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关于学习方法及态度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论语》中谈论学习方法的内容不是很多,但其中有关学习方法的名言,对我们今天的学习还是具有指导作用的。
现依据摘录的内容浅谈自己的认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一1、学与思的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这句话的大意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求学者无不想通过学习而有所收获,但古往今来,为何学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做到学与思的有机结合。
例如学习语文离不开背诵,特别是名诗名文必须要逐字逐句,甚至是一字不漏地背诵,但背诵绝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记忆,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句式的特点及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背起来才连贯,不会结结巴巴,不会把句子读断,或增一字减一字,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语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背诵不是求知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前担下学会运用知识。
如果硬背,机械式的记忆,完全不领悟文章的含义,像鹦鹉学舌那样,就不可能活学活用知识。
由此可见,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努力去学,并把学与思密切结合起来,做到“口而诵,心而惟”,这样才能在死的书中,读出活的知识来。
2、注重复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认为学了知识后,并按时去复习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同时更认为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会有新体会、新发现。
这两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不过时,值得我们借鉴。
通常我们把复习叫作“炒现饭”,认为这项工作意义不大,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学新的知识。
其实不然,因为学的知识越多,遗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收获甚少。
求学者一定要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绝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事。
写出论语十二章在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上的一个过观点并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写出论语十二章在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上的一个过观点
并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一、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学习态度:
1.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体会: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最有效的读书法。
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一无所得。
四、《论语》简介:
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一共20卷。
论语以记言为主,因其对话众多,而着重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言论。
论是选择、探讨、交流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
论”读音为“lùn”,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部分汇编。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
论语关于学习方法及态度
《论语》十则中是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分别是哪些学习方法: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学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
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是古代社会中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参考。
在《论语》中,孔子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以下是我对《论语》中学习方法的一些理解和总结。
第一,勤奋学习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才能。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意味着只有持续学习和不断总结才能够产生真正的快乐。
勤奋学习是提高自己的必要途径,只有时常学习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二,虚心向学在《论语》中,孔子提倡虚心向学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才能够接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从中获取真理和智慧。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自身能力的持续反思和不断学习的态度。
只有虚心向学,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并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三,与人交流孔子强调了与人交流的重要性。
他鼓励人们多与他人交往,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朋友之交,言而有信。
”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对人际交往的重视。
通过与他人交流,可以互相学习和启发,扩大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第四,实践中学习《论语》中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知识的真谛。
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我,天地不仁,以我为刺。
吾何以知刺之乎?”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对实践经验的重视。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
第五孔子鼓励人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他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质疑,才能够获取真理。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默诵,勿思,有,亦说之。
”这句话凸显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保持质疑的态度,不断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本质,从而深入理解知识和思想。
第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论语》中强调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论语中论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小编为大家提供了论语中论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学的知识。
①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
②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
③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
译:孔子说:“暗暗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有哪一样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
10.〔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选取他们的 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 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译:子贡问孔子说:“ 孔文字(死后)凭什么被称作’文’呢?”
7.〔子曰:“敏而 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孔子说:“聪明而且 学习,不认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可耻,因此被称作‘文’.”
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教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而不学则殆.” 〕
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论语十二章》从文中找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句子.
