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解析时间观念比较研究中西传统时

合集下载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一、引言时间观念在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介绍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和本文的研究意义。

二、时间观念的解析1. 时间的概念:时间是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2. 时间的测量:如何精确地测量时间?3. 时间的分类:时间的分类和时间段的划分方式。

三、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1. 中西方时间观的异同:比较中西方两种传统时间观念的异同点。

2. 中西方对时间的态度差异:探讨中西方对时间的态度差异以及其内在的文化原因。

3. 中西方时间观的影响:比较中西方时间观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四、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1. 中西方时间观的历史演变:对中西方时间观的发展进行历史纵观。

2. 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分析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从而探讨人类对时间的认知和思考方式的变化。

五、现代时间观的思考1. 现代科技对时间的影响:现代科技对时间观的影响,如何让时间变得更加主动和有意义。

2. 个人时间观管理:探讨如何建立合理的个人时间观管理体系,做到高效利用时间。

六、结论对前面章节进行总结,进一步探讨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人类社会的转型和进步所带来的启示。

第一章引言时间是世界上唯一不可逆的事物,它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时间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思考中逐渐形成的关于时间的观念和认识。

本文旨在对时间观念进行解析,并比较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异同。

通过探讨时间观念的发展和演变,以及现代时间观的思考,进一步认识时间在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章时间观念的解析1. 时间的概念:时间是指宇宙过程中不间断的连续性,是一种通过测量来刻画的物理量。

它不可捉摸,无法具体感知,却贯穿着我们的生活。

2. 时间的测量:时间的测量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设备,对时间的变化进行观测和记录,从而得出时间的定量结果。

人们从古至今,不断寻找更加准确的方法和工具来测量时间。

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观念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观念差异
由于中国人对时间认识的局限和传统文化对时间认识的限制,因此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许 多关于时间本质的理论
1、 对时间的感知与理解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 论就是"阴阳五行说"
万事万物都要受行说认为:在 宇宙中,万物都有阴 阳两个方面、两种属 性
比如在古代哲学中就 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 天地一阴一阳构成了 阴阳
3_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 观念差异11111
xxxxxx
-
目录 / CONTENTS
1、 对时间的感知与理 解
2、 对时间的重视和珍 惜
3_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观念差异11111
时间观念是指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和态度,它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感觉和看法。中国人和西 方人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时间的感知、理解、重视、珍惜和利用上。中西文 化差异中,时间观念的差异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我们对时间的理解、重视和珍惜
西方文化中,由于其历史起源于古希腊,人们更多地关 注于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内在精神世界。由于古希腊哲学 家把外部世界看作是神所创造的,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 动都必须在神或神明面前进行,这就使他们形成了一种 "外在化"、"超越性"的时间观念。古希腊哲学家认为" 过去"、"现在"、"未来"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就像人 可以在过去中发现未来,也可以在未来中发现过去一样
-
汇报完毕 感谢聆听
中国文化中,由于中国历史起源于农耕社会,所以中国人更关注于内在精神世界。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既不是外在于人存在的客观存在,也不是与人无关的客观存在 。"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不像西方文化中那样作为一个客观存在而存在。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过去和未来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或独立于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存在;而 过去、现在和未来却与人密切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从时间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时间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1从时间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兰乔宇【摘 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语言交际,而常常会忽略掉非语言交际这方面的信息。

但是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会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冲突。

时间观念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维度,是一个民族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产物,带有其本民族的文化色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时间观念,所以了解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时间观念 时间取向 时制文化一、时间取向不同的国家,对时间的取向是不一样的。

Kluckhohn & Strodbeck将非正式时间划分为了三种,分别是强调过去、现在和未来。

具有过去时间取向的群体一般都非常重视历史文化传统,尊重过去,敬仰祖先,追求稳定性,并且在做事情或者重要的决策的时候,更加偏爱以史为鉴,愿意去用以往的经验来指导现在和未来。

具有这类时间取向的国家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等。

强调现在取向文化的群体强调当下是最重要的,要享受现在,及时行乐,因为在他们看来,过去已经过去,而将来又飘忽不定难以预测,只有现在是可以把握和认知的。

具有比较明显的现在时间取向的国家有墨西哥、阿拉伯等。

强调未来取向的文化与过去时间取向的文化相反,在这种国家,恪守传统的人容易被嘲笑,因为他们认为未来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容易通过自己的规划和努力争取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美国便是未来时间取向的典型代表,所以美国人很少恪守陈规,他们更喜欢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

