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500字五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道德经》读后感,欢迎借鉴参考。
《道德经》读后感一第一次接触老子的《道德经》,感觉是这个老人家的细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我怀着对大家的敬畏大略浏览了一番《道德经》。
本人自觉《道德经》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道”。
“道”孕育万物,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运行中,即道是万物之母,时时有道,处处有道。
第二部分是“修身处世”。
老子劝诫世人放下虚无缥缈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
以退为进,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宁和,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部分是“治国”。
老子推崇的国家类型是“小国寡民”,希望人民的生活是“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使人民再恢复到远古的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思想与众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在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事物规律当中看到事物的反面,。
例如“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一般人都会认为,事物的数量与获得之间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确认为“少则得,多则惑”。
这个道理可以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发现。
现在的人将金钱名声看得相当重要,金钱越多越好,名声越响亮越好。
为了追逐这两者,生命可以忽视了(那么多白领过劳死),良心可以抛弃了(学术造假、官场权钱交易)。
连生命都没有了,名利从何谈起,连良心都没有了,如何做人。
那些置身于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社会的所谓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人儿呀,在他们光鲜亮丽的皮囊下,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他们空虚的灵魂在风中凌乱了。
世人所认为的“多则得”虽是有积极向上的意思,但实则在追求“多”的过程中会失去更多,会迷失自我。
“少则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钱名利,适可而止,反而能觉得人生更充实。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精选5篇)1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精选5篇)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篇3在孩提时代的我就曾经接触过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可以轻而易举猜到当时懵懂孩童的我,对于这本书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对老子以及《道德经》的初步认识还得追溯到我爷爷跟我讲的故事。
爷爷跟我讲了很多的古代传说,其中就有关于圣人老子的传说——相传老子一夜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成为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
小时候听着这些传说比较神秘、玄奥的东西,都是和老子相关的,但是老子是谁,什么是老子的学说,他所著作的《道德经》讲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且那时根本看不懂。
读懂一本书,首先读懂一个人。
这是我阅读书籍的座右铭,若光看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为何做此书的种种原因,那就与作者做此书献于世的真正目的了。
我不乏有些人著书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或者立名,那样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强称为写作工作者罢了。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时代造英雄,时代也会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
如今很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
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
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百科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五篇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五篇道德经读后感一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人在得意的时候,官运亨通.财源滚滚,可谓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们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招人嫉妒.树敌太多,不给自己留后路,以致招来杀身之祸.在老子看来,我们此时应该怎么做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气来的时候,要提醒自己可能埋藏着祸根,让自己不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等到失意的时候就无路可退.众叛亲离了.还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争强好胜,天下无敌,须知〝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同时,〝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因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达到目的不能夸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能逞强,要保持谦逊之心.因为富贵加骄傲,使自己招来祸患,功成身退才属于天道.自古以来,能够做到的只有少数人.像范蠡在越国打败吴国之后,就带着西施隐居.李斯官至宰相,富贵加身却不肯下来,继续做到秦始皇死,就一命难保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像刘邦一样,有多少功臣上来之后,还愿意功成身退?每个人都要封王,封到底全都封死了.还有明代开国的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踢朱家打下大明江山,后来几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了.因此,我们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道理.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耻〞,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有得就有失,这是世间的不二法则.那么面对失意,面对挫折,道家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告诉我们,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此,失意只是暂时的,事物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境遇会有好变坏或有坏变好,所以失意之后就会通达.