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概论:抗菌素概论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3)抗代谢类 磺胺类。
(4)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多黏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一、抗菌药
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即为抗菌 药,常用的抗菌药有三类。 1. 抗生素:指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
抑制或杀灭他种生物的化学物质。 2. 抗生素半合成品
以微生物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 进行改造所获得的新的化合物。 如: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利福平。 3.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
* 一位术后重症腹腔感染,术后多次培养均为克 雷白氏肺炎杆菌,主管医生一直用氨苄青霉素, 病情不断恶化。
* 不知道克雷白氏肺炎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是细 菌固有的耐药性。由于不掌握对克雷白氏菌属 仅有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等少数 几类抗生素有效,而氨基糖苷类由于血药浓度 低,药物很少抵达感染部位;喹诺酮类当时尚 无全身应用制剂;当时只有头孢菌素可选用, 如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及时换用头孢菌素情 况大不一样。
如细菌对磺胺药,改变代谢途径产生较多的 PABA 。 某些细菌可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
四、多重耐药
1.概念 细菌对多种抗菌药耐药
2.常见耐药菌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
3.危害
第四节 抗菌药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必要性 抗菌药不加控制广泛应用,必然造成耐药性增加, 同时导致不良反应增多,因此抗菌药合理应用日 益受到重视。 如:安徽省2003年,共收集523份不良反应报告, 其中228例是应用抗菌类药物引起,占全部总数 的43% 。马鞍山市ADR监测中心2004年上半年 共收到112份不良反应报告,其中45例是由抗菌 药物引起,占全部总数40%。中国每年有八万人 死于抗生素滥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 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药理学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bacterial resistance)又称抗 药性, 是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
(一)耐药性的种类
• 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 ) 天然耐药性
• 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 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通过改变自身的
• 多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E),含有多个阳离子 极性基团和一个脂肪酸直链肽,其阳离子能 与胞浆膜中的磷脂结合,使膜功能受损.
• 抗真菌药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选择性与真菌 胞浆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孔道,使膜 通透性增加,细菌内的蛋白质、氨基酸、核 苷酸等外漏,造成细胞死亡.
(三)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
细菌固有耐药性特点: • 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 • 代代相传 • 不会改变
细菌获得性耐药特点: • 不再接触抗生素可消失 • 可由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染色体而代代
相传,成为固有耐药。
(二)耐药的机制
1.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 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3.降低细菌外膜通透性 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接合
第四节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目的:
• 延缓或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 提高疗效 • 减轻或减少不良反应 • 减少浪费
一.尽早确定病原体
• 经验判断 • 药敏实验
二.按适应证选药
• 根据病原体 • 根据病发部位
病原体: 金葡菌(不产酶)
致病: 疖痈,呼吸道感染、败血症、 脑膜炎、心内膜炎等
❖治疗病原微生物感染 ❖抑制和/或杀灭病原微生物 ❖对人体细胞没有损害(或损害较轻)
化学治疗 (chemotherapy)
对所有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 至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化学药物治疗.
