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传统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时间观也不同。
时间观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常常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和障碍。
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
相反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过:“时间会说话。
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晰。
”时间观念是各种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对时间的看法,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 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中国人约会提前到,西方人约会迟到三五分钟。
中国人视年龄大为尊,西方人视年龄大为忌。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时间也有所不同,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些障碍可能仅仅由于对时间及其运用理解上的差异而产生。
例如,一位美国学者即将离开中国,他的一个中国朋友邀请他吃饭为他送行,可意想不到的是那个美国人说:“我很乐意去。
但万分抱歉,因为我已经安排好了明天的事情。
”这位中国朋友听后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在他的眼中美国人对他的友好都是一种过度的冷漠。
不久他才发现是他不合时宜的邀请而导致拒绝。
为了尽量减少因时间观念的不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交际双方应尝试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是一种深层文化,它看不见摸不着,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在全球一体化各国文化交流频繁的新世纪,对其他文化的时间观念不够尊重和了解,误解就有可能发生,跨文化交际就有可能失败。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一、引言时间观念在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介绍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和本文的研究意义。
二、时间观念的解析1. 时间的概念:时间是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2. 时间的测量:如何精确地测量时间?3. 时间的分类:时间的分类和时间段的划分方式。
三、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1. 中西方时间观的异同:比较中西方两种传统时间观念的异同点。
2. 中西方对时间的态度差异:探讨中西方对时间的态度差异以及其内在的文化原因。
3. 中西方时间观的影响:比较中西方时间观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四、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1. 中西方时间观的历史演变:对中西方时间观的发展进行历史纵观。
2. 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分析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从而探讨人类对时间的认知和思考方式的变化。
五、现代时间观的思考1. 现代科技对时间的影响:现代科技对时间观的影响,如何让时间变得更加主动和有意义。
2. 个人时间观管理:探讨如何建立合理的个人时间观管理体系,做到高效利用时间。
六、结论对前面章节进行总结,进一步探讨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人类社会的转型和进步所带来的启示。
第一章引言时间是世界上唯一不可逆的事物,它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时间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思考中逐渐形成的关于时间的观念和认识。
本文旨在对时间观念进行解析,并比较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异同。
通过探讨时间观念的发展和演变,以及现代时间观的思考,进一步认识时间在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章时间观念的解析1. 时间的概念:时间是指宇宙过程中不间断的连续性,是一种通过测量来刻画的物理量。
它不可捉摸,无法具体感知,却贯穿着我们的生活。
2. 时间的测量:时间的测量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设备,对时间的变化进行观测和记录,从而得出时间的定量结果。
人们从古至今,不断寻找更加准确的方法和工具来测量时间。
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观念差异

1、 对时间的感知与理解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 论就是"阴阳五行说"
万事万物都要受行说认为:在 宇宙中,万物都有阴 阳两个方面、两种属 性
比如在古代哲学中就 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 天地一阴一阳构成了 阴阳