〝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因此,人要善于居下位,居于弱势,这样人们就容易把你忽略,不会排挤你,嫉妒你,此时你就有足够的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准备有一天一鸣惊人,以天下之至弱驰骋天下之至坚.最后,用庄子的齐物论中国的一段话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所谓悬解也.〞人们只有安时处顺,不管得意与示意都能处之泰然,这样才能超越人世间的倒悬之苦.道德经读后感二最近我不大喜欢聊天了,因为思想深邃的人不多.心慢慢地不怎么花了,毕竟岁月不饶人.我喜欢一个人在花园散步沉思.官二代.富二代们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让底层的人难以往上流动,_还如何做人民的公仆,公平正义何在?读书无用论也不是空_来风;中国的官员的选拔应该真正交给选民而不是由上级领导说了算,做官的如果俯下身子去讨好选民而不是绞尽脑汁的去巴结领导一切的一切都好办了——思考这些问题,我的痛苦与日俱增.为了减少我的痛苦,我开始读道德经了,我发现我受益匪浅.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的适应环境能力.到了不同的容器,水都能随之改变.为人处世当如柳树,而不能像青松.柳树温柔,给人以美感.青松倔强,叶如锋芒,容易伤人.我们不能老是埋怨环境的恶劣,自己应该主动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达尔文不也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道德经里说要摒弃自己的私欲,不妄为便能无所不为.一切都要符合道.道法自然.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干什么事要稳重.对名利的过度追求,可能失去的更多.我对晋升高级也不再有过多的冲动.而是顺其自然吧.道德经里说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三是因为过分追求名利而在缩短自己的寿命.贪官为了贪欲而锒铛入狱,赌徒因不服输而彻底毁坏了自己的身体,单位上有好多人为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而闹僵了人际关系自寻烦恼.我爱我的孩子,爱我的老婆,爱我的家,爱我的亲朋好友,爱爱大自然,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星球.我相信善,回报与否我不知道,但我的心宁静了.最近我的睡眠质量好多了.劝你有时间也读读道德经,好吗?道德经读后感三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其中〝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道.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应当表现坚强,不表现柔弱;应当表现聪明,不表现愚鲁.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可表现柔弱,不表现坚强,可表现愚鲁,不表现聪明,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自己示弱,可以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够怀山襄陵.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素问经》上说,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既是立身之本,也是处世之良方.天文地理,各有专著论述.在为人处世这方面,道家可谓击中要害.所以司马迁写《史记》时,谈论了诸子思想的造旨,并历数了儒法墨等诸家长短,却惟独对老子的道家思想褒而不贬.《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揭示了为人处事中极奥秘的观点.一句〝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便揭出了世上竞争者取胜的诀窍.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对万事生长历程看得何等深刻,概括得何等精辟,让人感到它们的任何注释都是多余累.或许你以为只要自身端正,名正言顺,就可以以正压邪,什么事都好办,其实不然.在严酷的现实中,却容易处处碰壁,事事不顺.这时你不妨看看《老子》.它并不要求人们消极遁世,它貌似出世的书,谈的却尽是入世的道理.只不过儒家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达到目的,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些话说得多么深刻!老子真是个天下竞争之术化为艺术的智者.有时,你采用采用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与人争强胜斗胜.结果呢?也许表面上你胜利,痛快淋漓地将对方休落甚至痛打了一顿,可事实上,这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埋下了更大隐患,无形中给自己留下更多障碍.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将大大超过那一时的风光快意!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行不通;而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能达到目的,战胜强者,而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何乐而不为呢?大智惹愚,大巧若拙,大方无隅,大音稀声,大象无形都是深奥而又检朴的道理.为人处事,或与人竞争中,只图一时快意的以强压强,都是一种有隅之方,有声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这样的,它能做到全无形迹之嫌,全无斧凿之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柔弱,柔弱,天下万事万物,归根结底,莫不是以至柔克到刚.能克刚之柔,难道不是更刚吗?大柔排柔,至刚无刚.其实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儒法并不是截然相对立的,入世出世,而且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如此,才能既做出壮烈奋进的事业,又可保持宁静谦退的心静.拿得起,放得下,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这可是对领导用人之术的至理名言,可古今会意者又有多少?曹操深知此之重.,赤着脚去迎许攸,得以火烧乌巢,大破袁军;刘备也知此理,三顾茅庐去请村夫诸葛亮,得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共产党人也明此理,将军与士兵同食同宿,终克天下.相反,如果领导者只知用严刑酷法来维护自己神圣的尊严,既使让臣民敢怒不敢言,道路以目,他的部下会给他卖命?他的天下会长久?中国有古训:得人心者得天下.试问,不以怀柔来安抚人民,又怎可得人心?田氏小斗进米而大斗出而施惠于民,结果归之如流,终以田氏代齐.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拿破仑等好战者不明此理,自恃武力强大,穷兵黩武,最后〝世界主人〞末做成,反例被囚于孤岛.悲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语言是无法表达一切道理的.了解〝道〞的人无法很明白地向不了解的人语明白,就像明眼人无法向瞎子解释什么是颜色(这句话个人不是很看好——转者注).言者不知,知者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所以,理想的人格是:挫锐.解纷.同尘.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含敛光辉.道德经读后感四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办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全文后,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读了道德经之后,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道德经读后感五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还是商战,还是体育竞技,到处都存在着激烈竞争,这是自然的.问题的是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实际上,在面对竞争对手时,人应该明确:真正的对手是谁?