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设计
心理学实验设计
心理学实验设计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实验设计是探索人类心理和行为规律的重要方法。
通过精心策划和实施实验,我们能够揭示隐藏在复杂心理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为理解和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一个好的心理学实验设计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问题。
这个问题应该是具体、可操作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例如,我们想要探究“睡眠不足是否会影响人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这就是一个比较清晰的研究问题。
确定了研究问题后,接下来就要提出假设。
假设是对研究问题可能结果的一种预测。
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可能会提出“睡眠不足会导致人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下降”这样的假设。
实验对象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
实验对象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我们所研究的总体特征。
同时,要考虑到实验对象的数量,数量过少可能导致结果的偶然性,数量过多则会增加实验的难度和成本。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还需要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实验变量的操纵方面,要确保自变量的变化是清晰、可测量的。
对于“睡眠不足”这个自变量,我们可以规定实验组的被试在实验前一天只睡 4 个小时,而对照组的被试保持正常的 8 小时睡眠。
因变量则是我们用来衡量实验效果的指标,在这个实验中,可以通过注意力测试的得分来反映被试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控制额外变量是实验设计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额外变量是指那些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但又不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变量。
比如,实验环境的噪音、温度、光线等都可能成为额外变量。
为了控制这些变量,我们需要尽量保持实验环境的一致性,让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实验材料的准备也需要精心考虑。
如果是进行认知测试,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测试题目和工具,确保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实验流程的设计要合理、清晰,让被试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
在实验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实验人员要对被试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指导,消除他们的疑虑和紧张情绪,保证被试能够以自然的状态参与实验。
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引言心理学实验是研究者通过科学的方法探索和解释人类心理现象的重要手段。
正确的实验设计和分析可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研究者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心理学实验研究。
一、实验设计1. 研究问题的明确在进行心理学实验前,需要明确研究问题并确立研究目的,例如探究特定行为、思维或情绪现象的成因,或验证特定理论的假设等。
明确的研究问题对实验设计至关重要,有助于指导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2. 变量的选择与操作在实验设计中,需要选择适当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操纵的变量,可以是实验条件、实验材料等;因变量是研究者观察和测量的变量,用于判断自变量对其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干扰变量,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设计的类型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设计包括前后测试设计、双盲设计、随机对照设计等。
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和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实验设计类型有助于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 受试者的选择与招募实验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受试者的特征和数量。
在实验设计中,需要明确受试者的特征,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并合理选择和招募受试者样本,以保证实验结果的代表性和推广性。
二、实验分析1. 数据收集与整理在实验进行过程中,需要准确地收集、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
这包括将实验结果进行编码,并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和整理,以便后续的统计分析。
2. 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根据实验设计和数据类型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是实验分析的关键。
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回归分析等。
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从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回答研究问题。
3.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在实验分析中,需要利用统计方法对研究的参数进行估计和假设检验。
参数估计可以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参数的取值范围,而假设检验则用于判断样本数据是否支持或拒绝研究假设。
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
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1.预实验设计:预实验设计是最简单的实验设计方法之一,用于初步检验因果关系。
在预实验设计中,没有控制组,只进行一组实验,通过对相对较小的样本进行测量和操纵自变量,来评估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预实验设计通常仅用于提出假设,而不用于证明因果关系。
2.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之一、在这种设计中,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组和对照组。
实验条件组接受特定的自变量操纵,而对照组不接受操纵。
研究者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因变量测量结果,来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是否产生影响。
3.重复测量实验设计: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体变异的实验设计方法。
在这种设计中,每个参与者都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接受多次测量,以评估因变量在不同操纵条件下的变化。
这种设计方法可增加实验的内部效度,并减少由于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
4.配对实验设计:配对实验设计用于解决个体差异和实验随机分组引起的偏倚问题。