西医药理学二十七抗菌药概论
5、其他:如青霉素预防战伤气性坏疽
2023/9/6
西医药理
26
联合用药——目的
1. 增强疗效 2. 削减不良反应 3. 延缓或削减耐药性产生 4. 扩大抗菌谱
2023/9/6
西医药理
27
联合用药——指征
1. 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如急性重症感染 2. 单一药物难以掌握的严重感染 如细菌性心内膜炎 3. 单一药物难以掌握的混合感染 如腹腔脏器穿孔 4. 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 如抗结核药 5. 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抗菌药削减剂量 如两性霉素 B+氟胞嘧啶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可使前者的毒性削减。 6. 药物不易渗入的部位感染 如青霉素 + SD预防流脑
(2)避开局部用药
(3)掌握预防用药
(4)合理联合用药
2023/9/6
西医药理
25
预防用药的指征
1、预防风湿热复发:如苄星青霉素清除咽喉部及其他 部位的溶血性链球菌
2、传染性疾病流行期:如SD预防流脑
3、预防新生儿眼炎:如红霉素、四环素预防新生儿淋 球菌、沙眼衣原体眼炎
4、预防外科术后感染:如新霉素用于肠道术前给药
3. 抑制核酸的合成 ① 抑制叶酸的合成
谷氨酸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对氨基苯甲酸 ( PABA )
(-) 磺胺
二氢叶酸
(-) 甲氧苄啶
四氢叶酸
2023/9/6
西医药理
12
② 抑制DNA、RNA的合成
如: 喹诺酮类 ——(-)DNA回旋酶 RFP ——(-)依靠DNA的RNA多聚酶
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共 248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41%, 其中六成以上为10岁以下儿童 和50岁以上中老年人。
抗菌药物概论—抗菌机制(药理学)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2~3 小时达血中有效浓度,可通过 胎盘、乳汁、精液、阴道。
二、硝基咪唑类
【作用与应用】
1、抗厌氧菌感染: 对多种G-菌厌氧杆菌、G+菌
厌氧芽孢杆菌及所有厌氧球菌均 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可用于产后盆腔感染、口腔 急性感染、阑尾及其他肠外科手 术合并感染。
抑菌药:仅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能力而无杀灭作用的药 物。
杀菌药:能抑制和杀灭微生物的药物。
▲ 耐药性(抗药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 抗菌后效应(PAE):抗菌药作用于细菌并产生抑制作用后, 抗菌药浓度降至 MIC以下或消失,对细菌抑 制作用依然存在一段时间的现象。
学习目标
1 掌握氟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临床应
二、硝基咪唑类
2、抗阿米巴作用: 对肠内及肠外大、小滋养体均有强大的杀灭作用。是治疗
急、慢性阿米巴痢疾、阿米巴肝脓肿的首选药,单用易复发。 3、抗滴虫作用:夫妻双方同时服用可以根治。
4、抗贾第鞭毛虫
二、硝基咪唑类
【不良反应】
常见有恶心、厌食、腹泻 等胃肠道反应,以及头痛、眩 晕、白细胞下降、神经炎。本 药抑制乙醇代谢,应禁酒。
抑菌药:仅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能力而无杀灭作用的药 物。
杀菌药:能抑制和杀灭微生物的药物。
▲ 耐药性(抗药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 抗菌后效应(PAE):抗菌药作用于细菌并产生抑制作用后, 抗菌药浓度降至 MIC以下或消失,对细菌抑 制作用依然存在一段时间的现象。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物概论
预防措施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加强药政管理 4.研制和寻找新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概论(糖肽类、恶唑烷酮类、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多黏菌素、磷霉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础篇“看药”之道3——抗菌药物概论(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多黏菌素、磷霉素、呋喃妥因、硝基咪唑类)常见用药疑问MRSA肺部感染,利奈唑胺更有优势吗?选药要考虑哪些方面呢?目录CONTENTSPART 03 多黏菌素PART 02 四环素及甘氨酰环素类PART 01 糖肽类、噁唑烷酮类PART 04 磷霉素、呋喃妥因PART 05 硝基咪唑类作用机理及包含的品种(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磷霉素利奈唑胺多黏菌素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核糖体保护蛋白-四环素类交叉耐药机制靶位结构的改变✓主动外排泵-四环素类交叉耐药、替加环素耐药渗透屏障作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粘液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生物被膜形成耐药机制汪复,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2版)糖肽类、噁唑烷酮类糖肽类、噁唑烷酮类抗菌谱MSSA (14237株)与MRSA (7327株)对抗菌药的耐药率(%)102030405060708090100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利福平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T