要战胜的是谁?明确这一点就掌握了获胜的法宝,答案是〝不争而善胜.〞我们都知道,胜利的获得是有条件的,而这个条件就是人对自己的有效控制,即〝自胜者强〞.所以真正的对手其实就是我们自己,要竞争的物件就是阻挠自己成功的内心干扰,要战胜的就是自己的弱点.一门心思地想战胜对方,这就是〝有为〞,这决不是明智之举,风云突变就会使人的精神处于紧张之中,而导致心身内耗,患得患失,这反而不利于个人客观地看待问题,从而影响个人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想去战胜对方,而是视自己为对手,不断地让自己内心保持清静的状态,这就能有效克服自己的弱点,冷静地看待问题并保持与客观变化相适应,从而〝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在竞争当中要想成功,一定不要把注意力盯在如何成功和怎样才能战胜对方上面,而是要时刻注意保持自己内心的清静无为.对成功与胜利无所谓,以〝无为〞的心态去面对,这样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因而能〝无不为〞.在《道德经》里有句话:〝战胜,以丧礼处之.〞这里指的是在战场上,意思是,打了胜仗,就用丧礼来处理.为什么?因为你胜了,就意味著对方的不幸,故应用丧礼对待之.所以,以〝道〞的原则处事是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这并不是说不要胜利,而是说不要把胜利看成至高无上的.那么引伸到日常现实中,我们就不要总把胜利看得那么重,要给对手同样以必要的关怀,而给对手以必要的关怀才是真正成功者的风范.〝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成功者的风范并不是以胜利为唯一标志,就是处于下风.或失败了,仍然有着内心的坦然,〝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样的心态才是成功的心态.很显然地,这样的心态是建立在慈善和关爱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不争而善胜〞的本质还是人内心的慈善使然.8.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道德经》是提倡学习的:〝为学者日益〞就是要学习各种科学,业务知识越多越好,因为这些知识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条件.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终生不殆.但是,人生的成功,知识其实只占较少的份量,而大部分因素取决于人的心理素质,即道性的丰富程度,因此人还必须要不断损掉人性中那些不符合自然的想法与私欲,而这不是学习知识能办得到的,这要靠修道才能办到,这就是〝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那些不自然的.不合理的主观成分都去掉了,人就无为了,即人的想法和心理活动都顺应自然了,那么处事为人就都会因符合客观而感到顺心自在,万事如意,人的潜能也因此会得到充分开发.所以人生的成功,〝为学〞与〝为道〞必须并重——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通过修道来修炼本性,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同样非常重要.道德经读后感500字五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道德经读后感1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能够说起初是很模糊的。
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推荐了《道德经》等书,最后有机会认真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
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
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十分物质化和金钱化。
对于一名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去应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这句话强调……我一向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
《道德经》是人类礼貌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最高标准,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
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处给人以抚慰。
读书学习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二、读《道德经》后,让我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仅要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就应了解自己有勇气战胜自己。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500字7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500字7篇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不但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精神文化,而且有着源远而流长的传统美德,哺育和激励着一代代炎黄子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道德经》读后感500字7篇,欢迎借鉴参考。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范文1道德犹如一片肥沃的土壤,而我们却是土壤中幼小的,有的愿意冲破头顶上的“重重阻力”获得阳光下的茁壮成长,而有的则愿意缩在土壤中,最后枯死。
道德也是一样,人只有从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最后才会在人生中获得快乐,而另一种人最终会非常孤独,让人看不起。
坚强的金晶,永不放弃的周杰伦,“七不准”的钱学森、还有克服困难的黄美兼、李丽都让我感受到他们优秀的品德和那颗永往直前的心,他们在遭受困境时还一直勇敢地面对。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中华达人秀中用脚弹钢琴的刘伟。
刘伟因少年时触电而失去双臂,可他却仍然笑着面对,没有自暴自弃,经过几年苦练钢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中华达人秀中获得理想的成绩。
他们的经历告诉我:“只有在困难挫折面前勇敢,用微笑面对,人活着才有意义”。
如同李丽所说“把挫折当存折,把失败当财富”。
假如你能像孝敬父母的卓佳一样为忙碌的父母递上一杯芬香扑鼻的茶,父母一定会回赠给你一个纯洁的微笑;假如你能像坚持运动的成龙每天锻炼身体,“健康”会伴你一生快乐。
假如你能像毛岸英一样每天认真清扫风尘仆仆的地板,勤劳的皇冠一定属于你!正因为如此,伏而泰才写下了“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
第二章让我懂得:“只有孝敬长辈,每天锻炼,勤劳节约,这样的家庭才够温馨,够温暖。
”在知识的——里,你是否被责骂或赞美过,你又是否用团结的力量,人心齐,移,在某项成绩里夺到第一名,你是否为了班级去奋斗、努力、拼搏了?让我最深受感动的是严师。
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乔丹小姐为了上课和闲扯而让她抄写《教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六篇。
我明白,乔丹小姐的严厉是想让我们知道,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会取得成功。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经读后感1每当有老师提起后进生的转化,我都有一种莫名冲动。
是缘于自己曾经在后进生转化的困扰,还是缘于自己的情绪?我曾经以为自己永远无法说清这一切。
可当我《读道经》读明白这句时“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心中仿佛明白了什么。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圣人”,我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因为作为道学的经典,这里的圣人不是像我这样一位数学老师可以轻易讲明白的事。
