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智慧总复习题
新版精选《中国哲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268题(含标准答案)
2020年《中国哲学概论》期末考试268题[含答案]一、判断题1.附庸风雅在最初是褒义词。
()我的答案:×2.宋代学者义理发挥的方法是从子思和孟子学派学来的。
()我的答案:√3.华严宗强调法界缘起。
()我的答案:√得分: 16.7 分4.鉴真和尚创立了华严宗。
()我的答案:×得分: 16.7 分5.佛教形成了轮回说。
()我的答案:√6.佛教不仅仅要消除人的痛苦,更企图消除导致人痛苦的原因。
()我的答案:√7.四谛说主要是为了引导人们去了解自我,认识所处的环境。
()我的答案:√8.觉悟和达到觉悟的人可以被称为佛陀。
()我的答案:√9.大众部佛教具有大乘佛教精神。
()我的答案:√10.大众部认为人的心本来就是干净的。
()我的答案:√11.现在佛教在中国已经上升为一种主系文化。
()我的答案:×判断题】佛教倡导的道俗交流中的道指的是道家思想。
()我的答案:×12.老子口中的“无”是抽象到广义思辨的程度的精神实质,是一种逻辑实体。
()我的答案:√13.理学被认为是中国哲学系统中世间万物的本体之理.事物法则规律之理.人和物的本性必然之理.事理书理人思之理。
()我的答案:√14.竹林七贤对当时官员和朝廷的评议被人们称为清谈。
()我的答案:√15.庄子认为理是事物的法则。
()我的答案:√16.《黄帝内经》中提到“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我的答案:√17.《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
()我的答案:√18.常道是深藏现象后面的本质性的道。
()我的答案:√19.人类以不可以名称的命名方式指称现象界的事象。
()我的答案:×20.不同于黑格尔,康德认为现象是不能被认识的。
()我的答案:×21.我们今天谈的玄学主要是指魏晋时期的玄学。
()我的答案:√22.戴震认为“自然之与必然,乃二事也”。
()我的答案:×23.中国文化的两大支柱是农耕生活以及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哲学复习题
《中国古代哲学》复习题一、基础知识1、“易”是卜筮(bǔ shì)书的代名词,古代将《连山》、《归藏》、《周易》三部筮书统称为“三易”。
“易”的核心精神是变易,也就是讲究发展变化。
后来的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对“易”的内涵进行引申丰富,认为“易”有三个含义,即变易、简易、不易。
变易即变化发展;简易是说“易”讲述的变化规律简明易晓;不易是说“易”讲述的事物的本质规律具有不变的恒定性。
2、《周易》包括经与传两部分。
《易经》由六十四卦和每卦的卦辞、爻辞组成。
六十四卦的经文反映了周文王与殷纣王时期的事,应形成于殷末周初。
一般认为,八卦为伏羲所作,六十四卦出自周文王之手,而卦、爻辞是周公所作。
3、《易传》是后人对《易经》经文的解释与哲学思想发挥,本是单列的研究《易经》的专著,后附于经后释经。
离开了《易传》,《易经》经文更无从理解。
因地位相当重要,以至成为《周易》的重要组成。
4、大多学者认为《易传》应该是孔子后学在孔子讲述的基础上整理编辑而成的,大体上成书于战国时期。
《易经》与《易传》成书年代不同,性质差异极大,不宜完全混为一体看待。
5、《周易》包括象、数、理、占四个方面的内容。
占筮是《周易》应用之一,但它被视为“群经之首,万法之源”,主要是因为其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6、“—”“ - -”是《易经》的两个基本符号,六十四卦即由这两个符号组成。
《易传》出现以后称连线“—”为阳爻或刚爻,断线“ - -”为阴爻或柔爻。
虽然《易经》还没有明确提出“阴”、“阳”两个名词但,但其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阴与阳。
7、阴阳是对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一对事物或事物两个方面的概括。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天地万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二者的互根互生、消长转化是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这种认识,包含着朴素的发展变化的辩证思维。
8、秦汉以前的儒家、道家、墨家被称为“显学”。
这三个流派尤其是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学说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主流,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精选最新版《中国哲学概论》期末完整考复习题268题(含参考答案)
2020年《中国哲学概论》期末考试268题[含答案]一、判断题1.中国文化的两大支柱是农耕生活以及宗法制度。
()我的答案:√2.经学解释属于形式形态的文化。
()我的答案:×3.大众部佛教具有大乘佛教精神。
()我的答案:√4.大众部认为人的心本来就是干净的。
()我的答案:√5.老子口中的“无”是抽象到广义思辨的程度的精神实质,是一种逻辑实体。
()我的答案:√6.就其同前代观念形态的因承关系而言,玄学家群体的为学风气取向是崇尚道家的学说。
()我的答案:√7.竹林七贤对当时官员和朝廷的评议被人们称为清谈。
()我的答案:√8.附庸风雅在最初是褒义词。
()我的答案:×9.魏晋时期的玄学已经成为了当时非儒非道的时代之学。
()10.《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
()我的答案:√11.常道是深藏现象后面的本质性的道。
()我的答案:√12.四谛说主要是为了引导人们去了解自我,认识所处的环境。
()我的答案:√13.戴震认为“自然之与必然,乃二事也”。
()我的答案:×14.佛教不仅仅要消除人的痛苦,更企图消除导致人痛苦的原因。
()我的答案:√15.钱学森认为严密的现代科学思想至少应该包含四个层次。
()我的答案:√16.黑格尔说概念抽象的层次越低内涵越丰富。
()我的答案:×17.周予同认为,因为今文经学的产生,中国的社会哲学.政治哲学得以明朗发展。
()我的答案:√20分18.宋代经学对章句训诂的使用补给汉代经学。
()19.宋代学者义理发挥的方法是从子思和孟子学派学来的。
()我的答案:√20.宋代地域哲学中,河南洛阳而成立的学说叫洛学。
