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代的清官
纵观清朝历代,都有哪些清廉之官?
纵观清朝历代,都有哪些清廉之官?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在这个朝代里,出现了康熙、乾隆、雍正三个盛世,盛世之下有和珅这样的贪官,也有像于成龙、纪晓岚、刘镛、这样的清官。
汤斌(1627年-1687年),字孔伯,河南睢州人。
顺治九年中进士,历任江西岭北道参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江苏巡抚、礼部尚书、工部尚书、《明史》总裁等职,生活清苦、勤政为民,忠直敢言,不附权贵。
逝于任上,谥文正。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溟,明末清初山西永宁州(离石县)人。
顺治十八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
康熙十七年升福建按察使,十九年,康熙“特简”于成龙为畿辅直隶巡抚,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任两江总督。
能力突出,一生清廉,人称“于青菜” ,康熙赞其为“天下廉吏第一”。
康熙二十三年逝于任上,谥清端。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任刑部左侍郎。
雍正朝,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等。
因为常在雍正帝身边,权力近乎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非常谨慎,对自己及家属的约束极其严格。
乾隆年间,作为三朝老臣,位高权重,为担心树大招风被好大喜功的小皇帝怀疑,故意怠工,多次要求乾隆“涨退休金”,乾隆一度很不高兴,但还是遵照雍正遗愿,封其为太保,死后配享太庙,谥文和,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大臣。
刘统勋(1698年-1773年),字延清,高密人,雍正二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职。
为人正直,忠诚敢谏,政绩显著,一生清廉。
乾隆评价其:“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其正”,谥刘墉(1719年-1805年),字崇如,高密人,刘统勋之子,也就是民间流传的刘罗锅。
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刘芳青史。
又因书法造诣深厚,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
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清官以廉洁的品质和公正的执法而闻名于世。
他们代表着正直和公正,为人民造福,树立了众多可敬的榜样。
本文将介绍几位历史名人清官及其廉政故事。
第一章:明代宣德年间的杨士奇杨士奇是明代宣德年间的一位杰出清官。
他以勤奋工作和廉洁自持而闻名。
在他任职的地方,他广泛征求民意,严格执法,使百姓安居乐业。
杨士奇在纪律执行中严格要求自己,并积极打击贪污和腐败现象。
他坚持以身作则,依法办事,使其所在地区的治安得到很大的改善。
第二章:清代康熙年间的傅恒傅恒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一位清官,他以贞廉、勤勉和聪明才智而著称。
傅恒在担任官职期间,致力于解决农民的疾苦和民生问题。
他热心公益事业,帮助贫苦百姓脱贫致富,并制定了一系列有益于农民的政策。
傅恒坚决打击贪污行为,整顿官府的作风,并严厉处罚腐败官员,使社会治安得到了有效地改善。
第三章:近代民国时期的孙中山孙中山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清官。
他致力于革命事业,并为了建立一个公正和廉洁的政治体系而奋斗。
孙中山执政后,他发动了一系列的反腐行动,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来打击腐败现象。
他注重公平公正,坚决惩治腐败分子,推动了机构的清洁化和廉政建设,为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为相关清官的传记和相关历史资料。
注释:1.廉政:指在行使公职过程中恪守公正、诚实、正派和廉洁奉公的作风。
2.贪污: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以非法手段占有、侵吞或私自分配公共财物。
3.腐败:指公职人员、社会机构和组织成员滥用、徇私、选取权力,为自己和他人谋取私利的行为。
清朝第一清官,堪称千古清廉第一人
清朝第一清官,堪称千古清廉第一人张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
清朝大臣,理学家。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
累官至礼部尚书。
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称。
其政绩在福建及江苏最为著名。
学宗程、朱,及门受学者数千人。
去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谥清恪。
光绪初年,从祀文庙。
有一子张师载。
人物生平步入仕途张伯行自幼即聪敏好学,受父亲、祖父的影响,品德也很高。
十三岁时就通读了四书五经。
康熙二十年(1681年),张伯行考中了举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殿试三甲八十名,赐进士出身。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补授内阁中书,从此步入仕途。
后来,张伯行遇父丧归乡,建立请见书院,并讲解宣传儒学。
仪封城北原有堤,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因遭大而被冲垮,伯行招募民工用口袋装土来堵塞。
河道总督张鹏翮巡视黄河后,上疏推荐张伯行能够治理河务。
皇上命他以原来的官衔到河工任职,督修黄河南岸堤二百余里,以及马家港、东坝、高家堰各工程。
赈济灾民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张伯行被授为山东济宁道。
适逢灾荒之年,便从家乡运来钱和粮食,并缝制棉衣,用来解救百姓的饥寒。
康熙帝命令按各道救济灾民,张伯行便拿出仓谷二万二千六百石有余赈济所属汉上、阳谷二县。
