部分人物成为网上讨论的热点,其中大反派祁同伟被称作“于连一样的人物”,他和山水集团的高小琴都出身社会底层,富有智慧,却走上了歧路,最终害人害己。

坏人被绳之以法,然而对于底层青年的上升之路的思考却没有终止,基于此,本文试对《红与黑》中的于连和《简•爱》里的简•爱作一比较。

一、于连和简•爱形象的可比性文学史上一般将于连和《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相提并论,将简•爱和《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安娜作比较分析,很少将于连和简•爱放在一起。

的确,性别的差异使得很多方面的比较比如对待野心与良知,爱情与婚姻的态度显得苍白和无意义,然而换一个角度,于连和简•爱都是颇为受到读者欢迎的人物,特别是在课堂中颇能得到同学们的共鸣。

究其原因,这两个人代表了出身底层、处于社会劣势的年轻人,他们或者渴求上进,或者渴望挣得尊严,通过自己的才华弥补出身的不足,跻身于一定的社会阶层之中。

而结果是于连失败了,而简•爱貌似成功了。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者就具备了可比性。

二、于连和简•爱形象的相似之处首先,两个人都出身社会底层,都有摆脱眼前困境的决心。

于连的父亲开了一家锯木厂,于连因身体羸弱,肤色苍白,长相清秀而被视为弱者,遭到父兄和周围人的蔑视。

于连和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

于连和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

于连和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作者:申雪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4期摘要:于连和简·爱的奋斗史反映了底层青年艰辛的上升之路。

他们两个有相似之处:虽出身社会底层,却都有摆脱困境的坚定决心;性格上自卑与自尊交互并存;都有着反抗和不妥协的精神。

然而两个人由于天赋的差别造成了对生活的期待值不同,而是否具备爱的能力又将两个人引向不同的命运归宿。

关键词:底层青年;自卑与自尊;反抗;命运归宿作者简介:申雪莎(1987-),女,河北人,四川传媒学院传播与经贸系助教,四川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2近日,随着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剧中的一部分人物成为网上讨论的热点,其中大反派祁同伟被称作“于连一样的人物”,他和山水集团的高小琴都出身社会底层,富有智慧,却走上了歧路,最终害人害己。

坏人被绳之以法,然而对于底层青年的上升之路的思考却没有终止,基于此,本文试对《红与黑》中的于连和《简·爱》里的简·爱作一比较。

一、于连和简·爱形象的可比性文学史上一般将于连和《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相提并论,将简·爱和《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安娜作比较分析,很少将于连和简·爱放在一起。

的确,性别的差异使得很多方面的比较比如对待野心与良知,爱情与婚姻的态度显得苍白和无意义,然而换一个角度,于连和简·爱都是颇为受到读者欢迎的人物,特别是在课堂中颇能得到同学们的共鸣。

究其原因,这两个人代表了出身底层、处于社会劣势的年轻人,他们或者渴求上进,或者渴望挣得尊严,通过自己的才华弥补出身的不足,跻身于一定的社会阶层之中。

而结果是于连失败了,而简·爱貌似成功了。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者就具备了可比性。

二、于连和简·爱形象的相似之处首先,两个人都出身社会底层,都有摆脱眼前困境的决心。

论安娜与简

论安娜与简

论安娜与简.爱的女性主义安娜和简.爱是两个极富代表性的女主角,她们的故事深受女性主义者的喜爱与追捧。

从故事结构到角色塑造上,这两部小说都体现出了女性主义的精髓,反映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处境和奋斗。

首先,故事结构中的主题问题是女性生存与追求自由的两难抉择。

安娜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身为一个妻子、母亲和社交名媛,面临着传统社会的束缚以及男性权利的压迫。

最终,她选择了自杀来逃脱现实的压迫。

而作为自立自强的女性,简.爱在《简.爱》中,也在婚姻与爱情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离开男主角罗切斯特,反而开始了一段新生活,自由地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意愿。

其次,角色塑造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体现出了女性主义的思想。

安娜的形象既有传统女性的柔美和优雅,也有坚强自立的女性魅力。

安娜的特别之处在于,她不仅有着强烈的追求内心自由和幸福的欲望,也展现出女性动人的坚毅和勇气,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她选择了安静而自主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简.爱则是一个非常独立,追求自由的女子形象。

