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合集下载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一、引言会计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它规定了会计核算、监督和报告的基本规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本文旨在介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财务报表以及内部控制等方面。

二、会计原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会计工作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真实性原则: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经济活动。

一致性原则:会计政策和方法在不同会计期间应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可比性原则:会计信息应便于与其他单位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

及时性原则:会计信息应及时记录和报告,不得延误。

三、会计要素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事业单位拥有或控制的,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事业单位所承担的,需要用资产或劳务来偿还的义务。

净资产:事业单位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收入:事业单位在会计期间内所取得的,能增加净资产的经济利益。

费用:事业单位在会计期间内所发生的,能减少净资产的经济资源的消耗。

四、会计科目事业单位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的具体化,主要包括:资产类科目:如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

负债类科目:如应付账款、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

净资产类科目:如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收入类科目:如营业收入、投资收益、政府补助收入等。

费用类科目:如业务活动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五、财务报表事业单位财务报表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工具,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反映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

收入支出表:反映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费用和结余情况。

现金流量表:反映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情况。

会计报表附注:对财务报表中的某些重要项目进行详细说明。

六、内部控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包括内部控制的内容,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岗位分工:明确会计及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实行岗位分离。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5篇)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5篇)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一、会计管理体系(一)单位领导人职责:1、单位领导人领导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执行《会计法》,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保障会计人员的职权不受侵犯。

2、单位领导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负有领导责任,负责对各项内部会计制度进行监督、实施、落实。

3、对认真执行《会计法》,忠于职守,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财政部门、单位领导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二)会计主管职责:1、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各项财务制度,履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职能。

2、编制财务收支计划,编制预算计划,拟定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开辟财源,有效使用资金。

3、定期(季度、半年度、年度)对单位的财务收支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准确为领导提供财务信息,做好领导参谋。

领导好财务会计工作,做好对银行、税务、财政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工作。

4、组织好财会人员的业务学习,提高财会人员业务水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职业道德,廉洁奉公,实事求是,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会计部门与其它部门的关系:1、会计部门要经常与业务部门沟通,及时为业务部门提供核算信息,经常深入基层第一线,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好财务后勤保障工作,为单位中心工作服务。

2、按照上级有关精神,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把好维修项目、基建工程的审计关。

3、业务部门领用支票,必须在五日内结账。

收到的支票必须在一日内交财务室解交银行,促进资金回笼,保证资金运用安全。

4、配合财政、银行做好每月代发工资工作。

(四)各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制度,采用借贷复式记账方式。

二、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各单位设立财务室(可隶属办公室),根据本单位实行集中记账的具体情况,设置以下会计岗位:会计主管一名,出纳会计一名,下属事业单位各配报账员一名。

(一)会计主管的岗位责任制:1、宣传贯彻执行《会计法》和各项财务制度,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类收支项目和收支标准,加强会计监督、领导财会人员同一切违法乱纪弄虚作假行为作斗争。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指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经济业务的核算和报告的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旨在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保障个体经济计量学科科学的操作和发展。

1.法定原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法规定的相关要求。

对事业单位而言,会计法是最基本的法律依据,会计的核算和报告必须遵循这一法律的规定。

2.实体性原则:事业单位是具备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组织,应当独立核算,以事业单位为核算实体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

3.稳定性原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设定应当具有相对稳定性,确保会计核算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4.及时性原则:会计核算和报告应当及时进行,以满足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和对外信息披露的需要。

5.真实性原则:会计核算和报告应当真实、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实质。

6.简明性原则:会计制度应当尽量简明扼要,便于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操作和内部管理人员和外部用户理解。

1.资产核算制度:包括资产计量、资产分门别类的会计确认、计提折旧等核算规定。

2.负债核算制度:包括负债确认、负债计量、负债传承等核算规定。

3.收入核算制度:包括收入确认、收入计量、收入分配等核算规定。

4.支出核算制度:包括支出确认、支出计量、支出分配等核算规定。

5.基金核算制度:包括基金设立与管理、基金会计核算等规定。

6.预算控制制度:包括年度预算编制、控制和调整的规定。

7.财务报告制度: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规定。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于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保障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推动经济计量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实施会计制度还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规范财务管理行为,防范和减少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综合考虑国家法律法规、绩效管理要求、财务信息披露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3篇)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3篇)

