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练习题及答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练习题及答案(1)
一、选择题
1.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氧气时,如图表示,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y 表示的是( )
A.生成氧气的质量
B.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C.固体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
D.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
【答案】B
【解析】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A、当y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时,生成的氧气质量逐渐增加,然后不变,图像与事实不符,错误;
B、当y表示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时,反应后生成氧气逸出,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从开始反应不断减少,反应停止后不变,由于二氧化锰中也有氧元素,最后不能为0,图像与事实相符,正确;
C、当y表示固体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时,固体中氯元素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固体质量逐渐减小,氯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图像与事实不符,错误;
D、当y表示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时,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质量不会改变,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逐渐减小,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图像与事实不符,错误。故选;B。
点睛:图像的意义要抓住5点:①横坐标的意义,②纵坐标的意义,③图像的起点④图像的终点⑤图像的变化趋势。
2.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铁丝在氧
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详解】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A不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B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C正确。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装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瓶口上方有白雾产生,故D正确。故选A。
【点睛】
实验现象是在做实验过程中眼睛观察到,和感受到的,和实验结论是有区别的,实验结论是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来的。
3.分类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下列图中的包含关系,正确的一项是()A.B.
C.D.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酸是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电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酸性溶液包含酸溶液,中和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交叉关系,盐和氧化物是并列关系。
【详解】
A、酸性溶液包含酸溶液,故A选项错误;
B、中和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是包含关系,故B选项正确;
C、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交叉关系,不是包含关系,故C选项错误;
D、盐和氧化物是并列关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
区分应用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关系等是解题关键。
4.以下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的稀有气体元素B.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C.③表示的是阳离子D.④表示的是阴离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图①是8号元素,是氧元素,不是稀有气体元素,故A选项错误;
B、图②中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易失去2个电子,故B选项错误;
C、图③中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大1,故是阳离子,故C选项正确;
D、图④中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大2 ,故是阳离子,故D选项错误。故选C。
5.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9
B.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
C.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D.氟元素和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有几个电子层,就属于第几周期。
【详解】
A、氟原子是9号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则核外电子数为9,故A正确;
B、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故B正确;
C、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故C正确;
D、氟元素和氯元素核外电子层数不同,位于元素周期表的不同周期,故D不正确。故选D。
【点睛】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6.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合理的是()
A.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B.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变成了水分子
C.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分子分裂成原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热胀冷缩﹣﹣分子间隔的变化,而非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A错误;
B、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相互进入对方的分子间隔了,故B错误;
C、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解释合理,故C正确;
D、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分子间隔变大,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7.图甲为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图乙为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镁离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
B.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镁原子的质量为24.31
D.镁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镁离子是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后形成的,核外有两个电子层;
B.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C.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而非镁原子的质量;
D.镁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故位于第三周期。
故选C。
8.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运动快,原子运动慢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不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答案】C