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表面组装技术(SMT)与表面组装元器件(SMC、SMD)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凸点载带自动键合(BTAB) 结构特点: 将连接用的凸点制作在载带引线上,与TAB相反. 载带结构:
与载带配合的芯片电极结构类型:
与TAB相比的特点: 操作工艺比TAB有所提高和简化 实用化遇到的两个问题:
I. 引出线端部凸点的形成工艺较为复杂;
II. 载带连接引线端部的凸点成形,与芯片 电极连接的面在平面度上有一定的差别;
三引脚,最大芯片尺寸:0.760.76mm; SOT89(EIA TO223):
三引脚,从管子的同一侧引出, 最大芯片尺寸:1.5 1.5mm; SOT143(EIA TO253): 四引脚,最大芯片尺寸:0.64 0.64 焊接方法:波峰焊和再流焊
B.小外型塑封集成电路(SOP) 外形结构(三种引线结构):
特点:实现了高密度的芯片组装,突破了细 微电极间距集成电路芯片组装的难关。
§5.3 其他片式元件举例 一.表面波滤波器
表面波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二.表面组装电磁继电器(机电元件) 1. EB2型的工作原理
2. EB2型继电器的结构
§5.4 表面组装件的设计 §5.4.1 设计工作概述
一. 步骤:
将LSI等装在具有特殊结构的载体上,制成合格 的微电子器件;
具有两种引出结构: 引线式-特殊结构的短引线 无引线式-引出端为焊料凸点结构
多层布线电路板: 陶瓷多层布线板:
❖ 特点:热膨胀系数相近,导热性好,不老化;但 介电常数大,增加信号的延迟,耐冲击性差,工 艺比较复杂
❖ 工艺:多层共烧 厚膜多层布线板:
加盖封装.
B.有引线陶瓷芯片载体: 目的:防止热胀冷缩引起的焊点开裂 类型: ❖ 预引线陶瓷芯片载体:
采用铜合金引线和可伐引线,由厂家将 其钎焊在顶上或附在城堡上 ❖ 后引线陶瓷芯片载体:
由用户通过再流焊把引线键合在城堡的 凹槽中(实际上很少用)
二.芯片组装器件:
1.倒装焊器件 特点:
芯片组装密度高,生产效率高,合格率高. 倒装焊的连接方法:
二.设计工作分述: 1.电路设计(分区原则): ❖ 按功能分区:输入输出靠边缘,设置测试点 ❖ 数、模分区 ❖ 高、中和低频分区:前者单独屏蔽 ❖ 大功率电路与其他电路分开 ❖ 噪声与干扰与其他部分分开 值得注意的特点:
尺寸小,功率密度大,相互干扰大
2.元器件的选择与布局
选择
❖ 成本,采购的稳定性,配套
设计-结构尺寸、端子形状、耐焊接热等; 各种元器件的制造技术;
包装– 编带式、棒式、散装等 B. 电路基板--单层或多层印制电路板、陶瓷、
瓷釉金属板等;
C. 组装设计 电设计、热设计、元器件布局、基板图形 设计等;
D. 组装工艺
组装材料:粘结剂、焊料、焊剂、清洗剂等 组装技术:涂敷技术、贴装技术、焊接技术、
70年代美国研制,以金属化焊盘代替引线 E. 80年代以后,各种片式电阻器,片式电容器和
片式电感器相继系列地占领市场,各种片式机电 元件,敏感元件和复合元件也相继研制成功.
3.表面组装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
I.1970~1975年:
主要目标是微小型化,表面组装元器件主 要用于HIC、石英表和计算器;
II.1976~1980年:
的焊料波峰,使预先装有元器件的电路板通过焊料波峰,实 现元器件焊端或引脚与电路板焊盘之间机械与电气连接的 软钎焊. 优点: 同时焊接片式元件和插装件
规格品种很多,尺寸可归纳为四组: 第一组:
对表面组装起关键作用,代表互换性尺寸; 第二组:是器件贴装时应加以计测尺寸; 第三组:是为器件贴装所需的各项尺寸; 第四组:用户应该掌握的常规尺寸 焊接方法:再流焊
C.塑料有引线芯片载体(PLCC): 引线排列与外形:
焊接方法:再流焊和气相焊
D.方形扁平封装载体(QFP) 外形尺寸:
通孔组装元器件:2~4只/cm3; 单面表面组装:3~6只/cm3; 单面混合组装:4~8只/cm3; 双面混合组装:5~9只/cm3; 双面表面组装:6~12只/cm3
B. 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产品的性能显著提高
❖ 无引线或短引线及表面组装技术使分布电 容和分布电感大幅度减小,提高了产品的 高频特性;
❖ 焊接的要求
❖ 焊接的要求
❖ 目测和检修的要求(P387,表25-1)
3.形状与覆盖率面积
A [ (ai Ii ) ni ]K M
4.电路基板的选择和布线设计 特点: ❖ 热膨胀系数(相对于PCB而言,要求更高), ❖ 散热(高于玻璃转变温度,聚合物膨胀,影响电气
性能) ❖ 根据整机总体结构确定单块电路板的尺寸,当
第五章 表面组装技术(SMT) 与表面组装元器件(SMC、SMD)
§5.1 绪 论
1. 表面组装技术(Surface Mounting Technology) 采用片式元器件,组装时把引线直接焊在基 片表面上,代替了传统的插装工艺,是当代 最先进的电子产品组装技术.它实际上是 HIC技术的延伸和发展.
