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的启示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哲学思想,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社会建构主义和认知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关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认为知识的构建是通过个体对新信息的主动
处理和既有经验的再解释而完成的。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
1.知识是由个体主动建构的。
建构主义认为,人类并不是在一个“空白”的脑海中被
动地接收信息和知识,而是通过主动处理新信息和既有经验来建构知识,学习是个体
主动构造知识的过程。
2.知识是建立在社会互动中的。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知识建构是受到社会文化环境
的影响的,社会互动和文化传统对于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知识是主观的。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是主观的,由于个体的背景和经验不同,因此有可能出现对同一信息存在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4.知识是不断重构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个体获得新经
验和处理新信息而不断更新和重构的。
建构主义的启示在于: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认知差异,强调教学环
境和师生互动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推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情
境学习和探究学习。
总之,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引导教育者从学生的视
角来重新看待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自主学习。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故而,教师在尊重书本知识的同时,不能用知识的权威性来压制学生的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敢于向知识质疑、挑战;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这要求教师做到:
首先,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其次,注意学生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运用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
最后,注意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课,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合理运用和领会知识;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
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模式、有观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新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建构主义对现代教学的启示意义
建构主义对现代教学的启示意义112032009007 蔡珠銮一、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只是的积极主动地建构,这种建构来源于学生的特殊性,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
人与人之间不同的交流可以影响学习者形成不同的建构,建构主义批判传统教学是:不完整、惰性、不灵活的。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起新的经验的过程。
与传统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教育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应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地、有意识地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交互,从而将其内化为新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强调以“学”为中心,重视“情景”、“协作”在教学中的作用,即更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即学习是具体的,有目的的,有效的,有价值的。
学习的内容是在具体的环境中寻找处理现实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寻求解决之道的过程中,问题由教师提出设计真实的任务,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而且学生认为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教学的目标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核心活动是高水平的思维,而不只是强化记忆和操练。
问题解决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为了指导实践,教学的目的与结果是能使学生建构丰富的“活知识”,培养具有真知灼见、问题解决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的人。
建构主义理论提示我们,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与学生的需求“对接”,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创新能力的新型指挥人才。
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中的学习策略为促进并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需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应用各种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通过主动构建自己的学习理解,通过交流、研究和实践去实现自己知识和技能发展的。
因此,它把学习过程从一种
被动的、知识被灌输式的学习方法,转变为一种积极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习者把他们的经
验与课程内容结合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
体现。
学生从参与者到发现者,形成了学习的循环。
教学中注重分析讨论,
激励学习者用自己的理解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教师需要提供一个有挑战性和
合作性的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不断思考,引导学习者创造性地
建构知识体系,把自己的经历与认知结合。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完
善学习理论。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
使学生敢于发
表自己的看法,多鼓励他们思考,避免单一话语。
教师应利用丰富的资源,
如实验、网络、文字和图像,给学生提供更多更有趣的学习环境,利用新的
教具、新的技术和多样化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潜能潜能,激发学习者不断提升自己,充分表达自我。
总之,建构主义教学是一种以参与式学习为核心、积极参与的学习理论,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提高了学习的效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人们在真实的、全面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建构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和教育理论,强调人类通过主动的认知和思维过程不断建构知识和理解。
它主要关注知识是如何被构建并融入个体和群体的思维和行为中的。
以下是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启示。
1. 知识被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从外部传递给个体,而是由个体通过主动的思维和认知过程来建构。
个体通过观察、解释和理解外部世界中的信息,并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对比和调整,从而改变和扩充原有的知识结构。
这表明,教学应该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创造出适合个体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2. 社会交往对知识建构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社会交往是知识建构的重要环节。