山东市政使责备他独断专行,准备上疏弹劾,伯行说:'皇上有旨救灾,不能说是独断专行。
皇上如此重视民间疾苦,应该以仓谷为重呢?还是以人命为重?'布政使只好停止弹劾事。
天子赏识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张伯行被任命为江苏按察使,这是巡抚的属下。
按照当时的官场旧例,新任的官员要给巡抚、总督等上司送礼,以示尊敬,也表示请求以后关照提拔,这大概需要白银四千两。
但张伯行秉性耿直,从不巴结上司,对此腐败风气深恶痛绝,他说:'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拒绝送礼。
不但如此,在任内他还尽力革除当地弊病,整顿吏治,因而得罪了总督和巡抚,常受到他们的排挤。
古代清官的雅称
古代清官的雅称哎,说起古代的那些清官,那可真是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的,就跟冬日里晒着太阳,手里捧着杯热茶似的,舒坦极了。
这些个大人啊,不光脑子聪明,心眼儿更是透亮得跟水晶似的,老百姓们给他们起了不少雅称,听着就让人心生敬意。
首先得提提那“青天大老爷”,这称呼一出,感觉就像是头顶上的乌云都被拨开了,一片青天白日,敞亮得很。
你想啊,那时候的老百姓,遇到啥冤屈事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找这位青天大老爷。
他们断案如神,眼睛里不揉沙子,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冤枉,都能给翻个底朝天,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这不仅仅是智慧,更是对老百姓的一份深情厚谊,让人不得不佩服。
再来说说“海瑞公”,这名字一听就透着股子刚正不阿的劲儿。
海瑞啊,那可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清官,他家里穷得叮当响,自己吃穿用度都极其简朴,但对老百姓却是掏心掏肺的好。
人家都说他“两袖清风”,这可不是白说的,他这辈子就没贪过老百姓一分一毫。
每次出门,身边连个随从都没有,就一个人骑着个小毛驴,慢悠悠地晃悠着,那模样儿,简直比现在的网红还接地气呢。
还有“包龙图”,也就是咱们熟悉的包青天,他的额头上有个月牙儿,那可是智慧的象征。
包大人断案,那叫一个公正无私,不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在他那里都得一视同仁。
他审案子,总是能一针见血,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让坏人无处遁形。
老百姓们都说,包青天往那儿一坐,就像座大山一样稳重,让人心里头踏实。
除了这些大名鼎鼎的,还有很多清官也有着自己的雅称。
比如“铁面御史”,一听这名字就知道,这位大人铁面无私,谁敢在他面前耍花招,那就是自讨苦吃。
还有“廉洁奉公”的某某大人,他的一生都在为老百姓奔波劳碌,自己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精神,真是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啊。
这些清官们,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公仆”精神。
在那个时代,他们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显赫的权势,但他们却用一颗赤子之心,赢得了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他们的名字,被历史铭记;他们的故事,被后人传颂。
明朝清官排名
明朝清官排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其间涌现出了许多为民除害、廉洁公正的清官。
以下是明朝清官的排名:一、于谦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清官之一,他治理地方、理财守节、勤政为民,深得人民敬重。
他曾被任命为北京市的兵备道,甚至连皇帝的家产也交由他管理。
他精简税赋,深入挖掘财政收支,反对土党,扩大官员监察范围,为明朝政治腐败的根源——官僚阶层的贪污、奢侈和罪恶乱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严嵩严嵩是明朝后期的一位清官,任职期间弘扬节操、兴修水利,使皖南、皖北、皖东三地的农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他实行缩减官员数量、减轻百姓负担,并严格规范官员的品德,使得当时的官场风气得以净化。
虽然后来因政治斗争被谪居岭南,但他的清廉正直、勇于斗争的形象,深受人民爱戴。
三、张居正张居正是明朝中期的大清官,他是明朝宪宗时期的首辅,任职期间弘扬廉政,惩治贪官污吏、打击盗贼等,让明朝治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他在“天下兵役一切无租钱、折工等事皆停止,道路宽大,减轻民负”的经济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此外,他还倡导勤俭持家,弘扬传统国风,让国民的道德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李时中李时中是明朝中期的一位清官,他在担任河南巡抚期间,修缮古树名园,重修文化古迹,规划整理市街,以清苦、简■作风深得民心。
他提出了“洛阳振荡思想”,旨在通过经济改革、教育重制、儒学修复,振兴洛阳文化。
他的行政明智、政治清明、廉洁正直,为中国官场建立了光辉的业绩。
五、陈继儒陈继儒是明朝初期的一位清官,他在被任命为文官后,以清廉拒媚为原则,清理玩忽职守、流于声色的佞臣。
他还褒奖文武渊博、忠直无私、清正廉洁的士人,变被打压的士人为被尊崇的文化群体,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文化繁荣。
陈继儒的治理能力和正直品格,成为中国清官的代表。
廉洁历史小故事
廉洁历史小故事
廉洁历史小故事有:
羊续悬鱼: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贪污腐败,奢侈铺张。
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上级官员来拜访,他破旧衣裳去接待他们,送客时,他妻妾悄悄跟在后面,让羊续大丢面子。
然而,羊续却毫不动摇,他秘密让管家卖掉家产,得钱数与妻妾共看。
管家十分吃惊,羊续解释说:“我有受贿之嫌,假如你们无钱怎能查不实呢?”