在这种设计中,参与者被配对成对,并且每对配对中的一个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另一个被分配到对照组。
通过在相同的偶数个体对中操纵自变量,配对实验设计能够消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5.交叉设计:交叉设计是一种特殊的实验设计方法,通过在参与者中操纵多个自变量,并在不同的时间点上重复测量因变量,来评估自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交叉设计具有高度内部效度,并且可以减少参与者间的差异。
总之,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通过系统地操纵和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从而可以得出关于心理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结论。
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法可以根据研究的特定目的和实验条件进行选择和应用。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1.问卷调查:包括人口学资料、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源等。
2.行为实验:设计实验任务,观察和记录特定心理现象的行为表现。
3.心理测量: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如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评估心理现象。
4.数据分析:探讨各组间的差异,分析影响特定心理现象的因素。
六、预期成果
1.揭示特定心理现象的群体差异及其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
3.伦理问题:保护研究对象隐私,遵循伦理原则。
4.实验偏差:采用双盲设计,控制实验条件,减少偏差。
九、总结与展望
本实验设计方案旨在深入探讨特定心理现象,为心理健康领域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精细的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成果应用,预计将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实践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本方案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研究框架和方法论参考。
二、研究目的
1.描述并比较特定心理现象在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背景人群中的差异。
2.探究影响特定心理现象的主要心理社会因素。
3.为心理干预策略和心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选取我国城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方法,计划招募800名成年人。
2.实验方法:采用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行为实验和心理测量技术。
(2)青年女性组(年龄:18-35岁,性别:女)
(3)中年男性组(年龄:36-55岁,性别:男)
(4)中年女性组(年龄:36-55岁,性别:女)
4.实验流程:
(1)发放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
(2)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特定心理现象的表现。
(3)使用心理测量工具,评估研究对象的特定心理现象水平。
2.构建特定心理现象的影响因素模型。
心理学实验设计要点
心理学实验设计要点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设计是获取可靠和有价值数据的关键步骤。
一个精心设计的实验能够有效地回答研究问题,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心理学实验设计的要点。
一、明确研究问题首先,要明确你想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这看似简单,实则至关重要。
一个清晰、具体且有意义的研究问题是实验设计的基础。
比如,你是想探究压力对记忆能力的影响,还是想了解社交环境对个体情绪调节的作用?研究问题的明确有助于确定实验的变量、方法和预期结果。
在确定研究问题时,要考虑其可行性和创新性。
可行性意味着你有条件和资源来实施这个实验,包括被试的获取、实验设备的可用性等。
创新性则要求你的研究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或者为已有的理论和观点提供新的视角和证据。
二、确定实验变量实验变量是实验设计的核心元素,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或改变的因素,它被认为是导致因变量变化的原因。
例如,在研究睡眠时长对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影响时,睡眠时长就是自变量。
因变量是被测量和观察的反应变量,是研究者想要预测和解释的结果。
在上述例子中,注意力集中程度就是因变量。
控制变量则是那些可能影响实验结果,但又不是研究者感兴趣的变量。
例如,被试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都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在实验中加以控制,以确保实验结果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
三、选择合适的被试群体被试的选择对于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具有重要意义。
被试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你所研究的总体特征。
例如,如果你的研究是关于青少年的情绪问题,那么选择的被试应该是青少年,而不是成年人或儿童。
同时,要考虑被试的数量。
样本量过小可能导致结果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而样本量过大则会增加实验的成本和难度。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来计算所需的最小样本量。
此外,还需要注意被试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同质性较高的被试群体可能会减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但也可能限制了实验结果的普遍性。
设计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公开课
设计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公开课引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而心理学实验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原理。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学实验的魅力,本文将设计一场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公开课,通过讲解和参与实验,让大家亲身体验心理学实验的乐趣。
第一部分:认知心理学实验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和信息加工的学科。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有趣的认知心理学实验,并邀请观众参与其中,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过程。
1. 实验一:注意力分配这个实验旨在揭示人类在注意力分配上的特点。
我们将通过一系列视觉刺激,要求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出特定的目标。
观众们可以亲自参与实验,感受到在复杂环境中集中注意力的挑战。
2. 实验二:记忆测试记忆是认知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一些有趣的记忆测试,观众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记住一系列物品或数字,并在之后进行回忆。
通过这个实验,观众们可以了解到记忆的特点和记忆力的限制。
第二部分:社会心理学实验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有趣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并邀请观众参与其中,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
