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概论文学接受论(二):批评

合集下载

大学期末考文学概论重点

大学期末考文学概论重点

绪论文学理论属“文学学”(一般称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学通常由三个分支学科组成: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第一章文学的社会属性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一)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首先,从理论上讲,文学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其次,从实践上讲,任何文学作品都能在社会生活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依据。

文学源于生活,但文学不是对生活机械的简单的照搬,而是能动的反映.经过能动创造的作品显然要高于生活。

举例:鲁迅笔下的阿Q是封建社会的群氓,但他又超越了群氓。

祥林嫂来源于封建时期的妇女,但是她又超越了那个时期的妇女,知道要自己找工作,主动追求幸福。

(二)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第二节文学的社会特性一、文学的真实性文学作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再现和表现社会人生所达到的情理统一、具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程度。

二、文学的倾向性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具体的爱憎、褒贬、扬抑的情感态度。

三、文学的民族性(一)文学的民族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民族精神、民族气质、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民族语言等,文学家们长期生活在所属民族的社会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上述诸多因素的制约、熏陶,自然会用本民族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本民族的思维去体悟生活,用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去观照生活,并运用本民族语言去表现生活,从个人使其创作具有民族性。

(二)文学的民族性在作品中的表现1。

在内容上的表现叙事性作品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刻画和风俗画、风景画的展示上。

抒情性作品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情感和心理的抒写上。

2.在形式上的表现文学的民族性首先通过民族语言表现出来。

文学的民族性也表现在结构方面。

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也很明显。

(三)文学民族性的意义文学的民族性有重要意义。

首先,文学具有民族性,才能为本民族的读者喜闻乐见。

带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文学作品,容易为本民族读者所接受并产生共鸣。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第一编导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的含义:①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②简言之,文艺学即是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③它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2.文艺学的三个分支⑴文学理论:指研究文学中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学科,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⑵文学批评:对具体的文学现象(主要是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作家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科学。

⑶文学史:从历史的视角,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关系:①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②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

③三者互相包容、互相切入、互相渗透。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艾布拉姆斯文学研究四要素世界↑作品↙↘读者作者2.文学理论的任务发展论↑本质论←文学活动→构成论↙↘创作论接受论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①文学理论的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检验)。

●动态的、发展的。

②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观念),总有倾向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为人民大众和社会主义文学服务的,其价值取向应该是人民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第二节文学理论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①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复杂的,多层次的)②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⑴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⑵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二.文学理论基本形态1.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①文学哲学②文学社会学③文学心理学④文学符号学⑤文学价值学⑥文学信息学⑦文学文化学。

2.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①文学作为人类的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

第一章基本概括: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3.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4.艺术生产论: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概论 知识重点

文学概论 知识重点

文学概论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记者”_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影响文学创作和发展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 法国丹纳《艺术哲学》《英国文学史》序言文学作品的四个基本层面:字音层、意义单元、图示化方面、被再现的客体——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文学的艺术作品》——黑格尔提出的层面是“形式”“意蕴”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言、象、意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巫术与文学的关系:英国詹.乔.弗雷泽在《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文学一词最早见于: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一书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英国克莱夫·贝尔在《艺术论》中提出了“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必定存在着这样一种性质,没有它,一件艺术品就无法存在,有了它,从最低程度上说,没有一件艺术作品是毫无价值的。

这一性质是什么呢?为一切能激发起我们的审美情感的对象所共同禀赋的性质,是什么呢?在圣·索非亚[大教堂建筑],沙托尔[大教堂建筑]的窗户中,在墨西哥的雕塑中,一只波斯陶碗,中国的壁毯中,在帕杜瓦城的乔托的壁画中,以及普桑,弗兰切斯卡,塞尚的杰作中,普通存在着的一种性质是什么呢?只有一种回答似乎是可能的,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在上述每一件艺术品中,线条与色彩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在一起:那些形式以及各种形式之间的联系,都激发起我们的审美情感。

这些线与色的联系与结合,这些在审美意义上美妙动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是所有视觉艺术中普遍存在的性质。

”文以气为主: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家创作个性的重要性作品的形式价值: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作品的形式价值,是文学性或特异性,由此提出“陌生化概念”陌生化概念: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书中提出“陌生化概念”中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称为“诗学”“意象”:这一审美的范畴,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象征文学的特点:暗示性、朦胧性- 象征性文学是一种侧重于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方式。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集锦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集锦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第五章文学接受

第五章文学接受

韦庄的《女冠子· 四月十七》: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 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 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无人知。 ——如果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难以将作 品中语言所描述的形象,在脑海中还原成 感性、具体的生活画面。

3、感知内涵
——指初步地掌握形象内含的某些思想。 ⑴把握了形象不一定就能把握形象的内涵。 ⑵把握内涵也是把握形象的要求。 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 达利的《内战的预感》 画面本身很容易把握:人体器官的组合。 但形象隐含的思想难以把握。 ⑶直观的、印象式的、感性的把握。内容提要)
一、文学接受的意义 二、文学接受的过程
第一节
文学接受
一、文学接受的意义


