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复习进程
中医诊断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重点名词解释整理人:20针五一班庞伊霖1、得神:得神即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在病中为轻病、脏腑功能不衰、预后良好。
2、失神: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属于病情严重阶段。
3、少神:少神又称为神气不足,是指精气不足,神气不旺的表现。
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
3、假神:濒死患者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的预兆,阴阳即将离绝的表现。
4、主色:肤色、面色一生不变者,称为“主色”。
5、客色: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发生相应变化,称为“客色”。
6、萎黄:面色淡黄枯槁无光,常见于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者。
7、黄胖:面黄虚浮,常见于脾气虚衰,湿邪内阻。
8、黄疸:面目一身俱黄,常见于湿热熏蒸(阳黄如橘皮)、寒湿瘀阻(阴黄如烟熏)。
9、囟陷:小儿囟门下陷。
多属虚证,可见于吐泄伤津、气血不足、脾胃虚寒、先天不足等。
10、囟填:小儿囟门高凸。
多属实热,可见于温病火邪上攻、风热湿热。
11、解颅:小儿囟门迟闭骨缝不合。
多属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可见于小儿佝偻病。
12、镜面舌:舌面光洁如镜光滑无苔,由胃阴枯竭、胃气大伤引起。
13、腐苔: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揩之可去,多见于食积痰浊,也可见于内痈和湿热口糜。
14、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油腻状粘液,多由湿浊内蕴引起。
15、剥落苔:若舌苔全部褪去,称为“光剥苔”;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余处斑斑驳驳残存舌苔,称为“花剥苔”;若剥落处并不光滑称为“类剥苔”。
16、金实不鸣: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交相袭肺;或肺气不宣,清肃失职。
17、金破不鸣:因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
18、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为谵语,为实证。
19、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为郑声,为虚证。
20、主诉:主诉指患者就诊时自觉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21、自汗:日间汗出,活动尤甚者。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83494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运用中医理论和诊断方法进行疾病诊断的学科。
下面将对中医诊断学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方法,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脉象、眼底等特征,以及各种症状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轻重、病因等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方法,指医生通过听取患者主诉的症状、病史和自述,以及进行问诊,从中获取与疾病相关的信息。
通过闻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症状表现、病情变化、病位病因等,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3. 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方法,指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询问患者详细的病史、症状以及身体感受等信息,以获取有关患者的疾病情况。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的病情特点、发病原因、病史等重要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 切诊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方法,指医生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获取有关患者病情的信息。
中医认为,人体的脉搏反映了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通过触诊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以及病情的变化。
切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5. 辩证施治辩证施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通过对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再根据中医理论中的辨证施治原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辩证施治注重于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强调“因病而治”,具有针对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在中医诊断学中,医生还会借助其他辅助检查手段,如九窗望诊法、唇色、目色、声音等,来进一步辅助判断和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诊断学强调病因、病机和机体整体状况的综合分析,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本质,与西医的病因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有所不同。
总结起来,中医诊断学是一门以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为主要方法,通过辩证施治发现疾病本质和机体整体状况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精)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 , 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 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 壮热——病人高热不退, 但恶热不恶寒, 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 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 自汗——经常汗出不止, 活动后更甚者, 多见于气虚、阳虚。