1. 实验三:从众效应从众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受到周围群体行为和观点的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邀请观众参与一个模拟购物的情境,观察他们在面对群体行为时的反应。
通过这个实验,观众们可以亲身感受到从众效应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 实验四: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出于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而展现出的行为。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情境,观察观众们在面对他人需要帮助时的反应。
通过这个实验,观众们可以了解到亲社会行为对社会和个体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发展心理学实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有趣的发展心理学实验,并邀请观众参与其中,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
心理学实验教学设计方案
一、实验名称情绪调节能力训练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情绪调节能力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探讨情绪调节能力训练对个体情绪稳定性的影响。
3. 提高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对象某高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50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人。
四、实验材料1. 情绪调节能力问卷:用于测量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情绪调节能力。
2. 情绪调节能力训练手册:包括情绪调节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
3. 训练材料: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用于训练实验组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五、实验方法1. 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情绪调节能力问卷的测试,了解两组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水平。
2. 实验过程:(1)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的情绪调节能力训练,每周2次,每次90分钟。
训练内容包括:a. 情绪调节理论讲解;b. 情绪调节技巧训练;c. 情绪调节案例分析;d. 小组讨论与分享。
(2)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心理学课程学习,不进行情绪调节能力训练。
3. 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情绪调节能力问卷的测试,比较两组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变化。
六、实验步骤1. 实验前:向实验对象说明实验目的、过程和方法,征得同意后进行问卷测试。
2. 实验过程中:(1)实验组:按照情绪调节能力训练手册进行训练,记录训练过程和效果。
(2)对照组:按照正常教学进度进行学习,不进行情绪调节能力训练。
3. 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情绪调节能力问卷的测试,记录数据。
七、数据处理与分析1. 使用SPSS软件对实验前后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情绪调节能力变化。
2. 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情绪调节能力变化的显著性。
八、预期结果1. 实验组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实验后显著提高。
2. 对照组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实验后无明显变化。
九、实验总结本实验旨在探讨情绪调节能力训练对个体情绪稳定性的影响。
通过实验,期望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提供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力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心理学的实验设计及其分析方法
心理学的实验设计及其分析方法心理学实验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内在机制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实验设计及其分析方法。
一、设计心理学实验的步骤1.确定实验问题设计心理学实验前,需要确定实验问题。
实验问题应该是明确、具体并且有相关性的。
例如,我们想研究孤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设定以下实验问题:孤独是否会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2.制定假设在确定实验问题后,接下来需要制定假设。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假设检验,实验设计也不例外。
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预测性陈述。
例如,我们可以假设孤独会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
3.选择实验参与者实验设计需要选取参与者。
参与者可以是来自社会各层面的人群,但是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特征和标准:要有代表性,要有可比性,要尽可能控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
4.制定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是心理学实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实验材料应该是根据实验假设和预测研究问题设计的,一般包括任务、量表、仪器、现象的记录等等。
5.随机分组心理学实验中,随机分组是很重要的一环。
随机分组可以控制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并增加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如通过随机分组来消除参与者或环境的个体差异,增加实验效度等等。
6.进行实验在进行实验时,需要尽量保证实验的可控性。
实验者需要在实验开始前清晰地说明实验目的和参与者的权利,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对参与者进行保护。
同时,实验者需要仔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二、心理学实验数据分析方法1.测量手段的应用数据分析要依据测量的数据来进行,所以选择适当的测量手段非常必要。
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测量手段包括问卷调查、观察、实验、统计等等。
2.研究方法的选择心理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如实验组对照组对比法、事例对比法、交叉设计法。
每种方法都有特点,需要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和研究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3.数据分析的处理方法数据分析的处理方法有很多,如抽样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检验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等。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心理学实验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有效手段,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背后的机制。
