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菩萨蛮》教案打印

合集下载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教材第四章“唐五代·词”,具体为温庭筠的《菩萨蛮》。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牌介绍、词作内容解析、意象赏析、修辞手法探究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词牌特点,了解温庭筠的词作风格。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法,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菩萨蛮》中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菩萨蛮》的词牌特点,掌握温庭筠的词作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菩萨蛮》词作、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仕女图,引发学生对唐代美人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温庭筠及其词作,《菩萨蛮》词牌知识。

3. 诗词鉴赏:(1)朗读《菩萨蛮》,让学生初步感知词作的韵律美。

(2)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如“画楼西畔桂堂东”、“玉钩闲挂水晶帘”等。

(3)讲解词作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菩萨蛮》风格相近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举例说明《菩萨蛮》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意象作用:如“画楼西畔桂堂东”表现了环境的华丽;“玉钩闲挂水晶帘”展现了女子的娇羞。

(2)修辞手法:如“懒起画蛾眉”中的“懒”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倦怠的神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温庭筠的词作,了解唐代词坛风貌,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作中意象的分析。

2. 修辞手法的讲解。

3. 课堂例题的选取与讲解。

4. 作业设计。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温庭筠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其词作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赏析《菩萨蛮》这首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菩萨蛮》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

体会词中细腻的情感表达。

2、难点把握温庭筠词的含蓄婉约风格。

分析词中独特的艺术手法,如烘托、反衬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唐诗的辉煌之后,词在晚唐五代时期逐渐兴起。

今天,我们要走进温庭筠的词作世界,一同赏析他的《菩萨蛮》。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

他的诗词多写闺情,辞藻华丽,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首《菩萨蛮》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风尚和温庭筠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多借闺情词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三)朗读词作教师先范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四)词句赏析1、“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有多种解释,可能是指女子的发髻,也可能是指屏风。

“重叠”描绘出了发髻或屏风的层次感。

“金明灭”写出了阳光照在上面闪烁不定的样子。

2、“鬓云欲度香腮雪”“鬓云”形容女子的鬓发像云一样。

“欲度”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

“香腮雪”用“雪”来比喻女子洁白的脸颊,突出其美丽。

3、“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懒起”“迟”表现出女子的慵懒和寂寞。

“画蛾眉”是古代女子化妆的重要环节,暗示女子对美的追求。

4、“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描写女子照镜子插戴花朵,花与人面相互映衬。

展现出女子的娇艳和对自身美丽的欣赏。

5、“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新帖”指刚刚贴上的绣花图案。

“双双金鹧鸪”以鹧鸪的成双成对反衬女子的孤独。

(五)艺术手法分析1、烘托通过对环境、人物的描写,烘托出一种寂寞、幽怨的氛围。

2、反衬以鹧鸪的成双成对,反衬女子的孤独寂寞。

3、细节描写对女子的妆容、动作等细节进行描写,细腻地展现出女子的内心世界。

菩萨蛮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第四章《唐五代词》,详细内容为温庭筠的《菩萨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温庭筠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菩萨蛮》的词意,感受其艺术魅力。

2. 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词韵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代词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词的韵律和艺术特色。

重点:温庭筠《菩萨蛮》的词意理解,词牌、词律、词韵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词的氛围,引入本节课。

2. 讲解:介绍温庭筠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菩萨蛮》。

3. 分析:详细解读《菩萨蛮》的词意,分析词牌、词律、词韵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词作,分析其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菩萨蛮》的词牌,创作一首词。

7.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教案2. 内容:(1)温庭筠简介(2)词牌、词律、词韵(3)《菩萨蛮》词意解读(4)艺术特色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菩萨蛮》的词牌,创作一首词。

2. 答案示例:菩萨蛮·夜雨寄相思窗前雨滴芭蕉叶,夜深人静思量切。

枕上泪痕红,湿透罗衣胸。

梦回吹角连营,马蹄踏破寒霜。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词的韵律和艺术特色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唐五代词作,了解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的韵律和艺术特色的掌握。

2. 《菩萨蛮》的词意解读。

一、词的韵律和艺术特色的掌握词的韵律和艺术特色是古代词作的核心,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这些特点是学习词的关键。

1. 词牌:词牌是词的曲调名称,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格律要求。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唐五代诗词》第二节《花间集》,详细内容为温庭筠的《菩萨蛮》。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背景、作者、词牌、诗意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把握《菩萨蛮》的意象、意境及艺术手法。