3_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 观念差异11111
xxxxxx
-
目录 / CONTENTS
1、 对时间的感知与理 解
2、 对时间的重视和珍 惜
3_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观念差异11111
时间观念是指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和态度,它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感觉和看法。中国人和西 方人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时间的感知、理解、重视、珍惜和利用上。中西文 化差异中,时间观念的差异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我们对时间的理解、重视和珍惜
西方文化中,由于其历史起源于古希腊,人们更多地关 注于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内在精神世界。由于古希腊哲学 家把外部世界看作是神所创造的,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 动都必须在神或神明面前进行,这就使他们形成了一种 "外在化"、"超越性"的时间观念。古希腊哲学家认为" 过去"、"现在"、"未来"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就像人 可以在过去中发现未来,也可以在未来中发现过去一样
-
汇报完毕 感谢聆听
中国文化中,由于中国历史起源于农耕社会,所以中国人更关注于内在精神世界。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既不是外在于人存在的客观存在,也不是与人无关的客观存在 。"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不像西方文化中那样作为一个客观存在而存在。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过去和未来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或独立于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存在;而 过去、现在和未来却与人密切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跨文化沟通中的时间观念解读东方与西方的时间管理差异与应对方法

跨文化沟通中的时间观念解读东方与西方的时间管理差异与应对方法跨文化沟通中的时间观念解读:东方与西方的时间管理差异与应对方法在跨文化交流中,时间观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东方与西方的时间管理差异常常引发沟通障碍和误解。
本文旨在探讨东方与西方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并提供一些应对这种差异的方法与建议。
一、时间观念的差异东方文化中,特别是在一些亚洲国家,人们往往更强调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时间被视为柔性的、相对的。
东方人通常倾向于将时间看作是一种流动的资源,强调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避免冲突。
这种观念在商务谈判、会议安排以及个人约会上都有所体现。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时间的线性性。
西方人倾向于将时间看作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强调效率、准时以及时间的高效利用。
这种观念在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二、应对方法1. 尊重与适应在跨文化交流中,尊重对方的时间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了解对方文化中的时间管理差异,就能更好地适应与对方的交往方式。
比如,在与东方人进行谈判时,我们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时间安排,以适应对方的时间观念。
2. 清晰沟通为了减少误解和不必要的冲突,双方需要进行清晰的沟通。
这包括在商务活动中明确约定时间表,确保双方对待时间的期望达成一致。
3. 灵活调整在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差异中,灵活调整是解决时间管理差异的有效方法。
东方人可以尝试更加注重时间的准时性和效率,而西方人则可以理解和包容东方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灵活性的特点。
4. 建立互信互信是跨文化交流中更加顺利的基石。
通过建立互信关系,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并且更容易找到相互适应的方法。
三、案例分析以中西方商务谈判为例,东方人可能倾向于进行更长时间的交谈,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信任。
而西方人往往更加注重效率和实际结果,倾向于将商务谈判过程简洁化。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差异,双方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提高沟通效果:1. 在商务谈判之前,双方应事先制定明确的议程和时间安排,以确保会议的高效进行。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例子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例子时间观念是不同文化之间的重要差异之一。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对时间的看待方式、时间的利用方式以及时间的价值观等。