()我的答案:√21.董仲舒追随的是公羊学派。
()我的答案:√22.《汉书•董仲舒传》中提到“正其义不谋其功,明其道不计其利”。
()我的答案:错“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传》)官员正义不谋功名利禄。
端正正确的主张,不谋私利;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
中国简明哲学复习提纲和答案
2011级1班《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查重点复习范围一、名词解释1、气;2、道;3、阴阳;4、八卦;5、性;6、理;7、今文经学;8、谶纬;9、四谛; 10、长生久视; 11、因缘; 12、禅宗; 13、良知良能; 14、中庸;二、命题解读1、天人合一;2、天人相分;3、格物致知;4、无为而治;5、言意之辩;6、大一统;7、法术势;8、民胞物与; 9、存天理灭人欲; 10、知行合一;三、简答题1、简述《老子》一书中的辩证法思想。
2、简述原始儒家的人性论思想。
3、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之间的异同。
4、董仲舒的“大一统”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起着什么样的影响?5、简述宋明理学的特点。
6、魏晋玄学家们探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7、简述《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维。
8、简述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过程。
四、论述题1、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古代哲学有何差异?2、儒法两家的思想为何成为统治阶级治国的理论根据?3、试从佛教中国化看中华文化的兼容性。
4、庄子的“自由”与西方哲学家的“自由”为何差异很大。
一、名词解释1、气;中国的哲学术语。
气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哲学认为,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
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张载认为“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也指气数、命运。
“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被看作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或原始材料。
《周易·系辞上》:“精气为物”。
唐孔颖达疏:“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
”《庄子·知北游》中有“通天下一气耳”的说法,不仅认为万物的生成、发展、灭亡都是一气之变化,而且说“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认为气是构成人和万物的共同的物质基础。
王充也曾提出“物气之理”的概念。
在宋代以前,“理”和“气”的范畴基本上是各自独立的,它们还没有被当作对立统一的一对范畴来加以考察。
中哲思习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1)中国哲学产生的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精神及特质。
第一,知行合一。
第二,天人合一第三,真善同一。
第四,重人生而不重知论第五,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第六,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
第七,哲学与政治紧密相联。
第八,哲学家与他的哲学合一。
第九,中国哲学的重点:主体性与道德性。
第二讲老子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一)形而上意义上的“道”1.“道”的含义:本体论的含义和宇宙论的含义“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端倪,边际)。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1章》)具体的事物都是可以用名称来表示的,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道是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称来表达,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0章)老子这里讲的是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并把它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老根,似乎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不能是某一具体的有规定性的东西,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理解。
P282.“道”的性质p29(二)规律性的“道”1.老子看到了对立转化规律的存在。
P302.老子也看到了循环运动的规律。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第16章》)(三)生活准则的“道”“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老子·第22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
中国哲学智慧总复习题
(四)论述题
1.学习了中国哲学经典后,对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有何认识? 2.学习了中国哲学智慧,哪些智慧对你有启发和帮助, 试举例说明。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研读了哪些中国哲学经典, 哪一本经典中的思想使你印象最深?读读你的感 想。 4.中国哲学智慧有哪些现代价值? 5.儒家、道家、佛家三家的哲学智慧有什么区别和共 同之处?