08. 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 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 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 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 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 崩漏——不在经期, 突然阴道大量出血, 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 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 体态自如, 言语清晰, 意识清楚者, 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 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 身重迟钝, 语声断续, 意识朦胧者, 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 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 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 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 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 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 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说课材料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就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就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就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就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就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就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就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就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就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
一、名词解释:1、症状:是病人因疾病而产生的各个具体临床表现,如头痛、牙痛等。
是疾病的表现现象,时进行辨证的主要依据。
2、证候:是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所处的病理性概括。
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3、辩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人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壮热:身发高热(39`C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的病症。
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属里实热证。
5、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热甚,有一定的时间按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
见于阳明腑实证、阴虚证或湿温病。
6、微热: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C以下,或自觉发热的症状。
多见于内伤病或温病后期。
7、恶寒:指病人自觉怕冷的感觉,虽加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缓解者,见于实寒症。
8、畏寒:指病人自觉怕冷的感觉,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解其寒者,见于虚寒证。
9、日晡潮热:下午3-5时(即申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
见于阳明腑实证。
10、寒热往来:指病人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属半表半里证,可见于少阳病,疟疾。
11、自汗:指病人醒时汗出,活动尤甚。
属气虚阳虚证。
12、盗汗:指睡则汗出,醒则汗止。
属阴虚证。
13、战汗:病势沉重之时,先见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称战汗。
见于伤寒病邪正据争之时,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14、目眩:指病人自觉事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
15、雀盲:指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以后视力减退,视物不清等症状。
16、纳呆:指病人进食的欲望减退,甚至不想进食的症状。
多见于脾胃病变。
17、消谷善讥: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
胃火炽盛,腐熟太过。
18、饥不欲食:指病人虽有饥饿之感,但不想进食,勉强进食,量亦很少的症状。
多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19、除中:指久病重病本不能食,而突然索食或暴食。
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20、嘈杂:指似饥非饥,欲食不食,时而即厌,食后胃中有酸辣不舒之感,多为痰湿、停饮、气郁所致。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那么: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开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开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病症、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那么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区分。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脱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2)肾阴虚证与肾精缺乏证的鉴别。
