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简史乐律共24页
中国音乐简史
1.骨笛年代为距今7920年,8000年可考的历史.河姆渡骨哨比舞阳骨笛晚了1000年.2.考古学家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距今约5000余年,有舞蹈图像的彩陶盆.3.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负责音乐教育).4.《诗经》.孔子曾以它作音乐教材向他的弟子传授.《诗经》分三类:①风.②雅.③颂.《风》是《诗经》的精华.5.西周时期使用的乐器已近70种.周代乐器曾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这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乐器科学分类法. “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6.《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论说属于我国最早的“他律论”,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则属于情感美学.7.“乐府”一词的含义: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其三,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也有“乐府”之称.8.北方兴起了“相和歌”,最初即“徒歌”,后来是“但歌”,最后成为“相和歌”.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9.象隋、唐燕乐那样建立起多部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和二部伎(“坐部伎”和“立部伎”).10.大曲的结构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散序、中序、破.11.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12.音乐理论书籍:《乐书要录》、唐·《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13.减字谱是我国琴谱系统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14.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勾栏.15.南宋时期就已出现了很多民间艺人的行会组织——书会和社会.书会是指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社会是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16.在两宋词坛上,以词曲相兼而知名者有柳永、周邦彦、姜夔(《扬州慢》、《杏花天影》)、张炎等人.其中附有曲谱的词集流传至今者唯姜夔艺一人.17.元代散曲的体制分为小令、带过曲和散套三种形式.18.北宋说唱,较为重要的有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19.宋.元时期戏曲的发展,有杂剧与南戏两大体系.20.元杂剧的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曲是歌唱部分,全剧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宾白是语言部分,两人相说曰宾,一人白说曰白.科是“科泛”或“科范”的简称,属动作表演部分.21.元杂剧作家中最有代表性的杂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王实甫和乔吉甫也占有重要地位,并称“元曲六大家”.22.《海青拿天鹅》在元代已经流行,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23.明清时期,传统音乐中的说唱、民歌、戏曲、歌舞音乐、器乐五大类均已形成自身特有的体系.至明代,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和弋阳腔.24.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25.汤显祖, 《临川四梦》,“四梦”是《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轲记》、《邯郸记》.26.明清时期作为律学的重要成果,当受托朱载堉发明的“新法密率”.这是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27.近代传统音乐职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大量发掘于农村的传统音乐(包括古代已有和近代新生者)流入城市,并且在城市立足、发展.农村音乐流入城市,丰富了城市的音乐文化,同时又使自己在经济、物质、文化条件较好的环境中得到了充实和提高.②各种民间职业、半职业团体的增多、扩大,表演艺术水平的提高.③已有传统音乐的成熟和传统音乐的新发展.④适应传统艺术的市镇接受者——市民的需要改革艺术.⑤吸收新文化成分.⑥传统音乐在职业化的过程中,为了经济利益与适应市民之需,也受到了不少坏的影响.28.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29.华彦钧,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30.中国近代创作的声乐作品是近代新音乐文化的主体.近代声乐在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音乐潮流的洗礼,这就是学校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31.刘天华《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悲歌》、《苦闷之讴》、《独弦操》.32.1915年,赵元任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发表,这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写的最早的钢琴音乐作品.33.黄自的毕业之作——管弦乐序曲《怀旧》是最早在国外演奏的中国管弦乐曲.该曲于1929年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音乐会上首演.34.