(一)文学接受在文学活动整体中的
作用
有三种认识,反映了接受研究的三个阶段。 ⒈接受活动是一种被动、消极的活动。 ⒉接受对文学创作有积极的影响,创作与 接受的关系具有互动性。 ⒊接受活动对文学本体具有规定性。
《列子·汤问》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 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 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专门讨论接受: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 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柏拉图讨论过‚对话体‛和‚独白体‛在 接受中的不同作用。 文学接受这个话题成为20世纪文学话语研 究的一个重点。

⑷审美是文学的基本功能

审美功能:文学作品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将人带入自由的审美境界,使人获得情感上 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进而推动人的个性 和才能朝着自由而全面的方向发展。

对人的创造能力的感悟和欣赏。

文学概论整理

文学概论整理

文学概论复习文艺学: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者关系:文学理论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提供观念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指导;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文学理论提供具体的文学现象的研究成果,密切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的关系;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文学理论:以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学科。

文学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状况为研究对象。

文学批评:以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研究评论对象的实践性学科。

文学理论分为五个阶段: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轮、发展论文学活动的三原则: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审美升华历史理性:不被生活中的一时假象所迷惑,以艺术家的勇气,把生活假象转化为艺术真实;作家不盲目地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左右,与社会思潮保持一段距离,反映出生活的本质方面。

人文关怀:既是指文学的一种历史传统,也是指文学的现代主题。

文学作为人学,自古以来作家诗人们便以他们博大的仁爱情怀关心人的生活处境,提倡尊重人、关怀人,以人为中心构筑他们的艺术世界,表达人性的呼声和要求。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鲁迅“救救孩子”的呐喊。

现代社会商品经济贬低人的价值)审美升华:作家对社会的反映是一种审美反映,即使是否定性、揭露性的描写也应该是“诗意的裁判”。

生活真实不同于艺术真实,文学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现象作审美升华。

(三方面意义:给人以审美享受,给人以愉快和休息,满足人的审美精神需求,这是文学艺术直接给人带来的精神价值;通过审美素质的培养,全面改善人的人性建构和生存质量;文学的最终价值将体现在“人也按美的规则来建造”这一实践方式上)文学活动四要素(艾布拉姆斯):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文学本质论的过去几种理论:再现论、表现说、象征说、反本质主义。

(他们的特点及评价见笔记)文学的初级本质:是言理、言情、言史三个互补性的侧面,包括文学的哲理本质观、情感本质观、历史本质观。

期末文学概论考点整理

期末文学概论考点整理

1. 文艺学分类: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是文学的科学,包括三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的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命题框架及研究方法。

文学批评:又称文学评论,通过对一切文学现象,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等的分析、比较,对它们做出科学的判断,从而给予他们一定的历史地位。

3.文学文本的含义及对文学文本层次的理解含义:文学文本是一个多层次的含有审美意味的、开放性的语言符号系统层次:语言层是人们接触文学文本时首先感知的层面现象层是指用语言符号创造的形象化的艺术世界所构成的层次意蕴层是文学文本的“意指蕴涵”,是文本的灵魂所在4.对陌生化的理解:“陌生化”是什克洛夫斯基在对托尔斯泰小说分析时提出。

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其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陌生化理论运用于文学史的研究,对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新的解释。

5.艺术真实:是以生活真是为基础,通过概括集中、加工提炼、变形想象等手法创造出来的具有审美效应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态,它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意蕴和规律,包含着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两个方面。

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艺术性创造,在其构造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出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6.原型和母题的区别和联系:区别:原型:原始意象,表现为形象类型母题:基本叙事单元表现为叙事模式或结构联系:源于文化或文学传统,生成于民族积累的人生经验,凝聚了族群共有的文化传统和什么习惯7.文学批评的标准及具体模式:总的标准: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具体标准:思想性①高度的真实性②进步的倾向性③积极健康的情感性艺术性①文体的评价②艺术形象评价③意蕴评价具体模式:传统批评模式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现代批评模式8.如何理解意象: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文学意象实际上都是观念意象,它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分为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不够充分的意象,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充分的意象即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有如下基本特征:(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1文学审美特征是什么( 1 )哲理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

作为“表意之象”,即表达某种哲理和观念。

在文学上,是使用形象来表达文学艺术作品。

因此,被称为文学象征意象艺术,具有哲理性。

( 2 )象征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

认为对于一种外在事物,不能以它的表面现象来看,应该以它所暗示出来的另一面来分析。

象征由两种因素构成,第一层是是“ 意义”,另外一个是“意义的表现”。

第一层可以理解为外在的感性存在物,而“意义的表现”就是对这种外在感性存在物的某种意义的载体。

3 荒诞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

它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指形象、形态上的荒诞性;另一种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

