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400字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名著之一,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以供大家参考借鉴!《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一《老子》, 又称《道德经》,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千百年来, 从东方走到了西方, 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 不知中国文化, 不知人生真谛。
”读《老子》, 只觉意蕴深远, 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 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 分为道、德两篇, 虽只五千余字, 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 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
初读前, 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 消极避世”的印象上, 直至谨慎品读后, 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境界, 收益匪浅。
“上善假设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确实,最善的人就似乎水一样, 水滋润万物而不争, 停留在众人都不喜爱的地方, 所以最接近于“道”。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 以这样的沉着姿态、包涵性品德、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 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 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供应了珍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在生活或工作中, 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才智的, 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
别人是有力气的, 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
知足常乐, 有踊跃行动力的人能更加漫长。
的确, 始终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 却忽视了对自我的反省与谛视。
人贵有自知之明, 只有充分了解自我, 才能取长补短, 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道, 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法自然, 提醒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那么。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5篇)

《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经》读后感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物生长起来。
因此,万物没有不尊敬道而重视德的。
道之所以受到尊敬,德之所以受到重视,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其自然。
所以,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果,使万物得到抚养和保护。
(它)产生了万物却不据为已有,养育了万物却不自恃其功,导引了万物而不做万物的主宰。
这才是极大极深远的“德”啊。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之理。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大道生成了万物,但是不把万物据为已有;抚育了万物,但是不自恃有功;引导了万物,但是不强加干涉,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
大道深厚无私,是人类行事的楷模。
人们追求礼尚往来,并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这其实是不合乎大道的,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大道遵循自然,无欲无求,即便在付出的时候也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
大道没有分别之心,所以也就没有付出和回报的'分别了。
当大道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它也不会感到烦恼和怨恨。
道德经读后感心得400字7篇

道德经读后感心得400字7篇道德经读后感心得400字精选篇1《道德经》是一本关于宇宙人生哲理的书,包含唯物主义,自然无为,天地不仁的哲学思想,被誉为“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
《道德经》能启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围绕着“道”、“德”来详细阐述各个学科的深刻道理。
内容非常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会人生。
古时候很多思想的基础都来自老子的思想,我们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喜欢读《道德经》,这也体现了这本书的极大的魅力。
《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思想、理论,其中物极必反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想几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这么透彻,这着实让我吃惊。
物极必反指的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古代王朝每一个都经历了初期创立、巅峰和没落,这跟帝王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
当帝王穷奢极欲到一定的程度时,人民被欺压到一定的程度,都纷纷起来反抗,推翻统治。
同样的,当一个人恃才傲物到了极点的时候,往往会招来祸患。
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过分,一旦过度就会出问题。
这是历史规律,人生哲理。
我们读《道德经》就是想从先哲那里学习人生的智慧,提高个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读后感心得400字精选篇2解读老子《道德经》的真谛启示,可以使我们解放思想,改变对世界的认知,放弃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许多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做事不给自己和社会遗留后患。
从二元论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站在一体同观的全视角看世界,才有真正的恒常快乐,才是真正的全然自由。
《大道至简——【道德经】真谛启示》就可以奠定人生的基本功,就可以解决人生不同时期的各种痛苦和困惑问题。
此版本译文清晰准确,简洁易懂,超出了已往的字面表层译述,将老子真实的意愿全面解决表达出来,从而将老子先生请下了“神坛”,让人民大众真正能与老子的智慧和真理相拥抱,人生的道路就不会偏颇,生命的航船就有了正确的方向。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通用25篇)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通用25篇)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1在省级机关和全厅开展的读书活动中,闲暇我又翻了翻《道德经》,随着岁月的流逝,可能是年龄的增长,过去的事情常常会历历在目。
我从乡村民办老师入伍的新兵当团政委后转业,再从派出所普通民警到厅出入境管理局政委,在这个一直为共产党效力的两个强力部门服务的人生历程中,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从无到有,再到现实的运用与感悟,实在受益匪浅!《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唯一传世的著作,全书虽仅五千字,却被历代圣贤、帝王、朝野各界奉为处世与治国宝典。
中国各大思想流派均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也深为西方大思想家如黑格尔、海德格尔等所推崇。
《道德经》文字简约而深奥,思想丰富而难测,似乎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释、理论、猜想以及发挥。
《道德经》第八篇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为人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从这里悟水之德行,老子在这里便把水之德认为是最接近于“道”的,如水,“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
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
道德经读后感3篇(实用)

道德经读后感3篇(实用)道德经读后感1老子被后人根据西方哲学体系的标准,被归入自然主义哲学家的范畴,是有道理的,他对社会、个人存在、进展的哲思观点,都是从自然规律类比推理过来的,一句话以天道推理人道,用道德经的话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规律特别多,难以用详细语言驾驭,所以制造了本体论的“道”,整体代表自然规律。
此章,用反例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证明天道的法规是不居功,不作为,不占有,隐含了一个观念“得道高人~圣人应当循天道,做到功成身退,不贪功,不念名,治理社会不要由于个人欲望而下发过多指令制定过多政策”。
当代,我认为,阿里巴巴的马云是修道得道了的,顺应天道而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境界特别高,东哥始终想跟他玩,人家直接不玩了,急流能勇退,足见其道行只高。
东哥有多想跟他玩?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主持人把马云的照片发出来,问东哥,“马总你们做一个行业,你们应给很熟识吧“,他回答“不熟识,这么多年一起吃过一次饭,另外,可能没有共同语言,由于不是一代人”,从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东哥内心是把马云当做超越的对象,商业上的敌人,所以才如此急于用马云年龄比我虚长几岁,我比他年轻来向人证明我可以,我比他可以。
我再用一个例子来证明,马云肯定是读道德经而得道的例子,在赢在中国的节目里,阿里巴巴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如日中天,他也没有如此功名,当季节目组是把熊晓鸽,吴鹰等人作为更大贵客对待,但是马云节目中金句百出,如鱼得水,其中一句话“心中无敌,则无敌于天下”的金句,他这个观点和道德经中上经二十二章的观点一模一样不自显,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zhang);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读后感2在如今这个吵闹的社会,一切都是那么的瞬息万变。
比起像大众一样的随波逐流,我更情愿在一个满意而又宁静的下午,喝着亲自沏的茶,手捧着一本《道德经》,去感受古人那时隔千年的才智。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诞生在这么一个有底蕴的文明古国,这意味着我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华可以去汲取,有更多的历史可以去领会。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