包拯无私:包拯包青天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之一,他公正严明,铁面无私。
虽然他官职很大,但他始终保持着清廉的作风,从不接受贿赂。
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的清廉和公正却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海瑞公正:海瑞是明朝时期的著名官员,他以公正著称。
他曾经在浙江淳安担任知县,期间拒绝了所有的贿赂,连皇帝的赏赐也都拒绝了。
他生活简朴,清廉如水,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
他的公正和清廉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于成龙清廉:清朝官员于成龙以清廉著称。
他在官场上始终保持着清廉的作风,从不接受贿赂。
他的生活极其简朴,甚至被人们称为“于青菜”。
他的清廉和公正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况钟明察秋毫:况钟是明朝时期的著名官员,他以明察秋毫著称。
他曾经在苏州担任知府,期间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查处了许多不法之事。
他的公正和清廉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中国古代清廉人物和故事
中国古代清廉人物和故事包拯——不持砚归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事迹1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
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几次上疏皇帝,请求颁昭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
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
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
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
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
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
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
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海瑞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
明朝著名清官。
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海瑞罢官徐阶的第三子徐瑛霸占民田,鱼肉乡里,强占民女赵小兰。
小兰母洪阿兰告状,华亭县令王明友受贿,杖毙小兰祖父。
应天巡抚海瑞微服出访,路遇洪阿兰,查明真相,判处徐瑛、王明友死罪,饬令退田。
徐阶买通太监、权贵,妄图罢免海瑞,推翻定案。
海瑞识破奸计,断然处斩二犯,然后交出大印,慨然罢官归里。
刘宠——一钱太守刘宠(生卒年不详),字祖荣。
东莱牟平(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人。
东汉大臣,汉室宗亲,为西汉齐悼惠王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的后代。
清官海瑞的廉政事迹精彩
历史评价篇一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清廉正直,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
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
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
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
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
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
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对海瑞的评价: “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入骨三分。
《明史》记海瑞“秉刚劲之性,憨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励,诚为人所难能”。
著名历史家黄仁宇在他的名著《万历十五年》中对海瑞的评价和《明史》有所不同,他写海瑞的标题是:《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海瑞的人物事迹篇二1、智斗御史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六月,海瑞被提升到浙江淳安县任知县。
淳安山多地少,百姓十分穷困,税役负担很重,更不合理的,农民没地和少地,却要负担虚数的土地的税役,而大地主有权有势,虽有土地几百亩,却无“分厘之税”,海瑞对这种不合理现象,十分不平,决定重新清丈土地,按实际土地征税、征役,从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为淳安县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海瑞在淳安任内,制定兴革条例,在整顿社会治安,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政绩为时人所称许。
但最使百姓称快的有两件事,一是搏击权贵,二是断案精细。
当时海端的上司,浙江总督胡宗宪是权相严嵩的羽党,出巡时到处敲剥百姓。
公开宣扬要节约驿费,减少百姓负担。
实为巧立名目敲诈勒索。
他的儿子胡衙内依仗父亲的权势,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人们敢怒不敢言。
有一次,胡衙内带领随从一行人路过淳安时,驿站招待过简,胡衙内竟吊打驿吏。
海瑞一听,气得七窍生烟,想收拾一下这个恶棍,就想了一条妙计,命令部下将胡公子抓起来痛打一顿,没收其敲剥来的全部银两。
学习古今当代敬业,廉洁、勤政、爱民、乐于奉献的人物故事或事迹
学习古今当代敬业,廉洁、勤政、爱民、乐于奉献的人物故事或事迹古代廉洁人物及事迹:1、山涛:西晋时期的山涛既是大文学家,又是著名清官。
陈郡人袁毅曾做县令,送给山涛100斤上等蚕丝。
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
后来袁毅恶迹败露,被送到廷尉治罪。
山涛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但印封却完好如初。
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人尊称其为“悬丝尚书”。
文学家王戎曾这样评价山涛:“他就像未经雕琢的玉石、未经提炼的矿石(即璞玉浑金),人们都喜爱它的珍贵,却不能估量它的真实价值。