( 3 )求解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

读者通过思考和求解,希望能够了解对作品意象所附载的意义或哲理,类似于猜谜。

读者对作品的审美过程,便形成了不断追问、不断探索的、不断求解的审美鉴赏过程。

读者在这个审美过程中,既有可能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如叔本华所说的那样“完全忘却了自己”,成为了艺术的痴迷者。

2、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春笋的起伏状况。

节奏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

3、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

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4、典型环境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社会环境,即主人公和周围人物所形成和辐射出来的具体关系。

5、典型人物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具有(有代表性的人物)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是文学的科学,包括三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具体地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3.文学批评:又称文学评论,是以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研究评论对象的实践科学。

4.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活动一般规律的学科,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理论。

5.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审美性和请感性。

6.文学:是一种远离经济基础的,必须通过种种中介才能与基础发生联系的,以感性的形式对社会生活进行综合性整体性反映的审美意识形态。

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7.艺术真实:是以生活真是为基础,通过概括集中、加工提炼、变形想象等手法创造出来的具有审美效应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态,它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意蕴和规律,包含着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两个方面。

8.生活真实:指的是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事物及其客观规律,它是创造的产物,带着作家的主观色彩,因而它不同于生活真实只是一种纯客观的存在。

9.文学的语言层面:是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前面,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也可称为言语层。

10.文学语言:是指文学作品中使用的,用生动的感性外观和丰富的理性内蕴体现文学审美意味的意象语言。

11.故事:是指按实际时间、因果关系排列的事物。

12.情节:是作者讲述的过程,是作品的事情发展变化的结构。

情节的构成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13.细节:是作品中描绘人物、事件、环境,构成情节的最小组成部分。

14.环境:指环绕人物形成其性格造成其命运或心态,并促成其行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15.意蕴:是说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属于文学文本结构的纵深层面。

16.体裁:指文体明显可变的种类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于审视生活的角度、塑造形象的方式、语言表现的形态、体制篇幅的规模等方面。

(精)文学概论知识点重难点考点

(精)文学概论知识点重难点考点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重难点考点导论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文学学)文艺学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

文学发展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规律为研究对象。

文学批评:以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评论对象。

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美学方法论为总指导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基本内容分为: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文学四个要素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组成的。

1.世界拥有的生活是文学的源泉,研究作家艺术创造的过程规律就形成创作论。

2.作家创作出文学作品是一个层面结构,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是最基本层面,研究作品的语言、形象、类型和风格构成作品论。

3.作品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接受才能变成审美对象,研究读者消费传播接受的过程规律就形成接受论。

4.不同时代、时期、群体、观点的人堆文学的性质看法不同,就形成文学观念论。

5.人类的文学活动有其来源,同时又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宏观角度研究恩学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就形成文学源流论。

文学理论的四大分支: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学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相互联系渗透作用。