二、时制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以日常生活中人类对于非正式时间使用的特点为依据,划分出了单时制和多时制。

遵守单时制的人们认为,时间是线性的,它就像一根绳子那样,可以切割,也可以延伸到未来或过去。

单时制文化的人们在做事情之前都会进行严密的计划和安排,倾向于在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情,只有将这件事情处理完毕才可以去处理下一件事情,而且讲究效率。

中西时间观之比较

中西时间观之比较

中西时间观之比较摘要: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能形成不同的时间观。

时间观念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减少文化冲突。

本文主要探讨中西方不同的时间观的产生原因与表现,以及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趋同现象。

关键词:时间观文化差异趋同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

相反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过:“时间会说话。

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晰。

”时间观念是各种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对时间的看法,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一、多元制时间观与单一制时间观所谓多元制时间观,就是不强调时间的精确性,认为一个时间同时可以作几件事情;而单一制时间观则强调时间的精确性,认定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情。

就多元制时间观来说,人们在同一时刻可以做很多事情,每件事情完成之后并无明显标记,人们即使制定了计划也不一定遵守,有许多其他因素可以左右计划的执行。

而在单一制时间观中,人们将时间视为必须严格控制的日用品,时间的支配必须精打细算,工作、生活要制定严格的计划,而且计划必须严格遵守,一次专心做一项活动。

中华民族是比较典型的多元制时间观的民族,中国人受以伦理为本位的儒家文化影响,在时间的使用上体现一种模糊性,强调的是对时间的适应。

认为世上万物是随着时间的周期轮回而发展变化的,因此人们做事更讲究时机和火候,即行动的每一步骤大多由周围的环境临时决定。

人们可以同时计划几件事,也可以同时做多件事。

因而灵活性强,但计划性较差、效率较低。

表现在社交活动较少提前预约,朋友亲戚之间可以随时随地串门而不必事先约定,这在西方是很不礼貌且难以容忍的。

浅谈中西方时间观念论文

浅谈中西方时间观念论文

浅谈中西方时间观念论文汉语中用上下方位词表示时间顺序的独特表达方式是二语学习者的难点,而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决定了汉语表达中在先的时间为上,以在后的时间为下。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中西方时间观念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谈中西方时间观念全文如下:摘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哲学的观点来看,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

人类学专家家霍尔教授认为,“时间会讲话”,并且,时间传达的信息是响亮而清晰的,有时甚至比有声语言更直白。

从中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入手,对比分析其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时间;观念 ;跨文化交际一、时间的消亡与循环典型的西方文明认为,时间的起点是明确的,时间是前进并流逝着的,既珍贵又不可捉摸,一旦流逝就无法返回。

英语语境中所表达出的时间观念,是一条起于起点并终将消逝的直线。

根据西方____教义,“世界末日”是各色人等接受最终审判之日,人类以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原罪”为起点,在人生中不断的去忏悔、去赎罪,并最终接受末日审判后,被解救的一部分将可以进入七重天,获得人类所追求的幸福。

西方文化认为,只有认真对待现在的每时每刻,才能真正走向光辉的明天。

所以,不难发现,在典型的西方社会文明中,时间是有终点和始点的,并且必定会有消亡的时刻。

在中国传统文明中,时间的更替与变化是与自然相调适的,是一种围绕时间本身做螺旋式变动的。

有如昼夜更始,季节变换,植物枯荣以及农时更替。

因而,时间就处于一种循环往复的状态之中。

中华文明认为,此时若是没了,必定还会有明天,会有无数个的明天,传统中华文化中的时间是不会消逝的。

二、珍惜时间和挥霍时间一般情况下,欧美人的日程表上往往写满了时间安排,人们的时间被分成了一个个的小片段。

相邻的日程片段之间一般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在许多的西方电影中,时钟的咔哒声、或是一个钟表的画面是一个常用常新的电影片段。

在欧美,人们信奉工作时间好好工作、生活时间好好生活的准则,这种工作与生活方式给人一种秩序感,同时,也体现出西方文明对西方人士时间观念巨大的影响力——任何一段时间都是有始有终的。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观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观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观作者:苏艳飞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10期【摘要】随着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地球村里的人们互相往来交流日益频繁,在交流中不同的文化差异会给交流带来阻碍,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时间观念差异。

