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与肉体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控制作用。
灵魂和肉体、意识和身体的关联极为密切。
身体好坏会影响情绪、思维、态度;反过来人的情绪、思维、态度也反过来影响和控制人的身体及其生理活动。
许多疾病是心因性疾病。
负面的情绪,心态会对人体的生理过程产生消极影响,而乐观的情绪,健康的理性,崇高的精神境界则对人体生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简介:
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
生理学上,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的意识脑区(在前额叶周边)。
意识脑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识真伪,即它可以辨识自己脑区中的表象是来自于外部感官还是来自于想像或回忆。
这种辨识真伪的能力,其它任何脑区都没有。
当人在睡眠时,意识脑区的兴奋度降至最低,此时无法辨别脑中意像的真伪,意像基于记忆中的认知,这就是所谓的“梦境”。
人死了以后意识去哪了?

关于意识的去向,不同的宗教、哲学和科学观点有不同的解释。
以下是一些主流观点:
1. 生物唯物主义观点:根据这一观点,人死后,其大脑活动会停止,意识也会消失。
当生物体的生命机能终止时,大脑细胞将无法维持生存,因此人的意识也就不再存在。
2. 灵魂观点:有些宗教认为,人死后灵魂会离开肉体进入另一个维度或状态。
在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中,信徒相信死后的灵魂会被安置在天堂、地狱或轮回转世的境地。
这些宗教认为,死亡只是肉体和意识的暂时分离,而灵魂是永恒的。
3. 量子力学观点:一些科学家试图通过量子力学的角度来解释意识的本质。
他们认为,意识是由量子波函数构成的,当量子系统与观测者产生互动时,才会表现出具体的意识状态。
在死亡之后,这种相互作用会逐渐消散,意识也将逐渐消失。
4. 多重现实观:多重现实观(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MWI)是一种理论物理学的观点,认为在量子力学世界中,每个决策点都会产生一个分支宇宙,人们在每个宇宙中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在这种观点下,死亡并不意味着意识的消失,而是意识转移到了另一个分支宇宙。
总之,关于意识的去向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不同的学科和信仰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解释。
然而,科学界普遍认为,目前尚无确凿的证据能证明任何一个观点的正确性。
元吾氏——我的出神经验——肉体也是一种光体

元吾氏博文文录元吾氏B.修道经验2.我的出神经验——肉体也是一种光体和灵体一样,肉体也是一种光体。
通过普通的灵眼观察法只能观察到灵体的发光,不容易观察到肉体的发光。
但是,通过以下特殊方法,可以观察到:A、实验准备1、实验环境:a)小房间;b)门窗完全封闭,不漏一丝光线;c)室内墙壁平坦、单色。
2、身体姿势:大瘫尸,仰卧,四肢分开。
3、意识调节:意守中脉和所有脉轮(在灵体上——参考另篇博文“人的多次元复合体结构”)。
B、实验步骤和过程1、忘我:彻底放松,完全忘我(忘掉肉体)。
2、意守:意守中脉和所有脉轮(在灵体上)。
3、灵肉脱离:几分钟后,等肉体完全放松而且被忘掉,用意念轻轻移动一下灵体,确认是不是已经脱离了肉体。
4、不出体:确认灵体完全与肉体脱离、可独立移动以后,不要出体,而是只移动灵体的手指头。
5、出手指:慢慢伸出灵体的一个手指,然后第二个手指,然后第三个,慢慢收回到肉体。
再重复此过程。
6、观察影子:用灵体的视觉观察四周墙壁,会看到手和手指的影子:灵体手指从肉体的伸出与缩回。
影子有些模糊,边缘不清。
7、再次确认:此时用灵眼环顾四周,确认房间门窗的确完全封闭,没有外面光线进来。
8、那为什么墙上有身体的影子?还有手指伸缩的影子?9、墙上的身影比较大:光源应该在下方或身体平面。
10、影子比较模糊:光源应该比较分散;光源最强的地方也似乎不集中。
11、顺着影子的动作和变化反推:会发现光源最强的地方来源于身体躯干和头部。
12、再观察光的颜色:白中透黄。
C、实验重复1、以上实验重复多次,每次可改变环境和身体姿势,观察影子的变化和光线的来源与分布。
2、跨越年度和季节,重复试验,以排除生物周期、自然季节、心态、情绪、意识状态所带来的幻觉等方面的影响和结果差异。
3、多次的试验结果,大同小异。
D、实验注意点1、勿强行实验、勿连续多日实验。
强行与连续多日容易产生执念,执念在灵界容易创造幻相,影响实验的客观性。
2、伸手指和观察影子时,意识焦点要一直维持在灵体上,意识焦点不可下降到肉体。
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理解