个体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来共同构建知识,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讨论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这表明,教学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创造出鼓励学生交流和分享想法的学习氛围。
3. 知识是主观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的,不同个体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来理解和解释外部世界的信息,因此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观点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表明,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促进学生之间的对话和理解。
4. 环境对知识建构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环境对知识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通过与环境中的信息和经验进行互动来建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这表明,教学应该创造出丰富、有意义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对教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仅仅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来帮助他们建构知识。
其次,教学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创造出鼓励学生交流和分享想法的学习氛围。
同时,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促进学生之间的对话和理解。
此外,教师应该创造出丰富、有意义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学的启示弋阳葛溪中学祝师龙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传递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四个重要的因素:强调学习协作、会话、情境和意义的构建;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结构,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儿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效的学习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意义也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建构起来的;学习过程中,要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千差万别;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它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也就是教师的影响作用;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把教学看作基本上由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的例如学科结构、社会价值等因素,而是考虑到学习者,带进了学习情境的先前知识——他们的目的和观点;把教学看成是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们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构建知识概念和意义;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一建构课堂教学新设计: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人工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教学思路要清晰,过程流畅、自然,问题设计恰当可行,切合学生实际,提问要有技巧,因人设疑,灵活多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树立新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观:各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了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注意的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三教学策略上的创新:建构主义学习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例如,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总要有一个原有的知识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使认知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平衡状态;但这不是知识的简单量变,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促进新、旧知识交互作用,这对于完善认识结构,使认识结构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把新概念或规律与自己认识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相联系,把新概念、规律与原有的有关概念、规律进一步分化和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结构;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唤起头脑中已有的有关概念,与新感知的概念一起,进行进一步的概括和深化,总结出共同因素,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四教师角色的转换: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的,在构建主义者看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那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什么位置呢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促进者、帮助者、指导者和对话者,老师同时是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之一;五评价的多元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在于学习的结果的评价;在大多的构建主义者看来,我们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学习学习过程的评价,着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索、发现的体验;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以学生的意义构建为最终目的来进行学生学习的评价,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评价;。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启示
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应用中给教学或学习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含以下观点:(1)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2)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培养学习者的个性和易于发挥创造性。
(3)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
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3)强调创设真实情景,把创设情景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4)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景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5)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景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传统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景所具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从而启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设情景正是数学学习方式变革的切入口,以问题方式所展开的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