下面将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对待准时的态度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准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们非常注重时间的准确性和效率。
例如,在西方国家,如果你迟到了一个会议或者约会,会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相对较为灵活。
虽然准时也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但是人们对于时间的弹性更大,迟到一两分钟并不会被视为大问题。
其次,中西方对待时间的利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有限的资源,人们注重高效地利用时间。
例如,西方人通常会将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分开,努力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将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不拘泥于时间的划分。
例如,中国人常常会在工作之余与同事或朋友一起吃饭、喝茶,这种社交活动被视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建立方式。
此外,中西方对待时间的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金钱,人们注重时间的效益和经济价值。
例如,西方人通常会将时间与金钱进行等价交换,他们会计算每小时的工资,以此来衡量时间的价值。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自然流动的现象,人们更注重时间的质量和内涵。
例如,中国人常常会将时间与情感、思考等联系在一起,他们更注重时间的体验和感受。
最后,中西方对待时间的观念差异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上。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会提前预约,以确保时间的安排。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即时安排,更加注重灵活性和随机性。
另外,西方人通常会将时间分割成小块,以提高效率。
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将时间视为一个整体,注重整体的流动和变化。
综上所述,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体现在对待准时的态度、时间的利用方式以及时间的价值观等方面。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浅谈中西方时间观念论文

浅谈中西方时间观念论文汉语中用上下方位词表示时间顺序的独特表达方式是二语学习者的难点,而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决定了汉语表达中在先的时间为上,以在后的时间为下。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中西方时间观念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谈中西方时间观念全文如下:摘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哲学的观点来看,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
人类学专家家霍尔教授认为,“时间会讲话”,并且,时间传达的信息是响亮而清晰的,有时甚至比有声语言更直白。
从中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入手,对比分析其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时间;观念 ;跨文化交际一、时间的消亡与循环典型的西方文明认为,时间的起点是明确的,时间是前进并流逝着的,既珍贵又不可捉摸,一旦流逝就无法返回。
英语语境中所表达出的时间观念,是一条起于起点并终将消逝的直线。
根据西方____教义,“世界末日”是各色人等接受最终审判之日,人类以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原罪”为起点,在人生中不断的去忏悔、去赎罪,并最终接受末日审判后,被解救的一部分将可以进入七重天,获得人类所追求的幸福。
西方文化认为,只有认真对待现在的每时每刻,才能真正走向光辉的明天。
所以,不难发现,在典型的西方社会文明中,时间是有终点和始点的,并且必定会有消亡的时刻。
在中国传统文明中,时间的更替与变化是与自然相调适的,是一种围绕时间本身做螺旋式变动的。
有如昼夜更始,季节变换,植物枯荣以及农时更替。
因而,时间就处于一种循环往复的状态之中。
中华文明认为,此时若是没了,必定还会有明天,会有无数个的明天,传统中华文化中的时间是不会消逝的。
二、珍惜时间和挥霍时间一般情况下,欧美人的日程表上往往写满了时间安排,人们的时间被分成了一个个的小片段。
相邻的日程片段之间一般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在许多的西方电影中,时钟的咔哒声、或是一个钟表的画面是一个常用常新的电影片段。
在欧美,人们信奉工作时间好好工作、生活时间好好生活的准则,这种工作与生活方式给人一种秩序感,同时,也体现出西方文明对西方人士时间观念巨大的影响力——任何一段时间都是有始有终的。
东西方文化对比:时间观念与时间管理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对比:时间观念与时间管理的差异引言东西方文化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许多差异。