但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以事物发展规律来指导自己行为的人呢?其次在教学中,我曾经深受后进生的困扰,以学生学习数学来说,仅除法竖式,自己讲了又讲,学生却始终以乘法竖式的形式来计算,这不得不让我头痛——学生是怎么了?反复讲就是不明白?可当时朋友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你让学生计算7除以2试一下。
在教学中使用了,才发现:7除以2用乘法竖式无法表示了,余数的1放在什么地方?在学生产生了知识冲突后,自然要接受新知识——除法竖式的学习水到渠成。
此时,我有一种模糊的认识——善于救人,是不是也可以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呢?时至今日,期中测试时有一学生成绩为16分,而我一直没有过多处理这学生,甚至没有任何为这学生而设立的补课活动。
而就是在昨天,有老师听课,我提问了这名学生,他居然可以顺利回答。
自然他的回答得到了我的表扬——而这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特色。
通过种种方法来设立学生可以稍加思考就完成的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来练习,如果成功了,就加以表扬,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就适当提醒。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在数学课堂中的成功感——我也可以正确回答问题哟!也许在老师的眼中,让后进生回答问题比较困难的,我曾经在反思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经常逃学的学生(反应给家长,家长表示孩子不到学校,自己也没有办法。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为大家的《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些年的尔虞我诈,阴谋算计,我的灵魂都已经急躁起来了。
那些理想、抱负之类的高尚,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
虽然知道这是奋斗路上的必经过程,但我还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让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经》我已读过数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详,但以前太急躁,总不能细品其中之韵味。
这些天来终于静下心来真正的沉浸下去,才发现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
满载宝藏,放下成见,唾手可得!但其广博与深奥,却让你发现自己的浅薄与缺乏!这是哲学的力量,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却高于一切之上!因为它能让你的心灵真正的强大!不为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直达事物本质!正如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尽力使心灵到达极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净坚守不变,通过观察万物往复,透过其纷纷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根源所在。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看清事物的本质,心灵便会宁静,这种宁静不是静止不是,更不是终止。
而是在认识根本规律后的等待!等待万物并做的时机,这样的人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
《道德经》有如黄钟大吕,一下下的将我心头蒙尘震落。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有点懂又不太懂。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孕育而不占用,养育而不主宰,是有德啊。
这是在批判君臣父子封建等级制度吗?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道德经》的读后感(精选5篇)
《道德经》的读后感《道德经》的读后感(精选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经》的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道德经》的读后感1原文我是看不懂的,从译文的描述中作了一些思考。
道德经分析的范围侧重于非物质的一面,分析了个体和集体。
个体分析的刻度是普通人与圣人。
集体分析是侧重于道德来推动集体往更好的方向运转,而集体分析的刻度“你”和“我”。
人,人类社会,世间万物,用哲学和科学来概括总觉得不够全面,所以我喜欢用“物质”和“非物质”来得到两个范围。
自有文字以来人类文明就在物质与非物质这两个范围萌生了无尽的好奇和探索,从古到今,从今到末来,人一定会探索下去。
哲学侧重点是“非物质”范围,道德经的侧重点也是“非物质”范围,但是他们的刻度不一样。
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确有很大的内容差异,但是内容都是“非物质”范围,这挺重要的。
我觉得产生这种差异内容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宗教信仰环境导致的。
扯得远了些,回到道德经。
道德经里面的重点是什么呢?重点是一个人必须有道德,一个社会必须重视道德。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人是以人来教导、以人来衡量对错的。
但是有些人是以神来衡量对错的,所以不同的依托形成了不同的对比。
记得BBC纪录片里面就有讲到天主教对人们的生活形成的影响,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因为我从小就被我父亲教导人要怎么样,人不能怎么样,怎么才能成为人,这种用人来衡量对错的教导的确对我形成了一种塑造,这里的我对我过去的评价只是陈述事实的意思。
道德经其实是基于道德上思考总结出的一篇,从侧面上说,人们在那个时候道德已经到达了那一种地步。
道德经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衡量、发展、成就形成的。
道德经说明了那时候我们是以人来衡量对错的。
维持自我的存在是需要代价。
维持一个人的存在,就是说你要维持自己一个人的标准。
道德经读后感6篇500字
道德经读后感6篇500字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书——《道德经》,要物体享受就得靠钱,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虚,而道德经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
道德经读后感1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书——《道德经》,要物体享受就得靠钱,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虚,而道德经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字,但字字珠玑。
就拿第一句话说吧:“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能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
但你理解深刻含义吗?道德经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楚国有一棵大树叫“朝生”,对他来说,四千年只是一个春季。
在越国有一只神龟叫“暮菌”,对它来说,四千年不过是几个时辰而已。
但人们却认为彭祖寿命长,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岂不是寿命极短?如果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指地为“希”,那现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
所以他告诉我们,名称是虚无的,不要去强求等级名称,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看,短短一句话,竟可以有如此深奥的道理。