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的理解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物质的反映,⽽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
意识虽然受物质制约,是第⼆性的东西,但意识不仅能动地反作⽤于物质,并具有相对独⽴性。
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亦然,否则就会陷⼊形⽽上学或唯⼼主义的泥坑。
另外,物质决定意识并不意味着意识能够⾃然产⽣,⼈类必须有实践活动作⽤于⼈脑和⼈体各个感官、各个部位的神经系统。
同时,要注意意识总是适应⼈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的。
所以,意识虽然是物质的反映,但它⼀经产⽣,就成为⼀种能动的⼒量。
如果意识对⼈们的实践活动没有作⽤,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意识的能动作⽤个⼈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第⼀,意识活动是主动的、有⽬的的,并具有选择性和计划性。
⼈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总有基于某种实践需要,并带有⼀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定的⽬的和动机,在头脑中形成⼀个所要达到的思想蓝图,构成准备⾏动的计划,是⼈所特有的。
这⾥⼈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且能够运⽤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对感性材料进⾏加⼯制作,选择建构,从⽽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应对象不只是⼀般的模仿⽽是能动的创造。
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应,⼜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这就是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有⽬的的,具有选择性。
意识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标,⽽且为实现这⼀⽬标有预先规定了活动的⽅式和步骤,具有与⼀定⽬的相联系的计划性。
第⼆,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主观创造性。
主动创造性只是意识能动认识世界的⼀个特点。
⼈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且能够运⽤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积极主动地进⾏加⼯制作,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
人类永生之谜:死亡只是肉体的逝去?意识将长存人间?

人类永生之谜:死亡只是肉体的逝去?意识将长存人间?从古至今,不断有人追求长生不老之术。
哪怕是古代九五之尊的帝王将相,他们也大多沉迷于永生。
那么人类真的可以永生吗?有科学家就提出了死亡只是肉体逝去,而意识将长存人间的看法。
到底真相如何?让我们来探索一下吧!另一个宇宙空间Robert Lanza博士被纽约时报评选为新时代最重要的三大科学家之一。
能登上如此权威的报刊的重要评选,源于Robert Lanza博士的著作《生物中心论》。
该本著作中描述了“人死后生命不会结束,而是会永远活下去”。
他在著作中强调,是我们的意识创造了宇宙,而不是宇宙制造了意识。
Lanza通过对量子力学、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多方面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医学知识,指出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为了让生命做出更加精细的调整,这也表示智慧要比物质存在的更早。
该理论还举出例证,说明意识不会死亡。
他说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想象成卫星,那么意识就像卫星讯号一样被身体不断接收。
人的死亡只是肉体逝去,而意识还是存在的,只是“接收器”消失了而已。
这时,意识就会在宇宙的另一个空间继续存在,寻找新的肉体“接收器”。
所以人死后不会存在天堂和地域,而是不断的寻找新的接受体,并且不断的重复。
灵魂的科学解释根据Robert Lanza博士的说法,意识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灵魂。
在原有的濒死实验解释中,科学更加倾向的解释是: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神经系统中的量子资料就会离开身体,散播到宇宙中去。
而Robert Lanza博士的新说法是人类的意识存在于脑细胞的微管里面,这些意识会随着你的意识一起离开肉体。
而我们的大脑仅仅是意识的接收器和放大器。
而这些意识就会向灵魂一样永远的存在于身体之外。
我们的大脑只是意识的接收器与放大器,也就是说一个濒死的人没有救活的话,那么就会失去自己的意识,意识就会永远存在于身体之外。
通过这些信息,我们看出来人类的永生之谜类似于轮回,我们的意识只是一种灵体投射,意识的能量会在身体中往复的存在和消失,最终在广袤的宇宙中得到永生。
意识心理学-新版.pdf

第一节意识生成理论我们不用定义来解决“什么是意识”这个问题。
对于这种人们常用的概念,往往是人们都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但确切地描述,又会众说纷纭。
一门学科引入它作为概念后,上来先为它下定义,就会引起理解不同的人之间无谓的争论。
如果先进行各种研究讨论,到取得一定结果以后,到人们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取得共识的时侯,再用确切文字定义,就水到渠成了。
一、对意识的初步分析。
1、意识、意识活动和意识功能。
意识是大脑的一种属性,它是大脑里进行的一种活动,是大脑的能够进行这种活动的属性。
意识是大脑中进行的一种以信息流动、信息处理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有时也有肢体运动参与。
我们使用“意识活动”这个概念描述意识的活动特征。
从含义看,“意识活动”强调的是意识的活动性,“意识”强调的是意识活动所引起的一系列现象,意识比意识活动含义更广泛。
意识不是大脑所有的活动,它只是大脑活动中的一类。
我们把这类活动的作用用“意识功能”这个概念表示。
“意识功能”是意识活动的产物。
意识有这样一些功能:意识能监视、控制全身的活动(严格说,意识不能监视、控制人体的所有活动);意识能使人类认识、改造世界,包括人类自身;意识能发泄、表现、抑制自己的感情;意识能使人有独立的思想、人格、个性、个人意志等。
意识、意识活动、意识功能三个概念是指的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
这三个概念不是包含关系,意识不包含意识活动,它就是意识活动,意识也不包含意识功能,它的作用就是意识功能。
三个概念的区别是强调的侧面不同,在需要强调不同侧面时,分别使用不同的提法。
2、讨论意识的途径。
由于除哲学以外没有其它科学认真地讨论过意识,人们对意识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认识。
在迷信说法中,意识是灵魂,是生命特有的可以脱离肉体存在的东西。
它强调了意识与生命的特殊关系,但是否定了意识的客观物质性;它强调了意识对肉体的独立性,但是否定了意识与肉体的不可分离性。
意识的确是生命的特有现象,但不是所有生命都有意识,只有人才有意识;意识有产生个人思想、个人意志、个性等的功能,在这些功能中表现出意识对肉体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意识并不能脱离肉体而单独存在,意识会随肉体的死亡而消失。
人死以后真的永远消失了吗?不,死亡只是假象!