其中之一是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文化在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方面的不同之处。
东方文化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在东方文化中,时间观念通常较为灵活。
东方社会更倾向于以人为本,强调人际关系和集体意识。
因此,东方文化中的时间通常是相对的,并且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常常优先于时间方面的要求。
在东方文化中,时间管理也是灵活性较高的。
计划和安排常常会受到变动和适应的影响。
东方文化更注重当下,追求自由和灵感,因此会对时间的束缚相对较少。
这种灵活性可使个体更具弹性和适应性,但也可能导致项目的延迟或不按时完成。
西方文化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相比之下,西方文化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更为规范和线性。
西方社会常常将时间视为有限且可分割的资源。
时间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一种公正而不可逆转的事实,其价值被高度重视。
因此,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时间的有效利用至关重要。
西方文化中的时间管理也往往更为严格和有条理。
人们惯于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时间表,并努力按时完成任务。
时间的高效利用被视为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然而,这种强调时间约束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压力和紧张感,并限制个体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结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方文化更倾向于灵活性和强调人际关系,而西方文化更强调规范性和高效性。
理解并尊重这些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至关重要。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研究三篇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研究三篇时间观念是人们对时间的感知,认识和反应。
由于环境、文化以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对时间有着不同的认知和支配方式。
时间观念能够反映一种文化的基本内涵。
因此,来自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时间有着不同的概念和态度。
如果对其他文化的时间观念没有充分的了解,理所当然地以本国的文化准则和时间观念去进行跨文化交际,那么就有可能会产生误解,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研究中西文化的时间观念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和未来的时间观中国人受儒家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倾向于性本善之说,并且重视传统。
因此,中国人在时间取向上倾向于过去。
人们在行事时喜欢引经据典,追本溯源,以史为鉴。
相对而言,人们对未来则不太感兴趣,因为未来是难以预测和把握的。
受到这种时间取向的影响,人们崇拜祖先、尊敬老人、重视经验、默守陈规。
西方人则主要采取未来的时间取向。
他们受基督教“原罪说”影响,认为回归过去如同走向“原罪”,因此他们更愿意着眼于未来。
秉持着未来取向的时间时间观念,西方人敢于创新,善于打破常规,推陈出新。
中西方在这一时间取向上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中国古装电视剧数不胜数;而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有关未来题材的各种科幻大片却层出不穷,倍受欢迎。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差别是中西方文化对“老”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
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老”意味着有年龄、有经验,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
但这种观念在西方却并不被认同,“老”很可能被理解为能力衰退。
因此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年龄成为了一个人们忌讳的话题。
环形与直线型的时间观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看法,也可区分为直线式时间观念和环形的时间观念(关世杰,1995)。
环行的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不断运动的圆圈,呈永恒周期性圆辐式或螺旋式运动。
例如,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往复、月份的轮流、年岁的更迭以及植物的周期生长、农时劳作的更替等都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葛志宏,200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传统时间观的比较研究——摘自《思想战线》2002年第5期赵仲牧序何谓“时间”?时间的所谓“本质”是什么?何谓“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它们的所谓“本质”又是什么?这篇文稿并无这样的意图,对诸如此类既古老又“纯粹”的时间哲学问题进行求索和提供答案。