在进行心理学实验时,正确的设计和实施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心理学实验设计和实施方法。
一、实验设计方法1. 实验目的确定在进行心理学实验之前,首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
实验目的应该明确、具体,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或者问题。
2. 变量选择实验中有两种主要的变量,即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者有意操作和改变的变量,而因变量是实验者观察和测量的变量。
在实验设计时,需要选择适当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便研究相关的心理现象。
3. 实验组和对照组设置在实验设计中,常常需要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处理或介入,而对照组则接受标准条件下的处理或介入。
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可以判断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是否是由实验处理或介入引起的。
4. 随机分组和对照为了避免实验结果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通常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这样可以保证两组之间的差异是由实验处理或介入引起的而非个体差异导致的。
5. 实验材料和任务设计根据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设计合适的实验材料和任务。
实验材料和任务应具有一定的标准化,以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并且能够准确地测量所要考察的心理现象。
6. 控制变量在实验进行过程中,需要控制一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变量,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这些变量称为控制变量,可以通过在实验设计中加入额外条件或使用随机分配的方法进行控制。
二、实验实施方法1. 实验前的说明和知情同意在实验开始之前,需要向参与者提供必要的实验说明,并获得他们的知情同意。
实验说明应包括实验的目的、程序、可能的风险和福利等信息,以确保参与者了解实验的性质并自愿参与。
2. 实验环境的准备在进行实验时,需要准备适当的实验环境,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实验一:情绪和记忆的相关性研究
实验目的:研究受试者的情绪对记忆能力的影响
实验方法:实验将由20名受试者组成,他们将被要求观看20张图片,每张图片展示不同的情绪,例如开心,伤心,害怕,厌恶等等。
每个受试者将被分配到两个组,一个组接受情绪暗示,另一个组没有
接受情绪暗示。
再次检查受试者时,如果有任何受试者表现出明显的情绪
反应,则将被移出试验组。
实验步骤:
1.首先,受试者被要求填写一份关于他们自身的抑郁情况的问卷,以
便对受试者的情绪状态进行初步评估。
2.其次,受试者将按照实验条件观看20张图片,每张图片将展示不
同的情绪,受试者可以选择是否受到情绪暗示,如果受试者选择了被情绪
暗示,则受试者将被要求观看暗示的图片;如果受试者不受情绪暗示,则
受试者将被要求观看每个图片一次。
3.接下来,受试者将被要求在观看过这些图片后对这些图片的细节进
行回忆。
4.最后,受试者的记忆细节将被记录,以便与初步评估的情绪和暗示
的情绪进行比较,以及他们的记忆能力是否受到情绪影响。
实验预期:
预期结果:在本次实验中。
高中心理学课堂的实验设计
高中心理学课堂的实验设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它不仅关注人的思维、情感以及个体差异,还涉及到社会心理、发展心理等各个方面。
在高中心理学课堂,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并锻炼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本文将探讨几个适合高中心理学课堂的实验设计。
实验一:短期记忆容量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测试学生的短期记忆容量,了解记忆的限制和记忆效应。
实验步骤:1. 准备一段数字串(例如:1 2 3 4 5 6 7 8 9 10)。
2. 按照阅读速度,将数字串展示给学生,并要求他们用纸和笔记录下来。
3. 让学生回忆他们刚刚看到的数字串,并写下来。
4. 根据学生回忆的准确率,计算他们的短期记忆容量。
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生的记忆容量有所差异。
2. 分析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模式,如数字串的顺序错误、遗漏、替换等。
实验二:暗示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暗示实验,观察学生对于外界暗示的反应。
实验步骤:1. 准备一系列与学习能力有关的暗示词语,如“聪明”、“天才”、“愚蠢”等。
2. 将这些词语逐个展示给学生,要求他们在心里自我评价。
3. 让学生写下他们在每个词语出现后的自我评价。
4. 统计学生在不同暗示词语下的自我评价反应。
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学生在面对外界暗示时的心理反应和自我评价。
2. 分析学生对于正面暗示和负面暗示的不同反应,了解暗示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
实验三:社交压力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模拟社交场景,观察学生在社交压力下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实验步骤:1. 设计一个社交场景,如模拟面对陌生人的自我介绍情境。
2. 随机选取一部分学生作为被试,让他们参与到社交场景中。
3. 观察学生在社交场景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感受。
4. 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等方式获取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反馈。
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学生在社交压力下的不同反应和应对策略。
2025考研心理学实验设计要点
2025考研心理学实验设计要点在决定踏上 2025 年考研心理学的征程时,实验设计无疑是需要重点攻克的一个关键环节。
实验设计不仅是对心理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考察考生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阐述 2025 考研心理学实验设计的要点。
一、明确研究问题这是实验设计的起点,一个清晰、具体且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至关重要。
首先,要基于对心理学领域的广泛了解和深入思考,挖掘出感兴趣且具有研究潜力的主题。
比如,探究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或者研究睡眠剥夺对认知功能的损害机制等。
在确定研究问题时,需要注意其可行性。
要考虑是否能够通过现有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进行有效的测量和操作,同时也要评估所需的研究资源和时间是否在可承受范围内。
二、提出研究假设有了明确的研究问题后,接下来就要提出合理的研究假设。
假设是对研究问题可能结果的预测,它应该基于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探索性。
假设的表述要具体、明确,通常采用陈述句的形式。
例如,如果研究问题是“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那么研究假设可以是“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降低青少年的自尊水平”。
三、选择实验类型根据研究问题和假设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实验类型。
常见的实验类型包括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和混合设计。
被试内设计是指同一组被试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其优点是能够有效控制个体差异,但可能存在顺序效应等问题。