文学理论的研究,要以文学发展史所提供的材料经验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论著汉代:《毛诗序》——魏晋南北朝:曹丕《典论.论文》、陆机《诗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唐宋时期: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苏轼的文论诗论、严羽《沧浪诗话》——明清时期:金圣叹小说点评、王夫之《姜斋诗话》、叶燮《原诗》、刘熙载《艺概》中国现代的文学理论王国维《人家词话》、《文学小言》、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鲁迅《摩罗诗力说》、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论诗》、宗白华《美学散步》、钱钟书《谈艺录》、王元化《文心雕龙创造论》、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蒋孔阳《文学新论》西方的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狄德罗《论戏剧艺术》、莱辛《拉奥孔》、歌德《歌德谈话录》、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章文学观念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四要素和三过程最具影响的是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伽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第一章文学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具体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时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着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诗人对于外物的感受;所引起的感想是无穷尽的;描写事物的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的运用则要联系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与心徘徊;随物婉转”..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补充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2.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6.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7.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8.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9.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11.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12.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13.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14.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15.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16.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17.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1、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2、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文学文本是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文学文本是有待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系统..文学作品是指已经被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3、文学文本的层面:中国古代:言象意三层面周易庄子王弼刘大櫆姚鼐;西方:但丁黑格尔;波兰英加登四层面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示化面貌、再现的客体现代: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文学意蕴世界..4、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5、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结构..它有三个基本特性:语言性、整体性和表现性及个性..6、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三个;分别是语音层面、文法层面和辞格层面..7、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8、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节奏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9、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10、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11、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12、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13、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14、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15、三对六种基本辞格:比喻明像暗是借没有和借代局部代替整体;对偶当邻隔句对和反复;倒装和反讽..16、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1、文学形象:文本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2、文化形象的系统性:其一是就艺术世界有机性而言;其二是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3、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4、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5、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西方创立..6、西方典型论发展三阶段:17世纪前狄德罗类型说;18世纪后黑格尔个性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中国:五四后传入;陷入哲学视角..7、典型: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8、文学典型的特征:特征性: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及总特征制约下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效果:生命形式真实性新颖性.. 9、特征化:在写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10、典型环境: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11、文学意境:是抒情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中国古代文学创立..12、意境论的形成:庄子、刘勰、王昌龄、刘禹锡、王国维..13、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韵味无穷..14、意境分类法:刘熙载分类法、王国维分类法有我无我..15、文学象征意象:哲理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16、意象的四种含义:心理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内心意象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泛化意象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17、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哲理性本质特征、象征性基本表现手段、荒诞性形象特征、求解性审美特征..18、象征意象化的方法:第一是努力捕捉客观物象与主观意念的对应关系;选择好最佳的象征物、第二是准确把握对应点、第三是运用拟人化的方法..19、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寓言式意象;通过故事情节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符号式意象;通过无情节的整个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观念与哲理..20、诗有三境:物境诗由物生、情境诗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与事理..21、意境: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22、文学形象的形成;与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展开;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相适应;便形成了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象征意象三者构成的互补性形象系统..23、文学形象的一般形态:写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性形象..第四章叙事作品1、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作者:梁启超、王国维..2、西方现代叙事理论的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虚构、情节—古罗马贺拉斯诗艺;人物形象—法国布瓦洛;类型化—黑格尔;性格中心—恩格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3、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4、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包含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的三分法5、文学叙事的意义:建立在两个方面上;既是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又是作者自己的认识和体验..6、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包括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7、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主要包含时距、次序、频率..8、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9、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顺叙倒叙插叙..10、频率:文本中的叙述语言和故事内容之间的重复关系..11、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12、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13、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对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14、叙述标记: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意义:有时用来提示写作意图或宗旨;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征得以凸显出来..15、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包含人物、结构、行动..16、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17、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18、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18、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19、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20、扁平人物: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21、圆形人物: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22、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包含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23、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24、真实的作者:创作作品的人..25、隐含的作者: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后的作者..26、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27、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分为显在叙述者和隐在叙述者..28、显在叙述者: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29、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30、接受活动的参与者分为三个方面:接受者、隐含的读者和真实读者..31、真实读者: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阅读作品的人..32、接受者:与叙述者相对的概念..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第五章抒情作品1、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论述文学抒情的重要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黑格尔美学、雨果<克伦威尔>序言..2、抒情作品的内涵: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以情感为本位..3、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把狭义情感转化为广义情感;把日常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把个人情感转化为公共情感..4、情感: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情感包括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狭义情感仅指人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5、抒情的本质: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法国学者欧盖尼;克罗齐、科林伍德的表现论;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托尔斯泰的传达伦;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罗斯金投射论..6、抒情的原则: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强调理性主义;凭借理性抑制感情的冲动..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强调直抒胸臆;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强调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一般性原则:诚挚性原则;独特性原则;感染性原则..7.抒情的途径: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以景结情;情景交融..8.抒情的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上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有两种:语法策略和修辞策略..9.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10.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意象、隐喻、典故、悖论..11.意象:心理画面..12.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文化行为..13.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14.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所谓“似是而非”的语句..15.抒情的传统:中国: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传统;西方:以戏剧文学、叙事文学为主导的传统..16.抒情作品的特征:①题材与结构特征:选择特定的题材、特定的原型意象表达特定的主题;表现为跳跃性..②意象与主题特征:表现为原型意象的运用;表现为抒情母题生成..伤春与悲秋、离情与别绪、思想与怀远..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③文体特征:抒情诗:指任何旨在表达情感的短诗分为颂诗、情诗、哀诗;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内容上高度自由;在形式上灵活多样..17、传达与表现的区别:艺术家在表现时不知道这种情感是什么;而在传达时知道这种情感是什么..表现的目的是使我们明白自己的情感;传达的目的则是使别人明白我们的情感..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1.论述风格问题的重要理论家:东方:印度伐摩那、毗首那他;西方: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威克纳格、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瑞士语言学家巴依、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2.风格的诸种理论: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着眼作品外在形式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着眼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从结合和统一方面看;强调有机性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从读者鉴赏的角度理解3.文学风格定义: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4.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是作家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5.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是创作个性形成的基础..6.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关系: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7.文体:文学风格的载体;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样式、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分为三层面: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8.文学语体: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分为抒情语体;叙事语体;对话语体..9.抒情语体:一种表现对情感的体验、特别钟爱声音功能、擅长偏离语言常规且频繁运用修辞手法的语言体式..多用于诗歌10.叙述语体: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文体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体式..11.对话语体:富于动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语化的语体..多用于戏剧文学..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12.自由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为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是作家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13.风格是言语结构显示出特色和稳定性的表现;是某种语体发展到极致的结果..14.语言的编码和超码: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15.文采: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文学风格的外表..16.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17.气势: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18.氛围: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环境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19.韵味: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20.文学风格的特征: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21.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风格在审美的形式中凝聚了生命的内质;体现了人的各种生命状态、丰富的个性和创造力量;表达了对人生和艺术的价值取向..22.时代风格: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是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23.民族风格:指反映出各种民族文化特点的文学风格..24.地域风格:指反映出各种地域文化特点的文学风格..25.流派风格:是指一些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等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点..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26.婉约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婉约派的风格特色是情思绵密;语气吞吐;格调温雅..代表作有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踏莎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27.豪放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有人认为是范仲淹开其风;有人则认为是苏轼发其端..就其成就和影响来说;当推苏轼和辛弃疾;故有“苏辛词派”之称..风格特色是气象恢弘;境界雄奇;文势奔放..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第七章文学创作1、关于文学创作的几个重要理论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287胸有成竹说: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认为作家、艺术家在动手创作之前要先使描写对象的特征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创作出好作品..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285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内指性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2.作家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一方面是文化修养:生活积累、文化知识、人格修养、特殊爱好..另一方面是独特素质:常处于创作激情中、敏锐的观察力、对语言有着超常的敏感和驾驭能力..3.文学创作主体: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有哪些特点:1、暂时放弃现实功利性关注..2、想像力被充分调动起来..3、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感情..4.文学创作客体: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5.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由感性直观因素、理解因素和与二者相伴随的情感体验三方面交织而成..6.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三大特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7.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8.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9.艺术想象: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三类型: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10.再现性想象:主体对他所要描写的事物形象的复现..11.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12.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13.艺术理解:指作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14.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构成分为个体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15.创作冲动:是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时的心理驱动力..16.是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本质..17.艺术构思: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并最终形成艺术世界的整个思维过程..基本阶段:作品整体架构的形成;具体艺术形象的设计;情节的演变发展..18.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艺术概括和艺术变形..19.艺术概括:指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的过程..包括艺术综合、艺术简化..20.艺术综合: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21.艺术简化:创作中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勾勒特征;对无关细节完全省略..22.艺术变形: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传达:从艺术构思到语言的显现这一由内向外的活动和过程..。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文艺学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文学史:研究按时间顺序出现的作家作品。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基本顾虑的发掘。