”2、徐勉:南朝萧梁时期,徐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主管全国组织人事工作。
这下他家可热闹了,有事没事来套近乎的人不晓得有多少。
某天晚上,徐勉邀请友人相聚。
席间有个叫虞暠的人,仗着和徐勉关系比较好,竟狮子大开口“求詹事五官”。
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虞暠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告辞。
故时人赞其为“风月尚书”,“止谈风月”也成了历史典故。
3、袁律修:隋朝袁律修一生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5个朝代,官至尚书郎、太常少卿。
为官50余载,却两袖清风,连升酒薄礼也不收,人们皆呼他为“五代清郎”。
4、范景文:明代的范景文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
他位高权重,很多人来求他办事。
为杜绝纷至沓来的亲朋好友求他,范景文特地在府门上写下6个大字:“不受嘱,不受馈”,故被百姓美称为“二不尚书”。
5、汤斌:清代岭北道道台汤斌,为官多年,竟毫无苟取,坚持以清贫为本,每日以豆腐汤为肴,许多百姓便敬称他为“三汤道台”。
意思是说他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廉,生活像黄连汤那样苦涩,对世道人心像人参汤那样滋补。
古代敬业人物及事迹:1、雍正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他于1722年继承皇位,到1735年去世,在位仅12年8个月,但他所做出的改革,比他父亲康熙担任61年皇帝所做出的改革还要多。
他勤于政事,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
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
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历史是故事的一部分,历史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把历史故事运用到课堂中来是十分必要的,也具有实用性。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篇一:铁面无私“包青天”包拯(zhěng)是我国北宋时候著名的清官.人们都称他包公,很少提他的名字.流传很广的古代通俗小说和传统戏曲中,有不少关于包拯的故事.可是,小说戏曲中的包拯,和历史上的包拯,事迹却有很大的出入.小说戏曲中的有些情节,完全是虚构的.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
仁宗天圣五年(1020xx年),包拯登进士第。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二十八岁那年考上进士,开始做官,后来一直做到枢密副使(枢密使是当时的最高军事长官,枢密副使是副职).包拯这个人很会审理案件,而且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他在庐州府做官的时候,有个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官府.包拯依法处理,照样打他一顿板子.有些亲友本来想利用包拯做靠山,胡作非为.这一来,他们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后来,包拯调到京城里做官.京城里有许多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这些人更是无法无天.有个张尧佐,他的侄女在宫内当贵妃.凭这点关系,他竟同时担任了三司使等好几个重要官职.三司使是主管全国财政赋税的官员,包拯认为按照张尧佐的才能,不适宜担任三司使,更不适宜同时担任几个重要官职.于是,他一连写了五道奏疏,弹劾这个既有后台、又有权势的大人物.为了这件事,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竟和宋仁宗当面争吵起来.在包拯的再三反对下,宋仁宗终于免去了张尧佐的两个官职.当时,还有一个大官僚,叫王逵.他担任荆湖南路转运使的时候,非常残暴凶狠,拼命剥削和压迫人民,逼得人民逃亡山中,联合起来进行反抗.后来,他调任江南西路转运使,还是继续残害百姓.包拯访问到这些情况,气愤极了,立刻上了两道奏疏,弹劾说:“王逵残害百姓,逼得他们逃入山洞,造成大害,至今未息.朝廷决不能任用这样的坏人,危害国家.”这两道奏疏上去了,朝廷并没有罢王逵的官,又调他做了淮南转运使.包拯坚决反对朝廷这种做法,又上第三道奏疏,进行弹劾.过了一些时候,包拯又了解到王逵的另一项重大罪行.原来,王逵担任江南西路转运使的时候,疑心地方官卞咸告发他的罪行,就打击报复,暗中指使人诬告卞咸,一下子关押了五六百人,制造了一个大冤案.包拯又接连上了四道奏疏弹劾王逵.他义正辞严地责问朝廷说:“难道朝廷竟忍心让一个地区的百姓,听任王逵去残害吗?”在包拯的七次弹劾下,最后,宋仁宗不得不免去了王逵的官职.因为包拯铁面无私,任何皇亲国戚、权贵大臣,都没有办法在包拯那里走门路,通关节,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人们已经把他和传说中阴间的阎罗相提并论了.包拯自己处处奉公守法.他曾在端州府(今广东肇庆)做过官.那里出产一种石砚,名叫端砚.端砚石质坚实细润,雕刻精美,是名贵的工艺品.以前端州的地方官,借着向皇帝进贡的名义,乘机搜括端砚,奉承权贵大臣.他们搜括去的端砚,要比进贡的数量多几十倍.包拯到了端州,只收缴向皇帝进贡的数量,自己一块不拿.端州人民看到包拯这样清廉自守,敬佩极了.包拯做了大官,但家里的仍旧非常俭朴,跟平常百姓一样.他平生最痛恨贪官污吏,在一篇《家训》里说:后代子孙做官贪污的,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包家的祖坟中.包拯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包拯清正廉洁的故事
包拯清正廉洁的故事
摘要:
一、包拯的生平简介
二、包拯清正廉洁的事迹
1.担任开封府尹期间的廉政举措
2.驳回亲属求情,公正断案
3.拒绝贿赂,坚守正义
三、包拯清正廉洁的影响
四、总结
正文:
包拯,字希仁,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以公正廉明、铁面无私著称。
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通过努力学习,考取了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
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他积极开展廉政举措,整顿官场风气,深受百姓爱戴。
包拯清正廉洁的事迹令人敬佩。
在他担任开封府尹期间,他严格执行法律,公正断案,使得罪犯无处逃脱。
即使在面对亲属的求情,他也能坚守公正,驳回人情案。
此类事迹在民间流传甚广,使得包拯成为了百姓心中的青天大老爷。
包拯在执法过程中,始终坚守正义,拒绝贿赂。
他深知腐败的危害,坚决抵制金钱、权力的诱惑,以实际行动践行清正廉洁的品质。