第六节辨腑病证候1、各照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病因、常见病症、体征、证型。
2、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胃热炽盛证、寒饮停胃证、寒滞胃肠证、食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虫积肠道证、肠热腑实证、肠燥津亏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胆郁痰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依据。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辨别八纲、辨别病因、辨别病机三个方面。
辨别八纲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寒热、表里、虚实、动静四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性质。
辨别病因是通过辨别病人的外感、内伤、情志、饮食、劳倦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原因。
辨别病机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气血津液、脏腑组织器官、经络气血、阴阳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医诊断学还包括四诊合参的基本理论。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合参是指根据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中医病的诊断方法:-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病人的交谈来了解患者的病情、症状、病史等信息,从而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3.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外感病的诊断:外感病主要表现为寒热、恶寒、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特点、舌质、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内伤病的诊断:内伤病主要表现为身体的虚弱、疲乏、食欲不振、腹痛、便秘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体检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
-情志病的诊断:情志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烦躁、睡眠不宁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心理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饮食病的诊断:饮食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口干、口苦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进食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4.中医诊断学的误区:-忽视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病史:中医诊断学重视患者的主观症状和病史,忽视这些信息可能导致误诊。
-盲目追求望闻问切:中医诊断学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诊断方法,不能过分依赖其中一种诊断方法。
-缺乏科学依据:中医诊断学需要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总结,不能凭空臆测。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复习要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创辨证论治理论,奠定诊断学基础5、《中藏经》—华佗诊病学术经验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对传染病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作出诊断8、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9、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10、施发《察病指南》是诊法专著11、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危重疾病的十怪脉象12、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3、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14、元朝敖氏《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15、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16、陈修园《医学实在易》17、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18、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法则中医诊断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诊察疾病,辨别证候的一门学科诊断、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症---即症状(患者个人感受)和体征(那个观察所得)的总称,是疾病过程表现个别、孤立的现象病---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抗争所引起机体阴阳失调、生理功能失常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基本原则:审察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第二章四诊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目光、神志、面色、形态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二、望面色•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色与泽的关系色与泽,又称“气色”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四)常色与病色1、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常色2 