被试间设计则是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处理组中,避免了顺序效应,但个体差异的控制相对较难。
混合设计则结合了被试内和被试间设计的特点。
在选择实验类型时,需要综合考虑研究问题的特点、实验条件和对误差的控制要求等因素。
四、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和改变的变量,因变量则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相应变化的变量。
对于自变量,要明确其定义、水平和操作方式。
比如,在研究“睡眠剥夺对认知功能的损害机制”时,自变量可以是睡眠剥夺的时长,分为 0 小时、6 小时、12 小时等不同水平,操作方式可以通过控制被试的睡眠时间来实现。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表现,通过对不同实验组的心理学实验进行设计和观察,来分析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二、实验背景。
心理学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设计实验,可以更加客观地观察和分析人们的心理活动。
本实验将根据不同的情境和条件,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以期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心理学数据。
三、实验内容。
1. 实验一,情绪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对实验对象进行情绪激发,观察他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心理表现。
实验对象将被分为愉快、悲伤和中性情绪三组,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反应、情绪表达和认知能力,来分析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心理变化。
2. 实验二,社会压力。
本实验将对实验对象进行社会压力的实验,通过模拟社会压力情境,观察实验对象在压力下的心理变化和应对方式。
实验对象将分为高压力组和低压力组,通过观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应激反应和情绪调节能力,来分析社会压力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3. 实验三,注意力分配。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对实验对象进行注意力分配的实验,通过不同的任务和干扰条件,观察实验对象的注意力分配情况和认知表现。
实验对象将分为单任务组和多任务组,通过观察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度、任务完成情况和错误率,来分析不同注意力分配情况下的心理变化。
四、实验方法。
1. 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对象应为成年人,无严重心理疾病和认知障碍,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实验材料的准备,根据不同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情绪激发材料、社会压力情境模拟材料和注意力分配任务材料。
3. 实验流程的设计,根据实验内容,设计详细的实验流程和步骤,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数据的可靠性。
4. 实验数据的收集,通过观察记录、问卷调查和实验任务完成情况等方式,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整理。
五、实验预期。
通过以上实验设计,我们预期可以获得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学数据,分析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更加客观和全面的数据支持。
心理学实验设计要点
心理学实验设计要点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个精心设计的实验能够有效地探究心理现象,为理论的构建和验证提供有力的支持。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心理学实验设计的要点。
一、明确研究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这看似简单,实则是实验设计的基石。
研究问题应该具体、清晰,并且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比如,是想探究压力对记忆能力的影响,还是观察社交环境对个体情绪调节的作用?只有明确了研究问题,后续的实验设计才有方向。
二、提出研究假设在明确研究问题后,需要提出一个或多个研究假设。
假设是对研究问题可能结果的预测。
假设应该基于现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例如,如果研究压力对记忆能力的影响,可能的假设是“高压力环境会降低个体的记忆表现”。
三、选择实验类型心理学实验主要有三种类型: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的,能够最大程度地控制变量,但其结果的外部效度可能受到一定限制,即难以直接推广到现实生活中。
现场实验是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的,更贴近现实生活,外部效度较高,但控制变量的难度相对较大。
自然实验则是利用现实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条件进行研究,例如比较经历过地震的人群和未经历过地震的人群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
在选择实验类型时,需要综合考虑研究问题的性质、可操作性以及对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要求。
四、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或改变的变量,因变量则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变量。
例如,在研究光照强度对阅读速度的影响时,光照强度就是自变量,阅读速度就是因变量。
自变量的选择要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并且能够有效地引发因变量的变化。
因变量的测量要准确、可靠,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区分度。
五、控制额外变量额外变量是指除了自变量以外,可能影响因变量的其他因素。
如果不加以控制,额外变量可能会干扰实验结果,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消除法、恒定法和平衡法。
心理学实验设计的要点
心理学实验设计的要点在心理学领域,实验设计是研究者探索心理现象、验证假设和揭示因果关系的重要手段。
一个精心设计的实验能够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科学证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然而,要设计出一个有效的心理学实验并非易事,需要考虑众多的要点和因素。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心理学实验设计的几个关键要点。
首先,明确研究问题和假设是实验设计的起点。
一个清晰而具体的研究问题能够为实验指明方向,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如果我们想要研究“压力对记忆表现的影响”,那么我们的研究问题就应该围绕压力的类型、程度以及记忆表现的测量方式等方面展开。
在明确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提出一个可检验的假设。
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预期回答,它应该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比如,我们可以假设“高强度的压力会导致记忆表现下降”。
其次,选择合适的实验类型也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学实验主要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类型。
实验室实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能够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更准确地揭示因果关系。
