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
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在汉代形成的,汉以前,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往往是临时的和随意的,未形成明确的制度。两汉时期实行的是察举制度,又称选举制度。这是一种“乡举里选”产生,经地方长官确认并定期向朝庭荐举人才的制度。所荐举的人才分为三科(三类):贤良方正、孝廉秀才、博士弟子。这些人才被荐举到朝庭后。前两科或经皇帝策问后择优录用、或竟不问而即任用;后一科则要进入太学继续深造。
汉代的察举制度在开始时比较注重被荐举者在当地公众中的形象和口碑,还比较合理和公正,但到东汉以后,由于地方上豪强势力的发展,各地人物的品评臧否渐由这些豪强垄断,乡举里选也被他们所把持。虽然从手续上说“乡举里选”的所谓人才还需地方官的确认,但由于豪强势力与官府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利害关系,因此这一手续基本成了虚设,到东汉末年,随着政治的全面腐败,情况自然更糟。从总体来说,由于这种制度太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没有客观标准,因此它难以保证所察举的人才的质量。
魏晋以后,由于地方豪强势力的进一步扩张,皇帝承认了他们对人才选拔的垄断,于是就产生了“九品中正制”。它完全是一种埋没人才的黑暗制度。
由于地方豪强世族在战乱中势力受到了削弱,由于“九品中正制”由豪门垄断取士与中央集权存在尖锐的矛盾,因此到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
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清朝末年,
科举制度文极而衰,面临全面危机,1905年被宣布废除。在它沿袭了一千三
百年后,终于走向了自己的末路,遭到了历史的淘汰。
但是,应当指出,科举的消亡并不意味着应否定和取消考试,事实上,考
试仍是检验和选拔人才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