五色主病青主寒瘀痛经风戴阳证—面色苍白,却时而面红如妆,嫩红带白,游走不定,赤热虚实妆戴阳多为虚阳外越,此为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黄主脾虚湿黄疸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白寒阳虚气血脱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黑寒肾虚饮痛瘀疳积—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腹大青筋恍白──白而虚浮带水气--阳虚不能气化水液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大失血证黧黑—黑中带黄—脾肾阳虚黑而黯淡—阳虚黑而干焦---阴虚眼眶黑---水饮三、望形体桶状胸—痰饮,或肾不纳气扁平胸---肺肾阴虚,气阴两虚单腹肿大,四肢反瘦---肝郁或脾虚,气滞水停血瘀四、望头颈五官九窍(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1、头形过小──囟门早闭过大──先天性脑积水均属先天性发育不良,多伴智力不全(肾精亏虚)2、囟门高突:“囟填”──多属实证、热证下陷:“囟陷”──多属虚证迟闭、不闭:“解颅”──肾气不足3、面肿──水肿:●阳水:快,头面部先肿●阴水:慢,下肢腹部先肿抱头火丹---焮红肿胀,色如涂丹,压之褪色,伴有疼痛──火毒邪热上攻大头瘟—头肿大如斗,面目肿盛,目不能开5、腮肿:耳下肿痛──感受时邪热毒●痄腮---腮部突然肿起,面赤咽痛,或兼耳聋---温毒证●发颐—颧骨之下,腮颌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发疽肿起—少阳,阳明经毒热上攻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中医诊断学复习
1、名词解释: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自汗、盗汗、绝汗、战汗、里急后重、完谷不化、五更泻、滑泻失禁、肛门气坠、溏结不调、癃闭、淋证。
日晡潮热:热势较高,日晡热甚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短赤而急迫——淋证(下焦湿热,膀胱气化不利)2、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机特点如何?临床上分为哪几个证型?①特点:恶寒发热同时出现。
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
②病机要点外邪袭表卫阳被郁肌腠失于温煦恶寒多见于外感病郁而化热发热初期恶寒发热正气奋起抗邪发热同时并见③临床意义3、但寒不热在临床上分为哪几个证型?各自的症状特点和病机要点是什么?②病机要点:外因-感受寒邪,阳气被遏内因-阳虚,机体失去温煦③临床意义6、如何根据头痛部位辨识病在何经?①根据头痛部位确定病在何经头后枕痛连项背—太阳经头颞或一侧头痛—少阳经前额连眉棱骨痛—阳明经巅顶痛者—厥阴经头痛连齿—少阴经头痛昏沉,腹痛自汗—太阴经8、气滞、血淤、寒证、虚证疼痛性质有何表现?虚证喜按,按之不痛,胀满时减气机阻滞——胸胁苦满、神情默默寒证头身脘腹肢节冷痛,筋脉拘挛作痛,屈伸不利,冷厥不仁,脉紧或迟,舌青气滞胀闷,疼痛血淤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9、头晕的各种证型和症状特点如何?实10、口不渴、口渴饮水、渴不多饮的主病如何?1、口不渴-津液未伤-寒证、湿证、无明显燥热病证2、口渴多饮:燥证、热证、消渴病3、渴不多饮:阴虚-潮热、盗汗、颧红湿热-伴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闷,苔黄腻痰饮-渴喜热饮,饮亦不多或饮入即吐瘀血-口干、漱水不欲咽14、失眠与嗜睡的常见临床类型有哪些?症状特点如何?(一)失眠(二)嗜睡16、大肠湿热可见哪些大便改变,其病机特点是什么?便次增多,便质稀薄,如水样17、伤食泄泻症状特点是什么?肝脾不和大便可有哪些改变?20、脾胃虚弱大便可有哪些改变?22、下焦湿热可见哪些小便的改变?短赤而急迫——淋证(下焦湿热,膀胱气化不利23、肾气亏虚,肾阳不足可见哪些小便改变?短赤而急迫——淋证(下焦湿热,膀胱气化不利病因:病因:病因病因:病因:病因:病因:病因:病因:病因:7.肝火炽盛和肝阳上亢证的鉴别。
中医诊断学复习指导整理
中医诊断学考试形式1、选择题(A型题与B型题两种)(1)A型题:每道考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2)B型题:每道题由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与两个或两个以上题干组成,五个备选答案在前,题干在后。
答题时,要求为每个题干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重复使用,也可以一次也不选用。
2、名词解释3、论述题4、病例分析题一、绪论1、掌握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等概念的含义。
2、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与主要内容。
3、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例: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例:下述哪项不发球四诊的内容:诊病例:以下哪项属于“证”:血虚例:“病”的概念是指下列哪项:胸痹例:“症状”最指下列哪项:呕吐第一章: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少神与神乱的常见表现及其病机。
例:哪项属于失神:形赢色暗,两目无神例:哪项不是“得神”的表现:颧赤如妆例:久病精气衰竭的病人,突然精神好转,食欲大增,颧赤如妆,语言不休,此属:假神例:表情淡漠,闷闷不乐,哭笑无常,精神痴呆,喃喃自语,多由:痰气郁结,阻敝神明例:患者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可诊断为:痫病例:痫的病机为:肚风挟痰。
狂的病机为:痰火扰神。
例:望神的重点是:眼神。
人的精神意识与面部表情又称为:神情。
例:假神的表现是:重危病人,精神突然好转,两目突然明亮。
有神的表现是:面色荣润,目光精彩。
二、望色:掌握常色与病色的牲及临床意义。
主要是五色主病。
善色与恶色的区别。
例:面色青不见于哪个病证:虚证例:重绀危病人,面色苍白,但时而泛红如妆,嫩红带白,属于:戴阳证例:颧部潮红属于:阴虚内热例:小风惊风的典型面色是:眉间、鼻柱、唇周发青例:满面通红者多见于:外感发热证例:面现青色,常为:寒凝气滞,经脉瘀阻例:随四季气候的变化,人的面色也微有变化,秋天的面色相应为:稍白例:在五色望诊中,白色的主病是:夺气例:脾胃气虚,气血不足人,面色多表现为:萎黄例:小儿出现高热,面色发青,尤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为甚,往往属于:惊风例:对病人面色的观察,首先需注意鉴别:善色与恶色例:终生不变的面色是:主色随气候而改变的面色是:客色三、望形。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
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
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
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
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神衰的表现。
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
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
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