⼈死以后真的永远消失了吗?不,死亡只是假象!如果从经典物理学⽅⾯来讲,⼈死后只是失去了意识,⽽⾁体则会以另⼀种形式存在着。
组成宇宙的⼀切物质都来⾃于宇宙初始时的基本粒⼦,所以说,⽆论星系、植物、⼭⽔、动物,其组成元素都是源于同⼀处。
⼈死后,⾁体分解为各种元素,如果这些元素被⼀棵树吸收,你岂不是以⼀棵树的形式重⽣了吗?只是这棵树没有意识。
呵呵~如果从量⼦⼒学的⾓度来讲,听起来就有些⽞乎了,量⼦⼒学内的⼏乎所有理论⽀系都是诡异的,如果说量⼦⼒学可以理解,那就真的没有理解它。
量⼦⼒学说明,世间的⼀切组成物质,在微观层⾯上来说都是呈量⼦态的(当然,也有科学家说弦理论才是世界的终极微观层)。
有科学家(外国⼈的名字不好记)说过,宇宙是⼀个具有意识的智慧体,我们每⼀个⼈的意识都来源于多重宇宙的意识库,⼈在胚胎孕育的中后期,意识从多重宇宙意识库中分离出来进⼊胚胎(中国合理中“虚岁”的说法可能也不⽆道理),所以说为什么世界上有部分孩⼦会记得未出⽣时对外界事物的⼀些感知。
⼈的⼀⽣,意识会持续与多重宇宙意识库⾥的源意识相互纠缠,我们常说的本能、似曾相识、第六感官这些现象的根源可能就是因此⽽产⽣的。
题外话:【地球上存在过的⼈的数量⼀共是1000亿⼈,⽽银河系刚刚好有1000亿颗恒星,如果真的是⼀⼀对应的话,我们每个⼈都有⼀个属于⾃⼰的恒星系统。
——《2001.太空漫游》】在宏观观测中,⼈的意识源于⼤脑内的物化反应所产⽣的电波活动,除去因观测⽽影响到的弱相互作⽤⼒不守恒外,能量是守恒的。
即意识也是⼀种物质化的量⼦,也有其振动频率。
⼈的⼼脏停⽌跳动后,⾎液不再往⼤脑输送氧⽓等物质,⼤约经过4分钟后(也有个别的4~6⼩时的案例),⼤脑单条波消失,此时才是真正的死亡。
⼤脑死亡后,意识因与多重宇宙意识库⾥的源意识的相互纠缠作⽤⽽回归源意识库,准备开始下⼀次的星体投射。
所以,死亡只是做为意识载体的⾁体死亡,⽽⾮真正的死亡。
意识是永存不灭的。
灵魂出窍最简单的方法

灵魂出窍最简单的方法灵魂出窍是一种神秘的体验,被许多人认为是超脱肉体束缚的一种方式。
如果你对灵魂出窍很感兴趣,以下我将为你提供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实现这一体验。
然而,请注意,灵魂出窍是一种心灵探索的过程,可能会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请务必谨慎并做好自我保护。
简单方法一:深度冥想深度冥想是一种放松身心并超脱现实的方式。
通过冥想,你可以放松大脑和身体,进入一个意识较为清醒但松散的状态。
在静心的过程中,你可以专注于意念的自由流动,想象你的灵魂逐渐离开身体并探索周围环境。
开始冥想前,找一个宁静的环境,舒适地坐下或躺下。
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慢慢放松你的身体。
你可以尝试使用冥想音乐、呼吸法或其他冥想技巧来帮助进入深度冥想状态。
然后,将意念转移到你的灵魂上,想象它逐渐从你的身体中脱离出来,自由地飞离。
简单方法二:梦境记忆在梦境中,我们的意识可以超越肉体的限制。
通过提高梦境记忆能力,你可以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梦中的状态,并试图探索你的梦境世界。
为了提高梦境记忆,你可以在醒来后尽快记录你的梦境。
将你的梦境细节写下来,包括场景、人物和感受等等。
这样做可以增强你对梦境的意识,并逐渐让你掌握在梦中意识到自己梦到的能力。
当你在梦中意识到自己正在做梦时,你可以尝试探索梦境世界。
先保持冷静并观察周围的环境。
随后,你可以试着离开你的肉体,飞过城市,探访未知的世界,或者与梦境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这种梦中自由探索的经历可能会使你体验到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
简单方法三:音乐辅助音乐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并提升意识。
通过听一些有助于放松和冥想的音乐,你可以进入一个更为灵敏的状态,并尝试意识到自己的灵魂离开身体。
选择一些轻柔的音乐,如冥想音乐、自然声音或纯净的声音。
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放松身体坐下并闭上眼睛。
专注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让其引导你的意识进入一个深度冥想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你可以开始感觉到你的灵魂逐渐突破肉体束缚并远离你的身体。
尽管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实现灵魂出窍的体验,但请记住,灵魂出窍是一种超越物质现实的神秘现象。
人的精神与意识的本质