重点:词牌、诗意、艺术特色的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美女图,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女性的美丽与哀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菩萨蛮》。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温庭筠及其创作背景。

3. 词牌解析:讲解《菩萨蛮》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词牌的结构。

4. 诗意解析:逐句解析词句,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的情感。

5.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菩萨蛮》的艺术手法,如比兴、对仗、用典等。

6.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古代美女为题材的《菩萨蛮》。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经典《菩萨蛮》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8.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教材中的一首《菩萨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菩萨蛮》温庭筠2. 板书内容:a. 作者:温庭筠b. 词牌:《菩萨蛮》c. 诗意:美丽与哀愁d. 艺术特色:比兴、对仗、用典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教材中的一首《菩萨蛮》,写出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b. 创作一首以古代美女为题材的《菩萨蛮》。

2. 答案:a. 鉴赏文章:见附件。

b. 创作作品: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菩萨蛮》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探讨其他唐五代诗词的艺术特色。

b. 研究古代女性的诗词创作,了解其情感世界。

c. 比较不同词牌的异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意解析:《菩萨蛮》的意象、意境及艺术手法。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唐五代诗词》第二节《花间集》,详细内容为温庭筠的《菩萨蛮》。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2. 领悟并鉴赏《菩萨蛮》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表达手法等;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菩萨蛮》中的意象及其表达手法。

教学重点:把握《菩萨蛮》的韵律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古代仕女图,引发学生对古代女性生活状态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温庭筠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菩萨蛮》有初步的了解。

3.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句解析:逐句分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手法等。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首与《菩萨蛮》主题相似的诗歌,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深入理解《菩萨蛮》的艺术特色。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鉴赏一首类似的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温庭筠、《菩萨蛮》、背景简介;2. 黑板右侧:诗句解析、艺术特色、鉴赏要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菩萨蛮》与另一首诗歌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题目:《菩萨蛮》与李清照《如梦令》的异同分析。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均以女性为主人公,描绘了她们的内心世界;都运用了意象来表达情感。

不同点:《菩萨蛮》以宫女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宫廷生活的感慨;而《如梦令》以民间女子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

2. 课后拓展:让学生收集其他作者的《菩萨蛮》,分析比较其风格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了《菩萨蛮》的艺术特色和鉴赏方法。

2024年菩萨蛮 温庭筠 教案

2024年菩萨蛮 温庭筠 教案

2024年菩萨蛮·温庭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全诗。

2.分析并掌握诗歌的意境、情感及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意境、情感及修辞手法。

2.难点: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及意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菩萨蛮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词牌名“菩萨蛮”的由来。

2.诗歌解析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字、词及典故。

(1)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小山重叠金明灭”:描绘了夕阳下重叠的山峦,金色的阳光在山间闪烁。

“鬓云欲度香腮雪”:形容女子的鬓发如云,香腮如雪,美丽动人。

(2)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懒起画蛾眉”:女子早晨起床后,懒洋洋地画着蛾眉。

“弄妆梳洗迟”:整理妆容、梳洗头发,动作缓慢。

(3)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照花前后镜”:女子在镜子前后照看自己,欣赏自己的美貌。

“花面交相映”:镜中的花与女子的脸庞交相辉映,美丽动人。

(4)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新帖绣罗襦”:女子穿着新绣的罗衣。

3.意境与情感分析让学生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孤独、寂寞、哀愁等情感。

4.修辞手法解析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

教师解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5.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其他菩萨蛮词牌的诗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6.作业布置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全诗。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使学生深入了解了古典诗词的意境、情感及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对部分典故的解析不够深入,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让学生准确把握《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意象与情感。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一、教学内容1. 词的背景知识:温庭筠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 词的字、词、句、篇的解读。

3. 词的意境、情感、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菩萨蛮》,理解词的字、词、句、篇的意义,把握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温庭筠词作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情感、艺术特色的理解与把握。

2. 教学重点:词的字、词、句、篇的解读,以及对比、分析、讨论等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古代诗词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进而引入温庭筠的《菩萨蛮》。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词的节奏和韵律。

3. 解读:分析词的字、词、句、篇,讲解词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讲解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另一首词作。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温庭筠)2. 内容:a. 词的背景知识b. 字、词、句、篇解读c. 意境、情感、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菩萨蛮》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首词的理解。

2. 答案提示:关注词中的意象、情感,结合词作背景,阐述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温庭筠的其他词作,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鼓励学生创作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情感、艺术特色的理解与把握。