第1篇一、引言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会计制度是保障事业单位财务活动规范、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

为了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事业单位资产安全,我国制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本文将详细阐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以期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概述1. 适用范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包括公立学校、公立医院、文化、体育、科技、社会福利、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事业单位。

2. 制度目的(1)规范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确保财务收支合法、合规、合理。

(2)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保障事业单位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1. 会计核算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即收入和支出应当以实际发生的时间为标准进行确认。

(2)收付实现制原则:对于预算资金,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应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即以资金的实际收付时间为标准进行确认。

(3)一致性原则: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应当保持一致性,不得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4)可比性原则: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应当保证会计信息在不同时期、不同单位之间具有可比性。

2. 会计科目设置(1)资产类科目:反映事业单位拥有的各种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

(2)负债类科目:反映事业单位承担的各种负债,如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款项等。

(3)净资产类科目:反映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如事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

(4)收入类科目:反映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如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

(5)支出类科目:反映事业单位的各项支出,如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等。

3. 会计凭证和账簿管理(1)会计凭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会计凭证制度,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2)账簿管理: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账簿制度,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等。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包括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公益服务等事业单位。

第三条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真实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

(二)完整性原则: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应当全面、系统地记录和反映。

(三)一致性原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四)及时性原则: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

(五)可比性原则: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当便于与其他单位进行对比分析。

(六)谨慎性原则: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应当予以合理预计。

第四条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由以下部分组成:(一)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及其编制说明(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四)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编制办法(五)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第二章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第五条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支出类五类。

第六条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及其使用说明如下:一、资产类1. 银行存款:反映事业单位实际持有的银行存款。

2. 应收账款:反映事业单位应收未收的款项。

3. 存货:反映事业单位拥有的实物资产。

4. 固定资产:反映事业单位拥有的长期使用、不改变其原有形态的资产。

5. 投资性房地产:反映事业单位拥有的投资性房地产。

6. 无形资产:反映事业单位拥有的无形资产。

7. 长期待摊费用:反映事业单位长期待摊的费用。

二、负债类1. 应付账款:反映事业单位应付未付的款项。

2. 长期借款:反映事业单位长期借款。

3. 应付职工薪酬:反映事业单位应付未付的职工薪酬。

4. 应交税费:反映事业单位应交的税费。

5. 预收款项:反映事业单位预收的款项。

三、净资产类1. 资产基金:反映事业单位拥有的资产基金。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指为管理和控制事业单位财务进行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制度规定。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助于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财务透明度和责任意识,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本框架:1.会计核算原则:事业单位应当根据会计法规定的会计核算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包括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和持续经营。

2.会计核算制度: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核算,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会计制度的分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分为基本会计制度和专门会计制度两个层次。

基本会计制度适用于所有事业单位,包括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等方面的规定。

专门会计制度适用于特定类型的事业单位,根据其特点和需求进行相应的规范。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1.会计制度的设置:包括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和人员配置等方面的规定,明确各级财务部门的职责和权力。

2.会计政策的制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相应的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应当包括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区分权责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3.会计核算程序:包括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流程和方法,明确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核算方法和步骤,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4.财务报告的编制: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会计法规定的时间和要求编制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

5.会计监督和检查: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会计监督和检查机制,加强对财务运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和合法性。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意义和作用:1.加强财务管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助于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运作,提高财务透明度和责任意识。

2.促进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会计人员按照规定的原则和程序进行会计核算,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和准确性。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5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5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预算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建立健全单位预算管理体制,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正常运行,促进我单位各项事业的稳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单位预算是根据单位事业发展计划和年度目标任务编制的年度综合财务收支计划,收入主要是财政拨款,支出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第三条预算每年编制一次。

预算年度自每年____月____日起,至____月____日止,预算的收支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

第二章预算管理职权第四条我单位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权责结合”的预算管理体制。

第五条财务部是预算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预算的组织和实施。

具有下列职权:(一)具体负责做好当年预算的编制工作;(二)组织实施已经由主管部门审议、批准的年度预算;(三)对预算执行过程实行全方位的控制、监督和会计核算;(四)根据职能部门提出的预算调整申请,形成预算调整报告,提请单位负责人同意后,报主管部门审批;(五)定期向单位主要领导、党工委汇报预算的执行情况。