浅析中西时间观念差异及其原因,充分认识并重视差异,做到遵循国际惯例,同时入乡随俗,从而顺利开展交流活动。

【关键词】文化;时间观;差异;影响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往来日益频繁、紧密。

据外交部网站信息所示,截至2006年8月6日,中国与乍得正式恢复外交关系,至此,中国已与169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随后中国又同马拉维建立了外交关系。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交流接触势必会产生摩擦、冲突,因此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做到入乡随俗,尊重各国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两百多种。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本文主要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中的时间观念差异,旨在让人们认、了解并重视中西时间差异,避免文化冲突,从而顺利开展各种中西交流活动。

“人类的时间观念主要来源于观察到的自然运动(含天体运动)和人文运动(含历史进程)的有序性,来源于此等有序运动的节律性或律动性。

”因此,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时间的看法也就不同。

时间观属于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它处在人们的无意识之中,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非言语交际在交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有研究表明,在面对面的交际中,只有35%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

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
(一)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
时间取向是文化差异中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人们根据其文化在时间连续体上的侧重点来确定自己安排和使用时间的方法。

时间取向与民族的历史背景有关。

深刻影响中国人思想的儒家文化历来重视传统,重视历史,主张把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在行事的重要参考。

1.中美称呼差异
(1)中国的称呼。

中国人对称呼是很严谨的。

经常用“老”这个词来表达对年长者的尊重,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老”代表成熟,经验丰富和智慧。

(2)美国的称呼。

美国人不重视“地位”,尤其是社会地位。

大多数美国人都不愿意自己因年龄或社会地位的关系而特别受人尊敬,这样会令他们觉得不自在。

(二)多元时间制和一元时间制
美国人类学家E·T·Hall把世界各地使用时间的习惯概括为多元时间制和一元时间制。

多元时间制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采取这种时间制的人们习惯于在同一时间内做不同的几件事,对计时、用时随意性强。

而遵循一元时间制观念的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只安排一件事,强调办事的准时和计划性。

中国人采用的时间是趋于多元制的。

因为中华民族对时间的认识是从农业活动开始的,人们把月亮圆缺,季节更替和农事活动联系在一起。

而西方人采取一元时间制。

一元时间制强调日程,阶段性和准时性。

因此他们非常重视时间表,讲究计划的周密性和严谨性。

在一定的程度上,西方人受时钟的“铁腕”控制,它极客观地操纵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传统时间观的比较研究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传统时间观的比较研究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传统时间观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时间观念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通过比较中西传统时间观的异同,分析其起源、发展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文章首先从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

接着从中西传统时间观的起源及差异性入手,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探讨了时间观念在未来的展望。

最后探讨了现代时间观与传统时间观的融合,指出时间观念对文化的影响及提出了一些建议。

通过这些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时间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时间观念变化。

【关键词】时间观念、中西传统、比较研究、文化影响、现代社会、差异性分析、融合、未来展望、启示、建议1. 引言1.1 时间观念的重要性时间观念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行为。

一个人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动方式和决策过程。

时间观念不仅在个体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在社会层面上具有深远影响。

一个社会的时间观念反映了其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模式,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时间观念更显得重要。

人们面临着诸如时间管理、效率提升、压力释放等诸多挑战。

一个健康的时间观念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提高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时间观念的重要性还体现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

不同文化对时间的认知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才能促进良好的合作关系。

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时间观念的本质和价值,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观念差异,以更好地适应当今多样化的社会环境和全球化的交流格局。

通过对时间观念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时间,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生活质量。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分析中西传统时间观念的差异和共同点,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观念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通过对传统时间观念的深入解读,我们希望能够揭示时间观念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为现代社会的时间观念转变提供启示和建议。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

中西方时间观念比照中西方时间观念比照摘要: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人们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

时间观念的差异会使跨文化交际产生交际障碍和失误。

本文拟从哲学根底、时间形态、时间取向、时间制式、时间形态等几个层面,比拟东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期望能有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东西方时间观,提高交际能力。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差异;比拟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受其制约与支配。

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时间观念。

不同的文化观念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一、中西方时间观念比照1.1中西方时间认知之哲学根底中国传统计时采用的主要是干支法。