2.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讲解艺术特色。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7篇)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7篇)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7篇)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鉴赏全词通过传神的神态、容貌、动作的描写来曲折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手法。

2.把握全词反衬手法的运用。

3.了解温词的语言风格,正确评价其思想价值。

教学重点:1.鉴赏刻画描写人物的方法。

2.鉴赏词中关键字词。

教学难点:1.学习把握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为什么要学习古典诗歌?明确: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途径——鉴赏。

二、简介花间词和南唐词唐五代词主要有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

(一)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韦外尚有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等共18人,后蜀赵崇祚将此18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亦称作“西蜀词派”。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温韦余风。

(二)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三)花间词派,向来是“温韦”并称。

温词如周昉、张萱笔下的簪花仕女,簇金结绿,韦词如吴道子笔下的淡妆美人,疏朗清秀;温词如富丽堂皇之牡丹,韦词如清新明丽之芙蓉。

温词多“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多“显而疏”,易于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学习,用心体会温词和韦词以上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作者简介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四、鉴赏诗歌1、结合小注,自读。

提醒注意:一个词语有几种不同的注解,诗无达诂。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1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1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1教案:《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该诗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作品。

我们将学习这首诗的全文,并对诗中的意境、情感和韵律进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 能够欣赏和评价温庭筠的诗歌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欣赏和评价温庭筠的诗歌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展示诗文;2. 相关资料,包括诗人温庭筠的简介和诗作的背景介绍;3. 笔记本和笔,供学生记录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

2. 朗读:全班学生一起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教师对诗文进行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5. 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温庭筠的诗歌创作,分析其艺术特点。

6. 写作:学生根据对诗中意境的理解,进行创意写作。

7. 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诗文的结构、意境和情感的解析,以及温庭筠的艺术特点。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诗中意境和情感的分析文章;3. 请学生收集其他温庭筠的诗作,进行欣赏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讨论、欣赏和写作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意境和情感,并欣赏温庭筠的诗歌创作。

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拓展延伸。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案《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解析是本节课的重点。

2024年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2024年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2024年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菩萨蛮》这首诗,该诗选自教材第四章《唐五代诗词》,详细内容为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背景、意境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默写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掌握诗的艺术特色。

重点:分析诗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引入诗词的学习。

2. 讲解背景:简要介绍作者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朗诵诗歌:带领学生朗诵《菩萨蛮》,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4. 分析诗意: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一句典型意象,解释其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默写诗中两句,并解释其意义。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分享各自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 作者:温庭筠3. 背景介绍:唐五代诗词4. 意象:山水、楼台、春草、夕阳等5. 情感:怀古、抒怀、感伤6. 修辞手法:对仗、夸张、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和情感。

《菩萨蛮》中的意象丰富,如“小山重叠金明灭”,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映照下的山川景色;“水纹簟上琥珀枕”则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情感方面,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了怀古之情、抒怀之感伤。

2.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菩萨蛮》中的修辞手法。

《菩萨蛮》中的修辞手法多样,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采用对仗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荒凉的景象;“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采用比喻手法,寓意人生的短暂。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菩萨蛮》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感受温庭筠诗歌的美。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句子结构和意境。

4. 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

2. 深入了解温庭筠的其他作品,分析其创作特点。

3. 写一篇关于《菩萨蛮》的作文,可以是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可以是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菩萨蛮》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理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感悟?是否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八、教学拓展1. 介绍温庭筠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宋诗词,对比分析其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九、教学计划第一周:介绍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朗读《菩萨蛮》第二周: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第三周: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第四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十、教学资源1. 温庭筠的生平介绍资料2. 《菩萨蛮》的注释和译文3. 其他唐宋诗词作为参考资料十一、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活动:让学生提前预习,了解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尝试解读《菩萨蛮》。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教案:《菩萨蛮》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菩萨蛮》。

该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教学时,要求学生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的艺术魅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菩萨蛮》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温庭筠的诗歌风格,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 重点:背诵并默写《菩萨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诗歌朗诵: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诵《菩萨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4. 例题讲解:选取相关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6.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诗的题目:《菩萨蛮》2. 诗的作者:温庭筠3. 诗的主要内容:描绘了菩萨的威仪和神态,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背诵并默写《菩萨蛮》。

2. 答案:背诵并默写《菩萨蛮》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诵、解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菩萨蛮》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对诗歌内容的不理解,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温庭筠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菩萨蛮》这首诗的教学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菩萨蛮优质教案温庭筠菩萨蛮优质教案