例如,在研究“视觉注意力对颜色感知的影响”时,可以在实验室中通过控制光线、背景颜色等因素来进行精确的测量。
然而,实验室实验的结果可能在推广到现实生活中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比之下,现场实验则更接近真实的生活情境,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
比如,研究“社交支持对工作压力的缓解作用”时,可以在工作场所进行现场实验,观察员工在不同社交支持条件下的工作压力反应。
在实际的实验设计中,需要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和需求,权衡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选择最适合的实验类型。
实验变量的操纵和测量是实验设计的核心环节。
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和改变的因素,因变量则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相应变化的结果变量。
在设计实验时,需要确保自变量的操纵具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比如,如果我们想要研究“睡眠剥夺对情绪稳定性的影响”,那么睡眠剥夺的时间和方式就是自变量,需要精确地设定和控制。
心理学著名的实验设计
心理学著名的实验设计
1. 斯坦福监狱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齐姆巴多(Philip Zimbardo)设计的一项实验,目的是研究监狱环境对人的影响。
实验
通过招募志愿者将其分为囚犯和监狱警卫,并在一个模拟监狱中进行。
结果显示,短时间内监狱环境会导致囚犯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而警
卫则会变得残忍和冷酷。
2. 梦幻实验:由苏格拉底提出,试图回答“什么是真实的”这
个哲学问题。
他让学生们想象自己睡着后梦到自己在做某种活动,甚
至无法分辨梦境与现实,从中得出我们的感知把世界分成了客观和主
观两个层面。
这个实验包含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
3. 阴暗实验:由亨利塔·克拉克(Henrietta Leavitt)在20
世纪初期设计,通过观测星系中变星的亮度,以此来测定不同远离地
球的恒星距离。
她发现星体的亮度与其距离呈现规律性关系。
4. 束缚实验:由斯坦利·米洛格拉德设计,旨在探究人类对自
由的需求。
实验中,参与者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穿着特殊的衣服,限
制了其行动能力。
结果显示,束缚对人的精神和身体都有负面影响,
使其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内心和情绪。
5. 加仑特实验:由艾伦·加仑特(Alan Garnham)设计,用于
研究语言理解过程。
参与者需要判断呈现在屏幕上的单词是不是英语
中的实词(有意义的词汇),结果显示,人们会基于语境、规则和先
入为主的想法来理解所见的单词。
心理学研究实验设计
心理学研究实验设计简介:心理学研究是了解人类思维、行为以及情感的过程的学科,而实验设计是研究者运用科学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基本工具之一。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研究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实验设计的步骤、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实验过程的控制等。
实验设计步骤:1. 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者需要明确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比如探究人类对于恐惧刺激的反应。
2. 实验假设提出:根据研究问题,研究者需要提出一个可验证的实验假设,如“与男性相比,女性在面对蜘蛛时表现出更强的恐惧反应。
”3. 变量选择:根据实验假设,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并控制其他可能的干扰变量。
在这个例子中,自变量可以是性别,因变量可以是恐惧反应的强度。
4. 设计实验条件:确定实验中的条件和操作步骤,例如让被试者观看一段蜘蛛视频并记录他们的心率和肌肉紧张程度。
5. 实验材料选择: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来触发特定的反应,比如使用蜘蛛视频、问卷调查等。
6. 受试者招募:根据研究需要,确定受试者的数量和招募方式。
7. 实施实验:按照预定的实验条件和操作步骤,对受试者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8.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结果得出结论。
9. 结果解释:解释实验结果与实验假设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可能的解释和限制因素。
10.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建议:总结实验研究的发现,并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所需的方向和建议。
实验材料选择:1. 实验刺激:根据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实验刺激来触发受试者的特定反应。
比如,在研究情绪反应时,可以使用图片、视频或者文字作为实验刺激。
2. 问卷调查:通过编制合适的问卷来收集受试者对于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情感反应。
3. 认知任务:设计适当的认知任务来测试受试者的注意力、记忆和思维能力。
4. 生理测量:借助生理传感器收集受试者的生理指标,如心率、皮肤电反应等。
实验过程控制:1. 随机分组:将受试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中,以避免可能的偏倚。
2. 对照组设计:设置一个对照条件,可以是没有任何处理的基准条件,以便比较和评估实验结果。
实验报告里实验设计心理(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实验设计心理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实验研究的质量、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3. 提高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实验案例,分析实验设计心理在其中的应用;3. 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运用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内容1. 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1)实验设计:指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实验条件等进行合理安排,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实验设计心理:指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1)随机化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配,以消除实验误差;(2)对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以比较实验效果;(3)重复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验证,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平衡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条件进行平衡处理,以消除实验误差。
3. 实验设计心理的方法(1)实验分组: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实验材料: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3)实验条件: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设置合适的实验条件;(4)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操作,得到以下实验结果:(1)实验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人;(2)实验材料:心理测试题;(3)实验条件:安静、舒适的实验室环境;(4)实验结果:对照组的平均得分与实验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