中国歌剧可分为三个时期.35.黎锦晖:《吹泡泡》、《努力》、《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36.“秧歌剧”,是中国小歌剧的一种类型.37.1945年4月,《白毛女》在延安上演.38.乐歌活动的历史意义.①在乐歌活动的影响下,培养出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人才,从而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力量.②通过学堂乐歌活动,展示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逐步确立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③通过乐歌课,把西欧音乐理论基本知识(包括简谱、线谱知识、乐器演奏法等)以及音乐会演出形式介绍给国人,提高音乐修养,活跃音乐生活.④乐歌活动中出现的“集体唱歌”这一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对中国“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群众歌曲体裁的形成及群众歌咏活动的开展,积累了他一定的经验.总之,乐歌活动在我国学校音乐启蒙教育方面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的实践成果,为“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新音乐文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也为中国现代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铺垫了最初的基石.39.萧友梅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11月27日于上海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它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40.古琴的发展历程.周朝:作为宫廷里雅乐伴奏,以弹右手散音为主,弦数由五至二十七弦不等.主要作为歌唱的伴奏.作为纯器乐弹奏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见于《吕氏春秋》、《列子》).著名琴师有春秋时期的钟仪、师,战国时期的伯牙、雍门周.著名琴曲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汉朝:七弦琴制基本定型,左手指法已有相当发展.著名琴论专著有桓谭的《新论》、蔡邕的《琴操》、扬雄的《琴清英》、刘向的《琴说》.著名琴曲有《聂政刺韩王曲》、《蔡氏五弄》、《别鹤操》、《饮马长城窟》.魏晋南北朝:出现一批向往超世隐逸思想的文人琴家,如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左思,南北朝时代的戴喁、宗炳、柳恽和柳谐.其他著名琴家有魏晋的蔡琰(文姬)、阮咸、刘琨.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重要琴论专著有嵇康的《琴赋》、谢庄的《琴论》、麴瞻的《琴声律图》、陈仲儒的《琴用指法》. 隋唐:唐曹柔发明减字谱,制琴术的发展.著名琴人有:隋的李疑、贺若弼、王通、王绩和唐的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著名琴曲有《大胡笳》、《小胡笳》、《昭君怨》、《离骚》、《阳关三叠》、《渔歌调》.琴论专著有薛易简的《琴书正声》.宋元:一弦、二弦、七弦、九弦琴的制作.阁谱、江西谱、浙谱的流行.北宋时调子(琴歌)的盛行.北宋的琴僧系统,琴僧有夷中、知白、义海则全、照旷.文人琴家有欧阳修、沈遵、崔闲、苏轼;浙派琴家有郭楚望、杨瓒、徐天民、毛敏仲;金元琴家有苗秀实、耶律楚材.代表琴曲有《胡笳十八拍》、《楚歌》、《潇湘水云》、《渔歌》、《泽畔吟》、《醉翁吟》、《古怨》.琴论专著有朱长文的《琴史》、崔尊度的《琴笺》、刘藉的《琴议》、陈敏子的《琴律发微》、则全和尚的《节奏-指法》等.现存较早的减字谱谱式有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元《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和宋杨瓒的《紫霞洞琴谱》(佚).明朝:琴派兴盛,著名的琴家有徐仲和、严徵、徐青山.代表琴曲有《秋鸿》、《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释谈章》等.琴论有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徐青山的《溪山琴况》,刊印琴谱流行.清朝:刊印了大量的古琴谱集,琴家有:庄臻凤、程雄、徐祺等.代表琴曲有《水仙操》、《龙翔操》.琴论有戴源的《鼓琴八则》、蒋文勋的《琴学粹言》、庄臻凤的《琴学心声-凡例》.近代:著名琴人有:闽派的祝桐君、川派的张孔山、诸城派的王溥长(心源)、王露(心葵)、王鲁宾及黄勉之、杨宗稷.代表琴曲有《流水》(《天闻阁琴谱》)、《醉渔唱晚》、《长门怨》、《关山月》.论著有杨宗稷的《琴学丛书》、祝桐君的《与古斋琴谱》、陈世骥的《制曲要篇》.琴曲中工尺谱的引进.(《琴学丛书-琴镜》).现代前期:琴社活动盛行,琴论有周庆云的《琴史补》、《琴史续》《琴书存目》,今虞琴社编的《今虞琴刊》,中国音乐研究所和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历代琴人传》.琴曲有《忆故人》、《泣颜回》.古琴改革的推行.现代后期:大量新琴曲的创作,古琴音乐交响化,专业作曲家加入古琴创作行列.。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
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
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2。
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
京房六十律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
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
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郯(今山东郯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8788寸),得差数为0。