《论语十二章》从文中找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句子.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更快。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du是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zhi,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dao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到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是温习学过的旧知识,并且反复的阅读,这样你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修身做人: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荣华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同天上的浮云,毫无意义。
3、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译文: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一、学习的态度1、爱学乐学(勤奋刻苦地学)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⑴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颜回多么有修养呀!”【注释】⑴箪——音单,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圆形。
孔子曾站在河岸上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9·17),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着。
因此,他劝勉学生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8·17)意思是学习像追逐什么而赶不上那样,即使追赶上了还担心再失去它。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准买寸光阴,要惜时如金地、夜以继日地抓紧学习,这就要勤奋,“发愤忘食”,就要刻苦,“乐以忘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2、脚踏实地7.2 子曰:“默而识⑴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⑵?”【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注释】⑴识——音志,zhì,记住。
⑵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
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译文就是用的这一意义。
也有人说,《论语》的“何有”都是“不难之辞”,那么,这句话便该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论语中学习态度
论语中学习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
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给出了明确的指导。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相关章节进行分析,探讨孔子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旨在启迪读者,对教育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1. 学习态度1.1 尊重师长孔子非常强调尊重师长。
他在《论语·学而篇》中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这意味着每个人身边都存在着我们可以向其学习的长者或者智者。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当虚心地接受老师或长辈们给予的指导和教诲。
1.2 恪守礼仪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这段话强调了学习的时机与节奏,以及幼年时要尽量学好基础礼仪。
只有恪守礼仪,我们才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尊重他人并建立自身正确的行为准则。
1.3 立志向上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追求卓越的期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并不断努力奋斗,追寻真理、进步和成长。
2. 学习方法2.1 厚积薄发孔子主张通过“厚积薄发”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他在《论语·言语篇》中说:“多闻阙疑, 慎言其馀则寡尤”,意思是说要广泛地听取各种声音和不同观点,并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发言。
通过充分积累知识和思考问题,我们能够做出更加明智和准确的判断。
2.2 实践与体验孔子提倡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和体验。
他在《论语·为政篇》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观点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自身的体验,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3 求贤若渴孔子强调要“求贤若渴”。
他在《论语·颜渊篇》中说:“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关于学习方法及态度
论语关于学习方法及态度学习方法及态度一直是《论语》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和对话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如何学习的指导和启示。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学习需要有正确的方法。
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强调了“时习”的重要性。
它告诫我们学习不仅要持之以恒,还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只有在不断重复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牢记所学内容。
同时,孔子还提到了“温故而知新”的观点。
他认为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有必要回顾和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新的内容。
这一点也与现代认知科学中的“巩固理论”相吻合。
因此,我们要遵循这些经典教导,时刻保持对学习的温故知新的态度。
其次,学习要注重实践。
《论语·颜渊篇》中提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认为学习不仅要有正确的方法,还要有实践的过程。
只有在实践中,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有所收获。
同时,与朋友交流和分享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这一点在现代学习理论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因此,在学习中注重实践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学习需要有正确的态度。
《论语·子张篇》中说:“吾力于是,倍功于人。
”这句话是孔子在谈论学习态度时的观点。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努力和付出很大的精力。
我们不能抱着轻松的心态来学习,要时刻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同时,我们还要保持谦虚和虚心的态度。
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愿意向他人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这种正确的学习态度不仅在古代有意义,在现代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最后,学习要有目标和追求。
《论语·雍也篇》中谈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回顾和总结以前所学的内容,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成就。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态度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态度在《论语》中,孔子以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他提倡勤学、刻苦钻研,并强调学习态度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将以《论语》中的相关篇章为依据,探讨其中蕴含的学习方法与态度。
一、孔子的学习方法孔子主张学习应具备自主性,个体需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与学习。
《论语》中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正是孔子对于学习方法的精要概括。
孔子强调学习应持之以恒,通过反复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
其次,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整合吸收各方面的知识。
孔子的弟子曾问他关于治国之道,孔子回答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句话意味着孔子认为通过学习诗书,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道德修养,从而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第三,孔子提倡与他人共同学习和探讨。
他曾说:“友,友,友也”,强调友谊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孔子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分享,通过对话和辩论来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思维能力。
他本身也是一个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并虚心学习的榜样。
二、孔子的学习态度在《论语》中,孔子的学习态度体现出他对学问的敬畏与谦虚。
他曾说:“吾日三省吾身”,表明了他对自身学习状况的持续反思。
孔子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对自己的学习和修养有着持续的追求。
此外,孔子重视学习的实践应用。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是为了能够将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他曾说:“温故而知新”,强调通过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回顾,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见解。