菩萨蛮优质教案温庭筠菩萨蛮优质教案

菩萨蛮优质教案温庭筠菩萨蛮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菩萨蛮》一词,该词出自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我们将详细解析词中的意象、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三章《唐宋词欣赏》第二节《花间集·温庭筠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词牌特点,了解温庭筠的词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菩萨蛮》词牌特点,温庭筠词作风格,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风山水画,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菩萨蛮》的词牌特点,分析温庭筠的词作风格,解读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3. 例题讲解:选取词中的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分析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其他句子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 内容:词牌特点:菩萨蛮作者:温庭筠意象:山水、楼台、花草等修辞手法:拟人、对仗、夸张等情感态度:离别、思念、哀愁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并举例说明。

请阐述温庭筠的词作风格及其特点。

选取一句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句子,进行解读。

2. 答案:意象分析:如“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小山”,形象地描绘了夕阳余晖映照下的山峦,寓意着时光流逝,美好时光的短暂。

词作风格:温庭筠的词作风格以婉约、清丽、含蓄为特点,善于运用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句子解读: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程度。

菩萨蛮温庭筠优秀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优秀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优秀教案菩萨蛮温庭筠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人物形象的解析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通过抓关键词来分析人物形象;2.挖掘人物形象背后词人想表达的深层意蕴;3.学会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来描述人物形象。

三.教学时长:一课时四.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学生收集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一)新课导入以画入诗,明确画是用线条和色彩来塑造形象,而我们诗词是以文字来塑造形象。

幻灯片展示图画:柳宗元《江雪》师:欣赏这幅画,同学们有没有联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一首诗呢?生:师: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应该能抓住画中的人物)师:同学们很聪明,画是用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而我们的诗词是以文字来塑造形象。

二者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呢?这个问题咱们暂时搁置,今天我们新学一首温庭筠的《菩萨蛮》,看看这首词中又塑造了什么形象。

(二)初读课文,析形象师:咱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词。

生:诵读课文,进入诗词境界师:读完这首词,说说这首词写什么呀?生:(各抒己见,七嘴八舌)女人、美女、女人起床梳妆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回文本抓字词)师:噢原来这首词是刻画了一个人物形象,而且还是个女子形象,同学们还知道了词中写到这个女子起床梳妆打扮的全过程。

那这个女子有什么特征呢?来,咱们再来读一读,同学们再关注得深入一点。

生:齐读课文。

师:再读课文之后,说说该女子形象有什么典型特征?生:美、慵懒师:何以见得?(指导学生回到词中去找一些刻画人物最具表现力的词。

)生:师:(幻灯片展示关键字词)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明灭:时隐时现,忽明忽暗。

(引入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用“颦”字来加深对“重叠”和“明灭”的理解。

)度:飞越,这里是纷披、散落之意。

(这里形容头发蓬乱,丝丝袅袅,半掩着面容,呈飞飘之状。

)懒:慵懒。

迟:动作迟缓。

师:师(总结归纳):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用得精妙的字词在词性上都有规律可循。

《菩萨蛮》教案[全文5篇][修改版]

《菩萨蛮》教案[全文5篇][修改版]

第一篇:《菩萨蛮》教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菩萨蛮》教案【教学目标】1、简单介绍温庭筠,让学生能基本说出“花间词”和“温韦”的诗词风格。

2、通过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并说出词中的人物形象(慵懒的女子形象),并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心的孤寂无聊。

3、介绍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能让学生基本把握词中的白描和反衬手法,并能结合具体诗句作一定的鉴赏。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词起源于民间,中唐后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代。

“词”的别称: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有“词牌”。

一段称为一“阕”。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二、唐五代词(一)花间词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所选编的词集《花间集》得名。

花间词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

共18人。

这些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花间词派的两种风格。

“温韦”并称。

(二)南唐词南唐词是指以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为代表的词派。

南唐词,特别是后主李煜的词,与花间词相比,境界有所扩大。

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词风雄浑开阔奔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和柳永,词风缠绵细腻,多写儿女风情,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狭窄。

三、知人论世: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

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

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

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

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读》第四章《唐代诗歌》,详细内容为温庭筠的《菩萨蛮》。

通过本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温庭筠的诗歌特点,感受唐代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菩萨蛮》的诗歌内容,掌握其艺术特色,学会欣赏和品味古典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解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化,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菩萨蛮》的意境和寓意,把握其艺术特色。