文学批评: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

P3三者关系:文学理论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研究为基础,文学理论又要指导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

文学活动四要素: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提出四要素观点。

P3 P29四要素的不同作用:①世界: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又是文学作品再现和反应的对象。

②作者:文学创作主体,他将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

③作品: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的阅读对象。

④读者:文学接受的主体,是使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关键。

文学活动2个系统: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②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

P7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信息学、社会学、价值学、文化学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②导致人得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③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P25人的生活活动两大基本层次:物质实践活动、精神活动。

P28精神活动分类:①理论性或认识性的精神活动。

②宗教性或幻象性。

③理论性或意志性。

④审美性或情感性。

P29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劳动。

P39 P41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

主要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文学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①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经济活动,是推动文学发展的根本原因。

②上层建筑的各个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

总之,诸多因素的“合力”共同影响文学的发展。

P44广义的文学观: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

包括纯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段文化形态,又统称为文化的文学观。

P45狭义的文学观:指通过艺术想象,塑造艺术形象以表现人性情感的语言的艺术作品。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的统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是其三个分支文学理论的根本形态:1,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符号学,文学心理学,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信息学 2,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确实证人的本质力量:指蕴含在人的本性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表达的性质人的本质力量确实证:是人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本质的过程。

文学本体论:兰塞姆文学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是艺术起源学说的一种,认为艺术同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

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

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追求自然天地的游戏本论,是人类在维持和延续生命之外,为了纯粹的审美和娱乐而消耗过剩精力的非功利的生命活动。

巫术发生说:原始人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巫术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

因为巫术思维法那么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认为文学活动的起点是巫术仪式。

摹仿说: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

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关摹仿,艺术既起源人类的摹追仿本能,艺术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劳动说:艺术是是适应劳动的需要,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这种学说了有力的提出者是俄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偌夫。

他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方面大量资料在批评总结和具体发挥前人成果的根底上提出了文学起源于劳动的理论。

原因: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成文学活动的开展:1社会开展为文学内容的开展提供了根底2社会开展为文学形式的开展提供了动力文学开展问题的复杂性:1文学开展受上层建筑其它因素的制约2文学艺术有自身的独立性“不平衡关系〞:文学伴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开展而开展,但文学开展的进程也有特殊情况,就是它的开展同经济开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来得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开展。

什么是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的影响

什么是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的影响

什么是⽂学批评⽂学批评的影响 ⽂学批评是⽂学活动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你对⽂学批评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学批评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学批评的简介 ⼴义和狭义 ⽂学批评有⼴义和狭义两种:⼴义的⽂学批评属于⽂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是⽂学理论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学活动整体中的动⼒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学创造、传播与接受,⼜影响⽂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