她遭受过父亲和学校老师的严惩和教训,但她仍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自由的追求。

为了追求自己的意愿,她甚至不顾罗切斯特的恳求拒绝了嫁给他。

可以说,安娜和简.爱都曾走独立自主的路,选择了追求自由和幸福,表达了女性的情感和精神层面的需要。

最后,女性主义在安娜和简.爱的出场以及背景描写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

俄罗斯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压迫,以及19世纪英国社会对单身女性的歧视,都对两位女主角的身份和命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这种背景描写揭示了当时的女性处于一个需要被解放的境地,需要在自身力量的作用下,寻求着生存和成长的办法。

安娜和简.爱都是独立自主、有思想的女性形象,她们的选择和决定在一定程度上,为女性赢得了尊严和平等的社会地位。

总之,安娜和简.爱两部小说所呈现出的女性主义思想,是对当时社会中女性的真正关注。

这种思想不仅在故事结构和角色塑造上得到了恰当体现,还在背景设置和社会文化中受到了主题化的呈现,展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肩负的职责和权利的双重压力。

简爱、安娜、弗朗西斯卡人物形象比较

简爱、安娜、弗朗西斯卡人物形象比较

简爱、安娜、弗朗西斯卡夫人人物形象比较在这一个月里,我先后阅读了《简爱》、《安娜·卡列尼娜》和《廊桥遗梦》,虽然同为女性,但简、安娜、弗朗西斯卡夫人对待人生、对待爱情的态度却是不同的。

《简爱》主要反应了女主人公自尊自信,追求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和忠贞不渝的爱情观。

后两部名著却直面女主人公的婚外情,安娜的情难自禁最终导致爱情的失败、生命的终结与19世纪俄罗斯社会的道德水准和生活面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弗兰西斯卡夫人放弃爱情选择家庭,向我们传递出20 世纪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

简是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人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她依旧对生活怀抱美好的希望,用自己强大的内心世界与世上种种不公的待遇做抗争,坚强不屈,勇往直前。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并非主仆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和纯洁,罗切斯特感到自惭性秽,对她肃然起敬,并深深地爱上了她。

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

可当后来,简知晓罗切斯特已有妻子,她的自尊迫使她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他,她对感情的执着,对爱情忠贞的守护让我不由地叹服。

小说的最后,当简得知罗切斯特为了拯救他的妻子不幸双目失明,躯体严重残疾,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而同时又妻亡财毁时。

简再一次怀着全身心的爱投入了他的怀抱。

患难中的追随将这份感情升华,这种高尚的情怀、矢志不渝的爱情跨越了世间的一切阻碍,让他们最终走在了一起。

安娜与简不同,出生于上流社会的她貌美如花、高雅富贵,与卡列宁生活8 年并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当安娜在舞会上邂逅了风流倜傥的渥伦茨基后,她便走上了一条充满坎坷的人生之路。

误会、扭曲、流言蜚语蜂涌而至,可生命如火的安娜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胆地追求爱情。

卡列宁对安娜说:“我是你的丈夫,我爱你。

《女性形象的演变:《简爱》与《玛丽安娜》之比较》

《女性形象的演变:《简爱》与《玛丽安娜》之比较》

女性形象的演变:《简爱》与《玛丽安娜》之比较引言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引人关注的话题。

各个时代背景下的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不同期望和理解。

在本文中,将对两部经典小说《简爱》和《玛丽安娜》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探讨她们的相似之处以及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的演变。

《简爱》中的女性形象[这里填写对《简爱》中女主角简爱形象的描述]首先,[详细描述还原简爱在小说中的形象特点]其次,[进一步揭示简爱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内心世界以及成长历程等方面] 《玛丽安娜》中的女性形象[这里填写对《玛丽安娜》中女主角玛丽安娜形象的描述]首先,[详细描述还原玛丽安娜在小说中的形象特点]其次,[进一步揭示玛丽安娜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内心世界以及成长历程等方面] 两部小说女性形象的比较与对比[这里以不同维度对两位女主角进行比较]个人成长与追求自由在《简爱》中,简爱经历了艰苦的童年和孤独的教育环境,但她始终坚持追求自己的独立和内心的自由。