第六条各职能部门根据单位下达的经费指标,制定本部门开支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专项经费由各归口职能管理部门配合财务组织实施和管理。

第三章预算编制第八条预算编制的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二)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和单位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

第九条预算编制的原则(一)单位预算编制应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积极稳妥、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效益优先”的原则;预算编制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全面反映单位年度财务收支总貌;(二)收入预算的编制要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逐项核实各项收入,尽可能排除收入中的不确定因素;(三)支出预算的编制要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制度(3篇)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制度(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确保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我国制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制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制度进行阐述。

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概述1.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制定背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日益复杂,原有的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我国于2006年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2.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制定原则(1)真实性原则: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一致性原则:事业单位会计政策、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应保持一致,以便于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可比。

(3)重要性原则: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应着重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中的重要信息。

(4)及时性原则: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应及时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概述1.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背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发布后,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我国陆续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配套文件。

2.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1)会计科目设置: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成本和费用等六大类。

(2)会计核算方法: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收入与支出应按实际发生的时间确认。

(3)会计报表编制: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

(4)会计档案管理: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确保会计档案的完整、安全。

四、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制度的主要内容1. 资产核算(1)固定资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处置,应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

机关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通用3篇)

机关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通用3篇)

机关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通用3篇)在充足活力,日益开放的今日,制度的使用频率渐渐增多,制度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

我们该怎么拟定制度呢?这次本店铺为您整理了3篇《机关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希望能够给您供给一些帮忙。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篇一为提高企业财会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严格执行财政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管理方法》,同时结合本单位的实在情况,特订立本制度。

一、有严格的操作管理制度1、岗位责任制:在系统运行前,必需确定会计电算化岗位及职责,依据会计业务量要求和会计数据处理方式不同,可设以下岗位:A、会计主管:(1)负责组织开展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包含订立会计电算化进展规划、搭配计算机人员研制相关的系统开发、会计软件系统的日常应用、岗位监督、会计档案管理等。

做为会计主管应具备会计和计算机学问。

(2)负责订立会计岗位责任制,并协调管理各岗位员工的工作。

(3)订立会计电算化的各项管理制度。

(4)负责整个系统正常运行、应用软件资源的调配、系统故障适时处理。

B、系统操作员:(1)负责会计核算所需数据,如:记帐凭证、往来帐、银行帐、报表、材料单、工资单等。

(2)打印输出各种帐簿、报表等。

(3)做好数据备份工作。

C、凭证审核员:(1)对手工计算编制的计帐凭证审核。

(2)负责计帐、结帐工作。

(3)负责报表的编制工作。

(4)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

D、会计档案:(1)负责有关系统软盘、数据软盘的存档,各种帐、证、表的保管。

2、操作管理制度:(1)操作员应经过系统培训后才能上岗。

(2)应经会计主管批准才能上岗,且只能在主管批准的权限内工作。

(3)严格按系统说明完成每一步工作。

(4)若显现故障情况,应报告领导一同分析原因;若显现系统引起的故障,应适时通知销售商派人进行维护。

(5)应至少一个月备份一次数据,以防数据丢失。

(6)外来软盘不得在有会计软件的机器上运行,以防感染病毒。

3、机房管理制度:(1)未经许可的无关人员不得任意使用财会专用机。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指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等方面所采用的一套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作为事业单位核算报告的基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相应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包括会计核算范围,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等方面的内容。

一、会计核算范围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需明确的首要问题是核算范围的确定,它与单位的产生、运营、管理等方面有关,影响到以何种方式计量、分配和呈现单位的财务信息。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范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预算财政拨款。

预算财政拨款是事业单位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通常以拨款形式给予,是政府对于事业单位的有限财源。

预算财政拨款的会计核算应当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基础,应当实行逐笔核算、分类账务等原则。

(2) 事业收入。

事业收入是指自营收入、代收代付款项、政策支出后收回的资金等。

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自我财务管理制度,根据各项收支情况,建立符合会计要求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程序。

(3) 固定资产。

事业单位投资资产的取得和投资的维修、保养等费用应当进行资产账务的核算,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4) 经费使用。

事业单位在管理经费方面需建立经费使用台账,应当实行资金计划、预算控制和差旅费等费用管理的制度,以控制经费使用合理。

二、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是指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时,所采用的计量和做账方法,主要包括原则、准则等。