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13、回光返照:太阳将落时反射的光,比喻没落以前的景象。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是根据中医理论,研讨诊察病情,断定病症的基本理论,根本常识和技巧的学科.——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重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中断时光.——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病人准时发烧或准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准时.——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烧.——恶寒与发烧瓜代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经常汗出不止,运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发抖,尔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成长的转折点.——食欲过于兴旺,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久病之人,本不克不及食,忽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腹痛拮据,不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不在经期,忽然阴道大量出血,或中断淋漓不竭出血者.——人之两目灵巧,面色荣润,神色天然,身形自如,言语清楚,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示.——病人眼光呆滞,面色明亮,神色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昏黄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示.17. 主色——常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色彩.——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解释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久病宿疾,面色惨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示.——面色黄而明亮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高低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外形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小儿囟门迟迟不克不及闭合,是肾气缺少,发育不良的表示.——咽部两侧红肿崛起如乳突者,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聚而成.——点大成片,色红或紫,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轻微.——皮肤光滑如鳞,抚之涩手者,是贫血挟瘀所致.——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向延长到指甲端者,提醒病情危重.——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色彩.染苔并不是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六.问答题01.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起源基本则及诊法合参的来由.01.答:中医诊断的基起源基本则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进程中,从整体上懂得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更,从而周全地熟悉疾病.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分解剖析病情材料.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联合诊断疾病.诊法合参的来由是:疾病的进程是一个庞杂的进程,其表示是在多方面的,而四诊恰是从不合角度检讨病情,只有四诊并用才干周全.具体地获取所需临床材料;此外,在庞杂的.有时甚至消失“假象”的病证中,只有四诊着重,才干披沙拣金,辨别真假.02.中医诊断学包含哪些内容?02.答:包含四诊.辨证.诊病和病案四大部分.四诊包含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辨证包含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八种辨证办法;诊病重要包含对疾病诊断的根本常识,如定名.分类等进行阐述;病案包含对医案和病历的读写.03.何谓主诉?记载主诉时应留意什么?03.答: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重要症状或体征及期中断时光称为主诉.记载主诉留意事项是:①抓准主诉;②问清主诉所述症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光;③不要应用病名和病程,文字要精华精辟. 04.恶寒和发烧同时并见有何临床意义?04.答:恶寒与发烧同时并见是外感病初期(即表证)的重要诊断根据.根据恶寒.发烧的轻重不合,临床又可分为:①恶寒重,发烧轻,主风寒表证;②发烧重,恶寒轻,主风热表证;③发烧轻,兼恶风自汗,是太阳中风证.05.若何从恶寒发烧的轻重断定邪正之盛衰?05.答:一般来说,若恶寒发烧均较轻者,是邪轻正衰;若恶寒发烧俱重者,则邪正俱盛;若恶寒重,而发烧轻者,则为邪盛正衰.06.何谓壮热?试述壮热的原因.机制和兼症.06.答:壮热是指病人高热不退,身热如灼,不恶寒反恶热的一种症状.其原因可所以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或风热之邪内传成里实热证.壮热的机制是因正盛邪实,邪正剧争,邪热鸱张,阳气亢奋,充斥于体表里所致;其兼症常有面赤,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等症. 07.表证有汗与无汗各见到哪些情形?07.答:①表证无汗,多属表寒证,因寒性收引,汗孔闭塞.②表证有汗,有三种情形.其一,属外感风邪之证,因风性开泄,腠理松散而汗出;其二,外感风热之证,因热性升散,使腠理松散而汗出;其三,为气虚外感之表证,因卫阳缺少,肌表不固而汗出.08.亡阴.亡阳之汗各有何特色?为什么?08.答:亡阴之汗是大汗不止,汗出如油,热而粘手,因为体内津液枯涸,相对浓缩,邪热经由过程粘稠阴液从汗而泄,故热而粘手;亡阳之汗是大汗淋漓,汗稀而凉,因阳气将绝,元气欲脱,卫外不固,故津液自泄而见汗稀而凉.。
2021中医诊断学重点复习
2021中医诊断学重点复习一、名词解释1、失神失神即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失神的表现是: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
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2、撮空理线指重病患者神志昏迷,伸手向空手指时分时合,如同理线。