相比之下,在《玛丽安娜》中,玛丽安娜则是一个深受传统家族观念束缚而渴望解脱的年轻女子。

爱情与婚姻观念简爱对于爱情和婚姻有着不同寻常的看法,她拒绝了与罗切斯特的未婚夫彼此舍弃,因为她坚信自己应该保留独立身份。

而玛丽安娜则在经历一段悲惨婚姻后更加重视自我价值,并重新审视了对待感情和婚姻的态度。

社会地位与权力争夺作为一个佣人出身,简爱在社会地位上处于劣势。

然而,她并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是积极追求个人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相比之下,玛丽安娜出身于富有的家庭,但她却为了对抗家族的束缚而选择了离家出走,并在社会中谋求独立与权力。

时代背景对女性形象的影响最后要考虑的是,《简爱》和《玛丽安娜》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同,这也对两位女主角的塑造产生了影响。

《简爱》写于19世纪末,此时女性权益仍然受到限制;而《玛丽安娜》则在20世纪初创作,女性解放运动逐渐兴起。

结论通过对《简爱》和《玛丽安娜》中女性形象的比较与分析可以发现,在不同时期背景下,女性形象随着社会的变革发生了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与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引言自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引进了比较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民族、跨学科、跨语言、跨文化的学科.越来越多地被批评家作为研究文学、特别是不同民族文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到了90年代许多批评家在研究安娜时引进了比较文学理论。

批评家让安娜走出俄罗斯,迈向世界,在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学形象的比较中,使安娜这一形象更加艳丽,更加深人人心。

从1990年至2000年对安娜形象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大致有10多篇。

一部分是将安娜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雷雨》中的繁漪作比较,通过中外女性形象的比较,肯定了两位女性形象是不同民族中为争脱家庭束缚而反抗男性压迫的女性代表,是争取个性及爱情自由的叛逆形象。

而安娜和繁漪作为反抗封建伦理道德的形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变革时期旧家庭关系的瓦解及上流社会精神、道德方而的危机另一部分是将安娜与西方其他民族的女性形象比较,如将安娜与美狄亚、娜拉、德瑞那夫人、苔丝等的比较,从比较中看出这些形象是处在不同社会时代的悲剧女性,她们的悲剧命巡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不能实现所致。

她}门的悲剧,不是简单的个人悲剧,而是具有民族意义的悲剧一、创作背景(一)1847年10月,署名作者为柯律·贝尔的小说《简·爱》发表了,小说一经问世就像荒原上凛冽的风一样横扫英国文坛,掀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一边猜测着柯律·贝尔的来历,一边对《简·爱》进行了褒贬不一的评论,甚至有些评论者对小说进行了恶毒的攻击。

就在1847年12月《简·爱》再版序中,作者予以有力回击:“习俗不等于道德,伪善不等于宗教,攻击前者不等于袭击后者,揭去法利赛人脸上的面具,不等于向荆冠举起了不敬之手。

”单凭这激烈的论争我们就可以想象到《简·爱》在当时的影响之大,而在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简·爱》仍然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读者。

小说出版正值英国宪章运动的高潮时期。

这一运动把妇女问题作为一个主要问题提出来,号召妇女争取自由和平等。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自薄自爱、敢于反杭、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的简爱的形象诞生了,因此她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而这部小说的轰动和流传确是因为它的艺术价值。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题材新颖、感情真挚,女主人公简·爱就是作者自身的影子,她的经历、性格、情感等都在小说中反射出来。