人的精神与意识的本质人的精神与意识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课题,其本质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探讨,深入探究人的精神与意识的本质。
人的精神可以被视为人类独有的心灵活动,包括思维、情感、意志和信念等。
精神与意识紧密相连,可以理解为精神是意识的基础。
意识是人类感知、鉴别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显著区别。
但精神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如何解释,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人的精神与意识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情感和意识都与大脑的神经元活动密切相关。
例如,当人感受到疼痛时,大脑中特定区域的神经元会产生活跃的电信号,这些电信号被认为是意识到疼痛的基础。
此外,当人在思考问题、产生情感时,也可以通过脑电波等生物电信号来感知或测量。
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的精神与意识是大脑内部神经元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结果。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人的精神与意识超越了大脑的生物电活动,存在于更深层次的本质中。
这种观点往往与哲学或宗教信仰相关联。
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者认为,意识是人类灵魂的表现形式,而灵魂则是人的精神实体。
宗教信仰中,也有许多关于灵魂、精神与意识的解释。
例如,佛教认为人的精神与意识是持续流转的,它们不仅与肉体有关,还超越了肉体的束缚。
不论是科学观点还是哲学观点,人的精神与意识都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主题。
无论是通过神经元活动的解释还是通过更深层次的本质解释,精神与意识都是人类智慧、情感、创造力以及自我意识的体现。
精神与意识的本质也与人的行为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人的精神与意识的发展受到教育、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个社会文化发达、教育普及的国家,往往能够培养出更为开放、多元、富有创造力的精神和意识。
而一个封闭、教育水平低下的社会,则会限制人的精神与意识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人的精神与意识的培养。
在教育方面,应注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作用。
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家庭教育则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价值观等。
读《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有感

读《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有感前段时间,无意间翻起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看到那句“我们可以极其忽视我们的身体,也可以用心地努力去引导其功能。
”从人文社会学的角度,阐述了作者独特的观点。
“通过在实践中练习各种反思性的身体审美意识学科,可以提高我们对身体意识的哲学理解”,又将身体美学与身体意识相结合。
当今世界新一代的实用主义哲学领军者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出身体美学,身体美学的三个分支为实践的、实用的和分析的,提升意识则是通过身体的实践训练。
身为体育教师的我不禁反思,在小学的体育课程教授中,我们传授了学生运动的技能,带领学生们快乐的运动,却从未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运动中身体的美,运动中意识对运动的主导或者说影响。
“世界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加美丽的衣裳。
” 20世纪伟大的俄罗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这样说到。
体育,身体进行的各项运动,每项运动的独特运动方式与特点,都可以改善学生的不良身体姿态,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小学体育目前只是一个辅助性的课程,在全民健身,健康第一的今天,我们更要有效地引导小学生的自身体育意识,增加课堂趣味性。
探析体育之美,与身体意识相结合,设计高效的快乐体育课堂,让孩子们爱上体育运动的同时,正确的进行体育锻炼,这是体育老师的本职。
自然的身体与人化之间的衔接,需要体育来作为桥梁,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其独特的运动方式与运动特点。
小学的体育课程,教授的运动项目种类很多,有田径、足球、篮球、武术、体操、啦啦操以及儿童舞步等,让孩子接触各类运动项目,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增加小学生体育课程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锻炼意识。
在田径运动中,走、跑、跳、投的技术动作,能够锻炼到孩子的四肢速度与力量;在球类运动中,运球、垫球、传球和移动跑位等技术动作,能够加强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洞察力与反应能力;在操、舞类的运动中,站位、姿态、操化和成套等的技术动作,能够改善学生的不良身体姿态,提高学生气质,加强学生四肢的协调力和对操化动作、成套组合的记忆能力等等。
如何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

首先,要客观真实地观察和认识自己。分2部分:肉体和意识。
年轻人很少想到一个问题:自己的全部生命是作为一个单细胞分裂的产物存在的一生,作为一个有机体存在的一生,是作为一个与社会高度互动、只能很艰难 地保持相对独立性的生命体的一生。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所有指标都是有限的。有机,意味着许多有限性的灵动组合。其实无机物也是有限的,但是无机就是缺乏灵 动性。
作为年轻人,基本上不可能改变外因,因为没有掌握社会的主导权。年轻人就算觉得能主导自己的父母,实际上也只是能主导他们的某些家庭行为,而主导不 了他们的社会生活。所以,要让内心强大起来,主要的途径就是改变内因。如果慢慢强大起来了,也有兴趣的话,当然也能改变外部环境。但是改变内因的速度更 快、效果出来更快。
要真正建立起自主自由的内心,需要你能真实地感受得到周围对你的所有影响、给你的意识中打入的所有信息,然后慢慢提炼出内心,抽身出来,很艰难地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思维运动,才行。这一般都需要到中年时期。
回头说,你最开始就是一个受精卵、一个一无所知的胎儿,你的意识要是不接受周围的信息和影响,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正常人呢?所以逆反、厌恶的情感和行动肯定是徒然消耗生命力。需要平和地对待从小时候起给自己打上烙印的各个方面力量。
要客观认识自己的疾病。疾病是贯彻人的全部生命周期的基本内容,会主导一个人的衰老和死亡。如果年轻时不能预防好、解决好疾病及隐患,那至少年轻时不要积累和诱发疾病。一个健康生长的人,完全可能一生都不会有大的疾病。同样是自然界的存在,一块石头1亿年都不会有病。
《黄帝内经》就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古人总结说,无疾而终,那是大福。绝大部分医生和药品公司,都是希望人们充满疾病、然后他来长期治疗 的。只有少数也许你压根儿就见不到的人具备真正高尚的医德。但是你去做医生,一样那么想和干。好的服务都是被逼的或被训练的。年轻时尽量多掌握对疾病的知 识和把握能力。
舞蹈美学的逻辑起点