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
即0.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ppt课件
PPT课件
48
• 戏曲音乐中京剧的形成影响及于全国,出现了程长庚、 谭鑫培以及后来的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一代名 优。
PPT课件
49
• 民族器乐则以民间出现各种器乐演奏的社团为特点, 如“天韵社”,“大同乐会”等等。这反映出民族器 乐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间活动基础。这种民族音乐民 间活动的特点造就出许多卓越的民间艺人,其中华彦 钧(瞎子阿炳)就是杰出的代表。
PPT课件
21
府中重要的 音乐家李延 年
PPT课件
22
相和歌
• 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 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 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 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与 舞蹈相结合,成为一种有器 乐、歌唱与舞蹈相配合的大 型演出形式,被称为 大曲 或称 相和大曲
PPT课件
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 • 兴旺发达:西汉武帝时期。 • “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
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 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PPT课件
20
乐府的兴旺发达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此时的乐府较多地 担负了搜集民间歌谣的职司,汉武帝时的乐府曾“采诗 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 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它不仅将广搜民间歌谣的采诗 之风加以发展,并由此而呈现出更加兴旺发达的趋势。 西汉乐府规模达到过1000余人。其中各类乐人分工精细, 除演奏员外,还包括了乐器制造的工匠
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 三位一体的乐舞,其中歌 唱和舞蹈具有重要地位, 节奏因素较为突出。
距今约5000余年、有舞蹈图象的孙家寨彩陶盆
中国音乐简史乐律PPT参考
小组成员:刘慧 刘雪铃 郭艺飞 唐婧 唐琳 王家瑶 唐亚倩
什么叫乐律?
❖ 乐律也称音律,即对音程的划分方式。 ❖ 目前世界通用的乐律为十二平均律,即将八度音
程按音高划分成12等分的一种音程划分方式。
2021/3/10
授课:XXX
2
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律
❖ 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可查考 ❖ 但从已出土的乐器可以推知一些知识
授课:XXX
6
十二律
《管子·地员》篇只计算了五个音级相互 的比例关系,《吕氏春秋·音律》篇用三分损 益法推算出十二律。
十二律律名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 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 无射、应钟。其中单数律又称为“律”或“阳 律”,双数律又称为“吕”、“同”、“间” 或“阴律',十二律又被称做“十二律吕”。
5
三分损益法与三分损益律
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春秋战 国时期正式确立的,以数学方法来计算五声 音阶中,各音的弦长比例的科学理论。用三 分损益法取律所形成的的律制,称三分损益 律。
意义:见于管仲的《管子·地员》篇,距 今约两千六百余年,是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 ,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
2021/3/10
2021/3/10
授课:XXX
4
周秦时期的乐律
西周礼乐制度的建立,极大的促进了 音乐艺术的发展。宫廷音乐的繁荣,冶金 术的发展,推动了新的乐律理论的产生。 周人在不断的音乐实践中,逐步创立了五 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并用数理方法总结归 纳出“三分损益法”和“三分损益律”。
2021/3/10
授课:XXX
2021/3/10
授课:XXX
11
十三弦“准”
京房在乐律研究中发现了古人以
音乐专业《中国音乐简史》教学大纲.doc
音乐专业《中国音乐简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把握中国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各个时期音乐艺术的文化背景以及艺术特征,从而能够对各个时代的音乐文化现象、重要人物和音乐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而准确评价音乐文化现象的能力。
2.教学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把握中国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对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的音乐作品、音乐家、音乐事件、音乐制度及音乐机构、音乐理论以及音乐文化交流等方面有一个准确明晰的认识,对于重要的音乐作品能够演唱,对重要的音乐事件能够根据其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客观的解释、分析与评价一既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上的音乐现象。