其涵盖内容宽泛,从作品评介到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乎是⽂学研究的同义语。

狭义的⽂学批评属于⽂艺学的范畴,是⽂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种研究形态。

它是以⽂学鉴赏为基础,以⽂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包括⽂学创作、⽂学接受等)和⽂学现象(包括⽂学运动、⽂学思潮和⽂学流派等)进⾏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学鉴赏的深化和提⾼。

作⽤与影响 ⽂学批评从⽂学实践出发,⼜反作⽤于⽂学实践。

⽂学批评通过对⽂学作品进⾏分析和评论,既能影响作家对⽂学的理解以及⽂学作品创作的发展,⼜能影响读者对⽂学的鉴赏以及⽂学社会功能的发挥。

优秀的⽂学批评不仅会对同时代个别作家作品起到⽀持、⿎励和指导作⽤,还会对同时代作家群体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倾向产⽣很⼤影响,甚⾄能改变⼀代⽂学风尚。

它不仅能提⾼读者的接受能⼒和艺术趣味,还能促进社会和时代的审美理想的形成。

⽂学批评的意义影响 ⽂学批评是在⽂学接受的基础上,以⼀定的理论和⽅法,对以⽂学作品为中⼼的各种⽂学现象进⾏研究和评价的⽂学活动。

⽂学批评与⽂学接受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与内在融通。

⽂学批评既是⼴义的⽂学接受现象的⼀部分和⽂学接受活动的⼀种表现⽅式,同时它⼜是⽂学接受过程的深化与⾼级形态。

(⼀)⽂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

从⽂学批评与作家的关系来看,⽂学批评对作家具有规范、引导的重要作⽤,是社会对⽂学作品的主要反馈形式之⼀。

批评家是通过具体作品的阅读研究进⽽认识、了解作家的;同样,他也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品评、分析影响作家的创作。

文学概论的课后所有答案

文学概论的课后所有答案

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①文学理论:以文学原理、范畴、价值判断为研究对象;②文学批评:以作家、作品、文学思想的评论为研究对象;③文学发展是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衍变及创作经验为研究对象。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造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作品论。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依据是什么?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两大流动系统。

第二章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简要说明。

答: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①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②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③艺术生产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张。

1956年正式提出这一主张,作为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和科学事业的一项基本方针。

毛泽东认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实践解决,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也符合科学文化和艺术发展的规律。

只有坚持贯彻这一方针,我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就会向前发展,反之,我们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挫折和失败。

报告文学的纪实性:报告文学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真人真事都能成为报告文学的描写对象.扁平人物:是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场景: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情景交融:指抒情性作品中描写的景物(画面)与情感内涵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具体表现为抒情性作品中的景是情中之景.情是景中之情.写景之语成为象征性表现情感的写情之语.节奏: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创造动机:是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其动态轨迹可描述如下:创作动机是由作家内在需要所鼓动,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与某种外部刺激相迎合之后所带来的极强的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

典型: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典型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

绪论文学批评的性质本章概述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

本课程以理论部分即文学批评的性质、功能、标准、原则以及文学批评写作的方法技巧为基本,力图将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恰当配合,以培育学生判断作品价值、分析文学现象的能力。

一、狭义文学批评和广义文学批评的区别从发生学的角度说,广义的文学批评几乎随着文学的产生而产生,而狭义的文学批评即文学批评的成熟形态到20世纪才出现;从批评主体的角度说,广义的文学批评主体包括形形色色的读者,狭义的文学批评则以学有专长的文学批评家为主力;从批评对象的角度说,狭义的文学批评面对的是变化中的当前文学,广义的文学批评则包括文学理论在内;从主体动机的角度来说,狭义的文学批评是为社会的,广义的文学批评还包括仅仅为自己留下的阅读随感,或一二知己之间的闲谈。

二、文学批评的思维性质文学批评从准备到写作的过程,主体的思维应该兼具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两方面的性质。

从本质上说,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科学性是文学批评应有的品格。

它体现在实事求是:“实事”指文学现象,它独立于批评主体而客观存在;“是”是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品质、文学思潮的倾向和它们的形成与传播所反映的文学规律;“求”就是批评主体通过全面的观察、设身处地的体验、冷静的研究,如实地揭示客体的品质和它所反映的规律。

但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是艺术思维的产品,它以文学欣赏为前提和基础,这两方面决定了它必然包含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成分。

文学批评要把理性活动方式与感性活动方式沟通与结合,把逻辑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沟通与融合,把思辨性与感悟性沟通与融合。

这是它的最突出的特点。

三、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文学批评思维具有实证性。

实证性强调客观事实,文学现象和文学事实是文学批评的根据,文学批评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确凿无误的,包括作品的文字、写作时间、初次发表时间和发表方式,作者的有关材料,批评家都应以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下功夫搜集和鉴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学概论第16讲:文学接受论(二):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的性质文学批评是对作家、创作、作品、读者、接受、流派、思潮、运动等各种文学要素和现象的以理性为主(也可有感性与情感形式的心理能力的参与)的认识与评价活动。

