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400字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名著之一,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以供大家参考借鉴!《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一《老子》, 又称《道德经》,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千百年来, 从东方走到了西方, 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 不知中国文化, 不知人生真谛。
”读《老子》, 只觉意蕴深远, 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 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 分为道、德两篇, 虽只五千余字, 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 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
初读前, 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 消极避世”的印象上, 直至谨慎品读后, 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境界, 收益匪浅。
“上善假设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确实,最善的人就似乎水一样, 水滋润万物而不争, 停留在众人都不喜爱的地方, 所以最接近于“道”。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 以这样的沉着姿态、包涵性品德、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 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 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供应了珍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在生活或工作中, 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才智的, 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
别人是有力气的, 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
知足常乐, 有踊跃行动力的人能更加漫长。
的确, 始终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 却忽视了对自我的反省与谛视。
人贵有自知之明, 只有充分了解自我, 才能取长补短, 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道, 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法自然, 提醒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那么。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5篇)
《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经》读后感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物生长起来。
因此,万物没有不尊敬道而重视德的。
道之所以受到尊敬,德之所以受到重视,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其自然。
所以,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果,使万物得到抚养和保护。
(它)产生了万物却不据为已有,养育了万物却不自恃其功,导引了万物而不做万物的主宰。
这才是极大极深远的“德”啊。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之理。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大道生成了万物,但是不把万物据为已有;抚育了万物,但是不自恃有功;引导了万物,但是不强加干涉,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
大道深厚无私,是人类行事的楷模。
人们追求礼尚往来,并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这其实是不合乎大道的,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大道遵循自然,无欲无求,即便在付出的时候也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
大道没有分别之心,所以也就没有付出和回报的'分别了。
当大道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它也不会感到烦恼和怨恨。
道德经读后感心得400字7篇
道德经读后感心得400字7篇道德经读后感心得400字精选篇1《道德经》是一本关于宇宙人生哲理的书,包含唯物主义,自然无为,天地不仁的哲学思想,被誉为“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
《道德经》能启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围绕着“道”、“德”来详细阐述各个学科的深刻道理。
内容非常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会人生。
古时候很多思想的基础都来自老子的思想,我们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喜欢读《道德经》,这也体现了这本书的极大的魅力。
《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思想、理论,其中物极必反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想几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这么透彻,这着实让我吃惊。
物极必反指的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古代王朝每一个都经历了初期创立、巅峰和没落,这跟帝王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
当帝王穷奢极欲到一定的程度时,人民被欺压到一定的程度,都纷纷起来反抗,推翻统治。
同样的,当一个人恃才傲物到了极点的时候,往往会招来祸患。
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过分,一旦过度就会出问题。
这是历史规律,人生哲理。
我们读《道德经》就是想从先哲那里学习人生的智慧,提高个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读后感心得400字精选篇2解读老子《道德经》的真谛启示,可以使我们解放思想,改变对世界的认知,放弃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许多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做事不给自己和社会遗留后患。
从二元论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站在一体同观的全视角看世界,才有真正的恒常快乐,才是真正的全然自由。
《大道至简——【道德经】真谛启示》就可以奠定人生的基本功,就可以解决人生不同时期的各种痛苦和困惑问题。
此版本译文清晰准确,简洁易懂,超出了已往的字面表层译述,将老子真实的意愿全面解决表达出来,从而将老子先生请下了“神坛”,让人民大众真正能与老子的智慧和真理相拥抱,人生的道路就不会偏颇,生命的航船就有了正确的方向。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通用25篇)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通用25篇)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1在省级机关和全厅开展的读书活动中,闲暇我又翻了翻《道德经》,随着岁月的流逝,可能是年龄的增长,过去的事情常常会历历在目。