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报告
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报告一、设计1.确定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首先确定心理学实验的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
例如,如果研究主题是工作压力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问题可能是“工作压力与员工工作满意度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性?”2.文献回顾:进行文献回顾,了解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结论。
3.设计实验:根据研究问题和文献回顾的结果,设计符合科学原理和伦理要求的实验。
包括实验因素的选择和操作性定义、被试选择与分组、实验过程和材料设计等。
4.确定实验变量:确定实验中需要测量和观察的变量,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人员操作和控制的变量,因变量是研究人员观察和测量的变量。
5.写实验方法:详细描述实验的设计、过程、所用材料和被试的选择等内容。
确保实验过程可复制。
6.数据收集和分析:根据实验设定,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数据的收集。
收集完成后,进行数据的整理、归类和统计分析。
7.得出结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对研究问题的初步结论。
8.结果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和结论,撰写实验报告的结果和讨论部分。
分析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和可能的原因,并对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二、实验报告1.标题和摘要:简短明确地概括实验内容和结论。
2.引言:包括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回顾。
3.方法:描述实验的设计、过程和材料。
包括实验因素和变量的选择和操作性定义,被试选择和分组,实验过程的步骤和材料的使用等。
4.结果: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和统计分析,并用图表、统计数据等形式进行展示和描述。
5.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包括结果的合理性、可能的原因和存在的局限性。
还可以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改进的建议。
比较实验结果和已有研究成果的一致性与差异。
6.结论: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对研究问题是否得到回答进行概括。
8.附录:包括实验所用的调查问卷、实验材料和其他支持材料。
实验报告需要遵循学术写作的规范,确保内容准确、清晰,并且能够被其他研究者复制和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类型的确定1因素型实验与函数型实验因素型实验(factorial type experiment),即探求规定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的“什么型实验”,也就是探索所要研究的行为产生的条件或主要因素,或是探明行为的规定要因的实验。
在因素型实验里,逐个地除去、破坏或变化被看作是行为规定要因的几个条件,根据有无相应的行为变化,探明它是否是行为的规定要因。
毫无疑义,这时候,对于被操作的条件之外的条件,都应当进行严密的控制。
武德沃斯和施洛斯贝格根据他们的分类方法,把因素型实验看作是定性实验。
是函数型实验(functional type experiment),主要研究各种条件如何或怎样地影响行为或心理现象,即探求各种条件是“怎样”规定行为的“怎样型实验”,或是探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实验。
在函数型实验里,根据因素型实验的结果,系统地、分阶段地变化规定要因的条件,以进行确定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函数型实验,以找出行为的法则。
武德沃斯和施洛斯贝格分类中的定量实验就相当于函数型实验。
如果将因素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做一比较,可以认为,因素型实验是函数型实验的前一阶段,具有函数型实验的预备实验的性质。
当然,在不少实际的研究中,是将因素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作为一个实验来进行研究的。
一般地说,根据以前的研究,在规定要因已被探明时,多半是直接进行函数型实验,这也是许多实验的基本过程往往因素型实验在前,然后再进行函数型实验。
有时可单独进行这两种实验,也可以在同一个实验中包括这两类实验。
由此可见,实验在提出课题的同时,还应明确所探求的问题是属于这两个阶段中的哪个阶段,即是属于因素型实验呢,还是属于函数型实验。
2决断性实验:研究者把经过精心设计并对其结果有清楚预测的实验称为决断性实验。
主要目的是对所有的假设加以检验,比如,实验有两个假设,实验结果最好证明某个假设,而拒绝另一假设。
但这只是理想化的状态,往往两种理论的主张者会分别拿出自己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争论不休。
[实验] 理论背景——遗忘问题痕迹消退说记忆干扰说痕迹消退说认为,时间越长记忆效果越差记忆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项目之间的彼此干扰沃和诺曼(Waugh,N C & Norman D A,1965)变化记忆项目呈现的时间间隔,但项目数保持恒定。
1时间长记忆差,支持前者。
2时间间隔变化对记忆不会产生影响,则否定前者。
实验结果,支持干扰说。
但前者认为,可能在间隔的时间内进行了重复,所以不会消退。
改进办法,是在间隔时间内增加其它心理活动如口算等,避免复述的发生。
3预备实验:实验者在正式实验之前进行的小规模实验。
目的:少量被试了解如何确定变量的值,时间如何控制,如何安排实验,是否有意外情况发生等。
4定性和定量的实验变量是定型的或定量的5网络实验将实验室中的实验搬到互联网上。
优点:快速收集大量数据;便于跨文化、跨地区研究;便于他人了解实验的设计,便于重复与监督心理学实验的被试者是多种多样的,有正常人,也有疾病患者,有各种年龄段的人,也有动物,如鼠、狗、猴等。
不同的实验对象常常要求不同的实验操作。
因此,在制定研究计划之前,应确定研究中所用的被试者。
涉及被试者选择的问题有:(1)是使用人类被试者还是使用非人类被试者?(2)被试者应具备哪些机体特征?(3)用哪一种取样方法才能使被试者样本代表总体?这些问题的解答主要取决于二个因素:即课题的性质及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
(一)依问题的性质选择被试者选用人类被试者还是非人类被试者,依据课题的性质而定。
许多心理学研究选用人类被试者,因为它关心的是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有损被试者身心健康的实验就不能选用人类被试者,而应当考虑选用适当的非人类被试者。
例如,拥挤度对本能行为的影响实验,这样的实验就不能选用人类被试者,而只能选用动物被试者。
有的心理学实验使用非人类被试者是因为考虑到要严密地控制无关变量。
例如,用同胎的幼小个体或限制它们的活动以削弱个体差异,然后进行实验研究。
在人类被试者身上就不可能做到这样的控制,也有不少研究是先进行动物实验,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人类实验。
(二)依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来选择被试者在从事一项研究时必须要依据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来选择被试者。
心理学研究的群体可能是一个小群体,或仅具有某种特性的成员。
例如,所有的生物、世上所有的人、某个国家的所有的人,某个民族的所有的人、所有的大学生、某个年龄组的所有成员、某个学校的学生⋯ .都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总体。
因此,选定什么样的被试者样本,要依研究的问题和据此而推论的全体而定。
如果被试者的选择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实验效度,用什么方法能减少这种偏差呢?简言之,可用如下二种方法:(1)随机抽样法。