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组成60对干支,可用于年、月、日、时辰的表述。

中国文化自古注重人与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历除了作为一种表述时间的重要手段,更多的那么作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如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等。

“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这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拟模糊,并且表达时间常采取模糊表达方式。

例如:“过了半天〞,“一小会儿〞等等。

这些常用的时间表达方式大多需要说者和听者依靠特定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西方文化采取的那么是“二元〞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这种哲学观念使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客观性。

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

与汉语截然不同,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复杂变化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异。

1.2过去与未来的时间取向时间取向是时间观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们通常根据其文化在时间取向连续体上的侧重点来确定自己的立场。

最新-中西方时间观念比较分析 精品

最新-中西方时间观念比较分析 精品

中西方时间观念比较分析本文将集中研究以下几组同时间哲学有联系的理论专题。

第一组是与人的时间观念相关联的理论专题。

其中包括如何还原出时间观念的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问题;时间观念形成的渊源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维度问题。

附带说一句,此处提到的时间观念是超地域、跨文化的,对任何民族均一视同仁。

因此,它可以为研究和比较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奠定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

方传统哲学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时间观。

其中包括三个理论专题1综述中西方哲人对时间观念作出的不同解释。

2综述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易经》开端的某些学派的时间观,这个专题主要涉及先秦时期的《易经》、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和《易传》中独具特色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力求做到见一斑而窥全豹。

既然只见一斑,战国后期的诸子,两汉以降的董仲舒、王充、魏晋玄学、中国佛教和宋明理学……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皆付之阙如。

至于设定超越时间之流的时间观,如董仲舒所云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道不变说的超时间观,又如《大乘起信论》标榜的一心二门论,其中涉及与心真如门相关的真如不生不灭的超时间观,由于篇幅所限,不得不或者割爱或者点到为止。

3综述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某些类型的时间观,重点介绍延续两千余年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圣·奥古斯丁到牛顿、康德等为数不多的几位先哲的时间哲学。

比方说,基督教教义和基督教哲学涉及的某些时间问题,例如,是上帝在现成的时间流程中创造世界万物?还是上帝既创造了世界万物,又创造了用来创造万物的时间流程和万物演变的时间流程?均在略加点染之列。

面作一些对比研究。

笔者概括出了以下五个方面1观察时间与体验时间;2时间之体与时间之用;3依存时间相对时间和纯粹时间绝对时间;4实在性时间和非实在性时间;5线行性时间和周行性时间。

要作两点说明其一,为了设定以上五个可资对比的方面,笔者不得不自创了一组同中西方时间哲学有关的术语。

其二,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各自的时间观的独特之处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笔者不过是列举出其中的较为醒目者而已。

中西方对时间观念的差异的对话

中西方对时间观念的差异的对话

中西方对时间观念的差异的对话时间,对于人类来说,是无法回避的一个概念。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下,对时间的看法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中西方的时间观念差异,并希望能够达到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目的。

一、中西方时间观念的根源中西方时间观念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文化传统。

西方时间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时间是一种可以度量和管理的量。

中华传统文化中,时间的观念则和阴阳五行、天文历法、农耕文化等息息相关。

因此,在中西方的不同文化传统中,对时间的看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二、中西方对时间的不同看法1、时间的概念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可以统计和管理的量,例如秒、分钟、小时、天、周、月、年等等。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的概念则更多地体现在天文历法、节气、农事等方面,例如“节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2、时间的重要性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人们通常会用时间来赚钱、工作、社交、学习等。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则被看作是人生中的一种自然因素,它的存在是无法改变的。

因此,中国人通常会把时间用于家庭、照顾子女、跟长辈聊天、参加社区活动等。

3、时间的管理西方人通常非常注重时间的管理,他们会用各种工具来帮助自己管理时间,例如日历、时钟、提醒器等等。

而中国人则更多地采用“随缘之心”的态度来面对时间,这种态度让人们更加放松、自在。

三、如何理解中西方对时间观念的差异理解中西方对时间观念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更加融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互动。

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这种差异:1、尊重和包容。

中西方的时间观念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否定对方的时间观念,相反,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对方的观点、看法和方式。

2、相互学习。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也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对方的文化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从时间观的差异探讨中国与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区别