我从乡村民办老师入伍的新兵当团政委后转业,再从派出所普通民警到厅出入境管理局政委,在这个一直为共产党效力的两个强力部门服务的人生历程中,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从无到有,再到现实的运用与感悟,实在受益匪浅!《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唯一传世的著作,全书虽仅五千字,却被历代圣贤、帝王、朝野各界奉为处世与治国宝典。
中国各大思想流派均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也深为西方大思想家如黑格尔、海德格尔等所推崇。
《道德经》文字简约而深奥,思想丰富而难测,似乎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释、理论、猜想以及发挥。
《道德经》第八篇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为人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从这里悟水之德行,老子在这里便把水之德认为是最接近于“道”的,如水,“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
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
道德经读后感3篇(实用)
道德经读后感3篇(实用)道德经读后感1老子被后人根据西方哲学体系的标准,被归入自然主义哲学家的范畴,是有道理的,他对社会、个人存在、进展的哲思观点,都是从自然规律类比推理过来的,一句话以天道推理人道,用道德经的话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规律特别多,难以用详细语言驾驭,所以制造了本体论的“道”,整体代表自然规律。
此章,用反例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证明天道的法规是不居功,不作为,不占有,隐含了一个观念“得道高人~圣人应当循天道,做到功成身退,不贪功,不念名,治理社会不要由于个人欲望而下发过多指令制定过多政策”。
当代,我认为,阿里巴巴的马云是修道得道了的,顺应天道而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境界特别高,东哥始终想跟他玩,人家直接不玩了,急流能勇退,足见其道行只高。
东哥有多想跟他玩?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主持人把马云的照片发出来,问东哥,“马总你们做一个行业,你们应给很熟识吧“,他回答“不熟识,这么多年一起吃过一次饭,另外,可能没有共同语言,由于不是一代人”,从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东哥内心是把马云当做超越的对象,商业上的敌人,所以才如此急于用马云年龄比我虚长几岁,我比他年轻来向人证明我可以,我比他可以。
我再用一个例子来证明,马云肯定是读道德经而得道的例子,在赢在中国的节目里,阿里巴巴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如日中天,他也没有如此功名,当季节目组是把熊晓鸽,吴鹰等人作为更大贵客对待,但是马云节目中金句百出,如鱼得水,其中一句话“心中无敌,则无敌于天下”的金句,他这个观点和道德经中上经二十二章的观点一模一样不自显,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zhang);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读后感2在如今这个吵闹的社会,一切都是那么的瞬息万变。
比起像大众一样的随波逐流,我更情愿在一个满意而又宁静的下午,喝着亲自沏的茶,手捧着一本《道德经》,去感受古人那时隔千年的才智。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诞生在这么一个有底蕴的文明古国,这意味着我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华可以去汲取,有更多的历史可以去领会。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
关于《道德经》范文〔精选12篇〕关于《道德经》范文〔精选12篇〕《道德经》1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当前这个时代,人们疯狂地追求着效率,追求着更高,更快,更远。
相比于老子的《道德经》,人们更趋于选择孔子的《论语》。
至今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还普遍存在着老子的思想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与保守倒退的观点。
在大部分人眼里,老子的“无为”在这个倡导“有为”的社会里是不适应的。
事实确实是这样吗?老子可谓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民间对于他的传说是千奇百怪。
其中一个传说是由老子的“老”字联想开来的。
传闻老子的母亲怀了八十一年的胎,后于李树下生下老子,老子生来白眉白发,长着白白的大胡子,因此被命名为“老子”。
这传说闻之荒唐,但却更为老子添了些神奇的光晕。
正是因为正史对于老子的记载惜墨如金,才会产生这么些荒唐的故事。
即使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老子只是寥寥几笔。
自史记记载,老子担任过周国的史官,即相当于掌管国家的图书馆。
老子的博学与睿智怕与此职位是分不开的吧。
后来周国内乱,即将覆灭之时,老子离宫隐退。
到函谷关时,因一位名为关尹的守关员的恳求著下传闻后世的《道德经》。
《道德经》仅有五千余言,却是博大精深,意味深长。
初读《道德经》,我读得恍兮、惚兮。
对于其中意味,我并非咀嚼透彻。
尤为此书的第一章,更是晦涩难懂。
首先,“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此十二字作为文章的开头,地位非常。
正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是《道德经》的大纲。
假设是此句无法理解,那么老子的思想更是无从入手。
根据对于中国古文字的理解,第一个“道”字是名词,含首部,意为智慧,是这天地宇宙间最大的智慧,而第二个“道”应是动词,意为行走前进。
而第三个“道”是名词,意为途径,道路。
那么前半句可以理解为,天地宇宙间最大的智慧是可以寻得的,但是要通过非同寻常的道路才可以寻得。
而后半句根据前半句的理解可以译为:名是可以求得的,但是不是按照寻常道路就可以求得的。
道德经读后感(15篇)
道德经读后感(15篇)道德经读后感1《道德经》很薄,只五千余言,传言为老子骑牛过函谷所著,《道德经》又很厚,它包罗万象,其中有哲学有政治有自然科学有人文社会,这样的书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却很难。
《道德经》的语言很美,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深刻地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辨性,这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过阐述“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表明自己的世界观,哲学的神奇之处,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现代物理,可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张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而不争。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对他心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未来的期许,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美好。
道德经读后感2《道德经》共分81章,其中第一章《道经》,37章,第二章《德经》,44章。
它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二)所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魅力的《道德经》,这本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起源、万物产生、发展、变化、毁灭的规律的认识。
