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庄子孟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不优乐,德之至也
在庄子看来,没有快乐忧愁的境界是人最原本的德性,即“心不优乐,德之至也”。
人之所以有快乐和忧愁,与个人的得失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己有所得就快乐;有所失就忧愁。在人的心境与大道融为一体的时候,心中就没有任何东西,也就没有了自己和自己的得失。既然没有自己和自己的得失,那也就没有了快乐和忧愁。人与大道融为一体,也就是人的本性回归于道。这是人本性最纯洁的时候,庄子将本性称之为德,心中无忧无乐,就是德性最为完美的时候。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
人贵有自知之明,除了认识自己的长处之外,最重要的还要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思改进,也才能思考如何改进。一个执迷不悟的人是不会想到改变现状的。所以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
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将心态时时归零。只有将自己心中那杯长满青苔的死水倒掉,方能承受学习过程中新注入的清冽甘泉。还要经常将杯子倒空,因为我们每次学习吸收新东西,很快又会将我们心中的杯子装满。
庄周晓梦迷蝴蝶
庄周梦蝶是表现庄子齐物论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就能无往而不快乐。庄周梦蝶的故事写得轻灵飘渺,常被后世哲学家和文学家们引用。
有人说庄子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庄子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子,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虽然每个人都向往逍遥之境,但是庄周梦蝶是庄周渴望的境界,而蝴蝶梦庄周,也是蝴蝶的选择、向往。
至人无己
庄子在《逍遥游》中告诉我们“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不但蝉、小鸟和在一乡一国有作为的人们是小识小见,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连在九万里高空飞翔的大鹏和能驾风而行的仙人列御寇,由于扔有所凭借和依托,所以也达不到真正的逍遥游。真正的逍遥游是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依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追求人生呢?“神人、圣人”的境界太过高远,那么我们至少可以追求“至人”的修为。我们不能一味追求金钱地位,否则就会被外物所拖累,让自己生活在烦恼之中罢了。
智慧比知识更重要
在《逍遥游》里,讲了同样的膏药,一个利用它得到了功名利禄,一个人却无法摆脱家族世代漂洗的命运,悬殊的结局天壤之别。又例如大樗,人以为无用,其实不夭于斧斤,物无害者,正是其不用之用。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心思灵活的人眼里,物无弃物,人无弃人。所以物虽同一,而用则有异。境界的大小,决定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有智慧的人,自会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一个人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在这样一个知识丰富的时代,我们需要尽可多的知识,更要竭力追求智慧。
按自然原则生活
庄子通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通过自然的原则指引人生,把自我与外界高度融为一体,就会有鬼斧神工之妙。庄子不讲为我,而讲忘我。忘掉人在社会生活里面的角色限制,沉浸在自然。本来的面目中。做乐器的时候,就只是做乐器。最重要的不是技术,不是技巧,而是这种难得的心态。
有时候我们做不好一件事,做不好学问,发明创造比较艰难的时候,阻碍人的往往不是智力,不是学问修养,而是人对种种功利的考虑。庄子洞察到这一点,教人按自然的原则,以一种自然忘我的状态,做一件事情就是这件事情,这样人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
按自然原则生活,从偏执的自我中超脱出来,而不是仅仅世故地做事情、过日子。
心不得志才是疲惫
庄子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拖着麻绳绑着的破鞋见魏王,借此批判没有遇到好的世道,没有遇到好的君王,讽刺魏王是个昏君。庄子巧用猿猴随境遇改变心态的现象做比喻,揭示了昏庸的君王给社会造成混乱和灾难,导致贤能的人不能施展才华。
对庄子而言,像穿粗布衣服、拖着破鞋这样贫穷只是外在的,是不必介意的,因为相对于贫穷来说,士人的道德不能推行、生不逢时才是心里真正的疲惫和痛苦。
我们今天也有像庄子那样怀才不遇、逃不出环境束缚的人,这样的人内心十分的忧郁的,他们的才能不得施展,理想难以实现啊!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这句话是说,支配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人才能真正主宰外物。诚然,没有欲望的人,永远是自由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我也有欲望,可我是欲望的主人,而你是欲望的奴隶。”
然而,人是欲望的动物,要求彻底摆脱欲望是不可能的。物质决定社会生存,不好好工作,那里有好饭吃,好衣穿。但要把握好度,不能让自己的人生被欲望所控制。庄子告诫我们要冲出物欲的牢笼,学会更高层次的追求。
学会包容
庄子一向认为万物没有好坏,顺应自然是最好的方式。比如,乌鸦的黑与天鹅的白都是出于天然,不足以分辨谁优谁劣。如果按照人的标准分辨天鹅白和乌鸦黑的好坏,这样无疑是对它们的残害,只有顺应自然,包容其黑白并存,天鹅和乌鸦这样的生灵才能自由自在,天地间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们应该彼此包容;每个人都有弱点,在他们最薄弱的方面,每一个人都能被击垮。
适可而止
儒家认为仁义是道德规范的总纲,没有它社会就会乱套。而庄子驳斥仁义礼智信就如人体上的“骈拇”、“枝指”和赘疣,都是不符合本然的多余的东西。
超出本体的多余对于一个视觉明晰的人来说,搅乱五色、迷滥文彩;对于听觉灵敏的人来说,搅乱五音、混淆六律。这样便造成了过犹不及,而这个“度”就是“道”。合乎道,也就是在度之内,就是顺应自然的。就好像一个香蕉,熟的过分,就会变黑腐烂。
名利便是这样,如果让名利的欲望过分膨胀,就好像人工催熟香蕉,不小心就会变成烂香蕉。
一个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的人,是让人民供在神坛上的圣人;一个反对战争的人,是具有博大胸怀的善人;一个热诚的,优游自在的,无所恐惧的人,是最能够享受人生具有理想性格的伟人。
精心雕琢儒家文化之花
2379年前,在古老美丽的东方,在峄山泗水之间,诞生了一位仅次于至圣孔子的儒学大师、大思想家——亚圣孟子。他,这位齐鲁英豪在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齐鲁大地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中闪烁着格外耀眼的光芒!
贪玩的童年。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这就是另一个著名的故事“孟母断绩”的故事。孟子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苦心,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沉醉于儒学的青少年时期。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醉心研究的晚年。孟子在儒学方面的刻苦钻研,终于让他名声大噪,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他先后游历了宋、滕、魏、齐、梁诸国,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因为他的学说当时被人认为“迂阔而远于事情”,不切合战国时代急功近利、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可是孟子还是那么认真、那么执著、那么热情地到处宣传儒家的“仁义礼智”,讲解儒家的王道理想,推行儒家的仁政措施。他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也像孔子一样四处碰壁。
最后,孟子终于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周赧王25年辛卯(公元前290年),《孟子》编撰完成;周赧王26年壬申(公元前289年),孟子永远的离开了他深爱的这个人间。
【名著·评价】
东汉赵歧首称孟子为“亚圣”,唐代韩愈称孟子为“孔子以后一人,功不在禹下”。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可见,孟子将永远是——
我们的文化宝藏——孟子
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著而坚定,焦灼而真诚。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
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