9.SMT的发展展望 A.板上芯片技术(COB)
特点:节省空间 组装过程:
在基片上丝网印刷导电粘合剂(环氧银膏) 贴装IC 固化剂固化 用引线将管芯键合点连在基片上
不足:裸芯片在组装之前不能测试,组件成品率 面临严重问题. B.微组装技术MAT(高密度的立体组装技术) MAT的两大支柱: 载体器件:
载带自动键合示意图:
主要工艺流程图(载带为聚酰亚胺薄膜):
三种结构类型:
三种结构类型:
单层载带:只带一铜箔,在其上形成图形,键合后 不能进行测试,目前较少采用;
双层载带:铜箔直接粘附于薄膜上,要求底膜的绝 缘耐压高、机械强度高(聚酰亚胺和聚酯)。不带 粘结剂,高温稳定性高;
三层载带:底膜与铜箔之间有一粘结层,可选用廉 价的底膜
2.表面组装元器件(SMT之基础)的发展过程 A.小外型集成电路(SOIC)(塑料外壳)
菲利浦公司60年代开始,28针(1.27mm) B.塑料方型封装集成电路(QFP)
日本70年代研究,160针以上(1.27mm,0.65mm) C.塑料有引线芯片载体(PLCC)
美国研制,J型引线(1.27mm) D.无引线陶瓷芯片载体(LCCC)
特点:引出线极细,贴装技术要求高
2.陶瓷封装器件: A.无引线陶瓷芯特点:
在陶瓷外壳侧面有类似城堡状的金属化 凹槽与外壳底面的镀金电极相连.
制作过程:
基片:采用氧化铝或氧化铍瓷料经印刷布线 后叠层加压、烧结而成;
贴装芯片:粘贴半导体芯片,完成芯片与外 壳端子间的连接;
(2)电解电容器的正极、SOT封装管的单引线端、集 成电路和开关的第一号针应朝同一方向
Sn-Ag系
(3)功率器件尽可能分散分布
(4)元器件的排列方位:与工艺有关 传动式再流焊直立缺陷的形成
传动式再流焊正确的元件方位
波峰焊的阴影效应及克服办法
波峰焊时SMD(SMC)的方位
(5)元器件的间距 ❖ 焊接工艺的要求
通孔尺寸的限制: 成本
厚径比升高,通孔内电镀层开裂
建议用铜镀层,或焊锡填充
通孔位置:
再流焊 不应该放在焊盘中或者与焊盘直接相连
波峰焊 放在焊盘附近或者在焊盘中
测试通孔:
考虑与测试设备针床的网格分布相配合
[3] 布线设计
插装:0.3mm
SMT:小于上述值
生产细线宽电路板的措施:

薄的覆铜板(控制侧向腐蚀)

调大线宽,缩小线距(利用侧向腐蚀达到最终值)

修整通孔焊盘
五种布线规则 一级:
低密度
二级和三级: 常用
四级: 高密度
五级: 极高密度
焊盘连线的设计(影响:元件泳动、热量控制、焊锡沿布线的 迁移)
焊盘连线导热路径的控制(SMOBC—阻焊膜涂在裸铜布线上):
阻焊膜工艺及其应用条件: 丝网漏印:用于布线密度低的电路板,焊盘间不通过布线导
体,当焊盘间距小时,可能污染焊盘造成焊接缺陷,或者 在元器件的引线与焊盘之间造成开路。 光图形转移湿膜(光刻工艺):适用于高密度电路板,价格适中 干膜:对准精度高,分辨率高,无流动性,不会污染焊盘, 能盖住通孔,但电路板与膜之间存留气隙,高温下膜易破 裂;不宜贴在无源元件下方(厚度较厚),否则再流焊时易 产生直立现象;价格较贵。
5.工艺选择
整体设计,生产设备,详见下述 6. 封装与焊点的可靠性设计
❖ 封装产生裂缝原因
❖ 解决方法 增大塑料强度和厚度 控制再流焊温度不能太高 注意芯片大小与塑料厚度之间的关系(P398 fig25-18) 封装好的器件烘烤去潮,贮存时加干燥剂
❖ 焊接技术及其优缺点 A.波峰焊—将熔化的焊料,经电动泵或电磁泵喷流成设计要求
关键:凸点的形成 基本结构:凸点电极/润湿层/保护层/芯片铝电极
几种形成凸点电极的方法与结构: IBM公司:
Philips公司:
Philclford公司:
日立公司:
2.载带自动键合(TAB)-凸点在芯片上 特点: 封装密度高,适用于多电极引线芯片; 键合后能进行电性能测试和老化测试; 通过群焊能一次完成键合,可靠性高; 具有良好的高频特性.