1.2 情景教学1.2.1什么是情景?柏拉图有这样的说法: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好比住在洞穴里的人,背向洞口,面向洞壁,只看见影子而看不见投射影子的实物——这就是哲学里有名的『洞穴学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最新教育资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学习、教学理论被看做对传统学习与教学理论的一场革命,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学习并研究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将对我们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材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建构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17世纪末意大利哲学家维柯。
但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有人称它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二、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体适应现实的结果,是个体经验的反映。
知识也不断地变革、升华,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发展的、演化的。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学习主体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而每个个体都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着自己的知识,由于学习者的经验和文化背景不同,因而他们建构的知识及对现实的理解也会有差异。
(-)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和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双向建构的活动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
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一个同化一顺应一同化……循环往复的过程。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它同时包含了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起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三)建构主义师生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学的启示弋阳葛溪中学祝师龙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传递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四个重要的因素:强调学习协作、会话、情境和意义的构建。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结构,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儿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完整版)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学的启示弋阳葛溪中学祝师龙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传递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四个重要的因素:强调学习协作、会话、情境和意义的构建。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结构,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儿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启示及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启示及应用【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应用。
通过深入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课程和教学活动。
在中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关键。
这些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性,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中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教学、启示、应用、基本原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知识建构过程、重要性、未来发展、总结、展望1. 引言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启示及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启示及应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自身的经验和思考来建构新知识,从而更有效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在中学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探究空间,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和研究来不断完善和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有望推动中学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果。
2. 正文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体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构建新的理解。
这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建构主义对学前教育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知识的建构。
它对学前教育教学提供了以下启示:1.学生的主动参与: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通过积极的参与和探索来建立自己的理解。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材料,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发现和构建知识。
2.基于学生的先前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他们先前的知识和经验的。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背景和兴趣,并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来引导学习。
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观察,教师可以建立起与学生的连接,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和经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3.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共同建构知识。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或合作项目,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理解。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讨论和解决问题来构建知识。
4.建立真实情境:建构主义主张将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活动、角色扮演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
这样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5.反思和评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学生应该被鼓励不断地反思和评估自己的学习。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总的来说,建构主义对学前教育的启示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知识的建构。
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支持,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建构主义观后感
建构主义观后感建构主义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理论,强调认知活动是人的学习和思维的“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种知识构建是主动、个性化和基于经验的。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和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考,引发了教育领域的一系列变革。