她和她的作品是融合在一起的,夏洛蒂就是简·爱和露西·斯诺。

她所写的每一样东西都带有个人情绪或激情的跳动因素,这种激情自始至终都同生活经验中的事件和情感密切糅合在一起。

在《简·爱》中我们接触到了夏洛蒂那清新的、不屈的、惊人的个性,表现在简·爱身上则为坚强、自由和激越,这成为全书的魅力所在。

夏洛蒂基本上是一个爱尔兰妇女,她的天才归根到底是一种凯尔特族的天才,她公正无私、忧郁感伤、桀骜不驯、倔强刚愎、热情洋溢,声色之美总能使之心迷神驰。

对大地的窃窃私语、天空的五色缤纷、心灵的声音和特色她都极其敏感,这些在本质上同属于简·爱。

同时凯尔特式的高傲、羞涩、坚忍在夏洛蒂身上表现得极为丰富,这三种品质充溢着全书,再加上激情就构成了简·爱,它们也构成了小说的气氛和独特的情调。

蔑视庸俗安逸的生活,蔑视普通的利益和享受,使她的小说像荒原的空气一样清新凛冽、沁人心脾。

这种凯尔特式的梦幻与英格兰的务实精神、自我克制的混合,形成了《简·爱》的总体基调,使小说具有非凡的独创性。

(二)《安娜·卡列尼娜》是19 世纪俄国最杰出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77 年完成的代表作之一,与《战争与和平》、《复活》一起成为列夫·托尔斯泰最成功的长篇作品。

这部经典被广为传颂,不只是因为作品以历史为广阔的背景,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和人的躁动不安,展示了俄国农奴制度刚废除,新的社会制度有没有完全确立,政治制度“青黄不接”的年代,更因为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

其中,又以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最具典型性,它就像一颗闪耀的明珠,魅力十足,吸引众人的探索目光。

19世纪70年代俄国的社会特点表现为矛盾尖锐、动荡不安,正处在历史大变动时期,古老的封建俄国受到了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资本主义势力的迅猛发展破坏了家长制农村的旧基础和传统的生活方式。

正如书中人物列文所说的“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翻了身”的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刚刚开始安排”的则是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的变动使作者的世界观在创作前后期产生了尖锐矛盾。

在初稿中,安娜是一个其貌不扬、品德不佳的女人。

她为情欲所吞噬,抛弃了自已温和而善良的丈夫,最后很可怜地自杀了。

这是咎由自取,却不能说是悲剧。

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的本意是要宣扬他宗法制的家庭生活方式和道德理想。

他始终认为,贵族阶级家长制的传统生活方式和道德原则是可贵的。

随着农奴制的改革以及俄国一切旧基础的急剧破坏,作者进入了“新的热情探索和激烈的矛盾时期”,他对周围事物的注意以及兴趣,使他的世界观和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

于是他果断地对小说作了大的改动,大大改变了安娜的外表和精神面貌,使得安娜具有了反抗意识,使这一形象闪耀着思想的异彩,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意义。

二、人物之美在《简·爱》一书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新型的女主人公,她不是往日小说中那种无病呻吟的富家小姐,而是一个“不美、穷、矮小”但仍充满激情的孤女。

简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灵,有着凡人的种种弱点和常人的优点,而不是一个模式。

她感情真挚、细腻、炽烈,性格不卑不亢且刚直不阿;她心地纯正、善于思考,有独立的人格,敢于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憎;她柔弱瘦小,没有吸引人的外表,但她不能忍受压迫屈辱和一切卑鄙、不正义的行为,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追求平等、自由、独立的思想。

在托尔斯泰笔下,安娜是一个优雅迷人,美丽大方,热情的贵族妇女。

她身材高挑匀称,相貌出众,身上洋溢着青春的、生命的活力,充满生活的激情。

在列文看来,“安娜的言行举止总是沉稳端庄,洒脱自然”。

她的美丽,成了丈夫卡列宁的一个门面,作为一位省长,娶到比自己年轻20 岁又貌美如花的女子作妻子,是“才子佳人”的绝配,他对安娜的迷恋使得他将其他人拒于心门外,“他甚至没有朋友”。

渥伦斯基对她一见倾心。

他忍不住看安娜第二眼,“不是因为安娜非常美丽,身姿优美素雅”,而是安娜脸上“特别温柔亲切的表情”。

她对死去的车工的同情,她在劝慰陶丽时,“脸上流露的关切和爱怜并无做作的痕迹”,说明安娜真诚,富有爱心。

同时她也很有女人缘。

托尔斯泰首先在外形和性格上,塑造了一个突显、丰满、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给人深刻印象。