道德经中还记到,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交给尹喜,出关之前曾跟尹喜说:“你读完后,要把道德经全忘了才行。
”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应该牢牢记住才对呀!正因为文字把深理束缚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见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
”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现在,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摸不着。
只能用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道德经读后感2《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
通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
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5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5篇《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道理还得我们亲自阅读才能理会,《道德经》是一部值得永远学习,永远研究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道德经》读后感一《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
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成功。
《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
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
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
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
“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
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
《道德经》读后感二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读后感(通用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子道德经读后感500字(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今天终于把道德经读了100遍,终于摆脱了被债主催的感觉。
让我们尽全力写一篇博客。
但是刚看的时候看多了晕倒了;越读越经文,感觉每天的失落。
被古老师逼着写博客让我想起了读研时的趣事。
当时我们戏剧专业一共3个导师,每个导师有1~2个研究生,一共4个人。
所以所有的课都直接去老师家。
有时候上课讨论名剧的课文,有时候老师放CD。
看碟片当然很开心。
没想到,老师拿遥控器的时候,愣了一下。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顿时懵了。
毕竟看碟的时候,看剧是感性的,需要的是共鸣效果;突然大脑要切换到理论分析和逻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就要搜索大脑的每一个角落去回忆可用的情节,寻找可用的理论框架。
再看完碟片,感觉有点抖索。
我时不时用眼角看看老师要不要拿遥控器。
我看剧的时候也尝试调动一些脑细胞做一些分析,但是后者基本上很难做到。
老师停顿的时候,我们四个人总是不知所措,不喜欢看。
读《道德经》写博也很难。
读圣经的时候,随着次数的增加,越来越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漫不经心。
按照照顾老师的理论,不需要动脑,总结事情写博一定要动脑。
当你在两者之间切换时,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失落。
我们挤一点“牙膏”: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因为我们的身体和生活条件在“不断增加”,我们的精力会更多甚至完全投入到外在的东西上,比如“为了学习”,比如追求名利。
在那个阶段,我们满怀雄心壮志,意气风发,痛斥方遒,相信人定胜天,相信人定胜天,相信“我能行”。
但是当我们的身体、事业、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在慢慢衰退,也就是“日薄西山”的时候,大家就会转向内心,也就是“求道”。
具体的道虽然多种多样,但可能是儒、道、佛、基督、心理学、瑜伽、其他灵魂的鸡汤,也可能是大法。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6篇500字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6篇500字《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下面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道德经》读后感5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道德经》读后感500字1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
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
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
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狂妄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
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
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
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
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
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
道德经读后感5篇
道德经读后感5篇道德经读后感。
阅读传记,还可以沐浴伟人们的光辉。
换言之,就是将其当作自己的“榜样”,仔细品尝写的作品后,大家肯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与看法。
如何读后感能写到最好?这里是栏目我为您整理的有关“道德经读后感”的内容。
道德经读后感(篇1)《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读书要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新奇养分,但不能放弃对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渐渐的体会多了一些。
“无为”就是合道之为。
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
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
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进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
“无为”即是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实行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实行的最简洁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
“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
那么怎样才算是“无为”?怎样实施和推行“无为”?由于现阶段对世间万物及其客观规律的熟悉还很有限,对这些问题或许还没有精确全都的答案。
但个人认为“无为”必有以下特点:一、“无为”以公平为基础。