孔子还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为了改变自己、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出了人们应当尊重他人、关心社会、追求良知善行的思想。
三、学习方法与态度的启示孔子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对于当代人士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并持之以恒。
勤奋学习、反复巩固是取得进步的根本途径。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内容
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懂得某种学问不如喜爱它,喜爱它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
即真正爱好学习的人,为学习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
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
其次,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即学习要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有志于探求真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进行讨论的。
即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子曰:“力缺乏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孔子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即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文’也。
〞译文:聪敏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羞耻,因此称他为‘文’。
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强调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习了知识按一定时间去温习,不也快乐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修身养性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修身养性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很多关于学习方法和修身养性的观点。
他认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注重实践和反思,通过修身来塑造优秀的品格。
本文将从孔子的观点出发,探讨《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修身养性。
一、学习方法孔子强调了实践与反思的重要性。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时的努力。
通过反复地学习和实践,可以对所学的知识更加熟悉并加深理解。
孔子还提倡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
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认为与朋友一起分享学习的过程能够增加乐趣和动力。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此外,孔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他认为通过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可以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实践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升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
二、修身养性《论语》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修身养性。
孔子认为人应该通过修身来塑造自己的品格。
他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外在的技能和表面的形象。
孔子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即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五种常态。
他认为这些道德准则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通过遵守这些准则,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孔子还提倡“身体力行”,即用自己的行为示范他人。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认为身为君子,应该先要求自己,然后要求他人。
只有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才能影响他人,传播正能量。
三、学习方法与修身结合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方法和修身养性的结合。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反过来,通过修身养性,也会使学习更加有效。
首先,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修身养性的原则。
《论语》中的八种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中的八种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有关教育、学习的言论在《论语》中处处皆是,孔子的这些经典言论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极具指导意义。
勤思与乐学▼最有效的读书学习方法:“勤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若不加思考,学得越多,可能受蒙蔽越深,此就是所谓百无一用的书呆子。
只有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才能明辨真伪,然后去伪存真,为己所用。
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不能汲取前人的知识养分,疑惑也不能得解,此种人可谓百思不如一学。
学习中的“思”,要注重独立思考。
▼最明智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强弱,获得的知识有先后。
但能力、智力都不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学习上一定要有自知之明,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人非圣贤,孰能都懂?不知者不可怕,不知而装知者才真正可怕,所谓害人害己呀。
▼引导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乐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作为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然,兴趣爱好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特别是小学生,兴趣爱好还容易转移,今天喜欢这样,明天又喜欢那样。
教师要引导其形成自觉而快乐的学习行为和心理,这是最理想的教学,学生会在“学习——兴趣——成功快乐——更有兴趣——更成功快乐”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成长。
诲人与自省▼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教师是特殊的职业,在今天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特别需要终身学习,永不满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的大脑里唯有不断有活水注入,才能保证其教育教学有生命的活力。
“诲人不倦”,永远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不要在学生面前有丝毫的厌烦之情和工作倦怠之意。
因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可能伤害学生脆弱的心理,甚而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论语十二章态度,方法,修身的做人的分类 -回复
论语十二章态度,方法,修身的做人的分类-回复《论语十二章态度,方法,修身的做人的分类》一、引言(100字)在《论语》中,十二章是孔子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待学生态度、方法和修身的总结。
这些章节涉及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的方法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本文将针对这三个方面,逐一分析孔子在《论语》中的观点和教导。
二、态度的分类(400字)1. 忠诚与诚实:孔子强调学生应该忠诚于他们的学问和信仰,同时要保持诚实的态度。
他指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5.9),即学生应当沉默而行动迅速。
孔子的态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它强调尊重和忠诚。
2. 谦虚与诚恳:孔子教导学生要谦虚而不自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7)是他对于学生的期望。
他认为学生应该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并乐意教导他人。
这种谦虚和诚恳的态度是好的做人原则。
3. 有容乃大:孔子主张要有宽容的态度来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4)是他关于待人之道的格言。
他以身作则,要求学生遵守这一准则,并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展现宽容的态度。
三、方法的分类(500字)1. 借鉴过去的智慧:孔子教导学生应当借鉴过去的智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1)是他的教导。
他认为,学生应该虚心向前辈学习,并将过去的经验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2. 学习的方法:孔子对于学习的方法也提出了一些指导。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11)是他的观点。
这句话强调了学生应该反复温习过去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和知识的更新。
3. 实践和经验:孔子认为,通过实践和经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听其言而观其行,鲜于事者必也亡”(14.28)是他对于经验的看法。
这种实践和经验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
四、修身的分类(500字)1. 形成良好的品格:孔子提倡学生要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品格。
他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6),即学生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和品格的培养,而不是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