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熟知古代音乐的相关重要事件、重要音乐作品、重要音乐制度、音乐思想等知识点,能够对古代的音乐艺术作比较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重点与难点]西周礼乐制度、八音分类法、曾侯乙墓编钟、秦汉乐府、汉代鼓吹、相合歌与相合大曲、魏晋音乐文化交流、隋唐歌舞燕乐、燕乐大曲、唐代音乐机构、姜白石艺术歌曲、元杂剧、诸宫调、四大声腔、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汤显祖与《牡丹亭》、古琴曲《流水》《梅花三弄》《潇湘水云》《平沙落雁》《广陵散》[教学时数]16[主要内容]第一节上古时期的音乐一、远古时期的古歌与古乐舞(一)古歌(二)古乐舞二、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和音乐教育(一)礼乐制度(二)音乐教育三、诗经与楚辞四、西周的八音分类法五、曾侯乙墓编钟六、上古时期的音乐思想(一)孔子的音乐思想(二)老子的音乐思想(二)《乐记》七、三分损益法与十二律第二节中古时期的音乐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一)秦汉乐府(二)汉代鼓吹1.鼓吹2.横吹3.短箫饶歌(三)汉代相合歌1.相合歌2.相合大曲(四)琵琶与古琴(一)三种形制的琵琶(二)琴歌《胡笳十八拍》(三)琴曲《广陵散》《酒狂》(五)魏晋以来的音乐文化交流1.歌舞伎乐的交流2.乐器乐曲的交流(六)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何承天的新律二、隋唐五代的音乐(一)唐代音乐文化繁荣的历史背景(二)隋唐燕乐以及“坐部伎”“立部伎”(三)隋唐歌舞大曲1.歌舞大曲的定义2.歌舞大曲的结构3.著名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四)变文与参军戏(五)燕乐二十八调(六)古琴音乐1.古琴减字谱2.琴曲《梅花三弄》(七)太常寺与梨园、教坊(A)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第三节近古时期的音乐一、宋元音乐(一)瓦子、勾栏(二)曲了以及姜白石的艺术歌曲(二)唱赚与诸宫调(四)宋杂剧(五)元杂剧(六)宋元南戏(七)古琴曲《潇湘水云》(A)蔡元定的十八律二、明清音乐(一)明清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强昆山腔(二)汤显祖的牡丹亭(三)鼓词与弹词(四)明清器乐发展1.徐上瀛的《溪山琴况》2.琴曲《平沙落雁》3.琵琶曲《十面埋伏》4.福建南音5.西安鼓乐(五)朱载揄的新法密律[参考书目][1]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音乐史资料
1.葛天氏之乐。
传说中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
《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这八支歌的内容分别是:《载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玄鸟》是表示崇拜氏族“图腾”,即一种黑色的鸟,有人认为是燕子;《遂草木》是祝愿草木茂盛;《奋五谷》是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是歌唱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达帝功》是歌颂天帝的功德,希望天帝保佑;《依地德》是感谢土地的赐予和地神的恩惠;《总禽兽之极》是盼鸟兽繁殖,为人们提供吃用不尽的肉食、皮毛。
葛天氏之乐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名词解释)2.《箫韶》:舜时乐舞。
简称韶;又名韶、大(韶)、九招;由于作于虞舜时代,故又名韶虞;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乐舞有九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有九次歌唱,又称为《九歌》;有九次变化,所以又叫《九辩》。
由这多个名称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
所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尚书•益稷》),乐舞的高潮是第九段,并以鸟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
乐舞的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乐纬•动声仪》),具有高度抒情化的特色。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与高度评价。
据《通典•乐》载,秦时名招舞,公元前201年有汉高祖更名《文始》。
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作品。
(名词解释)3. 大武:又名武。
《大武》是一种武舞,以歌颂周武王伐纣的功绩为内容。
据《礼记•乐记•宾牟贾》记载,春秋时期孔子所见的《大武》演出,结构共分六段,第一段舞队由北面而来;第二段表现消灭商纣的战争胜利;第三段再向南方进军;第四段表示巩固了南国疆域;第五段分成两个舞行,周公、召公分列左右辅理朝政;第六段表现对周天子的尊崇。
有人考证,《大武》的六篇歌章保存在《诗经•周颂》中。
最全中国音乐史
一.古代音乐(一)远古1、20世纪80年代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9000年可考历史。
2、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节奏3、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
4、《弹歌》反映原始狩猎生活。
《八阕》反映原始农牧生活。
5、《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6、《咸池》尧时期崇天(水鱼图腾)乐舞。
浪漫主义气息。
7、《九韶》(《箫韶》):舜。
原始社会最高水平。
伴奏乐器:排箫。
共九段。
歌、舞、乐三位一体。
孔子“尽美以,尽善也”。
尽善尽美的由。
8、远古时期的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9、《大夏》夏朝。
乐舞。
大禹治水。
《大濩》商朝。
商汤伐纣。
(二)周秦时期1.(1)礼乐制度:周代周公制定的等级制度。
(2)礼乐机构:春官(史上第一个)2.(1)乐舞: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尧《咸池》、舜《箫韶》、夏《大夏》、商《大濩》、西周《大武》)小舞、散舞、四夷之乐、宗教性乐舞(《傩舞》秋季驱除瘟疫)(2)乐歌:雅乐(大雅、小雅)、颂乐(大典)、南音(长江中下游一代民歌)、郑卫之音(黄河流域郑卫宋齐民歌)、九歌(祭典,大型歌舞曲)、成相(劳动)。