本文将集中研究以下几组同时间哲学有联系的理论专题。
第一组是与人的“时间观念”相关联的理论专题。
其中包括:如何“还原”出时间观念的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问题;时间观念形成的渊源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维度问题。
附带说一句,此处提到的“ 时间观念”是超地域、跨文化的,对任何民族均一视同仁。
因此,它可以为研究和比较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奠定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
第二组理论专题是:首先纵览中西方时间观的概貌,然后分别介绍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时间观。
其中包括三个理论专题:(1)综述中西方哲人对时间观念作出的不同解释。
(2)综述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易经》开端的某些学派的时间观,这个专题主要涉及先秦时期的《易经》、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和《易传》中独具特色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力求做到“见一斑而窥全豹”。
既然只见“一斑”,战国后期的“诸子”,两汉以降的董仲舒、王充、魏晋玄学、中国佛教和宋明理学……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皆付之阙如。
至于设定超越时间之流的时间观,如董仲舒所云“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道不变说”的超时间观,又如《大乘起信论》标榜的“一心二门”论,其中涉及与“心真如门”相关的“真如不生不灭”的超时间观,由于篇幅所限,不得不或者割爱或者点到为止。
(3)综述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某些类型的时间观,重点介绍延续两千余年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圣·奥古斯丁到牛顿、康德等为数不多的几位先哲的时间哲学。
比方说,基督教教义和基督教哲学涉及的某些时间问题,例如,是上帝在现成的时间流程中创造世界万物?还是上帝既创造了世界万物,又创造了用来创造万物的时间流程和万物演变的时间流程?均在略加点染之列。
第三组理论专题是:对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的时间观中几个发人深省的方面作一些对比研究。
笔者概括出了以下五个方面:(1)观察时间与体验时间;(2)时间之“体”与时间之“ 用”;(3)依存时间(相对时间)和纯粹时间(绝对时间);(4)实在性时间和非实在性时间;(5)线行性时间和周行性时间。
要作两点说明:其一,为了设定以上五个可资对比的方面,笔者不得不自创了一组同中西方时间哲学有关的术语。
其二,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各自的时间观的独特之处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笔者不过是列举出其中的较为醒目者而已。
一、事象世界及其时间流程时间是流动不已的。
时间之流总是事象的运动变化中的时间之流。
换言之,事象世界的动态过程或行为过程中蕴涵着时间进程。
既然探讨时间之流的问题牵涉到事象及事象世界,所以有必要对后者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所谓事象,包括有形体之象的各式各样的物体,有相状之象的声音、气味、味道、硬度、温度、湿度等等,有动态之象的位移、运动、变化、发展、动作、姿态等等。
凡事象皆有形象,都是可观察感知的。
(参见拙文《事象·关系· 过程--兼论“物”、“心”和“人”》,载《思想战线》2001年第5期。
〖ZW)〗从某种事象哲学的视域去审视,即可认定,事象及其形象均为“合成性”的,因此有可能在事象哲学的视域中对它们作出相应的“分解”。
同理,从上述事象哲学的视域去审视,还能认定,事象世界内的时间之流也是“合成性”的,对任何样式的时间进程也能进行相应的“分解”。
分解事象世界内的各种时间之流,需要寻找一组既相关又合适而且可操作的术语,笔者选择了胡塞尔在阐释现象学方法时创立的“悬搁”、“还原”、“剩余”等可操作的术语。
应该作一点声明:当我使用此类术语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离开了胡塞尔赋予它们的原义。
事象及其形象在事象哲学层面上的分解可以采取几种方式,其中的一种方式只涉及事象的可观察感知的形象。
运用这种方式可将事象的形象中属于或被称为“物象”的方面“悬搁”起来,“剩余”的则是属于或被称为“实象”或“映象”的方面。
倒过来讲,将事象的形象中属于或被称为“实象”的方面“悬搁”起来,“剩余”的就是属于或被称为“物象”的方面。
打个比方,如果事象及其形象是个硬币,其一面是“物象”,翻过来,另一面就是“实象”。
说到底,“物象”、“实象”云云,不过是同一形象的两个不同的“显示面”或两种不同的“说法”而已。
举个例子,被我们叫做“书桌”的那个事象有形体之象,桌面是长方形的,有四条桌腿…… 如此种种,从一个方位去审视,这里有一个名为书桌的事象及其形体之象的“物象”,至于它又是视觉之内的“实象”就不作考虑了(已经“悬搁”起来了)。
换一个方位去审视,我们看见了一个名为书桌的事象及其形体之象,在视觉中有一个关于书桌的形体的“实象”,至于这个“实象”是否来自它之外的“物象”则勿须过问了(已经“悬搁”起来了)。
对事象世界内蕴涵于各种形象中的时间之流,也可运用上述方式作出相似的“分解”。
还记得古希腊哲人赫拉克里特说过的一句名言:“你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中的水是不断更新的”。
其理由是,一切都在变动,河水也潺潺流动,第二次涉足的河水不再是第一次涉足的河水了。
河水流动暗示时间流动,时间流动潜藏于河水流动之中。