(二)命题解释
1.生生之为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5.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1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1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4.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16.上善若水。
(三)段落解读
1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1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三)段落解读
19.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 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 有之果熟有熟无也。 20.佛告须菩提:“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 非相,则见如来。 2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 尘埃。 2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 尘埃。
中国哲学智慧
总复习题
主讲人:陶秀璈 教授
(一)概念解释
1.道 5.五行 9.国学 13.慎独 17.天籁 21.般若 25.无为法 2.太极 3.八卦 4.易 6.象 7.仁 8.忠恕之道 10.德 11.天 12.三纲八目 14.中庸 15.诚 16.逍遥游 18.物化 19.佛 20.戒定慧 22.涅槃 23.相 24.法相 26.庄严佛土 27.禅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最终版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最终版中国哲学题:儒家部分:一、名词概念解释:1.“为仁由己”:这是___在春秋时期提出的理论,用来回答“人何以成仁”的问题。
其中,“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
___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和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强调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的基本原则。
2.“克己复礼”:___在回答___关于“仁”的基本意识时,提到了道德自律的意识。
他认为,“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即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符合西周之礼。
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是“仁道”。
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___一直以恢复___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3.“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个概念出自《孟子·公孙丑》。
___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___性善论的基础。
他通过“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了人本性的道德性。
___明确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
4.“心有征知”:这是战国时期___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
___首先承认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心。
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
在___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和可靠的知识。
___以“当薄其类”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___提出了“明分使群”的社会构建观念,他认为人类是以群体性方式生存与生活的,人们需要明确自己的分工,并且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才能过着有序而不争的生活,才能救患除祸,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有什么意义?变化:、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他把商人上帝和宗祖神结合的一神论到分离的三神论;、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意义:、用德政巩固了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的专政;、在伦理方面维系了建筑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世袭制,保持了周奴隶主贵族内部的团结,、体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萌芽。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与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意义:、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最终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 中国哲学题儒家部分:,在……32,含义,前后展开;一、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1,谁提出来的;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为仁由己“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由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
,而非由人。
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P33性原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
克己复“克“仁”的实施方式是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时,在道德自律的意识中提到::礼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己”“克己复礼”是达到仁,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杀身以成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P34四心。
由“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出自《孟子·公孙丑》,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心”并确证人本性的道德性,明确主张“性善论”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即仁政。
P92“四端”,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础。
心有征知: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
荀子首先承认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一种认识心。
“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为人天然禀得的“征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谓之“天官当薄其类”,。
在荀子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荀子以“当薄其类”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P174知识。
高二哲学期末复习1
高二哲学期末复习1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需要智慧,学习哲学可以使人们拥有智慧。
哲学的智慧源于()A.人类的大脑B.人们的生理状况C.人类的意识D.人类的实践活动2.《吕氏春秋·察今》这样评价“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下列说法与此评价蕴含哲理相似的是()A.按图索骥,墨守成规B.只见树木,不见森林C.士别三日,刮目相看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3.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分析了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4.某同学的书桌上贴着这样两个公式:这两个公式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B.要关注事物变化的方向C.要善于抓住机遇D.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5.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上述问答表明()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③“孝”的要求应体现个性④“孝”的方式因人而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胡杨树生长在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