M P -S M Z 克林霉素红霉素青霉素苯唑西林•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MSSA 用苯唑西林、头孢唑啉杀菌作用更强%糖肽类、噁唑烷酮类抗菌谱(2280株)和甲氧西林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521株)对抗菌药的耐药率(%)102030405060708090100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利福平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克林霉素T M P -S M Z 红霉素青霉素苯唑西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耐药率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要注意排除污染%糖肽类、噁唑烷酮类抗菌谱102030405060708090100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磷霉素氨苄西林氯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株)和屎肠球菌(9885株)对抗菌药的耐药率(%)糖肽类、噁唑烷酮类糖肽类、噁唑烷酮类万古霉素颜青等,临床药物治疗学-感染性疾病汪复,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2版)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共性:MRSA 、MRCNS 、氨苄西林耐药肠球菌属及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所致感染。
抗菌素-概述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如某些细菌、链霉菌、真菌、小单孢菌等在其 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选择性地杀灭它种生物或 抑制其机能的化学物质。抗生素曾名"抗菌素"。抗生素和抗菌素是在 不同时期对同一类药物的不同称呼,而抗生素在预防、治疗畜禽等 动物疾病的范围上要大于抗菌素。从最早发现用青霉素治疗细菌性 疾病开始,就把这类由某些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和后来发现可用人 工合成或半合成方法制得的物质称为抗菌素。随着几十年的不断研 究和发展,又发现了这类药物有许多新的用途,不但可以预防和治 疗由细菌引起的疾病,还可以预防和治疗由支原体、立克次氏体、 原虫、真菌、霉菌等许多微生物引起的各种疾病,所以从80年代初 期把抗菌素称为抗生素。
抗生素的发展历史
1907年Gelmon首先报道磺胺药 1929年Fleming发现青霉素 1940年Florey、Chain将青霉素用于临床 1944年以后链霉素、土霉素、氯霉素、万古霉素等相继被发现 1959年发现青霉素及β-内酰胺抗生素母环,合成了半合成β-内
酰胺抗生素 1969年β-内酰胺酶抑制剂开始研制 80年代后人工合成了喹诺酮类抗生素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抗菌药物分类-用途
抗生素 合成抗菌药
感染部位浓度
抗菌药物
抗肿瘤 抗真菌 抗结核 抗细菌 Nhomakorabea抗菌药物分类-来源
抗生素(Antibiotics)
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 抗其它微生物作用的活性物质。
完全来源于微生物的称为天然抗生素; 在天然抗生素母核上加入不同侧链或通过母核结构改
15 ~ 30 25 ~ 45
销售额前10位药物 WHO:降脂类等药物。没有抗感染药物。 国内:有4种抗生素(多为头孢类)排名第1、2、4、5位
《药理学》第33章 抗菌药概论
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一)产生灭活酶
耐药菌可产生多种灭活酶,使药物失去抗菌活 性。灭活酶主要有2种:① 水解酶,如β-内酰胺酶, 可水解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β-内酰胺环; ② 钝化酶,又称合成酶,如乙酰转移酶,可改变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的结构,使其抗菌活性丧失。
(二)降低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细菌可通过多种方式阻止抗菌药物透过胞浆膜进入菌 体内,如铜绿假单胞菌可改变细胞壁、细胞膜非特异性功 能,使广谱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产生耐药性。
PHARMACOLOGY
药理学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概论
学习目标
掌握:抗菌药的常用术语。 熟悉:抗菌药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了解:药物、机体和病原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菌耐药 性产生的机制。
目录
CONTENTS
1
常用术语
2
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3
细菌的耐药性
抗菌药是指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物。在应用抗菌药时,需注意药物、机体和病原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要充分发挥药物的抗菌作用, 又要充分调动机体的抗病力,还应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反应,有效控制病原体的耐药性(图 33-1)。