3. (1)乐器:八音(按照制造材料性质划分)标志我国古代器乐艺术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2)编钟:战国时期达到历史性高峰。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编钟。
4. 乐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法(弦长为计算基础)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
春秋时期。
产生宫商角徵羽。
(三)三国两汉1.汉代乐府: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
大规模、大范围采集民间歌谣。
代表人物:李延年(汉代协律都尉)根据西域音乐创作“新声二十八解”。
最早汲取西域音乐精华。
2.相和歌:汉北方歌曲形式。
特点:一唱众和,器乐伴奏。
发展的最高形式:汉魏“相和大曲”,(歌舞套曲)三段式歌舞曲。
结构:艳、曲、解、趋、乱。
3.乐器:吹管,弹弦(《广陵散》琴唱结合)4.音乐思想:(1)《乐记》:我国最早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
其中八篇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音乐简史 (2)
第一章远古(前21世纪以前新石器时代)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墓葬里,出土了用猛禽肢骨制作的骨笛,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五、七孔笛较多,共18支,保存完整的七孔骨笛可吹奏河北民歌小白菜。
距今约9000年,说明骨笛是河南贾湖先民生活中相当普遍的乐器。
第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771年)西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际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西周乐,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磬、钟、柷。
西周礼乐制度达到了礼乐不分家的地步,“礼之所及乐必从之”。
西周礼乐制度用礼乐划分等级,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加强统治的作用。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据说从黄帝开始历代留传下来的代表性乐舞,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尧时的《咸池》,咸池是日落处的星座名;舜时的《大韶》,因用排箫伴奏,又称《箫韶》,此乐舞有九次变化,又称《九辩》或《九歌》;夏禹时的《大夏》,用吹管乐器伴奏而名;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内容。
大司乐,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开始于周代,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它是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
大司乐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承担培养贵族子弟——世子、国子、学士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学习内容包括“乐德、乐语、乐舞”。
大司乐的另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和音乐表演职能。
行政职能表现在大司乐中各级乐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表演职能是在大司乐中的乐工承担宫廷宴饮、祭祀等场合的表演任务。
“八音”乐器分类法:八音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划分的,根据西周记载,每类之下有如下乐器:金:钟——编钟、钲石:磬——编磬土:埙革:鼓类乐器丝:琴、瑟木:柷匏:笙、芋竹:箫、管乐律学的形成:乐律学是中国古代音乐技术理论的统称,包括乐学与律学,它是音乐声学、数学和音乐学互相渗透的一门交叉学科。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1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181、我国音乐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2、这一章提到有哪些古歌和古乐舞?3、远古及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类型?请举出八种乐器的名称。
4、我国音阶可以肯定在多少年前已经形成,有何依据?19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43简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
这时期音乐文化有哪些成就?我国有明确的音乐教育制度始于何时?如何进行?周代有哪几种重要的乐舞?什么是六舞?《诗经》、《楚辞》产生于什么时代?他们与音乐有何关系?什么叫“八音”?每类列举出两种乐器。
本章论述的时期流行哪几种音阶?十二律是什么?儒家的音乐哲学、音乐美学最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面?对于墨子的“非乐”思想如何评价?44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721、名词解释:百戏、乐府、鼓吹、相和歌、京房十六律、李延年。
清商乐、歌舞戏、何承天新律、文字谱、《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相传为我国东汉流传的一首古琴曲。
其曲谱最早见于朱权《神奇秘谱》,共有四十五段,分为六大部分,即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
从每段的小标题判断,《广陵散》的表现内容和《碣石调·幽兰》。