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讲话致辞、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speeche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优秀4篇)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利用《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
利用《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1. 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包含丰富而深邃的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有着重要影响,也对今天的人们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
2. 学习方法2.1 博览群书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广泛阅读可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
因此,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培养持续学习的态度。
2.2 讲究实践《论语》中提到:“温故而知新”。
这意味着通过不断回顾过去所学内容,并加以实践和应用,在实践中进行经验总结和反思。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上,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3 小组讨论孔子提倡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思想。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互相启发,激发彼此的思维火花。
这种协作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1 自律与规划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这也适用于学生,在学习中要有自律精神,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3.2 注意方法与技巧《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方法与技巧的言论。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醒人们要虚心向他人请教;“少成若天性”,告诫我们坚持反复练习才能取得进步。
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方法与技巧,帮助他们更加高效地掌握知识。
3.3 坚持与恒心《论语》中孔子常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他认为要想学到更多的东西,首先要有对自身有限知识的认识。
引导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坚持下去,并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
4. 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4.1 看问题的角度《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平等、尊重和关心他人。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多角度思考、换位思考。
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并培养公正客观的评判能力。
论语12章方法态度修养分类
论语12章方法态度修养分类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宝藏啊!里面的十二章内容丰富得像个百宝袋。
先来说说方法这一类吧。
就好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不是告诉咱学习要时常温习旧知识,还能从中发现新东西嘛,这多妙啊!就像盖房子,基础打牢了,才能往上盖得更高更稳。
还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不就是说学习和思考得两手抓嘛,光读书不思考那就是书呆子,光空想不学习那就是白日梦,得结合起来才行,就跟走路得两条腿一起动一样。
再看看态度方面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的不就是对待事情的态度嘛,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它为乐,想想看,要是我们做什么都能带着乐趣,那得多带劲啊!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多么谦虚的态度呀,在人群中总能找到可以学习的地方,好的咱就跟着学,不好的咱就引以为戒,这多明智!这就好像在一个大果园里,挑着好果子吃,把坏的扔一边。
说到修养,那可就更多啦。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对人对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对朋友是不是讲诚信,老师教的有没有好好复习,这是在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啊,就像给自己照镜子,看看哪里还需要改进。
还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这颜回的修养那可真是让人佩服,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吃着简单的食物,却能依然快乐,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咱普通人能做到吗?里的这些智慧就像星星一样,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咱得好好琢磨琢磨,把这些方法、态度、修养都变成咱自己的东西。
你说,要是咱都能按照里说的去做,那咱的生活得变得多美好呀!咱不得变得更有智慧,更有修养,更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呀!所以呀,可别小瞧了这十二章,它里面蕴含的可是无穷的力量呢!咱可得好好学,好好用,让老祖宗的智慧在咱身上发扬光大,让咱也能成为一个有智慧、有修养、有作为的人,那多牛啊!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中是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分别是哪些学习方法: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学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
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论语•为政》。
①[耳顺]一听见别人的言语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
”出自《论语•为政》。
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
9.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出自《论语•述而》。
①[识(zhì)]记住。
10.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自《论语•述而》。
①[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说而说不出来。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论语•述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迷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论语.雍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论语.公冶长》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就找了这么多,LZ自己挑吧~《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曾子像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
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意思是:真诚、诚实(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
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
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
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温:温习。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动词,作为。
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
另外词解释:温故知新(成语):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解释】: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学:学习。
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通“怠”。
这里指有害。
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态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2、诲女知之乎!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3、诲女知之乎!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4、诲,女知之乎?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5、诲女,知之乎?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6、诲女知之乎!(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是:这。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编辑本段第六则: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相同贤:德才兼备的人焉:句末语气词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
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编辑本段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人;古代汉语里“三”往往不是具体数字。
行:走路。
必:副词,一定。
师:老师,先生。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择:选择。
其:代词,代指他们。
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
而:顺接连词。
从:跟从,学习。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指善者;即好的:优点。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编辑本段第八则:修身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