5.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一般用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 的比值来表示,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的重要参数。通常CI越大,表明药物的安全性越大。
6.抗菌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 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在抗菌药浓度低于 MIC或被消除的情况下,细菌生长仍受到抑制的效应。后效应长的药物,给药间隔时间可延长,而疗效不减。
抗菌药概论
1929年 Fleming命名青霉素 1939年 Florey和Chain纯化了青霉素 1941年 青霉素用于临床 1942年 Wahsaran链霉素
提出antibiotic的概念
第一节 常用术语
抗菌谱 抗菌活性
最小杀菌浓度(MBC) 最小抑菌浓度(MIC) 抗菌的协同作用 抗菌的拮抗作用 治疗指数 OTC药物
2.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细胞外膜;细胞壁水孔;外膜 非特异性通道
3.细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核蛋白体30S亚基P10蛋白质 RNA多聚酶的’亚基 核蛋白体23SrRNA腺嘌呤甲基化 PBPs结构
4.其他 PABA的形成增加
抗菌药物分类
1 根据作用性质 第一类:繁殖期杀菌 第二类:静止期杀菌 第三类:速效抑菌药 第四类:慢效抑菌药
2 根据抗菌谱 广谱抗生素、窄谱抗生素 3 根据其化学结构 -内酰胺类、氨基甙类、 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 四环素类、磺胺类
作用于50S大亚基: 红霉素、氯霉素、林可霉素
5. 抑制核酸合成
5.1 抑制DNA合成 5.2 抑制DNA依赖的RNA多聚酶 5.3 核苷类似物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定义:细菌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
失,导致药物对细菌的作用减弱甚至 失去疗效。 产生原因: 1.产生灭活酶 1.1 水解酶 1.2 钝化酶/合成酶
抗微生物药物 (antimicrobial drugs) 抗菌药物 (antibacterial drugs) 抗生素(antibiotics) 微生物代谢产
物,对其他微生物或肿瘤有作用的药物
抗菌素 来自对antibiotics的中文翻译
Historic Development
1935年前 防腐剂和消毒剂 1935年 Domagk prontosil(百浪多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增加 ➢使耐药菌株增多 ➢二重感染发生的机会增多 ➢浪费药物 ➢给人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贻误正确治疗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不明病原体的严重细菌感染 ➢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感染 ➢需长期用药的慢性感染 ➢其他特殊情况
抗菌药物的作用性质分类
抗菌药物
第四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
明确诊断-----尽早确定病原体
➢ 用药前应做到: 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确定病 原体及敏感药物。
➢ 重症患者: 临床诊断的基础上,预测最可能的致病菌, 立即开始经验治疗。获知病原检查结果后, 结合患者用药效果进行调整。
按照适应症选用药物
➢ 抗菌谱 ➢ 药效学 ➢ 药动学(吸收、分布、排泄) ➢ 适应症 ➢ 不良反应
四类药物联合应用产生的相互作用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一类
协同 拮抗 相加
二类
相加 相加
三类
相加
四类
剂量要适宜
疗程要足够 ➢一般感染应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 消退后3—4天; ➢有局部脓肿等病灶时需待局部病灶基本 吸收后停药; ➢如临床疗效欠佳,急性感染在用药后 48—72小时应考虑调整用药。
采取综合治疗的措施
第38章 抗菌药物概论
感染性疾病
内外环境的微生物导致的组织器官损害 ➢细菌、病毒、真菌、原虫、支原体、衣原
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结果
• 微生物增殖,产生毒素,导致宿主死亡 • 微生物与宿主相持,形成慢性感染 • 宿主防御功能清除微生物
机体、抗菌药物及细菌之间的相互关系
机体 (病人)
细菌
抑制或杀灭 耐药性
I类 繁殖期杀菌药:β-内酰胺类 II类 静止期杀菌药:如氨基糖苷类
对静止期、繁殖期的细菌均有杀灭作用
III类 快速抑菌药:四环素、大环内酯类 IV类 慢速抑菌药:磺胺类
不同的药物联用,可产生协同、相加、无关、 拮抗四种关系
协同作用:强于两药效果相加 相加作用:不超过两药效果之和 无关作用:不超过其中强者 拮抗作用:低于其中强者
➢充分认识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性
➢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的作用
在应用抗感染药物的同时,应采取各种综 合措施,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处理原 发病灶等。
依据患者状态合理用药
➢ 新生儿、儿童 ➢ 老年人 ➢ 孕妇 ➢ 哺乳期 ➢ 合并其他疾病
Hale Waihona Puke 严格控制或尽量避免下列用药方式
➢ 预防用药---应有临床实践依据和用药指征 ➢尽量避免皮肤黏膜的局部应用(耐药、变态反应)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或发热原因不明者,
除非并发细菌感染外,不宜轻易采用抗菌 药物。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