时间之流像河流一样滚滚向前,因此第二次涉足的时间段已经不同于第一次涉足的时间段。
流动的河水之象以及相关的时间之流,从一个方位上讲,它是“物象”中的时间之流。
换个方位讲,它又是赫氏观察感知着的“实象”中的时间之流。
其实,事象的形象中的时间流程在传统的本体论意义上是“中性”的。
区分“物象”中的时间流程和“实象”中的时间流程,区分“客观时间” 和“主观时间”,不过是按照事象哲学的要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事象世界及其形象中的时间流程而已。
这种区分并不包含传统的“唯物”或“唯心”之类的本体论或认识论的预设或承诺。
之所以对“中性”的时间流程作出上述区分,是因为笔者筛选了“实象”中的时间流程作为思考与时间有关的哲学问题的基石。
感觉知觉的“实象”经常潜入记忆之中,在回忆活动里转化为与“实象”对应的“心象”。
同理,“实象”中的时间流程也经常转化为回忆中的与“心象”相关的时间流程。
“实象” 和“心象”中的时间流程,再加上想象着和思考着的时间流程,构成了“时间意识”或意识到的时间流程。
时间意识经过提炼、整合萌生了“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是笔者选取的研究某些时间哲学问题的起点和支点。
古今中外的哲人直接面对的是自己的或他人谈论着的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然后推演并建构他们的时间观和相应的时间哲学。
正因为如此,由事象世界中的时间之流“还原”而成的时间观念,同样可充当对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进行比较研究的起点与支点。
二、时间观念的样式之划分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是我长期反复思考的有关时间哲学的理论问题之一。
我考虑的是,最基本的时间样式到底是二分的、三分的、还是四分的。
“二分法”是研究者对时间样式进行分类的最常见的模式。
麦克塔嘉特(J M E Mc Taggart,1866~1925)的模式颇有代表性,他提出将时间划分为A系列和B系列。
时间的A系列以先后为标志;时间的B系列以现在、过去和未来为标志。
这样的“二分法”模式颇有道理,而且简便可行。
不过,此等时间流程的二分模式,尚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我也考虑过“三分法”的问题,这就是自然时间、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
物理时间推广一步就是自然时间;人文时间的核心部分是历史时间;心理时间的核心部分是体验时间。
把上列时间划分的“二分法”和“三分法”模式结合起来,不难形成如下的看法:所有的时间流程都有个先后的问题。
心理时间或体验时间,人文时间或历史时间,除了有个先后问题之外,还包括有“现在”、“过去”、“未来” 的问题。
何谓“物理时间”、“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在何处起步去划分时间观念中的三种时间样式?用什么方式才能在时间观念中凸显出这三种时间样式?回答上列问题之前,先讨论另一组更具有基础性的问题。
前文已经谈到,事象哲学认定,事象或事象世界是“合成”的,因而可以进行“分解”。
另外还谈到,用某种方式将事象的形象分解为“物象”方面和“映象”或“实象”方面,是切实可行的。
除此之外,还能采用另外一种方式对“合成”的事象或事象世界进行有别于前一种方式的“ 分解”。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方式针对事象的形象,第二种方式直指事象本身。
运用第二种方式对事象进行分解必须设立两个前提:其一,任何事象或整个事象世界都是由“物”的要素、“人”的要素和“心”的要素化合而成的,所以有可能从事象或事象世界内分解出物理事象、人文事象和心理事象。
其二,对三类事象的“悬搁”与“还原”,仅仅涉及审视方位的转换,而勿须作出传统的一元论,二元论或多元论的本体论预设。
(为了节省篇幅,有关如何分别“悬搁”与“还原”出三类事象的过程问题,姑且存而不论。
)前文亦曾谈到:事象世界的时间流程同样是“合成”的,同样可以进行“分解”。
现在有条件来讨论本节开头部分提出的问题了。
根据刚才列举的两个前提,我们也能按第二种方式对进入观念中的事象世界的时间流程进行“分解”,分解出自然时间或物理时间,人文时间或历史时间,心理时间或体验时间。
“分解”的步骤可作如下的简述。
其一,将事象世界的时间流程中的物理时间和人文时间“悬搁”起来,不加考虑,可“还原”出心理时间,即心理事象中的时间流程。
时间观念中的心理时间是时间哲学或心理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
所谓心理时间大体上涵盖以下几个方面:⑴感知到的与“现在”有关的时间流程;⑵回忆中的与“过去”有关的时间流程;⑶预期中的与“未来”有关的时间流程;⑷ 想象中或思考中展现的时间问题。
其二,将事象世界的时间流程中的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悬搁”起来,不加考虑,可“还原”出人文时间,即人文事象中的时间流程。
时间观念中的人文时间是时间哲学或人文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
所谓人文时间大体上涵盖以下几个方面:⑴人的行为或人的实践活动中含有的时间流程;⑵社会生活、历史发展和人生经历涉及的时间流程;⑶人的说写活动谈论着的时间问题。
其三,将事象世界的时间流程中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悬搁”起来,不加考虑,可“还原” 出物理时间,即自然事象中的时间流程。
时间观念中的物理时间是时间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所谓物理时间大体上涵盖以下几个方面:⑴物体运动的时间进程;⑵光、电磁、热量、声音等等物理事象的辐射或传播涉及的时间进程;⑶生物进化、地质演化、板块漂移等等自然事象含有的时间进程。
不论是自然时间或物理时间,不论是人文时间或历史时间,不论是心理时间或体验时间,都有个怎样分段和如何计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