人们赞美它是“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
我们之所以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因为()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C.精神力量决定人的行动成败D.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7.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这是因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②社会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世界各种思想文化需要相互借鉴④中国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楹联上下相接、词性相对、平仄相合、意境相联。
中国哲学智慧题解
1、简述孔子“仁”的思想?考题2答:在评价宋朝丞相赵普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字眼“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知,作为儒家的经典的《论语》的重要性。
不足一万六千字的《论语》翻下来,“仁”字前后总共被提到一百零九处,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可以说,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怎样理解“仁”的思想呢?有学生曾问老师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只回答了两个字“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觉得,仁者爱人,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
“仁”这个字就四画。
单立人加一个二,可以叫做“二人成仁”,就是仁爱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人的状态、一个自我的状态,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
二人成仁,有仁爱之心就一定会流露在对别人的态度上。
仁爱应该是一种人格情怀,一种高风亮节,一种胸怀大志的气度,当然不会是妇人之仁,不是那些小恩小爱,而是一种博雅、有使命、有担当的远大情怀,一种人格道德的终极追求。
在心理态度上,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也要想到别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社会交往中,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努力践行“恭宽信敏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用友爱代替暴力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改变自我的生命状态,已换了的信念去面对世界,在世界和自我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的关系。
2、比较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异同答:首先,我想说的是,孟子与荀子的出生年代以及生活经历都是不同的,个人的早期生活经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人未来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但在同属于儒家学派的继承者情况下,二人在思想上还是有些相同之处的,第一、他们的政治理想一致都是追求大治即“治国平天下”。
第二、他们都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都主张人性向善。
总之,都属于儒家思想,荀子对孟子的批判始终是内部性的。
中国哲学史常考题目和重要的中国哲学知识
中国哲学史常考题目及重要的中国哲学知识1、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答:中国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成型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949年,大体可分为:一、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该时期又分为1.哲学萌芽时期,主要观点包括:商、周时期的天命论、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2.春秋时期所谓‚疑天‛思潮,主要论点包括:伯阳父论地震、史伯论‚和同‛;3.诸子哲学:包括:儒家哲学(孔子、孟子、荀子等)、道家哲学(老子、庄子等)、墨家哲学(墨子等)、法家哲学(韩非子等)。
二、封建制时期的哲学该时期又分为1.秦汉哲学,主要人物董仲舒、王充;2.魏晋南北朝哲学,主要论点包括:王弼、郭向的哲学思想—玄学、佛教的传入和范缜的无神论思想;3.隋唐五代的哲学;4.宋元明清哲学,主要人物张载、二程和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等。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哲学该时期又分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酝酿准备时期——呼唤变革:代表人物魏源、龚自珍等;戊戌变法时期,代表人物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辛亥革命时期,代表人物孙中山、章太炎等;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艾思奇、毛泽东、李达等;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实证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有胡适、金岳霖等。
前两段即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封建制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古代哲学,后一段即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近现代哲学。
2、诸子哲学产生前,人们是怎样理解天人关系的?答:诸子产生前,我国的哲学发展主要处于哲学萌芽时期。
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商周时期的天命论,‚天命‛即天的意志和命令。
夏朝的建立是我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开端。
公元前17世纪末,商汤灭夏,建立了奴隶制的商王朝。
商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炮制了一个天上和人间、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帝‛或‚上帝‛。
最新版精选《中国哲学概论》期末完整考试复习题268题(含答案)
2020年《中国哲学概论》期末考试268题[含答案]一、判断题1.我们今天谈的玄学主要是指魏晋时期的玄学。
()我的答案:√2.《汉书》中提到“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
()我的答案:√3.觉悟和达到觉悟的人可以被称为佛陀。
()我的答案:√4.大众部佛教具有大乘佛教精神。
()我的答案:√5.大众部认为人的心本来就是干净的。
()我的答案:√6.三玄对于魏晋玄学和道家的创立都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我的答案:×7.老子口中的“无”是抽象到广义思辨的程度的精神实质,是一种逻辑实体。
()我的答案:√8.竹林七贤对当时官员和朝廷的评议被人们称为清谈。
()我的答案:√9.魏晋时期的玄学已经成为了当时非儒非道的时代之学。
()我的答案:√10.《黄帝内经》中提到“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我的答案:√11.《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
()我的答案:√12.佛教形成了轮回说。
()我的答案:√13.不同于黑格尔,康德认为现象是不能被认识的。
()我的答案:×14.华严宗强调法界缘起。
()我的答案:√得分: 16.7 分15.戴震认为“自然之与必然,乃二事也”。
()我的答案:×16.中国文化的两大支柱是农耕生活以及宗法制度。
()我的答案:√17.钱学森认为严密的现代科学思想至少应该包含四个层次。
()我的答案:√18.黑格尔说概念抽象的层次越低内涵越丰富。
()我的答案:×19.宋代学者义理发挥的方法是从子思和孟子学派学来的。
()我的答案:√20.班固在《艺文志》中首次使用了“微言大义”一词。
()我的答案:√21.宋代地域哲学中,河南洛阳而成立的学说叫洛学。
()我的答案:√22.董仲舒追随的是公羊学派。
()我的答案:√23.《汉书•董仲舒传》中提到“正其义不谋其功,明其道不计其利”。
()我的答案:错“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传》)官员正义不谋功名利禄。
最新精编《中国哲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268题(含参考答案)
2020年《中国哲学概论》期末考试268题[含答案]
一、判断题
1.竹林七贤对当时官员和朝廷的评议被人们称为清谈。
()
我的答案:√
2.《汉书》中提到“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
()
我的答案:√
3.华严宗强调法界缘起。
()
我的答案:√得分: 16.7 分
4.鉴真和尚创立了华严宗。
()