它博大精深,说话极有正义感,是“万经之王”。
“世人皆知美是美,恶已是;大家都知道好的就是好的,但是不好。
所以有没有相互存在,难度和难度相辅相成,长短和高低对比,音和音和谐。
就是圣人无为而教无字。
一切工作都毫不犹豫,生而无之,不靠之,生而有之。
一个人住就不去了。
”本章主要阐述了世间万物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16篇)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16篇)学习道德经篇1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
而在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章)“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
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
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
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
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
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
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
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
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
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
《道德经》的读后感(精选5篇)
《道德经》的读后感《道德经》的读后感(精选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经》的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道德经》的读后感1原文我是看不懂的,从译文的描述中作了一些思考。
道德经分析的范围侧重于非物质的一面,分析了个体和集体。
个体分析的刻度是普通人与圣人。
集体分析是侧重于道德来推动集体往更好的方向运转,而集体分析的刻度“你”和“我”。
人,人类社会,世间万物,用哲学和科学来概括总觉得不够全面,所以我喜欢用“物质”和“非物质”来得到两个范围。
自有文字以来人类文明就在物质与非物质这两个范围萌生了无尽的好奇和探索,从古到今,从今到末来,人一定会探索下去。
哲学侧重点是“非物质”范围,道德经的侧重点也是“非物质”范围,但是他们的刻度不一样。
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确有很大的内容差异,但是内容都是“非物质”范围,这挺重要的。
我觉得产生这种差异内容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宗教信仰环境导致的。
扯得远了些,回到道德经。
道德经里面的重点是什么呢?重点是一个人必须有道德,一个社会必须重视道德。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人是以人来教导、以人来衡量对错的。
但是有些人是以神来衡量对错的,所以不同的依托形成了不同的对比。
记得BBC纪录片里面就有讲到天主教对人们的生活形成的影响,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因为我从小就被我父亲教导人要怎么样,人不能怎么样,怎么才能成为人,这种用人来衡量对错的教导的确对我形成了一种塑造,这里的我对我过去的评价只是陈述事实的意思。
道德经其实是基于道德上思考总结出的一篇,从侧面上说,人们在那个时候道德已经到达了那一种地步。
道德经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衡量、发展、成就形成的。
道德经说明了那时候我们是以人来衡量对错的。
维持自我的存在是需要代价。
维持一个人的存在,就是说你要维持自己一个人的标准。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400字15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400字15篇一、什么是读书心得读书心得,是在读书后产生的心得与感受,以及对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二、《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400字15篇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400字15篇,供大家参考。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400字1第一次看道这本书,其实和印象中有很大的落差。
在印象中,这本道家第一宝典这么着也应该是一本厚好几寸,重十来斤的大部头。
拿到手才发现只有薄薄一本,全文加起来一万字都不到,翻开来看,虽然有译文,却还是像天书一般,晦涩难懂。
不过虽然一开始不能看懂什么,读起来却有一股抑扬顿挫的美感。
就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总觉得有一股淡定的霸气。
就觉得好像读完一句就能放出一个法术似的。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
又称《老子》,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
共81章,分上、下篇。
现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
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关的处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觉什么,当真的去结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经历,才感到哪份如汪洋般的玄奥。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400字2自从上了小学以后,学校组织诵读《道德经》,在诵读的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
《道德经》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和本原。
表现了老子崇尚自然。
第二部分讲述了以德为中心的人生观。
德构成了人们的思想、言论、行为的准则,教我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讲文明的好学生。
我最喜欢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应当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
自从诵读《道德经》以后,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做为一名小学生,我要做一个有道德、懂文明、讲礼仪的人。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400字3我今天把《老子》读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
《道德经》读后感(通用15篇)
《道德经》读后感(通用15篇)《道德经》读后感1《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经典名著,我们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之一在我国历史拥有重要的地位,他和庄子一起被称为“老庄”。
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对于《道德经》确实非常喜欢。
今天我又捧起这本书读了起来。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讲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
生活中我们经常和别人讲道理,也经常听别人讲道理,但是我们讲给被人听的道理别人是不是听得懂,或者别人愿不愿意听呢。
或者反过来,别人讲的道理,我们愿不愿意听,或者是听不听得懂呢。
这个问题老子就观察的很仔细。