其中,作品批评的主要内容有:内容的阐释与评价、形式(结构与技法)的分析与评价。

根据对于文学批评的上述界定,结合上一讲对于文学欣赏的讨论,关于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的关系,我们可以概括如下:文学欣赏的对象仅仅是文学作品,而文学批评的对象除了文学作品外,还包括其他一切与文学相关的事物和现象;由此,在活动所涉及的对象上,文学批评的范围要比文学欣赏大得多。

在文学接受内部,文学(作品)欣赏与作品批评的关系则可简要概括为:作品欣赏是作品批评的基础,作品批评是作品欣赏的深化,是比欣赏更高一层次的接受;而且,作品批评还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文学创作)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

可见:文学批评是整个文学现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甚至有时候会出现批评比创作及作品更受人们关注的情况,如人们对当代的诗歌批评与诗歌创作的关注情况)。

二、文学批评的方法根据批评的侧重点是放在文学作品或其他文学现象中的精神内容的阐释与价值的评判上还是放在形式(结构与技法)的分析或活动规律的揭示上,文学批评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人文主义批评与科学主义批评。

根据作为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又可分为:社会学批评(侧重于作品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心理学批评(侧重于创作与接受活动的心理机制或作品内容的深层心理原因)、形式主义批评(侧重于作品结构、表现技法、语言媒介及其构造物的表现作用)、美学批评(侧重于对作品价值的审美评价及原因分析)四种。

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介绍一下这四种基本的文学批评方法:1、社会学批评:是着重对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及其与现实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的关系进行(社会学)分析的批评方法。

人的生活、尤其是社会生活是文学作品的内容的源泉,文学现象也是整个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社会学批评必然是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维度和基本方法。

无论中外,社会学批评方法都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批评方法。

在中国,生活在公元前300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孟轲就提出了后来一直为后世批评家们所遵从的“知人论世”的(广义的)文学批评方法。

在《孟子·万章下》中,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原则和方法,“知人论世”这一术语的实际含义其实超出其字面涵义,这一术语的完整涵义其实是“知(其)人知(其)世(而)论(其)文”。

在20世纪的中国,从3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社会学批评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批评方法。

在西方,18世纪初由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的“典型”说,可以说是西方文学批评领域最早出现的社会学批评的一种理论基础。

19世纪,法国文艺理论家家泰纳(1828-1893) 在其《艺术哲学》等书中提出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取决于“种族(的遗传素质)、(自然和社会)环境、时代(的精神风貌、主要指当时流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要素的著名学说。

这一学说以及遵循这一学说的一大批社会学文学批评家(如泰纳、圣伯夫、伏尔泰、史达尔夫人、福楼拜、左拉、巴尔扎克、司汤达及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文学批评中的社会学批评方法的正式成熟。

2、美学批评(或价值论批评):是着重对作品的各种价值作构成分析并偏重于对这些价值作审美评价的批评方法。

文学有(审美的与非审美的或艺术的与非艺术的)两个层次,即:作为一般语言文化的文学和作为艺术的文学。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在接受一部文学作品时都会希望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实际上,一部文学作品能否给人以美的享受就是人们是否愿意承认这部作品是否真正的(也即艺术层次的)文学作品的主要标准。

由此,对于狭义的也即艺术层次的文学来说,美学批评是才是文学批评的首要方法。

因为:只有美学批评才能承担起判断一部语言作品是否是艺术层次的文学作品并具体指出其艺术性所在的任务)。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确定一部作品的美学优点的程序,应该是批评的第一要务。

当一部作品经受不住美学的评论时,它就已经不值得加以历史[社会]的批评了。

”美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对作品所具有的各种美[/可审美性]——内容美、形式美、技艺/能力美的展示或揭示以及作为它们的基础的相应价值的构成分析。

3、心理学批评:是着重对作品所表现的表层意识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心理学分析的批评方法。

主要有:精神分析批评和原型批评两种具体类型。

(1)精神分析批评:是以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论和潜意识学说为理论基础对作品中的人物行为所包含的潜意识内容与动机作深层次的心理学分析的批评方法。

例如,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本人曾对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中的男主角哈姆雷特的复仇行为做过这样的心理分析:通过与父亲亡灵的交流,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知道他叔叔就是杀父、篡位且娶了其母为妻的仇人。

但面对这样一个仇人,想要报仇的哈姆雷特却总是在关键时刻犹豫再三以至于下不了手。

根据自己的“俄狄普斯情结”学说,弗洛伊德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对他叔叔下不了手,是因为他叔叔杀其父娶其母的行为正是他自己在潜意识层面的“俄狄普斯情结”也即“恋母(乃至杀父娶母)情结”的支配下自己所想做的;由于他叔叔实际上是他自己内心深处的原始欲望的代表者和实现者,因而,惩罚他叔叔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对潜意识层面的自我的惩罚,所以,哈姆雷特对于自己的报仇行为总是犹豫不定。