2021年4月 文化艺术研究 April, 2021第14卷第2期Studies in Culture & Art Vol.14 No.2文章编号:1674-3180(2021)02-0055-08舞蹈美学的逻辑起点吕艺生(北京舞蹈学院,北京 100081)摘要:人体既然是舞蹈艺术的感性材料,它理所当然地成为舞蹈美学的逻辑起点,而这个人体不是身心分离的人体,是在意识支配下的一个整体,因此舞蹈美学研究必须坚持身心一元论。
只有坚持身心一元论,才能准确地把握舞蹈艺术的本质特性,也才能防止舞蹈训练滑向单纯的技术技能的道路上去。
对原始舞蹈的生命意识、宗教意识、象征意识、社会意识与审美意识作考察,以探寻舞蹈最本质的意义,将舞蹈美定义为“意识的肢体表现”。
关键词:逻辑起点;身心一元论;意识的肢体表现;舞蹈美学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为何要设逻辑起点艺术哲学的研究,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从其感性材料入手,亦即首先研究它的物质载体。
作为人类最早的胚胎性艺术,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虽然都是人为的,但最终表现的物质形态大都要落实在人体外。
绘画、雕塑等美术作品不用说,最后它们都可落实在岩石、泥土、纸、布或某种金属上,因而它们被看作是视觉艺术;而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它虽然并无实体只有声音,因而被人们看作是时间性的,稍纵即逝的,但最终它仍有归宿,仍可储存在纸面的乐谱上或其他声音储存器内。
唯独舞蹈的载体是人体,它发生在人体上,也消失于人体。
人跳动起来,舞蹈就出现了;人停止跳动,舞蹈便消失了。
虽然到了当代,它也可留存于音像储存器内,但它并非现实的、鲜活的真舞蹈。
记录下来的舞蹈也仅是舞蹈的一个侧面,当它失去现场状态时,它成为另外一种东西而并非真正意义的舞蹈。
我们这样开始舞蹈美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一步就辨识了它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特性,更主要的是获得了研究的切入点,找到了它所谓的逻辑起点。
无疑,这是艺术本体论研究方法,不见得对所有艺术,比如现代、特别是后现代艺术也管用,但收稿日期:2020-12-23作者简介:吕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学术委员会原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原常务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舞蹈基础理论、舞蹈教育研究。
关于意识、下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及无意识

1、下意识与人类意识人类意识是像洋葱一样具有层状结构的。
表层是我们的有意识的意识状态,这种状态依照现实规则进行日常生活中决策工作,是智能的,现实的,符合逻辑的,特别是在新环境中,需要我们以理性思考方式决定要做什么,如何去做的时候。
然而,这种状态同时只能处理五到九件事情,并且非常容易“过载”。
下意识或者说“洋葱”的主要内层部分是依靠“自动导航系统”工作的,比如说按照快乐原则做出反应,尽量回避痛苦,获得快乐,而不管外界环境如何。
考虑到我们自动控制内在器官的感情,幻想,记忆及本体感受神经系统,这四种主要功能系统是紧密联系的-换句话说,意识作用于肉体,肉体也反作用于意识。
在同一时间处理很多复杂的指令可以说是功能强大的,甚至聪明的,但不是“智能”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正如普遍接受的,有意识的意识部分位于大脑的左半球,下意识位于右半球。
两个半球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大脑有意识状态左脑右脑下意识状态逻辑重识别推理韵律数学虚拟阅读幻想写作创造力语言合成分析符号自我感情司令部:所有逻辑性,理性,工厂:对于肉体,精神,真实有计划的想法处理的地方,虚幻或记忆中的事件做出快速同时只能处理7件事,缓慢反应,并不总是理性和适当的。
且易“过载”。
2、潜意识到底是什么?作者:廖阅鹏文章来源:《催眠圣经》第28页弗罗伊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
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它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
当一个人处于正常的状态下,比较难以窥见潜意识的运作,这时,梦是最好的观察潜意识活动的管道。
但是在罹患精神疾病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潜意识的作用非常地尖锐,例如无法解释的焦虑、违反理性的欲望、超越常情的恐惧、无法控制的强迫性冲动,明显地看见意识的力量如此微弱,潜意识的力量像台风一般横扫一切。
然而潜意识并非如此负面,只是在病人的身上较容易观察而已。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柏拉图认为,人由两个实体构成,即肉体和灵魂。
灵魂是高尚的,蕴藏着人世间的一切认识,肉体遮蔽了灵魂。
笛卡尔认为,人由身体和心灵两部分组成,“我思故我在”,认为意识是人的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法国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直接将其看成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认为正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地球上”美丽的花朵“——意识,世界也从此二重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首先,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仅是自然界,也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在自然界中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在社会历史中的发展,主要以人类的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办基础。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其实,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马克思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期;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至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灵魂与肉体的关系