这种高尚的品质不仅赢得了百姓的尊敬,也为官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包拯清正廉洁的品质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任职期间,官场风气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官员们纷纷效仿他的品行,廉洁自律。
同时,他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了民间传说,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意义。
总的来说,包拯清正廉洁的品质是他成为一名卓越官员的关键。
他的一生,始终坚守正义,为人民服务,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如今,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事迹中汲取智慧,学习和传承他的优秀品质。
清廉人物简介和故事
以下是关于一些清廉人物的简介和故事:
1. 春秋时期,宋国国相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就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对他说:“你把玉作为珍宝,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我们就失去了各自的珍宝。
”
2. 晏婴是春秋时著名的民本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被誉为一代名相。
他虽官势显赫,却厉行节俭,一直乐居于低矮潮湿的房子,每餐不吃两样肉菜。
他一直对贪官污吏嫉恶如仇,深受百姓爱戴。
3. 司马迁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清官。
他曾经担任太史令,为人正直,为官清廉。
他曾为官多年,却一直不受贿赂,不畏权势,公正无私。
4. 海瑞是明朝时期的著名清官。
他一生刚正不阿、清廉如水,其清廉形象在民间有口皆碑。
他曾经担任户部主事、监察御史等职位,在任期间不畏权势、不惧豪强,秉公执法,深得民心。
5. 左宗棠是清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一生清正廉洁、勤政为民。
他曾在多地为官,兴办水利、减免赋税,深受百姓爱戴。
他也是一位爱国将领,曾率军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
这些人物的故事和品质都展现了清廉的精神和价值观。
他们以身作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古代清正廉洁、为民造福的循吏的故事
古代有很多关于清正廉洁、为民造福的循吏的故事,其中一些著名的故事如下:1. 贾岛助民贾岛是唐代诗人,他曾任官时非常廉洁正直,行事公正无私。
有一次,他在负责巡视时发现了一些官员私自侵占了民田,他拒绝了贿赂,将这些官员告发,最终恢复了乡民的权益。
2. 赵裕救灾赵裕是宋代官员,他任职时非常注重廉洁和为民服务。
在一次灾害面前,他积极组织救灾工作,全力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他不仅动用公家的资源和资金,还自己倾力助人,赢得了民众的赞誉。
3. 施琅辟贪施琅是明代将领,他在担任巡抚时,经常巡视各地,秉公行事,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现象。
他把自己的家产都用于救灾和修筑水利工程,改善生活条件,严厉追究贪官污吏的责任,重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4. 李广救民李广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忠诚勇猛的将军。
据说,在秦朝时期,陕西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民众饥荒万分。
当时的官员贪污腐败,置民生于不顾。
而李广作为一位廉洁公正的将领,深感百姓的苦难。
他毅然决定放弃个人私利,动用自己的军费,资助百姓购买粮食,救济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5. 杜甫抗谏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曾经在官场上做过数次官员,但因为他忠于良心,善于表达民众的苦难和不满,经常直言谏言,不惧权贵。
有一次,他为了维护百姓的权益而与当时的皇帝李隆基直言进谏,告发贪污腐败的官员,表达了他对民众纷繁困顿的担忧和愤怒。
尽管他的谏言并没有得到完全采纳,但他坚守正义的精神使人们铭记于心。
这些古代循吏的故事中展现了他们的操守和良知,他们不贪污、不徇私,为民众着想,并尽力为民造福。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来的官员,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是一个优秀的公务员应该有的道德和职责。
中国历史上地十大清官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清官(两种说法)中国古代十大清官谱【狄仁杰】(公元607-700),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
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
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
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
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
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
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况钟】(公元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
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
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
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
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
历代名人清廉故事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以清廉正直而著称,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海瑞:明朝著名的清官,他一生清廉正直,不畏权贵,深受百姓爱戴。
2. 包拯:北宋著名的清官,他以公正廉明、不畏权贵而著称,被誉为“青天”。
3. 于谦: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一生为官清廉,正直无私,深受人民爱戴。
4. 林则徐: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一生清廉正直,致力于禁烟和抗击外敌入侵。