就这样一句话解释很多的道理。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告诉我们如果天地不仁的话,所有的事物将会被对待的像草狗一样,就是说我们属于天地万物之一也会被当成草狗一样。
如果圣人,就是当权者没有任意,则会以百姓为草狗。
所以天地对我们是有仁义的。
老子在提醒当权者应该善待百姓。
《道德经》说“上善如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提醒当权者以人民为重,只有不和人民争,所有人都不能和他们来抗争。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好的未来。
就像道家说的“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只有爱护百姓,不与民争利,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我们现在生长在社会主义的社会,人人平等,国家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这不就是老子说的社会吗。
我们每个人应该像老子说的那样,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
《道德经》读后感2《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
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道德经读后感5篇
道德经读后感5篇道德经读后感。
阅读传记,还可以沐浴伟人们的光辉。
换言之,就是将其当作自己的“榜样”,仔细品尝写的作品后,大家肯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与看法。
如何读后感能写到最好?这里是栏目我为您整理的有关“道德经读后感”的内容。
道德经读后感(篇1)《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读书要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新奇养分,但不能放弃对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渐渐的体会多了一些。
“无为”就是合道之为。
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
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
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进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
“无为”即是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实行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实行的最简洁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
“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
那么怎样才算是“无为”?怎样实施和推行“无为”?由于现阶段对世间万物及其客观规律的熟悉还很有限,对这些问题或许还没有精确全都的答案。
但个人认为“无为”必有以下特点:一、“无为”以公平为基础。
虽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天下万物因进化程度或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动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的分别,但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它们既没有凹凸之分也没有贵践之别。
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们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一样的、公平的。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天下万物有些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从某种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们都是道支配给我们的伴侣,它们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为天地万物一员的人,不能也不应当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打算其它万物的生死。
道德经400字读后感(精选5篇)
道德经400字读后感(精选5篇)道德经400字读后感精选篇1前些日子,学校举行了书香校园活动,不仅仅每个人发了本《道德经》,还请了教授前来举行讲座。
忙里偷闲,我把《道德经》读了一遍,感受一下老子的风采,也领悟了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着作。
《道德经》是中国道学思想的经典。
以自然无为之说,解释了天地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自然规律。
并相应的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然,对待自然。
之后成为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石。
鲁迅以前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林语堂也曾对《道德经》大加赞赏,他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
“《道德经》第一章就讲到: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其中的大概含义是:”道“是能够说清楚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说的那样;道的名是能够叫出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用的那类名。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坚持从”无“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来认识它的与众不一样;坚持从”有“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来认识它的作用之广大。
”无“和”有“是从不一样角度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不一样刻画,将”无“和”有“统称为”玄“,一个”玄“再加上一个”玄“,就是一切奥妙的总来源。
这一章说明大道玄妙的特性,告诉人们怎样去认识大道。
在老子看来,”道“是不能够用语言确切表述的,但它又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
”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源,它深远而又深远,是万物所从出的地方。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被视为华夏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
作为一本经典著作,它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贯彻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原则。
在阅读《道德经》后,我深深被其中所表达的智慧和人生观所触动,对自身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态度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反思。
《道德经》由老子所著,被誉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它以道德为核心,呼吁人们遵循“非争”、“柔弱”等道德原则,摒弃斗争和权力争夺的行为,以求得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在《道德经》中,老子深入剖析了人性的本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顺应自然、顺应规律的重要性。