在教育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个性化,教学应该尊重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解决、合作学习、情景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此外,建构主义理论还提倡通过实践、体验和反思促进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现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通过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我意识到教学并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主动构建知识。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运用建构主义的理念,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在教学中,我发现建构主义理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我发现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通过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我发现他们的学习效果更好,更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建构主义理论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也给教师带来了一些挑战。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心得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心得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建构主义理论,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和贡献。
在学习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首先,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了儿童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的过程。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验,不断地将新的经验和观察加入到已有的知识框架中,从而逐渐建构出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种主动的学习方式,使得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体和自主,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我的实践中,我意识到不能仅仅是灌输知识,而是要鼓励儿童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还强调了儿童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
他提出了四个认知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和发展任务,儿童必须完成当前阶段的任务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这个理论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帮助我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并针对不同的阶段提供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在感知运动期,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知世界,所以我会采用更多的感官刺激和运动活动来帮助他们建构知识。
另外,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还强调了儿童的社会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获得了语言、符号和社会规范等工具,从而促进了他们的认知发展。
在我的实践中,我经常组织儿童之间的合作活动,鼓励他们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共同建构,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此外,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还强调了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不仅涉及到认知方面,还包括感情、社会和道德等多个维度。
在我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发展,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并尊重和关注他们的感受。
我还会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道德价值观,帮助他们理解和尊重他人,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现对现代教育的启
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皮亚杰认为,人类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是通过主体性建构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
这意味着,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是通过个人的体验和反思来建构的,而不是直接从外界获得的。
在教育领域,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在这种教育思想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专家,而是引导学生探索、反思和建构知识的导师。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另外,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还提醒教育工作者注意到,学习并不是一种单向的过程,而是一种复杂的交互过程。
在这种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对象,还是建构知识的主体。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学生能够在交互过程中建构知识。
总之,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本质,并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
想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建构主义对数学教学的几点启示
浅谈建构主义对数学教学的几点启示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数学知识的有效获得和能力发展要靠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建构,这种理论和观点对数学教育及学生的发展均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在建构主义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建构主义理论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启示,并指出它存在问题。
随着国外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理论的引入和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越来越被大家所了解和熟悉。
本文在建构主义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建构主义理论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启示,并指出它存在问题。
1.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它的内涵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从多重视角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关认识与学习的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
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等,总体来说,它们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基本一致。
2.建构主义理论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启示2.1 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生成,确认了“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学观。
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老师提供的各种信息及自己原有的经验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在头脑里建构新知识结构,才能完成知识的接受。
例如在讲解新课必修四“向量的加法”时,教师不要急于将运算法则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能通过与实数的类比,让学生慢慢猜测出“向量的加法”也满足交换律与结合律,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证明这一结论。