人的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人的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哲学界热议的话题。
灵魂代表着人内在的精神、意识和思维等抽象概念,而肉体则代表着人的物质身体。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彼此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着人的完整性。
首先,人的灵魂与肉体在某种程度上是互相依存的。
没有肉体作为容器,灵魂就无法得以存在和体现。
肉体提供了灵魂实现自身意识和行动的载体。
通过感官的感知和脑部神经的运作,人的灵魂才能获取外界信息并进行思考和决策。
反之,灵魂也影响着肉体的行为和感受。
人对于身体的自我认知和感受都与灵魂的观念和意识密切相关。
因此,灵魂与肉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人的个体性。
然而,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相互渗透和互动。
有时候,肉体的状态会影响灵魂的感受和思维。
常常听到人们说心情好的时候身体才会感觉舒适,而身体不适也会使人的情绪低落。
这种身心相互影响的现象正是灵魂与肉体关系的一个缩影。
另一方面,灵魂的变化也会通过思想和意识的力量间接地影响肉体的健康和活力。
这种关系是动态的,两者不仅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内在的思想和情感的调节。
灵魂与肉体的关系还涉及到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的意义。
灵魂是人的内在核心,包含了人的思想、信仰和道德观念等精神层面的元素。
肉体则是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形式。
灵魂的追求通常与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有关,而肉体则需要我们用灵魂的引导去探索和实现。
一种健康的灵魂需要一个有活力的肉体来驱动,而一个健康的肉体也需要一颗充实的灵魂来支撑。
只有灵魂与肉体相辅相成,互为基石,才能使人生得更加丰盈和有意义。
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对灵魂与肉体关系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不能只关注肉体的健康和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灵魂的需求。
灵魂是人的精神寄托,是我们思考人生意义的来源,它需要我们给予关注和照顾。
只有在灵魂与肉体的平衡中,才能获得更加持久和深刻的幸福感。
尽管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系复杂而深远,但我们不应该将它们割裂开来看待。
灵魂出窍之谜

灵魂出窍之谜作者:来源:《大众科学》2012年第06期灵魂出窍,也可以说是离魂,是准心理学上一种最怪异的现象之一。
灵魂出窍现象最简单的解释是:“感觉到自己离开了自己的肉体,在自己的肉体之外活动。
”灵魂的原因,则至今仍未清楚。
经过多年研究,科学家初步揭示了其中部分奥秘。
诡异的灵魂出窍体验一位有癫痫史的年轻人晕晕乎乎地醒了过来。
他站起来,转过身,发现自己依然躺在床上。
他朝自己熟睡的身体大叫,摇晃它,甚至跳起来压在自己的身体上面。
接着,他感到自己又躺下了,却看到另一个自己站在床边摇晃自己睡着的身体。
惊恐中,他从三楼房间的窗户跳了出去,因此受了重伤。
这位年轻人经历的正是所谓的灵魂出窍。
这种奇特的意识状态很可能是由于癫痫突然发作而引起的。
一般来说,灵魂出窍的体验多与癫痫、偏头痛、中风、脑瘤、滥用药物,甚至濒死体验有关。
但是,没有明显神经问题的人同样可能出现灵魂出窍。
据统计,约有5%的健康人在一生中的某一时刻有过灵魂出窍的经历。
灵魂出窍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症状最轻的分身体验阶段:即你感知到或是看到另外一个自己的存在。
这种感受通常会发展到第二阶段,即你的自我意识在真实的自己和另外一个自己之间来回移动,摇摆不定。
在最后一个阶段,你感觉自己离开了身体,并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的身体以及周遭的一切。
这种意识与肉体的分离正是灵魂出窍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的灵魂出窍体验会经历完整的三步过程,而有些人只有一步。
那么,这种近乎超自然的奇特体验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至关重要的脑区2002年,一些重要线索开始浮出水面。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一支研究团队偶然发现了诱发灵魂出窍体验的方法。
当时,他们正在给一位患有严重癫痫的中年妇女实施脑部手术,希望藉此找出有问题的脑组织并将其切除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当他们对患者靠近后脑的颞顶联合区进行刺激时,这位妇女声称,她感到自己飘出了体外,正在俯视着自己。
大脑中的颞顶联合区负责处理视觉和触觉信号、从内耳发来的平衡和空间信息,以及关节、肌腱、肌肉传递的感觉信号。
论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论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业”学号:1404122025姓名:王娅静论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我思故我在至高的形而上在时间的拐弯处你的影子无处不在穿越过世纪的尘埃因为一种思想你的光芒一路照耀在人类精神的花园你是一片长青的叶子“I think therefore I am”来自哲学的呓语谁的声音如梭在每一个交叉的路口智者如此说第一次看到这首诗,就被“I think therefore I am” 这句话震撼。
也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从此,我知道了有个哲学家叫做笛卡尔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浅浅低吟:“I think therefore I am”。
也会像他一样问自己一些问题:你是如何知道,你的身体是存在的呢?你又是如何知道,你周围的人和物是存在的呢?笛卡尔就曾经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人和动物以及机器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显而易见的是,我们都有物质客体,但是不同的是,人类的本质并非是物质的,而这个本质,你可以说是寄存在身体里的,但却和身体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便是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笛卡尔认为意识和肉体是两种完全不同且互相独立的基本存在。
这种类型的思想来源于一系列理性思考的演绎。
意识和肉体间的区别是由他们完全不同的性质所决定的,也就是“思”和“广延”。
在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后面几个章节中笛卡尔提出意识和肉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这是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基本观点。
所有的物理运动和反映都可以用机械力学的定律来解释,而人类思维的活动是无法用机械力学定律来解释的,人类的活动有物理性的一面又有精神性的一面,于是人类至少是由两种不同的存在(基本实在)构成的。
笛卡尔称这两种基本存在是意识与肉体。
从笛卡尔的第二个沉思我们可以得知意识一种思考的状态,所以,所有的意识的性质都是思考的:感觉、情绪、理解。
而物质的本质是广延的,如:形状、大小、位移、颜色等,简而言之就是占据着空间。
意识与身体的哲学解析心灵与肉体的关系