阅读《道德经》让我对人生的追求和生活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提醒着我要谦逊和谨慎。
在社会化的今天,人们往往被功利和物质追求所迷惑,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真正的价值。
然而,《道德经》中提到的“道”却是无法言表、无法穷尽的。
这说明人生的境界和真谛是无法用言辞和物质来衡量的,只有通过归于心静、反思和体悟才能够接近“道”,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道德经》还让我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亲密而又重要的。
在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和破坏不可避免。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自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应该像自然一样保持谦逊和柔弱的态度,顺应着自然的规律和节奏,以和谐共存。
只有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收获持久的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道德经》中提及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深深触动到了我。
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人们总是忙于奔波和争斗,以求得财富和地位。
他们甚至认为,只有工作上的努力和付出才是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然而,《道德经》却告诉我们,顺应规律、顺应自然才是真正的智慧和成功之道。
只有抛弃功利和权力的欲望,懂得放下和适应,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成功。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开始尝试着运用《道德经》中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考。
例如,在面对矛盾和纷争时,我努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并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篇[热]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老子道德经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主要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一章至三十七章;下篇为德经,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包含了道家思想、哲学思想、社会思想,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
道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自然规律。
老子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朴素主义的哲学家,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的思想和认识论的内容。
《道德经》中的为人处世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精髓,更是人们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基础。
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知足常乐”、“自是者败”、“祸福相倚”。
老子提出的清静自然、无欲无求、谦退、俭约、质朴的处世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是指导人们的行为准则。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这些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到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
“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读《道德经》有感(精选30篇)
读《道德经》有感(精选30篇)读《道德经》有感(精选30篇)读《道德经》有感 1“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愿的背道。
又到了爷爷所说的的修心养性的时间了。
我叫晴,是店子中学五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我有一名略显神道的爷爷。
我的.爷爷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这懂都不懂的《道德经》,其实我是不想背的课时爷爷非逼着我背。
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的意思我能明白,大概就是说好事是坏事,坏事是好事。
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很没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坏事就是坏事。
完全相反怎么能划等号呢?于是我就去问爷爷,爷爷说:“这个世界分阴阳,物极必反,所有的东西都不是绝对固定的,所以坏的有可能变好,虚弱的有可能变强壮。
”“骗人,你这是封建迷信,我以后再也不背这个没用的经了!”我说道。
爷爷笑了笑。
期中考试的时候,我语文得了满分,数学还差三分满分。
我高兴极了,爷爷也很为我高兴。
我乘机说“爷爷你带我去吃肯德基吧。
”爷爷答应了。
我高兴的蹦蹦跳跳,爷爷在后面换鞋子,我边跑边跳得出了门。
结果一个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没有多大差别。
站了一下发现站不起来了便做在地上哭了起来。
爷爷听到哭声急忙跑出来把我送进了医院,经诊断软组织挫伤需要卧床休息。
结果吃肯德基的计划也泡汤了。
下午躺在床上无聊得很,就想我怎么这么倒霉。
本来多好的计划、多么美好的一天怎么到了如此地步。
突然听到爷爷的收音机里传出了那句我开始认为很没道理的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我用自己的切生体会加深了对这话的理解。
希望我以后无论悲伤还是高兴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辙。
读《道德经》有感 2道家提出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化合而生万物”。
这其中就涉及到了“道”的“有无结构”。
何为有无结构?我想这是中华文化中“两分法”观念的雏形,也是老子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读后感400字
【篇一:读《道德经》第十章后感】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有时候做事很难一心一意。
往往是做这件事想那件事——学习的时候,想着待会去玩;上课的时候,想着中午会吃什么午饭……往往是心不在焉,最后一事无成。
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点儿“专气致柔”的时候么?
那倒未必。
回想起婴儿时代,当我们正在津津有味地玩弄着自己的手指,专心地啃着自己的脚板的时候,无论旁边多么吵闹,我们也不理不睬,专心致志。
这不就是“专气致柔”吗?
上课上到一半,看着窗外的大树,看着街上的行人,或者想着什么事情,心就会飞到别出去,那样,上课就什么也学不到了。
发呆也一样。
我曾经试过,但不久就被识破。
因为那时候的我会两眼无神,呆呆地盯着一个方向。
现在的我们,和以前的我们有不同:做某事时,身边受到影响,即使是轻微的,都足以让我们烦躁不安,甚至是分心。
或许,只有那些圣人,那些得道者才会做到吧。
做到“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对于已经懂得一些世间道理的我,已经很难了。
当我们在做某事时受到影响,或者是分心的时候,不妨想想这句话吧。
努力朝“营魄抱一,专气致柔”的方向努力,说不定在某一天,你我就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