3、循衣摸床指重病患者神志昏迷,伸手抚摸衣被、床沿等。
4、假神指垂危患者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前的预兆,并非佳兆。
假神的表现是: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清亮起来;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原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这是阴阳即将离绝的危候。
5、除中指久病或重病患者,本不欲食或不能食,突然欲食或暴食。
6、主色其肤色、面色一生不变者,称为“主色”。
7、客色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会相应变化,称为“客色”。
8、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称为“郑声”。
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症。
9、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称为“谵语”。
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10、金破不鸣因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称为“金破不鸣”。
11、金实不鸣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交相袭肺;或痰浊壅滞,以致肺气不宣,清肃失职,称为“金实不鸣”。
12、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称为“盗汗”。
兼见潮红、颧红等,属阴虚或气阴两虚。
13、自汗日间汗出,活动尤甚者,称为“自汗”。
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等症,属阳虚或气虚。
14、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者,称为“里急后重”。
见于痢疾,是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15、举按寻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求脉象的一种手法。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为“举”;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称为“按”;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称为“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
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
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
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
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神衰的表现。
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
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
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
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13、回光返照:太阳将落时反射的光,比喻没落以前的景象。
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但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至虚阳外越而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
这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
14、强迫体位:病人往往因病痛而被迫采取的体位,以求缓解痛苦。
15、神志异常:指精神失常的表现,包括烦燥不安,谵妄神昏以及癫、狂、痫等。
16、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症见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等,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以致神气不旺。
17、气色:主要是指病人面部色泽,气指生机,隐含于皮肤之内;色为血色,彰然于皮肤之表,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18、色随气华:色、色泽,气,五脏之精气,华,外荣的意思。
正常的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这是五脏精气充足的征象。
如果病重或久病,脏气已衰,则表现出枯槁而败露的各种病色。
说明色泽是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的.19、气由脏发:气是机能活动的总称。
五脏主藏精气,是生命活动的中心。
故表露出来的各种机能活动——气,都是从五脏发生的。
20、常色:正常生理状况时人的面部色泽,应当是光明润泽,隐约微黄而含蓄不露。
2l、主色:人群中,每人的面色是不一致的,属于个体特征,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者即为主色。
22、客色:指人的皮肤颜色,面色随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交化,属于生理正常现象。
23,瘸色:指人体疾病时的面部色泽。
无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但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皆为病色。
24、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称为“气至”,为预后良好。
25、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说明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己竭,不能荣润,又称为“气不至”,多预后不佳。
26、真脏色:五色枯槁而显露的色泽,反映脏腑精气已竭,精气外露。
如面目全身枯槁如黄土或如千桔的枳实,为脾的真脏色,表示脾胃之气衰败。
27、病色相应:如肝病见青色,是正病正色,为病色相应,属病情发展的正常现象。
28、病色楣克:凡有病的脏腑与面部显现的色泽相克者,均称为病色相克。
如肺病见赤色,一般多属逆证。
29、色克病:一般如肝病当见青色,而患者却表现为白色,根据五行相克规律,金克木,为色克病属难治,为凶中之逆。
30、臌胀:单腹肿大,腹大如鼓,四肢反瘦,多属肝郁或脾虚以致气滞、水停血瘀。
3l、脊疳:脊骨如锯,属脏腑精气亏损已极。
32、形胜气,气胜形:无论胖瘦,凡无气力者,即形胜气,皆为气不充所致,主夭。
无论胖瘦,有气力者,即气胜形,主寿。
33、鸡胸:胸廓向前畸形突起,犹如鸡胸,故名。