(2)原型批评:是以荣格的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学说为理论基础对作品中的人物行为所包含的集体无意识内容与动机作深层次的心理学分析的批评方法。

所谓“原型(archetype)”是指:由于远古时期的人类祖先一代又一代地在大致相同的环境中以大致相同的生活方式生活,因此,一代又一代人反复经历的同一类心理经验会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积淀为某种以类型化的意象的形式存在的某个种族的人乃至全人类人人共有的集体无意识内容。

由于这种类型化的集体无意识意象反映了远古时期人类共同具有的基本欲望、共同面临的基本生活问题和共同采用的基本生活方式,而且,作为“种族记忆”,这种类型化的集体无意识意象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意识和符号作品中反复显现出来,所以,荣格称之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原始类型)”。

荣格认为:神话、童话、怪诞的梦境、文艺作品等都是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具体表现形式。

“原型批评”的真正创立者是加拿大人弗莱,他于1957年出版的《批评的剖析》一书被誉为“原型批评”的“圣经”。

据弗莱研究,文学中经常出现的原型有地狱行、升天堂、寻找圣父、替罪羊、人间女神、美女蛇等等。

其中,“死而复生”的“复活”原型是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和文学作品中出现得最为普遍、频繁的原型。

古希腊人的酒神节,基督教的复活节,都是悲悼生命的消亡、歌颂生命再生的活动。

表现“复活”原型也是古今中外文学的永恒主题。

但丁的《神曲》、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郭沫若的《凤凰涅槃》,福克纳的《熊》(小说)等都是“复活”原型的显现。

除了适用于作品批评的精神分析批评和原型批评外,文学批评中的心理学批评实际上还有:(3)基于创作心理学的创作心理批评以及(4)基于解释学或接受美学的接受心理批评。

3、形式主义批评(或手段论批评):是着重对作品结构、表现技法、语言媒介及其构造物的表现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批评方法。

其中,着重对语言媒介及其构造物的构造方式与表现作用作分析和评价的批评方法又叫语言学批评。

文学批评史上,属于形式主义批评流派的批评运动主要有(1)俄国形式主义批评、(2)(英美)新批评(盛行于20世纪30-50年代,以该派代表人物兰色姆的《新批评》一书之名命名)、(3)结构主义批评(盛行于20世纪60-70年代,以法国为主)(1)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参见《手段论的文学本质论》一讲中对于俄国形式主义的介绍。

(2)新批评:新批评派的批评家们认为:作家的创作意图与作品所表现的东西并不完全一致,读者从作品中读出的东西与作品所表现的东西也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对于文学批评来说,真正可靠的东西是作品本身,或者说,文学的真正本体是作品本身;因而,真正的文学批评应当把作者和读者因素都排除在外,仅就作品或文本本身进行分析评论。

这就是“新批评”所主张的“就文论文”的“文本批评”。

“新批评”的首要原则是“细读原则”(close readihg),即:抓住作品,不惜篇幅地对作品结构和语言单位的语义和修辞方法作细致而“科学的”分析和评论。

“新批评”的批评对象主要是诗歌,因为诗歌才是特别讲究修辞的文学品种;实际上,“新批评”主要是对诗歌的语义学和修辞学分析。

(3)结构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也是一种文本批评。

正像该派代表人物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宣称的那样,作品一旦完成,作者就等于“死”了,“文本之外空无一切”。

因此,文学批评没有必要考虑文学的外部因素,只要研究作品构成的内部规律即可。

所以,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也是一种文本批评。

然而,与“新批评”孤立地研究单个文本相反,结构主义批评家总是试图通过对于从古到今的无数文学文本的考察总结出某种文学作品的固定的结构模式和法则来。

法国结构主义者艾丹·苏瑞奥写过一本名为《戏剧场景二十万例》(1950)的著作,最终提出戏剧结构可能有“六种功能的五种组合方式”和共有210141种场景的结论。

不同的结构主义者虽然在研究方法上各有相同,但寻求一种不仅作用于个别文本,而且也作用于整类作品乃至整个文学的超越性结构原则则是他们的共同追求。

罗兰·巴特认为:“是方法造成作品”,所以结构主义者的任务就是把造成作品的“方法”即结构模式揭示出来。

例如,俄国批评家普罗普通过对于100多部俄罗斯童话的详尽的结构分析,终于把造成童话的“方法”用一个公式表达出来。

列维-斯特劳斯先把神话分解为许多基本要素,然后找出它们的结构方法;弗莱用“主人公的行动力量”来组织小说的模式系统;罗兰·巴特用符号学方法建立了叙事作品的“三层次”结构说,这些都是十分有价值的理论建树。

总之,结构主义批评是一种主要着眼于发现叙事作品的最一般的结构模式和叙事技巧的文学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