2、汉代俗乐的发展表现哪些主要内容?3、两汉时期,哪几类乐器的发展反映出值得注意的内容?4、魏晋南北朝的音乐文化交流表现在哪些方面?5、《声无哀乐论》和儒家音乐思想有哪些相对立的观点?6、古琴音乐的成熟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7、简述两汉,魏、晋时期琵琶类乐器的发展。
73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1121、九、十部乐和坐、立部伎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2、什么叫大曲?什么叫法曲?大曲的结构有何特点?3、变文在我国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何地位与作用?4、唐代有哪些专门性的音乐著作?5、什么叫“旋宫转调”?“八十四调”与“二十八调”和先秦宫调理论有何不同?113第五章宋、元时期1611、简述宋元市民音乐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音乐简史
C说唱音乐发展历程;1战国时期荀子《成相篇》2东晋“说唱俑”3南北朝“孔雀东南飞”4唐代《变文》5宋元“说唱”
1.三分损益法: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其所生的各律形成一种律制称“三分损益”律,它是用数学计算的方法,将发音体(弦或管)三等分,去其一(即损,从下升上得上方纯五度)依次循环相生得其它各律。该方法最早记载在(管子.《地页篇》古称.管子法)是我国最早生律法。计算先后程序 所合的音 算式
南戏到明,清时代变成传奇,为我国后来的戏曲音乐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简述贾湖骨笛的发现及其历史意义
答:我国见诸文献记载的原始乐器种类很多,有箫、苇籥、笙、骨笛、土鼓、埙、陶钟、铃、磬等乐器。它们是古人智慧之结晶,是华夏音乐文化之灿烂的充分证明。众多乐器在考古上也得到了证明。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有一百余件骨哨,大约据今有7000年左右;河姆渡遗址还出土有目前年代最久的埙,呈橄榄形,无音孔,只有一吹孔,据今约7000年。青海、甘肃等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有公元前2600年左右用陶土制作的鼓。山西龙山文化遗址也发现了夏代的一件鼍鼓,其鼓腔用树干挖成,鼓面原蒙以鳄鱼皮。河南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有陶钟,约为公元前3900至公元前3000年之遗物。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迄今所见最早的石磬,据今约4400余年。在我国目前出土乐器中,最令世人瞩目的是贾湖骨笛的发现。它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代距今约8000年之久。这批由鹤骨制成的骨笛一般长二十厘米,直径一厘米左右,它们有以下三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形式固定,制作规范,骨笛一侧有规整的圆形音孔,大多为七孔,每孔间隔距离基本相等;二是其中有些笛孔旁另外钻有用于调音的小孔,说明骨笛的制作者已有了明确的音高观念;三是有些骨笛留有刻划的标记,显然是先刻好等分,然后再钻孔,说明制作者对各音孔之间的距离曾有精确的计算。专家对其中保存较好的一支骨笛进行了测音,结果显示,它能发出较为完整的七声音阶,并可以吹奏出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贾湖骨笛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对贾湖骨笛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能为我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必要的依据,而且也将对古老贾湖文明的认识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中国音乐简史
第一章远古(前21世纪以前新石器时代)一、考古音乐资料1.陶埙是一种用陶土制作的圆形或橄榄形等形状的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通常根据按音孔的多少来称呼埙的形制,如没有按音孔的陶埙称无音孔埙。
有:半坡陶埙(仰韶文化)一音孔埙能吹出两个音。
河姆渡陶埙(百越文化)无音孔埙。
反映这是古代先民普遍使用的古乐器。
2..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墓葬里,出土了用猛禽肢骨制作的骨笛,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五、七孔笛较多,共18支,保存完整的七孔骨笛可吹奏河北民歌小白菜。
距今约9000年,说明骨笛是河南贾湖先民生活中相当普遍的乐器。
3.原始乐舞图彩陶盆、古岩画。
二、远古时期的音乐传说说明它们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
《吕氏春秋》,其中有一篇“古乐”记载了远古至周代各个朝代先民们的音乐活动,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开始。
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从八首歌反映出葛天氏处在原始蒙昧时期的思想精神状态。
三、关于音乐的起源,异性求爱说、劳动起源说、语言抑扬说、模仿自然说、信号说、巫术起源说六种。
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已经萌芽,贾湖骨笛是迄今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乐器,新石器时期的初期,至少在九千年前中国音乐已经萌芽。
2、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3、具有多民族的特点。
第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771年)“雅乐”,是指西周以来礼乐制度中的音乐。
雅原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雅”的音乐实际就是周族音乐,大约自孔子以后,“雅乐”就成了礼乐音乐的代称,一直用到清代。
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相传是周公旦制订的。