从时间观的差异探讨中国与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区别

从时间观的差异探讨中国与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区别
于希谦
【期刊名称】《思想战线》
【年(卷),期】2000(026)001
【摘要】在中外思想史上,一种自成体系的理论思维方式往往不可能脱离其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先秦思想家阐释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从古希腊哲学家到黑格尔所阐释的西方古典思维方式,两者之间的主要特征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区别,这导致中西方古代思想史上对时间范畴及事物变化过程理解的差异,致使中西方古代科学家们采撷的智慧之果亦有所不同.如果摈弃思想史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发掘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并增进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总页数】5页(P66-70)
【作者】于希谦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4
【相关文献】
1.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 [J], 赵仲牧
2.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差异研究 [J], 陆文静
3.东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与英汉语言差异 [J], 程洪珍
4.西方传统哲学观的分化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J], 王凤珍;高云涌
5.从东西方传统思维方式探讨中医药理论的特色及其前景(续) [J], 匡调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0解析时间观念比较研究中西传统时

00解析时间观念比较研究中西传统时

解析时间观念比较研究中西传统时间观摘要:何谓“时间”?时间的所谓“本质”是什么?何谓“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它们的所谓“本质”又是什么?这篇文稿并无这样的意图,对诸如此类既古老又“纯粹”的时间哲学问题进行求索和提供答案。

关键词:时间观念;中西传统;时间观Abstract: What says “the time”? What time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What says “time consciousness”or “the time sense”? What their so-called “is the essence”also? This draft and does not have such intention, to so forth both ancient and “purely”the time philosophy question carries on seeks and provides the answer.key word: Time sense; China and the West tradition; Time view本文将集中研究以下几组同时间哲学有联系的理论专题。

第一组是与人的“时间观念”相关联的理论专题。

其中包括:如何“还原”出时间观念的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问题;时间观念形成的渊源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维度问题。

附带说一句,此处提到的“时间观念”是超地域、跨文化的,对任何民族均一视同仁。

因此,它可以为研究和比较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奠定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

第二组理论专题是:首先纵览中西方时间观的概貌,然后分别介绍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时间观。

其中包括三个理论专题:(1)综述中西方哲人对时间观念作出的不同解释。

(2)综述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易经》开端的某些学派的时间观,这个专题主要涉及先秦时期的《易经》、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和《易传》中独具特色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力求做到“见一斑而窥全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时间观念比较研究中西传统时间观摘要:何谓‚时间‛?时间的所谓‚本质‛是什么?何谓‚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它们的所谓‚本质‛又是什么?这篇文稿并无这样的意图,对诸如此类既古老又‚纯粹‛的时间哲学问题进行求索和提供答案。

关键词:时间观念;中西传统;时间观Abstract: What says ‚the time‛? What time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What says ‚time consciousness‛ or ‚the time sense‛? What their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also? This draft and does not have such intention, to so forth both ancient and ‚purely‛ the time philosophy question carries on seeks and provides the answer.key word: Time sense; China and the West tradition; Time view本文将集中研究以下几组同时间哲学有联系的理论专题。

第一组是与人的‚时间观念‛相关联的理论专题。

其中包括:如何‚还原‛出时间观念的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问题;时间观念形成的渊源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维度问题。

附带说一句,此处提到的‚时间观念‛是超地域、跨文化的,对任何民族均一视同仁。

因此,它可以为研究和比较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奠定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

第二组理论专题是:首先纵览中西方时间观的概貌,然后分别介绍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时间观。

其中包括三个理论专题:(1)综述中西方哲人对时间观念作出的不同解释。

(2)综述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易经》开端的某些学派的时间观,这个专题主要涉及先秦时期的《易经》、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和《易传》中独具特色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力求做到‚见一斑而窥全豹‛。

既然只见‚一斑‛,战国后期的‚诸子‛,两汉以降的董仲舒、王充、魏晋玄学、中国佛教和宋明理学……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皆付之阙如。

至于设定超越时间之流的时间观,如董仲舒所云‚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道不变说‛的超时间观,又如《大乘起信论》标榜的‚一心二门‛论,其中涉及与‚心真如门‛相关的‚真如不生不灭‛的超时间观,由于篇幅所限,不得不或者割爱或者点到为止。

(3)综述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某些类型的时间观,重点介绍延续两千余年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圣〃奥古斯丁到牛顿、康德等为数不多的几位先哲的时间哲学。