我的答案:×得分: 16.7 分
5.佛教形成了轮回说。
()
我的答案:√
6.佛教不仅仅要消除人的痛苦,更企图消除导致人痛苦的原因。
()
我的答案:√
7.四谛说主要是为了引导人们去了解自我,认识所处的环境。
()
我的答案:√
8.觉悟和达到觉悟的人可以被称为佛陀。
()
我的答案:√。
精选最新版《中国哲学概论》期末考核复习题完整版268题(含参考答案)
2020年《中国哲学概论》期末考试268题[含答案]一、判断题1.黑格尔说概念抽象的层次越低内涵越丰富。
()我的答案:×2.《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许慎。
()我的答案:√3.老子口中的“无”是抽象到广义思辨的程度的精神实质,是一种逻辑实体。
()我的答案:√4.就其同前代观念形态的因承关系而言,玄学家群体的为学风气取向是崇尚道家的学说。
()我的答案:√5.竹林七贤对当时官员和朝廷的评议被人们称为清谈。
()我的答案:√6.附庸风雅在最初是褒义词。
()我的答案:×7.魏晋时期的玄学已经成为了当时非儒非道的时代之学。
()我的答案:√8.《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
()我的答案:√9.人类以不可以名称的命名方式指称现象界的事象。
()我的答案:×10.不同于黑格尔,康德认为现象是不能被认识的。
()我的答案:×11.我们今天谈的玄学主要是指魏晋时期的玄学。
()我的答案:√12.戴震认为“自然之与必然,乃二事也”。
()我的答案:×13.觉悟和达到觉悟的人可以被称为佛陀。
()我的答案:√14.钱学森认为严密的现代科学思想至少应该包含四个层次。
()我的答案:√15.四谛说主要是为了引导人们去了解自我,认识所处的环境。
()我的答案:√16.周予同认为,因为今文经学的产生,中国的社会哲学.政治哲学得以明朗发展。
()我的答案:√20分17.宋代学者义理发挥的方法是从子思和孟子学派学来的。
()我的答案:√18.班固在《艺文志》中首次使用了“微言大义”一词。
()我的答案:√19.宋代地域哲学中,河南洛阳而成立的学说叫洛学。
()我的答案:√20.董仲舒追随的是公羊学派。
()我的答案:√21.《汉书•董仲舒传》中提到“正其义不谋其功,明其道不计其利”。
()我的答案:错“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传》)官员正义不谋功名利禄。
端正正确的主张,不谋私利;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
哲学总复习
哲学总复习据《列子·天瑞》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因为害怕天地崩坠而不吃不睡固然可笑,但是每一个正常的人从童年时代起,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类似的追问和思考。
追问和思考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已经不自觉地与哲学发生了联系。
1.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需要智慧,学习哲学可以使人们拥有智慧。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A.人类的头脑 B.人类的意识 C.人类的生理状况 D.人类的实践活动2.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④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
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进。
回答103~106题。
3.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的认识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但_______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A.世界观和方法论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4.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A.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C.物质存在是否依赖意识的问题 D.物质和意识是否均是本原的问题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阵营。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重视物质生活还是重视精神生活C.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6.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
”中国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
”他们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科学的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7.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 世界统一于精神C. 事物是感觉的集合D. 天地合而万物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复习题一、概念解释1.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包含天道、人道、地道。
老子所说的“道”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世界的本原(本体),世界由以出发、由以产生的基础;第二,世界的本质或世界之所以然,也即世界面貌(世界的具体现实性)的决定或主宰力量,第三,世界形成、产生和发展全部历史的述说,也即对道以自身为本原、以自身为本质的自我产生、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完成的全部历史的述说。
孔子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不极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佛家所说的“道”,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
2.太极太极:中,对立的同一,宇宙万物共同基因3.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作八卦。
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
易的三个含义:简易、变易、不易5.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6.象四象即为:太阳、太阴、少阴、少阳。
7.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并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8.忠恕之道中国儒家的伦理与哲学范畴,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9.国学“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10.德“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
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
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
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狭义仅指与地相对的天;广泛意义上的天,即道、太一、大自然、天然宇宙。
天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概念,指最高之神,称为皇天、昊天、天皇大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等。
12.三纲八目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3.慎独“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还是对自我约束的的一个极限挑战。
14.中庸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
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是完满的,而他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15.诚诚是一个形声字;从言,从成,意谓对待人们要诚实讲信用,不搞鬼鬼祟祟的把戏和阴谋诡计。
《礼记·中庸》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荀子虽“不求知天”,但也把“诚”看作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境界。
16.逍遥游《逍遥游》出自庄子作品,其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
17.天籁天籁,自然界的声音,物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
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
也指诗文天然浑成得自然之趣。
18.物化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一种泯除事物差别、彼我同化的精神境界。
19.佛佛,意译为“觉者”、“知者”、“觉”。
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
20.戒定慧戒定慧即三无漏学。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修戒——完善道德品行;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修慧——培育智慧。