意识与身体的哲学解析心灵与肉体的关系人类作为有思想和意识的生物,对于意识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一直充满了好奇和思考。
心灵与肉体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是哲学和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意识与身体的关系,并探讨心灵与肉体的互动。
一、意识与身体的本质意识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核心,它包括思考、知觉、情感等心理活动。
身体是我们的物质基础,通过感官、神经和器官等实体结构来与外界交互。
意识和身体作为人类存在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又有一定的独立性。
传统的哲学观点认为,意识是身体的产物,没有身体就没有意识。
但现代哲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对这一观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物理主义与心灵哲学物理主义是一种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理实体和物理规律的观点。
它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完全可以用神经活动来解释和解读。
心灵哲学则强调意识的独立性和非物质性,认为意识不能被完全解释为物理现象。
两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意识与身体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心灵与肉体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三、身体对意识的影响身体状态对意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身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的意识状态。
身体的疾病或不适会导致意识的受限或扭曲。
另一方面,身体感觉也会影响到我们对于外界的认知和感知。
例如,身体感觉的愉悦与痛苦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而影响到意识的内容和体验。
四、意识对身体的影响意识对身体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状态和心理压力对身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心理压力会导致身体紧张和免疫力下降,进而引发生理疾病。
同时,意识对身体行为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的动作和行为通常是由意识指挥和控制的,这种控制机制是心灵与肉体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心理与生理的统一性心理与生理的关系是相互渗透和互为因果的。
心理状态可以影响到生理状态,而生理状态也可以影响到心理状态。
这种统一性使得心灵和肉体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心理和生理的互动还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和激素系统等中介途径来实现。
探索人类意识的边界意识是否能够超越肉体