比方说,基督教教义和基督教哲学涉及的某些时间问题,例如,是上帝在现成的时间流程中创造世界万物?还是上帝既创造了世界万物,又创造了用来创造万物的时间流程和万物演变的时间流程?均在略加点染之列。

第三组理论专题是:对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的时间观中几个发人深省的方面作一些对比研究。

笔者概括出了以下五个方面:(1)观察时间与体验时间;(2)时间之‚体‛与时间之‚用‛;(3)依存时间(相对时间)和纯粹时间(绝对时间);(4)实在性时间和非实在性时间;(5)线行性时间和周行性时间。

要作两点说明:其一,为了设定以上五个可资对比的方面,笔者不得不自创了一组同中西方时间哲学有关的术语。

其二,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各自的时间观的独特之处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笔者不过是列举出其中的较为醒目者而已。

一、事象世界及其时间流程 时间是流动不已的。

时间之流总是事象的运动变化中的时间之流。

换言之,事象世界的动态过程或行为过程中蕴涵着时间进程。

既然探讨时间之流的问题牵涉到事象及事象世界,所以有必要对后者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所谓事象,包括有形体之象的各式各样的物体,有相状之象的声音、气味、味道、硬度、温度、湿度等等,有动态之象的位移、运动、变化、发展、动作、姿态等等。

凡事象皆有形象,都是可观察感知的。

(参见拙文《事象〃关系〃过程--兼论‚物‛、‚心‛和‚人‛》,载《思想战线》2001年第5期。

〖ZW)〗从某种事象哲学的视域去审视,即可认定,事象及其形象均为‚合成性‛的,因此有可能在事象哲学的视域中对它们作出相应的‚分解‛。

同理,从上述事象哲学的视域去审视,还能认定,事象世界内的时间之流也是‚合成性‛的,对任何样式的时间进程也能进行相应的‚分解‛。

分解事象世界内的各种时间之流,需要寻找一组既相关又合适而且可操作的术语,笔者选择了胡塞尔在阐释现象学方法时创立的‚悬搁‛、‚还原‛、‚剩余‛等可操作的术语。

应该作一点声明:当我使用此类术语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离开了胡塞尔赋予它们的原义。

事象及其形象在事象哲学层面上的分解可以采取几种方式,其中的一种方式只涉及事象的可观察感知的形象。

运用这种方式可将事象的形象中属于或被称为‚物象‛的方面‚悬搁‛起来,‚剩余‛的则是属于或被称为‚实象‛或‚映象‛的方面。

倒过来讲,将事象的形象中属于或被称为‚实象‛的方面‚悬搁‛起来,‚剩余‛的就是属于或被称为‚物象‛的方面。

打个比方,如果事象及其形象是个硬币,其一面是‚物象‛,翻过来,另一面就是‚实象‛。

说到底,‚物象‛、‚实象‛云云,不过是同一形象的两个不同的‚显示面‛或两种不同的‚说法‛而已。

举个例子,被我们叫做‚书桌‛的那个事象有形体之象,桌面是长方形的,有四条桌腿……如此种种,从一个方位去审视,这里有一个名为书桌的事象及其形体之象的‚物象‛,至于它又是视觉之内的‚实象‛就不作考虑了(已经‚悬搁‛起来了)。

换一个方位去审视,我们看见了一个名为书桌的事象及其形体之象,在视觉中有一个关于书桌的形体的‚实象‛,至于这个‚实象‛是否来自它之外的‚物象‛则勿须过问了(已经‚悬搁‛起来了)。

对事象世界内蕴涵于各种形象中的时间之流,也可运用上述方式作出相似的‚分解‛。

还记得古希腊哲人赫拉克里特说过的一句名言:‚你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中的水是不断更新的‛。

其理由是,一切都在变动,河水也潺潺流动,第二次涉足的河水不再是第一次涉足的河水了。

河水流动暗示时间流动,时间流动潜藏于河水流动之中。

时间之流像河流一样滚滚向前,因此第二次涉足的时间段已经不同于第一次涉足的时间段。

流动的河水之象以及相关的时间之流,从一个方位上讲,它是‚物象‛中的时间之流。

换个方位讲,它又是赫氏观察感知着的‚实象‛中的时间之流。

其实,事象的形象中的时间流程在传统的本体论意义上是‚中性‛的。

区分‚物象‛中的时间流程和‚实象‛中的时间流程,区分‚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不过是按照事象哲学的要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事象世界及其形象中的时间流程而已。