2.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菩萨蛮》原文及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代诗人温庭筠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菩萨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其起承转合的布局。

(2)解读诗句,分析意象,探讨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夸张等。

4. 例题讲解:以诗句“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为例,分析其意境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诗句。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菩萨蛮》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2. 诗人:温庭筠3.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4. 重点诗句: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5. 修辞手法:对仗、拟人、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并阐述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 答案示例:意象如“花”、“月”等,分别代表了美好、团圆等寓意,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温庭筠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结构与意境分析;2. 诗歌中的意象解读;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教材:《唐诗三百首》第四章第三节内容:温庭筠的《菩萨蛮》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菩萨蛮》全文。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温庭筠的词风。

3. 学生能够通过诗词了解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古代女性的心理。

2. 重点:背诵《菩萨蛮》全文和分析温庭筠的词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课本《唐诗三百首》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女性的生活画面,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

2. 讲解:讲解《菩萨蛮》的背景和作者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解析:逐句解析《菩萨蛮》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古代女性的心理。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句诗词,分析并展示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5. 练习:让学生背诵《菩萨蛮》全文,并进行随堂测验。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全文2. 温庭筠的词风特点3. 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写出《菩萨蛮》的译文和赏析。

答案:译文: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赏析:《菩萨蛮》是温庭筠的代表作之一,词中描绘了一位女性早晨起床梳妆的情景。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词的开头“小山重叠金明灭”,通过描绘山峦的叠影和金色的光芒,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

接着“鬓云欲度香腮雪”,以云鬓和雪腮来形容女性的美貌,形象生动。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通过“懒”字和“迟”字,揭示了女性内心的懒散和无聊,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女性生活的无奈。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令人深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温庭筠的词风,对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菩萨蛮·温庭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意象与意境的探讨、表现手法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菩萨蛮·温庭筠》的背景知识,理解词的全文内容,感悟词的意境美。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学会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古典诗词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词中意象、意境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菩萨蛮·温庭筠》的背景知识,全文解析,意象与意境的探讨,表现手法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菩萨蛮·温庭筠》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解背景知识:介绍作者温庭筠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3. 解析全文:逐句解读《菩萨蛮·温庭筠》,分析词的韵律、对仗、意境等。

4. 意象与意境分析:引导学生从词中提取意象,分析其意境美,如“画楼西畔桂堂东”等。

5. 表现手法讲解:讲解词中的表现手法,如拟人、对仗等,并举例说明。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创作一首以“春日”为主题的诗词。

7.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鉴赏古典诗词。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与《菩萨蛮·温庭筠》风格相近的诗词,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菩萨蛮·温庭筠》2. 板书内容:(1)背景知识:温庭筠、创作背景(2)全文解析:逐句解读、韵律、对仗、意境(3)意象与意境:画楼西畔桂堂东等(4)表现手法:拟人、对仗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与《菩萨蛮·温庭筠》风格相近的诗词。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菩萨蛮》(温庭筠)这首诗。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材第四章“唐五代诗词”中的第二节“温庭筠诗词”,详细内容包括诗的背景、词牌、诗句解析、意境体会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背景、词牌特点及诗句含义。

2. 培养学生体会诗词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学习,了解唐代诗词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句的意境体会、词牌格律的理解。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了解、诗词风格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风插画,引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温庭筠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3. 诗词解析:逐句解析诗句,讲解词牌格律,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句中的意境美。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菩萨蛮》的鉴赏题,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诗词。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首类似的诗词鉴赏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主题:《菩萨蛮》(温庭筠)2. 内容:背景介绍、词牌特点、诗句解析、意境体会、诗词风格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菩萨蛮》的意境美,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答案:诗句“照影摘花花似面,蕊珠相对无言意”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感慨。

2. 作业题目:比较《菩萨蛮》与另一首唐代诗词的风格异同。

答案:唐代诗词风格多样,与《菩萨蛮》相比,另一首诗词可能更加注重抒情或议论,而《菩萨蛮》则以描绘意境为主,风格细腻、含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可布置拓展延伸任务,如让学生课后查找其他温庭筠的诗词作品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意境体会;2. 词牌格律的理解;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教案
温庭筠
【教材分析】
《菩萨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第三单元中自主赏析部分中的一首词。