虽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天下万物因进化程度或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动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的分别,但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它们既没有凹凸之分也没有贵践之别。
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们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一样的、公平的。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天下万物有些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从某种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们都是道支配给我们的伴侣,它们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为天地万物一员的人,不能也不应当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打算其它万物的生死。
道德经心得500字(精品6篇)
道德经心得500字(精品6篇)道德经心得500字篇1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办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就应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道德经就应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
(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但是公认是上道下德)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十分道”,能够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明白。
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方。
道德经心得500字篇2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
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
有了这个绝对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
我能够用风来比喻,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变化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对一个绝对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要做到静你才干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水是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饰!对如今所谓的唯心唯物强加给道是不适宜,由于道曾经包括了一切现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道德经读后感1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
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着名思想家,哲学家。
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
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
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
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
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
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
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
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
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五篇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五篇《道德经》读后感500字1“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愿的背道。
又到了爷爷所说的的修心养性的时间了。
我叫张雪晴,是店子中学五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我有一名略显神道的爷爷。
我的爷爷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这懂都不懂的《道德经》,其实我是不想背的课时爷爷非逼着我背。
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的意思我能明白,大概就是说好事是坏事,坏事是好事。
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很没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坏事就是坏事。
完全相反怎么能划等号呢?于是我就去问爷爷,爷爷说:“这个世界分阴阳,物极必反,所有的东西都不是绝对固定的,所以坏的有可能变好,虚弱的有可能变强壮。
”“骗人,你这是封建迷信,我以后再也不背这个没用的经了!”我说道。
爷爷笑了笑。
期中考试的时候,我语文得了满分,数学还差三分满分。
我高兴极了,爷爷也很为我高兴。
我乘机说“爷爷你带我去吃肯德基吧。
”爷爷答应了。
我高兴的蹦蹦跳跳,爷爷在后面换鞋子,我边跑边跳得出了门。
结果一个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没有多大差别。
站了一下发现站不起来了便做在地上哭了起来。
爷爷听到哭声急忙跑出来把我送进了医院,经诊断软组织挫伤需要卧床休息。
结果吃肯德基的计划也泡汤了。
下午躺在床上无聊得很,就想我怎么这么倒霉。
本来多好的计划、多么美好的一天怎么到了如此地步。
突然听到爷爷的收音机里传出了那句我开始认为很没道理的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我用自己的切生体会加深了对这话的理解。
希望我以后无论悲伤还是高兴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辙。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2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
(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五篇
读书使人成长,读书可以丰富精神,充实生活。
读书的美妙无法用言语完美的诠释。
如果,有闲暇时间,请放下手机、游戏,多读一些好书吧!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道德经读后感,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道德经读后感一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
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官运亨通、财源滚滚,可谓家庭、事业顺风顺水。
此时的人们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
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招人嫉妒、树敌太多,不给自己留后路,以致招来杀身之祸。
在老子看来,我们此时应该怎么做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气来的时候,要提醒自己可能埋藏着祸根,让自己不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等到失意的时候就无路可退、众叛亲离了。
还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争强好胜,天下