(1) 会计核算原则。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依据会计核算原则,包括货币计量原则、成本计量原则、收入确认原则、费用确认原则等。

(2) 会计核算准则。

会计核算准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所遵循的具体规则,如固定资产计量、养老金计量等。

(3) 财务重大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

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该正确处理财务重大事项的账务,如当事业单位出现大额亏损时,应当调整收入、费用等账务,防止重大账务漏报、虚报等行为的发生。

三、会计核算程序会计核算程序主要包括记账、核算和汇总等环节。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导言:事业单位是指在特定行政区域内,由国家、土地或集体所有的、独立核算、独立财务,进行非营利活动的经济组织。

为了保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范和透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会计制度,用于指导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报告。

一、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1.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遵循全面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2. 会计信息的编制和报告必须遵循会计准则的规定,确保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连续性。

3.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强调合规性,要求事业单位依法依规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确保财务活动合法合规。

二、会计主体的确定和分类1. 会计主体的确定要遵循事业单位法人的原则,即依法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认定为一个会计主体,每个会计主体都应有独立的会计核算和报告。

2. 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其性质和经营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如教育事业单位、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等。

三、会计核算方法和报告制度1.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包括权责发生制和现金制两种。

其中,权责发生制适用于应收应付项目较多的事业单位,现金制适用于收支较为简单的事业单位。

2. 事业单位应按照一般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此外,根据需要可以编制其他辅助财务报表。

四、会计核算政策和处理办法1. 事业单位应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政策和处理办法,明确收入、支出、费用、资产、负债等项目的认定和计量方法。

2.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政策和处理办法应定期进行评审和调整,确保其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五、财务预算管理1. 事业单位应制定年度财务预算,编制收入预算、支出预算和资金预算。

财务预算是事业单位经营和管理的依据,对于实现财务目标和控制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 事业单位应按照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分析和报告,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中的问题。

六、会计信息系统建设1. 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会计信息系统,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会计信息系统应有完善的数据录入、处理、存储和输出功能,能够满足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报告需求。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范文(3篇)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范文(3篇)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范文一、概述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其财务会计管理与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有一定的差异。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科学性和准确性,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总体要求1.及时准确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应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财务会计人员应确保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准则及时记录和报告相关财务信息,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2.合规合法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财务活动的合规和合法性。

财务会计人员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财务会计工作,确保财务会计记录的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3.有效可控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应确保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和可控性。

财务会计人员应建立科学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信息的有效获取、及时反馈和科学运用。

三、会计制度1.会计核算制度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应按照会计法规定的原则和办法进行核算。

具体包括资产核算、负债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成本核算、损益核算和现金流量核算等。

2.会计政策制度事业单位应根据国家财务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制定合理的会计政策。

其中包括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政策的运用、会计政策的变更等。

3.财务报告制度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编制和报送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报送应具备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

四、财务预算管理1.编制预算事业单位应根据年度经营计划和预测情况编制年度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应包括收入预算、支出预算和投资预算等内容。

预算编制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合理性和可行性。

2.执行预算事业单位应按照财务预算的要求进行财务管理和经营活动。

财务会计人员应对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控,及时报告和分析预算执行情况,确保预算的有效执行。

五、内部控制制度1.内部控制目标事业单位应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和规范性。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是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一)一、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下列事业单位除外:(一)按规定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二)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本制度的适用,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三、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执行本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

五、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确定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按照本制度规定处理。

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不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不设置本制度规定的“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在进行账务处理时不考虑本制度其他科目说明中涉及的“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

六、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七、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运用会计科目:(一)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

在不影响会计处理和编报财务报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明细科目。

(二)本制度统一规定会计科目的编号,以便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查阅账目,实行会计信息化管理。

事业单位不得打乱重编。

(三)事业单位在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时,应当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或者同时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和编号,不得只填列科目编号、不填列科目名称。

八、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编报财务报表:·(一)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1. 引言本制度旨在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确保资金的合法使用和财务信息的精准性,为决策和监督供给牢靠依据。