全词清新淡雅,浑然天成,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大量的古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吟咏、诵读作品,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对温庭筠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唐五代词在情感基调、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深入理解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集体背诵学过的唐五代词韦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点出花间词特点,引出花间鼻祖温庭筠,赏析他的菩萨蛮,进一步感知花间词派的词风:绮丽香艳,婉约柔媚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作者
温庭筠,唐书作廷筠,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晚唐诗人,约比白居易晚50年。

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词与韦庄并称「温韦」。

每依新兴曲调作歌词,开五代宋词之盛,花间集收温词六十六首。

文学史上,温庭筠(约812-866)可称第一位专业词人。

其词名压倒诗名,而其《金荃集》亦为第一本词的别集。

他流传下来的词近70首,主要保存在赵崇祚编的《花间集》中。

多写闺妇或妓女们的爱情,也有少数写边塞题材之作。

据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唐宣宗李忱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綯央温庭筠代作若干首。

词成后,令狐綯冒称是自己的作品,暗地里献给宣宗,并叮嘱温庭筠不要声扬出去。

温庭筠却很快地说出去了,因此得罪了令狐綯,致终生不被重用。

2、背景
温庭筠的《菩萨蛮》是一组词,共有十四首。

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它写一个闺中女子从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及穿衣的一系列动作,从中展现出她的处境和心境。

这首词,为了适应宫廷歌妓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唐五代词的创作手法,以温庭筠的词为代表。

三、置身意境
找出全词的物象:
小山、金、鬓云、香腮、蛾眉、镜、
花、人面、绣罗襦、金鹧鸪
构成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诵读体验——美好而又绵密的意象
四、理解词的内容,整体感知
(一)赏析上片“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1、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2、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3、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4、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在词人的联想中,发鬓如云,故生飞度之感。

“欲”度,则把无生命的“鬓云”写活了。

5、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6、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7、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8、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分析“懒”、“迟”、“弄”三字之妙
——三字相互照应,刻画人物神态、动作,暗示人物心情,巧妙的传达出闺中女子娇慵、惆怅、百无聊赖之情。

女子化妆为人欣赏,无人欣赏爱悦,所以慵懒
用个“迟”字,说明女主人公对梳妆打扮并无兴致。

因为她心上的人不在身旁,打扮得再漂亮又给谁看呢?又“妆”字上着一“弄”字,便含百无聊赖而借此消遣的意味。

9、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菩萨蛮》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

说说你从词人“约文微词”中所体会到的女主人公情怀?其中是否有所寄托?
——闺中女子内心的寂寞空虚。

——联系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我们有理由认为其中一定程度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译文: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像云一样的鬓发披拂,微掩如雪香腮。

慵懒的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仪容,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上片从素妆写起,到起床后的梳洗。

写女主人起床前后的情态、动作。

(二)赏析下片“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1、罗襦:丝绸短袄。

2、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3、梳洗打扮过后,为了看头上的花饰是否插好,拿出两面镜子一前一后地照着瞧。

镜子里交叉出现了她的脸孔和花饰。

花与人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好看。

花似人面,人面似花。

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
4、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女子形象,试分析其表现手法
——细节描写。

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反衬。

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比喻、借代。

“鬓云欲度香腮雪”,鬓发密如云,香腮白如雪,表现闺中女子之的美。

“小山重叠金明灭”,以“小山”借指眉妆,以“金”借指额黄,表现闺中女子之娇美。

“双双金鹧鸪”借指绣罗襦上用金线绘制之图案,反衬闺中女子之孤独。

译文:以两镜前后相映,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红花和容颜交相辉映。

穿上刚熨平的绫罗群襦上,绣着一双双金鹧鸪。

下片梳妆已罢,照镜观看及穿衣登活动及内心的感触。

五、课堂小结
上片刻画女主人公醒后娇慵之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全词通过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并成功运用反衬、比喻、借代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六、思考讨论:为何历代文人常用女子的意象作比喻?
明确:在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中,夫妻的伦理关系和君臣的伦理关系,是相当的。

妻子在丈夫面前是没有自由的,丈夫可以喜爱她,选择她,抛弃她。

她的一切都操纵在男子手中。

君臣关系也是如此。

那个在家中唯我独尊的男子汉大丈夫,一到君臣关系中,就变成“臣妾”了,就跟那妾连在一起了,相当于女子地位。

他可以被选择,被抛弃,被贬谪,被赐死,甚至杀身,还要谢恩的。

与夫妻关系极为相似。

所以很多男子做起诗来,想到自己不得知遇,就把自己比作一个女子,没有找到一个托付终身的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历代文人以女子意象寄予情感的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