5.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一生为官清廉,关注民生,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这些名人的清廉故事不仅体现了他们个人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清廉正直的重视和追求。
古代清官事迹介绍
古代清官事迹介绍古代的清官故事大家又知道多少个?除了“包青天”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还有很多很多为政清廉的好官。
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清官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子不受封邑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他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
鲁国的国君觉得这样的名人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有失鲁国的体面,于是,就派人对曾子说,国君要封给你一块采邑,用来供给你的衣食之用,请添置几件像样的衣服吧。
可是,曾子并不接受。
使者往返了多次,曾子都坚持不受。
使者对曾子说:“这又不是你向人要求的,而是别人赠送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回答道:“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最终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好品德,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子罕以不贪为宝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正卿和司城,主持国政。
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为了巴结子罕,将它献给子罕。
子罕不接受。
献玉的人说:“我曾经将这块美玉献给治玉的人看,治玉的人认为是宝贝,所以才敢将它献上。
”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美玉为宝。
如果你将美玉给我,而我又因此蒙上了贪婪的恶名,咱们就都丧失了彼此珍爱的宝贝,与其如此,倒不如大家彼此都保留各自的宝贝。
”唐太宗劝廉“百字箴言”唐太宗李世民为劝诫臣下恪尽职守,廉洁勤政,给文武百官写下了《百字箴言》:“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
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
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
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
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
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
若能依朕之言,富贵功名可久。
”此《百字箴言》可谓用心良苦,语重心长,至今对我们仍有教益。
公仪休拒鱼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公仪休的博士,因为德、才兼优而被选拔为鲁国的宰相。
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
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自己可以买鱼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古代清官事迹介绍
古代清官事迹介绍古代的清官故事大家又知道多少个?除了“包青天”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还有很多很多为政清廉的好官。
下面是跟大家分享的清官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子不受封邑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他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
鲁国的国君觉得这样的名人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有失鲁国的体面,于是,就派人对曾子说,国君要封给你一块采邑,用来供给你的衣食之用,请添置几件像样的衣服吧。
可是,曾子并不接受。
使者往返了多次,曾子都坚持不受。
使者对曾子说:“这又不是你向人要求的,而是别人赠送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回答道:“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最终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好品德,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子罕以不贪为宝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正卿和司城,主持国政。
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为了巴结子罕,将它献给子罕。
子罕不接受。
献玉的人说:“我曾经将这块美玉献给治玉的人看,治玉的人认为是宝贝,所以才敢将它献上。
”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美玉为宝。
如果你将美玉给我,而我又因此蒙上了贪婪的恶名,咱们就都丧失了彼此珍爱的宝贝,与其如此,倒不如大家彼此都保留各自的宝贝。
”唐太宗劝廉“百字箴言”唐太宗李世民为劝诫臣下恪尽职守,廉洁勤政,给文武百官写下了《百字箴言》:“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
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
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
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
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
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
若能依朕之言,富贵功名可久。
”此《百字箴言》可谓用心良苦,语重心长,至今对我们仍有教益。
公仪休拒鱼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公仪休的博士,因为德、才兼优而被选拔为鲁国的宰相。
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
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自己可以买鱼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古代清官海瑞廉政小故事,古代清官廉政故事范文三篇