由猜测结论到证明结论,正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我想通过这一方式获得的知识,学生会记忆犹新。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进而发现新知识。
2.2 教学中要重视课堂合作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同学的协作下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这种建构是一种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建构主义源自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有关,所以利用建构主义能够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下面我们就从“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这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1.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何克抗,1997;戴炜栋,2004)。2.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促动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协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发挥指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协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协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合作学习”(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实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二、对教学的启示基于对学习的基本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方法、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理论的看法(何克抗,1997;钟书能,200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理应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学媒体,为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以此为出发点,能够引申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和教学模式(张建伟,1996;何克抗,1997;钟书能,2004)。1.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能够简要概括如下:(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始终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个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3)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能够在其中实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而非支持“教”)。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7)教师角色的转换。建构主义下的教师角色发生三个方面的改变:①教师应使学生理解到特定任务的意义,并引导学生超越当前的目的,了解其更长远的意义。②教师应协助学生树立胜任感,协助学生加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水平,还要帮学生确定目标,寻求挑战。③教师要促动学生社会水平的发展,同时鼓励学生保持和发扬个性。(8)强调教学中任务是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枢纽,是师生之间表明态度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2.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何克抗,1997)。到当前为止,应用较为广泛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1)脚手架教学。“脚手架教学”理应“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何克抗,1997)。建构主义者借用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这个模式的教学主要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环节组成。(2)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因为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环节组成。(3)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首先,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而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其次,这种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甚至有人主张教师不要备课),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最后,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或者实行与学习过程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估。(4)随机进入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表现。换句话说,学习者能够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理解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三、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传统学习理论无可比拟的先进性,更能说明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和过程,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设计原则和教学模式创新无疑产生了重大影响(刘志华,2004)。不过,凡事都有其两面性。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过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往往会有忽视教师重要指导作用的倾向,而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强调建构知识的不确定性,强调知识没有绝对客观的标准,无疑会导致真理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陈琦,1998)。其次,即使在教育技术领域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施也有很多困难和阻力(钟志贤,1999)。最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能成为教学的“百宝箱”,其他学习理论应该而且必须在我们的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任何一种理论之所以存有,无非是它针对了某一问题,在解决某方面问题上有其独特的功能。教学面对的是学习与发展任务,对应着多种教学或学习理论,在完成整体的教学任务过程中,各种教学理论互相交融地起作用(钟志贤,1999)。参考文献[1]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2] 戴炜栋,刘春艳.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外国语,2004(4).[3]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理论的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4] 刘志华,张军征.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电化教育研究,2004(9).[5] 乐眉云.应用语言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Cognitivism)到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7] 钟书能.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写长法”教学.外语界,2004(3).[8] 钟志贤.我们离建构主义有多远.电化教育研究,1999(5).。
简述建构主义对学前儿科学教育的启示
简述建构主义对学前儿科学教育的启示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并认为知识的获取是基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所产生的。