D.提高可靠性,降低成本 ❖ 片式元器件无引线,端电极直接焊在PCB上,无
断脚现象; ❖ 采用新的焊接技术减少了桥接、虚焊等焊接疵病; ❖ 加工工序少,节省原材料。 8.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系列化和标准化问题; ❖ 热膨胀系数不一致导致的开焊问题; ❖ 散热问题及信号交叉耦合问题; ❖ 塑封器件的吸潮问题; ❖ SMT技术的初始投资太大.
III. 必须对引线镀金后再进行键合,以降低 接触电势差,使工艺复杂化。
4.微凸点连接(MBB)
工艺流程:
方法要点:
在同一块芯片上制作出2000多个高度为 3~10m,大小为5 m5m,间距为10 m的超微金凸点,经涂敷绝缘树脂、位置 校正、对基板加压及树脂硬化作用,实现 可靠的电连接。
纯互连体系:导体与介质体系 功能互连体系:阻容元件与导体和介质体系 薄膜多层布线板(聚酰亚胺介质和硅基板): 纯互连体系 功能互连体系
§5.2 表面组装半导体器件(Surface
Mounting Devices)
一.封装型半导体器件
1.塑封器件
A. 小外型塑封晶体管(SOT):(可波峰焊和再流焊) SOT23(EIA TO236):
❖ 尺寸,与表面贴装设备的适应性:小存在对准难 问题,大存在热应力大问题
❖ 无引线陶瓷芯片载体(LCCC)与塑料封装 PLCC,QFP
❖ 选用有数值标志(稳定存在)的元器件 ❖ 金属化端头和引线镀SnPb层 ❖ 片式电阻器和陶瓷电容器的金属化端头要有中间
电镀镍层(防形成AgSn中间相)
布局:
(1)元器件的轴线互相平行或垂直,最好与电路板的 边缘平行
❖ 缩短了信号传输线路的长度,减小了延迟 时间;
❖ 一些灵敏器件安装在一个很小的陶瓷基板 上,容易实现全屏蔽,可以提高抗干扰能 力.
C.SMT更适合采用计算机技术和实现自动化
❖ 由SMT组装成的电路实测性能与CAD的电路性能 比较吻合,因此,适合采用CAD、CAM和CAT等 新技术;
❖ 表面贴装元器件外形很规则,小而轻,贴装机利 用真空吸头吸取元器件并贴装到PCB上,真空吸 头小于SMC和SMD的表面,因此可以不加大元器 件间隙,提高了组装密度,所以更适合于自动化 生产.
SMT尺寸较小时,采用多块组合成一块的方式。 称作:邮票板
邮票板
❖ 通孔:很少,直径很小 ❖ 工具孔:圆形或槽形 ❖ 邮票板上的连接筋 ❖ 成本与线宽和层数有关
[1]基板材料的选择: 性能方面 工艺方面 经济方面
通用基板材料:环氧玻璃纤维基板 与无引线陶瓷元件的热膨胀系数不配
[2] 通孔的制作:直径小好
清洗技术、检测技术等 组装设备:涂敷设备、贴装机、焊接机、清洗机、
测试设备等
5. 表面组装技术的分类: A. 单面混合组装件:
B. 双面混合组装件
C. 全表面组装件
6. 表面组装技术的工艺流程 A. 单面混合组装件:
B. 双面混合组装件
C. 全表面组装技术
7. 表面组装技术的优点 A. 实现组装的高密度、小体积和轻重量;
主要目标是减小电子产品的体积、提高电 路功能,主要用于摄像机、录像机和电子 照相机等。此时,元器件的组装技术和支 撑材料逐渐成熟,为SMT的进一步发展奠 定了基础.
III.1980~现在:
主要目标是大力发展组装设备,降低元 器件成本,提高电子产品的性能价格比.
4.表面组装技术的组成 A.表面组装元器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