故事是一个中文单词,拼音是gù“是”的意思是老故事、老生意、先例、典故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清官海瑞廉政小故事,古代清官廉政故事的文章3篇,!第1篇: 古代清官海瑞廉政小故事,古代清官廉政故事我以不贪为宝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
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
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我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
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
之后,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第2篇: 古代清官海瑞廉政小故事,古代清官廉政故事丹心要学月月红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
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
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
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
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
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古代清官典故
古代清官典故在咱老百姓心里头,总有那么几位官老爷,他们不像戏文里唱的那些贪官污吏,满身铜臭,欺压百姓。
相反,他们清如水,明如镜,为民做主,留下了一段段佳话,让人提起来就竖大拇指,心里头暖洋洋的。
今儿个,咱就聊聊古时候那么几位清官的事儿,用咱大白话,说说他们的好。
先说说这包青天,包拯包大人吧。
哎哟喂,这位爷可是了不得,额头上那个月牙儿,简直就是正义和智慧的化身。
老百姓有啥冤屈,往他面前一站,眼泪一吧嗒,包大人那双火眼金睛,嗖的一下就能看出门道。
他审案子,不讲情面,只认理儿。
贪官污吏想走后门?门儿都没有!包大人一拍惊堂木,那气势,能吓得人三魂七魄都颤悠。
可对待老百姓,他又温柔得像春天里的风,暖洋洋的,让人心里头那个舒坦啊。
再聊聊宋朝的另一位好官,海瑞海青天。
海老爷子,那叫一个刚正不阿,清廉得跟棵青松似的。
人家当官,是想着怎么捞银子,他倒好,自己过得比老百姓还朴素。
穿的是粗布衣裳,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简陋小屋。
可你别看他日子清苦,心里头那个富足啊,比金山银山都强。
为啥?因为他心里装的是老百姓的疾苦,眼里看的是天下的不平。
海老爷子一生都在为老百姓奔波,为的就是能让大伙儿过上好日子。
还有明朝的于谦于大人,那也是个人物。
他不仅是个大文豪,写诗作对儿那是一绝,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个有担当的好官。
北京城被瓦剌围得跟铁桶似的,眼看就要破城了,那些个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官老爷,一个个吓得跟鹌鹑似的。
可于大人呢,他挺身而出,硬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还有那份对国家的忠诚,愣是把瓦剌给打退了。
人家问他,你就不怕死吗?于大人微微一笑,说:“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话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头热乎乎的,敬佩得五体投地。
这些清官们啊,他们就像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黑暗,温暖了人心。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咱们:做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他们的事迹啊,就像是一股清泉,流淌在咱们心间,提醒着咱们:无论时代怎么变,那份对正义的追求、对清廉的坚守、对百姓的关爱,永远都不能丢。
两袖清风,历史上的十大清官
两袖清风,历史上的十大清官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
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
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
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
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
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
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
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
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
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
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黄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
”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
在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
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说古代的清官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10:49 作者:王春瑜
翻翻二十四史,人们就会明白,有名有姓并且货真价实的清官,不过几十位。
明末清初优秀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所著《夜航船》卷七“清廉类”中,扳着指头数了很久,也不过找出40位清官。
物以稀为贵,况人乎!这些清官的相关事迹,大部分都很感人。
如北齐彭城王高攸自沧州召还,老百姓纷纷拿着食物欢送他,说:“您在沧州,只饮这里的水,从未尝过百姓的饭菜,今天我们谨献上粗茶淡饭。
”高攸很感动,但也仅吃一口,不愿占百姓的便宜。
又如隋朝赵轨在齐州做官,后入京,父老送别,说:“公清如水,请饮一杯水,以代替我们献钱。
”赵轨愉快地一饮而尽。
上世纪80年代,有一出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后拍成电影,轰动一时。
徐九经是确有其人的。
他在江南句容当县令,任满后调走,百姓恋恋不舍,说:“公幸训我!”徐九经答道:“唯俭与勤及忍这三个大字。