21.般若佛教用“般若”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
22.涅槃涅槃,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
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
只有到达涅槃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
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而仅有一本住法圆满而寂静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
23.相表现于外而能想像于心的各种事物的相状。
24.法相“法相”是佛教术语,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
25.无为法指不依因缘和合而成的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的绝对。
26.庄严佛土庄严佛土,即是庄严世间,指端庄而有威严的人人恪守人之本性的世界。
27.禅禅是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
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
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
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
二、命题解释1.生生之为易源自《易经》,指生生不息,循环往复,革故鼎新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本源。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于孔子《论语》,意为:“学了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自于孔子《论语》,意为:“学习而不知道思考,就会被知识表象所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对学习有害。
”4.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出自孔子《论语》,意为:“古时候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没有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
”5.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出自孔子《论语》中颜渊问仁于孔子,原句完整为:“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为:“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
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
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孔子《论语》,意为:“如果自己不喜欢或做不到,不要强加于别人。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7.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出自《论语》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意为,君应尽为君之道,臣应尽为臣之道,父应尽为父之道,子应尽为子之道。
依礼记礼运篇所解五伦十义,君义为仁,臣义为忠,父义为慈,子义为孝,即是君要做仁君,臣要做忠臣,父要做慈父,子要做孝子,推而至于夫妇兄弟朋友,也各有其道,此即五种人伦之教。
另有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一书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总结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8.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
出自孔子《论语》,意为:“孔子说:‘人的原始天性是相似的,只是在后天不同的环境中受到不同的影响才会产生区别,最终形成千差万别的个性。
’”9.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出自《孟子·离娄上》,意为:“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
”1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自老子《道德经》,意为:“‘道’与‘名’,可以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应该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基础,它是本体,无法用言语表述;而“名”则是人的理解能力,没有人类就没有“名”。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章,意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其自生自灭。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1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自老子《道德经》,意为:“老子说:‘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1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认为:“有”为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无”即是看不见的“道”,为万物的本源。
“有”由“无”产生。
《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4.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出自老子《道德经》,意为:“知道自己的错误之处,不去范同样的错误这是高明的。
”1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出自老子《道德经》,意为:“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其意在与人类社会“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的法则作对比。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16.上善若水。
出自老子《道德经》,全句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为:“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
”17.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出自庄子《逍遥游》,意为:“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客观,忘掉自己,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不追求建功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不追求名誉地位。
”18.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出自庄子《齐物论》,意为:“天地与我共同生长,宇宙万物与我浑然同为一体。
”19.不住于相。
佛说:“不住于相”,就是叫我们不要停住在任何的“相”上面。
不要纠结,要豁达,要洒脱。
要知道,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不变的,都要变。
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去对待“相”。
相,是一个相当精准的字,眼睛所看见的是图的相;耳朵听见的是声音的相;鼻子闻到的是气味的相;身体的感觉是身相;思维意识得到的也是相,是一个更加复杂、经过深加工的相;再进一步,把思维意识的东西自己总结成理论,成为一个对某种东西的规律的描述,就是法之相。
“相”,都要变化的,都不会永恒的不变的。
20.于法应无所住。
全句为“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意为:“菩萨对于身边发生的世出世间的一切事情,身体力行,但没有挂碍在心上,做而无做,无做而做,不计较结果。
2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界外三乘圣贤,证无为法,其智其用,各有差别,故名。
22.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出自《金刚经》,意为:“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
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
故不论于何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着,才能随时任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
”23.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出自《坛经》,意为:“以无念为宗旨,以无相为依据,以无住为本质”,“念”是人心灵活动的方式,心动则生念。
然而无念不是要我们将心灵停止活动,而是要“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简单来说,即时时活在当下一刻,不执著于任何经验。
“相”即法相,即山河大地,一切事物。
无相并不是说一切事物不存在,而是说事物存在的本质是缘起无常,是不停过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