在学前儿科学教育中,建构主义的理念对于幼儿的认知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启示,具体如下:一、幼儿的行为是知识获取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幼儿通过行为与环境的互动来获取知识,因此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充满探索和发现的环境,让幼儿通过实践来积累知识和经验。
在学前儿科学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通过观察、探索、操作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二、幼儿的知识是与环境紧密相关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而建构出来的,因此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富有挑战性和激励性的环境,让幼儿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在学前儿科学教育中,教育者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设计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幼儿主动参与,从而使他们对环境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幼儿的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个体的行为主动性和认知活动上的。
在学前儿科学教育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四、幼儿的学习是社会化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来完成的,因此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化环境,让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建立社会关系,获取知识和经验。
在学前儿科学教育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幼儿之间的交往和合作,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和支持,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五、幼儿的学习是情境化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情境的基础上的,因此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富有情境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情境中发现和建构知识。
在学前儿科学教育中,教育者应该注重情境的设计和创造,让幼儿在情境中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在学前儿科学教育中,建构主义的理念为教育者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启示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启示,这事儿说起来可有意思了。
你想啊,咱小时候上学,老师总是一股脑儿把知识塞进我们脑子里,像是把书本上的内容直接搬到我们脑袋里去。
那时候,学习就跟在仓库里堆货似的,老师忙得像陀螺,学生们也像小山似的堆在那里,听得晕头转向。
后来啊,教育界来了个大变革,建构主义这玩意儿就冒头了。
建构主义说,知识不是老师直接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一点点建构起来的。
这就好比是盖房子,学生们不是被动地等着别人把房子盖好,而是自己当起了建筑师。
老师呢,就像是建筑工地的监理,提供材料和指导,但最终的设计图得学生自己来画。
小明他妈就跟我说过,小明以前上课总是听老师讲得云里雾里,后来呢,老师开始用建构主义的方法教学。
小明就活了过来,老师给他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去思考。
小明就跟发现新大陆似的,乐在其中。
“妈,你看我找到了答案!”小明兴奋得跟个小猴子似的,跳来跳去。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做一锅美味佳肴。
老师提供食材和烹饪技巧,但最终的味道得靠学生自己调配。
老师不能只是站在一旁说:“你应该这样做,那样做。
”而是要站在旁边,鼓励学生去尝试,去犯错,因为只有通过错误,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精髓。
记得那年夏天,班里组织了一个小组项目,主题是“如何让我们的学校更环保”。
每个小组都得自己想办法,找资料,动手做。
有一个小组,他们决定在学校里建一个小型的垃圾分类站。
开始时,他们一头雾水,搞得一团糟。
老师在一旁看着,笑而不语。
最后,他们终于搞明白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还成了学校里的环保小卫士。
建构主义还强调,学习是个社会过程。
学生们得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就像是大家一起围着火堆讲故事,谁的故事讲得好,大家都听着,互相补充,故事就越来越精彩了。
老师在其中就像是故事的引导者,点燃学生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小红她爹是个老顽固,总是说:“学习就是听老师讲,听懂了就行。
建构主义启示
1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感悟语文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获得全面的理解。
2让学生明了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方向,主动学习语文
中学生普遍处于被动学习语文的状态,他们并不十分清楚语文学习的目的和方向,如果能让学生一开始就明了语文学习的目的和方向,列出自上而下的知识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肯定会增强。
3利用情境教学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在当前条件下,教师应多使用投影、图片、录音磁带和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让学生感受难以在课堂上见到的现实或历史的生活画面与情景,甚至可以使用电脑虚拟现实,多方位、多视角地感受现实,这样就能摆脱课堂教学的局限,
4、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广为采用
对话教育是最适合建构主义的合作学习的。
合作学习,除了经验共享的意义之外,强调与他人联系,使学习者意识到“我”的同时,也意识到“你”的存在,这是一种自我又保持开放心态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优良人格结构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后现代思维方式的突出特征后现代主义表征一种思维方式。
目前来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极具复杂性的思潮。
在后现代主义的大旗下,聚集了众多的思想派别,如新解释学、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分析哲学等,也有学者把后现代哲学划分为十多个派别。
这些思想派别彼此间差别很大,但是却具有一种共同性——追求一种新的“后现代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代表着后现代众多思想派别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视角。
其最突出的特征有三个方面:反思现代性、多元化思维和否定性思维。
1.反思现代性在思维的内容方面,对西方的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是后现代主义众多思潮的共同动机和追求。
一般认为,从哲学的角度讲,现代性主要指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理性原则和科学精神。
它起源于18世纪晚期的启蒙运动,以文艺复兴时期为反对神性而建立的人类理性和17、18世纪发展起来的科学与实证精神为基础。
它强调理性、权威、同一性、整体性、确定性和终极价值观。
而后现代主义者们用“后现代性”为工具,对现代性进行反思。
I.哈桑(Hassan)在《后现代转向》中完整地概括了后现代性的特征——不确定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我性和内在性。
菲瑟斯通(Featherstone)则认为,后现代性与后文化概念、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相联系。
它反对永恒的、先验的思想与知识基础。
其意义在于“不确定性”与“去中心”。
后现代主义所谓后现代性的特点有二。
一是反理性。
后现代主义既反对科学理性;又反对终极性的价值理性。
他们批判科学理性的权威,批判追求终极真理的哲学观;他们从人的生活和经验永远是个别的、杂乱的、不协调的观念出发,倡导一种非统一的、个别性的价值认识。
二是反中心性、反同一性、反整体性。
这是解构主义提出的要求,解构主义的目标就是拆除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而把差异性、边缘性原则作为判断一切事物价值的根据。
德里达提出“解构”概念、利奥塔对“元话语”的质疑和提出“谬误推理”、福柯选择疯癫等反常现象研究人文科学史都体现了差异性与边缘性原则。
三是反确定性。
反对传统哲学认识论追求唯一的真理性结论,重视认识者和解释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人的认识成果的多维性和动态性。
2.多元化思维在思维的方法方面,后现代主义肯定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肯定了人在认识万事万物时差异性的一面。
利奥塔在批判以总体化的统一性为特征的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同时,提出“纷争哲学”的概念。