这种区分并不包含传统的‚唯物‛或‚唯心‛之类的本体论或认识论的预设或承诺。

之所以对‚中性‛的时间流程作出上述区分,是因为笔者筛选了‚实象‛中的时间流程作为思考与时间有关的哲学问题的基石。

感觉知觉的‚实象‛经常潜入记忆之中,在回忆活动里转化为与‚实象‛对应的‚心象‛。

同理,‚实象‛中的时间流程也经常转化为回忆中的与‚心象‛相关的时间流程。

‚实象‛和‚心象‛中的时间流程,再加上想象着和思考着的时间流程,构成了‚时间意识‛或意识到的时间流程。

时间意识经过提炼、整合萌生了‚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是笔者选取的研究某些时间哲学问题的起点和支点。

古今中外的哲人直接面对的是自己的或他人谈论着的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然后推演并建构他们的时间观和相应的时间哲学。

正因为如此,由事象世界中的时间之流‚还原‛而成的时间观念,同样可充当对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进行比较研究的起点与支点。

二、时间观念的渊源人的时间观念来自何处?简单地回答,来自人类观察感知到的自然时间或物理时间。

然而泛泛地谈自然时间或物理时间,只涉及到运动过程中的时间或运动速度中的时间。

这样的时间流程是模糊不清的,难以分段和计量。

原始人或上古人几乎不可能从这种模糊不清和难以计量的时间流程中形成明确的时间观念。

严格地讲,人类的时间观念主要来源于观察到的自然运动(含天体运动)和人文运动(含历史进程)的有序性,来源于此等有序运动的节律性或律动性。

可观察感知的事象世界的有序性运动及其周而复始、循环渐进的节律或律动,才是人类形成时间观念的真正源泉。

人人都可以在观察中印证,有些事象的运动是有秩序和有规则的。

在有秩序和有规则的事象运动中,又不乏有节律的律动或脉动。

在节律化的律动或脉动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

比方说,人们观察感知到的世界之内,太阳一起一落,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周而复始。

视域中太阳运行的起落是有序的、节律均匀的。

人类就把太阳每次升落、无限循环往复中的每一往复的环节叫做一天、一日或一昼夜;‚天‛、‚日‛或‚昼夜‛就是太阳在空间运动中的一次循环或一次往复。

每一天或每一日,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移动同样是均匀有序、节律分明的,于是,人类又把一天划分为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和夜间。

又如,春、夏、秋、冬自然物候的运动变化也是均匀有序的,同样是节律分明的。

人类把物候的每次显著变化和下一次物候变化之间的时间流程划分为季节。

春、夏、秋、冬四季合起来也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一个四季过去了,又来一个四季,每个四季合成一年。

在一个四季之中,从居住在北半球温带地区的人看来,太阳有时候偏南,有些时候当顶或基本当顶。

太阳在天空中的‚偏南‛和‚当顶‛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其有序性和节律性是显而易见的。

太阳如此这般地循环一次,就称为一年。

再如,月亮在人的视域中运行和变化,从圆到缺,从缺到圆,从盈到亏,从亏到盈,从朔到望,从望到朔,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也是均匀有序、节律分明。

从一次月盈到另一次月盈,从一次朔到另一次朔,凭着观察月亮运动变化的秩序和节律,节律中的一次周而复始,人们把它叫做一个月。

把年、月、日联系起来就形成了标量时间中的历法时间。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历法和历法时间。

一年划分为12个月或10个月,1个月又划分为30日、31日或29日(阳历的2月份除外)。

年、月、日这种历法时间已成为最基本的标量时间。

中国传统的历法,把60年定为一个甲子。

西方中世纪之后的历法则把一百年叫作1个世纪。

古今中外为了计时的方便,还进一步把每日划分为若干时辰或小时。

在中国传统的计量时间观念中,把一日划分为12时辰。

在西方传统的计量时间观念中,则将一天划分为24小时。

在小时之下,根据需要又划分出分、秒、毫秒和微秒,等等。

自然时间中的物理时间是用标量时间去计算的。

标量时间可用来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或加速和减速。

物理学家总是用小时、分、秒等等标量时间使运动的速度全部量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