本制度适用于我公司内全部事业单位,包括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其相关合作单位。

2. 会计管理标准2.1 会计核算原则• 2.1.1 确保会计核算依照会计法规定的实体、货币和会计期间为核心要素进行。

• 2.1.2 严格遵守我国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精准和适时性。

• 2.1.3 依照收付实现制原则,正确计量收入和费用,合理提取和使用紧要的会计政策。

2.2 预算管理• 2.2.1 遵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决算的原则,确保预算科学合理、经济合法。

• 2.2.2 严格执行预算掌控制度,合理布置预算执行,防止超预算行为的发生。

2.3 资产管理• 2.3.1 计划合理掌控和使用资产,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 2.3.2 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全面监督固定资产的申购、领用、使用、处置等流转过程。

• 2.3.3 严格执行资产清查和盘点制度,确保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和精准性。

2.4 财务报告• 2.4.1 依照财务报告制度编制各类财务报表,确保报表内容真实、精准、完整和适时。

• 2.4.2 建立健全的财务数据归集和分析制度,适时供给决策相关的财务信息。

• 2.4.3 定期进行财务报表的复查和审计,确保报表的合规性和牢靠性。

2.5 财务内部掌控• 2.5.1 建立健全的财务内部掌控制度,包括财务授权、会计核算、财务报告、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

• 2.5.2 定期进行内部审计,评估和监督财务内部掌控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 2.5.3 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规定,防范和矫正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

3. 考核标准3.1 绩效考核体系• 3.1.1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考虑单位的经济效益、财务情形和财务管理情况。

• 3.1.2 考核指标包括但不限于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报表精准性、财务内部掌控有效性等方面。

事业单位的企业会计制度(3篇)

事业单位的企业会计制度(3篇)

第1篇一、总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维护国家财政和事业单位的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事业单位的企业会计工作。

第三条事业单位的企业会计制度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真实性原则:会计信息应当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

(二)完整性原则:会计记录应当全面、系统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

(三)一致性原则:会计政策、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前后应当保持一致。

(四)可比性原则:会计信息应当便于比较、分析和考核。

(五)谨慎性原则: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应当予以合理估计。

(六)重要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影响较大或者对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应当予以充分披露。

第四条事业单位的企业会计制度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和及时。

第五条事业单位的企业会计制度应当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二、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第六条事业单位的企业会计科目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

第七条事业单位的企业会计科目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五大类。

(一)资产类科目: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二)负债类科目: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三)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四)收入类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

(五)费用类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营业外支出等。

第八条事业单位的企业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

(一)资产负债表: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总体情况。

事业单位会计做账制度(3篇)

事业单位会计做账制度(3篇)

第1篇一、引言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保障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提高服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做账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是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及时、准确的关键环节。

本文旨在探讨事业单位会计做账制度,分析其原则、流程、方法和要求,以期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事业单位会计做账制度的原则1. 真实性原则:事业单位的会计做账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 完整性原则:事业单位的会计做账应当全面反映所有经济业务,不得遗漏。

3. 及时性原则:事业单位的会计做账应当及时进行,确保财务信息的时效性。

4. 准确性原则:事业单位的会计做账应当准确无误,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5. 合法性原则:事业单位的会计做账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

6. 一致性原则:事业单位的会计做账应当保持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一致性。

三、事业单位会计做账流程1. 经济业务发生: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发生是会计做账的起点,包括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

2. 填制凭证: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情况,填制相应的会计凭证,如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等。

3. 审核凭证:对填制的会计凭证进行审核,确保其真实、合法、完整、准确。

4. 记账:根据审核后的凭证,按照会计科目进行记账。

5. 结账:定期对账,包括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的核对,确保账账、账实相符。

6. 编制报表:根据账簿记录,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

7. 财务分析: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四、事业单位会计做账方法1. 借贷记账法:这是我国事业单位普遍采用的记账方法,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反映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动。

2. 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的会计做账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即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以实际发生的时间为标准。

3. 收付实现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预算执行情况,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三篇)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三篇)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一、建立健全财务机构岗位责任制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的会计法规,结合单位类型和内部管理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财务机构,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制定职责分明的岗位责任制。

岗位责任制包括:财务机构内部岗位设置及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对纳入会计集中核算的单位,必须设置财务管理员岗位)。