西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际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西周乐,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磬、钟、柷。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中国古代音乐简史一.上古音乐(约前8000-约前2070)中国音乐的历史,已知的大约已有8000-9000年的历史。
原始乐舞的内容1、关于劳动生产。
2、以自然灾害作斗争或强健身体。
3、祭祀性乐舞。
二.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前11世纪—前211年)夏:在我国历史上统治者都有用大型乐舞颂扬自己的功德的做法,这种形式始于夏代。
《大夏》是歌颂禹治水功绩的乐舞。
周:周代在礼乐制度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
周代音乐机构是大司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导致其礼乐制度“礼崩乐坏”。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
“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楚国巫风盛行。
《楚辞》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间祭神的歌曲。
《九歌》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楚声”,有的歌词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这就是楚地民歌的特色。
乐器古琴是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
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简字谱),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
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琴曲流传下来。
1、《高山流水》2、《广陵散》三.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21年-公元220)秦汉乐府(前221-220)乐府: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政权,创立了一系列国家制度。
其中包括参照周朝采风制度首次设立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
到魏晋六朝时,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乐府作为音乐机构,其宗旨是收集、整理、加工民间音乐及管理宫廷音乐,这一点对后世的音乐及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音乐形式乐府搜集的最有名的歌曲形式叫“相和歌”。
中国古代音乐简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一、远古时期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
据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
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
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
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
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想联系。
例如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
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
这首歌的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
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
二、夏、商时期夏商两代是奴隶制社会时期。
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
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
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
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
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
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
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
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而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
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第一章远古(约公元前21世纪前)1、音乐的起源:劳动起源说,模仿说,异性求爱说(达尔文在《进化论》),巫术说(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游戏说(席勒),信号说,“太一”说,潜意识(无意识)说,情感表达说等。
2、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丹顶鹤的尺骨,演奏七声)3、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
音乐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歌唱,舞蹈,奏乐结合在一起的乐舞形态,它们互相依赖。
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形式是野蛮时代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音乐美学论著《乐记》。