而“…纷争哲学‟就是要探讨规则的差异性,纷争就是一种表现差异的沉默(silence)”“纷争哲学就是要表达差异,让少数派话语发言;它是保存差异而不是压制差异;它追求理性的多元性而不是一种单一的理性。
后现代要强调的是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他者性。
”梅罗?庞蒂也指出,没有人能同时看到立方体的六个面。
也就是说,随着时空的变化和认识者的改变,人类认识的结果是不同的。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只能是多样的和歧义的,人应该从多视角出发认识和理解世界。
3.否定性思维在思维的性质方面,后现代主义着重于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否定,体现出否定性思维的倾向。
如I?哈桑把后现代主义称为“摧毁”(unmaking)运动形象地表达了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否定性倾向。
后现代主义思维的否定性并不等同于虚无主义。
实际上后现代主义者们是过于专注于批判和反思而疏于建立。
在后现代主义传入美国以后产生了分化,形成了具有破坏性向度的后现代主义者和具有建设性向度的后现代主义者。
其中,具有建设性向度的一派强调了对现代性的继承性。
二、后现代教育图景中人的关系在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中,除了利奥塔之外,其他人如拉康、福柯、德里达等人都没有专门地论述教育问题;但拉康关于无意识问题和大学话语的论述、福柯关于“知识-权力”的系谱学分析、德里达“解构”概念的提出都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利奥塔通过分析后现代知识的状况,把现代科学知识拉下了权威性真理的圣坛,并描绘了后现代教育的图景和师生关系。
另外一些人物如吉鲁(Henry Giroux)与多尔(W.Doll),把后现代哲学思维运用于教育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教育观点。
他们的思想中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教育思维倾向。
利奥塔认为,随着后现代的来临,知识领域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知识分子的使命改变了,他们由知识的启蒙者变为控制信息的专家,教育的本质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再是关切社会的“自由精英分子”(Liberalelite),而成为在终端机前获取新类型知识的聆听者,成为主动的信息获取者;教师的地位将被电脑信息库所取代,他们再也不是学生的传道授业的精神导师,而成为信息控制专家,其主要任务教会学生使用终端机的方法和教会学生新的语言规则;学校的中心场所不再是教室、图书馆而是数据库,“数据库成了明日的百科全书,其所有信息超过了任何学习者的容量和接受能力。
数据库成为后现代人的本性。
”由此可见,利奥塔所谓后现代教育的本质与一般教育的含义是大不相同的,教育更多地被理解为学习者主动获取信息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其中学习者面对终端机的自主的、多样性的选择成为他们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在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他们退居幕后,进行方法和语言指导;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是信息控制专家,所以在“数据库成为人的本性”的时代,教师在发展和丰富人的本性方面的责任更为重要了,并且由于学习者的自主、多样的选择是后现代教育的基本因素,因而对教师承担其责任的技术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和高超。
三、后现代教育思维关于差异的平等观后现代思想体现了对平等的一种新的认识。
一般来说,平等有两种层次。
一是指同质的平等,即使用同一的标准要求和评价多样性的对象。
现代性支配下的平等思想就是“同质的平等”,“近代启蒙思想打破了等级思想,代之以平等思想。
其核心是一个无差异的原子社会观。
”二是异质的平等,即使用不同标准要求和评价不同的对象。
后现代主义就崇尚异质的平等观。
“后现代主义强调每个人之间的差异,主张…去权威‟、…去中心‟、…拆结构‟,其核心思想似可归纳为:承认异质的平等观。
”英国学者J?巴什勒提出“本体论上的平等”(onto logical parity),认为任何存在的东西,不论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都是真实的。
没有什么东西比别的东西更真实、更具有实在性。
“本体论上的平等”要求摈弃一切歧视,“接受和接收一切差异”。
利奥塔提出“谬误推理”的概念,认为人类话语交往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共识和统一的标准,而是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和错误,追求一种异质标准。
从而在认识论方面也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用差异哲学取代求真求同哲学的特点。
现代性支配下的教育往往过分强调统一性,例如让不同的学习者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按同一速度、学习同一的内容,并用同样的标准考察和评价他们。
实际上是用“同质的平等”观对待具有丰富多样性的学习者。
而差异的平等观则承认和保护学习者的丰富多样性,这种观念更能体现“公平”的涵义,因而在教育活动中是更有效率的。
提倡差异的平等必然重视教育的复杂性问题。
在同质的平等观支配下,教育活动中的关系被简单化了,目标是同一的,评价标准是同一的,过程被严格地规范化、科学化,受教育者发展的结果是单一模式化的;甚至于在某些教育形态中,人的完善发展过程被简单化为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过程,而那些最能表现人的多样性的方面如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方面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被忽略或被有意识地加以限制了;而在差异的平等观支配下,教育活动中的关系则是极其复杂的,受教育者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是多方向的、可选择的。
因为,严格来说,教育者面对多少个学习者,他就必须建立多少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发出多少种不同的影响,接受多少种不同的评价。
四、后现代教育思维对“教育学是一门科学”的怀疑后现代主义从否定现代性的思维倾向出发,否定20世纪以来用科学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方法论倾向,反对把教育学作为科学或科学知识进行研究。
认为教育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不是受普遍的理性原则的支配。
教育不追求科学所崇尚的同一性和权威性,而是要强调以文化差异为背景的差异性和边缘性研究。
后现代教育学者的重要代表吉鲁提出了“边缘教育学”(border pedagogy)和“批判教育学”(crictic pedagogy)的思想。
强调教育学应“尊重文化差异,运用文化批判观点在教育研究中创造一种跨越边缘——文化差异的新形式。
”这里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一个必须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即教育学的科学性与教育学的文化品格之间的关系。
为了适应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存环境,教育学必须追求差异性,而绝对的差异性又与现代教育所孜孜追求的教育学科学化进程相背离。
两者之间谁是更主要的、更基本的?两者之间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和张力?后现代崇尚文化差异和文化批判的教育学研究为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五、后现代教育思维对“给定”(given)的瓦解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后现代主义对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有独特的认识。
其通过对理性的批判,彻底否定了西方哲学中先验的、不证自明的绝对真理以及各种各样的“给定”对人的束缚。
后现代哲学“用一个未知的、不确定的、复杂的、多元的世界概念取代了传统的给定的世界概念。
”实际上,在一个“给定”的世界中,人选择和创造的活动空间被极大地压缩了,而在这个未知的不确定的世界中,人的发展和命运不再被不证自明的给定的真理所引导和规范,而是依赖于人自己的选择和创造。
拉康(Lacan)提出并分析了四种基本的知识话语(knowledge discourses)即大学的话语(discourses of the University)、控制者的话语(discourses of the Master)、歇斯底里者的话语(discourses of the Hysteric)和分析者的话语(discourses of the Analyst)。
其中,大学的话语代表了一种现代性教育环境,在这种话语中,学习者是某种处于支配地位的或全能性的系统或知识体系的接受者。
有人把这种系统或体系鲜明地比喻为“纯粹的无人格系统”,指出这种系统不能照顾个体主观意识和欲望。
个体只能按照扮演、复制或扩展该系统的方式去行动和思考。
也就是说,个体的活动很难有创造性,这是一种“给定”(given)性的教育环境。
拉康指出,这种“大学的话语”只能通过“分析者的话语”来加以抵制和颠覆。
也就是要代之以重视个体无意识状态和以欲望为行为动力的(教育)系统。
有的学者指出,现代性支配下的教育有太多“给定”的东西,后现代的(教育)价值就在于使瓦解这种“给定”具有更大的可能性,使教育具有批评的、怀疑的特性和恰当的不确定性。
六、后现代教育思维的建构性、隐喻与自组织首先,后现代课程本质上是建构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