重点应当明确单位领导对财务机构的领导职责权限;财务机构负责人的职责权限;出纳人员的职责权限;其他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并在财务机构内部建立必要的内部牵制制度会计回避制度:出纳以外的人员不得经管现金、有价证券和票据;出纳人员应做好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储蓄日记账的登记工作;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兼任本单位的会计或者出纳;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其他主要负责人的近亲不得在本单位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的近亲属不得在同一会计机构担任会计工作;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其他主要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以及会计人员因执行公务发生的财务收支,本人不得审批。

二、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制度(一)、现金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明确现金开支范围。

2、根据单位日常零星支出的需要,明确库存现金(或备用金)限额的管理措施。

3、明确各项现金收入账时间,制定控制坐支现金行为的管理措施。

4、建立库存现金的盘存制度,保证账实相符,并对可能发生的现金长短款的处理做出明确规定。

(二)银行储蓄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按照《支付结算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银行储蓄开户、使用以及销户的管理措施。

对出租、出借银行卡号、签发空头支票及远期支票套取银行信用、公款私存等事项的处理办法应当明确。

2、明确核对银行账务的管理措施。

(三)、票据及有关印章的管理1、单位应当加强与货币资金相关的票据的管理,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专设登记簿进行记录,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4篇)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4篇)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一、总则1.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行为,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加强财务会计信息的管理和使用,提高会计信息的规范性和可比性,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

3.本制度应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财务会计准则相一致,并根据事业单位特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细化。

二、财务会计管理组织1.事业单位应设立财务会计管理部门,负责财务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管理工作。

2.财务会计管理部门应有专门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且应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三、财务会计信息的编制和报送1.财务会计信息的编制应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进行,并建立财务会计档案,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

2.财务会计信息的报送应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和报告要求进行,确保报告的及时和完整。

四、财务会计信息的保管和使用1.财务会计信息的保管应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包括电子和纸质档案的管理,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安全和可查。

2.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应按照事业单位的业务需要,进行适当的权限设置和控制,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合理和安全使用。

五、财务会计信息的审计和监督1.财务会计信息的审计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和核实。

2.财务会计信息的监督应由事业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及时发现财务会计信息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和处理。

六、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1.事业单位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真实、准确地披露财务会计信息。

2.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应包括财务报告、年度报告等内容,且应通过适当的渠道进行公告和发布。

七、财务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利用1.财务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应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目标,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决策。

2.财务会计信息的利用应按照相关规定和合理的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的运用和管理。

八、财务会计违规处罚1.对于违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的规定进行处罚。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指在事业单位中所使用的一种会计制度,它主要规范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目的是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使事业单位能够合理、科学地进行财务管理和决策,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会计核算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即在相关的经济业务发生时,应当将其记入会计账簿中,以真实、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

具体要求包括:1. 事业单位应当设立各种会计账簿,如总账、明细账等,用于记录和核算各项经济业务。

2. 事业单位应当进行日常会计核算,及时核对和调整各项会计账簿,确保账务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 事业单位应当编制年度财务报表,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报送,以供审计和监督。

二、财务管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用于规范和管理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具体要求包括:1. 事业单位应当设立财务部门,由专门的财务人员负责实施财务管理工作。

2. 事业单位应当编制预算,对收入和支出进行计划和控制,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预算的执行和调整。

3.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和监督,防止财务违规行为的发生。

4. 事业单位应当及时支付税收和各种费用,按照规定的程序核销债务和资产。

三、财务报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编制和报送相应的财务报告,以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具体要求包括:1. 事业单位应当编制年度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以供内外部的审计和监督。

2.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务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财务报告的编制,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报送。

3.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财务报告的审核和审计,确保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4.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财务报告的结果,及时进行财务分析和评估,为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总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它的实施对事业单位的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3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3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一、目的和依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目的是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财务的科学运作。

本制度依据《会计法》、《行政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编制、资金管理、账务核算、财务报表等内容。

第二章预算编制与执行一、预算编制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编制年度预算,明确收入、支出项目和金额,并经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二、预算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不得超支或挪用资金。

对于预算外收入的使用,应征得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

第三章资金管理一、资金收入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收入应当遵循合法合规原则,按照财务制度与有关部门签订协议,明确收款方式和时间。

二、资金支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支付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或相关文件规定进行,确保支付的合法性和及时性。

三、资金监管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资金监管制度,对资金的收入、支付、使用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合理利用。