关于《道德经》范文〔精选12篇〕关于《道德经》范文〔精选12篇〕《道德经》1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当前这个时代,人们疯狂地追求着效率,追求着更高,更快,更远。
相比于老子的《道德经》,人们更趋于选择孔子的《论语》。
至今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还普遍存在着老子的思想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与保守倒退的观点。
在大部分人眼里,老子的“无为”在这个倡导“有为”的社会里是不适应的。
事实确实是这样吗?老子可谓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民间对于他的传说是千奇百怪。
其中一个传说是由老子的“老”字联想开来的。
传闻老子的母亲怀了八十一年的胎,后于李树下生下老子,老子生来白眉白发,长着白白的大胡子,因此被命名为“老子”。
这传说闻之荒唐,但却更为老子添了些神奇的光晕。
正是因为正史对于老子的记载惜墨如金,才会产生这么些荒唐的故事。
即使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老子只是寥寥几笔。
自史记记载,老子担任过周国的史官,即相当于掌管国家的图书馆。
老子的博学与睿智怕与此职位是分不开的吧。
后来周国内乱,即将覆灭之时,老子离宫隐退。
到函谷关时,因一位名为关尹的守关员的恳求著下传闻后世的《道德经》。
《道德经》仅有五千余言,却是博大精深,意味深长。
初读《道德经》,我读得恍兮、惚兮。
对于其中意味,我并非咀嚼透彻。
尤为此书的第一章,更是晦涩难懂。
首先,“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此十二字作为文章的开头,地位非常。
正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是《道德经》的大纲。
假设是此句无法理解,那么老子的思想更是无从入手。
根据对于中国古文字的理解,第一个“道”字是名词,含首部,意为智慧,是这天地宇宙间最大的智慧,而第二个“道”应是动词,意为行走前进。
而第三个“道”是名词,意为途径,道路。
那么前半句可以理解为,天地宇宙间最大的智慧是可以寻得的,但是要通过非同寻常的道路才可以寻得。
而后半句根据前半句的理解可以译为:名是可以求得的,但是不是按照寻常道路就可以求得的。
道德经读后感(15篇)

道德经读后感(15篇)道德经读后感1《道德经》很薄,只五千余言,传言为老子骑牛过函谷所著,《道德经》又很厚,它包罗万象,其中有哲学有政治有自然科学有人文社会,这样的书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却很难。
《道德经》的语言很美,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深刻地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辨性,这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过阐述“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表明自己的世界观,哲学的神奇之处,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现代物理,可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张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而不争。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对他心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未来的期许,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美好。
道德经读后感2《道德经》共分81章,其中第一章《道经》,37章,第二章《德经》,44章。
它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二)所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魅力的《道德经》,这本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起源、万物产生、发展、变化、毁灭的规律的认识。
它博大精深,说话极有正义感,是“万经之王”。
“世人皆知美是美,恶已是;大家都知道好的就是好的,但是不好。
所以有没有相互存在,难度和难度相辅相成,长短和高低对比,音和音和谐。
就是圣人无为而教无字。
一切工作都毫不犹豫,生而无之,不靠之,生而有之。
一个人住就不去了。
”本章主要阐述了世间万物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16篇)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16篇)学习道德经篇1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
而在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章)“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
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
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
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
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
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
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
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
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
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读后感400字
【篇一:读《道德经》第十章后感】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有时候做事很难一心一意。
往往是做这件事想那件事——学习的时候,想着待会去玩;上课的时候,想着中午会吃什么午饭……往往是心不在焉,最后一事无成。
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点儿“专气致柔”的时候么?
那倒未必。
回想起婴儿时代,当我们正在津津有味地玩弄着自己的手指,专心地啃着自己的脚板的时候,无论旁边多么吵闹,我们也不理不睬,专心致志。
这不就是“专气致柔”吗?
上课上到一半,看着窗外的大树,看着街上的行人,或者想着什么事情,心就会飞到别出去,那样,上课就什么也学不到了。
发呆也一样。
我曾经试过,但不久就被识破。
因为那时候的我会两眼无神,呆呆地盯着一个方向。
现在的我们,和以前的我们有不同:做某事时,身边受到影响,即使是轻微的,都足以让我们烦躁不安,甚至是分心。
或许,只有那些圣人,那些得道者才会做到吧。
做到“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对于已经懂得一些世间道理的我,已经很难了。
当我们在做某事时受到影响,或者是分心的时候,不妨想想这句话吧。
努力朝“营魄抱一,专气致柔”的方向努力,说不定在某一天,你我就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