”他曾经在大堂上画了一棵菜,上题“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
”徐九经走后,百姓将他画的菜刻在石上,并写下“俭、勤、忍”三字,称为“徐公三字经”。
这三个字,在中国政治史上实在是可圈可点的。
不能甘于清贫淡泊,就当不了清官。
战国时魏国的邺令西门豹,“清克洁懿,秋毫之端无私利”(《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真是难得。
他的治水投巫、破除“河伯娶妇”恶俗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批鳞直夺比干心,苦节还同孤竹清。
龙隐海天云万里,鹤归华表月三更。
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草根。
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
”(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二引《座右编》)这是明代苏州人朱良写的歌颂海瑞的诗,与一般颂诗,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因为:万历十五年(1587)十月,74岁的海瑞以老病之身卒于官舍后,他的同乡苏民怀检点其遗物,只有竹笼一只,内有俸金八两,旧衣数件而已。
时人王世贞以九字评之:“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一)朱良亲睹海瑞如此简朴的行囊,以及士大夫凑钱为海瑞买棺的情景,感慨万分,惟恐后世人不相信有这等事,特地写下这首吊海瑞诗,以期与山河作证,让海瑞的两袖清风长留人间。
事实上,海瑞生前俭朴到一般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张破席上,盖着夫人的旧裙,以至有道学家攻击他作“伪”,这无疑是对海瑞的污蔑,这种人是无法理解海瑞的。
清官少的原因之一,是难过家庭关。
清官张玮曾经慨而言之:“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然则败其守矣。
”(清·余怀:《东山谈苑》卷三)难得的是,张玮家人都理解他、支持他。
张玮病死于京师后,其棺运抵毗陵(今常州),因无钱下葬,只能停于荒寺。
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其妻患病,无钱抓药,后竟饥寒而死,令人无限感慨!显然,清官赖以生存的小环境至为重要,亦即妻儿、部下是否贪心。
若老婆、孩子成天念叨好吃好喝、穿金戴银,并与他人比较,说某某仅为七品小官,现已置下绸缎铺、木材行;部下动辄说有权不用,过时作废,过了这村,便无此店,赶紧能捞则捞,反正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网虽大,毕竟多漏。
试想,在这样的小环境下,为官欲冰清玉洁,又谈何容易!张玮说的“为清官甚难”,实在是肺腑之言。
惟其如此,明代清官江一麟夫妇相规的事迹,很值得称道。
江一麟是婺源人,在地方做官有廉声,被调至京中任部郎。
将北行,他取出俸银十两,令州民赵锷修船。
及登舟,见修理一新,问花了多少银子?赵锷说10两。
江一麟不信,认为10两银子不够,便暗查各色工匠费,实际上花了20多两银子。
于是又取银6两,扇子30把,墨2斤,折银4两多偿还。
赵锷不肯收,但因江公坚持,只好收下。
江夫人一向贤惠,谓公曰:“既知10两,即当如数偿之,而则以扇墨酬其劳可也,何必又用这些折银?”江公不禁脸红,赶紧又补了4两银子,赵锷更加不敢收下。
江公生气地说:“乃使我不如一妇人耶?”清初作家龚炜对此评曰:“予以公之偿锷已足,夫人犹以为歉,公以夫人之语,而犹以不如妇人为嫌。
其平日之善善相规,施德于民者尽哉!”(清·龚炜:《巢林笔谈》卷二)笔者认为,这个评论是公允、深刻的,因感慨于此也写过一首打油诗:妻贤淡泊在陋巷,居家严分公私账;后院倘若有贪婆,清官肯定无指望!
正因为此,不甘沉沦于腐败泥淖的清官,不得不挖空心思安抚子女。
明代前期陕西山原人王恕,历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等职,掌权50余年,寿至93岁。
他为人刚正清严,始终一致。
他的儿子见他两手空空,面露难色。
王恕对他说:“你怕穷是不?咱家历来有积蓄,不需要做官时像粮仓里的老鼠那样。
”他引其子到后宅,指一处说:“这里是藏金的地方,有一窖金。
”指另一处说:“这里是藏银的地方,有一窑银。
”他死后,其子去挖掘,
“皆空窖也”(明·李中馥:《原李耳载》卷上)。
王恕为保持清廉品节,可谓煞费苦心。
事实上,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其妻、子无一不是甘于清贫者。
清官的精神风貌,还不止于清廉自守。
他们不惜丢掉乌纱帽,毁了所谓锦绣前程,甚至不惜牺牲身家性命,与贪官污吏、豪强权贵抗争;更有甚者,则敢于犯颜直谏,抨击皇帝的误国政策、荒唐行为,这又多么需要无私无畏的勇气啊!如宋代的包拯,在仁宗提拔张贵妃的叔叔张尧佐时,上殿直谏,“反复数百言,言吐愤疾”,溅了仁宗皇帝一脸唾沫星,直到皇帝将错误任命“罢之”为止。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一)包拯如此刚正不阿,难怪当时京师吏民畏服,称颂“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又如明代,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皇帝被进一步神化,导致君臣隔阂,大臣见皇帝,竟以召对为可怪,一逢召对,便手足无措,只知道连呼万岁,赶紧磕头。
而至明中叶后,某些大臣觐见时简直如坐针毡,甚至吓得当场昏死过去,大小便失禁。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但是,偏有不怕死的清官,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批所谓龙(皇帝也)身上的逆鳞。
海瑞骂了嘉靖皇帝后,备好棺木,诀别妻子,准备慷慨赴死,已为人们熟知;天启二年(1622)四月,御史帅众在奏疏中竟然敢于说“内外朝万岁呼声聒耳,乃巫祝之忠”,这又需要何等的胆识!果然,皇帝阅疏后大怒,说“帅众不许呼朕万岁,无人臣礼!”(明·叶向高:《蘧编》卷十二)幸亏首辅叶向高多方保护,帅众才幸免于难。
这种大无畏的气概,是“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生动表现。
封建社会的官吏,几乎无官不贪,枉法者不可胜数。
海瑞等人能不贪赃枉法,仅此一条,已堪称出污泥而不染,足可流芳百世了。
现在,中国历史已进入21世纪。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上的清官,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当百姓手中无权,“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时,才会在绝望中盼救星,呼唤青天大老爷能爱民如子。
然而,最好的清官仍然是老爷,最好的百姓不过是儿子。
什么地方百姓大呼包青天之日,一定是他们已经被侮辱、被欺凌之时。
清官是封建时代茫茫黑夜里的昨夜星辰,他们绝不代表未来。
在健全的民主、法制社会里,人们凭借民主和法律来保护自己,而无需乞灵于清官。
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是我们不懈的呼唤!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