探索人类意识的边界意识是否能够超越肉体探索人类意识的边界:意识是否能够超越肉体人类的意识是一个令人着迷的主题,我们常常思考自我意识的起源和边界。
意识是否仅仅存在于肉体之中,或者它是否能够超越肉体的限制?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并尝试寻找答案。
一、意识的定义和本质意识是指一种主体对自身及周围世界的知觉和认知能力,它紧密联系着我们的思维、感觉和体验。
然而,关于意识的本质,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意识完全由大脑活动产生,而其他学者则持有更为开放的观点,认为意识可能超越了生物体。
二、生物基础上的意识许多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意识与大脑的活动密切相关。
当我们清醒时,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会以高频率交流,这些电信号被认为是意识产生的结果。
因此,一些科学家主张意识是纯粹的生物现象,只存在于具备高度发达大脑的生物体中。
三、意识的非生物学解释然而,也有一些非生物学的观点认为意识并不仅仅依赖于生物体。
其中著名的理论是心灵哲学家大卫·乔姆斯基的“心灵与世界智能场”的理论。
他认为意识是宇宙的基本属性之一,它存在于所有的物质和生命之中,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四、量子意识的可能性一种新兴的理论认为,意识的产生可能与量子力学有关。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理论,它的一项基本原理是观测者意识的介入可以影响物质的状态。
因此,一些科学家提出,意识可能是量子级别的现象,它能够通过人类的思维与觉察超越肉体的限制。
五、灵魂和超自然解释在某些宗教和超自然观点中,人类的意识被解释为灵魂的一部分。
灵魂被认为是超越肉体的存在,它是不朽的、超时空的。
这种观点认为意识是灵魂的一部分,在肉体的死亡之后可以继续存在。
六、科学与哲学的融合虽然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意识超越肉体的存在,但科学和哲学可以通过相互交流逐渐揭示意识的边界。
我们需要将生物学、神经科学、心理学与哲学、物理学等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结语:探索人类意识的边界是一项复杂而深刻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与肉体
古人讲吃一堑长一智,我却不那么认为,我认为人偶尔做错事其实是意识在作祟,也就是说,2年前你不经意做错了一件事,可能是偶然的,但为什么在之后的某个时候又做错类似的事呢?所以我认为你在以后还会做错类似的事,这就不是偶然的了,而是必然的,就像物理学中的惯性,同样我认为意识也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所以意识也应该遵循这一法则,我形象的称这一现象为意识惯性.
为什么人没有头颅身体就会无法行为,乃至器官也无法正常运作呢?我认为不是意识的认识在思考行为而执行行为,而是意识中的潜意识在履行他的职责,所以有人会被吓死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不仅仅他的心脏停止了运作,那为什么心脏会停止跳动呢?根据以上的论述,我推论是意识停止思考,乃至于潜意识,这也就暗示身体乃至器官的生存运作都是按照潜意识的操作而行为,包括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淋巴系统/心率/呼吸系统/恒温(平衡系统)/梦的制造/习惯的一部分都是按照潜意识的指示和命令来完成的.这就整合了潜意识与身体器官的内在关系,至少我认为是这样的.还有必要再推敲推敲!我举例——人在客观的条件的影响下心率会加快,而不是心脏本身有问题/郁闷的人食欲就会不振而不是胃有病/人体器官的再接会有排斥现象而不是器官本身有问题/个别的人会偏食而不是东西不好吃/遇到客观的刺激会有窒息的感觉而不是喉咙被人掐住/人的身体遭到客观环境的破坏自身会自我修缮,恢复身体平衡而不是医生和药物的作用/为什么恒温动物的体温会在一定的环境之内保持平衡?又不是我们命令我们的脂肪燃烧!还有梦的构成也不是我们刻意制造,这些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大脑意识(尤其是潜意识)的外在的反映和体现,所以我有一种想法,如果我们总暗示自己的器官发生特定的变化,那么器官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曾经有人声称如果有一万个人对你说你马上就要死了,结果这人真的死了——其实就是一种心里的暗示作用,实际上是潜意识在作祟吧!不知真的假的?
但我并不认为意识与身体的关系仅限于此!!!! 更深在于认知与大脑控制身体系统的内在的联系和深层的导析.说得简单一些,人乃至于其他生物思考就像大脑控制身体系统一样.比如学习——学习的开始最重要的在于兴趣,看起来就像我们的视觉和嗅觉,特定的色彩或事物和味道就会使我们产生兴趣和联想,看起来很像,之间没什么必然的联系,好像天方夜谭,但我却不那么认为,我想表述的是其实分析和处理学习上而产生的兴趣和视觉与嗅觉上的兴趣应该同属大脑的同一区域.以此类推,问题就变得简单明了了.比如:学习中——在纷杂的资料中和经验中我们寻找必需的知识,在这一过程需要,搜索/感知/印象/联系/分析/接纳/分解/重组/制造/编码/更新,就像身体系统中的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一样,当我发现这一证据时,我不得不感叹,实际造人并没那么难,乃至于一个会思考的人!这也就意味着学习与控制消化系统的大脑区域是一个部位.
那么其他是身体系统又与意识有什么联系呢?我的个人见解是呼吸系统是一种排斥和吸纳,类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原则的形成,所谓控制呼吸系统的意识区域有可能是原则的中心区域;控制平衡系统的意识区域可能与思维模式的形成与建立同出一处;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意识区域与经验形成和外化实践有密切的联系;控制泌尿系统的意识区域与事物分析与事物区别一个原理;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和分泌系统/淋巴系统的意识区域与自我总结的经验的形成和性格的朔造有密切的关系;控制生殖系统的意识区域与逻辑思维的模式有可能有着某种联系/可以推敲,用加减乘除的哲学的思考方式和事物与事物的联系的逻辑来解释复杂的问题和现象!
我们接纳外界的表象的客观环境是认知的过程,但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复杂的专业的知识的辨析中,意识与身体的运作与操作中又有哪些的更为复杂的联系呢?关键在于思维模式的形成!我认为与小脑有很大的关系,而小脑并不是意识的载体,这就和思维模式很像.思维模式是思考/认识/认知/认可(潜意识)的形成的地方,那么就有一种可能,当在小脑的作用下思维模式已形成,即使不再拥有小脑不见得我们就不会思考,但有可能失去学会新的思维模式的可能,不知是否?
认知思维多在外化,做研究有依据可能,但潜意识的研究就变的艰难,因为很难找到依据.但梦的出现却使事实出现了转机,那么潜意识与梦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可以拿潜意识的构成和梦的解析作为一个课题.对于潜意识来讲我个人认为是一种被认可的意识,比如对于身体,大脑中的潜意识会认为我的心,我的肝,我的肾,一种自我意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乃至于小鸡小狗都在客观的环境中认识/认知,思考着,在这其中就会有许多的事物在大脑中被认可,那么梦的形成就有了基础和条件.有人曾声称直觉在潜意识里,我不知道是对的还是错的,但我觉得是有可能的,不过我觉得在自我意识中的所谓被认可的不一定就是对的,比如迷信的思想.那梦的形成的动机在何方呢?有人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不那么认为.我的个人见解是在现实中我们曾迷惑过,随俗过,但在真实的自我意识中,我们自己并不那么认为,有时也迷茫找不到生活中的不解问题的答案,但当我们酣睡进入潜意识的时候,潜意识占用了生理上的时间分析问题,但却脱离于现实的客体,只能通过搜索近似的意识信息代替无法调动的意识和在头脑中无法找到的意识信息而只能利用替代品加以利用构建影响呈现在感觉的意识(视觉意识区域、感觉区域、嗅觉区域等)层面寻求帮助而加以辨别得到答案,但因为替代的意识信息与现实的意识信息和真实的意识信息是有距离的而有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和不正确的答案.所以梦在我们的印象中是让人菲思的,就不足为其了!
王国强
201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