第四章账务核算一、会计凭证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经济业务情况,按照会计准则编制会计凭证,准确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和责任归属。

二、账簿记账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建立完整的会计账簿,并按时进行记账和披露。

三、财产登记行政事业单位应对自有财产进行登记,明确财产的种类、数量和价值,并建立相应的登记台账。

第五章财务报表一、会计报表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财务制度的要求,编制年度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

二、报表披露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相关要求将财务报表报送给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利益相关方,并及时进行披露。

第六章财务监督与审计一、财务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应接受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财务监督,及时提供有关财务资料和情况。

二、财务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应定期接受财务审计,对财务状况和财务业务进行全面、独立的检查。

第七章法律责任一、违法行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存在违法行为的,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第三条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统称会计制度)等,由财政部根据本准则制定。

第四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上级)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第五条事业单位应当对其自身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第六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为前提。

第七条事业单位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

会计期间至少分为年度和月度。

会计年度、月度等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第八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发生外币业务时,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算为人民币金额计量。

第九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

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由财政部在相关会计制度中规定。

第十条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

第十一条事业单位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十二条事业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第十三条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情况。

第十四条事业单位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十五条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同一事业单位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确需变更的,应当将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对单位财务状况及事业成果的影响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同类事业单位中不同单位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统一的会计政策,确保同类单位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六条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事业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反映、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管理、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第十七条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第三章资产第十八条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第十九条事业单位的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

第二十条事业单位的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

短期投资是指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持有时间不超过1年(含1年)的投资。

应收及预付款项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各项债权,包括财政应返还额度、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应收款项和预付账款。

存货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第二十一条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长期投资是指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持有时间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和债权性质的投资。

在建工程是指事业单位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和设备安装工程。

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

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无形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

第二十二条事业单位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

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事业单位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按照实际发生额计量。

以支付对价方式取得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资产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取得资产时所付出的非货币性资产的评估价值等金额计量。

取得资产时没有支付对价的,其计量金额应当按照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的,其计量金额比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所取得的资产应当按照名义金额入账。

第二十三条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由财政部在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

第四章负债第二十四条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

第二十五条事业单位的负债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偿还的负债。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

第二十六条事业单位的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缴款项等。

短期借款是指事业单位借入的期限在1年内(含1年)的各种借款。

应付及预收款项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项债务,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应付款项和预收账款。

应付职工薪酬是指事业单位应付未付的职工工资、津贴补贴等。

应缴款项是指事业单位应缴未缴的各种款项,包括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款项、应缴税费,以及其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的款项。

第二十七条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

长期借款是指事业单位借入的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借款。

长期应付款是指事业单位发生的偿还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应付款项,主要指事业单位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应付租赁款。

第二十八条事业单位的负债应当按照合同金额或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

第五章净资产第二十九条净资产是指事业单位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

第三十条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

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其来源主要为非财政补助结余扣除结余分配后滚存的金额。

非流动资产基金是指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

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

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各项财政补助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管理和使用的结转和结余资金。

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项收入与各项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其中,非财政补助结转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非财政补助结余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非专项资金收入与各非专项资金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第三十一条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净资产项目应当分项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六章收入第三十二条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第三十三条事业单位的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财政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包括基本支出补助和项目支出补助。

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

其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给事业单位的资金和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是指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

经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其他收入是指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经营收入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

第三十四条事业单位的收入一般应当在收到款项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进行计量。

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收入,应当在提供服务或者发出存货,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或者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进行计量。

第七章支出或者费用第三十五条支出或者费用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

第三十六条事业单位的支出或者费用包括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等。

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是指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上缴上级支出是指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

经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其他支出是指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和经营支出以外的各项支出,包括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

第三十七条事业单位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的,应当正确归集开展经营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数;无法直接归集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或比例合理分摊。

事业单位的经营支出与经营收入应当配比。

第三十八条事业单位的支出一般应当在实际支付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进行计量。

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支出或者费用,应当在其发生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

第八章财务会计报告第三十九条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第四十条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第四十一条财务报表是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等的结构性表述。

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

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一)资产负债表;(二)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三)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第四十二条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报表。

资产负债表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分类列示。

资产和负债应当分别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列示。

第四十三条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是指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

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应当按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的构成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情况分项列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