无敌,须知“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
”同时,“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因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达到目的不能夸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能逞强,要保持谦逊之心。
因为富贵加骄傲,使自己招来祸患,功成身退才属于天道。
自古以来,能够做到的只有少数人。
像范蠡在越国打败吴国之后,就带着西施隐居。
李斯官至宰相,富贵加身却不肯下来,继续做到秦始皇死,就一命难保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像刘邦一样,有多少功臣上来之后,还愿意功成身退?每个人都要封王,封到底全都封死了。
还有明代开国的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踢朱家打下大明江山,后来几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了。
因此,我们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道理。
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耻”,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这是世间的不二法则。
那么面对失意,面对挫折,道家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老子告诉我们,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因此,失意只是暂时的,事物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境遇会有好变坏或有坏变好,所以失意之后就会通达。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因此,人要善于居下位,居于弱势,这样人们就容易把你忽略,不会排挤你,嫉妒你,此
时你就有足够的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准备有一天一鸣惊人,以天下之至弱驰骋天下之至坚。
最后,用庄子的齐物论中国的一段话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所谓悬解也。
”人们只有安时处顺,不管得意与示意都能处之泰然,这样才能超越人世间的倒悬之苦。
道德经读后感二
最近我不大喜欢聊天了,因为思想深邃的人不多。
心慢慢地不怎么花了,毕竟岁月不饶人。
我喜欢一个人在花园散步沉思。
官二代、富二代们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让底层的人难以往上流动,_还如何做人民的公仆,公平正义何在?读书无用论也不是空_来风;中国的官员的选拔应该真正交给选民而不是由上级领
导说了算,做官的如果俯下身子去讨好选民而不是绞尽脑汁的去巴结领导一切的一切都好办了——思考这些问题,我的痛苦与日俱增。
为了减少我的痛苦,我开始读道德经了,我发现我受益匪浅。
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
水的适应环境能力。
到了不同的容器,水都能随之改变。
为人处世当如柳树,而不能像青松。
柳树温柔,给人以美感。
青松倔强,叶如锋芒,容易伤人。
我们不能老是埋怨环境的恶劣,自己应该主动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
达尔文不也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
道德经里说要摒弃自己的私欲,不妄为便能无所不为。
一切都要符合道。
道法自然。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客观规律。
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干什么事要稳重。
对名利的过度追求,可能失去的更多。
我对晋升高级也不再有过多的冲动。
而是顺其自然吧。
道德经里说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三是因为过分追求名利而在缩短自己的寿命。
贪官为了贪欲而锒铛入狱,赌徒因不服输而彻底毁坏了自己的身体,单位上有好多人为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而闹僵了人际关系自寻烦恼。
我爱我的孩子,爱我的老婆,爱我的家,爱我的亲朋好友,爱爱大自然,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星球。
我相信善,回报与否我不知道,但我的心宁静了。
最近我的睡眠质量好多了。
劝你有时间也读读道德经,好吗?
道德经读后感三
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
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
其中“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道。
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应当表现坚强,不表现柔弱;应当表现聪明,不表现愚鲁。
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可
表现柔弱,不表现坚强,可表现愚鲁,不表现聪明,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
自己示弱,可以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
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
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
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够怀山襄陵。
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
《素问经》上说,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这既是立身之本,也是处世之良方。
天文地理,各有专著论述。
在为人处世这方面,道家可谓击中要害。
所以司马迁写《史记》时,谈论了诸子思想的造旨,并历数了儒法墨等诸家长短,却惟独对老子的道家思想褒而不贬。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揭示了为人处事中极奥秘的观点。
一句“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便揭出了世上竞争者取胜的诀窍。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对万事生长历程看得何等深刻,概括得何等精辟,让人感到它们的任何注释都是多余累。
或许你以为只要自身端正,名正言顺,就可以以正压邪,什么事都好办,其实不然。
在严酷的现实中,却容易处处碰壁,事事不顺。
这时你不妨看看《老子》。
它并不要求人们消极遁世,它貌似出世的书,谈的却尽是入世的道理。
只不过儒家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达到目的,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这些话说得多么深刻!老子真是个天下竞争之术化为艺术的智者。
有时,你采用采用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与人争强胜斗胜。
结果呢?也许表面上你胜利,痛快淋漓地将对方休落甚至痛打了一顿,可事实上,这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埋下了更大隐患,无形中给自己留下更多障碍。
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将大大超过那一时的风光快意!
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行不通;而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能达到目的,战胜强者,而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何乐而不为呢?大智惹愚,大巧若拙,大方无隅,大音稀声,大象无形都是深奥而又检朴的道理。
为人处事,或与人竞争中,只图一时快意的以强压强,都是一种有隅之方,有声之音,有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