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实验用的被试者是随机抽选出来的。
每个个体从总体中被选抽的机会是均等的,任何个体的选择与其他个体的选择没有牵连,彼此之间的选择都是独立的。
(2)分层随机取样法。
当总体有不同大小的小组和层次组成时,分层方法最适用。
例如,研究中国成人的听力与外国成人的听力是否有所差异,就必须用一定数量的被试者,他们最好是来自成人中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性别、不同的职业、来自国内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民族。
这样得到的结果才能代表中国成人的听力。
对于在刺激维度上连续变化的自变量,要做好三项工作:(1)要选一定数量的检查点,以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如果两者是线性关系,一般三至五个点就可以了。
如果函数关系比较复杂,则至少要选五个检查点。
(2)要确定好自变量的范围,对自变量范围的确定,有时前人的研究可以提供线索,如在暗适应的研究中,一般过程在0~60 分钟范围内。
再如在两点阈的研究中,别人已对人体各部位的阈值做过测定,可作借鉴。
若在无前人的经验时,就要通过预备实验来确定。
(3)要确定好各检查点之间的间距。
间距的大小虽然和自变量的范围和检查点的数目有关,但还得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是接近于对数函数,则间距应按对数单位变化。
在心理学实验中,一般常用的指标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以上见第四章第一节)、反应时(见第三章第一节)、反应持续时间、反应程度、完成量、错误率(上见第三章第一节)、完成一定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达到一定基准所需要的次数以及口头报告等等。
这么多常用指标,如何作出选择是由选择指标的条件决定的。
选择指标的条件很多,主要有:1.有效性即是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也称为效度(validity)。
哪一个指标最能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那么这个指标的有效性最高。
选择任何指标首先要考虑其有效性,如果效度不高,指标就无用。
反应指标的效度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效度。
为了使所用的指标具有较高的效度,应了解指标本身的意义是什么、此指标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利用此指标对所研究的现象最多能了解到什么程度、有何局限性、如何补救。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考虑,才能选择好指标。
例如,大多数读者会注意到,地平线附近的月亮比天顶的月亮看上去大;落日时的太阳比正午时的太阳看上去大。
其实,月亮和太阳的大小无论在何时都是一样的。
因此,这一现象是一种视错觉,心理学上称之为月亮错觉(moon illusion)。
雷曼(Reiman,1920)发表了月亮错觉的实验结果。
即落日时所看到太阳的大小是正午时看到太阳大小的3.32 倍,而波林(Edwin Garrigues Boring, 1886~1968)和赫威(A.H.Holway, 1940)得出的错觉量为1.7~1.9 倍,考夫曼和拉克(Kauf-man& Rock, 1962)得出的错觉量为 1.5 倍。
相比之下,雷曼实验的错觉量要大得多。
雷曼测定月亮错觉的方法是,在正对太阳的方向上呈现一定大小的圆板,挪动圆板的距离,使之看上去与太阳的大小相等,分别求出落日时和正午时圆板的观察距离,根据这两个距离之比,算出落日时和正午时的太阳外观的大小之比。
即,圆板与落日时的太阳的大小相等时,圆板的观察距离为16.6 米;圆板与正午时的太阳的大小相等时,圆板的观察距离为5 米,则正午时和落日时的太阳外观大小之比为 1∶3.32。
但是,外观的大小井不是观察距离简单的一次函数,这从过去大小恒常性的许多研究结果来看是很明确的。
因此,雷曼实验中所选择的指标的有效性不高。
另外,如果用望远镜式的纸筒,挡去一切背景来看太阳,这时月亮错觉不存在了,相反会觉得落日时的太阳其大小看上去与当空时的太阳是一样的。
这一例子说明了在选择反应指标时考虑其有效性的必要。
2.客观性是指此指标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到的。
反应时、反应频率、完成量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指标,是可以用客观的方法测量和记录下来的。
一个客观的指标一定能在一定的条件下重现。
这样的指标能经得起检验,并能够重复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3.数量化指标能数量化,也就便于记录、便于统计,并且量化的指标就能进行比较。
除了上述三个条件之外,还有指标的可靠性和可辨别性等。
但是,在这几个选择指标的条件中,有效性是最重要的。
在选择指标时,还要考虑技术设备的条件和可能性。
如用脑电波来研究高级神经活动,这是有效的。
但是,没有脑电波设备就无法以此作为指标。
另外要注意:在测定、记录、观察反应的时候,常常会有仪器误差,操作者的记录误差等,这都尽力防止。
仪器和材料的使用心理学研究使用仪器和材料的主要目的是:呈现实验处理、控制环境、观察行为、及处理观察资料。
可把心理学中的仪器材料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呈现刺激的仪器和材料经常使用的有速示器,时距控制器,记忆鼓,色轮,闪光融合仪,棒框仪,镜画器,深度刺激仪,及用于各种测验的量表和罗夏墨迹测验图(以上见第十一章)等等。
2.侦察或记录反应的仪器或材料常用的有记数器,反应时仪,示波器,多道扫描仪,眼动仪(以上见第十一章),以及各种形式的记录纸等。
3.控制环境的装置经常使用的如暗室、隔音室、屏蔽室、单向玻璃装置、闭路电视、眼罩等。
4.电子计算机其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仪器设备,既可作呈现刺激和侦察或记录反应的装置,也可进行模拟实验和统计处理等。
研究者可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实际的可能选择使用仪器和材料。
在选择使用仪器和材料时,应以经济实用为原则,不要片面地追求高精尖。
实际上,心理学实验,特别是演示实验,常常用简单的材料就可以进行。
这就犹如医学上的对症下药一样。
心理学研究必须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
这就应当做到:实验室内空气新鲜,温度正常,光线自然而充足,闲人免入,实验时不得闲谈和吸烟等。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条件。
Weber’s La w△S/S = k; the difference threshold is a constant ratio of the stimulus value at which it is computedHolds for the middle ranges of most stimulus dimensions. Is useful for comparing the sensitivity of different sense modalities.Fechner’s LawR = k㏒S; sensation is proportional to the logarithm of stimulus intensity.Fechner’s Law was derived from Weber’s law, using the jnd as the unit of sensation.Steven’s Power LawR = kS n; sensation is proportional to the n th power of stimulus intensity.The power law tends to be supported in studies using direct scaling methods.Signal Detection TheoryIn a detection task the observer evaluates the relative likelihood that the perceived stimulus level comes from signal plus noise rather than noise alone. A cutoff point is established for reporting whether or not a signal was presented.This theory is especially useful for separating the influence of sensory and nonsensory factors. It differs from classic threshold notions by assuming that sensory processes are continuous rather than discr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