三、爱情观简和罗切斯特的爱情不像一般资产阶级小说描写的那样庸俗、空虚、肤浅,而是建立在共同理想、认识和比较纯洁的精神基础之上。

简所作的爱情表白本身就具有大胆的平等宣言的性质:“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情感的机器吗?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我的灵魂和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现在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准则和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和你的心灵讲话,就像我们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一样,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作为心爱人的未婚妻时,简依然保持着沉着和冷静,她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名誉,而且要维护自己的独立。

她寓骄傲于谦逊,珍惜自己的人格尊严,渴望自食其力的诚实劳动和独立。

在结婚前夕,简对珠宝服饰全不在意,她唯一要求的是和丈夫在人格上、精神上完全平等,这种关于妇女应有的独立、自由及与男子完全平等的思想在作者和简身上是强烈而始终如一的。

简对生活和法律的原则是严格的,在真相大白之后,她毅然出走。

她不愿成为罗切斯特的附属品,更不愿成为他的情妇,她追求的是人格和爱情上的平等,即使被抛弃在生活的荆棘丛里,她也无怨无悔。

在颠沛流离中,她遇到了瑞弗斯一家,有了暂时的休憩之地。

圣约翰向简提出缔结没有爱情的婚姻,只不过是为自己娶得一位俯首帖耳、任劳任怨的女伴,正暴露了他的冷酷无情和利己打算。

这极大地侮辱了简,简蔑视他本人和他的求爱,并断然拒绝。

这说明了简不愿做任何人的附属品,有思想,有个性。

安娜的悲剧和她把爱情等同于生活的爱情观有关。

拜伦曾经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

”安娜对真爱、纯爱的大胆热烈,是情感的觉醒,更是人类本性的复苏。

安娜所追求的爱是崇高、纯洁的,她要的是诚挚专一、坦坦荡荡的阳光爱情,她的率真、纯洁使她不愿意与偷情的贵族们置身于虚伪和欺骗的境地。

安娜毫不掩饰的将自己的外遇告诉了丈夫,公开了与渥伦斯基的恋情,迈出了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的步伐,放出了个性解放的光彩。

爱的征程荆棘丛生,坎坷异常。

承受外界打压的同时,安娜在与丈夫卡列宁决裂,和与情人渥伦斯基相爱的过程中,内心始终充满了矛盾、焦虑、不安、苦痛、内疚、自责等情绪。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情绪恰恰是对安娜这个“真实人物”的填充。

尽管安娜内心矛盾,她还是行动了起来,冒天下之大不韪,逃脱虚伪的婚姻,反对夫权社会,解放自己的情感。

她是妇女解放的先驱,同娜拉、包法利夫人艾玛一样,追求个人的价值,追求解放个性。

她的大胆,坦诚,率真自然使得她的个性鲜明,艺术形象鲜明活泼。

如同维纳斯雕像残缺的美一样,安娜身上也有着值得批评的缺点:在寻爱中,迷失了自我。

安娜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只剩下渥伦斯基,她的整个生命维系在与渥伦斯基的爱情上,她的行动、言行举止、穿着打扮全是为了取悦渥伦斯基,在个性解放的道路上,她失去了独立性。

“我要求他愈来愈完完全全地献身于我。

但是他却愈来愈疏远我。

”渥伦斯基遵守的规律却如拜伦说的“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

安娜说“他要在我身上捞取什么?与其说是得到爱情,不如说是得到虚荣心的满足”,满足后的渥伦斯基开始经受不住功名利禄的诱惑和上流社会的排挤、冷落,他变得烦躁,用安娜是话说是“我的爱情愈来愈热烈,愈来愈自私,而他的却愈来愈减退,这就是我们分离的原因⋯⋯而这是无法补救的”,爱情得不到回应,变得不平等。

安娜密密实实的爱情将渥伦斯基包围得喘不过气,招致渥伦斯基的反感。

这也说明安娜没有尽除贵族特性,解放自我的意识没有从心底被确立,即解放、独立意识的未完全清醒。

就像子君与涓生,失去了自我后,爱情的花朵就黯淡了甚至凋谢。

安娜的悲剧的促成,社会不合理的制度是根本的原因,渥伦斯基是直接导火线,而安娜自身的迷失是间接原因。

对安娜来说爱情就是生活的本质,生活的全部,而对握伦斯基而言,爱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种调剂,是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