多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亏损,胸骨柔弱而成。
34、龟背:脊骨弯曲隆起,犹如鸡胸,故名。
多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肾气虚,不能充养骨髓。
督脉致脊骨痿弱,逐渐交成畸形。
35、箩圈腿:正常入两脚并拢直立时,两膝和两踝可以靠拢,如直立时两踝可以并拢而两膝关节却远远分离,形似箩圈。
又名0型腿。
36、阳脏、阴脏之人;阳脏之人多阴虚阳盛,体型特点偏于瘦长,身体姿态多前屈。
阴脏之人多阳虚阴盛,体形特点偏于矮胖,身体姿态多后仰。
37、肺胀:即肺气胀满。
泛指喘咳胸满的病证。
是由于肺失肃降所致。
有虚实之分。
实证多由邪气壅肺,肺气不降:虚证多由肺肾两虚,导致肾不纳气,而肺气上逆。
38、角弓反张:是指项背强急,腰背反折,身体后仰如弓状的症状。
39、囟陷:即囟门下陷如坑状。
多因胎禀不足或久泻慢惊之后,气血虚弱,脏虚不能上荣所致,多属虚证。
40、囟填:即囟门凸起,可因温病火邪上攻或为风热、湿热等邪气所侵,多属实热证。
41、解颅: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属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常见于小儿佝偻病。
42、头倾视深:头倾,头项低下,不能抬举,视深,目陷无光,是病重精气将竭的表现。
43、痄腮:腮部突然肿起,伴有胀、疼,属温毒证。
’44、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移动,多为肝郁气结痰凝所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45、瘰疬:颈侧颌下,肺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或感受风火时毒,致气血壅滞,结于颈项。
46、五轮:血轮——眼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肉轮——黑珠,属肝;气轮—白睛,属肺;肉轮-眼胞,属脾;水轮-瞳人,属肾。
47、目瞤:胞轮振跳,多因风热外来,贼邪不泻或血衰气弱,经络失养所致。
48、戴眼反折:戴眼指目睛上视而不能转动,反折指腰背反折,多见于惊风,痉厥或精脱神衰者。
49、瞪目直视:两目不移,一直凝视前方,是脏腑精气枯竭,不能上荣于目的危重症状。
50、目翻上视:目睛上视而不能转动,进一步可引起戴眼,多见于惊风,痉厥或精脱神衰的重证。
51、睑废:眼睑下垂,展目困难,多为脾虚气弱,或外伤后,气血不和,脉络失于宣通所致。
52、鼻翼煽动:是指鼻孔两翼因呼吸急促而煽动的症状。
53、撮口:上下口唇紧聚之形,常见于小儿脐风或成人破伤风。
54、口噤:口闭而难张,常伴牙关紧闭,如口噤不语兼四肢抽搐,多为痉病或惊风,也可见于疫毒痢。
,55、口僻:口角或左或右喎斜之状,多为风痰阻络所致。
56、啮齿:指上下牙齿相互磨切,格格有声。
57、疫喉:又称白喉,胭喉部有伪膜,坚韧,不易剥离重剥则出血,或剥去随则复生,属重证。
为肺胃热毒伤阴。
58、阴缩:阴茎、睾丸和阴囊内缩的症状,多因阳虚阴寒内盛,寒凝经络所致。
但也有外感热病,热入厥阴,阴液大伤,以致宗筋失养所致。
59、疝:①泛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症,多伴有气痛的症状,故称为“疝气”“小肠气”等;②指生殖器,睾丸,阴囊的部份病症,如睾丸或阴囊的肿大疼痛等病症。
60、流火:指发生局部的丹毒(皮肤变红,如染脂涂丹)红、肿、热、痛、多发于小腿,多为肾火内蕴,湿热下注所致。
61、黄疸:面目一身尽黄,称为黄疸。
如色黄如橘子色为阳黄,多为湿热熏蒸所致,如色晦暗如烟熏为阴黄,为寒湿困脾所致。
62、黑疸:皮肤黄中显黑,黑而晦暗。
多出现在黄疸病的后期。
63、肌肤甲错:形容皮肤粗糙、干燥,如鱼之鳞,如披甲状,多为内有瘀血或津血亏虚之证。
64、筋惕肉朗:即肌肉抽掣跳动。
其病理和“身瞤动”基本相同,不过津液受伤的程度比较严重。
65、肿胀:头面,胸腹,腰背,四肢浮肿者日肿;只腹部臌胀鼓起者日胀,亦称臌胀。
66、斑疹:斑和疹是全身性疾病,反映在皮肤上的一个症状。
斑色红或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之下,抚之不碍手。
由于病机不同而有阴斑与阴斑之名。
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不碍手。
由于病因不同,故有麻疹、风疹、隐疹之别。
67、白疹:暑湿。
湿温过程中于颈、项、胸、腹等处皮肤所出现的一种白色小颗粒,晶莹如粟,叫做“白疹”,多由湿郁,汗出不彻所致。
68、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掀热疼痛者为痛,属阳证。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疼者为疽,属阴证。
69、疗:初起粟如米,根脚坚硬较深,麻木或发痒,项白而痈者为疔。
70、疖:疖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脓溃即愈。
71、风、气、命三关:小儿食指近掌部虎口第一节部位为风关;第二关部位为气关;第三节部位为命关。
合称三关。
72、透关射甲:小儿食指络脉从风关至命关,直达指端,叫做“透关射甲”,病情凶险,预后不佳。
73、舌之无神:是指舌质干枯死板,毫无生气,失去光泽,多属恶候。
74、舌生芒刺:即舌面上的软刺及颗粒,不仅增大,并逐渐形成尖锋,高起如刺,摸之棘手。
主邪热亢盛。
75、镜面舌:舌面光洁如镜,光滑无舌,也叫“镜面舌”。
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76、舌强: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蹇涩,称为舌强。
其主病是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
77、痿软舌: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称为“痿软舌”。
多由气血虚,阴液亏损,筋脉失养所致。
78、重舌:舌下血络肿起,好象又生一层小舌,故日重舌。
79、舌菌:舌生恶肉,初如豆大,渐渐头大蒂小,初象“泛莲”、“菜花”或“鸡冠”,表皮红烂,流涎极臭,剧痛而妨碍饮食,因其形状似蕈,故名。
80、吐弄舌:舌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外,立即收回,或舐弄口唇上下左右,掉动不停,称为弄舌。
两者皆因心、脾二经有热所致。
81、腐苔:苔质颗粒疏松,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称为腐苔。
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
82、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油腻状粘液,称为腻苔。
多是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
8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即止,首尾不续,称为“独语”,属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的虚证。
84、错语:语言错乱,说后自如,称“错语”,属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的虚证。
85、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属热忧心神之实证。
86、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