彩陶盆(三组舞蹈图案,每组五人)4、远古时期狩猎活动的歌谣《弹歌》。
反映农牧生活的乐舞有《八阕》(葛天氏之乐),朱襄氏之乐(士达的人造了一张五弦琴用来求雨)。
古乐舞“击石附石﹑百兽率舞”5、原始音乐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原始音乐以诗歌舞三者相结合为主,节奏是基本的因素,音高音色也得到了注意。
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6、原始社会音乐文化总结?音乐的本质:原始音乐是社会实践的反应,是全体民族公社成员集体创作的产物,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生产力低下,人们共同努力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生活得生动写照,其目的在于为整个公社服务,在于受生产经验和斗争知识,在于组织全体公社成员,同心同德对自然界或氏族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
局限性?同时,原始社会的音乐艺术,与当时人们现实世界的认识密切相关,认识的局限性使他们一方面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又用幻想的方式去理解巫术﹑宗教,为达到他们物质愿望的手段,因此原始社会的音乐常常与宗教﹑巫术相结合,乐舞以歌舞乐为一体,尤其是“万物有灵”的巫术观念,创造了原始音乐文明的独特面貌。
第二章夏、商(约公元前21世纪前—前11世纪)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文化和夏代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夏文化应该是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
中国音乐史
第三十五页
三 西曲歌 :又称 “ 西曲 ”
1、舞曲:均为集体歌舞,其音乐特点是常用“送
和声”,多半是由众人齐唱的,而且不一定是虚词,
有些歌曲的和声部分发展的相当长大。
2、倚歌:一种独唱性质的歌曲,主要用笙及铃鼓
等乐器伴奏,风格比较豪爽、奔放,其情趣与“吴
牡》、 《皇皇者华》
第十五页
二 礼乐制度
2、歌舞队的编制 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八佾”;
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六佾”; 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四佾”; 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二佾”。
注:佾(yi)指行列
第十六页
二 礼乐制度
3 、乐队的编制
王:乐队可排列在东南西北四面; 诸侯:可用三面之乐;
第二十页
三 墨家
墨子对于音乐持否定的态度, 他认为王公贵族爱好音乐,就定 会“厚措检平民”。
第二十一页
第四节 音乐家与乐器的发展
一 春秋
1、晋国音乐家:师旷
2、卫国乐师:师涓 二 战国时的民间音乐家
秦青 韩娥 伯牙
第二十二页
金:钟 铃
石:磬 鸣球
三
土:埙 缶
、
革:鼓
乐
丝:琴 瑟
器
木:柷
匏:簧 笙
西晋。
第三十一页
三 东晋十六国
南方建立起东晋政权,北方先后建立起十六个割据政权,形成了东 晋与十六国对峙的局面。
四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南朝: 宋齐梁陈
五 音乐大融合
第三十二页
第二节 清商乐 一 清商乐
东晋南北朝间,承袭东汉、魏相和诸曲,吸收 当时明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说称。
!中国音乐史1-远古
《管子· 地圆篇》是一篇研究土壤学的论文,提出了有关音律与农业生产 等相关联的论点,并把音的高度和井的深度及植物生长这三者相联系。 同时还把 宫、商、角、徵、羽等由低到高的一系列音与家畜的鸣声相比 拟: “凡听徵,如负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马鸣在野;凡听宫,如牛 鸣(窖)中;凡听商,如离群之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 清。” “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 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以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 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去 其乘,适足,以是成角。”
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 ①异性求爱说;②语言扬抑说;③摹仿自然说;④信号说; ⑤巫术起源说。 近代的一些观点: ①达尔文:起源于鸟类的鸣叫
②王国维:起源于巫术
③施通普夫:与远方联络 ④卢梭、斯宾塞:情感兴奋激动时语调高扬 ⑤毕歇尔:劳动与节奏;普列汉诺夫:劳动说
2先秦乐律学
3
三分损益法
齐桓公时管仲在其著作《管子· 地圆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是 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即从三 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三分之一),就是 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 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 出一个新的律管来。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出十二律。 “三分损益法”每制出新的律管与原律管的音高都是上方五度,再 下方四度,又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的关系,需按音高次序重 新调整排列,才能得出十二律,又叫“五度相生律”或 “五度相 生法”。《管子· 地圆篇》的相生方法是先“益”后“损”。从黄 钟出发,用“三分损益法”向上五、下四度方向辗转生律11次, 就得到“三分损益律半音音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